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弄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盐焗鸡蛋





大唐弄臣 513、千古兴亡多少事(三)
景文当着李世民的面评价一个古代的君王,而李世民也只是皱了皱眉,但是并没有说什么。然后,李世民用双手示意景文继续说下去。而景文也没有在意李世民的态度,也就继续说下去了。
“至于大臣能力强,这个也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东西。古人云,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而还有一句话,叫做南橘北枳。首先要能够发现人才,而人才的方向也未必是在这方面。比如说有人擅长管理财政,那你却让他去管理礼乐,这个显然就是强人所难了。这个也是要看能力偏向,不能够笼统的一句话大臣能力强大就形容了。至于百姓忠诚,这个也是没有标准的。百姓不造反就是忠诚,百姓纳税就是忠诚。可是有些昏君,让百姓缴纳他们所承受不起的税赋,而百姓缴纳不起,这个难道能够说百姓不忠诚吗?”
景文把那些笼统的答案反驳得一文不值,显然对于这些答案非常鄙视。而李世民还有那些小吏都一阵无语,因为这些答案其实是古代的标准答案,可是标准答案居然被景文如此驳斥,让他们有些无奈。不过,与此同时,大家也都在好奇景文能够说出什么样的理论出来。
“远的也就不说了,我们就说说比较近的文景之治以后的。大家可以看到,文景之治,百姓安居乐业,而且官府税赋比较低,所以产生了盛世。而我们比较近的开皇盛世,也是百姓安居乐业。东汉的光武帝光武中兴,虽然名义上光武帝是汉朝后裔,可是实际上和另外开创一个时代也没有什么两样。额光武盛世,也是百姓安居乐业。”
可是景文话锋一转,马上说:“而汉武帝的所谓武帝盛世。那问题就来了。很多人都看到了汉武帝北逐匈奴的伟业,可是却有些人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一句话,那就是天下户口减半。而这个可就了不得了。户口减半,某种程度上来说那就是人口减半啊!什么样的世界。能够让人口减半呢?如果人口都减半了,还能够称之为盛世吗?虽然他有赫赫武功,可是百姓民不聊生这个能够叫做盛世吗?”
“户口减半,这个不一定是人口死亡,而按照自古以来的惯例,大户人家的奴婢,还有官府的奴仆不算做户口。”马上有一个小吏反驳。
可是景文却说:“好吧!就算是这些人口没死,那他们如果有一半人口成了大户人家的奴仆。那这个也能够叫做盛世吗?如果不是生活不得已,谁愿意去当别人的奴仆呢?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百姓生活多么凄惨啊!甚至,从后期汉武帝还下了罪己诏来看,巫蛊之祸牵连了天下无数人。而百姓时不时的也有造反,你们说这个能够叫做盛世吗?”
听到了景文居然把汉武帝的武帝盛世贬低的一文不值,这个显然让大家都非常的无语。从之前的历史评价来看,汉武帝都是一个明君,都是一个盛世明君的典范。可是现在景文居然把汉武帝贬低的一文不值,可是大家却没有什么办法来反驳。即使李世民。他也无法反驳,因为那个天下户口减半,这个说不通。就这“天下户口减半”这六个字。可是就代表了吧一个盛世贬低成为一个几乎乱世了。如果一个天下户口减半的时代,都能够称之为盛世,那这个盛世也太廉价了吧?所以,汉武帝时期绝对不能够称之为盛世。之前大家没有认真关注这些数据,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古人的评价是对的,可是现在却发现自己那么荒唐了。
而李世民马上说:“那由此可见,让百姓安居乐业,那必须要让百姓成为一个‘自由人’,能够有自己产业的自由人。有了产业。才能够算是安居乐业。”
李世民领会还是挺快的,马上能够领会到了这一点了。而大家很快就想到了。古代最重要的产业,也就是土地。而有了土地才算是自耕农。
“皇上,你说怎么样维持这个百姓能够拥有土地呢?”景文问道。
李世民琢磨说:“那就是不能够卖地,而且新增的人口也都要有土地可供耕种。而我大唐的均田制,也就是如此。”
可是景文马上说:“杨佳,你是户科的组长,你对于这些民生资料应该很熟悉吧?你说,自古以来粮食一年的产量能够有多少呢?这些粮食,能不能够糊口呢?”
