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华夏雄师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坦克兵
他是嫉妒羡慕麦克马洪那个败家子,法国人确实太有钱了,花大把的钱来修建这个东西。
不过这个东西确实很厉害,因为不仅仅有重炮、平射炮和迫击炮等火力,还有不计其数的高射炮!若是以飞机来空中突破,在对手防线密集的防空火力面前,德空军将会损失惨重。
当德军的步兵冲上来,法国人的各种明碉暗堡就会开火,德国人会被打的焦头烂额,德军损失惨重的时候,而法军在地面以下,德国人看不到的地方,就可以完成兵力调度、弹药补给、向巴黎告警、伤病员医疗、必要设备生产等环节。
你打不下来撤军了,法军缩进地下就泡酒吧电影院。
当德军再次进攻,喝完酒抽根烟的法国人坐电梯上来又重演一次。
为了对付这种坚固的工事,德国人首先想到的是,用俯冲轰炸机携带一吨重的重磅炸弹,可以摧毁工事。
可是在法国人密集的高射炮面前,俯冲轰炸机就是送菜。
于是德国人想到,制造一种超大口径的重炮,那是一种600毫米的超级重炮,这种巨炮是一种臼炮,口径600毫米,炮管长度只有8.4倍口径,但是一发炮弹重达2.17吨!炮弹内装药200公斤,虽然装药量不大,可是这种射程可达6000米以上的巨炮,当炮弹从高空落下,可以摧毁麦克马洪防线上的任何工事。
不过这种600毫米口径的巨炮装填速
度非常慢,平均每十分钟才能发射一发炮弹。
600毫米巨型臼炮,是安装在列车上的,战争一开始,德国人的装甲列车就会开往法国方向,抵近防线之后,以猛烈的炮火轰击法军防线。
但是装甲列车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毫无作用,所以战争一开始,德国空军将会首先发威,把法国人的飞机全部击毁在地面。
有了制空权之后,德国人就会用巨炮轰击麦克马洪防线。
“可是我们的巨炮只能摧毁法国人的那些炮塔,防线中还有不计其数的碉堡,我们根本做不到全部摧毁,这样我们的步兵上去的时候,还是会遭到极大的伤亡。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元帅说道。
俾斯麦说道:“兰芳不是正在试验一种装甲的汽车?这种东西可以保护步兵冲到法国人的碉堡跟前。

“那种装甲汽车,我也是知道的,可还是太脆弱了,根本挡不住机关炮的射击。
我们的巨炮无法把法国人的小口径火炮都摧毁,当装甲汽车冲上去的时候,会在法国人的机关炮扫射下损失惨重。
我们需要的是更强大的攻击武器。

(本章完)





华夏雄师 第447章 装甲车(四)
“呜——”一列装甲列车,在头尾各一台装甲蒸汽机车的推拉之下,缓缓驶入一条专用线,火车停了下来。
中间的一节车厢上跳下了六名士兵,下了车之后,他们站在车厢外面指挥,车内的六名士兵拉动手柄,随着电动机的轰鸣声,车厢底部缓缓放下了六个支柱,顶在路基上。
“好了,已经顶住了!”车外的士兵喊道。
听到车窗外的喊叫声,车内负责控制的士兵把手柄复位。
另外一个位置,一名士兵喊道:“慢一点,再下来一点点,好了,可以了!”
车内的士兵控制住电动机,把支柱顶在地面上,然后关闭了电动机。
六个支柱全部顶住地面,车轮子微微有些离开铁轨,这样车厢的重力就全部依靠支柱支撑,在重炮发射时候的后坐力,就不会传递到车轮和铁轨上了,有效的保护了列车的转向架和铁轨。
支柱落地后,六名士兵又跳上火车,接着他们用力摇动手柄,把粗壮的600毫米炮口给缓缓升了起来。
“怎么还是用手动?这个炮管的升降和转向,怎么没有考虑过用电动机?”一名德国军官禁不住皱起了眉头。
“设计失误,”一名技术人员说道,“我们这就向公司汇报,加装转动炮口方向和角度的电动机。

