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华娱时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寉声从鸟
说道这儿,周讯看上苏浩道:“苏浩,的男主定了吗,谁演,你吗”。
苏浩听周讯问话答道:“还没定呢,看看陈堒那边的拍摄进度,如果他赶得上就他演,实在赶不上我演。”。
周讯:“看来你对这个陈堒很看重呀。”。
苏浩:‘还行吧,陈堒是我学弟,演技还行,我既然把他签的公司了,肯定要投资,他成名了,我也有好处,互惠互利吧。’。
140、logo
9月初电影后期完成,送审通过,宣发正在进行,就等上映,中影这时通知苏浩,他们准备办一个看片会,让大家看看自己辛苦工作半年多(拍片加后期)的成果。
当然主要是给制片厂、发行公司的老板、负责人看的,希望他们在电影上映时多给排片。
看片会地点定在八一厂放映厅。
当天苏浩和刘杨来到放映厅时,走进放映厅发现座无虚席,坐在前排的是一些军政人士以及各大制片厂、发行公司的老板、负责人,还有一些记者和影评人,之后是影片的演员和八一厂的工作人员以及希望娱乐的工作人员,之后是一些当初助演的军人。
当然电影学院也来了些人,毕竟影片主要角色有三个是北电学生,谁没几个不错的同学好友。
苏浩刚到放映厅就被在门口迎客的黄浤看见,见到苏浩,黄浤和张强迎上来,张强中影方面负者电影发行的负责人,道:“苏总、刘总,你们来了,快进去吧,各大制片厂负责人、发行公司老板都到了,你们赶紧进去吧。”。
苏浩一听主角都到了和刘杨赶紧走进去,到了里面就见明厂长正在和他们说话,明镇江见苏浩到来,把苏浩和刘杨叫到近前给他们一一介绍,这些厂长以及发行公司的负责人,苏浩两人也一一问好。
然后大家开始说话,大部分和苏浩交谈都是礼貌性的说些客气话,甚至有人不屑和他说话,但苏浩没有一点脾气,因为现在是苏浩再求人家,而且这种境况会持续到2002年。
造成这种情况是和我国现在的电影发行政策有关。
解放后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电影发行放映体制一直是“统购统销““层级发行“模式,即大小制片厂生产影片后一次性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入输出公司买断,后者再分别经按照省、市、县这样的行政层级的发行公司发行到各电影院。
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不适应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因此自1984年开始电影制片不再由国家统一拨款,电影的发行放映也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市场机制。
此后我国电影发行放映改革先后经历两次重要时期,其标志年份一是1993年,以《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电影行业机制改革方案实施细则》为主,辅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输出输入公司影片购销暂行办法》等政策出台为代表。
此阶段的电影机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是电影制片厂自办发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影片直接销售给各省和省以下的电影公司,可以和发行部门实行发行收入分成。
104、logo
三号文件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对电影发行起到了很大的改革促进,但是对放映的影响有限。
因为电影院仍是国有,被纳入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内,加上电影院设备和管理落后,因此整体发行成本较高、发行混乱,省级电影发行公司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中影公司在地方上获得垄断性。
电影发行和放映是一个整体,相互制约,分帐发行和院线制度以及多厅影院等都紧密相连,由于我国当时无法建成院线,制片厂由面对一个垄断性的中影改为32个垄断性的省级电影发行公司,所以改革的成效有限。
正是基于这样,2001年才出台进一步的深化电影改革意见,并促进院线建立。
2001年,相继出台了五个重要文件,内容简单概括,就是允许拍电影独立出品;著作权与著作权人从原来必须归属电影厂,变成允许民营公司独立出品;允许民营公司独立发行电影;允许私人建电影院,允许独立组建私营院线公司。
中|国开放电影发行,拍摄,放映。
中|国电影实行院线制。
电影发行公司垄断电影发行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
但那是2002年的事,现在还是要听32个垄断性的省级电影发行公司,既然无法改变规则,那一定要守规矩,苏浩一直都很有自知之明。
在这些人中最引起苏浩重视的是原北影厂的厂长,现在中影集团副董事长,以后国内电影界的老大韩三评!
