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赤色黎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绯红之月
日本所谓民族性,就是这个国家上下的心态始终是心里弱势,高达这种决战兵器的动漫在日本长盛不衰,就是这种传统心态的原因。
人民海军知道自己实力弱,却没有日本这种心理弱势。大家每次战斗都会战略上蔑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积小胜为大胜。
台湾海峡比较浅,不适合战列舰这种级别的战斗。人民海军就发挥“空潜快”的模式。鱼雷快艇四艘伴行一艘补给舰,在台湾海峡里面游荡。遇到可以一战的对手,鱼雷快艇是冲上去就是一通鱼雷,接着掉头就跑。于是不可以一战的对手,立刻呼叫空军出动,轻型巡洋舰级别的军舰有鱼雷轰炸机对付,驱逐舰则由中型双发轰炸机对付。其他的深海区域,日本人随便去,那里有人民海军潜艇部队在游弋,潜艇部队采取瞅机会打了黑枪就撤退的模式。
日本最怕的不是短期决战,而是长期消耗战。在陆地与海上都打成了这个模式之后,日本的损失直线上升。
战斗从6月打到了7月,中国损失了两千多吨的舰艇,日本海军的损失是中国的两倍还多。毕竟中国被打沉的是鱼雷快艇,日本损失中不少都是驱逐舰护卫舰级别的。陆战中日本损失了近三万兵力,工农革命军损失不到四千。
日本咬着牙死撑的那股子劲头令中央军委感到很是不解,日本到底是吃错了药?还是根本没吃药?可战争一起,日本严密封锁了内部消息,弄得人民党的情报部门根本找不到思路。除了每天连绵不绝的战斗之外,也就只能等到最后的消息出来。
到了7月,中央军委做出试探性的工作,命令空军在日本台湾驻军处投放劝降传单。里面都是日本人民生活如何艰苦,日本财团军阀如何横征暴敛,逼迫日本人民来送死。
陈克一直觉得,历史证明毛主席关于日本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者要区分的态度总体上没错,但是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日本人民本身也支持战争,除了战争这个途径之外,日本没有任何能够解决本国压力的手段。
所以他也就是按照宣传战的方式执行了一下,他对二战那段时期的宣传战没什么信心。在延安时期,党甚至收集了印刷着诸多领导干部的悬赏纸作为书写用纸。撕了这种玩意卷烟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那时候的革命者与红军可不是不识字的人。
然而事情却大大出乎中国方面意料之外,传单大量投放后的第三天,就开始有日本军人投奔到中国这边来了。带来的消息更是令人惊讶。日本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政治斗争!





赤色黎明 69 飞去的黄雀(二)
毛主席说过,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陈克一直没有做先生的觉悟,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即便到了五十三岁,陈克所意识到的自己的天命,那就是始终抱着做学生的态度,每天不断向前走。做先生当革命导师什么的,他是从来没想过。
不用说别的,每次读《共产党宣言》,陈克都为革命导师马克思同志那深邃的观察归纳能力,那高度凝练的思想,以及建立在历史唯物观的高度所倾倒。总是感叹马克思这些前辈真的是大学问家。至于陈克本人,他只能每天尽力跟着时代向前走,并且把他现在所处的时空的生产力以及社会制度向着陈克以前的那个时空努力推进。他要做的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努力追随巨人的步伐往前跑。
但是陈克本人不想当革命导师不等于这个时代别的人不这么看陈克,毕竟陈克比这个时代多出了整整一百年的见识,马克思没办法准确的把握未来的发展,陈克却是亲眼看到过“未来”的人。
不用说别的,陈~~克在他现在所处的时空中,对“反封建”这件事上的贡献也算是一种贡献。他见识过农业国的“封建制度”,也见过工业时代的“封建残余”。斯大林同志提出的社会发展“五阶段论”是当时需要一个理论指导时候出现的。陈克提出的“封建制度”从土地分封到权力分封乃至工业化体制下的资本主义与封建制度的混合体也是暂时需要一个理论指导的时候不得不提出的“临时理论”。
这个理论在中国是作为反官僚体制而存在的,日本却引发了相当的反响,日本这个封建制度浓厚的国家,很多眼前一片漆黑的日本学者突然就看到了一线光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引入了工业化体系,旧有的封建制度并非是被全面打破,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中央权力的扩大的确消灭了一些旧制度,然而封建制度并没有在日本被消灭,很大一部分封建专制反倒因为工业化而被强化了。