600毫米口径的巨炮,依靠人力来转动炮管,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不要说那么大口径的炮管,就算是150毫米和120毫米级别的炮管,以人力手摇转动炮管,都已经是非常费劲的事情了,战列舰的300毫米以上口径的巨炮,使用的都是电动机来转动炮管,人力根本无法转动。
600毫米的臼炮炮管虽然比战列舰的385毫米炮管轻了许多,但是以人力来摇动,也是十分困难,需要四名士兵摇四分钟,才能把炮管摇起来。
接下来,就开始装填炮弹的实验。
这种炮弹虽然重达1.7吨,最重的重磅炮弹重量甚至达到了2.2吨,但是德国人设计了可以半自动装填炮弹的装填机,炮弹以吊车吊起来,放入轨道中,再以电动机把炮弹推入炮膛,然后士兵把药包塞进炮膛,最后关闭上炮闩。
“轰”装甲列车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巨炮炮口喷出一团猩红色的火球,炮弹呼啸着腾空而起,飞行了四公里之后,1.7吨重的巨型炮弹准确的击中了坚固的目标靶子。
目标靶是一座地坑上面覆盖了一层400毫米厚的钢板,结果1.7吨重的巨型炮弹落下,击穿了400毫米厚的坚固装甲钢板,炮弹穿透钢板厚,钻入了地坑内,在延时引信的作用下,大约三秒钟后,地坑内发出一声巨响,220公斤烈性炸药发生了剧烈爆炸,厚实的钢板飞
上天空,整个地坑变成了月球环形山,地面上只留下一个巨大的弹坑。
“经过试验,证明我们这种巨炮,完全可以摧毁麦克马洪防线上法国人的任何一做坚固堡垒!”试验的成功,让德国人十分高兴。
有了这种巨炮,麦克马洪防线再也不是无法突破的钢铁防线,在德国人的巨炮面前,那些坚固的堡垒就像豆腐渣一样脆弱。
炮弹装填速度大约一分钟就装填好了,但是装填好之后,以人力摇动炮管,这个需要耗费好几分钟时间,所以这种巨炮平均十分钟才能发射一发炮弹,而且这种巨炮的造价极高,重量非常沉重,只能在铁轨上机动,所以德国人打算只造十门600毫米巨炮。
有十门这种巨炮,平均十分钟发射十发炮弹,一个小时可以发射60发炮弹。
按照德国人的设想,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德军首先出动的是空军,先发制人,把法国人的空军飞机全部摧毁在地面机场上,夺取了制空权之后,再对法国人的工事发起了三到四个小时的猛烈炮击,以各种口径的火炮摧毁法军麦克马洪防线上的外部工事。
虽然十门巨炮三个小时也只能发射180发炮弹,而麦克马洪防线上,法国人的巨型堡垒有14000个,180发炮弹,只能摧毁百分之一,因此德国人要求的不是把麦克马洪防线上所有的法军工事全部摧毁,而是在突破点上,大约一公里的正面上,把法军的20座工事给炸开,然后再发起进攻,这样就能突破号称坚不可摧的麦克马洪防线。
“法国人也是傻,事实上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他们耗费了二十二亿法郎修建了这条长达七百多公里的钢铁防线,可是我们进攻的时候,只要突破一个点,打破其中一公里的正面防线,我们的大军就能冲过去了,直逼巴黎,这样这条钢铁防线的其他防御工事就形同虚设,等我们拿下了巴黎,驻守在麦克马洪防线内的法国人就等着投降了。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元帅笑着说道。
德国人奉行的是,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
这是矛和盾的关系,当你在进攻武器方面投入了一块钱的时候,防御方需要投入十块钱,才能抵消对手的进攻武器。
所以说,专心研制进攻武器,比研制防御武器要划算得多了。
俾斯麦说道:“可是法国人的麦克马洪防线后面还有纵深,我们虽然突破了法国人的麦克马洪防线,但是我们的步兵在继续推进的时候,路上还有可能遭到法国人的伏击。
更何况,我们突入防线之后,可能还有不少在炮击中幸存下来的碉堡、暗堡、永久性机枪堡垒,都会对我们的步兵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时候,就需要一种锋利的进攻武
器!这种武器,就是战车!”施利芬元帅笑着道。
俾斯麦问道:“兰芳那种战车,还是太脆弱了,并不适合打这样的攻坚战,只能拿出来迂回攻击,或者配合步兵打城市巷战。

