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壶中洞天
说实话,他自己都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简直就是聪明绝顶,雄韬伟略,进退有度,英明神武。
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君主,或许也就是和自己这样子的吧?
草原上的山,其实并无真正的高山,只是一座低矮的山丘而已。
肃慎王很快就带着大军,出现在了山坡上。
然而……
肃慎王带领大军刚爬上山坡,结果朝山坡下的战场一看,接着他整个人都惊的差点从马背上摔下去!
“卧槽哦!”
肃慎王一声惊呼。
只见,山下的战役居然……结束了!
肃慎王彻底的傻了。
他长这么大,就还从来没见过一场数万人对战的战役,竟然可以结束的这么快!
半个时辰前,不是斥侯还回报说,两军才刚刚交战的吗?
数万人的交战啊……
这按正常的战役,哪次不是要打个十天半个月,甚至相持一两年之久的?
可是,眼前一幕……
我的天啊,这……这才半个时辰啊!
肃慎王只感觉嘴唇一阵发干,整个人都瞠目结舌,心中一片惊骇。
他实在是想不明白,秦军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夫余可是有五万大军的啊!
当然,其他肃慎将领也傻了。
完全看不懂这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就和预想中的完全不一样呢?
“大王,快,快救救我夫余吧!”
那位夫余使者,也是大跌眼镜。此时,他见到秦国的大军当中,分出一支朝王庭攻去,不由大急了起来。
肃慎王听到这话,拔出宝剑,反手就一剑将使者的脑袋给砍到了地上。
“救?救你妹啊救!这么大声,要是被秦军听到了,怎么办?”
大家都傻了!
刚才看到自己的大王拔出宝剑,还以为他要冲杀下去,没想到他……
众人也是彻底的醉了。
第二百四十二章 一个冲杀足矣
“大王,现在怎么办?”一位将领问道。
肃慎王扫视了众人一眼,眼中闪出几分坚毅,道:“还记得本王在来时的路上说过的话吗?”
那位将领点点头,道:“记得,大王您说唇亡齿寒,我等肃慎勇士决不后退!”
说完,他还握拳高呼:“决不后退,决不后退!”
众人一听,也立即群情激奋地喊道:“决不后退,决不后退!”
肃慎王想不到自己手下的勇士们居然都如此的毫不畏惧,心中也是热血澎湃,感慨万千。
回头深深地看了一眼那名握拳高呼的将领,于是……反手就是一个大嘴巴子扇过去:“决你妹啊决!明明本王说的是夫余一定能坚持一个时辰,甚至能坚持一两日。如今一个时辰都不到,夫余五万大军就没了,我们才四万人,此时不后退,你也想亡国吗?”
“决不后退,决不……”
这弯拐的实在太急,令人措手不及,一些人还握着拳,口中喊着的口号一时竟险些没刹得住。
肃慎王再次扫视了一眼众人,然后道:“用兵之道,贵在随机应变。夫余已亡,我等应当立即返国,以举国之力,以御强敌。”
众将点点头:“我王英明!”
确实,眼下单靠四万兵力,很难打赢秦军,只有立即回肃慎,集结全国之力,方可以御强敌。
肃慎王见众人赞赏自己的英明决定,满意的点点头,于是手一挥:“撤!”
顿时,一支匆匆而来的肃慎大军,在山坡上停留了几分钟,接着就立刻调转马头,又匆匆地原路逃离,完全就像一群蛇精病。
…………
与此同时,夫余王庭。
苏角带着一万秦军铁骑,很快的就冲破了夫余的王庭。
话说,夫余的王室,倒有几分血性,竟是没一人愿意投降的。
没办法,为了统一夫余,苏角只得将夫余王室通通斩杀。而其他一众愿意归顺大秦的臣子,则暂时留了他们的性命。
“报!”
就在苏角把那些投降的大臣们集中看押起来时,一名斥候急匆匆跑了过来:“报,王庭以东两里外发现肃慎大军!”
