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年代(重生女的全新生活)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暗墨沉香
兰欣和哥嫂一起学习,由于他们准备比较早,兰欣早找借口让哥哥们复习过以
重生七零年代(重生女的全新生活) 章节48
往学过的知识,所以沈家兄弟对课本上的知识早就通透了。沈二哥从未如此高兴过,心里满满地激动就像要溢出来一样。他得知要高考的消息后,回过神就把妹妹抱起来转了几圈。
沈二哥知道,他们比起旁人,可是多出优势来,就凭三人早早把课本知识吃透,就比别人占有力形势。再好好复习一遍,还怕考不上大学吗,比起那些临时抱佛脚的人来说,他们不用焦虑发愁,这都得谢谢妹妹早早鼓励他们学习,不然这时候还不得急得团团转。
因为学校搞各种运动,认真学习的学生并不多;而更多人因为参加劳动、工作,把往年的知识都放下,所以学习起来都赶到吃力。因为有沈家兄弟的帮助,村里的考生很快投入学习状态,复习起来也容易一些,遇到难题有人解惑,好多人闻名都来请教,沈家快成了学习基地。
家里有孩子的考生,就把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看,白天忙工作的工人就晚上灯下夜读。也有家人不支持考大学的,就偷偷去报名,以死相逼也要参加高考。可能是那些愚昧的家人鸡窝里飞出金凤凰飞走,所以才千方百计阻拦。有的人为高考消息颜开动人的笑颜,有的人则是流下激动的泪水,不管怎样,成千上万的考生们都在忘我吸收知识,准备即将到来的考试。
1977年11月份开始,高校招生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命题,一共分文理两类。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英语;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
由于考试时间在寒冷的冬天,无数考生只得穿着笨重的棉衣参加考试。兰欣他们也不例外,个个都穿上军大氅,家里没有的,就在村里借着穿,生怕在考场上冻坏。
天不亮兰欣和村里的考生就出发了,他们是坐村里的拖拉机去市区参加考试的。到了考场后,兰欣见到处挂着欢迎考生的横幅,大红色的横幅在寒风中飞舞,竭力欢迎众人的到来。
考生们都一堆堆站在院子里等待着,有的踌躇满志,许是学得踏实,心里有底;有的焦虑不安,来回转悠,念念有词,可能是没参透课本上的知识,也可能是考前焦虑症。相比来说,兰欣他们这些人比较悠闲,不时好奇打量考场的环境,就是扬着笑脸和同伴说话。
考生们的年龄相差很多,还有老师学生一起上考场的事;有的遇到高中校友,有的遇到自家亲戚,这种事情让兰欣看着眼里,觉得有点喜感,又有些伤感。要不是□,怎么会老师学生一起参加考试的事情呢?
考试铃声一响,考生们纷纷进入了考场。兰欣见考场是一个很大的会议大厅,众考生按照考号一一落座,前后观察起形势来。兰欣左边是一个身材消瘦的青年,看衣服像是城里人;右边是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大姐,一看就是参加工作了。兰欣按捺下自己内心的起伏,认认真真做起试卷,考场里飘满了油印味。
考生们的心情紧张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好不容易盼来的机会得把握好才行。有的学生心理素质不过关,竟然晕倒在考场上,白白错过了这次机会,看来只能明年再考。这样的事情让同考场的考生见了,心里都不是滋味,接下来则更专注地把目光放到考卷上。
中午没法回家,有的人吃自家带的干粮和烙饼,条件好的在外面的小吃摊上吃点,再在考场接点热水喝,一顿饭就凑合过去了。
忙碌紧张的时间一晃而过,考完试后,兰欣终于放松身心,安下心来照顾孩子。考试的结果是好是坏,兰欣已经不再考虑,她已经做过最大的努力,就等着看结果了。不过兰欣心里有数,做了这么久准备,大学是有把握的。
兰欣给儿子起了个小名,叫牛牛,希望他能健康常乐。这个可乐的名字得到了姜奶奶的赞同,老一辈的心里都认为贱名好养活,正好顺了奶奶的心思。牛牛已经快六个月了,黑亮的眼睛像黑曜石一般,粉嫩的小脸软糯糯的,都随了兰欣。小牛牛穿着姥姥做的红棉袄,像年画上的娃娃一样可爱。