北一辉在日本公开行动,有他的宣传与介绍,同时有大正民主时代的背景,还有日本国内因为扩张主义失败导致的矛盾激化,不少走投无路的知识份子把陈克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当成了新的指引。他们虽然还不能支持共产主义,却希望建立一个国家资本主义。或者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混合经济体。
社会主义制度也好,资本主义制度也好,这是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分歧,这两种制度理论上都是要反封建反垄断的。所以日本革命意外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横在日本反封建主义者面前的敌人就是日本上层,特别是逐步统一日本上层的军部统制派。
中国革命的成功树立了一个样板,一个国家不仅可以依靠本国普通民众的支持获得解放,还能在获得本国独立解放的基础上开始扫荡封建制度。即便陈克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在日本国内的进步势力看来,这就是一场货真价实的伟大革命。
日本国内政治思想随即出现了巨大变化。对明治维新后期的“倒退”感到十分痛苦的进步势力们“找到”了明治维新失败的原因。即便是引进了工业化改变了日本的生产力方式,明治维新却没能在反封建的方面继续维新下去,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倒退。马克思主义在“转了几道手”之后,特别是转了陈克这个时空穿越者这道手之后,在日本革命者的寻求下,竟然与日本革命需求结合起来了。
田中义一引发的贿选本意是为了强化军部在国家的发言权,可这厮毕竟批了一张“普选”的皮,向日本民众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与妥协。这道门缝打开之后,很多政治势力不敢提出社会主义这个纲领,就把社会主义纲领裹上“反封建”的外衣出现在日本政坛上。在1933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上,打着反封建旗号的政党占据了一半以上的规模。
这个变化可是把日本上层给吓住了,资本主义制度有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有社会主义民主,封建制度披上了工业化的皮之后,甚至也可以抄袭利用一下普选。问题在于日本的本质还是封建制度,能搞血统议员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让派系中“暴发户”出身的资产阶级成员获得同等权力。能维持封建派系统治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支持资本主义的有产阶级民主。更不用说能认同代表劳动人民诉求的议员进入议会这个权力机构。
议会的中期选举中,将近100个议员席位落入了明确支持反封建的议员手中,其中20个竟然是有比较明确的社会主义倾向的议员。当资产阶级以及劳动群众在“反封建”之上达成了统一战线的时候,日本上层的恐惧感实在是无法形容。
然后日本内部政治斗争立刻激化了。日本军部统制派们也没干出什么具有新意的事情,他们开始疯狂的给那些反封建的议员扣上了“红帽子”,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这帮人是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
日本武力镇压乃至杀戮共产主义以及社会主义者是有传统的,这样的前期准备工作意图实在是太过于明显,以至于这帮议员们立刻展开了反击。统制派背后有海军,反封建的议员们就把目光转向了陆军,转向了最早的反封建主义者,组建了“日本反封建联盟”的北一辉。
这个时期犹如天助一般,出现了中日围绕台湾的军事冲突,日本上层一面表现出绝不妥协的态度,不顾一切的强化了死战到底的宣传。同时把可疑的陆军部队送上台湾。同时开始宣传日本战争局面的不利是因为有国内的叛国势力存在。
李润石领导的外交部负责国外的情报收集。在出现了日本陆军投奔人民党的事情之后,李润石亲自负责,终于把日本局面的变化给分析清楚。
“这不就是麦卡锡主义么?”陈克心里面一阵好笑。他原本的时空中,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麦卡锡在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派眼里就是变态、疯子。但美国媒体对麦卡锡先生的盖棺语是:了不起的勇敢的灵魂,伟大的爱国者。
至于麦卡锡主义所用的手段无外乎弄出些“卖国者”的名单,给人扣红帽子,对于民主的极度憎恨。日本竟然进化到这个地步了,陈克觉得太有趣了。
不过陈克所处的是蒸蒸日上的中国,他当然可以对这个变化感到好笑。对日本国内来说,这可一点都不好笑。除了战争疯子之外,日本国内没人认为日本能长期的霸占台湾。这从日本官员宁肯留在日本国内不晋升也不想去台湾当官就能看出来。
