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锦绣农女种田忙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巅峰小雨

    与此同时,一种莫名的委屈感,在谭氏的心里面升了起来。

    那边,老杨头也听到了杨华忠的一番话。

    老汉的脸色,很难看。

    三儿子的话,字字句句,诛心啊!

    可是细细一想,也不能怪三儿子有怨。

    自打分家后,谭氏这做娘的,就再没踏进过三儿子的屋子半步。

    他长叹一口气,目光落在谭氏身旁捂着口鼻还在不时干呕两声的杨华梅的身上。

    “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豆子的气味儿都嗅不得,将来出嫁了,咋操持家务还不快些滚去茅厕!”

    杨华梅被老杨头一通呵斥,吓得屁滚尿流,赶紧捂着肚子跑去了茅厕。

    老杨头又瞪了一眼在那响亮的摁着鼻涕和眼泪的谭氏,“甭跟这丢人现眼了,该干嘛干嘛去!”

    谭氏抽抽搭搭的追着杨华梅去了茅厕,临走前,还不忘朝孙氏和杨若晴这边狠狠剜了一眼。

    孙氏垂着头,不敢声张。

    杨若晴则是朝着谭氏做了个鬼脸。

    谭氏气得风中凌乱,要不是有老杨头在那站着,恐怕真要好好撒一回泼了。

    待到谭氏也离开,老杨头的脸色缓和了几分。

    他没有如往常那样无视孙氏和杨若晴,而是对杨若晴微微一笑。

    他还瞅了眼大筛子里的豆渣,赞许的点了点头:“胖丫脑子好使,摸到了做豆腐的诀窍,往后你们靠着卖豆腐贴补些家用,日子也会越过越好的,你爷我也就放心了!”

    杨若晴愕了下,以为是自己幻听了。

    老杨头,竟然夸赞她

    这可比日头打从西面出来,还要稀奇哩!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杨若晴也对老杨头翘了翘嘴角,笑道:“多谢爷的夸赞,我会好好做豆腐,挣钱给我爹治疗腿,还会供我弟弟们蒙学。”

    提到给杨华忠治腿,老杨头脸上的笑色就僵了一下。

    当初把三房分出来,大家伙儿嘴里不说,心头都明白。

    老三残了,三房是个包袱,这个包袱,得甩!

    “嗯,好,好!”老杨头一连说了两个好,把目光从杨若晴身上又移到了孙氏身上。

    “你奶和你姑就那样儿了,嘴巴是有些不太好,可心眼不坏。你们莫跟她们较真,咱都是一家人!”

    孙氏和




147.第147章 焕发生机
    听到杨若晴对于未来的规划,大安的眼睛顿时亮了。

    “姐,盖新屋子要好多好多的钱,咱能攒到那么钱吗”大安又问。

    杨若晴笑了,一边搅拌着碗里的酸水,抽空瞥了他一眼。

    “咋对你老姐我没信心还是咋地呀”

    “不是,只是……”

    “傻弟弟,攒钱的事,你甭操心,有你老姐我在,我不仅要盖新屋子,开过年,我还要送你去蒙学!”

    “蒙学”

    大安的声音,忍不住激动起来。

    “是啊,你都八岁了,开春就九岁,是时候蒙学了。”

    杨若晴一边说着,一边把手里调制好的酸水,倒进锅里。

    这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就算她再能耐,富甲一方。

    可是,商人在这个时代,社会地位不高。

    有靠山背景的,跟大势力盘根错节倒还好些。

    像她家这样,从农村最底层爬起来的,挣钱越多,越招人眼红嫉妒,麻烦事儿就会接踵而来!

    每一个朝代,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要想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踏实,更安全,就得往上爬,不能做社会的最底层!

    所以,两个弟弟,她不会让他们跟祖辈一样,一辈子跟那村前村后的泥土地打交道,吃穿靠天!

    她要把他们供出来,扭转他们的命运,也为家里种下两棵遮阴的大树!

    “姐,我不蒙学,我要留在家里帮你和娘做农活,帮你做豆腐!”