农村的孩子冬天爱皴脸,牛牛的脸上白里透红,一点事都没有,这都多亏了兰欣的空间。她经常用空间灵泉水给儿子擦脸,别人见了都认为牛牛长得白是像他妈妈。
兰欣早就开始给牛牛添加辅食,像是蒸蛋羹、稀饭、还有用鸡蛋炒好的炒面,经常给儿子加餐。所以孩子长得快,咿咿呀呀叫起来很讨人喜欢,再加上时不时露出个无齿的笑容,逗得孩子妈笑个不停。
姜学兵的堂哥在镇公社工作,姜奶奶就让他时常关注何时放榜的消息。这一天终于到来,堂哥说要到教育局去看榜。兰欣把孩子交给姜奶奶,和哥哥去了区教育局。
到了教育局,远远就看见一群人黑压压地围着。沈大哥让兰欣在一旁等着,“兰欣,忒挤了,你在外边等着,我和小二进去。”
到了这时候,兰欣倒是不着急了,“大哥,你们进去吧,我在这里等着。”她站在一棵杨树旁边,微笑地说着。
兰欣看着哥哥奋力挤进人群,等了好一会儿,沈二哥拿着纸笔出来了,“兰欣,考上了,都到分数线了……”
只见沈二哥揪下帽子,嗖地一下就抛在远处,还一蹦三尺高,那兴奋劲就别提了。沈大哥脸上也是满满的笑容。
沈大哥和大嫂,还有兰欣都是考得文科,只有沈二哥考理科。其中沈二哥和兰欣成绩最好,都在红榜前几名。沈大哥也不错,占三十多名;他媳妇就差点,百名往后了,不过大家都过了录取线,这成绩够让人侧目了。
看完张贴红榜的考生们,有的当场就失声痛哭,看样子就知道没考上;有的流下喜悦的泪水,慌忙回家给家人报喜讯。
沈爸沈妈得知自家孩子都考上时,那激动的样子就别提了,沈爸当时就一拍大腿,招呼沈妈说:“快点,杀只老母鸡给孩子吃,庆祝孩子们考上大学。”
沈大哥谦虚地说:“多亏了妹妹早得了信儿,咱准备足,不然这时候说不定干瞪眼呢。”
沈二哥也凑趣:“就是,多亏了妹妹,平时劝着咱们学习,不然干几年活,早忘光了,报名考试不一定能考好。”
兰欣的嫂子自始至终都是笑眯眯地,她知道要不是靠丈夫和小姑子的帮助,自个这辈子得和土坷垃打交道了,幸好公婆开通,让她也跟着考大学,她以后一定要好好孝顺二老。她早就给娘家送了信去,她爸知道她考上大学,就说多亏了亲家,要是自家闺女没嫁过去,肯定在家忙秋收赚工分,哪有时间让闺女复习。陈妈一边感叹闺女嫁了好人家,一边嘱咐闺女,将来有了出息,别忘了拉扯弟弟妹妹。
除了沈家兄妹,村里还有两个知青、一个民办教师考上了。村民们老沈家出了好几个大学生,羡慕有之,嫉妒的更多。兰欣的同班同学也有几个考上了,还有几个亲戚家的孩子,有沈家兄妹给的学习资料,幸运地过了录取分数线。
有的当妈的干错点着自家孩子额头说:“看看人家沈家孩子,怎么就都考上了,一样的考题,你怎么就得分那么低,猪脑子……”
他们那里知道,兰欣是开了金手指重生回来的,有她的提前准备,加上考题不是太难,考大学自然不是什么难事。哪像其他人,有的得知报名考试的时候都快考试了,根本没时间准备;有的因为参加工作好几年,学过的知识都忘了;有的是因为在学校搞各种批斗和运动,根本没学多少知识,能考上大学才怪呢。
所以说,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创造的。兰三人都是考的文科,大多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加上题目用功苦读,考个好成绩真不是难事。
接下来就是填饱志愿的事情了,这时候也没什么高校材料让考生参考,考上的人大多是跟亲戚朋友和老师打听那个大学好,什么大学离家近,什么大学不收费……
因为报考志愿的事情,沈家和姜家个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姜家姜学兵的大伯和堂哥说s大是本省最好的大学,是个历史悠久的学校,就在本市,离家近,可以让兰欣考虑一下。兰欣的高中老师说兰欣成绩好,可以报考首都的大学,以后毕业了能分个好工作。沈妈觉得小两口两地分居不像回事,不如去姜学兵所在的部队驻地那里去上大学,这样一家人就团聚了。
兰欣听了大伙的意见,一时间左右为难,她上大学,孩子肯定得带着。儿子这么小,还吃奶,当妈的离远了肯定不放心。要是去丈夫那里,人生地不熟不说,丈夫说不定没时间管她娘俩。兰欣从丈夫的信里看出,他经常忙得昏天黑地,去了说不定两人也是聚少离多。