杨佳马上非常熟悉的说:“我在底下干了多年,我知道我华夏自古以来粮食产量一年到头,交完了税负之后所剩下的粮食大概也就是能够糊口。如果朝廷的税赋太高,那就要饿肚子。如果实在是高的吓人,那恐怕根本无法生存了,粮食都被官府收走了,因为百姓不能够抗拒不交,不然就是造反。”
“杨佳,你也在基层处理这些民生很多年,你应该知道隋朝末年的资料,百姓衣食无着的时候,那他们会怎么办?”景文问道。
“他们实在是活不下去的时候,也就是会卖地。土地是他们唯一能够换来比较大财富的东西,而他们只能够卖掉土地来换取钱财购买粮食。”
“那他们卖给谁?”景文继续问。
“卖给大户!”
而景文接下来,在一张纸上面记录下来了几个数据。那就是一个王朝刚刚开始的时候,天下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很多。而到了中期,有一部分人通过各种手段发家致富,尤其是官员。而万一到了某个阶段,天灾*的,那就要出卖土地来维持生计。至于最后,景文用几个箭头来表明最终这些土地都是流转到了少部分人手里面。可是景文却在人口上面不断往上加,因为人口是不断往上加的。可是景文却在土地那里画了一个横向的箭头,表明土地是恒定不动的。而接下来,这些土地都逐步归属于少部分人。
而李世民看着越看越揪心,因为这个情况后面出生的人也都没有土地了,而之前的土地也越来越集中。假如这些百姓,遇到了什么灾难,那他们怎么度过?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土地可以供出卖,然后换取资金生存下来了。
可是景文接着在无地农民那一块写了一些东西,那就是这些人要承担的压力。什么通过丁口来衡量的税赋,也就是丁银。后面就是各种徭役,而徭役过程中还要自己承担食物。而甚至,一旦战争还要自己承担粮草的兵役。
这些东西像是一座座大山一样,压迫到了这些无地农民里面。
“皇上,你看如果没有土地,也就无法安居乐业,然后再加上一些大的天灾*,那这些无法生存的百姓会怎么样?”景文问道。
李世民看着这一个个的数据推理,然后无奈的闭上了眼睛。(未完待续)




大唐弄臣 514 千古兴亡多少事(四)
李世民看到了这一个个的数据,然后很容易推理的出那些百姓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按照古代的那些政策,百姓承担徭役,也就是为官府做工的时候,是要自己准备粮食的。可是他们已经没有土地了,怎么可能有粮食呢?到时候他们不但要承担徭役,还要自己想办法筹钱去购买粮食来为官府做工。如果这个时候,某些灾难再次降临,那无数人也就成为了流民,一旦衣食无着,只要有某些野心家稍微一挑动,那天下不就是大‘乱’了吗?”
“皇上,从这里面的推理来看,这些土地都是要流向于少部分人手里面。而土地是恒定不动的,可是他们却越来越集中到了少部分人手里面。而这少部分人是什么人,皇上应该明白了吗?而这少部分人,他们手里面的土地,好像并不用‘交’税啊!”景文说道。
而这个时候,杨佳也补充了一句,说:“我在底下查过我们那个县的资料,那个时候隋朝初期,拥有土地的户口还是很多的。而到了隋炀帝的时候,拥有土地的户口也就减少了,土地越来越集中到了少部分人手里面。而且,那些土地更多的是集中在士族,官员的身上。就连我们的知县,也都是身价不少。”
杨佳虽然只是代表了一个县,可是恐怕这个县也就是天下所有县的写照。官员士族等等特权阶层越来越贪婪,然后把土地集中起来在自己手里面。可是更多的百姓却没有土地。可是那些特权阶级不用‘交’税,也不用承担徭役。那剩下的税赋也就是更是强加到了普通百姓身上,他们拥有天下不到一成的财富,最终却要承担百分之百的税赋,这个压力能不大吗?