    短暂的激动劲儿过去后,大安蹙着眉头道。

    杨若晴听到这话,忍不住笑了。

    “傻弟弟,瞧你那出息!你是个男子汉,围着一亩三分地和锅台转,有啥出息念书,才是咱这样的人家,最好的出路!”

    “可是,姐你那会子不是说沐子川‘百无一用是书生’嘛!咋还要送我去蒙学哩”大安歪着脑袋问。

    杨若晴语塞。

    碰到这样机敏睿智的弟弟,是她的幸呢还是不幸

    她突然有种搬砖头砸自己脚的感觉!

    好在,她的脸皮够厚,自己推翻自己的话也能推得脸部红心不跳。

    “切!”杨若晴撇了撇嘴,“你跟沐子川不一样,他那浑身上下一股子酸腐味儿,就跟这卤水似的,酸不溜秋。”

    “你则不同,你是咱家的希望。好好念书,将来光宗耀祖,振兴家园,报效祖国,拯救天下苍生的重担就落在少年你的肩上了!加把劲儿,姐姐看好你哟!”

    大安:“……。”

    “晴儿,豆腐点得咋样了”

    孙氏返身回了灶房,过来察看锅里的动静。

    杨若晴笑吟吟抬头:“娘,差不多啦,可以把舀出锅!”

    “好嘞!”

    孙氏转身走向那边的灶房墙壁,两张门板早已拆下来架在那里。

    上面照例用木头摆出了豆腐模子,里面铺好了两条打着补丁的旧被单。

    杨若晴拿来木桶,和孙氏一起把锅里的豆腐脑舀到木桶里,再均匀的舀进豆腐模子里……

    “大安,要不要喝豆腐脑”

    杨若晴一边舀一边问。

    大安毫不犹豫的摇头:“上回喝过了,这回不喝!”

    这些豆腐脑,都是姐姐称量好豆子和豆腐的份量,要给镇上酒楼送去的。

    他不能喝,喝了,到时候做不出足够份量的豆腐来,不好!

    杨若晴知晓大安心里的打算,又道:“没啥,你们喝了几碗,也足够做五十斤豆腐的。去拿几只碗来,等会我们大家都喝一碗!”

    这个家,很清贫。

    可是,条件再苦,创造一切条件也得让家人补足营养。

    不能隔三差五的吃肉,那么,在蛋白质的摄取上,就不能少!

    她们姐弟都在生长发育,苗子不能枯了。

    杨华忠正当壮年,又受了腿伤,也得进补。

    孙氏才三十出点头,却是形容憔悴,瘦骨嶙峋,也是缺乏营养。

    豆腐脑,隔三差五的喝上一碗,对调理家人身体都有好处!

    ……

    吃过了夜饭,杨



148.第148章 克妻命(一更)
    “那敢情好,有嘎公在,我也放心了!”杨若晴说道。

    想到啥,她翻身下了床,点亮了桌上的豆油灯。

    “晴儿,你点灯做啥”孙氏也翻身坐起。

    杨若晴从床板底下翻出一个布袋子,里面叮叮当当作响。

    “娘,你明个去抓小猪崽子,我得把钱给你,我怕明早我忘记了。”

    这趟是打算抓三只小猪崽的,两公一母。

    家里现在的所有钱,都在这布袋子里面了,拢共是一百二十九文钱!

    小母猪七文钱一斤,小公猪便宜一点,五文钱一斤。

    一般像这种可以断奶出笼的猪崽子,体重一般都是十五至二十来斤中间徘徊。

    两公一母,杨若晴粗略算了一下价钱,大概得花三百多文钱呢!

    “娘,咱的钱怕是不够抓三只哩,不晓得那边能不能商量一下,先打个欠条,咱把小猪抱家来,回头有了再送钱过去”杨若晴跟孙氏商议。

    孙氏点点头:“照着咱这以往养猪的经验,大多都是这样,先抱回去养,回头买了大猪再还钱。乡里乡亲的,只要我话说的诚恳,应该是可以先把猪抱家来的!”

    “成,那娘你把这些钱全带上,有一百二十九文,即便那家人不答应赊欠,咱也可以先抓一头二十来斤的小公猪家来,不至于空手而归!”

    “嗯,好!”