其实兰欣打心底想去首都上大学,她是知道未来发展趋势的,假如去首都上大学,学校好不说,若是过两年改革开放了,能在那里做生意占个先机,多赚点钱攒点家底,不论是对沈家还是姜家都是好事。最重要的是首都集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于一体,学校教育比起别处好很多。兰欣可知道,后世弄个首都户口有多难,首都的孩子高考分数线是全国最低的,这些都是为了下一代考虑。
还有,再过十几年,首都可是寸土寸金。若是早在北京置办下房产,日后就是靠房产收益就能过得很好。
兰欣考虑这些也是为了孩子。姜学兵的工资每月就那几十块,最近几年高不到哪里去。若是只靠他的工资,顶多过个小康,根本不可能富有。姜学兵在部队上,不用考虑他做生意赚钱的事情,这些当然是兰欣来筹谋了。
再说,兰欣还想再要个孩子,为了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多多赚钱是很有必要的。
兰欣考虑了许多,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去首都上大学。虽说不能和丈夫在同一个城市,但对这个家的未来确是好的。兰欣寻思着,在外上学这几年,寒假就回家过团圆年,暑假就带儿子去投靠丈夫,总能想出办法来。
☆、60更新
沈家大哥其实想上军校,后来听兰欣说军校管得严,不能经常跟媳妇见面,才罢了心思。
兰欣毕竟从这个时代经历过一回,她知道最多,就把各种情况跟哥嫂说了说,比如报什么专业,以后有什么好处。
兰欣知道,这一届考上大学的人,再过二三十年,就成了国家的中流砥柱。做官的人,将来能主政一方,规划着国家的发展;从商的人,将来能开公司办工厂,振兴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从师的人,开课授徒,发展学术,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时代造就了这一代人,这些人开创了新的未来。
当然,这些她都是打着老师的旗号说的,二哥问她怎么知道这么多,兰欣就说是高中老师告诉她这些情况。
兰欣建议大哥上中国人民大学,读法律系,以后出来在机关单位工作,也算是“铁饭碗”了。二哥就读xx军事院校,渡过金的军人以后军衔好升。嫂子上xx师范大学中文系,将来做个语文老师就很好。虽说现在的人都看不起“臭老九”,可兰欣知道,以后教师的工资、假期,相比其他职业来说,很是不错,正适合居家女人做这份工作。
兰欣也很喜欢老师这个职业。她分数高,有四百多分,就想报考b大。考虑到以后,她还是学了经济管理。以后肯定要经商,正好趁这个机会多学习,将来肯定能用得上。
“大哥不上军校,我也不去了,我和兰欣一个学校得了。”沈二哥不太想上军校,觉得太受拘束。他本就是跳脱一点的性子,若是把他天天圈起来,指不定浑身难受呢。
兰欣可是想让二哥上军校,就是想磨磨他那浮躁的性子。再说,以后军校多难考,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劝说是必须的,可以稍微带点技巧。
“二哥,我听说军校管吃管穿管住,学费和生活费全包,一分钱都不用花。大哥要是上人大,虽然有三四十斤粮票补助,都不一定够他吃饭的,还得自家想办法。”兰欣循循诱导,可谓是煞费苦心,明面是为了给家里省钱,可她确实是为二哥着想。
沈大哥也举棋不定,“要不我也上军校好了。要是咱们都去上学,家里应该挺紧张的。”
“大哥,别,大城市里又不种地,肯定有赚钱的法子,
兰欣的大嫂听说不花钱上大学,倒是有点意动。可她是结了婚的女人,当然得先为整个家考虑。两口子要是有一个上军校,就得忍受两地分居,像兰欣和她丈夫一样。这样想着,她压下了萌生的念头。其实沈大哥小两口感情挺不错,所以,他才先放弃了上军校的想法。
兄妹几个都个四百多分,只有英语拉了点分数。兰欣的大嫂也将近四百分,这样的分数已经达到了他们报考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他们家这样的,算是区里独一份了,自打考试成绩出来,知道
重生七零年代(重生女的全新生活) 章节49
人把兄妹几个传得神乎其神。都说他们脑瓜子好使,博闻强记。有人还打趣老沈家祖坟上冒青烟了。
