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黎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绯红之月
花名册已经做好了。之所以要进行体育达标测试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完善个人资料的收集。这也算是社会调查的一部分。搞社会调查,如果自己人的资料都没有完成,这就不仅仅是笑话,而是耻辱了。
送走了严复的使者,陈克领着一群青年们开动了。周元晓的作坊在南京路尽头。属于“老建筑”。到底这座占地颇大的作坊历史,周元晓没有说过。陈克挂名当校长的上海仁心医院,在四川路的尽头。
陈克出生的城市就没有什么木制建筑。小时候住在工厂家属区。那都是红砖或者青砖砌墙,水泥地面,红瓦盖顶的平房区,长大些,就住在红砖的楼房里面。再后来,就是钢筋混凝土,外部用青色碎石子涂抹的墙面,家里面铺了地板砖的新楼房。等他自立门户的时候,就是在小区里面的房子。更不可能有什么木质部件。连楼梯的扶手都是电镀过的金属。
从小到大,除了木梁之外,他连木头柱子都没有见过几根。1905年的上海,给陈克的感觉,除了人多些,和80年代的县城没多大区别。倒是两边的木制建筑,还算有些味道。
街道多是碎石子路,人很多。没有绿化带。商业区街边一拉溜都是一模一样的二层建筑,砖墙,木制门板,木制窗户。陈克觉得最特别的是,这些建筑向街的一边都有一个用木制栅栏围出来的狭小阳台。这些建筑的木制部分多数漆成了红色,看上去倒是颇有些生气。
在街两边停靠的多数是板车和黄包车。车子很多,除了已经拉到活的之外,车夫很少跑动,就那么随便停靠在他们觉得能够拉到客户的地方,结果堵住了相当一部份街面。上海是远东最大的商业性城市,运输行业自然相当发达。
车夫们身穿粗布短褂,粗布裤子,腰里面束着一条厚厚的腰带。这腰带也兼作钱袋使用。他们皮肤晒得黑黄,赤裸在外面的手臂虽然肌肉结实,关节粗大。但是和现代人相比,明显脂肪层更薄,皮肤颜色暗淡,缺乏光泽。过度的榨取体力,以及肉类食品不足,手臂上青筋暴起,皮肤很干燥的感觉。
陈克特意交待了服装要求,他领头的这群青年人,明显就白的多,肤色也更光润。特别是领头的陈克,现代城市里面,光着脊背,穿个大裤衩的人越来越少。陈克甚至已经习惯了一年四季都是长袖和长裤。回到这个时代也是如此。加上他回来之后,整天染布,制药、讲课,也始终是一身长袖上衣和长裤。今天他穿了短袖,总算是露出了肌肉丰满的手臂。但是皮肤和这些劳动人民一比,显得又白又嫩。让陈克心生一种自卑感。自己也是号称要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就这么白生生的一个人,搞革命,人民能相信么?
这么一群人一同行动,大家在路上有说有笑,车夫们自然不会误解,也没有人上来拉生意。陈克虽然想多看看周边的环境,但是和陈天华一起回来的中国留学生毛平一直和陈克聊天。陈克很看好这个青年,也愿意多回答他一些问题,观察社会风情的注意力也不得不分散了很多。
毛平祖籍是福建人,但是他本人却是台湾的福建移民。日本占领了台湾之后,毛平就跟随家人返回了大陆。毛平家还算有钱,而且也不算保守。既然日本能够打败满清,自然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毛平就干脆去日本留学,学的是医学专业。
在日本,见到了日本更加开化的科技和文化气氛,原本充满了对日本仇恨的毛平逐渐把仇恨转向了腐朽落后的满清。毛平家的家教很不错,毛平看了《天演论》之后,确立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概念。中日战争当中,日本也是在为自己国家的利益奋斗。如果满清能够打败日本,台湾自然不会丢失。也不会签署《马关条约》。决定一切的都是力量。与其痛恨日本的入侵,倒不如痛恨懦弱无能的满清。毛平改变不了日本,但是他觉得自己应该能够去改变满清。
不知不觉之间,毛平从一个单纯的因为仇恨日本而仇日的青年,变成了一名相当激进的反清份子,每次留学生里面的革命活动,毛平只要有时间就去参加。而他这种相对理想的态度,也得到了很多留学生的支持。甚至也交到了不少日本朋友。
毛平读过陈天华的书,对陈天华里面激烈的反清态度十分赞同。后来陈天华到了日本,毛平得知之后,立刻前去拜见。两人相见甚欢。毛平和他的小团体成了坚定支持陈天华个人的一个“小革命党”。