    孙氏接过了钱袋子,妥善收好,娘两个又互相叮嘱了一些事情,这才沉沉睡去。

    ……

    老杨家前院。

    东厢房里,桌上点着一盏豆油灯,老杨头披着外衣坐在凳子上‘吧嗒’着抽旱烟。

    谭氏蹲在他的跟前,埋着头给他洗脚。

    一边,还在忿忿不平的跟老杨头这嘀咕三房大人孩子们的诸多不是。

    显然,白日里因为豆渣一事的怒火,还没消。

    老杨头心不在焉的听着,时不时拔出嘴里的旱烟杆子,在桌角磕去里面的烟si。

    终于,在谭氏第三遍儿痛诉杨若晴时,老杨头终于有些不耐烦的打断了谭氏的话。

    “一晚上都在嚼这破事儿,你有完没完甭说了,听得无趣!”老杨头道。

    谭氏愣了下,随即更加委屈的道:“我这不是在胖丫那受了冤枉气嘛,又没处泄,才跟你这唠唠……”

    “要我说啊,你这冤枉气,是自个给自己受的!”老杨头没好气的道。

    “梅儿爹,你啥意思合着你也向着胖丫那边”谭氏的声音激动了几分。

    老杨头没兴趣跟一个妇道人家辩驳,开导道:“你想啊,那胖丫再能耐,终归是个丫头片子,注定是别人家的人!过两年出了门子嫁了人,咱眼前自然就消停了!”

    谭氏一听这话,突然觉得脑壳里像是开了窍一般。

    “梅儿爹,你这话倒是提醒了我!”

    谭氏的眼睛亮了起来,接着道:“胖丫过了年就十三了,要不我去给她张罗个婆家早日把她打发出去”

    打发出去了,眼前清净了,三房没了胖丫这个主心骨,也就掀不起啥风浪了!

    就老三媳妇那性子,到时候,还不是想咋拿捏就咋拿捏

    想到这,谭氏激动起来,恨不得这就去寻村里的媒婆过来。

    “瞧瞧你,说的啥混账话!”

    老杨头的一声低喝,打破了谭氏的憧憬。

    她回过神来,听到老杨头在那不悦的数落:“大麦没黄就急着割小麦,老五和梅儿还有永仙他们都没说亲,你就急吼吼张罗着给胖丫说婆家天底下没有这样的荒唐事!”

    “那咋办要真是排着队儿的来,那胖丫得在我眼皮子底下再闹腾到猴年马月呀!”谭氏一脸的郁闷。

    老杨头道:“这事说慢也慢,说快也快。胖丫的事咱先搁一旁,这都入



149.第149章 送豆腐(二更送到!)
    谭氏也叹了口气,点点头:“也只能这样了,明个我就去周媒婆家坐一会,她跑的地方多,让她帮着打听!”

    老杨头再次叮嘱:“嗯。那就好,回头过去的时候记得莫空手,该花的钱,就得花,儿女婚事那块,媒婆马虎不得!”

    “我晓得了,水凉了,我给你擦起来你上床歇着去吧!”

    “嗯!”

    一夜无话。

    天还没亮,孙氏就摸摸索索着爬起来穿衣穿鞋了。

    闺女上回去镇上卖豆腐,没来得及做早饭,闺女是空着肚子赶路的。

    这事儿,孙氏回想起来心里就难受。

    这不,今个又得去镇上,一定得让闺女吃饱了肚子上路!

    烟囱炊烟袅袅,长坪村的村民们还在被窝里打鼾呢,杨若晴家的灶房里,孙氏就着一盏豆油灯在揉玉米面。

    东方破晓的时候,杨若晴洗漱完毕来到了灶房里。

    刚好赶上又香又甜的玉米饼子出锅。

    “晴儿,洗漱了吧赶紧过来吃,我多搁了一勺子焦糖哩!”

    孙氏一边把烧开的热水往瓦罐里装,一边招呼杨若晴。

    “嗯!”

    杨若晴走过去,一看那碗里的玉米饼,讶了下。

    “哟,娘今个咋烙这么多呀”

    捏起一块又薄又脆的玉米饼,咬了一口。

    嗯,外酥里嫩,又香又甜,真好吃!
1...4445464748...32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