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再次等候
没想到杨承祖竟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共同赴京救援。他是有着新投靠,想立功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出,杨承祖他们对李自成的仇恨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啊!
于是两军开始共同上路。可没曾想到,随着越来越接近京城,这道路也是越来越堵塞了。大批南逃的百姓开始堵塞住了汝宁军的快速行军。
到了最后,连大批南逃的溃兵也开始出现了。那是驻扎在城外的京营三大营溃兵,他们告诉杨如松说:``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开至京城。
这下子杨如松可是发急了,他命令部队清除一切障碍,要以最快的速度赶至京城。与此同时,刘远斌率领的四千多南逃的京营楚军,他们一见汝宁军的到来,也随同杨如松的部队一起返回京城,加入到了救援中。
这时候留在北京城外的官军只有刘古迁的汝州军了。虽然在大顺军主力开到时,有一部分汝宁军的将士也溃逃了,但留在刘古迁身边的依然有六千多人。这也可以看出,汝州军将士们的团结程度确实远远高于了其他京营士兵。
而刘古迁却只是苦于无法入城。他是想着能把薛濂全家,甚至只有薛呈麟一人带至军中,然后再护卫着他们逃离北京。可是因为北京的城门都被砂石给堵塞了。一时三刻根本清理不了,所以才导致刘古迁只能在城外双脚跳。
可是当大顺军主力开到时,连刘古迁的汝州军都是脱身不能了。在城外仅存的一支官军,简直就向黑暗中的烛火一样,吸引着大顺军主力扑过来。
见势不妙,刘古迁立刻把部队移至永定门外,准备随时接应着薛濂他们出城。接着他就依着城外民居形成的防线,苦苦阻挡着大顺军的进攻。就这么连连激战,刘古迁坚持到了十九日深夜,而这时候残留的汝州军也只剩下了三、四千人了。
而当杨如松的部队开至京城郊外时。他们发现大顺军已经在城外连营几十里。幸运的是,杨如松也是在十九日傍晚时分来到北京的,这时候的大顺军已经开始了在营中休息。
而杨如松和杨承祖的部队几乎都是骑兵,他们的行动速度也很快,所以大顺军安排的远处的探子刚回营禀告敌军来袭时。汝宁军就已经杀入了大顺军的营中,使得大顺军根本也来不及做什么准备。
在这时候。大顺军全军都在养精蓄锐。准备着明天的攻城。还有一部分集合起来的大顺军主力部队,也都集合在西直门的附近,准备着曹化淳的开门投降。所以在永定门的大顺军部队并不多,而且还都围在汝州军的四周,准备天亮以后一举全军此支官军,因此。根本就没防备背后出现的突袭。
所以当汝宁军冲营的时候,大顺军是大乱,被杨如松和杨承祖斩杀无数。在永定门外剩下的大顺军也都大举溃逃。于是汝宁军与汝州军就顺利地汇合在了一起。
可是当汝宁军袭营的消息传到李自成那里时,他连忙调动主力围了过来。因为李自成害怕这支援军是护卫崇祯皇帝逃跑的。所以大顺军绝对就是要赶尽杀绝。李自成是不会让这个变数影响到自己的军事行动,导致大顺军的改朝换代会未尽全功。所以被切断后路的汝宁军也同样没办法脱身了。
到了此时,还在京城的薛濂和李柱,完全有一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开始好心地想多带些亲朋好友,最后演变为小半座城的大动作。又因为朝廷的《封城令》、官军的望风而降和大顺军的极速狂飙,使得薛濂全家都被堵在城内了。
面对着大顺军的攻城,有一部分人就加入了逃亡的人群;更有一部分人就地散去,到城内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去躲藏,这混乱劲也就别提了。
而且当永定门外已经出现了大顺军以后,发现已经无法出城而逃,很多平民百姓也开始纷纷地远离了这支逃亡队伍,生怕自己受到池鱼之殃。毕竟大顺军是来改朝换代的,不会把屠刀指向百姓,所以只要老老实实的当顺民,自己的生命危险应该是有保障的。
所幸的是,这支逃亡队伍是由勋贵所组成的,大明朝的覆灭,也同样意味着勋贵们的覆灭,大顺军绝对会从财产上和肉体上完全消灭他们的。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勋贵甚至还不如文官,毕竟文官们也可以投靠新朝成为腻臣。
因此,被逼上了绝境的队伍怎么也要努力最后一把,他们开始清理堵住左安门、永定门和右安门内的沙石,准备冲出城外搏这最后一下。毕竟在城外还有刘古迁的部队在接应着他们出城。
没想到就在此时,杨如松的援军及时赶到,他给薛濂他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就是:这支援军只是汝宁军的先锋,只要坚持住几天,汝宁军的主力就会到来。
坏消息就是:援军的到来已经使得大顺军高度重视了起来,他们也集结了大批军队尾随而来,所以出城逃亡已经是变得不可能了。
于是薛濂、杨如松他们就当机立断,把部队全部开进外城,准备依托外城城墙,拼命死守到汝宁军主力的到来。
……
而此时在宫中的崇祯皇帝已经感觉到了大势已去。于是他让宫中临时备下酒宴,召来妻妾子女,合家举行了最后的晚餐。这顿晚餐的滋味也难以描述。等到一家人哭哭啼啼地痛饮一番,直到杯盘狼藉,崇祯皇帝才拔出宝剑,凶狠狠对家人说道:“事已至此,可以死了!”