等陈天华从上海再次回到日本,带回了与陈克一起写的书,毛平读了之后,真的是惊为神作。《中国文化传承与唯物主义的兴起》这本书彻底指出了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清清楚楚地解释了工业革命与国家发展的联系。毛平觉得困扰自己多年的疑惑竟然全部解开了。“朝闻道,夕可死焉!”毛平发出了如此的感叹。一贯学习认真地毛平,第一次开始逃课旷课,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注在组建“读书会”事情上面。
在毛平的努力下,读书会一扩再扩,达到了一百多人的规模。得知陈天华要回上海投奔那位“陈克先生”,毛平坚决要求同去,读书会里面最后有二十多名中日青年跟着陈天华回到上海。
陈克没有让毛平失望,对于课程的讲解水平高出陈天华很多。毛平觉得陈克简直是某种不可思议的存在,无论是任何问题,他都能根据书里面的理论给出一个合理的解答。革命党们遇到问题,只会大喊,“满清是万恶之源。”但是到底满清的罪恶是什么,他们就讲不清楚了。陈克从来不说谁是罪恶的,他只分析社会现象中,参与者都是怎么做的,他们是出于何种阶级特性要这么做。甚至是被迫这么做。
这种温和理性的态度甚至比最激烈的反对更加有效,毛平本来就对满清十分不满,单是见到陈克之前,毛平某种意义也是一个立宪派。听了陈克的解释,毛平彻底从一个立宪派变成了革命派。
陈克很看好毛平,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思想颇为进步。而且毛平在工地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在黄浦书社人数飞速扩大的时候,陈克就定了一个规矩,要求黄浦书社的成员到工地上帮忙。一半时间用来听课,一半时间工作。陈克也根据大家的工作量支付工资。
这个规定咱找陈克的说法是“强烈建议,但是不强迫。”这话说得很客气,但是大家都是有些文化的,自然能够听出画外音。一开始大家抱着“帮忙”的心态去参加了劳动。不到一礼拜,三分之一的同学就死活不去工地了。另外三分之二还在坚持。毛平和一起回来的同学们就是那三分之二的行列。而且工作的不错,穿过了商业区,就进入了居住区。上海此时正是一个新兴的扩大阶段,住宅区都是在里弄里面,在外面也看不太清楚。除了偶尔看到的几个运木柴的班车之外,基本看不到有人,想来大家都去上工了。
陈克倒也没有进去看的想法,以后进行社会调查的时候,再去拜访这些地方也来得及。
学校的位置比较远,英国人办学校,上海当地官府不支持也不反对。上海市的核心区域是外滩那边。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最早设在上海县城内姓顾的大宅院内,上海开埠以后,英国借口“华洋杂居不便,以《虎门条约》中准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地房屋的条款,逼迫清政府签订《上海土地章程》。1845年11月29日在上海开埠两年之际,清政府上海道发布告示:“兹体察民情,斟酌上海地方情形,划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这块居留地面积830亩,即是后来的英租界。
1846年巴富尔看中李家庄的土地,拟建英国领事馆新馆。李家庄地处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西南侧,当年清军曾在这里设置炮台、守卫江防。鸦片战争时,英国炮舰攻陷吴淞口第一道防线后,又攻毁东沟第二道防线,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为第三道防线。1842年6月英国“复仇神”炮舰向李家庄炮台猛烈炮击,仅管守军顽强抵抗,但是猛烈的炮火还是将炮台摧毁了。这块土地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还有其这段历史故事,巴富尔多次考察这个废弃的炮台,不顾当时英国不准在外建使馆的法令,与该土地主人石炳荣等人洽谈购置地产。巴富尔垫资了定金后,因没有这项专款只好拖延着,才至第二任领事阿礼国接手后不断申请,终于得到英国政府批准。
匆匆忙忙建造领事馆房屋后,1849年7月21日英国领事馆从老城厢搬入外滩李家庄新馆办公。仅用了两年,建筑出现问题被迫拆除,1852年领事馆重新翻造房屋。过了十八年,即1870年12月24日深夜零点,英国领事馆失火,消防皮管因取水路途曲折不敷应用,延误时间,火势旺烈,将房屋和文件档案全部付之一炬。因此今天很难见到早期英国领事馆的文件和照片。
