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杜中宵想了想,才道:“依臣所见,无非是上中下三种情况。最差的是前线将士作战不力,被契丹人开始就突破一点,大军攻入纵深。只能够迅速集中兵力,与其战于境内。中策则是把契丹军队挡在保州或雄州城下,激战数月,契丹人自然退去。若说上策,则是调动大军,把此次南来的契丹兵力,歼灭于幽州。这是契丹主力,一旦全歼,朝廷大军北去,就再无阻挡。”
赵祯听了,道:“于幽州歼灭契丹的主力,有几万把握?现有兵力,能否做到?”
杜中宵道:“河北路的可用之兵,只有二十五万人。以二十五万人全歼契丹三十万人,实际上很难做到。如果再有一二十万人,在防守作战时,可以作为机动力量,一切就难了。”
赵祯点了点头,沉默一会,道:“依太尉所见,秋天之前,能不能再整训出一二十万人来?”
杜中宵想了想道:“回陛下,若是用心,有可能做到。不过一切仓促,并不容易。不到一年的时间整训了十五万人,这几年培养的军官基本已经耗尽,再多就不好办了。”
第217章 是东是西?
回到枢密院,杜中宵道:“稍后诸位到我官厅,与赵太尉一起,商量河北战事。哎,本朝在河北路明明没有破绽,契丹还是要南下,实在想不通。圣上由此起了在乘此机会兼灭契丹主力的心思,我们要仔细考虑,能不能做到,回奏以安圣心。”
田况和几位副使称是,各自回到官厅。
杜中宵回来,吩咐士卒去把赵滋和李复圭叫来,一个人坐在案后。
这个时候,契丹南下,赵祯想取得最大战果,实在不是时候。禁军整训最顺利的时候已经过去,接下来的是水磨功夫,不再那么容易了。仅靠河北路的十五万大军,如何能全歼契丹近三十万人?而再整训出几军,实在是不容易。
杜中宵心烦,便就是因为这实在不是个好时候。宋军没有整训完成,契丹人这个时候来,只是把他们熬回去,意义太小。而若想进攻,实力又不足。
不大一会,赵滋前来,向杜中宵行礼。
让赵滋坐下,杜中宵道:“适才崇政殿议事,圣上言,让枢密院详报如果秋天契丹来攻,我们该如何应对。一会田太尉和几位副使过来,我们一起商议。”
赵滋道:“河北路前线整训过的禁军,有二十五万之多。契丹人南来,如何攻得破?”
杜中宵道:“契丹人可不知道。在马邑的时候,契丹力未到,洪基虽然带着四十万大军,却是从幽州及周围地区招刺而来,战力不行。现在集中契丹主力,再从幽州刺军,他们以为不似从前,要想给本朝看一看,也是正常。当年两帝争立的时候,动辄就是数十万大军,其实主要是从治下招刺,真正算是强军的不过几万人。现在不同了,来的是契丹主力,要仔细应对。”
赵滋想了想,道:“太尉,你说契丹人会不会如前几年一样,把治下的百姓招刺起来,加上从草原来的主力,组织五六十万大军南下?蚂蚁咬死象,若是如此,防守也不容易。”
杜中宵摇了摇头:“应该不会。两帝争立数年,幽州和云州残破,难招那么多军队了。当时双方顶着一口气,根本不管以后,双方招的兵一年比一年多。现在那股气已经泄了,想再鼓起来可没那么容易。”
赵滋点了点头:“太尉说的是。幽州招刺数十万军,青壮就几乎招刺一空,难做到了。”
杜中宵道:“还有一点,幽州招刺的汉人,他们两帝争立的时候可以用,与本朝作战就难用了。契丹一直占着上风还好说,一旦作战不力,这些人可就难说了。是经此次作战,单从兵力上看,契丹人不似前几年两帝争立时,有那么多人。”
赵滋道:“太尉说的是。不过人数虽然少了,战力却更加强了。”
不大一会,田况、富弼、张昇和曾公亮一起进来,各自落座。上了茶来,说几句闲话,李复圭才到。
杜中宵道:“适才崇政殿里,圣上言,今年秋冬契丹极有可能大军南下,让我们商量一番,看看如何应对。如果能够在契丹南下的时候,乘此良机,把契丹主力歼灭于幽州,则是万幸。”
田况道:“此事极难。契丹此次南下,必然是以骑兵为主,纵横来去,如何阻挡?”
