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烽皇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瑞根
从天境初阶太息前期被打落到静息期,甚至连恢复到养息期都基本不可能,这也绝了常昆留在固始军的想法,倒是留在汴梁也许还能为固始军多发挥一些作用。
当然在此之前,常昆希望要和江烽好好谈一谈白马寺一脉子弟到固始军落足的问题。
对常昆的一些想法江烽也心知肚明,更何况这本来就是一个双赢的格局。
白马寺一脉在大梁军中被大相国寺一脉排挤得站不住脚,而且在中原地区也日趋式微,现在亟待寻找一个合适时机来重振旗鼓,固始军这个小盟友无疑就是最为合适的。
固始现在经历了这一轮恶战之后,势必要大规模的扩充自身实力,而且获得大梁鼎力支持,其生存空间也会得到极大改善。
可以说现在的固始军就像十多二十年的蔡州军一样,也会迎来一个快速膨胀期,而谁能在这个时候加入进来,就能最大限度的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也能获得最大的利益,白马寺一脉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机会。
常昆不找江烽谈,江烽也会找机会和常昆谈一谈。
不过鞠慎这个时候来找江烽倒是让江烽有些意外,一时间他也想不起鞠慎有什么紧要事情找自己,难道是来询问鞠蕖的伤情?
想到这里,江烽沉声问道“蕖娘的伤势有无变化?”
“没有什么变化。”
张万山知道军指挥使大人对这个有着胡人血统的女子很是看重,而且在这一战中这位蕖娘子也是立下了大功,成功的拖住了袁无为和袁无敌二人相当长一段时间,为其他人和整个军队都赢得了宝贵的机会,否则若是让袁氏双驹突破,恐怕固始军防线也早就崩盘了。
江烽默然。
从他内心来说,他很想尽早腾出手来炼制几炉丹药,这对于自己的恢复,对于蕖娘的康复,甚至对于杨堪、张越、秦再道几人的伤势恢复都有极大的帮助,在这方面江烽还是颇有底气的。
《青囊书辑要》是祖辈给自己留下了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可以说比自己之前修炼五禽戏功法不遑多让。
而原来的江烽对《青囊书辑要》不甚重视,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修炼武道上去了,只是把《青囊书辑要》视为一本普通的医经药书,平素用来熬炼一些药散丹丸,辅助武道修行。
不过在逐渐了解到了《青囊书辑要》其中奥义之后,江烽才逐渐意识到这本书的重要性。
武道修行不单单只靠苦练勤修,也不完全是靠天赋悟性,后天的滋养药补一样相当关键。
尤其是在经历一些大战砥砺磨练之后,用药得当,可以避免伤势恶化,甚至帮助伤势迅速痊愈,乃至让武道修行更上一层楼,这些都往往离不开天材地宝和丹丸药散的帮助。
藩阀世家豪门望族之所以能成为藩阀世家豪门望族,就在于他们能够为家族子弟提供丰厚的各种资源,供其不断提升修为过程中,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其在与其他庶民子弟竞争时占据更大的优势。
而庶民子弟要想出头,往往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或者就要在天资才华上有更多的优势。
同等条件对比之下,自然藩阀世家和豪门望族子弟获得出头机会要多得多。
《青囊书辑要》一书中除了一些病理伤情有更精辟的阐述分析判断外,更多的还是一些伤势诊治,以及丹丸药散的熬炼制作,尤其是最后关于一些有助于武道修行上筑基固本和提升所提及的天材地宝发掘寻找,一些药物巧妙搭配,熬炼制作的工艺,都有不同于别家的秘旨奥义。
江烽读后也是获益良多,所以他也急于想要寻找机会来试验一番,但这么久来繁杂的事务一直让他无暇抽身,让他本来想把这方面当做一个业余爱好来试验试验的想法都未能如愿。
现在固始军如此多的重要人物受了重伤,本来是一个最好不过的机会,但是现在他作为主帅,有更多更重要的事务等着他,让他想要尝试一番都不得行,所以也是遗憾不已。
“还有什么情况?”江烽见张万山欲言又止的模样,不耐烦的问道“吞吞吐吐的干什么?”