韩三评是电影学院出身,虽然是干部班的,但那也是同校学长呀。所以苏浩借着校友的身份尽可能和韩三评说话,攀交情,这样有利于公司以后的发展。
今年年初2月,中影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实力最为强大的电影集团,拥有14家全资子公司、34家控股和参股公司和1家直属事业单位,经营业务包括器材租赁、到制片、洗印、进出口、发行、院线和卫星电视等,几乎覆盖了所有电影产业链。
中影集团成立,韩三平升任中影集团副董事长。
以后希望娱乐还要拍电影的,这时有个好的合作伙伴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影绝对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起码前期是。
大家聊了一会儿,中影的主持司仪上前开始说话,先是简单介绍一下电影的拍摄初衷,然后又说了些电影的拍摄困难,最后预祝电影成功。
然后放映厅黑灯,电影开始,大家都不再说话,做好开始准备观看电影。
影片开始,首先出现的是红底白字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这时“当当当当,绿色底图上,一条金色胶片飞进画面中,变成一条神龙”的龙型logo,还没出现。
公映许可证之后是八一厂的标识,一颗写有八一字样的红星放光芒。
接着屏幕上出现一段画面,在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上,几个孩子在追逐嬉戏跑远,这时一个摄影机出现在荧幕正中,摄影机的视野中随着孩子远去,田野的作物成熟变成金黄,然后镜头上移,金黄麦穗组成“希望娱乐”四个汉字。
这苏浩设计的是希望娱乐的logo。
现在这个年头,品牌概念已经兴起了,但是,影视制作方面这个品牌概念却非常的淡漠。
其实主要也是跟这个时代,大部分作品都是挂靠在某某大型电影制片厂或者电视制作中心的有关,用人家的标识就好了。就好像北影厂几个铜像,八一厂那样的大红星。
但苏浩不想这样,他需要做一个品牌,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
所以他设计了希望娱乐的logo。
logo是一个公司的形象,尤其对于电影公司来说,logo是要添加进电影的开头,这样以后每部希望娱乐制作的电影都会有这样logo,时间长了希望娱乐精品不断形成品牌效应,大家光看片头就知道这是希望娱乐制作的电影,进而影响到对一部电影的认可。
所以,logo很重要。
接着出现“八一制片厂、希望娱乐联合出品。”字样,随后是演员以及工作人员介绍。
说句题外话,这时的电影业因为国家的一些政策和法规,还没有太多民营公司参与进来,能拿到正规拍摄牌照的电影公司很少,也就少数几家有关系的公司才能独立摄制,如京城紫禁城、华宜。
而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如果要参与电影的拍摄,只能投资超过70,并与国有制片厂联合摄制。也就是私底下流行的行话,‘买厂标’。
厂标就是一部电影开头,显示的字幕“xxx电影制片厂出品”,没有这个厂标,就进不了市场。现在市面上,厂标基本上也要三五万块钱。
但希望娱乐没有这方面的困扰,苏浩也是好运救了刘倩,刘倩家能量肯定很大,苏浩当初请刘倩帮忙本来只是想尽快拿到营业执照,没想到刘倩连拍摄牌照都给办了下来。
演员、工作人员字幕之后,就是影片名。
开场苏浩饰演的张成文和李呦斌饰演的父亲张子明为了自己转业的事闹得很不合。
这时,连日的暴雨令长江水位猛涨,很快就超越了警戒线,洪水爆发,二人只能放下矛盾,投入抗洪抢险之中。
苏浩版所描述的故事是以发生在长江洪水流经荆|州大堤这一段时的情况为背景下所放生的一系列故事。
荆江全长300多公里,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湖|南城陵|矶,这段河道蜿蜒曲折,泄洪不畅,汛期往往成为地上悬河。
荆江大堤作为武|汉防洪的重要屏障,历来是抗洪抢险的重中之重,险中之险。
1998年8月6日,荆江洪水超过国务院“钦定”的分洪水位,一次重大抉择摆在人们面前:分洪,意味着921.34平方公里大地转眼化为泽国,33.5万人要转移,造成150亿元的经济损失;不分洪,如果决口,江|汉平原、武|汉三镇都将被淹,那损失就不是用百亿千亿所能计算得了的。
艰难的选择考验着决策者的能力。
105、试看
8月6日傍晚,当时的抗洪总指挥把抗洪战役的“指挥部”搬到长江边,搬到最险要的荆|州边上来。
而就在他抵达的这个夜里,紧挨着荆江分洪区的ga县孟|溪大垸溃口,决定是否分洪的问题迫在眉睫。
更让人惊心的是,8月7日,宜|昌出现第四次洪峰,流量为63200立方米每秒,荆江水位不断上涨,眼看就要很快就要突破荆江分洪的争取水位。
汛情告急,作为前线总指挥,在听取了气象专家和水利专家两方面意见后最终决定固守大堤。
最终经过护堤官兵艰苦卓绝的努力,大堤保住,洪水终于退下。
“这次表现充分说明,他是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后来马|玲在她写关于一本传记中提到,“他后来跟好友孙|大光说,当时他已做好准备,如果大堤决坝了,他会承担一切责任,从那儿跳到江里去。”。
8月中旬,川东和三峡库区暴雨倾泻,清江流域山洪如瀑,致使8月16日的沙|市水位回复到第四次洪峰时的超历史高位,甚至将超过45米大关。形势一下子到了最凶险的时刻。
8月17日,第六次洪峰到达荆江大堤。面对汹涌而来的洪峰,万余名官兵发出震撼天地的誓言:“誓与大堤共存亡!人在堤在,我在人民生命财产在!”