而景文马上在人口下面写上了“天下大‘乱’”这几个字,然后人口这方面画了一个向下的箭头,表明人口在减少。
而李世民和那些小吏马上明白了,这是因为到处战争,所以天下人口减少了。不管是被拉去当兵,还是因为某些原因死亡。总之都是人口在减少。
“没错。我那个县在开皇年间达到了高峰,而到了隋末大‘乱’,最后人口越来越少了。”杨佳再次说道。
而景文马上说:“既然土地是恒定的,那我们只能够从人口上面做文章。可是人口怎么减少。这个显然不可能。人口不断增多。正常手段是无法减少的。因为。即使是帝王,也不能够让百姓自尽吧?结果矛盾就在这里越增越多,最后粮食土地越来越集中。百姓都无法生存了,再加上一次天灾**,一些‘阴’谋家的挑动,最终只能够造反。”
“而造反,往往也就是‘乱’世的开始。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之后诸侯割据。而前隋的时候也是如此,百姓造反之后诸侯割据。而他们为了统一天下,最终只能够到处战争。而战争之后,人口再次减少。人口减少了,恒定土地能够承载的人口压力也就减少了。而百姓也能够在新的朝代收获土地,也就是能够安居乐业了。而这个也就是所谓的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说法。而你们可以发现,很多所谓盛世,都是建立在‘乱’世之后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甚至别的什么盛世,哪次不是建立在‘乱’世之后?”景文问道。
而李世民马上也反应过来了,然后问:“你的意思是,我大唐现在即使躺着无为而治,也都能够获得一个盛世吗?”
景文也回答说:“皇上,现在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也都能够获得一个盛世,而你也能够获得一个明君的称呼。”
李世民叹了口气,他终于知道了,明君称呼来的如此廉价。李世民也知道了,这些所谓盛世,所谓明君,都是骗人的。只不过占了天时地利而已,别的什么都没有。顶多,他们也就是能够在‘乱’世里面笑到了最后,然后只要不自己作死,那问题都不大。可是,一个能够在‘乱’世里面一统天下的人,有几个会自己作死呢?这样也就造成了一个盛世的到来,而这个盛世和那个皇帝的能力关系不大。甚至开国之君如果死得早了,那也还是便宜后面的皇帝。因为这个时候是天时原因。李世民也知道了自己恐怕即使什么都不做,也会迎来一个盛世,可是这个让李世民感觉像是捡便宜一样,丝毫没有成就感。
作为一个英雄一世的人,对于这种捡便宜的事情自然是嗤之以鼻,可是现在自己居然捡了一个大便宜,这个不得不说令人无语。可是李世民看了看那份被涂抹很多次的白纸,然后在心里面分析。
很快,李世民颤抖的说:“你的意思是,我大唐恐怕还会步入前面那些朝代的后尘?”
李世民既然在景文的指导下,‘弄’清楚了所谓的盛世‘乱’世的原因,可是李世民马上就开始琢磨自己的大唐会怎么样了。大唐好像和前面的朝代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如此。恐怕,用不了多久,土地就会被兼并,然后百姓再次没有土地。而李世民很快也就能够推论的出,新增加的人口没有土地,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面,而均田制从此遭到破坏。均田制一旦破坏,那百姓却还要承担各种徭役兵役丁银,那这样百姓不就是越来越贫困了吗?
而这样,大唐和前面的那些朝代有什么不一样呢?也都是走了同样的道路,然后大唐还是同样的轮回命运吗?
“皇上,恐怕如果不做干涉,那大唐还是走同样的命运了!”景文肯定的说道。
李世民突然感觉眼冒金星,然后喉头一甜,居然一口鲜血吐了出来!
“皇上!”“皇上!”“皇上!”“都是你们,把皇上气得吐血了!”“来人,把这帮家伙抓起来!”
很快,一群‘侍’卫过来,准备吧景文他们抓起来了。可是李世民却摆了摆手,显然示意那些‘侍’卫不要抓人。。。.。




大唐弄臣 515、做一个昏君
即使李世民的心里足够坚强,可是看到大唐却恐怕要步入前面各个朝代的后尘,这个怎么可能不让李世民急火攻心呢?结果,听到了这个消息,李世民马上急火攻心,结果吐血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朕能够知道千古以来王朝更迭的原因,朕算是没有白活这一次啊!”李世民感叹道。
李世民也难免感慨了,他终于知道了王朝更迭的真正原因。古代人从来没有在这方面想过,甚至可能是自欺欺人的故意不往这方面想。而且没有一个人能够比景文所站的角度更高,所以他们都无法发现。现在景文终于如此不客气的指出来了,李世民马上都明白了。现在他明白了景文的意思,那就是大唐如果这么下去,和前面的朝代没有什么两样。
而李世民也是一阵激动,他既然知道了一切问题的根源,那就要想法办法解决。如果能够解决了,那大唐岂不是可以千秋万代吗?只要大唐能够千秋万代,那让李世民做什么都可以。
“景文,你说,如何才能够让大唐千秋万代?如果你能够做到,朕不惜可以给你封王。”李世民下了血本了,连封王都说了。
景文马上说:“皇上,千秋万代,臣不敢保证。”
李世民一阵失望,可是景文马上补充说:“可是千年国运,臣还是能够保障的。”
李世民眉头皱了皱眉,不过马上也只能够接受了。千秋万代,确实没有人能够保证的,可是景文既然能够保证有千年国运,那也算是很好了。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朝代能够拥有千年国运的。如果景文直接保证能够千秋万代,李世民也绝对不会相信的。现在说能够保证千年国运,那可信度提高了不只是一点。所以,李世民也就相信了。
“那应该怎么做?”李世民问道。
景文马上说:“皇上,与其做一个明君,不如做一个昏君好了!”