而周皇后则哭着说道:“妾侍奉陛下十八年,却不听我的一句劝告,及早南迁,才会有今天呀!”在与几个儿女洒泪相别以后,她回到自己的坤宁宫悬梁自尽。
……
昔日一派肃穆的内宫血流遍地,成了一个刑场。各宫的宫女们此时纷纷逃出宫门,却不知回家的道路,到处讯问。而城中官民见到这种情形,也都知道宫中已经大事不好。
而把守内城北部城墙的勇士营,在得知了贼军入城以后,他们也集合起了三千多人要到皇城护驾,没想到却在半路得知了宫中巨变,这最后一支御林军也立刻是全军溃散。
而皇宫里三个皇子就吓得不知所措,崇祯皇帝让太监带他们先逃到宫外在成国公朱纯臣等人的家中躲起来,还谆谆嘱咐说:“你们今天是太子,明天就是平民了,在乱离之中要隐姓埋名,不露形迹。见到老年人叫他老翁,见到年轻的叫他叔叔伯伯。万一保住性命,报了父母之仇,不要忘了今天的教训。”
崇祯皇帝还发了最后一道谕旨,要文武百官都到太子行在(即朱纯臣家)集合,一切听朱纯臣指挥。但这道谕旨送到内阁时候,内阁中已没有阁臣值班,太监把谕旨放在内阁,回来报告皇帝,皇帝却已经不在宫中了。
做完了这一切。崇祯皇帝是踉踉跄跄地奔出了玄武门(今神武门),爬上了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这里是京城里的至高点,这两天来他也曾几次登到山顶观察四周城守的形势。在临死之前再一次到这里来,说明他在朦胧中还是存在着一丝幻想,希望能在这里看到上天突降奇迹。
但这两天一直是凄风苦雨的天气,夜深雾浓,四周漆黑一片,只听得到有隆隆炮声传来,也辨不出方向。他在风雨中清醒了一点,才明白,奇迹是不可能发生了。再看看身边,随从而来的竟然只有一个亲信太监王承恩,众叛亲离,还有什么希望呢?
在出宫之前,崇祯皇帝已经事先写好了遗诏,由于心意已乱,只写了一句话:“朕已丧天下,不敢下见先人,亦不敢终于正寝。”到了最后时刻,他的头脑似乎又清醒了一些,觉得有些言犹未尽。于是他弄破手指,又在衣襟上写上:“朕误听文官言,致失天下,任贼碎裂朕尸,但弗伤我百姓。”不管当时崇祯皇帝的心中是何想法,但他的遗言也证明了:人之将死、其言必善。
当一切结束时,崇祯皇帝就与王承恩一起在寿皇亭旁吊死了,时为崇祯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崇祯皇帝时年三十三岁。
同日,明朝灭亡!(未完待续。。)
明末疯狂 第八百七十章北上、北上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崇祯十六年六月初二日。
当皇太极所率领的清军主力回到济宁,与多铎的部队汇合以后,他们没有在第一时间里撤退,反而立刻向着薛永利部发起了猛攻。
皇太极的思路也很清晰,他就是要趁着现在的优势兵力,争取一举击溃眼前这支讨厌的明军。就是不能击溃,也要打得他们胆寒,让薛永利不敢再尾随。要不然,当清军北上京城的时候,后面却跟着这条尾巴,那就会凭空生出诸多变数的。
而清军的此次猛攻也起到了成效,猝不及防之下,薛永利的部队也只能左挡右支起来。要不是汝宁军向来是守强攻弱,说不定真的是要被清军给击溃了。
之后,当清军一见在短时间内拿不下这支明军以后,他们也停止了攻势。毕竟清军的目标是在京城,不是眼前的这支汝宁军,所以见到这支明军吃到了苦头,清军也就主动脱离了战斗,准备全军继续北上了。
可这么一来,薛永利可就不干了。见: 到了清军想要脱离,他立刻集结部队,主动发起了进攻,就是想要把清军拖在原地。
之所以会主动进攻,薛永利也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军事定理:打仗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当敌军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你只要不让他做就行了。竟然清军不想恋战,那汝宁军就要缠住他,就是牺牲了自己也不让清军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此一来,皇太极可就坐蜡了。他根本没想到这支明军是如此难缠。要知道,现在皇太极的清军主力可是超过了九万,而薛永利率领的汝宁军却只剩下了三万五千多人,可就是这样,汝宁军还要主动进攻。清军遇上的简直就是一群亡命之徒嘛!
