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富弼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契丹此次不只是借贷的问题,幽州周围已经是竭泽而渔,许多地方连种子都搜掉了。如果打不赢,契丹下年都不知道该怎么过。
杜中宵站起身来,走到门口,看着昏暗的天空,一时有些出神。宋朝的国力远超过契丹,以前军事处于劣势,很大原因是无法有效动员。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双方国力更是天上地下,整训之后的动员能力也上来了,与契丹已经不是同一水平的国家。
此战拖了这么久,是拜契丹庞大的国土所赐。如果只是击败契丹,不能全歼其军队,宋军哪怕收复了燕云,还是会面临无穷无尽的麻烦。
燕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是河套之外的另一个农牧混合地。而且地方广大,山川河流众多,开发得也比较完善。不占领那里,幽州就不要想平安。这次战事中不能歼灭契丹大军,让他们退回去,仗只怕还要打上几十年。中原王朝要想平安,不占领这些农牧混合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有了铁路,只要仗打完了,从幽州修一两条铁路过去,游牧民族就没了闹腾的本钱。从契丹大军聚于幽州,到现在近两个月了,宋军一直隐忍不发,为的就是要全歼这支军队。
契丹有没有一千万人口?杜中宵估计,大致就是这个数字了。此一战契丹动员八十万人,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失败,可能几十年都无法恢复过来。那个时候,就只能任宋朝宰割了。
孟学究带着所部,一路急行,终于到了乾宁军城池外。此时已经有数支军队到达,都分别在城外扎营,分而四周。军都指挥使马怀德未到,枢密院不许知州再管军事,一时间处于群龙无主的境地。
知州张毕南迎出城来,马上对孟学究道:“团主,马太尉有公文来,到的各部分驻城外。你团须驻南边木门镇。那里的百姓都已接进城里,镇上民房可供大军驻扎。”
孟学究拱手谢过,问道:“到今天为止,有没有契丹大军前来攻城?”
张毕南道:“乾宁军正在黄河岸边,河面虽结冰,可以过大军,却不利作战。契丹人在河对岸有军营,约八千多人,不过没有进攻。”
孟学究点头,谢过了张毕南,吩咐大军去木门镇。
张毕南道:“听闻团主今日到来,城中摆下了酒筵,为团主接风。此时乾宁军已有五团到达,一起饮杯酒,你们也好熟识。如若不然,契丹大军突然渡河来攻,到时互不认识不是好事。”
孟学究想了想,当下答应下来。命令部下,在副都指挥使带领下,先到木门镇去。今夜暂且安歇在镇里,等明日自己过去了,再仔细布置。临别仔细嘱咐,这是在前线,一定要广派侦骑出去。
乾宁军是军城,城池不大,本来人口不多。这些日子,周边百姓都接进城里,突然热闹非凡。
孟学究随着张毕南理了城门,看里面熙熙攘攘,街上百姓川流不息。不由说道:“契丹大军已经离此不远,城里怎么这么繁华?难道军民百姓,不怕契丹人攻过来?”
张毕南道:“这城里三千多守军,一百多门炮,城墙修过几次,哪是那么容易攻破的?而且河间府就在身后,那里二十万大军,哪里有人会怕?再者说了,州里一大半百姓都到了城里,若不热闹一点,只怕就要出事。团主,这些百姓多是乡下人,很多人一辈子没进过城,不好管的。”
孟学究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乾宁军是个小地方,只有乾宁一县,约四千户人口。军中除了乾宁城外,还有北边的钓台镇有城,收容全州百姓。这里正处黄河下游,水患较多,本就没有多少人口。境内的百姓,平时大多都是住在寨子里,丁壮多为弓箭手。
进了官衙,张毕南带着孟学究进了后衙,为他引见已经到了五位团主,张干、毕德影、杨途、周正海和吴城。这五人都是多年禁军将领,在河间府学过,整训后成为团主。虽然与孟学究为熟,却都知道他的名字。军校中每考第一,训练从来不败,是河间府军校的传奇。
众人见礼,五人都很亲热,各自落座了。
上了酒菜来,张毕南道:“乾宁是小地方,这些日子又收容百姓,着实艰难。没有什么好酒好肉招待诸位,万莫要见怪!”
