代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八无和尚
明国百官自然不会在此时添乱,他们心中早盼着陛下能尽快解决了这两个番国女子。
却不想,那三人商量之后,高丽公主一口应道:“明国陛下,我等姐妹情深,得陛下赐婚同嫁一人是为幸事,我等应允就是了。”
代周 第一百六十七章
百里无忌甚感意外,这高丽女子今天的表现确实不同一般,难道心中复国之念竟能让一个女子变得如此决绝?这让百里无忌担心百里康能不能驾驭得了这二位番国女子,在百里无忌的计划中,这二人中将有一人会在明军占领高丽之后,被扶上高丽王位,将二人嫁于百里康为妻,从而使得高丽自此能真正成为明国的藩国,至于什么偿还军费的事项,不过都是借口,这军费恐怕没有几百年,怕是还不清的了。
但如今高丽公主一口应承下来,让百里无忌心中反而没了底。
这世间,男人论狠,绝不是女人的对手,女人要是狠下心来,做出的事绝非男人所能想象。
对百里无忌来说,这一对美丽的小萝莉竟在这月余时间,变得如此决绝干脆,心中很是不放心。
这不是小女孩该有的心态,为复国可以牺牲自己?
这样的女人,她是大义还是阴狠?若是大义,何其可怜;若是阴狠,又何可怕。
哪怕她们是皇族自幼接受教育,这让百里无忌心中开始有了些许担忧,如果百里康真的不能驾驭她们,那么,就必须让她们消失,很自然地消失。
这与心狠无关,只关乎利益,国家、民族的利益。
百里无忌不能容忍在高丽出现一个对明国有威胁的势力。
希望百里康能驾驭得了她们吧,百里无忌心道。
百里无忌道:“如此甚好,二位公主且回馆驿休息,出兵之事,朕会安排。”
转头望向缩在百官中的百里康,道:“百里康,带二位公主下去休息。”
百里康知道,这是百里无忌给他机会先行与高丽公主沟通亲近,于是。欣然应诺。
……。
收拾了慕容彦超的郭威,心中一片舒坦。
取汉代之,这周国之中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就是慕容彦超。
现在慕容彦超消失了,那些心中有苟且的官员。也该消停了。
郭威的眼睛开始转向北汉,这可是个毒瘤,须时刻惊醒,或者趁现在辽国陷入战乱,去会会北汉刘旻?
可惜愿望虽好,但天意不许。
此时,戍边的辽国大将高谟翰率一万大军以芦苇做筏渡胡卢河南侵,进军至冀州(今河北冀县)。郭威只能收拾起灭汉之心,令成德节度使何福进派兵屯于贝州(今河北南宫东南)抗拒辽军,高谟翰没非奉辽帝之命真的南侵。只是无聊着来中原打草谷,如今见周军已有防备,而自己也有了些许收获,就决定见好就收。
高谟翰遂率辽军北撤。
而被辽军所掠数百名冀州丁壮,见周军来援。心想这下有救了,于是大声呼喊,想让周军救自己于水火之中,但何福进麾将领龙捷都指挥使刘诲、牙内都指挥使何继筠等只想守土,不想进攻,竟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丝毫不为所动。
数百冀州丁壮皆为辽军屠杀。
中原糜烂,从梁至周。都有一个传统就是军粮就地解决。
这也是中原百姓最怕官军路过的原因。
纵然是一代英雄郭威也不免如此,民,对于上位者来说,只是一种能交他们赋税的牲畜,仅此而已。
刘诲在贝州照例开始筹措军粮,虽不至于象辽军打草谷。却依旧将刚刚庆幸逃脱契丹魔爪的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说得就是这个理。官军驱逐了辽军之后,为了战功,甚至偷偷猎杀百姓,割下人头充数,屡见不鲜,乱人之中,人命如草芥。
而纵然象郭威也不过就是睁只眼闭只眼,绝不会为了替百姓申冤而去得罪了赖以生存的兵大爷。
但郭威终究是比别人好一点,出身底层的郭威相对来说最能体恤到百姓的苦楚,所以,他自己也非常俭朴,他下诏,让周国各地取消了进贡特产的惯例,以降低百姓的压力。
不得不说,如没有百时无忌的出现,郭威与前四朝比起来,确实算不错了。
击退前来打草谷的辽军之后,郭威此时心中已经没有了迅速灭亡北汉的激情。
发动战争,灭亡别国,这种事需要激情,想打,一声令下也就打了,一旦放下,又得许久鼓舞才能发动起来。
现在,郭威首先想要解决的是内政。
……。
明国数年休养生息,没有招募过壮丁,而且黑旗军的饷银一向来都是高于各国的,本应该是从军者如云,只可惜这仅是百里无忌一厢情愿。
明国的百姓如今生活丰足,哪还有当年为吃一顿饱饭就愿意上阵拼命的想法。
如今不但在家中能吃饱,还能隔三差五地吃上顿好的,口袋中还有些许余钱,甚至可以去烟花之地找个便宜的逗逗闷。
这种日子过习惯了,上阵杀敌,血腥拼杀的情景就开始消失在他们脑海中了。
这是百里无忌无法预料的,原来,人还可以如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论是官还是民,安乐日子过久了,往往就忘记了初衷。
一个月的时间,仅仅只招募了三万余人,百姓为了逃避兵役,找关系,送礼物,无所不用之极,甚至有人竟生生将自己的手臂、腿骨砸断。
徐世铭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百里无忌。
百里无忌心中喟叹,难道让百姓富足、安逸竟也是一种罪恶吗?
