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谍影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兴霸天
从左掖门进宫,黄尚跟着阁门使,一路向前,步伐不紧不慢。
感觉没走多远,就到了集英殿内,此时天已经亮了,他正好打量起宫中的布置来。
说实话,有点寒酸。
殿中的器物、装饰的布幔、梁柱的彩绘,都透出一股老旧的气息,显然很多年没有修葺过了。
这还是殿试的地方,宫中有些宫殿,废弃已久,更不知是什么样子了。
“宋朝的皇帝,大多节俭啊,又有什么用呢”
黄尚心中感叹。
相比起那些骄奢淫逸的昏君,简朴自制的皇帝,自然能引发人的好感。
但很可惜,当个好皇帝,不是省吃俭用就行了的……
现在不是多想的时候,众考生在殿中站定,排好了方阵,依旧是黄尚打头,等待天子到来。
时间并不长,虽然天子年纪已经不小,但显然对于殿试很是重视,几乎是一刻钟后,连串的脚步声就传来。
黄尚没有抬头乱看,默默等待,直到天子就位,礼官发号施令,才开始行礼。
礼毕,就能看到殿上的天子了。
由于黄尚站在最前面,看得最是清楚,一位枯瘦老者印入眼帘。
仁宗赵祯的年纪其实并不大,今年也不过五十四岁,但不知是因为当皇帝殚精竭虑,还是因为没有亲生儿子愁的,看起来要苍老许多,接近后世七十岁的状态。
眼神倒是很温和,符合后世对这位的评价。
这是脾气最好的皇帝。
黄尚眼神顺带一扫,就见下方站着好几人。
其中最出众的,是一位相貌同样清瘦的老者,这位就是宰相韩琦了。
他比起宋仁宗还要大上两岁,精神却要好上许多,显然还能活上不少年。
此时韩琦也在打量黄尚。
两人眼神一触即收,仅仅是一次交汇,黄尚不出意外的感知到,韩琦对自己怀有针对。
“韩忠彦向他的父亲打过小报告了,我成为三元魁首最大的阻碍,就是这位宰相了!”
韩琦虽是保守顽固派,军事方面也很差劲,但为官执政的能力,是不容否定的。
换成其他高高在上的宰相,权倾朝野,可能不会参与到儿孙辈的争执中,但韩琦却会提前扫平障碍。
现在的小人物,以后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何况黄尚已经注定是进士,倘若再成了三元魁首,名扬天下,更是青云直上,谁也不能等闲视之。
所以既然黄尚与韩忠彦结了怨,韩琦就会在适当的时候,压一压他,阻其上升。
待其泯然于众人,是打是拉,一言可定。
这就是世家的存世之道。
至于黄尚的反抗
呵,区区一个未得功名的书生罢了!
然而韩琦万万也想不到,黄尚确定他的恶意后,毫不迟疑,催动体内的万能卡,之前收纳韩忠彦和蔡京的宰相之运探出,对准韩琦就是一撞。
这种方式,黄尚自从收了气运后,就研究了许多次,是最粗浅最浪费的运用。
但没关系,再粗糙,有作用就行。
好比此刻。
这是纯粹的虚幻层次,现实中连一阵微风都没有,韩琦却突然觉得有些不适。
“昨夜受了寒气老毛病又犯了”
他的喉头鼓动了一下,想要咳嗽,但为了威严礼节,拼命忍了下去。
黄尚也不知道具体会发生什么,但他知道,气运是一种冥冥中的运势,韩琦受到影响,今日很可能就会走霉运。
不指望韩琦会怎样,只要这位宰相不强行干扰殿试结果,他就有把握,赢得第一。
所以他不再关注韩琦,看向另外几位。
在韩琦下方的,就是其他的当朝要员和考官了,其中省试的主考官范镇就在其中。
对于黄尚,范镇面带微笑,有欣赏之意。
虽然赵匡胤加了殿试,将所有进士都变为了天子门生,但知贡举和众进士之间,还是有情谊在的,将来官场中,也有帮衬。
除了一众官员外,还有一人,引起了黄尚的注意。
这位在一众至少知天命的老者中,是最年轻的。
但他的精神面貌又是最差的,双肩微缩,带着一股唯唯诺诺,小心谨慎。
“太子么”
毫无疑问,他正是赵祯领养的儿子,去年才被立为太子,未来的英宗赵曙。
黄尚知道,逍遥三老并未离开京城,而是另外寻了一个藏身之处,距离皇城还更近了。
刺杀太子,怕是不可避免。
但时间么,却可以人为控制一下。
黄尚心念一动,气运之力再度探出,这次没入太子体内。
与韩琦不同,赵曙精神一振,腰杆都微微挺直了些,但旋即意识到什么,故意弯了下去。
经此一来,从韩忠彦和蔡京身上得来的两道宰相之运,也消耗殆尽了。
对此黄尚并不可惜。
他就算要当宰相,本来也不靠这个速成。
相比起来,更要确保现阶段的目标,不受干扰。
说来话长,其实黄尚就是扫了一眼,继续带头行了一连番礼仪之后,考生们开始落座。
内侍们上前引导,很快各自就位,然后由范镇亲自诵读仁宗的题目。
洋洋洒洒数百字,听起来繁复,但在场都是大浪淘沙后的精英,很快就明白了题目的本质——
治理地方,放胆直言。
显然,在场的四百人以后都是要当官的,甚至极大可能主政一方。
现在,该是你们发表一下自身的看法了。
这种题目看似不错,其实很平庸。
还是那句话,在场的士子们学问做得好,诗词歌赋一等一的厉害,但真的论起国家大事,又有几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真正写出来,其实还是四个字罢了——
揣摩圣意!