杨途年纪最大,拱手道:“知州客气了。我们奉命到此与敌对战,叨扰知州,怎敢乱想!”
说了几句客套话,张毕南道:“后日马太尉就到了,那时这里一切,都要听太尉所令。这两日,但愿契丹不要来攻,诸位住着就好。若有难处,可以跟我说,我会尽量派人安排。不过,军中的粮草自有计置官,朝命不许滋扰地方。莫怪!”
说完,举起酒杯:“难得相聚一堂,且饮一杯!”
众人饮了酒,尽情吃肉。张毕南虽然说的客气,今日酒菜还是很丰盛的。这几个月的时间,这些交通不算偏远的地方,粮草一向充足,倒不愁吃喝。
饮了几杯酒,话便就转到了战事上。张毕南是武将出身,对军事并不陌生。
毕德影道:“听闻契丹大军已经到了沧州城下,开始攻城了。好在沧州城多次整修,现在修得坚固无比。城头的火炮又多,契丹人徒劳无功。”
吴城道:“先前契丹五万大军攻长城口,攻了行多日子,城池毫发无伤。可见契丹人不善攻城,想攻城沧州,只怕难之又难。而且,在契丹人到之前的日子,朝廷向沧州补了许多粮草物资。纵然被围上半年,想来沧州还是固若金汤。”
众人一起点头。显然对契丹的战事,都相当有信心,并不惧怕。
周正海对孟学究道:“学究在军校的时候,考的一向最好。依你看来,此次战事会如何?”
孟学究想了想道:“依我看来,契丹不善进攻城池,他们此次大军南来,也未必是要攻下城池。更可能的,是吸引我们大军来援,双方在城外野战。所以乾宁军这里,可能会派大军来。我们现在到的这五军,除了杨团主率军驻守城中守城,其余四团只怕很快就要与契丹作战了。”
众人吃一惊。
周正海道:“若是如此,朝廷怎么不派那几军来?便如刘太尉,曾带军灭党项,军功无数。其余几位太尉,也都是经过大战的,如何不来?”
孟学究道:“我们这些将领,哪里会知道帅司在想什么?他们必然是有更重要的事,不能前来。反正来乾宁军的军队,估计会与契丹激战,应该不会差了。”
虽然其余人看起来对将要到来的与契丹战事并不重视,孟学究可不敢怠慢。他看得清楚,契丹人攻城能力确实不行。还大军南下,只怕就是想与宋军来援的军队野战了。自己这些人,正是契丹要进攻的目标。若是不做好准备,到时可不知发生什么。
(今天有事,只有一更,见谅。)
第46章 初战告捷
木门镇在乾宁军南,紧靠黄河岸边,有水运之利。这里本来有三百多户人家,两个月前就全部到军城里去了。现在镇里到处都是空房,一个人没有。
孟学究看了之后,命大军驻于镇中。镇东临黄河,此时冰封。只是冰面光滑,加上黄河大堤,并不适合作为战场。一军的防御重点,是在镇子南面。
第二日,孟学究正在指挥布防,突然有侦骑飞奔而来。到了面前,翻身下马,叉手道:“团主,南边有契丹大军渡河!看起来,有万人之众!”
孟学究听了,急忙问道:“估计多少时间会过河来?离这里有多远?”
士卒道:“小的过来的时候,契丹前锋刚刚上岸。过河的地方,离此有五里之地。”
孟学究点了点头,让士卒离去。想了片刻,断然道:“击敌半渡!立即传令,招集全军,向五里外渡河之敌猛攻!两刻钟的时间,要整军完毕!”
一边的副都指挥使庞同道:“团主,契丹人已经开始渡河。我们现在整军,过去的时候,会不会他们已经过河了?若是如此,进攻他们反为不美。”
孟学究道:“万人大军,哪里那么容易就过河来?这一段河岸堤高,并不平坦,正该要用。”
一边的亲兵得令,翻身上马,在军中四处驰奔,招集全军。
河北禁军整训已经接近一年的时间,士兵素质过得去,只是缺军官而已。听到军令,士卒们纷纷拿武器,开始集合。孟学究心中默念时间,大约两刻钟,见只集中起约两千多人来,还有近千人在忙乱。沉声道:“庞副都指挥使,你留在这时,整顿这些还没招集起来的士卒。临战慌乱是军中大忌,没有集中起来的必受重惩!其余的兵马,随我去战契丹人!”