富弼道:“要想围歼骑兵,就必须有强大骑兵不可。现在整训过的各军,虽然都有骑兵,但主力是步兵。守则有余,进攻或不足。要想整训强大骑兵,时间过于短了些。”
张昇道:“这几年军校里面,教出来的骑兵军官,大多配到了各军中。骑兵倒是容易,军官却是难找。没有合适的将领,哪里来的强大骑兵?”
杜中宵道:“不错,对付强兵最得心应手的,还是骑兵。河北路的兵马,守则有余,要想进攻甚至包围契丹人,是不够的。编练骑兵,我们以后再议,此事先记下就是。”
这几年宋朝一直编练的都是以军为单位的野战军团,每一军都有过万骑兵,只是没有单独的骑兵作战单位。面对大量的契丹骑兵,想围住他们,没有足够的骑兵是不可能的。
想了想,杜中宵对李复圭道:“现在朝廷马场不缺,这几年战马可还充足?”
李复圭道:“充足。现在禁军骑兵并不缺马,大多数军中,马匹实际都已经换过。若是需要,从河曲路的河西再调一二十万匹马,也不是难事。”
杜中宵点了点头:“有马就好办。有了马,真要建立骑兵的时候,便有了依仗。”
说完,吩咐士卒取了河北路的幽州的地图来,摆在桌子上,与几人一起看。
指着保州,杜中宵道:“契丹人最可能南下的地方,还是保州。自安肃军南下,一路平坦,而且可以从太行山中出兵,两路配合。不过,定州和真定府都驻有大军,倒不怕他。”
赵滋道:“不只是驻有大军,这还是去河北路铁路所走的地方。有铁路在,随时可以从其他地方调兵过去,不怕契丹人。契丹人走这一路,倒是好办了。”
杜中宵摇了摇头:“并不好办。走保州,我们倒是好守,要想围歼,就难得多了。契丹人随时可以走山中道路,从飞狐撤回去,就无法可想了。契丹人攻保州,本朝必须主动出击。”
众人点了点头,看着地图,议论着双方局势。战场背靠大山,多了太多的变数,想歼灭敌人着实不容易。想来想去,也没有万全的办法。
杜中宵道:“契丹人走保州,要想围歼,必须先占领飞狐,控制住山中道路。到了秋天,可以命贾逵一军从朔州回师,做好进攻飞狐的准备。”
田况道:“贾逵一走,如果契丹人从大同府南下怎么办?”
杜中宵道:“那个时候,河东路的兵马应该能编成一军了,顶上去就是。更何况,契丹此次精锐尽出,大同府怎么会有足够南下的军队?有河东路兵马上去,贾逵一军就可以用于河北路了。”
从代州东来,走灵丘、飞狐出太行山,是河东路到河北路的要道。控制了灵丘和飞狐,就占住了太行山的地利,山前山后联到了一起。
杜中宵看着地图,指着东边的雄州道:“如果契丹不走保州,向是从雄州南来的话,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南边有刘几一军为援,周边坦荡,只要兵力够,绕到契丹军队后边,包围还是可能的。一旦围住了契丹主力,窦舜卿、刘兼济诸军就可以快速东进,战事于我有利。”
第218章 用尽全力
三日之后的傍晚,杜中宵、田况、赵滋和杨文广受召来到天章阁。
赵祯早已经等在这里,赐了座,道:“依契丹得来的消息,秋天必定点集兵马到幽州。这是难得的机会,契丹犯我,而且聚集大军于山前。如果能聚而歼之,不但可以恢复燕云,契丹很可能也会因此一战而一蹶不振。自杜太尉救唐龙镇,已经数年,本朝兵马已非以前可比,不能错过此次机会。”
田况捧笏:“陛下,不知多少人想毕其功于一役!可事情哪里容易!契丹大国,方圆万里,带甲百万,不是说说而已。想歼灭契丹主力,实在太难。”
赵祯道:“正是因为难,所以才再三思量,想尽办法。这几日让枢密院想秋天对付契丹办法,想的如何?有什么难处,现在就说出来,不要到了那里束手无策。”
杜中宵道:“臣这几日与文武诸臣商议,歼灭契丹军队不是不可能,只是太难。”
“难在哪里?”