“什么?”李世民一阵无语。
景文马上解释说:“做一个明君,那就代表着天下大治,人口增加。而人口增加,也就是加重了土地的负担,造成了土地无法供养那么多人。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一个朝代都是明君,因为明君坑子孙啊!如果一个明君作为了榜样,那后世子孙不都是要效仿,结果造成人口越来越多,最后只能够爆发矛盾,最后天下大乱了。昏君就不会增加太多人口,这样可以让国家的人口增加得缓慢了。而且昏君可以享受,不用管理那么多东西,只要享受就行了。”
李世民差点再次吐血,因为这个理论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个都效仿以前的明君,那岂不是人口越来越多,结果人口越来越多,最后国家撑不住了吗?所以,按照这个理论,一个最理想的王朝反而是无为而治,甚至偶尔要出一些昏君来“消耗”过剩的人口。不过这个也太荒唐了,让李世民有些接受不了。如果一个朝代每个皇帝都是昏君,反而能够维持国家,这个和李世民过去接受的教育完全不一样啊!
昏君能够维持国家不亡国,课时明君反而是在透支一个国家的国运,这个简直是不可想象。过去如果谁说出这种理论,李世民绝对一巴掌拍死他。不过现在经过了前面的一系列分析,李世民也不得不相信了,因为明君确实是在透支国家的国运,因为明君让人口增加。而李世民马上再次响起前隋,隋文帝时候人口少,结果隋文帝的开皇之治让人口增加了。而人口一旦增加,那到了隋炀帝这个时候,土地已经无法承载那么多人了。再加上土地的兼并,甚至隋炀帝想要做出一个不亚于他父亲的盛世,最后反而滥用民力了。隋炀帝想要做出业绩,结果只能够把财政压力集中到了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身上,那些拥有巨量土地的官员却不用承担赋税,结果隋炀帝就因为滥用民力被天下打乱了。
而这个最重要的就是,隋文帝做了一个明君,人口增加。再加上有了它作为榜样,他儿子隋炀帝也就是要做出伟业,结果反而就更是透支了民力。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明君增加了人口,透支了国运来铸就了一个盛世了。如果把隋炀帝和隋文帝这对父子的关系换一下顺序,那恐怕反而隋朝还能够维持数百年。现实有时候比想象中要荒唐很多,这个就是一个现实,听起来太荒唐了。可是这个荒唐的现实,又是如此经得起推敲的,各种数据都不会骗人,这个让李世民知道了事实的结果了。
“让朕当一个昏君?这个也太荒唐了吧?”李世民苦笑道。
虽然事实也就是如此,可是如果真的让李世民当一个昏君,这个也不是李世民能够接受的。如果到时候大唐李家每个家伙都是昏君,那岂不是要被天下百姓骂了无数年吗?到时候,史书里面怎么记载呢?记载李世民是一个昏君?这个显然不是李世民能够接受的,因为流芳百世的思想还在李世民的脑海里面根深蒂固,而且也没有人愿意世代都背上一个臭名。如果李家一直都是背负着臭名,那李家的江山也不稳定啊!