但是现在外滩为中心的租界早就人满为患,绝对不可能弄不到任何土地,陈克对于这所医学院的事情本来也不是那么在意。自己反正一年内就要去农村,这学校必然弄不出什么结果来。如果革命没有胜利,这所学校的投资怎么都是白投,如果革命胜利了,到时候想怎么建设学校就可以怎么建设。所以陈克干脆选了离普通百姓居住区近的位置。这里就是郊区,地很便宜,居民也少。而且武星辰带了那几位高大健壮的山东好汉亲自上门拿着钱“说服教育”,终于把这片地买下了。
走了这么大半个小时,学校已经遥遥可见。经过一个月的建设,主要的六栋建筑,两栋教学楼,一栋实验楼,一个图书馆,还有两栋宿舍楼已经有了些模样。高高的脚手架,还有各种滑轮组构建的起吊设备附着在各个建筑上,不少人正在上面工作。
见目的地快到了,年轻人们都露出了喜色。又走了一阵,只见学校那简陋的大门前,不少人在招手,这是提前赶到的青年。大家距离纷纷加快了步伐,和这些同学回合。倒是陈克和毛平很快就落在后面。陈克回头一看,后面还有几个同学规规矩矩的跟在陈克和毛平身后。这几个都是日本同学。
“咱们也快点,别让大家久等了。”陈克笑道。
“嗨!”日本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应。
众人在操场上集合,这是按照后世标准操场修建的。看得出这里清理过,跑道上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一半的场地上都有仓促搬运过的痕迹。在操场中央,树了四个门板一样三米多高的木头障碍。还有些莫名其妙的东西,青年们对于这些简单的玩艺很不理解。大家都听陈克讲述过“拓展训练”的意义,大概是培养团队精神和发挥想象力的东西。对于这样玄妙的说法,大家觉得应该有非常不同的地方,但是这样简单的场地,并没有任何能够联想到陈克那种解释的东西。
华雄茂迎了过来,“文青,已经混备好了。”看了看周围的青年们好奇的看着周围的简单设备,他又有些担心的问,“文青,这能行么?”
“走着看吧。行不行都得上。”陈克笑道。说完,他站到一个凳子上,高声喊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拓展训练只是第一步。我现在要求,现在十个人一排,开始列队。”
这么一个简单的要求,估计在21世纪,四年级的学生们都可以轻松的完成。但是这群1905年的青年,听了之后就这么愣愣的站在当地,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做。
陈克指了指毛平,“你向前走五步。然后站在那里。”
毛平服从了陈克的命令。
陈克指着毛平的位置,向着大家再次喊道:“以他为原点,大家站在毛平北边和后面。”
这个命令被执行了,大家以毛平为中心,开始胡乱站位。有些人站在毛平的南边,有些人站在毛平的前面。还有人看着大家一窝蜂的奔行,反倒不知所措,立在原地一动不动。
陈克一个个的叫着同学们的名字,命令他们调整位置。花了十分钟,同学们总算是分成了五队立于毛平的北边和后面。
“我让一排站几个人?”陈克喊道。
“十个。”零零散散的从队伍里面发出了回应。
“第一排,报数!”陈克命令道。这次他不仅仅是让大家报数,而且自己亲自教怎么报数。
华雄茂看着大家乱哄哄的样子,还有陈克熟练的教导众人。本来的担心立刻飞到了九霄云外。光组织这么一大堆人,教他们基本的东西就这么费力。看来绝对不会没事干。确定了这么一个事实之后,华雄茂转身离开了。工地上还有一堆事情要做呢。
第38章
第38,到网址
赤色黎明 第39章
第39章
陈克统计过黄浦书社的社友,一共127名。这次拓展训练不强迫参加。在花了10分钟的教导和训练之后,大家终于能够按照陈克的命令进行报数了。
“1”
“2”
“3”
“……”
“15”
第一排终于报数完毕。
“你们吃饭了么?为什么声音跟蚊子哼一样。再报一遍。”陈克声音不算严厉。前排的青年们还好些,后排的青年不少人依然有说有笑。
一阵哄笑之后,报数却没有开始。陈克以洪亮的声音来了一声大吼,“开始报数。”所有青年们都一震,看着陈克的笑意明显消退了一些。第一排的同学再次开始报数。
纪律和服从就是从规范化开始的,队列训练仅仅是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就花费了一个小时,这些人同学才算是排成了一个十乘十一的方阵。
教会大家齐步走要先迈左脚,又花? 去了半个小时。
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又花去了半个小时。
方阵一起前进,仅仅走了十米不到,原先排的尚能称为整齐的队列就开始涣散了。