“崔大人之前也和我交代了,说如果指挥使大人醒来了,让告诉您一声,军中有不少阵亡将士安葬事宜需要和大人商量一下,其中不少是没有家眷的,现在军中士气尚可,但是再拖两天,待到胜利的气氛渐渐淡去,恐怕军心士气就会受到影响,也会影响到大人的威望,崔大人觉得兹事体大,想要……”
江烽心中一凛,一骨碌翻身站起来,“白陵在哪里?立即让他来见我。”
从蚁贼围城到昨日一战,这么多阵亡将士的安葬问题,还有他们后续的抚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之前自己有些疏忽,现在这件事情不能再拖下去,而且需要自己亲自来过问抓这件事情,否则下一步的军队补充整训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这是头等大事。
崔尚来得很快,很显然他也觉察到了这件事情的紧迫性。
不趁着胜利的喜悦气氛尚未散去时把这件事情处理妥当,一旦将士们的心境发生变化,士卒们对自己死去之后的安排,对袍泽逝去的怀念,就会交织在一起发酵,对军心影响极大。
此事处理,宜早不宜迟,而且还要有一个规范且可持续的条陈规则来。(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烽皇 第一百三十八节 根本(为白衣醉酒沾红尘兄弟加更!)
与崔尚商讨关于阵亡将士安葬和记功授勋、军属优恤、不停衣粮、子侄入伍等事宜持续了一个多时辰。
崔尚对这一块的事宜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的,知之甚详。
事实上在李唐一朝中关于阵亡将士善后处置就有着相当完善的条陈规制,只不过随着李唐后期藩阀割据称雄,各地藩阀在田土、财政等方面的条件不尽相同,这些条陈规制就逐渐被选择性的废置或者说改变了。
崔尚也提出了像固始现在这种小县目前根本无力承担过高的优恤、记功授勋等待遇,尤其是这两战中阵亡士卒数量实在太大,如果要按照李唐时代的标准来解决,根本就承受不起。
更何况现在本身因为水旱天灾频发,战乱四起,逃荒的灾民以及沦为流民的数量极大,根本不虞兵源不足的问题。
以固始为例,由于蚁贼在寿州肆虐,从盛唐、霍丘、霍山逃亡到固始的流民数量就不小,近期更因为颍州遭遇蚁贼洗劫,渡淮而来的颍州流民数量又大增,目前在固始东面和北面的灾民数量都在上万人,不少都正在向固始县城进发。
之前蔡州兵在南下时就曾经拦截抓获了不少流民直接编入他们民夫队中,可以说战死在固始城下的民夫就有不少是颍州那边的战乱流民。
“二郎,参照各地目前的优抚规制,无外乎几类,最常见的,择其子侄替入伍,盖因军队士卒待遇较高,尤其是牙兵禁军这一类精锐,其次,对其家属不停衣粮,穆宗之前为五年不停衣粮,而穆宗之后,改为三年,主要是为阵亡士卒子女提供五年生活所需;再其次,为加倍记功授勋,这一因为虽有规制,但实际上由于官田的缺乏,授勋田这一规制很难落实执行,所以更多的还是以奖励银钱作为替代。”
崔尚洋洋洒洒的将李唐时代的优恤规制作了一个介绍,又结合目前固始军的情形作了一个分析,认为目前固始军目前尚不具备按照江烽所设想的一这三种制度同时并行的方式来解决优恤的条件,这样的代价太大。
虽然现在固始得到了大梁和和南阳以及鄂黄的钱粮支持,但是这只是短期效益,后续能不能获得这样力度的支持,还很难说。
而已固始现在的经济实力显然是无法支撑的,而承诺了又无法兑现的话,给军心士气伤害会更大。
江烽抚摸着下颌,一时间没有搭腔。
他明白崔尚的意思,现在的固始军能控制的地域太窄,仅仅固始一县,勉强可以加上一个还不确定的殷城县。
这两县受到蚁贼影响很小,绝大多数熟地都在地方士绅控制之下,官府手里官田很少。
倒是殷城因为人少,南部靠近大别山区地带,还有一些生地和山林属于官府掌握之下,但是条件却不算好。
“白陵,你认为对于士卒们来说,什么对他们是最具吸引力的,或者说能够让他们不惧生死上阵拼杀的原因是什么?”江烽一字一句慢吞吞的道“排除保护自己家园家人这个因素之外,对士卒们最具现实诱惑力的因素是什么?”