杜中宵捧笏:“以契丹国力,若是兴倾国之兵前来,当有三十万战兵到幽州。运输粮草,当点集幽州、平州、奉圣州等人口,约有二三十万人。也就是说,契丹有五六十万大军,云集幽州。本朝在河北路的兵马,整训过的只有二十五万人,实在少了些。河北路的禁军,到了秋天,再是想办法最多只能够编成一军,凑足三十万。以三十万对三十万,击退契丹人容易,想围困就难了。”
赵祯点了点头,道:“若要围困契丹人,当有多少兵马,才能有大致把握?”
杜中宵想了想道:“再有二十万,应该就能做到了。以十五到二十万人阻挡契丹来敌,十五万人堵住契丹退路,十万人做为预备队,随时应对变数。除此之外,还要单独编练骑兵,不少于五万之数。幽州土地平旷,没有险阻,想让契丹人逃无可逃,不能够少了骑兵。”
赵祯一时间沉默不语。过了一会,道:“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能不能再编出二十万人来?”
杜中宵道:“河曲路的军校已经办了数年,练出不少人来。以陕西路和河东路禁军为本,整训之后可以为一军。河北路禁军,从各军中抽调将领,加上军校出来的人员,也可以编一军。短时间能编成的军队,就只有这么多了。今年京城禁军已有十五万人调往河北路,无人可用了。”
赵祯道:“现在各军校中,教员、官员,有多少人?”
杜中宵愣了一下,道:“京城军校中的人员最多,有三千多人。河曲路军校,有六百多人。河间府的军校因为紧急,从上面两所军校调了许多人去,有一千多人。”
赵祯道:“如果把这些人编入军中,能否再整训出一军来?太尉,契丹是本朝大敌,如果今秋是与契丹的生死之战,先让军校中的人去打一仗,又有什么?”
杜中宵想了想,道:“把军校中的所有人全部编入军中,倒是可以再编一军。不过,这样做人数还是有些不足。而且,还是缺少单独的骑兵。”
赵祯对杨文广道:“原先整训过的各军中,其实许多将领不一定是必须,暂时抽出来,军队不是打不了仗。非常时期,原张岊和刘几军中,抽出一些做副职和庶务的将领,用来整训新军。还有,河曲路的王凯,所部本是你所部,成军最久。契丹人来幽州,河曲路无大敌,从他的军中抽出将领来,同样也来编练新军。想尽办法,把京城和河东路的军队,再编成三军。”
杨文广叉手称是。停了一下,道:“陛下,如此做只怕有些仓促。军队编得急了,战力不足。”
赵祯道:“顾不得那么多。现在禁军士卒不少,只是军官缺乏。非常时候,非常手段,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军官,暂时先不设了。军中除参谋、指挥、粮草和情报,其余的军官能裁就裁。等到战后,不需要这么多军队了,再合并就是了。”
听了这话,杜中宵不由觉得头痛。当年河曲路整训的时候,军官特别多。许多军官看着没用,实际上非常有必要。一是各有分工,让军中的权力明晰,制度化,破除以前兵为将有的陋习。还有就是在战时军官有损失,随时有官员递补上去。不致于一有将领阵亡,全军溃散。赵祯这么布置,相当于从那个时候后退了一大步。不要听什么是暂时做法,只要胜了,以后这些就很有可能成为常规。
军队的军官俸禄高,一旦多了朝廷就看着碍眼,想方设法减少。很多职位初看着没有用处,而到了战时,就会成为破绽。而且官员少了,军中的权力难免集中,而后出现各种问题。
赵祯道:“恢复燕云,是祖宗遗志。有了机会,岂能不抓住?今秋不能大胜契丹,朕百年后如何面对祖宗?纵然有难处,也要想办法克服。今秋契丹南来,与其决战于幽州!”