看着沮丧的徐世铭,百里无忌无奈地问道:“徐相,朕说过,这需要气氛,气氛,懂吗?”
徐世铭苦恼道:“陛下,臣有渲扬过气氛,臣派各州县官员专门敲着锣去向百姓告知,可依旧无明显效果。”
百里无忌招了招手,徐世铭向前凑近,百里无忌贴着徐世铭的耳朵说道:“去学院,找学子。”
徐世铭大惊道:“陛下要召这些学子入军?此事万万不可,不说他们有没有力气上阵捕杀,就是能上阵,这也太……荒唐了。这些学子可是明国的栋梁,还请陛下三思。”
看着徐世铭气急败坏的样子,百里无忌令宦人传冯道觐见。
然而,百里无忌失望了,冯道也摸不清其中的道道,也许冯道在装傻,但百里无忌已经无心细究,这事,还得自己出马。
代周 第一百六十八章
金陵学府的学子已经习惯于皇帝亲临巡视,一个月时常来访少则一次,多则三四次,百里无忌明显已经将此事当成惯例。
而学子们自然喜欢皇帝亲临,这不仅是让学子们成为天子门生的荣耀,更重要的是学子日后的前程有了比较完善的保证。
明国各地官员,有多少人亲眼见过皇帝?而学子们每月都能见到皇帝。
能接近皇帝的人,终归是受益匪浅的。
更主要的是,学子们能在百里无忌口中了解到最新的国政和皇帝的思虑,这对学子日后从政有着最好的指导意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百里无忌欲以武功开疆扩土,身为天子门生,自然最为拥护。
最最重要的是,学子喜欢百里无忌,学子们从县试、州试来到学府,他们的年龄与百里无忌相差无几,而百里无忌的思想和言语,纵然收敛,总也有喷薄而出的时候。
而这些言语和思想吸引着年轻的学子,渐渐有了盲从。
年轻人是最容易被煽动的,现在百里无忌就想利用这一点。
光复元年,七月初二,辰时。
百里无忌携徐世铭、孙光宪、冯道三人来到金陵学府。
开始了他第一次演讲。
“自唐亡梁始,数十年间,契丹所鲸吞蚕食我中原疆土无数,杀我中原百姓无数,掠夺我中原财物无数,中原百姓翘首以盼王师北伐,然辽人建国日久,中原虚弱,无力拯救北人于水火,朕每每思及,夜不能寐。而今,辽军再度南下,掠我边民。杀我百姓,士可忍孰不可忍,朕决意恃辽人内乱,且与扶桑相争之机。率王师北伐,拯救北人以倒悬。却未得民众响应,奈何?”
数千学子皆沉默不语。
百里无忌心中一阵悲哀,连学生都搞不定,怎么搞定明国百姓。
总不能来一次强行征兵吧。
而此时,一人起身道:“学生名沈韬文,武举科,湖州人氏。请教陛下,辽人凶残,世人皆知。但辽人所害乃周国百姓,自有周国朝廷为其做主,何以要让明国士兵为它国流血?”