可不理睬汝宁军也不行,皇太极只能打起精神,继续指挥清军,接连与汝宁军进行了一场场对攻战。
在连续激战了七天之后,汝宁军终于坚持不住了。薛永利部的伤亡已经超过了万人,部队已经失去了继续进攻的能力,于是汝宁军只能后撤,暂时退出了战斗。
可是面对着汝宁军的后撤,清军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不知道对面的这群亡命之徒会做出什么反常的举动。于是清军在对峙了二、三天以后。发觉了汝宁军确实丧失了进攻能力,接着他们就留下了一万骑兵断后,而皇太极自己,就亲率着主力开始了渡黄河,继续自己的北上征程。
而北上的吴世恭带兵七万。于五月二十七日来到凤阳,要调集凤阳驻军一万随同北上。没想到凤阳巡抚马士英是相当“热情”。他只留下了五千士卒留守。自己却亲自率领着凤阳二万大军,要随同吴世恭一起北上勤王。
马士英的如意算盘打得是相当美妙。如果勤王成功,那他也算得上是首功。毕竟活人要比死人重要,如能救出了崇祯皇帝,就算是失去了凤阳的陵寝,那也是有功无过。朝廷也不会责怪于他的。
如果真的京城失守,崇祯皇帝驾崩,那也是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而作为一支能够参与逐鹿天下的势力,汝宁军绝对是值得投注的。
只要最终汝宁军收复了京城。无论吴世恭是建立新朝,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留在吴世恭身边的最高文官之一,马士英都能取得首倡之功。那么他在新朝的地位也绝对不会低。
再说,马士英可是与阮大铖是一派的,他们的利益可是捆绑在一起的。而阮大铖也早已打上了汝宁军的标签。因此,马士英再投注他家,也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反而会被天下人耻笑。如果那样的话,还不如把自己的全部筹码都押在吴世恭身上呢。
而吴世恭就算是明白了马士英的小算盘,他也不会让马士英寒心。可是马士英却想要马屁拍到十足,所以他就要把凤阳府可以集中的驻军全部集中起来,并且带上能够带上的所有给养,因此,吴世恭就不得不在凤阳等待了好几天。
所以等到大军再次出发时,时间已经进入到了六月。接着,吴世恭率军来到了徐州,又汇合了书墨等三个镇三万二千多人马,再加上从徐州征发了三千多民夫,于是汝宁军全军总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二万五千多人。
六月中旬,汝宁军来到菏泽,汇合了薛永利三个镇二万五千多人马,全军暴涨到了十五万。接着,再北上至开封城黄河边,于六月下旬开始渡河。
而到了此时,汝宁军粮草的压力也开始凸显了出来,于是吴世恭一边在开封府就地征募,一边就急令汝宁加急调运。等到粮草就绪,全军渡过黄河的时候,时间已经进入到了七月了。
而在河南府的余子琏也一直在关心汝宁军的行动。当他了解到汝宁军在开封集结了大军开始渡河的时候,余子琏只在洛阳留下了二千驻军,他自己则率领着黑云军三万六千多人马,也开始渡河北上,要与汝宁军保持一致的行动。
可是当两军刚渡过黄河,他们立刻遇上了田见秀所率领的南路二十三万大顺军。而田见秀一见官军大举得北上,也立刻展开了部队,要阻拦住汝宁军和黑云军。
在大顺军的大将之中,田见秀的见识并不是出类拔萃的。但他有着二个很好的优点,一个是为人和气,相当关心士卒,所以田见秀所率领的部队就愿意为他卖命;另一个就是田见秀特别服从李自成的命令。因此,此次大顺的南路大军,李自成就点了田见秀为主帅。
而南路大顺军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阻挡住渡河北上的官军,不让他们妨碍到大顺军的主力攻打北京城。所以田见秀一见汝宁军和黑云军,他就立刻摆出了架势,要与这两支军队决一死战。
可这么一来,最东面的清军就没有了阻拦,他们是相当顺利地北上,将要威胁到刚进入北京城的大顺军了。(未完待续。。)
明末疯狂 第八百七十一章切断内外城的通道
杨如松骑在马上,匆匆地向迎上来的薛濂等人行了一礼,接着问道:“城中的情况怎么样?有多少贼军入了城?”