“景文,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朕是不会选择当一个昏君的,你必须要给朕想出一个办法。只要能够想出办法,那朕绝对会有重赏。”李世民继续说道。
李世民不甘心当昏君,更是不会甘心自己后代也都当一个昏君,所以他让景文继续想办法,想出一个能够让大唐稳固的办法。而李世民为此也不会吝啬的,因为如果真的有这个办法,那价值可以说是海量的,无法形容的了。
“皇上,其实也不是绝对没有办法的。可是,这个办法有些困难啊!”景文说道。
“说,什么办法!只要合适,那朕都可以采纳!”李世民说道。




大唐弄臣 516、历史也就这么回事
“皇上,我先拿出一份数据,你看看这个就可以知道了!”景文说道。=顶=点===x=o
景文然后说:“我华夏发展以来,所谓盛世都被称之为三皇五帝时代,而三皇五帝时期被称之为最强盛时候,百姓安居乐业。我们就画一幅那个时候的地图,然后皇上你就可以看出来了。”
景文让宫廷的史官画出了三皇五帝时候的地图,而最早的三皇五帝只是局限在黄河流域。而后来他们越来越大,直到夏商时期的时候真正确定了未来的版图。而李世民也明白了,这个其实也就是土地的问题。三皇五帝时期,能够不断的“开疆拓土”,最后让新增的人口都能够拥有土地种植,而且那个时候没有地主等等特权阶级,所以百姓自然也就安居乐业。而这个过程,和什么三皇五帝的英明,那都是放屁。三皇五帝不过是踩了狗屎,能够不断扩充土地,让百姓安定也就成了盛世,结果后世不断流传了。
“皇上,你可以看到,三皇五帝时期,我华夏的版图不断扩大。从最初也就是黄河一代,到最后的夏禹定鼎九州,奠定了我们目前的版图基础。而这份版图,接下来也就没有太大变化了。”
“而三皇五帝,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也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不断地给新增加的人口土地,然后人人都有土地,也就能够安居乐业,不在有什么反叛的想法。至于我大唐目前所谓均田制,其实也就是把无主的土地授予新增人口。可是新增的人口始终是不断增加。最后没有土地可以授予。他们也就越来越贫困,而土地也就越来越集中了。而所谓三皇五帝的盛世,也就是他们不断的开拓土地,所以他们才能够成就如此的名声。”
“他娘的,历史也就是这么回事!”李世民心里爆了一句粗口。
当年李世民学习历史典籍的时候,那些历史的先生不断吹牛说什么古代皇帝英明。尤其是三皇五帝,更是被吹嘘成为无数明君的典范了。而且,就连儒家的圣人孔子,也都是使劲吹捧,说什么三皇五帝之后。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可是。现在李世民赫然发现事实上历史也就是这么回事了。经过了景文的这些经济数据分析,结果李世民很明显的就发现,所谓明君都是土地而造成的。而三皇五帝时候,土地不断的扩张。而百姓不会有什么土地压力。结果都纷纷幸福了。而幸福了之后。他们并不知道什么经济理论,他们纷纷都称赞是皇帝的恩德。
可是,与此同时。如果土地太过集中,然后他们贫无立锥之地了,他们都可不会理解什么经济原因,他们都是大骂皇帝昏庸。可是这个皇帝也太委屈了,不是他昏庸,而是土地集中了。可是百姓不理解啊,他们都是人为都是皇帝昏庸造成的。结果董仲舒又弄出了什么天人感应的理论,说什么灾难都是上天的警示,都是皇帝的责任。这下好了,皇帝明明没有犯错,结果这个天人感应造成了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至于那些加入了新朝代为官的皇帝,为了吹捧现在的皇帝,自然对那些亡国的皇帝使劲的抨击,好像什么粑粑都要往上面碰。这下的结果就是,明明没有做过什么,一个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挽救国家而不断努力的君主,结果反而被这些家伙污蔑成为了昏君,比如说当年的商纣王。这个成王败寇理论,也就是可以写一部昏君是怎么炼成的了。
而那些明君,一个个固然也许他们有能力,可是造就一个盛世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有多少能力,而是天下的土地和人口的比例,还有土地资产分配方式造成的。有能力的君主多了去了,可是为什么有些成了亡国的昏君,而有些却成了盛世明君。原来根子就在土地上,土地就是让一个人成为明君或者昏君的基础。现在李世民明白了,所谓历史,不过是一个个轮回而已。如果大唐也是这么下去,也还是步入这么一个轮回而已。
而李世民也看出来了,历史也就是这么残酷,所谓历史不过是一个个的轮回而已。可是,那么朝代的皇帝贤臣都没有能够看出来这个历史真相。而真相,也就是这么的残酷。
1...135136137138139...2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