“二哥,读军校出来就有军衔,比学兵哥当兵熬资历不知好多少倍,你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多少人想上还没机会呢。你不想想,读军校的同学也是战友,以后能结交多少铁哥们,绝对能认识几个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好朋友。”兰欣调侃二哥,惹得大哥和嫂子笑得开怀。
“还有,你在军校能练功夫,出来后身手绝对差不了,一人能撂倒大哥这样的十几个。”
沈二哥确实喜交朋友。原来没事的时候,经常不着家,都是出去找一般大的发小玩。
“兰欣,你大哥没这么窝囊吧……”沈大哥作委屈状。
沈二哥一听能学功夫眼睛亮了,忙不迭点头说:“好妹子,你不用劝我了,二哥我就上军校了。像你说的,咱们凑在一个城市,平时也能相互照顾。”
兰欣说了这么多好话,二哥确实不想反驳了,她成功地动员了二哥,成为迈向军校大门的一员。就能练身手这一点,他这军校还非上不可了。再说了,等他和大哥一走,家里少了两个壮劳力,同样少了两份收入。听妹妹这样劝说,他再不同意,就有点不知好歹了。
兄妹几个商量好了,就把各自的想法给大人汇报了一遍。沈爸沈妈其实不咋明白上大学的细节,他们哪知道什么专业好。他们就认个死理,能考上大学就是好的。对于孩子们想去首都上大学,他们觉得脸上有光,是大喜事。
也是,人生四大喜之一就有“金榜题名时”,不只高中的人高兴,家人同样开心自豪。
首都可是农村人一直向往的地方。提起首都,自然少不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还有北京□。提起这个,不免想起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北京□,□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兰欣把自己的考虑给家人说了:“爸,妈,我觉得哥哥和嫂子也去首都上大学好了,我们考的分数高,肯定能上个好学校。一家人在一起,也能互相照应。”
沈爸觉得自己孩子去首都上大学,那是倍有面子的事儿,十里八乡也没几个,别说一家出好几个大学生了。这几天,沈爸沈妈是做梦都想笑,这辈子都没这么开心过。
沈爸沈妈对兰欣他们的决定很赞同,剩下的就是考虑兰欣的孩子怎么办。至于沈家大哥二哥,根本没有发言权。从小他们就谦让妹妹习惯了,何况是绑在一个城市上学这事,根本就不是问题。
沈爸听了闺女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听说闺女这些信息,都是老师告诉的,肯定没问题。在沈爸心里,老师那是有大学问的人,老师说的话孩子们就得听。所以他直接把儿子填报志愿的事情归闺女管。
其实兰欣不管去哪里上大学,孩子肯定是得带着。要是雇外人看,家里哪个都不放心。
沈妈说:“不行我就过去帮你带一段时间孩子,等安顿好了,再想办法。”
兰欣大嫂说:“不上课的时候,我也能伸把手看着孩子。牛牛又乖,照看起来一点都不累人。”她虽然自己没孩子,架不住自己稀罕孩子,每次兰欣会娘家,她都会帮小姑子看会孩子。
最后沈爸发话了:“都报首都的学校,至于具体情况,到时候再商量。现在空想,说什么都没有。”
填完志愿后,就等录取通知书。每天沈爸回家,儿子都问邮递员送信来没有。因为邮局寄来的信件或东西都是统一送到大队,大队再通知个人去领,所以,接受录取通知书的事情就落在沈爸身上。
其实,沈爸暗地里还心焦呢,每次邮递员来的时候,他都眼巴巴地瞅着,客气地跟人打听这事儿。
历经千辛万苦的等待,沈爸终于拿到了孩子们的通知书。这通知书可简单的很,就一张张油印纸条,外加“某某同学被某某学院录取”的字样,再盖上个大红章。
就这样一张单薄的纸条改变了学多人的命运,成为各自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兰欣把一切都写信告诉了远方的丈夫。姜学兵对媳妇的决定坚决支持。他不能时时刻刻陪在老婆孩子身边,就更应该对娘俩好,加倍好。姜学兵的战友就有首都人,他跟战友细细了解了首都的情况,觉得媳妇有眼光,有前瞻性。他在外面接人待事繁杂,考虑问题比较深远。在了解媳妇的明确的目的后,他在心里表扬了媳妇,并表示十分赞同媳妇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远见。
