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谢池想了想,道:“如此说来,朝廷主力一直不来与契丹决战,莫不是就打着要全灭契丹大军的准备?说的也是,我们这些军队,整训不足一年,军官不足,只是半吊子。却被派在乾宁军,与契丹的精锐战了十天。十天过去,还慢慢占了上风。真正的朝廷精锐部队,打契丹还不是手到擒来!”
孟学究道:“正是如此。现在看来,帅司只怕早就知道契丹军队不堪,无法与朝廷的主力军队作战了。他们等的,或许就是合适时机,把契丹大军留在这里。”
谢池点了点头,一时不说话。想了好一会,突然道:“契丹主力四十万,签军四十万,这一仗若是赢了,可就动摇了契丹国本。唉呀,这可是史上罕见的大战!”
说完,心中不由激动起来。这些日子天天大战,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其他事情。听孟学究一说,突然发现,对面士气正盛的契丹其实环境非常恶劣。
过了好一会,谢池道:“此事我们都能够看得出来,契丹人难道看不出来?”
孟学究叹了口气:“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奇妙,看出来了,却总是心存侥幸,一直错下去。契丹人还一直以为,与本朝军队野战,他们有优势,不怕我们反攻。这些日子总该看出来了,只要我们自己不出问题,契丹人哪里有机会?怕只怕,对面的主帅不会向上面这么说。”
谢池摇了摇头:“十几万大军,对我们十万军队,还有一万余重骑,他如何敢说不敌?肯定只说一直获胜,只是差一把力,就能把我们击溃。学究,我们这支军队,按说十分不堪,打了十天,也不是契丹军队可以比的。其余主力各军,他们如何能是对手?”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进了城门。进了官衙,向马怀德和李惟贤行礼。
马怀德道:“今日我在城头看见,契丹攻势已衰,应该奈何不了我们大军了。苦战十日,辛苦你们了。今日特备酒筵,让你们回来,痛饮一番。从今日起,战事就不同了。”
孟学究和谢池急忙道谢,在一边坐了下来。
不多时,李惟贤手下的三位师主,苗益、余东和夏新乐到来,各自落座。
马怀德道:“十日苦战,今日终于遏止住了契丹势头。各位也该放松一番了,今日到衙门来,用些酒菜。明日重回战场,再与契丹战上几场。等他们退军,我们就是大胜。”
夏新乐道:“今日契丹人的攻势依旧猛,不过我军用命,及时击退了他们。太尉,看起来契丹人对他们的重骑非常看重,现在用得谨慎。不再像前些日子,一开战就冲上来了。”
马怀德道:“人马具装的重骑,何等珍贵?契丹纵然是大国,只怕也没有多少。乾宁城下,如果能消灭契丹一万重骑,对面主帅只怕就无法承受。”
余东笑道:“也不至于吧。我们只是不用重骑,如若不然,十万大军也是等闲。”
马怀德摇了摇头:“岂能够一样?铁甲在本朝不甚值钱,现在又有马匹,十万重骑当然没什么。但对契丹来说,十万铁甲可不容易。铁甲马具不易,能用的马匹较少,合适的士卒也不够。我听说,契丹全国也就三万铁骑,对面可是他们的一半。”
夏新乐道:“怪不得契丹人看得那么精贵。打了十天,他们的铁骑最少死了几千人,对方让帅应该怕了。其实说实话,这些铁骑也不难打。”
李惟贤道:“怎么这么说?你们忘了,铁骑初来,多少军队一冲就散!”
几人听了都觉得此事有些荒诞。打到现在,契丹哪怕数千铁骑冲来,几支军队配合,也能让他们冲不到军前。可就在几天前,数千铁骑冲来,许多军队都束手无策。
马怀德道:“时间不早,我们到后衙去,连喝边说。十天时间,你们和属下各师,便如脱胎换骨了一般,再不是以前可比。今夜痛饮,各自尽兴而归!”
第65章 提前反攻
赵滋拿着公文,匆匆走进帅司,对杜中宵道:“太尉,马怀德来文,要求反攻!”