日本陆军愿意在中国入侵日本本土的时候与中国作战,但是日本陆军根本不把台湾当成日本本国国土,甚至被统制派控制的海军也是如此。除非是一场唾手可得的胜利,或者是东乡平八郎老元帅亲自领军,否则的话日本海军也没有打一场九死一生战争的打算。
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陈克作为历史下游的存在者,这些激烈的变化在陈克看来根本没什么冲击性。傻瓜重复历史,聪明人精确的重复历史,大概也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倒是日本国内反封建运动是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可在中国,陈克又是反封建的旗手。所以李润石同样没感到这件事有什么奇怪的。在李润石参加政治局常委会议的时候,他只是询问陈克应该怎么应对这个问题。
陈克笑道:“日本人明显不得其法,搞这运动的水平也太低下了。”
“怎么讲?”政治局常委都知道比阴谋诡计,陈克实在是能称为人才。大家对此都很有兴趣。
陈克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想抹黑反封建的进步势力很容易,弄些玩民粹的出来就行了。民粹主义看似是支持民主的,但是民粹主义有极为短视的特点,虽然善于鼓动群众,本质上基本等于反科学,一定会会闹出很多大笑话。通过支持民粹来分化争夺民主派的群众基础,通过打击民粹来给民主派抹黑。等到这帮民粹弄出不可收拾的大蠢事之后,群众就会追求稳定。此时把握住科学的封建统治者就能以保守主义者的面目出现,轻松的把民主派给干掉。”
“日本的封建统治者有这么高的水平?连唯物主义历史观都不认同的家伙,他们不可能有精确把握局面的手段。”陈天华笑道。其他同志也忍不住笑起来,有些计策在社会主义者眼中固然精妙,可这也是社会主义者们才有能力精确判断与把控。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能力,社会主义者根本不会把宝贵的经历浪费在这么无聊的事情上。
陈天华问道:“日本会革命么?”
“那得看日本人民自己的选择了。”陈克答道。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他还是没有下定介入日本政局的打算。




赤色黎明 70 飞去的黄雀(三)
“中日之间结束战争,恢复和平,走上一条同存共荣的道路。”这样的一段话通过传单在日本在台湾的军队中不断传播。当然有军官们情绪激动的努力批评这番话,说日本只有战胜中国,才能得到无限广阔的空间,但是这种做法明显失败了。好战的叫嚣只是引发了日本士兵们的白眼,并没有收获任何真正的作用。那些还算是真正忠于天皇的军官已经带队进攻人民党,变了尸体被抬回来,或者干脆尸体都抬不回来。能毫发无伤鼓动士兵去死的家伙,都不是战功卓著的英雄。
安腾辉三大尉所属的部队此时也在台湾,他一直怀疑这次调动是纯粹的政治博弈的结果。虽然日本议会选举中大量人打着“反封建”的旗号,很多小政党甚至想加入北一辉那个“日本反封建联盟”的组织。不过北一辉的这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最大不同在于,想进入这个组织的第一步就得确定“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么一个观点。
只要真的理解了这点,对世界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承[ 认存在阶级压迫,自然就要分清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最重要的是确定自己所属的的阶级,以及确立自己的阶级立场。凡是能够完成以上思想认知的人,后面甚至不用特别强调,被剥削的无产阶级,小生产者,甚至资产阶级,都能发现日本国内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封建制度的压制。此时再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拿出来给这些人一讲,整个日本的情况就豁然开朗。
有一部分人面对日本深入骨髓的封建体系实在是无法产生对抗的勇气,他们发现敌人并不仅仅是几个贪官污吏,或者是天皇身边蛊惑欺骗天皇的那几个大坏蛋。敌人是上至天皇下至官僚,甚至包括那些与官方暗中勾结的黑帮。这上上下下的所有人结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体系内部也在为了各自的利益阿谀我诈,但是这个体系本身在日本太强大了。
有些人选择了退出,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这个统治阶级的附庸阶层,认清了主子的真相,有利于他们紧紧抱住主子的大腿。他们认为的敌我矛盾其实是日本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不是日本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