“漫天盖地的都是闯逆啊!将军快些护着咱们跑吧……!”
“听说宫中的人都跑出来了,皇上那里也大事不妙……!”
“快些把贼人赶出去!快些把贼人杀干净!……”
……
站在最前排的那群勋贵立刻是七嘴八舌起来,那声音是嘈杂得不得了,可一点有用的信息都没有。杨如松听得是头疼,还好,他一眼看到站在勋贵身后的李禄,于是就问道:“李总兵!情况怎么样?”
“进城的人数不详。不过闯逆可能已经是打到了皇城。”李禄答道。
“那么他们冲到了外城吗?”杨如松又问道。
“就算有,也没几个。不过正阳门、崇文门都未关,可能很快就会冲进来。”李禄又回答道。
“那好!李总兵!刘公公!你们带着你们的| 人收住外城,再想办法切断内外城的通道。外城内的局面你们也要控制住。还有,想办法多运些粮草和火药、弓箭什么的到外城,准备坚持到大人的到来。”
“好!”
“杨将军!刘总兵!你们随我杀入内城,一定要保证南城的三座城门关闭。”杨如松下令道。
“是!”
接着杨如松就抽出了马刀,横拍了自己的坐骑一下,令道:“走吧!汝宁军万胜!”
“汝宁军万胜!”四周汝宁军的将士也异口同声地高呼道。接着都跟随着杨如松冲了出去。
……
冲入北京城的杨如松发现京城的内城和皇城已经不保,所以就决定全力守住外城。
而北京城的外城,并不是围绕着内城外围,修建的一道外城墙。而是在南城的正阳门外,单独地修造了一座城。这座外城,其实是因为北京的人口过多,城市扩大,大量的人口在南城外修建了民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座城外之城,所以朝廷索性在南城外修筑了一座“连体城”。因此可以这么说,外城其实也可以算是一座独立的城池。
而北京的外城,有着七座城门。分别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此外,还有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这三座是连接北京内外城交通的城门。
所以现在问题就出来了,要切断内外城之间的通道,首先要堵住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这三座城门;其次要切断内外城城墙之间的通道;最后要切断登上南城内城城墙的阶梯,要不然。杨如松他们根本就没办法阻止住大顺军冲进京城外城。
而这也是杨如松他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像这样从“城外”防守住“城内”攻城的守城战。不说是绝无仅有的吧。也是极其罕见的。
比如说: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这三座城门,身处外城的汝宁军根本没办法关闭城门,而只能用砂石把这三座城门封死。因为道理很简单,城门都是在城内关闭落闸的,从来也没听说过能从城外打开的城门。
而内外城城墙之间的通道和南城内城城墙的阶梯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城池都是防外不防内的。反而为了能迅速地调动城内的部队,城墙上的通道都很畅通,这就给杨如松他们带来了诸多困难。
也亏得杨如松是京城里的土著,非常了解京城内外城的特点。所以他才能抓住守御外城的重点。要不然,换个不了解京城的将领,光是搞明白这一切都需要浪费很多时间,更不用说在三言两语间下令守外城的要诀了。
于是杨如松、杨承祖和刘古迁他们就要带兵杀入内城,驱散靠近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的大顺军士兵,并且牢牢地护卫住这三座城门,直到外城的人用砂石封住这三座城门。
而李禄和刘元斌的部队,除了一部分上外城城墙抵御大顺军的攀爬以外,其余的士兵就要用砂石封城门。并且还要炸毁连接内外城的城墙、炸毁上南城内城墙的阶梯,使得大顺军不能利用这些弱点突破进外城。
所幸的是,因为接近王恭厂,李禄他们能搜集到京城内大部分的火药。再加上当时的逃亡队伍人数庞大,为了准备路途上使用,李禄他们也运送了大批粮草到了外城,所以现在的外城,火药和粮草也并不缺乏,足以支撑过去一段时间。
到了此时,冲入京城内城的大顺军并不多,也只有一万多人。毕竟曹化淳的献城是临时起意的,在仓促之中,李自成也调动不了这么多的部队。不过随着城门失陷的消息传遍了整座大顺军军营,各支大顺军部队也纷纷行动起来,都涌向了失陷的西直门。
而入城的各支大顺军部队也都把目标对准了皇城。毕竟谁抓住或者杀死了崇祯皇帝就是首功。再说皇城内有这么多的金银珠宝和美貌宫女,不能立首功,也能顺手牵羊一把,这种好事又有谁会放弃呢?