文章需要有文采,需要深刻透彻,却又不能逆着天子的心思。
比如王安石,就是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王安石在二十多年前参加科举,就是在殿试的考卷上,写出了教训天子的话来,结果赵祯大笔一挥,把他贬到了第四名。
看看,第四名,摆明着就是让你当不了前三。
以王安石的才华,那真是到手的状元啊!
自己玩火,玩没了……
现在王安石因母亲病逝,辞官回江宁守丧去了,已经不在朝堂,但这个反面例子,却时刻提醒着后面的士子们,别作死别作死。
黄尚自然不会去犯那浑,他握着诸葛笔,开始振笔疾书。
不是要显快,而是心中早有底稿了。
说来也有趣,以前语文作文,一旦写出过什么好文章,那么只要相近的题目,都会往上面套。
现在依旧。
反正除非真的偏题十万八千里,否则黄尚打定主意,一定要往两广上面扯。
省试中,他还保留了一部分,这回干脆连后世了解的部分农田水利知识一并用上。
士子们在奋笔疾书,殿上的赵祯温和地看着他们。
看来看去,最多还是落在黄尚身上。
不是黄尚长得帅,
第六十七章 三元魁首
赵祯认为自己审核得正确无误。
以黄尚之才,状元绝对当之无愧,不能因为之前是省元,就故意增加难度。
反正发榜之后,一甲中的二十人,卷子都会被公开,示以评判的公正。
这份试卷拿出去,任谁都挑不出个毛病来。
他将之交给另外一位宰相曾公亮,曾公亮仔细看了试卷后,并无异议,往前殿走去。
为一甲中人唱名的工作,要由宰相来完成。
头三名,为第一等。
第四名到第二十名,为第二等。
以上二等同属一甲,为进士及第。
第三等为二甲,进士出身。
至于第四、第五等,则是三甲,同进士出身。
也就是说,只有前二十的名字,是从宰相口中报出来的,这就是荣耀。
于是乎,当曾公亮朝着前殿走来时,每个考生又开始屏息凝神。
虽然进士已经到手,但谁又不希望自己能够名列前茅呢
但其中一人却是怔住了。
韩忠彦。
怎么是曾公亮
韩琦人呢
韩琦和太子赵曙是从后殿离去,前殿的士子们并没有看到,韩忠彦眼巴巴地等着韩琦将那灌园小儿压下,没想到父亲直接不见了。
他出身相州韩氏,又是宰相长子,一群巴结的人一直在身边奉承,再好的家教也难免养成高傲的性子,本来是不屑向家长告状的。
但黄尚连中解元省元,如果殿试再得第一,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未免将来为韩氏树下大敌,他才告诉了韩琦,自己对黄尚的不满以及状元楼中的冲突。
韩琦当时严词训斥了一顿,命他远离那些狂生,韩忠彦虽然低头挨训,但知道父亲已经记下了。
他笃定,黄尚中不了状元!
如果换成一个乾坤独断的皇帝,殿试完全是由皇帝说了算,朱笔一挥,想要让谁进一甲就进一甲,想要一甲中的谁当状元,谁就是状元。
但赵祯不是那种的皇帝。
赵祯的性格本来就偏软弱,当年他在后宫玩一龙二凤,第二天早朝精力不济,多打了几个哈欠,被言官抓到机会一顿喷,最后那两个美人,硬生生被逼得送入道观出家。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文官们一步步试探皇帝的底线,慢慢掌握话语权,久而久之,赵祯就变得越来越擅于聆听“意见”。
到了太子赵曙的确立,更代表着天子完全向以韩琦为首的士大夫阶层妥协。
有鉴于此,区区一个状元,韩琦真要提出来,赵祯不会违逆。
但现在,韩琦不见了,曾公亮走出,扫视了一圈士子,开始唱名。
第一个名字,就令韩忠彦的一颗心,跌落到谷底。
“第一,黄裳,荆湖南路,永州人士。”
唰!
别说韩忠彦,殿中彻底静了下来。
每个人的目光都汇聚过去,士子们看着前方那道背影,其他人从各个角度打量这位丰神俊逸的士子。
所有的目光中,都带着由衷的羡慕
不止是状元!
这是连中三元!
解元!省元!状元!
三元魁首!
彻彻底底的力压同科,天下第一,名载史册!
这一刻真正来临,黄尚亦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紧绷的弦放下,脸上露出喜色:“谢陛下恩!”
谢恩之后,黄尚退到一边。
但在他光芒的笼罩下,接下来的两位榜眼,都显得渺小了些,其他的更不用说。
曾公亮念完了前二十名,剩下的就由监考的翰林学士来念。
当一个个名字回荡在殿中,黄尚则感到一股股怒涛般的文气,由大宋四面八方,向着京城狂涌过来。
按理来说,他根本没有能力感应到整个大宋的文气动向,可此时此刻,那种感觉就是清晰无比。
八方汇聚,齐聚京城!
天下皆动!
连西夏、辽国等开办科举的国家都不例外!
这就是三元魁首!
全天下的文气,为其所动,举手投足间,都能汇聚磅礴无量之力。
原本的主场,只有贡院、国子监、孔庙之类拜祭孔子的地方。
但现在,文气充塞天地,所至之处,都是主场。
可惜的是,这种加强不是永久的。
随着三元魁首的热度降去,文气也会自行散去,恢复成原状。
哪怕对于个人而言,这段时间依旧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并不符合黄尚所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