“呃……。”百里无忌无语,这徐世铭是执行了百里无忌的命令,让学生的课业中增加了家国概念的课程。但却没有让学子明白,民族的概念。
不光是学生,甚至整个明国所有官员,也未必知晓民族的概念。
在这个时代,百姓只知国,却不知民族。
百里无忌迅速在脑中组织着言词,稍息之后。百里无忌开口说道:“契丹灭唐时,我沉默了,因为我不是唐人,契丹灭晋时,我沉默了,因为我不是晋人。如今,契丹又要灭周,我如果还是沉默,那日后,契丹要灭明。试问,天下还有谁来助我?”
场内再次沉默,学子们都在沉思。
可此时一人站起道:“学生名崔仁冀,战法科,钱塘人氏。请教陛下,若要北伐,何不先讨伐周国,待灭周之后,再行北上击辽,如此明国便无后顾之忧。”
问题再次回到了民族的概念,在这些学子和明国百姓心中,也许周国与辽国是一样的,对他们而言皆是外国。
百里无忌虽有心进行引导,却不知道从何处开始。
不想冷场,百里无忌一边思索一边说道:“朕出身江陵,起于巴东,是为南平人,立根基于庆州,是为蜀人,王于楚,是为楚人,称帝于金陵,是为吴越人。试问,朕究竟是何人?”
台下学子皆交头接耳,一片吵杂。
百里无忌此时大声喝道:“朕可以告诉你们,朕,自始至终,是为汉人。”
百里无忌说话开始顺溜,话一顺溜,气势便开始出来。
气势一出来,结合了帝皇的身份,那就极居感染力。
“朕建立明国,当以收复失地、开疆扩土为己任,凡汉人所到之处皆为我土,凡汉语所闻之处皆为我邦。尔等得朝廷悉心培育,乃明国栋梁,可知所学之用?军人以剑、文人执笔,文死谏,武死战。当丧地辱国之际,文人与武人同志,以不屈的气节维护了我汉人的尊严。是为汉人的脊梁!”
这一番话经一个帝皇的口中一气呵成地说出,感染了每一个在场的学子,年轻人总是容易被煽动,特别是这种带有浓浓血腥之气的煽情之语,任何一个学子都无力抗拒。
当学子们眼含热泪,高喊着“大明威武”的时候,百里无忌趁势一甩袖,一挥手,轻轻擦去额角的汗水,而这一动作,却结合了百里无忌的演讲,让学子的激情更加猛烈。
这种激情更容易感染人,连同身侧的徐世铭等老年人,也被激动得心潮澎湃。
百里无忌暗中喘了几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前面一番话,用皇帝的出身煽动起学子对汉民族的自豪感,再趁机抛出大汉族的构想,这个构想描绘了“凡汉语所闻之处皆为我邦”的蓝图,也就是说,只要你愿意学习中原文化,愿意说汉话,那么就是我邦,就是自己人。除了中原,中国四处都是少数民族,有了这个大汉族构想,那就能尽可能地避免一些内耗。
百里无忌轻轻地两手一按,示意学子们安静。
而此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冒出,这学子中总有那么几个没有被感染的怪胎。
“学生名郭廷谓字信臣,徐州彭城人氏。请教陛下,若我军北伐之后,周军却暗中勾结辽人,攻击我国,到时如何应对?”
百里无忌心中非常不快,这好端端地一场演说,都已经达到目的,就被这小子给打断搅和了。
不过,他问的也有理,百里无忌一直不认为郭威会做出这种事,但单纯就军事而言,只要有可能存在的事情,就必须有所考虑,百里无忌心中认可。
“朕记得你,数年前,你就为难过朕。”
场内一阵哄笑。
“谢谢陛下还记得学生,学生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为难陛下。”
“朕记得你第一次提问,问得就是如何北伐契丹的问题吧,朕记得你说得很有见解。不过时隔数年,你为何还在学府?”
代周 第一百六十九章
“陛下容禀,二年前,学生已经结业,蒙学府师长抬爱,留下学生在学府施教。”
“施教?你所学的是战法科还是武举科,你可上过战场?”
“学生兼修战法、武举二科,但未有从军经历?”