见孟学究面沉似水,庞同不由心里一哆嗦,急忙叉手称是。
孟学究翻身上马,带着两千兵马,携带了军中的轻炮,向南边急驰。不到半个时辰,已经看见了前面堤岸上聚集了大量的契丹兵马。
孟学究停住马匹,看了看身后的士卒。只有五里,走得又不特别快,大多数人的喘息均匀。当机立断,命令整军,立刻向契丹人进攻。手下士卒得令,迅速整理队伍,做好了进攻准备
此时契丹已经过河三千余人,大多散在岸边歇息,等候后边的大队人马。见到宋军到来,契丹将领图古辞立即命手下吹响号角,集结人马。
只是喘息之间,宋军大致结成进攻阵形。孟学究毫不犹豫,命令全军立即进攻。
此时契丹军队正在结阵,见到宋军步伐整齐,直直向自己冲来,不由有些乱了阵脚。图古辞见势不好,立即派出自己身边的五百骑兵,去迎战宋军。把宋军截住,等自己这里结阵。
孟学究见到契丹军兵来迎,抽刀厉声喝道:“不许停住脚步!三排轮番射击,一直向前!”
身边的将领应诺,骑马传着军令。军阵的旁边,有将领骑在马上,手中舞着钢刀,指挥着手下的士卒直向契丹人冲去。此时紧急,孟学究军中没有旗鼓,全靠下层将领各自指挥。
契丹骑兵飞速冲来,接近五十步的时候,将领一声令下。全军的速度减慢,士卒举枪开火。
五十步的距离,眨眼即到。契丹人没有后退,二百余人迎着枪弹冲到宋军面前,其余人已经倒在了路上。最前面的将领汪南一声大喝:“随我上前!敢退者斩!”
手舞长刀,当先冲进了契丹军中。身后士卒端着刺刀,跟着冲了上来。端着刺刀,上刺人下刺马。
契丹都是轻骑,手中钢刀应付宋军刺刀有些吃力。正在这时,后队已经赶了上来。他们举起手中火枪,都向马上的契丹人射击。不大功夫,这两百余契丹人就全部倒了下来。
宋军损失了几十士卒,其余人完全不顾,端着火枪,一路向岸边的契丹人冲来。
几个呼吸间,自己的五百骑就被宋军消灭,固古辞被吓了一跳。此时契丹人都乱糟糟的,还没有集结起来。后边的河面上,大队契丹人正在渡河。由于河堤较高,到了岸边,上岸不易。
不等契丹军队反应过来,宋军已经逼近。到了五十步的距离,三排轮流放枪,脚步不停。
契丹骑在岸边不停地倒下,偶有武勇之士,向宋军冲来,都被火枪放倒。
见宋军已经逼到了岸边一二十步的距离,孟学究道:“全军停步!就在那里放枪!”
传令亲兵催马,手中摇着令旗,命全军停下脚步。就在离着岸边一二十步的地方不停放枪,同时开始架设火炮。各队轮番上前,错落有致。两千余人,在岸边拉的距离越来越长。一刻钟间,就把契丹人渡河的河岸全部堵住了。枪炮齐鸣,慢慢把契丹人逼下岸去。
一二十步的距离,契丹骑兵既冲不破宋军军阵,也纵横不开,很快就全都退到了河面上。
孟学究骑马了到了河岸,看着河面上密密麻麻的契丹军队,道:“就在这堤上,把火炮架好。对着冲过来的契丹军队,只管放炮就是。冰面光滑,契丹人跑不快,正是好时候!”
