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俏甜妻养成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九尾君上
武青松回身把年青青扶下车,“这位就是我姑娘,叫年青青。”
“村长和两位大娘好。”年青青笑着朝人点头打招呼。
于大柱摆手,“看你的年纪不大,以后都是一个村子的人,叫我大叔就行。”
“行,于大叔,于大娘,还有这位大娘不知道怎么称呼?”年青青顺着他们的话说。
笑眯眯的样子让带路的大娘开心的不行,“好闺女,长得真俊,白白净净的可真好看;跟后面根据地里那些姑娘一样好看,她们好些人也白白嫩嫩的。”
年青青眯了眯眼,“根据地?”
“是啊!大山后面过去几公里就是党的根据地,他们都是打鬼子的好人;不占咱们老百姓一针一线,还经常来和我们一起种地联络感情,有时候还会排练那什么东西给我们看,哦,对了,叫节目。”
武青松笑着点头,“那是挺好的。”
“行了,屋里说去。”于大柱对媳妇儿道:“去倒三碗水来给客人喝。”
于大柱媳妇点头应了,“好。”
进了窑洞,温度比外面高,走进来就觉得很舒坦。
于大柱招呼着落座,看他们坐下才拿出挂在墙上的一个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你们的名字已经登记上了,你们多大岁数了?”
“我四十三岁,我姑娘十八岁。”武青松把他们户籍资料拿给于大柱看。
“嗯。”于大柱看也看不懂,就填写上简单的信息算是落户,又问,“你们想要划分那块地儿?”
武青松道:“我们对这里不熟悉,等我们看过之后再选行吧?”
“可以。”于大柱把本子一放,五个银元放到桌上,“这几个银元我不会贪了去,你们以后住在村子里,这些银元拿给村里人分了,也算是你们的一份情。”
“多谢于村长,还是你想到周到。”
于大柱摇摇头,“不用村长村长的叫,既然以后都是一个村的人,那就是自家人;您一看就是在外面见过世面的人,您要是不嫌弃,我叫您一声武哥,您叫我大柱就行。”
“那怎么好意思。”
“这么叫着亲近些,村里的人都叫我大柱来着,武哥觉得咋样?”于大柱问道。
武青松也不好端着,“行,那我以后就跟着村子里的人叫,大柱。”
“唉,就是这样,我们村子里有二十户人家,人口不多;山地倒是很多,就是粮食长得不咋好,勉强糊口。”于大柱把山坳村的情况简单说了一遍,“武哥,和您问个事儿。”
武青松点头,“你问,我知道的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于大柱问道:“现在外面真乱到四处逃难了吗?您可得说实话,我们村子还有人在外头,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乱,乱的很,也就延安这一片稍微平静些;到处都在打仗,人人自危,逃难的比比皆是。”武青松叹了口气,“本来我们是临江人,一直逃难往北走,可是一直走来都没办法停留,到处都打仗,不安安家啊!后来在火车上听人说延安还算平静就直接过来了;到了延安路过好些城镇,哪里的人比较排外,我们更不敢落户了。”
“我和姑娘商量了一下,就打算落户到乡下来;乡下地方住的舒坦,没城镇上那些弯弯绕绕的,自给自足也挺好的。等我女婿找过来我,我们一家人就算是团聚了。”
于大柱了然了,“如今这世道啊!乱糟糟的,没想到咱们这穷乡僻壤的反而更安全了。”
“谁说不是呢。”
两人越说越多,武青松也不吝啬外面的那些消息,让于大柱深刻认识到外面乱,不能出去,出去很可能就没命了。
说了好一会儿话,于村长邀请他们先住在他家,等他们找好地方建了窑洞再搬家。