“荒唐,让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学子施教,你打算为明国培养些一个个赵括么?”百里无忌转头对冯道喝斥道。
冯道赶紧俯身奏道:“陛下斥责得是,臣惶恐,只是这军事三科师长缺乏,臣亦是无奈之举。”
百里无忌心中明白,虽然明国建立,军制也有新制,但军队依旧还是原来的模样,未能进行及时调整,所说的退役制度虽然已立,但将领年龄大都未达到退役限制。师资确实难找,倒也怪不得冯道。
百里无忌对冯道挥挥手,表示不再追究。
“郭廷谓,朕不留你在学府了,你即日就去特战军报到,朕任你为骑兵校尉。”
郭廷谓闻之大喜,冯道却一脸苦相,而场中学子,特别是军事三科学子皆一脸艳羡。
“谢陛下赏识,臣必鞠躬尽瘁以报陛下大恩。只是,臣还想请陛下指教臣的问题。” 郭廷谓小心翼翼地说道。
“朕以为,周国皇帝英明神武,必不会存兄弟阋墙、助纣为逆的心思,更不可能作亲者痛仇者快的恶事贻笑天下。”
“谢陛下赐教。”
“朕最后借用西汉陈汤所言,宜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与诸位共勉。”
在学子们的欢呼声中,百里无忌汗流夹背的“逃”出学府。
由于这场演说是即兴的,没有经过仔细斟酌,完全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解决招募丁壮而临时即兴之作。
虽然效果非常好,但其中却隐含着以武功平天下、穷兵黩武的意思,虽然及时抛出了大汉族的理论,使明国内许多少数民族不至于心生不满。但也使得周国、北汉、甚至辽国起了警惕之心。
百里无忌现在自然敢不会想到,这场演说会对未来自己对明国的政改、军改带来强大的阻碍。
而此时,百里无忌却无心思考其它。
每次来学府,百里无忌总是很累,面对一双双稚气未除但明亮的眼睛,他总是怕自己引导失误,甚至觉得比上一次战场更辛苦,但百里无忌依然乐此不疲。
这些学子是明国的精英,也是百里无忌需要实现目标最有力的支柱。
这场演说之后,在徐世铭、冯道暗中策划、引导之下。金陵学府暴发了数千学子游行,学子们高呼“王师北伐,拯救北人”、“收复失地,开疆扩土”的口号,席卷了整个金陵。
数日之后。潭州博学府的数千学子也在潭州城游行响应。
自此之后,百里无忌演讲中所说的话语被仕子们抄录,传颂于明、周,传颂于天下。甚至传颂于北汉,渐渐地传向辽国,使得整个天下暗流涌动。
当时的消息传播完全靠人言传人耳,而当北汉百姓相互转述时。刘旻使用了强悍地措施,凡百姓有妄言者,斩。他是辽国的侄皇帝,怎么可能容忍这种打自己嘴巴的言论在北汉传扬。
十数日之间,北汉百姓因此被杀者,近千人。至此再无人敢轻言半句。
刘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他永远不会明白,百姓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因此种下了这颗种子,只等着成长、开花。然后结果。
没有人能镇压得住人心,人心向背注定了结局。
而当郭威看到这抄录的话语时,半晌后,方才悠悠说道:“他仅仅一言,便退我二十余万大军,某不及矣。”
转头对郭荣说道:“荣儿,某不如他,你更不能抗他。”
郭荣回道:“父亲就眼看着他坐大,我国就没有办法抑止他吗?”