陈克并不灰心,按照那些回忆录里面讲述的,当年为了训练农民出身的红军一个向左转,向右转,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今天的军训,同学们的表现已经非常不错了。军训从来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哪怕是最基础的训练都要持续好几天。更何况今天只有一天。
等放羊一样的队列走到规定的位置,陈克面色如常的跑过去,指挥大家重新列队,再次开始训练。
三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众人也都明显的很累,陈克高喊道,“解散。”同学们如蒙大赦,纷纷散去了。
军训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光这番口令下来,陈克就觉得嗓子难受。看着青年们纷纷躲到阴凉的地方休息,陈克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
不过没多久,大家的目光落在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陈克扭过头去,只见严复还是上次见自己时的衣服,站在那里正在观看众人。陈克一直专心于军训,竟然不知道严复什么时候来的。这个的出现实在有些意外,陈克反思自己今天早上的回答,没想出有什么问题。既然是这样,陈克也不玩什么俗套。只是迎上去简单的见了礼。
“文青在练兵?”严复问,他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陈克身上,而是放在了那群青年身上。
“怎么会呢,只是稍微军训一下,让大家有些组织纪律。”陈克从严复脸上看不出什么情绪。但是瞅着严复看着青年们的眼神很特别,倒像是在观察军训的效果。陈克突然想起,严复本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人。尽管后世里面,严复最出名的头衔是《天演论》,是一个把西学介绍进中国的知识份子。但是严复本人实实在在的在北洋水师学堂从事过多年的工作,最后当上了校长。对于练兵,严复绝非外行。想到这里,陈克不敢吭声了,站在严复身边等着严复说话。
严复收回目光,这才问道:“文青从过军?”
“没有。”
“今天是第一天练兵么?”
“这是军训,不是练兵。”陈克再次纠正道。
严复微微点头,“第一天能练到这个样子,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陈克不想让这位老前辈对自己的辛劳成果再品头论足。虽然严复不像是有什么恶意的样子,不过这样的评价下去,天知道回扯到哪里。
“严先生,您今天来这里,是路过?”
“不是,既然文青不肯见,我只好过来亲自拜访了。”严复笑道。
“今天实在是有事。”陈克坦然说道。
“上次说的那个药厂之事,我已经找到上海道台谈过了。他想让文青去汉口医几个病人。”
“我这药只能医一期和二期的病人,不知严先生可知。”陈克连忙说道。
“我看了文青印刷的东西,略知一二。我去的时候也带了一份。那上海道台看了之后,说是应该能治。”
“这药有毒,只怕会医死人。”陈克连忙补充道。
“哈哈,文青果然谨慎。你那《黄浦评论》上反复讲了几次。道台绝对看到了。我本来的意思是要把这药推到南洋和北洋水师里面去。结果袁某人倒是想让我们先给他帮忙。这件事必须麻烦文青出面了。”
“我走不开。派一个得力的人去做此事如何?”
“也可以。”
“要先去见那位袁大人么?”
“不必了。道台已经交待了人来办此事,文青派人去找此人便可。”
“我现在就去安排。请严先生稍候。”说完,陈克快步向工地那边走去。
这倒是一个好机会,这年头需要特效药的地方主要是港口城市。只要有外国人到的地方,就有这种恶疾散播。陈克本来想找华雄茂商量一下,派王启年医生前去。如果派了王启年的话,到底谁来接替王启年的位置呢?一个名字突然就蹦了出来,陈克脚步不禁放慢了,最后陈克干脆转头向毛平走去。
“你和我来一下。”陈克对毛平说道。
听了陈克要毛平去汉口治病的想法,毛平颇为激动,一来能够为自己非常尊敬的陈先生效力,二来是能够一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两个理由都让毛平感到意气风发。“文青先生,我一定会把此事做好。”
“我相信你。”陈克斩钉截铁的说道。
两人一路上谈着毛平的医学技能,很快找到了华雄茂,陈克把此事说了。华雄茂打量了一番毛平,见毛平目光坚定的回望着自己,看来是颇有信心办好此事。这才点点头,“文青,那么你要我带毛平去见王大夫?”