但是更多的人则选择了留下来,能够留在北一辉这里的,基本都是对日本统治阶级绝望的那一部分人。即便他们出身统治阶级,他们也已经决定背叛自己的出身了。
幸好北一辉也算是个大名人了,而且北一辉推行的不少实际政策也成为一部分有产阶级安身立命的政策,即便是“日本反封建联盟”遭到了日本上层的重视,却还没有遭到取缔。但是日本反封建联盟这个组织的核心成员无一例外的遭到了关注。特别是在陆军当中的成员都给送到了台湾来参战。
然而安腾大尉并没有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北一辉讲述的革命道理真的如明灯一样照亮了安腾大尉眼前的世界。阅读了大量革命文件与文章,听了北一辉对这些文件与文章的讲述,安腾大尉从一个反对“吃人”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认识到自己是个“未必无意之中没吃过人”,进而想打倒这个吃人制度的革命者。
北一辉见识过中国,他介绍中国制度的时候并没有把中国形容成一个满是无私无畏革命者的国度。相反,北一辉用“伟大的人民最知道什么对自己最有利”来形容中国。
没有人会干赔本买卖,这点天下皆同。即便是忠勇的工农革命军也不可能是听了几句关于共产主义的宣传就舍生忘死的进入战场。没有土改、没有工业化、没有文化教育与科技下乡、没有靠劳动就能逐渐改变提高生活的新中国的方法制度,就不可能有工农革命军愿意为了保卫现在的生活而去直面死亡。北一辉在介绍中国情况的时候着重强调了这点。
日本面对满清的时候曾经大占上风,面对工农革命军就每战必败。为了维持对外的进攻姿态,日本还要玩命的压榨本国百姓。这些简单的事实都在人民党的传单里面写的清楚。“日本官兵们,你们觉得你们每天吃的食物都是日本上层赏赐给你们的么?日本上层不种地、不生产,也不会屙金尿银的法术,那些粮食物资不还是你们的父母兄弟辛苦劳动的成果么?这些劳动者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被日本上层拿走,大部分给他们自己用掉。剩下些残渣丢给你们,你们难道要为此去感谢腐朽的日本上层么?”
人民党从来敢大声说这些话,不仅是在党内说,还对着全中国的人民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人大获得了一部分真正的监督权之后,这些基本政治道理的宣传就更深广。但是这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在这么做,日本的宣传机器宣传的就是“忠君爱国,七生报国,武运长久,九段坂见”之类的话。
所以眼界已经极为开阔的安腾辉三大尉看得清楚,日本官兵私下也曾经想过这种事情,然而公然被人直截了当的指明他们是被剥削被驱使的,这还是第一次。如果日军能够通过战争获得胜利,能够抢掠敌国的财富,日军或许还能坚持,现在的局面是战局不利,长期看来失败的可能极大。日军的士气就随着战争的延续愈发难以维持。为了维持士气,日本军官们就大讲起说过无数次的陈词滥调。这些听过无数次的废话并没有能够起到好作用,相反,让日本士兵们更加厌恶起这场战争。
而工农革命军军优待俘虏等等政策,也在传单上有说明。里面列数了历次与日本的战争中,尽管在战斗过程中毫不留情,但是一旦敌人投降,工农革命军是从来不会虐待俘虏。主动投奔中国方面的日军数量可说微乎其微,不过战斗中抵挡不住的时候,日军举手投降的事例是越来越多。这些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日本在台湾的军队,日本上层只能谎称这帮人已经被中国方面给杀死了。可那些重伤员经过救治之后,中国方面把他们交还给了日军。
这些本来已经“被中国人残酷杀死”的家伙竟然活着回来了,有力的揭穿了日军的谎言。更糟糕的是,这些人有些被运回了日本国内,有些因为运送不及,病死在日本的军医院。“或许不回来还会好些”的说法在整个日本军队中也有所蔓延。
安腾辉三大尉相信,日本想如同甲午战争一样,靠拖下去获得胜利根本不可能。拖下去会被拖垮的只可能是日本。如他所想,在山地战中被工农革命军打得毫无抵抗能力的日本台湾司令部放弃了在山区与中国较量的打算,在7月制订了新的计划。新计划中陆军将兵分两路,一路是沿着铁路向南部发动进攻,另一路坐船绕到台湾南部实施登陆。安腾大尉就在步行南下的那一路的部队中。
对这样的进攻计划,安腾大尉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工农革命军运动战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要领,北一辉也讲过。日本从来没有把台湾当成日本本土,大部分当地台湾人也从来没把日本当成真正真正的祖国,在台湾作战的日军根本就是身在敌境。这么一个南下计划完全是常规的两军接战的模式,遇到运动战会有什么下场呢?