郭威喟叹道:“他这一番话,已经绝了某的后路,某怎能背负天下骂名,与明国开战,纵然能胜,某也失尽天下民心。荣儿谨记,日后唯有安心治国,拢络天下民心,方是对抗之道。”
郭荣躬身道:“孩儿谨记父亲教诲。”
学子的力量是巨大的,金陵、潭州二座学府万余生员,代表着万余户人家,更代表着万余家族,所涉及人口何至百万。
而这一个群体掌握着明国最多的资源,他们是明国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号召力是巨大的,可以说,掌握了这一群体,就掌握了半个明国。
仅仅半个月时间,从军之人数已达二十万,招募之处等候之人依旧络绎不绝。
这让徐世铭等人大松了一口气,心中对于百里无忌的钦佩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
耶律璟虽然残暴,但对作战还是有些谋略,可以说,每个马背上的辽人,勿须训练,就是一个天生的骑兵,他们对作战有着天生的熟悉感。
久攻不下,围困无用,耶律璟一边命上京的耶律屋质增援,一边命耶律敌猎率领残余的近三万步兵封锁鸭绿江,以防江南扶桑军来袭。
耶律屋质接获辽帝传讯之后,以文臣领重兵,亲率大军增援,但他并不是走耶律璟南下的老路,而是率三万骑兵、五万步兵,共计八万大军,自上京渡潢河,西进过龙化州至通州,然后在渌州渡鸭绿江再南下夹击扶桑军。并送信给耶律璟,请求合击扶桑军。
当辽军援兵在渌州渡过鸭绿江的消息传到丰臣仕旭耳朵中时,丰臣仕旭已经知道事不可为。
无奈之下,丰臣仕旭只能放弃对来远城守军的支援,令训练仅一个月三万骑马步兵和四万扶桑军挥师北上,抗击辽军援兵。
而丰臣仕旭率七万扶桑军在鸭绿江阻击耶律璟。
从兵力而言,无疑扶桑军占有略略优势,但战争的结果却不是以士兵人数计算的。
北上的扶桑七万大军在渌州以南四十里处,与耶律屋质的辽军援兵展开了大规模的决战。
虽然经过丰臣仕旭的一个月训练,但扶桑骑兵无论从作战素质和体能上,都无法与辽军骑兵相提并论,唯有在作战意志上略胜一筹。
代周 第一百七十章
但这影响不了战局。
两军摆开阵势,首先交战的自然是骑兵。
而骑兵决战自然是冲锋,六万骑兵的对冲是震撼的。
两军骑兵迅速靠近,接触,交接之处瞬间人马横飞,辽军骑兵娴熟的刀技,让一个个扶桑军掉落马背,而此时的扶桑骑兵掌握的仅是持长枪冲锋,甚至连战刀都没有配置。
但这不代表着扶桑军只能挨刀受死,快速的持枪冲击,令没有靠近身边的辽军甚感头痛,而骑兵决战逐渐演变成在近身之前,扶桑军占优,一旦近身,辽军占优。
而辽军的骑射仅仅是在最初给了扶桑骑兵一定的杀伤。
一旦接近,只能是肉搏。
往往是两个甚至三个扶桑军性命换一个辽军性命,但纵然是这样,扶桑军依然乐此不疲。
这场血战,让扶桑军三万骑兵全军尽没,而辽军三万骑兵只伤亡了一万余人。
随着辽军骑兵会合五万步兵向南进发。
四万扶桑军选择了后撤,分成两路退入朔州、长津驻守待援。
鸭绿江边的丰臣仕旭闻知战况,大惊失色。
要是不能挡住辽军援兵,那么鸭绿江防线就要失守,而鸭绿江失守,那就只能退回西京(平壤)以南了。
丰臣仕旭决定放手一搏,留下三万扶桑军防守鸭绿江,自己率四万大军北上支援朔州、长津一线。
三日后,丰臣仕旭赶到朔州时,耶律屋质正率领辽军分兵攻打朔州、长津二城。
而守朔州、长津二城的扶桑军再次发挥出民族特质,野战不行,守城在行。
无论耶律屋质的骑兵步兵如何进攻,二城纹丝不动。
丰臣仕旭一到,随即命令全军突袭。
也许是天意,本来耶律屋质消灭三万扶桑骑兵之后,已经完全占据战场主动。
但由于获胜之心急切。分兵同时攻打朔州、长津二城。耶律屋质率一万骑兵,三万步兵攻打朔州,令麾下辽将率一万骑兵、二万步兵攻打长津城。
而这时丰臣仕旭率四万大军赶到朔州,对耶律屋质所部发动了突袭。却占据了局部的战场优势。
面对丰臣仕旭的到来,耶律屋质显然没有太多的防备,大军正在攻城之时,被突袭的四万扶桑军趁虚而入,于是,一场混战暴发了。
驻守朔州城的二万扶桑军见援兵已到,迅速出城对辽军发动反击。
场面太乱了,不知道是扶桑军包围了辽军,还是辽军分割了扶桑军。
但从人数而言,扶桑军六万对辽军四万。已经占据优势。
而最让辽军头痛的是,由于事先了攻打朔州城,辽军骑兵并没有列阵冲锋准备,而没有速度的骑兵,那正如虎落平川了。
这一战从午时一直战到天色发暗。
朔州城外一地的尸体。而辽军此时却意外地崩溃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