杜中宵接过公文看了一遍,放下道:“占了上风只有五六天,马怀德就忍不住了。何必着急,让他再等几天,把契丹人吸引在乾宁军。”
赵滋道:“太尉,依马怀德所说,这几天契丹已经无力进攻了。只怕,他们看出不好,突然开始撤军。如果契丹人先退,我们再攻,就有些被动了。”
杜中宵听了,站起身,把公文拿过来又仔细看了一遍。低头沉思一会,问赵滋:“武清那里,是不是刚刚运到了一批军粮?有多少?”
赵滋道:“是的。听说有近万石,足够契丹大军用些日子。不过,听契丹境内的消息,幽州的粮草早就被征调一空,就连民间的种子也没有了。现在的粮草,都是从其他地方调来,也已经难以为继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沉吟一会。道:“如此看来,契丹人只怕是坚持不了多久了。此时反攻,也不能说错。今天是闰腊月初六,离着过年也没有多少日子了。”
说到这里,对一边的亲兵道:“去请富弼、刘几和李璋、李复圭来,说我有要事相商。”
不多时,几个人进来,向杜中宵行礼,各自落座。
杜中宵道:“乾宁军的马怀德,来文说契丹人的攻势已衰,请求反攻。”
富弼道:“现在只是闰腊月初,此时反攻,是不是早了一点?”
杜中宵道:“我本来也是这样的想的。但仔细想想,也未必早。此次契丹南下,实际上准备得很不充分。两帝争立,打了数年,幽州早已经疲备不堪。契丹又调集了倾国之兵,四十万大军南下,四十万签军运粮,一共八十万大军。八十万人,几个月人吃马嚼,要多少粮草?”
富弼一怔:“太尉的意思,是契丹人可能没有粮草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不错,契丹能调粮草的地方,本来就没有多少。两帝争立数年,积蓄也早已经消耗光了。他们本来打的主意,是南下之后抢掠,需要粮食不多。结果本朝坚壁清野,抢不到粮食,还能够坚持多久?耶律洪基率大军攻沧州,打到现在没有结果。如果乾宁军出于下风,契丹人再待下去已经没了意义。近些日子,契丹运了近万石粮食到武清,估计就是最后的军粮。”
李璋道:“最近得到的消息,契丹确实再难搜刮到粮食。还有,东北的女真人因为征粮太多,趁这个机会,已经起事了。从契丹国内的消息来看,契丹人很可能会很快撤军。”
杜中宵道:“如此看来,我们以前对契丹估计得过高了。原来准备过了新年反攻,现在看来,必须把时间提前。诸位说一说,到底什么时候反攻合适。”
刘几道:“如果契丹兵势已尽,就不必一定要等到新年。现在反攻,不利的因素无非是河流池沼依然结冰,怕契丹人逃走。只要我们以重兵,抢先一步夺取契丹军粮,就不怕他们会逃。”
富弼道:“契丹的军粮在武清,如果能在南运之前,我们抢过来,契丹无粮能逃到哪里?”
刘几对李璋道:“现在的幽州,能不能征到军粮?”
李璋道:“南边的一些州县,应该城中还有一些存粮。至于百姓,应该是征不到了。这些日子,契丹境内许多人依靠树皮充饥,哪里还有粮食?”
李复圭道:“契丹千里运粮,打了两个多月,抢不到粮食,确实难以支撑。”
杜中宵想了想,摇了摇头:“我最担心的,是给契丹留下了退路。大好局势之下,让契丹人最后逃了出去,如何向朝廷交待?必须万无一失,把契丹的退路彻底封死。”
赵滋道:“太尉,契丹要逃,无非两一条路。一条是过燕山去中京,另一条是去平州,而后到东京去。东京道被搜刮得太狠,跟幽州一样没有余粮。数十万大军过去,一样找不到吃的。且还不说,现在女真作乱,没有粮草契丹人怎么平乱?至于去中京道的路,就好防的多了。”
杜中宵看看众人,道:“如此看来,都同意近期反攻了?如此也好,一直等下去,等得心焦。我会向朝廷上奏,近期大军直接攻契丹。赵滋,你会同属下,以最快的速度,把进攻的计划做出来。”
赵滋叉手应诺。计划实际做了很多份,时间改了,只要把旧计划修改一番即可。
杜中宵道:“此次反攻,大军分为三部分。一部攻武清,夺取粮草之后镇守,并且分兵北进攻取平州,彻底断绝契丹的退路。另一部直攻析津府。幽州契丹的军队不多,不必管那些小城镇,大军直进,把析津府围住,震慑契丹的挥心。还有一部,则北上攻取州县,特别是要把契丹去中京的退路封住。至于沧州和乾宁军的契丹军队,则由刘兼济、马怀德两军,加上南线的军队围剿。”
富弼听了,皱了皱眉道:“进攻契丹主力的军队,约二十余万人。对四十万契丹大军,够不够?”