崔尚被江烽这番话问得有些发愣,想了一想才道“当然是立功授勋了,立功授勋一方面可以获得提拔,另一方面哪怕是没有勋田,但是起码也有替代的钱银。”
“你的意思是还是勋田的吸引力最大?”江烽再问,他听出了崔尚言外之意。
“这还有什么值得问的?多于农夫来说,谁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不受欢迎外士绅控制,甚至连赋税都予以减免的田土,还可以子孙流传下来,说是传家宝也不为过,这当然值得他们用性命去拼搏。”崔尚理所当然的道“现在各州县哪里还在授田?佃雇农要么就是依附于士绅,要么就只能托庇于寺庙道观,其性质都差不多,田赋,劳役,哪样都不能少,如何能与什么都不用交的勋田相比?”
的确,事实上从李唐中期,均田制就已经逐渐崩溃了,无地可授成为一个最大的问题,失去了这一基础,府兵制自然也就土崩瓦解,进而重归募兵制。
进入藩阀争霸时代,藩阀们本身就是最大的地主,谁愿意白白把土地交给别人?
哪怕是士卒们为他们的利益打生打死,但是他们宁肯用银钱丝绢这一类物事来奖励,也绝不肯把一分一毫土地给士卒,这已经成为了各地的通例,。
除非是一些新近崛起的藩阀,对于为自己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宠臣大将或者对自己需要倚仗的豪门大家,也许能从新获田土山林中予以对方奖励,提升其忠诚度,鼓励为自己卖命,其他寻常将士,是断不可能获得这等厚赏的。
在这个时代,土地终究还是所有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东西,胜过一切,而对于江烽来说,他却没有这种情结,而且对于他来说,需要一帮牢牢团结在自己周围的将官士卒,为自己的政权生存打生打死,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自己来说,田土山林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同样,像杨堪、丁满、郭泰、葛晗、李桐乃至吴十二、吴十三这些人之所以不远千里从大梁来到固始,固然有觉得固始军有发展前途,能一展心中抱负的想法,但能够在固始获得更多机会,尤其是为自己日后儿孙乃至打下一份家业这个意愿同样相当强烈。
因为他们的祖辈也就是这样,从黄巢之乱之后就开始老梁王打天下,打下了现在大梁这片天下,也才有这些原来不过是私盐贩子、屠夫、乞丐、小贩、流民、农夫等下等人出身,现在却能一跃成为大梁豪门的家族,现在他们也一样想要复制这个梦想。
“白陵,恐怕我们要考虑到这一,我们固始现在太过于孱弱,从蚁贼围城到现在蔡州军来犯,两场战争下来,我们的士卒损失有多大?太大了,或许由于水旱天灾和兵乱的缘故,有大量灾民和流民可为我们提供兵源,但是真正发挥关键作用的军官要训练培养出来却不容易。”
江烽一边整理着思路,一边阐述着的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就目前来说,固始军面临着巨大的重建压力,蔡州军的威胁暂时退去,但是其对我们的威胁是长远的,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还有蚁贼的存在一样会对我们有巨大威胁,虽然看起来他们在之前这一战中助了我们一臂之力,但改变不了我们和他们之间的根本矛盾,这也要求我们固始军必须更强大才能保卫自己的安全。”
“而我们要建立起一支更强大的军队,需求是多方面的,充足而稳定的兵源,具有高水准的军官,还有能够支撑这支军队的经济,嗯,包括钱银,粮食,马匹,武器和盔甲,一切,而起根基就是土地,地盘,……”
江烽花了很大的心思来向崔尚阐述自己的观,怎么样来让固始军能在这个夹缝中生存下来,进而发展壮大。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让这些军官士卒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卖命,而自己能给出的东西就是田土。
当然这肯定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田土从哪里来,而与掌握着海量土地的地方豪门士绅又该如何来达成妥协相处。
但江烽要让崔尚明白,能让固始军真正站稳的根本是固始军本身,而不是那些豪门大族,至少现在还不是。
简而言之,他江烽现在还是一个除了军队一无所有的军头,他首先要保证自己军队中的军官士卒们能得到让其为自己卖命的东西,让他们全心全意为自己卖命,才谈得上其他,士绅大族们的利益都只能暂时摆在后边。
“二郎,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打算要用土地来酬谢将士?”崔尚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头。