“肃慎大军就在两里外?”
突然听到周边出现了肃慎大军,苏角倒是略有些惊讶。
虽然此次突袭夫余,早就料到肃慎必会派出援军赶来相助,但是却没想到来得会这么快。
而且,他们居然就在王庭的两里外。
当然,之所以此时方才发现肃慎大军,那也是有原因的。
此次攻打夫余,是突袭,加上夫余五万大军集结于王庭前方,所以秦军的斥候并不能越过夫余五万大军,深入王庭以东的地方去进行侦察。
此时,那些个已经投降的夫余大臣当中,一些人则是双眼一亮,似乎是看到了新的希望似的。
苏角自然是将他们的表情看在眼里。
不过,对他来说,肃慎的援军此时赶至,只不过是来给自己送功劳来的。
于是立即问道:“有多少人马?”
斥候回道:“约四万余人。不过……他们正在退撤!”
“什么?撤退!他们想跑?”
苏角一愣,有些着急了。
肃慎的四万大军,如果逃回去了,那对付起来难度可就要大得多了。
如果此时在夫余就将这支四万人的肃慎大军灭了,然后率大军突袭至肃慎境内,显然就可以杀肃慎国内一个措手不及。
如此一来,要想统一肃慎,也就变得相对的容易多了。
想到这里,苏角立即就道:“立刻去禀告韩信将军,就说我正率一万铁骑截击肃慎大军,让他尽快驰援!”
斥候一怔:“苏将军,肃慎大军可是有四万人马啊。”
苏角冷喝一声:“管他娘的有多少人,就算是十万大军,老子不能放他们跑喽!”
“喏!”斥候见苏角这么说,于是立即领命,转身上马,朝韩信所在的战场赶去……
这时,苏角转头看了一眼面前的那些夫余降臣,然后道:“留下一队人马,先看着他们。对了,这几个刚才听说肃慎援军到了,双眼冒光,一看就不是真心降我大秦,先斩了再说。”
那几个夫余大臣,直接吓傻!
几个人做梦都没有想到这样都能被杀头……
心里绝望的哀叹一声:卧槽好残忍啊!
…………
半个时辰后,王庭以东二十里。
“快,不要放慢速度!”
带着大军悄声逃遁的肃慎王,虽然此时已经急行逃遁了二十里,但是他却也不敢让大军停下来,于是继续命令大军急奔。
不过,让他心里稍微放松的是,似乎秦军并没有发觉自己这支军队。
只要全身而退,回到肃慎,到时集全国之力,备战御敌,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虽然肃慎全国人口一共只有四十余万,就算征集所有男子,集结出来的总兵力极限最多就是十万人。但是,进攻夫余的那支秦军,其总兵力不也就是十万余人吗?其中还有近一半的东胡士兵。
所以,肃慎王相信,只要回到肃慎,积极备战,自己的国家是不会落得像夫余那样的结果的。
更重要的是,秦国此时不仅在与匈奴开战,而且还刚刚统一了东胡和夫余,这两个地方也需要极大的兵力和精力来维持统治。
所以,这就等于是说,肃慎只要能抵御住目前进攻夫余的这支秦军,接下来数年之内,估计秦国都不会再有精力来攻打肃慎了。
而自己就能乘机扩充军备,让肃慎变得更加的强大,如此或许才有新的出路。
想到这里,肃慎王眼神也变得坚定了起来。
虽然他年轻,但是不得不说,他确实还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王。
“报!”
就在这时,队伍后面一名小将打马飞快的奔至肃慎王的面前,急道:“启禀大王,一里开外,发现秦军追兵!”
“什么?秦军追兵!”
一听这话,肃慎王大惊失色,急问:“来了多少追兵?”
“一万秦国骑兵!”小将回道。
“一万人?”肃慎王嘀咕了一声,沉思了起来。
一位小将道:“大王,末将愿率一万人断后,还请大王带领大军速逃!”