“这件事我们也不能完全做主。你告诉王大夫,今天的病人注射,全部由毛平来做。王大夫在旁边指导。一旦有空,就让毛平把医疗记录好好读了。”陈克对华雄茂说道。
说完,陈克又转向毛平,“好好的把医疗记录读一遍,看看这药使用过程中,病人都有什么反应。应该怎么应对。我只给你今天明天两天时间,就好好做。”
“绝对不会让陈先生失望。”
看着毛平和华雄茂一起离开,陈克又和秦武安交待了一下工作,这才跑回去向严复回复此事。两人确定,明天下午,让负责此事的人去找严复,严复再介绍此人去见袁树藩。
事情交待完了,陈克看着严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严先生,这附近也没什么吃饭的地方,我今天带着大家一起做饭。严先生,您一起来,还是准备怎么办?”
“文青要亲自带大家做饭?”严复倒是有些稀奇。在严复看来,陈克也是学社的社长,自然有别人做好了吃的送过来,没想到陈克居然要亲自劳作。
“上下一体么。我身为学社的社长,遇到工作就逃之夭夭,大家怎么能看得起我。”陈克随口说道。对陈克而言,这不过是最基本的工作态度,即便在21世纪,陈克见过很多省委级别的干部,为了一次全国招待会议,除了亲自指挥会场布置之外,还亲自上手搬抬桌子椅子。移动公司的副总,接收到了一批印刷品之后,人家照样在门口蹲在地上把传单一张张检查。虽然这位副总检查完这些工作之后,就立马急不可耐的开车跑去和大家吃饭喝酒去了。但是这种办事的素质,绝不是那种底下那种遇到工作马虎懈怠的人能比拟的。
工作上亲历亲为,这就是党的传统。在建国前,面对着严酷的环境,党更是绝对贯彻了党员带头的作用。即便是改革开放后,遇到危难时刻,党员们依然挺身而出。大灾之前,你绝对可以在最危险的地方看到那些平素基本见不到的身影。这就是组织的力量。
陈克自己能够得到众人的认同,靠的也是自己从来不逃避责任,从来不会搞什么特殊化待遇。和大家一起做饭,吃饭,陈克觉得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严复并不这么看,作为等级特权社会教育出来的知识份子。严复觉得得到各种特权天经地义。身为校长,如果和学生们一起吃饭,很明显是不符合身份的事情。但是他已经能够确定陈克有造反的意思,作为一名造反者,如果不能得到下面人的普遍支持,那只有死路一条。陈克这么做也不是没有先例的,中国的史书上记载过太多的造反者,都是如此招揽羽翼的。陈克这么做,严复反倒觉得不错。他笑道:“我不知道文青居然会做饭,那我可得叨扰一顿。”
“我会尽力而为。”陈克也不瞎客气。
“同志们,开始做饭。”陈克高声喊道。听到这话的人,各个扭过脸看着陈克。
锅、大米、青菜、盐、酱油等材料早已经准备好。铲子,木柴等器械也已经准好。陈克让同学们按照队列里面十人一排的为单位编成小组。开始给各小组分配任务。年轻人在一起就喜欢热闹,更别说这突如其来的野炊。加上操练了一上午,年轻人们都饿了,一时间真的是欢声笑语。
有人负责挑水,有人负责淘米、洗菜,陈克亲自领着人挖灶、埋锅,严复站在旁边看着。每一个人都分到了任务,每一个人都在忙碌。虽然学生们看向自己的目光里面都有憧憬,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然没有人不顾众人的跑过来和自己说话。这倒真的很难得。陈克的组织能力让严复很满意。
人多力量大,花了没有太久的时间,菜已经炒好,蒸米饭的大锅也在冒着腾腾的白气。陈克没有让学生们自由活动,而是让大家再次排好队,整齐的坐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