他听明白了江烽的意思,士绅大族现在还不是江烽可依托的对象,多算是一个可以相互利用的伙伴,而真正是江烽依靠的现在是军队将士,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也将还是军队将士,甚至在更久的以后军队将士都将是江烽的根本。
因为江烽本身就是庶族出身,也没有什么士绅望族背景,哪怕是日后可能会因为联姻和士绅望族的投效而产生瓜葛,但是江烽很清醒,他可以倚仗的还是军队。
现在考虑其他都是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为了军队将士的利益,哪怕暂时伤害士绅望族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嗯,这是应有之意,同时也是必须兑现落实的,但是怎么来兑现落实,你要拟定一个规制出来,土地从何而来,怎么奖励,土地的分配、权属和使用、继承等等诸般规制,这是我们固始军的根本,关系到我们固始军的存亡。”江烽头“这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规制体系,现在可以有一个粗略的,但是要能迅速兑现落实的,日后可以逐步完善,确保现在军心士气要迅速给我凝聚起来!”(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烽皇 第一百三十九节 军心
崔尚心事重重的离开了。
江烽交给他了一个无比无复杂繁复的工作,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且这个直接将士绅望族利益排除在外的构想,也对出身五姓七望出身的他心理上一样有很大冲击。
好在崔尚也是一个明白事理之人,他很清楚目前江烽要想迅速站稳脚跟,要想迅速充实壮大固始军,就只能这么做,否则江烽这种统治力维系不了多久。
更何况崔尚也看到了江烽这其实也是一个权宜之计。
江烽并非颠覆了整个士绅望族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秩序,很大程度只是想要通过军功来重新培育一批为他卖命、忠于他的新贵罢了。
这和自己来固始的目的不矛盾,自己来固始也不就是想要从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的情形下另寻出路重新踏入权力中枢中么?
虽说固始现在还远谈不上与权力中枢有多少瓜葛,但是这起码是一个良好的开开局了。
就凭着与蚁贼和蔡州军的这两战,固始军很快就会淮南淮北道和河南道上熠熠生辉。
无论是大梁,还是淮北时家、淮南杨氏以及南阳刘氏,乃至鄂黄杜氏,都会感受到这支新兴力量的不一般,都需要掂量一下这支力量的出现给这个区域利益格局带来的触动和变化。
江烽知道崔尚需要一时间来消化自己带给他的这番观,但他相信崔尚是个聪明人,很快就能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至于说制定规制条陈那更是崔尚这类策士得心应手的活计。
现在自己只让他拿出一个现实可行的粗略版条陈,能够最简单直白的让将士们明白他活着替自己卖命能得到什么,为自己战死又会获得什么,让他活着能有奔头,死了也心甘情愿,不会抱憾。
崔尚临行之前也告知江烽,如果身体支撑得住的话,最好择机到几处将士尸体收殓所在去看一看,顺带看望一下阵亡将士家眷,予以抚慰,这也是收揽军心的最佳时机。
这个提醒也来得很及时,这几日里阵亡将士都将陆续收殓安埋,按照李唐一代以来的规制,要么是就地安埋,要么就是送回乡中安埋,这其中还还要分有无家眷亲属者。
本地籍士卒自然不必说,但是这一战中战死的将士不少是来自大梁和申州,亦有部分是来自寿、颍等州,而且现在光州还在袁氏控制之下,如定城、光山、乐安等县自然不会接受固始军士卒的安埋,这就需要一个折中的办法来处理。
**********************************************
丁满默默的替吴长生盖上棺椁盖板,看着身后这一群将士们,一时间却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们。
数百具尸体摆在校场内,触目惊心。
县城里的棺材根本不够,材官所正在招募县里所有木匠加班加赶制。
这一战对大梁子弟来说是真正的浴血之战,从大梁来的九百多将士,在这一战中阵亡超过两百人,可谓惨烈无比。
无数人带着梦想而来,但是几日后他们却只能迎来一抔黄土。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大梁还有妻儿老小,还等待着丈夫、儿子、父亲能给他们带来富足的生活,但是现在这一切都会随着战争的残酷一一变得现实而冷峻起来。
当兵从来就是提头讨生用命挣饷的活儿,大梁子弟来固始之前就曾有过这种心理准备,他们在广胜军、龙虎军中时也是一样如此讨生活,但是当这种生活带来的残酷性再度回到他们的视野中时,幸存下来的将士们还是有些不寒而栗了。
“指挥使大人,军指挥使大人战前所作的承诺是否会兑现?”