即便考虑到如此艰难的局面,等到安腾大尉亲自踏上征程的时候,才发现现实比想象的更可怕。
工农革命军在台湾的部队此时有六万之多,对手是十二万日军,兵力上看似悬殊,实际上日军根本没有想象中的任何兵力优势。中国空军很轻松的就解决了日本空军,从此把持了台湾的上空。
二战前全世界各国的飞机都出现民用飞机技术突飞猛进,军用飞机进步蹒跚的局面。中国的航空公司都是国营的,所以实现了民用玩命积累,军用研究极为“超前”的格局。螺旋桨飞机也没多超前,陈克最熟悉的莫过于bf109、p51、零式这三个机型的一些特点。零式因为是邪道,陈克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中德两国之间本来就在军用技术上有诸多合作。大萧条一起,不少德国飞机设计师要么失业,要么根本找不到投资方。于是中国就顺理成章的在这方面与德国合作,bf109是德国几大飞机设计公司以帮助中国完善风洞为代价,得到了中国风洞全程帮助德国完成空气动力学实验。
喷气式战斗机方面,德国年轻的涡轮发动机设计师奥海因1930年到中国讲学兼学习兼工作赚钱,参与到了中国利用钢厂尾气发电的涡扇发电机完善计划中。这位也不想回德国了,在学校申请了涡轮发动机,乃至涡扇发动机的项目。得到批准后就在中国与开发团队一起搞研发生产。新的发动机不仅仅用在螺旋桨战斗机上,还考虑了喷气式战斗机的项目。
bf109的原型机出来之后,德国方面用的自己生产的发动机,中国用的则是有涡轮增压器的新型发动机,发动机输出功率大大提高。然而陈克有些不高兴的是,按照定型命名,这款飞机得到了歼八的名字。这让陈克过了好一段时间才习惯。
不管陈克高兴不高兴,歼八战斗机的作战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经过风洞的空气动力学优化,飞机的外型更加优美。日本原本数量就不算太多的老式双翼战斗机在歼八战斗机面前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没有空中掩护,日军大部队行军立刻就遭到了问题。第一天行军的时候是个多云天气,铁路早就被工农革命军给扒掉了好几段几公里长的铁轨,火车机头也用不成。日军只能靠两条腿来走路,安腾大尉突然看到从云层中冲下来几架飞机,用机枪对着日军的行军队列猛烈扫射,还用机翼下的火箭弹一通袭击。整个过程不超过三分钟。等飞机拉起来跑的无影无踪的时候,地面上行军的日军才刚来的及布置防空火力。
这些袭击并不定时顶点,战斗机打完之后,就轮到轻型轰炸机对日军队列投下炸弹。虽然准头很值得考虑,但是威慑性是妥妥的。单方面遭受如此的屠戮谁也受不了,日军只能一面扛着机枪,准备随时投入防空战斗,一方面胆颤心惊的继续推进。
到了晚上,那熟悉的自动步枪的射击声弄得日军彻夜难眠。第二天白天,战斗机没有再出现,轮到轰炸机登场了。中国的四发轰炸机越过台湾海峡,在日本防空机枪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上对日本的行军队列投下了上百吨的炸弹。
炸弹不仅仅是普通的爆破弹,还有一部分是钢珠弹,在地面上爆炸也好,在空中爆炸也好,飞散的炙热钢珠成片成片的杀伤着日军的行军队列。
第二天晚上,日军不再走了,前线部队士兵普遍希望撤军。按照这个走法,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活着到目的地。不仅仅是士兵要求撤退,就连那些吆喝着与中国人决一死战的日本军官们也不再敢说什么漂亮话。
安腾大尉所属的指挥部中,议事的帐篷封闭的严严实实,里面点着灯光微弱的行军马灯。这还是从海军学来的伎俩,防止光线泄露遭致敌机轰炸。现在是七月,大家行军之后都是一身臭汗,再这么捂着,帐篷里面味道十分难闻。
1...530531532533534...5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