杜中宵道:“只要不被他们击溃就足够了。而后北上的军队,可以回来支援。最关键的,是要把契丹的退路封死。纵然前期辛苦些,也是值得。”
众人一起唱诺。
杜中宵道:“这是关系国运的一战,都打起精神,不可有任何疏忽!这一战胜了,不只是收回了燕云,天下一统,还可以重创契丹,大军北上。自唐时,契丹乘势而起,雄居草原几二百年,中原无力与其作战。灭他四十万主力,就形势大变。”
说到这里,在座的人都觉得有些兴奋。以前的中原也不是没有打过胜仗,但对契丹,最多就是击退而已。契丹人败回草原,休养生息几年,养好伤口,依然是中原大敌。此次不同,相当于把契丹的生力军全部歼灭,不让他们回去了。
草原人口才多少?四十万大军,只怕要百年才恢复得过来。这一战之后,宋军可以从容北上,不只契丹,而是扫荡草原的所有势力。汉唐的伟业,已经在招手。
富弼吸了一口气:“自太尉北上救唐龙镇起,便就军威复兴,连战连胜。如果这一战胜了,天下间再无强敌,武功可迈汉唐。我等众人,可比卫霍,是何等功业!”
千年来,武帝时卫青和霍去病击败匈奴,建功立业,是何等的荣耀。功比卫霍,对于军人来说,是最高的荣眷。在这一刻,杜中宵离着那个距离格外的近。
第66章 力求全歼
崇政殿里,赵祯看着几位大臣,道:“河北杜太尉来奏,近些日子契丹似有不支。担心其退去,拟出动大军,倾全力征讨。众卿以为如何?”
文彦博捧笏:“不知杜太尉的征讨,是意欲如何?”
赵祯道:“全歼四十万契丹大军于幽州,不使其只马北还!”
听了此话,崇政殿里的几位大臣有些发蒙。虽然多次听过要全歼契丹大军的话,但直正到了这一刻的时候,还是感到震惊。对于众人来说,打败契丹人并不骑怪,要想全歼,实在难上加难。
文彦博道:“陛下,契丹战兵四十万,皆虎狼之师。杜太尉欲要将其全歼,谈何容易。当然,真能做到,可谓盖世之功。不过,前线只有四十余万人,能不能做到?”
赵祯道:“依杜太尉所说,虽有难处,总要争取做到。不过,相公说的是,前线四十万人,要做到着实难了。是以,我欲命龙卫军张玉,以最快的速度赶到雄州,听杜太尉指挥。契丹人是骑兵,骑兵不足难以全歼。现在捧日军和神卫军在德州一带,一时之间,赶不到北方。”
众臣一起捧笏:“陛下圣明。”
龙卫是原来的上四军,属骑兵司,整训之后依然是骑兵。杜中宵手下有不少骑兵,不过都是分散在各军之下,没有单独的骑兵部队。如果契丹人败退,追赶并不容易。
现在前线部队,除了杜中宵所部,还有在京东路堵截契丹南下的十三郎所部的捧日军和刘涣所部的神卫军。如果杜中宵北进,这两支军队必然要立即北上,配合马怀德等人围剿契丹军队。
杜中宵直接指挥的军队三十万,加上十三郎和刘涣的十万人,还有马怀德的约九万人,兵力已经超过契丹。双方战力相差甚远,实际处于绝对优势。
不过,殿中的群臣却不这样想。在他的眼里,军队的实力主要还是人数,甚至某种程度上,契丹军队哪怕人数少一些,也依然是强军。杜中宵要用四十余万人,全歼契丹四十万大军,令人吃惊。
赵祯看着众人,一时间没有说话。自己也没有想到,真有这样一天,不只是收复燕云,而是要全歼契丹大军。这些日子赵祯很清楚,契丹的四十万大军,是北方草原的全部战力。如果一次全歼,后边进攻草原就是胜利大进军。自中唐以来,压在中原头上的草原势力,从此就一扫而空。
这是怎样的功业?自己会成为历朝历代武功最盛的帝王,无人可比。十几年的时间,平灭党项,恢复西域,再北上草原,这样的战果无人作到过。
田况捧笏:“杜太尉言,幽州被契丹刻剥尤苦,民间已经无余粮。大军北上之后,朝廷要给予救济才行。不然,民间无粮,数十万人饥寒交迫,只怕会出大乱。”
文彦博听了连连摇头:“太尉,数十万大军在河北路几个月了,加上原来的河北路禁军,不知费了多少钱粮。再要给幽州百姓救济,哪里变出粮来?”