一众将领,瞬间一脸敬佩的望向了他。
而肃慎王也没想到自己的将领竟能说出此豪言壮语,而且,这位小将还就是之前那位高呼着决不后退,最后被爽耳光的那位小将。
肃慎王心里很感动,但脸上却还是一副不喜之色,道:“逃?本王是那种临阵脱逃,胆小怕死的人吗!”
“这……”
小将心里简直是日了狗了。
其他一众将领,也直接傻眼,心想这位年轻的新王,脾气也太难捉摸了。
这时,肃慎王道:“还记得本王说过的话吗?”
“这……”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都不敢回答了。
肃慎王见大家回答不上,不悦道:“本王不是说过么,用兵之道,贵在随机应变。如今秦军一万骑兵追击,这不就是说明秦军主力在战场上暂时还无法抽身么,要不然岂会只派一万骑兵追击?”
众人听到这话,不由纷纷点头。
确实,夫余五万大军,虽说大败,但战场上却有两三万的降兵,秦军只派一万骑兵追击,显然是其主力一时无法从战场上抽调出来。
想到这里,众人对肃慎王赞道:“我王言之有理。”
肃慎王又道:“我军若留下一万人马,阻击秦军,胜负难料。既然如此,不如趁秦军主力还无法增援过来之时,我大军先将这支一万人的秦军给灭了,如此一来,此次我等也不算是无功而返。不过……”
说到这里,肃慎王提醒了一句:“不过,此战必须速战速决,否则本王极为担心其后续援军赶至,届时恐怕再想脱身就难了。”
众人再次点点头,齐道:“我王英明!”
一位大将道:“大王放心,我们有四万勇士,对方只不过是一支万余人的追兵,我们最多一个冲杀,便能叫他溃不成军。”
众人齐道:“没错,一万余人,一个冲杀足矣!”
“好!”
肃慎王大喜,当即对众人道:“众将听令,调转马头,准备迎敌!”
第二百四十三章 捞军功
很快,肃慎的四万大军,就分成了三个方阵,呈口袋状,摆开了阵势。
正面两万骑兵,负责正面迎敌,而左右各一万骑兵,则负责两边侧翼的进攻。如此,三面合击,显然能将秦军一万追兵一击而歼之。
对于有点恃才傲物,甚至近乎于狂妄自大性格的肃慎王来说,他对自己的排兵布阵,还是极有信心的。
更重要的是,他也很需要一场战役,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自从半年前,他的父王去世后,年轻的他继承了王位,这半年来虽说王位稳固,但是因为年纪尚浅的原因,其实肃慎内部的将领及大臣们,在心里对他这个新王并无多少敬重。
这一切,肃慎王心里还是非常清楚的。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展现出治理国家的才能,也无任何的功绩。
所以,肃慎王很需要一场战事来证明自己。
原本,他以为率领四万大军,驰援夫余,与夫余合兵抗秦,可以立下奇功,证明自己的才能。
可是,谁知道夫余会败得这么快,败得这么惨,使得这次驰援夫余的计划彻底的泡汤,落得一个无功而返的局面。
不过,为了肃慎,为了保存这支肃慎的四万主力,肃慎王不得不选择撤退,回国御敌。
面对秦军,下令撤退,自己多少给将士们一个畏敌无能的映象。要说心里不委屈,不无奈,那是不可能的。
而如今,秦军派来了一万追兵,这可不就是一个转机吗?
一来是,这一万追兵就在一里开外,如果不击败他们,自己的主力就会被他们给牵制住,届时秦军主力再追来,自己这四万人就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二来,自己有四万勇士,要击败那一万秦国追兵,显然胜券在握,所以也正好可以凭此战证明自己的能力。
可以说,迎战秦国追兵,不仅有利于今后自己在肃慎的地位,而且还符合当前的战场形势。
而如果听取那名小将的建议,留下一万人,自己带领剩下的三万大军逃跑,那是最不智的选择。
这样不仅要损失一万大军,而且自己回到国内,还得落得一个惨败而归的名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