传令兵听令,很快就把带的轻炮在堤岸架好,对准冰面的上契丹人。一声令下,硝烟弥漫,大量炮子如暴雨一般向契丹人洒去。就见一片骑兵摔倒在地,一片嚎叫。
孟学究站在堤岸上,手举望远镜,看对岸还有契丹大队,依然向冰面而来。转身道:“立即回到木门镇,把军中的火炮拉过来!契丹人选在这里渡河,不给他们重击,只怕不会换地方。”
由于过来的匆忙,孟学究只带了臼炮,威力不大,射程也不远。他军中有一般的火炮,只是要马拉才可以。既然契丹人认准了这个地方,就干脆摆开阵势,与他们大战一场好了。
图古辞骑着马,在冰面上不停打转。看着岸上的宋军,骂道:“直娘贼,这些宋人好奸滑!把我们赶回河面,他们倒是占住了岸边!立即去报古匿将军,这里受到了宋军阻拦,请他军令!”
一边的亲兵应诺,拨转马头,飞一般地去子。
冰面上本来还有积雪,不多时候,就被契丹人踩得硬了。马蹄踩在上面,不停打滑。不多时,就不断有马匹在冰面跌倒,此起彼伏。
图古辞看得心焦。也不知道主帅古匿在等些什么,还不快把军队招回。对岸已被宋军封住,从这里过不了河。左右黄河已经冰封,另找个地方,没有宋军防守,过河多好。
第47章 有赏有罚
孟学究举着望远镜,看着冰面上混乱的契丹人。身边的炮不停发炮弹,砸在冰面上炸开,不住有契丹人倒在地上哀嚎。过了好长时间,才看见有马匹从岸上到了冰面,招乎契丹人撤退。
孟学究放下望远镜,断然喝道:“第二营、第三营,步兵进攻!过了河中间之后,慢慢退回来!”
一边的将领高声应诺,不多时,带着手下士卒下了河岸,向契丹兵攻过去。
此时冰面非常滑,马匹不住打跌。反倒是宋军步兵,在河面稳步前进,向契丹军队逼去。
图古辞看见,有心派自己的亲卫骑兵上去迎击,掩护大队撤退。奈何冰面太滑,马匹走得一快便就摔跌,无法战斗。只能焦急地指挥部队,以最快的速度上岸。河面上数千契丹骑兵,这一段河面都被他们踩得滑了,越是心急,越是缓慢。还不时有骑兵跌倒,一时爬不起来。
宋军步兵手举火枪,轮番射击,向河面上的契丹大军逼来。在冰面上东倒西歪的契丹军队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只能够在那里做靶子。有心要跑的,马匹一不小心就跌倒在地,更加凄惨。
足有小半个时辰,契丹军队才从冰面撤走。宋军到了河流中央,站在冰面上,与岸上的契丹军队对峙。冰面上东倒西歪,到处都是契丹人的尸体。
见契丹军队再不下河,孟学究命令传令兵,让河中的军队退回来。又对管游骑的谭利道:“这些日子多布游骑,从我们驻地十里之内,不许契丹人渡河!他们要来,也要走得远一些!若见到契丹人,立即回报!不可有一丝懈怠,让契丹人钻了空子!”
谭利叉手应诺。
孟学究部下三千余人,有游骑三百余人。布置得当,可以侦察三十里以内敌情。作为首领,谭利多年从军,还曾经在陕西路经过战事,是老于军伍的人物。
全军退回岸上,已经过了正午。天上有云,太阳被遮住了,阳光并不猛烈。冰面之上,只是微微有些酥花,并没有化冰的地方。慢慢进入一年最冷的时候了,河面冰层越来越厚。
直到看见契丹军队慢慢退走,孟学究吩咐谭利派人看住他们,才带着兵马回了木门镇。
木门镇外,副都指挥使庞同站在队伍前,面色铁青。以前禁军当中,招集队伍总不会太及时,总有慢慢悠悠的人。大多时候,军队只有等,并不会有特别严厉的惩罚。军纪特别严明的将军,可能会杀几个带头的人,以正军纪。这次不同,孟学究直接把集合的人带走了,剩下的人会面临什么,那可说不准。
孟学究看着这近千士卒,好一会不说话。最后,对身边的将领道:“带你们属下回营,告诉他们今晚吃肉包子,每人一壶酒。胜了有赏,败了有罚,此是军中常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