武青松也有着打算,笑着道谢应了。
这边的民风淳朴,武青松和年青青很快在于大柱和于大柱媳妇儿的带领下融入了山坳村,大家思想有点愚昧,却也善良;至少没有见过生了女儿就弄死的事情,纵然重男轻女了点儿,却也不是太严重。
重生俏甜妻养成记 第234章 民国小事30
武青松把建造窑洞的地方选在距离于大柱家附近,也就是于大柱旁边的山坡上;一来靠近村长家,他们家也能多来往;二来有村长家照拂,他们在村子里才能生活的更好。
至于开荒的山地就在山坡上,去的太远他们不好管理,收获的时候更是一个麻烦。
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武青松和年青青有了新家,武青松赶着马车去就近的镇子上买了床单被褥极其它用品回来,又请村里人帮忙打了桌椅凳子之类的东西;把建造窑洞的钱结了,他们家搬进新窑洞,算是正式在山坳村定居了。
从此以后,他们就是山坳村的人。
这一天,武青松从外面回来,从车里卸下好些白面大米和布料,还有针线等东西,引得于大柱都过来看。
“武哥,您这是去哪儿了?弄了这么多东西回来。”这些可都是好东西,布料看着不像棉布,丝滑的很;还有拿到袋子里装东西,白面都站在布袋上了,一看就是上好的白面。
武青松笑着说道:“这两个月我时不时的往外面送信,总算是和我女婿联系上了;我女婿让人带过来的,他不久就过来。”
“是这样啊!那可恭喜武哥了。”于大柱见此就没深究,“那这些针线是做什么的?这么多,得用十几年了吧?”一堆一堆的针线,每一种色都有,有的色还有好几种。
“大柱啊!我家青青会刺绣的活儿,我们到了这里也没个收入;家里粮食全靠买,青青想着绣些东西卖出去,也是来钱的路子,这些针线都是女婿给青青准备的。我家青青的刺绣可好了,那绣的东西更活的一样,青青也爱刺绣,女婿知道了就给她买了好些寄过来。”其实是和外面的产业联系上了,让人寄过来的。
云沉渊的产业全都改名了,名字是年青青和徐景邑的名字,总管事是武青松;在产业里也有自己人,用武青松的名字就办成的事儿。
于大柱目露惊诧,“青青这闺女还会刺绣?”
“可不是嘛!我家青青心灵手巧着呢。”武青松笑的很自豪。
“那可是好事儿,听说刺绣可值钱了,难怪你们家的日子过的这么好。”有一门手艺在身,过不好才奇怪了。
于大柱帮着一起搬东西进武家窑洞,放好东西,武青松邀请于大柱进堂屋喝口水;一进堂屋,于大柱就看到年青青坐在凳子上拿着东西绣来绣去的,眼睛一亮,拿的布料是棉布的,但上面花花绿绿的东西看着真好看。
“这就是刺绣?”于大柱神采奕奕的盯着布料上的花色。
年青青抬头笑道:“于大叔来啦!我去给您倒水去。”
“青青,我已经端了了,你坐着别动;双身子呢,有爹在不用你动手。”武青松赶紧揽着。
年青青朝于大叔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于大叔,您怎么过来了?可是找我爹有事?”叫着久了,干爹就去了,直接叫爹。
“没啥事儿,就是看武哥回来了,过来看看。”
武青松点头,“大柱坐,青青,你绣的东西给你于大叔看看。”
“好,我也看看。”于大柱坐在武青松旁边的凳子上。
“嗯。”年青青把手里正在绣的花色送到于大柱身前的桌上,调侃道:“于大叔也对刺绣感兴趣?”
于大柱轻笑,“你这丫头还笑话起叔来了,我对刺绣可不感兴趣;不过是听说刺绣绣的好在外面很值钱,这才想着见识见识。”拿起刺绣来看,上面绣的居然是山水,还有花草鸟儿之类的东西,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间,“可真好看啊!”