这一天,官兵奋战24小时,排除了28起重大险情。在全体官兵的死守之下,荆|州分洪区没有分洪,长江大堤安然无恙!
8月下旬,第七次和第八次洪峰都比第六次洪峰略小,皆顺利通过了荆|州大堤。而后的日日夜夜,部队官兵先后排除了300多处险情,创造了未溃一堤一圩的奇迹。保住了荆江大堤,保住了武|汉三镇,保住了长江以北几百万人民的家园,也保住了京广铁路。
影片开篇就是荆江段第一次洪峰时的危险情景,这一段着重突出领导在这次危情中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形象。
接下来影片百分之六十的时间都是在描述抗洪战士为了抗击前五次洪水的情景,百分之三十的时间都是抗洪指挥层开会、讨论、决断的场景,其余的百分之十是女主、受灾群众、灾情情况的描述。
因为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描述战士们艰辛的抗洪画面,不少观众看到有的战士累到、累晕,有的战士为了救人而牺牲的场景,不禁开始低声哭泣,尤其是电影在讲述战士们抗洪场景时背景音乐响起:“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
影片结束,屏幕上出现一行字:“谨以此片献给抗洪救灾中英勇奋战的全**民”。
这句话是苏浩让加的,他觉得应该写上这句话。
影片播放完,只剩下字幕,这个时候那完整版的出现,祖海的嗓音充满了磁性,如此的动人。
“好”
啪啪啪啪……掌声响起。
苏浩一看这样就知道,这部电影成功了,这时翟导招呼整个创作团队走上台前。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了!”翟导鞠躬致谢。
然后道:“这部片子,我一拿到剧本,我就知道是个好片子,虽然还有些地方限于条件还没有拍的更好,但已经是非常的成功了,我非常有幸能执导这样一部片子,非常感谢大家。”。
然后翟导还着重介绍了一下苏浩,说苏浩这部电影的编剧、投资人,在拍摄期间也给了自己很多建议,电影能成功苏浩功不可没。
苏浩忙道:“自己没做什么,电影能成功是导演带领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并直言自己在这部戏里学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对他以后很有帮助。
接下来就是大家挨个发言,一时间这个放映厅里气氛极为热烈。
等看片的观众们都退场了,明镇江、黄浤以及八一厂的一些其他领导开始和这些制片厂、电影发行公司开始详谈影片的上映排片情况,这时韩三评来到苏浩近前。
苏浩见韩三评来找自己赶紧道:“韩董,你快坐,有什么是让你亲自过来,你叫一声我过去呀。”。
韩三评看着苏浩微笑道:“苏总,不用这麽客气,我也是北电毕业的,咱们还是校友。我过来是听说你决定把这部片子的所有盈利都捐给灾区,是吗”。
苏浩肯定道:“是的,没错,在电影开拍前我就决定把这部片子的所有盈利都捐给灾区,这也是拍这部片的初衷。
本来电影打算去年拍摄上映,在当时那个时间点拍这样的一个片子,那这个片子就一定会因为抗洪事件而备受关注,也就是说,在宣传方面天然的就会引起巨大的关注,而这一切几乎都是没有成本的。于是我完全可以肯定,只要这个片子拍的不差,那就一定可以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
听苏浩说到这里,韩三评也不断的点头,他已经完全可以确定,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有一种超前的,对电影市场的把握。
“成功几乎是可以预料的,但是……”苏浩此时一顿,话锋一转,“这个成功是个什么样的成功呢虽然我们在宣传积极的,正面的,高大的抗洪军民的形象,可在国家如此危急之时,我却因为这样的事件而成功,钞票大赚特赚,这不是发国难财吗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不过,我可以想象的出来,一定有人会发出这样的声音,虽然我一样可以肯定,这绝对不会成为主流的声音。但这确是是在发国难财,所以我决定盈利全捐出去。
当然我也不会赔本,有得赚。那就是我会因此而得到一个好名声。”。
后来为了电影有一个更好地拍摄,决定不仓促上马这个项目,作为献礼片今年的上映,但这个捐献电影票房的事不变。
韩三评听了说的话,认真看看苏浩道:“苏浩,北影厂和北电就一墙之隔,你还投资过北影张扬的电影,按说咱们应该更近呀,你怎么和八一厂联合拍这部电影呀。”。
106、苏浩的娱乐境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