施利芬元帅道:“我们德国人自己的战车,那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车!这种战车,哪怕是和我们最铁的盟友兰芳,他们都没有这样的先进武器!而且对于兰芳来讲,那些战车根本就毫无作用,因为他们打的仗,不是海战,就是给美国人制造一点麻烦,需要的是快速灵活的轻装甲车辆,而我们要纵横欧洲大陆,就需要一种强悍的重型装甲车辆。

爱普拉特试验基地,德国人把一辆载重四吨,全重七吨的卡车改成了一辆战车。
“这辆战车,使用的是六轮驱动,前后轮都能驱动,车的全重可达八吨,正面装甲的厚度达到了50毫米,侧面装甲厚度为15毫米,正面可以抵御机关炮和75毫米山野炮的正面轰击,侧面装甲可以防住12.7毫米机枪攻击。
”技术人员向前来实验基地参观的俾斯麦和施利芬元帅介绍这种新式武器。
如果陈新元在的话,他可以发现,这种新式武器事实上就是他们兰芳ba-1装甲车的放大版,车轮直径变大了,有六颗车轮,车的宽度也增加了,有2.6米宽,车的高度倒是不高,下半部分的车身高度和一辆小汽车差不多高,但是在车顶上的机枪塔变成了炮塔,安装了一门50毫米口径的加农炮,还有一门20毫米机关炮,在加农炮的边上,有一挺7.92毫米机枪,战车驾驶室内,也安装一挺7.92毫米机枪。
这种装备有两门火炮和两挺机枪的战车,车内需要五个人来操纵,有一名驾驶员、一名车长、一名主炮手、一名装填手和一名通讯兵兼机关炮手,战车的火力十分强大,可以顶住法军机枪堡的射击,抵近机枪堡,然后对着射击孔开火,摧毁法国人的碉堡。
动力方面,德国人还是固执的使用了汽油机,而不是更先进的柴油机,这是因为德国缺少石油,所有的石油都需要进口,而德国人已经拥有了一项可以把煤炭变成石油的技术,但是煤炭提炼出的油只有汽油,没有柴油。
战车开始了实验,由五名德国战车兵操作的战车好像咆哮的野兽一样冲了出去,前面的各种机枪堡垒拼命的向战车猛烈开火射击,子弹打在战车的装甲上,全部被弹开了。
“轰”一枚40毫米炮弹击中战车,毫发无损的战车继续前进。
但是当一枚75毫米炮弹击中了这辆战车之后,战车虽然外表毫发无损,却停了下来。
“难道出现伤亡了?”工人们大吃一惊。
因为之前这种50毫米
厚的装甲钢板已经经过了多次实验了,法国人目前标准的75毫米野战炮根本无法击穿装甲钢板。
战车略微停顿了一会儿,又继续动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战车回到了出发点,车门打开了,驾驶员跌跌撞撞的走出车门外,刚刚走出车门,一下就软瘫在地上。
接着,车顶的车舱盖也打开了,车长、炮手、装填手和通讯兵钻出战车,相互搀扶着走了过来。
“怎么回事?”一名技术人员上前问道。
“我们受伤了!刚刚炮弹没有打穿我们的战车,但是剧烈的震动,让我们承受不住。
”车长回答道。
伤得最重的是驾驶员,因为炮弹刚刚就正中了他的驾驶舱前部,剧烈的震动,让他耳朵鼻子都出血了,五脏六腑震得翻江倒海,驾驶员当场昏迷过去,几分钟后醒来,就坚持着把车开回来了。
“75毫米炮,就能对战车的乘员造成极大的伤害,更大口径的炮,即便无法击穿,但也能杀死车内的人了。
”一名技术人员说道。
“能否加厚装甲?”俾斯麦问道。
(本章完)