武青松和年青青笑了笑,没接话。
于大柱看了好一会儿才把东西还给了年青青,“丫头收好,好东西,难怪能值钱;咱们山坳村也有一个会刺绣的姑娘了。”
“刺绣不难,掌握技巧和针法就行,若是想绣好绣的有灵气就需要刺绣的人下狠功夫了。”年青青含笑说道。
“我们这里的姑娘怕是就不行,他们宁愿下地都不愿意去做细心活儿。”于大柱轻笑,“丫头真是有耐心。”
武青松笑着点头,“我家姑娘就是性子好,脾气软和,要是在外面一个人我还不放心,就怕被人给欺负了去。”
“在我们这里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村子里的闺女们都是好的,不会欺负人。”本来就二十来户人家,大家再不团结怕是要被其他村子的人欺负了。
武青松直言,“这样才好,一天天弯弯绕绕耍心眼子有什么用,还不如好好过好自己的日子。”
“是这么个道理。”于大柱很赞同这一点,“青青丫头可以出去和村里的人走走。”
“还是算了,青青怀着孩子,磕着碰着我可不放心。”延安这边的姑娘一个个都健壮,那是从体型上就能看出来的健壮,他家少奶奶是个教教弱弱的姑娘。
于大柱看看眼前的父女俩,无奈的摇摇头;这也太惯着闺女了,连去和村里的闺女玩都要防着,也不知道在外面经历了什么。
年青青却是无聊,“于大叔,我确实不方便出去,一来要刺绣,刺绣是个细致活儿,需要的时间也多;二来我怀着身孕,平日里在周围走走也就是了,走太远怕是就不行。村里的姑娘们要是愿意,可以来我这里玩。”
“对,这是个办法。”武青松拍板决定,“青青的身体状况不如山坳村的姑娘。”所以,别想着她出去和这些壮实的姑娘们玩。
于大柱无奈又想笑,“行吧,我会让我婆娘跟她们说的。”
于大柱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武家,第二天就有村里的三个姑娘在武家外头张望,其中一个瞧着就是于大柱家的小闺女,今年只有五岁。
“爹,你看外面是不是于大叔家的闺女?”年青青从窗外看去。
武青松撇了一眼,“还真是,怕是来找你玩的,我出去让她们进来,你别动。”
“好。”
武青松下炕出了房间,对于大柱的闺女招招手,“青苗,过来。”
重生俏甜妻养成记 第235章 民国小事31
“武叔叔。”于青苗屁颠屁颠的跑了过来,仰着头,笑嘻嘻的,“武叔叔,我爹让我带红梁姐、红果姐过来找青青姐姐玩。”
两个大姑娘十四五岁的样子,听见于青苗的话走了上来,笑着打招呼,“武叔叔好。”
“唉,你们好,你们都是来玩的,进屋去吧;我去给你们端水过来。”
武青松拍拍于青苗的头,转身去了厨房。
于青苗拉着两个姑娘进了屋子,“青青姐姐,红梁姐跟红果姐来找你来了。”
“你们叫红梁和红果?”年青青放下手中的活计,抬头浅笑,“都坐,不用客气,谢谢你们来和我说话,我一个人在家里实在是无聊;每天除了在房子周围走走,就是刺绣,都没个说话的人。”
见她这么好相处,温柔又爱笑,红梁和红果就放了心。
“我叫高红梁,这是我妹妹高红果。”高红梁说道。
年青青笑着点头,“你们是双胞胎吧?长得这么像。”两个姑娘在相貌和身高上都差不离,脸上也有高原红,却不难看,反而很耐看。
“对,我们是前后脚出生的。”高红果笑眯眯的点头。
“坐啊!”年青青拉着于青苗,对两人挑眉示意坐下。
高红梁和高红果放松下来,聊起话来就自在了。
年青青打开炕柜,从里面拿了些糖出来放在桌上,“青苗,红梁红果,吃糖。”
“水来了,你们聊着,我去给青青做点蛋羹补身体;你们要不要来一碗?一蒸笼就出来了。”武青松把水放在炕桌上,问着几个姑娘。
于青苗和两人相处的久,年纪又小,一听有吃的就连连点头。
高红梁和高红果却不好意思好,“武叔叔,我们就不要了,听说青青姐怀孕了,您给她补补就行;我们身体好,用不着补的。”
“行,不吃蛋羹就算了,锅里熬了鸡汤,我给你们端一些过来;你们也陪着青青吃点儿,青青的胃口不咋好,人多吃着也能多吃点儿。”
武青松也不强求,升米恩斗米仇,他也不想让第一次来家里玩的姑娘认为他们的东西多可以随便吃;幸好这两个姑娘都是懂事的,不然,他还得担心少奶奶被人骗。
鸡汤端了一盆上来,顺便也拿了四副碗筷过来。
“你们说着,我去厨房了,青青,有事就叫我。”
武青松一走,高红梁和高红果望着桌上的鸡汤咽口水,她们的生活水平是吃不饱饿不死;突然见到荤腥,能不馋才怪了。
年青青盛了一碗给她们,“都吃啊!别看着,我爹今儿个起来熬了一整只鸡呢,够咱们吃了。”
“青青姐,这不好吧?我们第一次上门,没带东西就算了,还吃你的补身体的鸡汤。”于青苗端着就喝,高红梁和高红果却迟迟不敢动,他们一直听说武家是富裕人家,没想到鸡汤都能随便拿出来。
“没事的,我以后也是山坳村的人了,相处的时候自然一些,太客气就生疏了。”
高家两姐妹点头应了,说来也是,“谢谢,明儿我娘做了杂面,我们给你送来尝尝;我娘的杂面可好吃了,面块溜溜的。”
“真这么好吃,我可得尝尝。”
都是年轻姑娘,说起话来不知不觉就亲近起来了;于青苗这个小豆丁只顾着吃,吃完糖又吃鸡汤,开心的不要不要的。
中午的时候,高红梁和高红果开开心心的告辞走了,于青苗也跟着他们一起离开。
武青松端了蛋羹进来,“青青,先吃蛋羹,还得炒两个菜,等会儿就能吃。”
“好,爹,少做两个菜也没事儿;我们每顿都有四五个菜,着实多了些,山坳村本就贫瘠,我们的生活太好反而让人心里有想法。”年青青捧过蛋羹慢慢吃着,“也不知道沉渊怎么样了,有没有来找我们。”
武青松心下一凝,“少奶奶放心,我这边接到了消息,少爷已经出了临江;我已经把我们的地址给了下面的人,他们会把消息传递给少爷的。”
“沉渊已经出来了?”