1978年的春节,沈家和姜家是欢欢喜喜过大年,今年可是好事成双,家里不但添了新人和孩子,重要的是家里出了好几个大学生,算是光宗耀祖了。沈爸上祖坟的时候,点了一挂长长的鞭炮。
沈妈觉得,眼看过完年孩子们都得去首都上学了,得给他们置办身看得过去的衣服,出门在外,也不能太寒碜了,沈妈好面子,不想让自家孩子被人瞧不起。沈大哥和兰欣刚结完婚,倒是有新衣服穿,沈妈拿出一块剩下的好布料,趁着过年,找人裁好衣服给老二做了身新衣服。
沈妈也没忘了牛牛小朋友,特意弄了块红底青花的布给牛牛做了身合适的棉衣。胖小子如今要长牙了,嘴巴不时流口水,吃奶时还使劲咬人,可苦了兰欣这当妈的。
可能是经常有人抱的缘故,牛牛一点都不认生,外人抱他的时候都很少哭闹,很是省心。姜奶奶每天都是“乖孙”这么叫着,恨不能把孩子疼到心眼里去,比兰欣这当妈的还要上心些。
现在牛牛就是两家的开心果,谁见了都要逗逗他。两个舅舅每次举着他悠悠,他都不害怕,还高兴地直乐。沈妈第一次见到沈二哥做这“危险”的动作时,生怕儿子手上没个轻重,伤了孩子,赶紧把孩子接手了。
“小孩子骨头软,你别没个数把孩子弄脱臼了,伤了孩子,看我饶不了你!”沈妈吓得斥责沈二哥。
这边无知的小儿压根就不知道咋回事,也许他还认为大人逗他玩呢,挥舞着胳膊就要外婆抱。
沈二哥嘿嘿直笑,一句话都没敢多说。他自是知道这小子现在就是家里的宝,一家人都宠着护着,恨不能把所有好东西都给他。
也就是孩子小,啥也不懂,看不出娇惯了毛病来。兰欣生怕惯出个皮孩子来,每次都劝着老人家不能太宠孩子。男孩子吗,就得泼辣点,但是不能任性。穷养儿子,富养闺女。就是希望男孩子长大了能当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凭自己也能创下家业,成就一番事业。闺女么,娇养着,除了礼仪品德这些内秀的东西,得好吃好喝好衣好车伺候着,长大了千万别被不知深浅的臭小子拐跑了。
☆、61更新
阳春三月,春姑娘悄悄返回了,给山川大地抹画上淡淡地绿意。田野里,冬雪早已融化,渗入泥土里,化成了庄稼的养料。青幽幽的麦苗一片一片,框在整齐的田地中,跟随着春风发出簌簌的声音,像是在欢快地歌唱: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
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嘀哩哩嘀哩嘀哩哩嘀哩哩嘀哩哩
兰欣轻轻给儿子唱着催眠曲,哄着他慢慢进入了梦乡。
大学开学的日子快到了。沈爸让兄妹几个早去两天,生怕错过了开学的日子。兰欣昨天跟姜家人告别,来到娘家,准备跟哥哥们一起去学校。
兰欣早就收拾好了该带的东西,很多零碎的东西她都放到了空间里,表面上只带了经常用到的东西。仅她和孩子的东西就好几包袱,里面有她和儿子的衣服和被褥。学习用具只带了钢笔,兰欣打算到了学校有什么不够用的再买。
一行人杂七杂八的东西还真不少,只靠手提恐怕都那不了。沈爸开了后门,准备用拖拉机送几人进城坐火车。车票是前两天买好的坐票,晚上六七点钟发车,一早就能到首都。
沈妈准备了茶蛋、白煮蛋、还有两饭盒酱肉,几张油饼,怕路上饿了准备的。当然也少不了牛牛的饭食。炒面和奶粉都给他带了。怎么说出门在外就是不方便,小孩子也只能将就一下。
在看热闹的邻居乡亲的帮助下,把行李都装上车。
“老沈啊,等孩子都念完了大学,你就能享福了。”
“就是,这几个孩子可真有出息,都上了北京的大学。听说榆树村只考上了一个,还把他们村里给喜得不行,到处宣扬。一听说咱村考上大学生过,那边立马闭嘴了……”
围着送行的人聊着最新的八卦,基本上全是考大学的事情。
兰欣抱着儿子坐上了蹦蹦直响的拖拉机,挥手告别了爷爷奶奶大伯一家。
小家伙上了车还以为是摇篮呢,晃晃悠悠在妈妈怀里睡着了。三月的春风还很凉,吹到脸上有些皴。兰欣把儿子裹在被子里,生怕他吹到冷风。
拖拉机行驶了将尽一个小时才赶到车站。几人等检完票,好不容易才把行李弄到火车上。这大包小包出行,看着就跟出去逃难一样。等上了火车一看,同去北京上学的人还不少,一节车厢能看到好几个带行李的年轻人,看着就和兰欣他们一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