而李自成也不会阻止先锋部队的行动,毕竟能当大顺军先锋的部队,都是李自成嫡系老营人马,让他们发些财也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李自成看中的是紫禁城内的那座龙椅。
因此,冲入北京城的大顺军,是团结中又有竞争。毕竟大伙儿都想要跑得快一些,皇城中的好东西可是手快有、手慢无啊!
“嘟——!”
冲入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的汝宁军,他们的前排骑兵刚列完队,还不等后续兵马的到来,就吹起了铜哨,提马就向着前方冲杀而去。
在黑夜中,铜哨声是相当瘆人。而京城宽阔的街道也使得马匹一下子提到了高速。
杨如松带着骑兵冲在最前面,没奔驰一会儿,就遇上了一队外出“打野食”的大顺军,所有的汝宁军将士立刻向前平举着马刀,向着这队大顺军冲刺而去。
“啊——!”面对着这支突然出现的,宛如死神般的官军。那队大顺军立刻嚎叫着想要四散而逃。但就在一转眼之间,汝宁军的骑兵已经冲到了他们的面前。(未完待续。。)
明末疯狂 第八百七十二章内城血战
从即将要到手的胜利,一下子转变为堕入地狱,这心情上的变化就可以让人崩溃。更不用说冲在最前排的汝宁军都是杨如松的亲兵,他们半身板甲,连面罩都放了下来,仿佛身上都散发着阴寒的气息。
于是那些大顺军的士兵根本就没想要抵抗,他们就想要逃离这群“死神”,如能逃命,再招呼同伴回来“找回场子”。
可是高速冲刺的汝宁军根本不会让他们如意。被战马踢飞的不说,就是躲避开的人,也躲不过骑在马上汝宁军骑兵的砍杀。这队大顺军立刻就变得稀稀拉拉了。
于是后排的骑兵立刻是呼啸上前,他们用马刀往两侧一抹,就带去了一条条生命。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这队大顺军就被屠杀殆尽。
在铜哨声中,汝宁军骑兵稍稍一整队,接着就向下一个目标冲锋而去。
……
“杀得痛快!杀得痛快!”杨承祖兴奋地向杨如松高呼道。
杨承祖和他的战马上已经溅满, 了星星点点的血点。今天的杨承祖可是和杨如松一样,冲杀在最前线。大顺军的士兵可被他砍杀了不少,甚至连他的马刀都豁开了几个缺口。可是一想到自己能让李自成吃瘪,杨承祖的心里就像六月暑夏吃了冰块一样舒坦。
汝宁军冲锋的距离并不需要多远,因为他们只要护卫住三座城门就可以了。所以冲杀的各支部队就很容易相遇,而每次相遇,各支部队也趁机歇歇脚休息一下,恢复些体力,准备着下一次的冲杀。
“轰——!”
分割内外城的城墙上传来了一阵爆炸声。那是李禄他们正在炸毁上城头的阶梯和城墙上的通道呢。可这种爆炸,也仅仅是把阶梯和通道炸开几个缺口。毕竟李禄他们不可能掌握现代的定向爆破技术,万一火药的量放得过大,很可能连城墙都被炸塌,到了那个时候,可就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杨将军!真的可以把两座城炸开吗?”
既然是休息,杨承祖也就顺便聊上几句。就是对李自成的仇恨再深,杨承祖首要考虑的还是自己的安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