杜中宵与众人一起,拱手称是。心中明白,这几年连战连胜,赵祯已经不是从前的想法。这一年多来杜中宵带着军校中的教员一起,赵祯和大臣讲兵法,他也不是不熟兵事的时候了。
安排了诸般细节,看看天晚,杜中宵等人告辞离去。
出了大内,杨文广对杜中宵低声道:“太尉,圣上有意于幽州,做得这么急,不是好事。”
杜中宵叹了口气:“我又何尝不知道?但有什么办法?圣意已决,你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凑出多一点军官,让编练出来的军队真正能战。切不可只有架子,战力不足。如若不然,到了幽州战事不利,你我都难逃麻烦。枢密院会尽全力,做得周全。”
杨文广称是。几个人一起,出了东华门。
此时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东华门外热闹无比。街上人流如织,小贩穿棱来去,叫卖声此起彼伏。黑夜中凉风吹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本想回家,刚刚招呼随从,杜中宵突然道:“天色还早,我们到那边酒楼用两杯酒,去去暑气。”
其余几人有些意外,急忙答应。他们都明白,只怕不只是喝酒玩乐。
吩咐了随从,杜中宵道:“今夜月光正好,不如请中书文相公和韩相公来,我们一起饮酒如何?”
田况点了点头:“如此也好。太尉,圣上有意于幽州,是朝廷大事,要有中书同意才好。”
说完,吩咐了一个枢密院的随从,去文彦博和韩琦到樊楼相聚。樊楼离东华门不远,做的就是出宫的大臣们的生意。樊楼不只是有几座高楼,还有数进院落,里面的阁子非常隐蔽。
第219章 两府联手
文彦博和韩琦到了樊楼门外,停住脚步,道:“杜、田两位太尉不知有何雅兴,这个时候请我们来这里饮酒?明日不上朝,是要一夜痛饮吗?”
韩琦笑道:“相公,依我看,是他们从宫里出来,有事要找我们吧。杜太尉入朝一年多,你可曾记得他什么时候请过人饮过闲酒?只怕有要事,明日又不上朝,才找我们。”
文彦博听了不由就笑:“说的也是。杜太尉虽然不小气,却也不喜玩乐。”
说完,早有樊楼的小厮过来,领着两人进了彩楼。一路不停歇,领到杜中宵的阁子。
相互见礼,两人落座,文彦博道:“适才在门口的时候,韩相公说,两位太尉必是从宫里出来,请我们来议事。现在一看,是然如此。”
杜中宵道:“今夜劳烦两位相公,有些唐突,莫怪。”
说完,举起杯来道:“我们且饮一杯,为两位相公赔礼。”
酒过三巡,杜中宵放下酒杯,道:“适才圣上招我们几人入宫,说起了今年防秋。兹事体大,少不了中书帮忙,是以请两位相公来。”
韩琦道:“既是公事,何不等几日,都堂议事。”
杜中宵叹了口气:“没有办法,事情太大,时间又急,等不得了。现在已是六月下旬,距秋天已经不远了。事情若是做得不好,只怕圣上怪罪。”
文彦博道:“现在河北路有整训过的大军二十五万,纵然契丹人来,也难有作为。防秋又有什么大事?只要备足了粮草,契丹人来了打就是。”
田况听了不由叹气:“我们也是如此想的,可奈何圣上不这样想啊。”
韩琦奇道:“圣上意欲如何?莫非是击退契丹之后,想在今年北上恢复幽州?那却有些难。”
杜中宵道:“不只是如此。圣上要在今年来天,契丹人来时,集中大军把契丹主力歼灭于幽州。而后大军北进,恢复燕云。甚至趁势北进,彻底击败契丹,就此消灭北方边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