华夏雄师 第448章 装甲车(五)
加厚装甲?再加厚装甲,车都要跑不动了,本来是一种全重7.2吨的卡车,被改成了战车之后,全重已经达到了11吨了,要是再加厚装甲,这车的重量岂不是要达到15吨了?增加到15吨,这车的速度就比人走路还要慢了,若是路面不好的话,那么速度就更慢了。
“装甲防护的问题,我们也先这样,主要是能够防住机枪和小口径速射炮的攻击。
战车最关键的还是机动性。
如果没有机动性的话,你要是说装甲防护能力,装甲列车防护能力岂不是比战车更好?可是离开了铁轨,装甲列车就什么都不是了。
法国佬的装甲炮塔防护力好不好?太好了,厚度三百毫米的装甲钢板啊,可是能动吗?”施利芬元帅说道。
按照施利芬元帅的思维,战车就是一种有一定防护能力,可以快速机动打击敌人目标的武器。
战车的使用,应该是一种机械化装甲骑兵,而不是慢吞吞的移动式堡垒。
“不错,我们是可以把战车造得更大更重,甚至可以装上三百多毫米的巨炮,边上再配备上机关炮和轻重机枪,造得好像一艘巡洋舰那么庞大,可是这种东西上了战场就只能慢慢的移动,遇上路面坏一点的,根本就动不了。
”俾斯麦赞同了施利芬元帅的建议。
确实有人提出了一种陆地战列舰的概念,那是一种重量达到1500吨级的超级重型战车,装备履带运行,安装一台8500马力蒸汽轮机,炮塔的装甲厚度达到了300毫米,装备一座双联装305毫米炮塔,一座单装128毫米加农炮炮塔,八门20毫米高平炮,两挺15毫米高射机枪,车上还有密密麻麻的射击孔,随车的步兵可以从射击孔内使用轻重机枪向外面射击,这辆战车上有车组人员120人,可以搭载一个营的步兵。
按照计算,得出的结论,这种庞然大物时速可达25公里每小时。
可是用脑袋想一下就知道了,这种东西根本就不可能达到那么快的速度,公路运行(姑且当成这玩意儿可以在公路上跑)速度能达到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已经不错了,越野速度?估计是零了,还有,有那么结实的桥梁可以让这种变态的战车通过吗?
另外,造一辆这样的陆地怪兽,造价不知道要多少了,足够制造目前的战车一千辆了!一千辆目前这种战车,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肯定比一辆这样的怪兽强得多。
所以这种方案一提出来,就被俾斯麦和施利芬元帅否决了。
之后,德国人又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案:一种重量达到70吨的重型战车,装备一门75毫米炮,一门20毫米炮和四挺机枪,安装两台250马力汽油机,车组成员12人,最大公路速度
12公里每小时,最大越野速度8公里每小时,由于采取了履带式,战车可以爬上70%的坡度,可以越过四米宽的壕沟。
“这种东西,我觉得也不太合理,机动性还是太差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装甲机械化骑兵,而不是庞大而缓慢的移动式堡垒。
”俾斯麦说道。
移动式堡垒的机动性太差,价格也贵,造一辆这种70吨重的怪兽,也足够制造出目前这种战车20辆了,造50辆移动式堡垒的价格,足够制造一千辆战车!
是一千辆战车厉害呢,还是五十辆移动堡垒厉害?肯定是一千辆战车厉害。
随后,这种德国战车进行了机动式的测试,在测试中发现问题:一旦对手挖掘了壕沟、散兵坑,战车就无法通过了;进入了松软的地面,农田等地方,战车也无法通行。
这种战车机动性优秀,也就是在公路上和好的地面,机动性才优秀。
可是在战场上,到处是壕沟、弹坑,战车很难冲过去,还需要步兵先占领对手阵地,再用工兵给战车铺路。
“我们应该要能够让战车直接通过阵地,而不是多此一举,让步兵先占领阵地,再让工兵来铺路。
”施利芬元帅说道。
按照德国人的思路,战车其实就是取代骑兵的一种高机动的车辆,自身生命力比骑兵要强,攻击力也比骑兵强,机动性不输给骑兵。
“可是我们的战车装甲还是有些脆弱了,只能抵挡50毫米以下口径的火炮,75毫米级别的炮都挡不住。
”有人说道。
施利芬元帅说道:“以前打仗,骑兵能保证零伤亡吗?战场上,能少牺牲我们的战士就是胜利。
我们一个人不牺牲是不可能的,但是你们可以想象一下,一旦几千辆战车向对手碾压过去,给对手是什么样的震撼?不错,对手是可以用火炮阻拦我们,可是火炮事实上也难以击中高速移动中的战车,而战车自己也有炮,可以反击对手的火炮。
当我们三、四千辆战车碾压过去,损失个几十辆到一两百辆,却能够造成对手几十万大军的溃败,然后我们就能零伤亡的追杀敌人,这样的战损比,我们是不是远低于敌人?”
当年的欧洲人都不知道,一种全新的作战概念已经悄然出现了,就是战争发起的时候,首先以铺天盖地的轰炸机群,去把对手的空军全部摧毁在地面机场上,然后是重炮轰击,轰炸机轰炸,之后就是铺天盖地的战车碾压过去,一路推进,对手迅速崩溃。
当战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对手首都的时候,对手就投降了。
但是要研制出这样一种快速突击的战车,机动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战车可以越过壕沟,可以在松软的地面行走,可以爬上矮墙,可以把面前所遇到
的一切东西都给无情的碾压了。
“履带?”有人从之前被否决的几条方案中得到灵感,“有了,我们可以把这种战车改成一种履带式战车!”
“履带式战车?好,可以试试。
”施利芬元帅同意了这名技术人员的提议。
但是轮式装甲车改成履带式战车,可不是只加装一条履带那么简单的事情,需要进行较大的变动。
“使用履带的话,就已经不能用卡车底盘了,之前的方案,就全部白白设计了。
”一名设计师忧虑的说道。
毕竟那辆轮式战车,凝聚了几千名德国技术人员和上万名工人一年多的心血,就这样放弃了,任何一个人都会不甘心。
有人提出说:“其实我们的方案也不见得就白白浪费了啊,这种战车虽然不能正面冲锋陷阵,但是可以搭载步兵,也可以牵引大炮,我们可以把这些装甲车的炮塔拆除了,把它们变成装甲输送车,用来运送士兵跟随战车一起前进,用来牵引火炮,这样,这些车辆就不会白白设计了。