“是的,昨天我出去的时候接到的消息,回来忘了和你说了。”
年青青顿时心下大安,“他没事就好,山坳村虽然没有临江的热闹和繁华,却宁静安然,是个过日子的地方。”
“是啊!在这里比在外面过的安心。”也过的空虚。
“不知道沉渊什么时候能过来,我得给他做两身衣裳,他来了以后可不能穿外面的衣服了;山坳村的条件差,布料也不是顶好的,我用棉布给他做两身换洗。”
武青松张了张口,欲言又止,“少奶奶,您怀着身子呢,能少操心还是少操心的好;衣服外面有卖,我去买几身回来就是了。”
年青青眼里有光芒,笑着摇头,“不,我想亲手给他做。”在临江的时候,他多数穿的是军装,便装也有专门的裁缝铺子;她想给他做一身都不好下手,到了这里,她就有理由给他亲手做上两身衣服了。
“那好吧,您主意身体,不舒服就停下;也别做的太久,伤眼睛。”
“没事儿,我每天少刺绣一会儿就能做两身出来了。”
次日下午,高家姐妹果然给她端来了两碗杂面,大海碗那种;红汤辣椒的味道,吃着很过瘾,她一个人就吃了一大海碗,一点没反胃和呕吐的感觉,之后吃东西也能吃的下去了。
武青松高兴的不行,对高家姐妹两也很有好感,摆脱他们母亲每天做一碗杂面;他给他们每天两碗的白面去换,怎么算都是互惠互利的买卖。
高家姐妹来的多了,山坳村里其他人家也有闺女过来玩,渐渐的都知道武家的伙食比他们家的好;但也只是好了一点,毕竟有年青青的叮嘱,有人的时候武青松也没做什么出格的饭菜。
在山坳村的日子上了正轨,武青松开始每天早上出去晚上回来,也不知在忙活什么;只知道一个月后,武青松带了一个中年男人回来,对外说是武青松的堂兄弟,实际上是个川菜大厨,武青松救了他,他也没地方去,就跟着武青松回来了。
看着是个很憨实的汉子,叫丁大方。
重生俏甜妻养成记 第236章 民国小事32
“青青是双身子,大方,你做饭的时候要多注意一下;不适合孕妇吃的东西不能上桌,也不能拿给青青看到。”武青松叮嘱道。
丁大方憨笑道:“知道知道,怀孕的女人总是娇气些,以前我婆娘也这样;我知道哪些是不能吃的,你们放心就是。”
“你婆娘?”年青青不解。
“嗯,我婆娘不在了,我还有个儿子,不过不在这里;去港城读书去了,我们很少联系,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年青青了然,“他在外面读书,不联系你,你怎么给他送生活费和学费啊?”