气氛有些凝滞,终于吴长胜还是代表这两百多阵亡将士问道,逝者已矣,那么活着的人该得到什么,这才是最现实的问题。
丁满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虽然蔡州军已经撤离,县城内也已经解除戒严,但是后续的事情还很多,杨堪现在还伤重不起,郭泰阵亡,大梁来固始的三个领头人中就只有自己了,大家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也在情理之中。
“我相信没有问题,军指挥使大人战前明确向七郎和我承诺,会让为固始战死和受伤的兄弟们得到他们该得到的东西,这一江大人不会失信。”
丁满也相信江烽不会失信,这关系到这一支军队的军心士气,没有那个主帅会会这么不智,但是战前只有一个虚无的承诺,要落实到具体的条款上来,那就不简单了。
阵亡者该怎么优恤,伤残者又该怎么优恤,还有战争中得勋获功者又该怎么来赏赐,而他们得勋获功之后阵亡了或者伤残了又该怎么奖赏,这些都非常复杂而具体,不是一件简单之事,
吴长胜头,丁满这么说,他自然不可能不信,而且江烽给他的印象还是很好的,只是这关系到已经阵亡的两百多兄弟,在没有定论之前,没有谁能放得下心。
较场口传来一阵声音。
“军指挥使大人来了。”
一干将士和家眷们都激动起来了,先前丁满就向大家介绍过了,军指挥使大人受伤甚众,难以起身,这也得到了吴长胜等人的证实,为了斩杀汝阳八柱的赵榄,军指挥使大人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都能理解。
看着江烽一瘸一拐在张万山等亲卫的搀扶下过来,一干将士和家眷们自动的分开一条路,而将士们更是主动的行礼。
“阿满,这是十二的灵柩?”江烽一脸肃色,走近灵柩,推开张万山的搀扶,径直问道。
“回军指挥使大人,是十二的灵柩。”丁满赶紧道。
如果说在这一战之前,丁满对江烽还只是有些尊重和羡慕,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这个家伙运气太好,但这一战之后,他的这份心思早已经消失无踪。
不谈他如何与大梁、南阳利益博弈,也不谈他怎么运作从鄂黄杜氏手中捞来利益,单单是这一场战争的分派应对,丁满就自愧不如远甚,而且江烽更是在武将对战中斩杀了赵榄,这更让丁满心折。
无论是采取什么策略手段,也不管这一场战争中充满了多少巧合、运气成分在里边,但是丁满清楚,以蔡州军巨石压卵的实力,如果但靠运气、巧合想要赢得这一战,那纯粹就是痴人说梦。
没有前期术法防御体系的准备,没有前期杜氏的各方支持,没有江烽与大梁之间的种种交易,固始军凭什么打赢这一次远超各方预料而来的蔡州军?
就连杨堪、丁满等人内心深处都一样充满了怀疑,只不过作为武者的尊严让他们不可能临阵脱逃,就这样,他们赢下了这一战。
这是在江烽主导下的第一战,丁满感觉得到,无论是老固始军,还是大梁子弟,亦或是申州军,在这一战之后,都有一种脱胎换骨般的感觉,只要再加以凝聚重铸,丁满自信这支军队将不逊于他原来所在的大梁广胜军!
江烽示意张万山掀开棺材盖板,站直身体看了看吴十二被术法火弹烧得有些狰狞变形的身体,郑重其事的鞠躬行礼之后,这才示意张万山把盖板盖上。
“十二家中尚有何人?”江烽把目光转向吴十三吴长胜,“可有父母妻儿,在大梁还是在我固始?十三你可有家小?”
随着大梁九百多子弟来固始,亦有部分家眷随着这九百多老卒来固始,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大梁混得较差,连温饱都成问题的老卒。
“我哥尚有一女一子,女年方十二,子年仅九岁。”吴长胜黯然道“老父还在大梁,母亲早逝,我未曾娶妻。”
“十二之妻呢?”江烽也有些头疼,一子一女,都才未成年,吴十三又未曾娶妻,混得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自然无从娶妻,而且听吴十三的话里话外,吴十二似乎妻子还在。
1...7778798081...3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