曾公亮道:“到了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也是要有粮的。如若不然,朝廷重占幽州,治下百姓却没有粮吃,会出现什么事?相公,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必须有粮食。”
文彦博只觉得头大如斗,一时间没有说话。最近几年战事不断,供应军粮已让政事堂头痛。如果再救济幽州,实在太难。
韩琦道:“如果这样,只能从两浙和江南路想办法。让那里尽快把粮食运来,运到河北路。两浙路和江南路并没有征粮,民间应该还有余粮。”
赵祯点头:“那便如此,从两浙和江南路征调。前些日子印了债券,朝廷还有余钱,可以用钱向民间和买。现在只要能买到,就是大事。”
学会用债券,一下子很多事情就简单了。战争再花钱,提前借一年的不能吧?以现在宋朝的经济实力,每年的财政收入,一年的钱,足够应付战事了。
商量了战事,几位大臣告辞出来。出了垂拱门,文彦博对田况道:“太尉,刚刚月初,杜太尉怎么就要进攻契丹?以前说的,不是等到年后,天气暖和的时候,再大举开战吗?”
田况道:“没有办法,现在看来,契丹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能打。再不开战,只所他们坚持不下去要退兵了。四十万大军南来,可不是容易碰到的事情,不可放过。”
韩琦道:“说的也是。此次契丹人南下,连一座城都没有攻破,说起来难以置信。哪怕是野战,在乾宁军城外,打了十几日,反倒是我军越战越强。”
曾公亮点头:“确实如此。特别是乾宁军城外一战,可以看出契丹军力确实不是对手。刚开始的时候,马怀德防得异常辛苦,几次差点被契丹打散。等到五六天后,就能防住了。到了十几天后,已经稳稳占据上风,不把对面的契丹人放在眼里了。此次也是马怀德不耐烦,要求反攻的。”
文彦博道:“这又是什么道理?虽然向乾宁军派了援军,可他们连番战事也死了不少人,人数并没有增加。怎么十几天后,就稳稳压住了契丹人?”
田况道:“相公,我们的军队用枪用炮,训练精良,岂是契丹人能比?只不过最开始,河间府军校只开了一年,军官不足,才有破绽。等到十几天后,能用的军官出来,军队编制齐全,契丹人自然就不是对手了。此事并不稀奇,我军本就要强于契丹人才是。”
文彦博点了点头道:“若是如此,此次反攻,岂不稳操胜券?”
田况笑道:“相公,契丹四十万大军,打了两个月,攻不破沧州。乾宁军城下,十几万大军,战不胜马怀德八万兵马。打到现在,本朝的主力还没出兵,契丹人已经难以支撑。此战当然稳操胜券。”
文彦博想了想道:“杜太尉在河间府,一直不出大军,就是为了全歼契丹主力?”
田况点头:“不错,若不是为了全歼契丹人,何至打到今日。现在的契丹,军队已经与本朝无法相比。不过他们生于草原,天生骑兵,不是这样的机会,想歼灭也难就是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