“他在外面做兼职,比我赚的多。”
武青松给丁大方安排了一个房间,就在武青松隔壁;当初挖窑洞的时候,挖了五间住房,堂屋、厨房和茅房不算在内。这一片山下就只有于大柱和武青松两家人。
家里多了一个大厨,武青松再也不用进厨房,年青青吃的东西也越发多起来,毕竟,大厨的手艺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而且,这位大厨还能想方设法的把粗粮和野菜做的十分美味,即便是在山坳村住着也是一种享受了。
高红梁和高红果常来找武家玩,渐渐和年青青的关系越发亲近;高家两姐妹都不是那等自私自利的姑娘,相对的,还很懂事,很会为人考虑,做事做人爽利的很,想不喜欢她们都难。
一转眼三个月过去,武青松在就近的四方镇开了一家锦绣布庄,布料是从外面引进的,刺绣的衣裳和小物件有一小部分是出自年青青之手;毕竟对外说的是她要将刺绣卖出去的,因此,交给锦绣布庄再好不过。
高红梁和高红果守在年青青身边,一边和她聊天一边看她刺绣。
“青青姐,您每天都要做刺绣,不觉得烦吗?”她们看的人都有点受不了,太闷了,一天天闷在家里实在是一种折磨。
年青青摇头,抬起眼睑看了看,“不觉得啊!我现在也不方便出去走动,得给自己找点事儿做;要是闲着才会烦呢,每天无所事事的倒是让人心里发虚,有点事情做反而能充实自己。”
“是吗?”
高红梁和高红果到底年纪小了些,从小在村子里长大,对外面的世界没见识过;而且,她们还没读过书,眼界阅历和自身经历都跟不上,对年青青的话自然觉得深奥,她们每天都没事儿做,除了下地就是玩,也没觉得有什么。
年青青笑着点头,“是啊!我们每个人闲的过分了,就会觉得心慌想找点事情做;这是内心最真实的反应和写照,说明我们该充实自己了。”
“青青姐,我们没这种感觉呀。”
“那是你们现在还不懂,等你们经历的多了,自然就能体会到了。”小时候的她也不明白,总觉得每天闲着就闲着也没什么不对;等长大了,懂事儿了,心里自然而然就会对充实自身有一种自然的渴望,充实自身之后才能更自信,有能力后才能让自己过的更悠闲自在。
高红梁和高红果想了半天想不明白也就放下了,“青青姐,那我们可以和您学刺绣吗?我们这边没有人会刺绣,大家都是下地干活;不干活的时候就在家里睡觉,或者去山里找山货,我们从小跟着我娘就是这么过来的。”
“可以啊!你们想学我就教你们,能学多少就看你们自己的了。”说着就从绣框里拿了一小块儿棉布的边角料和针线给她们,“你们先学劈线,绣娘最先学的就是劈线,劈线也是一门技术活。”
年青青教的仔细,高红梁和高红果姐妹两学的认真;但是半天下来她们也就会劈三根线,再多就不行了。
高红梁有点羞愧,“青青姐,我们做不到您这样劈八根线。”
“没事儿,慢慢练就能练出来,你们已经学会劈线,接下来就是练习;熟能生巧,你们刚开始学,这样已经算是不错了。”年青青笑着安抚。
“青青姐,那我们下午再来找您,继续跟着您学,可以吗?”
年青青颔首,“当然可以,你们什么时候过来都行。”
“那我们先回去了,下午再来找您。”
高家姐妹说到做到,掐着时间点过来,这会儿年青青已经睡了一个午觉起来;高家姐妹经常过来,对年青青的生活作息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在彼此的生活作息之中也不冲突。
而这次过来,高家姐妹带来了一袋子玉米面,大约有三十来斤的样子;还有一篮子野菜,茵茵青翠,根部还带有泥土,看上去很新鲜,也和可口的样子。
“怎么还带这么多东西过来啊?”年青青不解的问道。
“我娘让我们带来的。”高红果笑眯眯的,脸颊两边浮现两个小小的酒窝,看着很是喜人,“我娘听说我们跟着青青姐学刺绣,就让我们带来了,说是给您的学费;我们家穷,拿不出多少钱来,只能送点粮食过来,青青姐,我娘请您别介意。”
高红梁笑着点头,“青青姐,这些东西您一定得收下,不然,我们可没脸来学刺绣。”
“那里有你们说的这么严重,虽说一门手艺不外传,可我这门手艺可没有不外传的规矩;以前教我的绣娘本就是以刺绣为生,没跟我们说过不让手艺不外传的规矩。”年轻轻摇头轻叹,“你们把东西拿回去吧,你们愿意来和我说说话,我感谢你们还来不及,要你们的东西成什么样儿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