“可是装甲输送车不需要那么厚的装甲,前部装甲可以削减吧?削减一部分装甲,可以增加搭载士兵的数量。

随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对这种战车进行了改造,前面的装甲和两边的装甲都削减了,前部装甲削减到14毫米厚,两侧装甲削减到10毫米,去掉了车顶的50毫米炮,保留了20毫米机关炮和两挺机枪,装甲车的乘员从五人减少到三人,一名驾驶员,一名炮手和一名通讯兵,装甲车厢内可以搭载一个步兵班的士兵和他们的装备,或是可以牵引一门火炮和炮组成员。
装甲车的重量减轻了,这辆车的最大公路时速可以达到60公里,越野速度可以达到50公里每小时,但是就不具备有通过松软土地和壕沟等方面的能力。
再对轮式装甲车进行改造的同时,另外一批技术人员决定使用一种履带式拖拉机的底盘,把履带式拖拉机改成一种履带式战车。
按照设计方案,履带式战车的重量不超过10吨,装备一门40毫米加农炮,三挺7.92毫米机枪,乘员四人,最大公路时速为50公里,最大越野时速为35公里。
而且这种战车的成本,不超过两万马克。
德国人的履带式战车还在研制之中,轮式装甲车也还未服役,兰芳的ba-1装甲车已经开始正式投产了。
但是目前兰芳暂时还没有研制坦克的计划,因为暂时还用不上坦克。
陈新元得到了最新的情报:德国人正在研制一种新式战车,履带式战车。
装备一门40毫米主炮和三挺机枪。
坦克!这就是坦克!德国人在搞坦克!只要这种武器出来,法国人的麦克马洪防线就变成
世界上最昂贵的废铁了!
可以想象一下,一旦欧洲战争开练,满天飞蝗般的斯图卡轰炸机向法国扑去,法国空军来不及起飞就被德国人全部炸毁在地面。
接着德国人铺天盖地的炮弹砸了下来,紧接着德国人的坦克就碾压进来了。
一辆辆德军坦克碾碎了鹿砦,碾倒铁丝网,冲过壕沟,爬上矮墙,冲入法军阵地内,机枪扫射,坦克炮轰鸣,法国人就是溃败的下场。
然后德军突破一点之后,就长驱直入,直奔巴黎,法国人挡得住吗?
“我们暂时不需要坦克,我们注重海战,而不是陆战。
”陈新元不打算把宝贵的资金消耗在制造坦克上,他要的是军舰和飞机,因为他的目标非常明显,永远和美国人对抗下去。
当然了,墨西哥军队需要坦克,可是现在,坦克还未出现在战场上,等坦克大显神威之后,再研制坦克卖给墨西哥。
目前兰芳给墨西哥提供的是ba-1装甲车,这种装甲车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生产,每天都有十辆装甲车走下生产线,一个月的产量是三百辆。
1...184185186187188...2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