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疯狂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再次等候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东林——复社官员担心福王朱由崧即位可能掀翻逆案,使自己在政治上失势。然而朱由崧不得不凭借武将们的支持登上帝位,由此形成武将无功封爵、跋扈自雄的局面。武将们的遥控朝政,使东林——复社党人垄断朝政的图谋遭到重大挫折,这本来是他们自己种下的苦果。
然而,一贯以清流自命的东林——复社骨干从来不肯承认自己私心自用,而是集中火力攻击后来起复的阮大铖等人,似乎事情全坏在这些人乱政,掀翻逆案,正人君子连袂而去,众小翩翩入朝。当然,阮大铖这些人在党争方面其实与东林——复社官员是一丘之貉。也就是比较一下谁更烂罢了。
其实在弘光初立的时候,大臣多是东林—复社人士心目中的正人君子。可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姜曰广、高弘图、张慎言、刘宗周等人相继被排挤出朝。可这并不是阮大铖这些人推翻逆案的结果,完完全全都是为了争权夺利,官员们互相倾轧的结果。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些致仕回家的大臣根本没有料到大平军会迅速南下。他们原以为可以雍容有度地在家乡或借寓之地(如张慎言)过乡绅日子,等待朝廷局面改观时再东山再起。留一个以退为进的后手。不过,这些大臣们再一次失算了。
于是在朝廷中,大臣们矛盾激化,每日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唇枪舌战,反而置国事于不顾。一些有识之士也感到国难当头,应当捐弃门户之见。可是这种有益的建议立刻被淹没在互相攻讦的奏章中了。于是,弘光朝廷一直是在大臣和军阀的钩心斗角中苟且偷安,在内讧中粉墨登场,在内讧中苟延残喘,也不知道会不会在内讧中分崩离析。
所以当吴世恭看完了这些《情报汇总》以后,心中是大定,南方的南明小朝廷也是不足为惧了。
虽然现在的南明兵力还是很“雄厚”,左良玉有着近二十万兵马;黄得功有着三万五千人;高杰有着三万部队,但其有着骡马近九千;刘良佐有着二万三千多人马,还有一些南方的地方部队。
但大平军安排在南方的十几万部队和地方武装,足以抵御他们的进攻了。再说,现在的大平朝的战略重点,并不是在南明弘光朝,而是在北方清军这一边。
当时赶到京城以后,汝宁军也组织了追兵去追赶出关的清军。因为骑兵也不多,又忙着安定京城附近的局面,所以最终汝宁军也没赶上清军出关的大队人马,救出来的汉民也只有一万多人。(未完待续。。)





明末疯狂 第九百零二章天下战事(七)
而此时,山海关已经落在了满清的手中,京城以北的长城防线和各大关隘,简直就是千疮百孔,已经没有了任何兵力,于是当时的汝宁军也只能暂时把部队填充上去,先建立起防线,挡住清军和蒙古部队侵扰京城。
至于宣大和延绥那里的长城防线,大平军已经是顾不得了,只能盼望着今年能安然渡过。不过那些的蒙古部落都是突厥化的西蒙古人,到现在为止,他们还未归顺满清,所以西蒙古并不能与满清形成有效的呼应。而吴世恭也只能期望:也许西蒙古不会乘虚攻入内地吧!
还好,感谢前世那狂轰滥炸般的辫子戏。这让吴世恭依稀记得:皇太极病逝以后,为了那个新皇帝的即位,满清内部曾经乱过一阵子。而那个小皇帝的老妈——大玉儿,还和谁谁谁那样了。好吧!吴世恭承认自己的这段记忆,是来自于前世看的那几本同人小说。不过那小说的内容?那就……不说也罢!
反正不管怎么样,这个冬天满清是不会大动干戈的,这让吴世 恭的大平朝也有了喘息之机,能够有时间来建立起完整的北方防线了。
也确实如此,吴世恭这段罕见的有用前世记忆并没有记错。
当快马加鞭的多尔衮三兄弟,带着两白旗的旗丁,风尘仆仆地赶回盛京以后,立刻与留守盛京的豪格摩擦出了火星。要不是礼亲王代善从中不断地周旋劝解,说不定俩人就在盛京大打出手了起来。
紧接着。满清的亲贵、将领们也随即而至。在这个权利更迭的时候,这些亲贵和将领都不敢停留,他们都是要早日回到盛京。为自己在新朝中谋得一席之地。
而此时的满清皇位,将在豪格和多尔衮俩人之间展开。当时豪格亲掌正蓝旗,而且又有皇太极留下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以及众多大臣们的支持,从八旗内部来看,略优于有正白、镶白两旗以及多铎、阿济格支持的多尔衮。
但是多尔衮多年的苦心经营,使得蒙八旗和汉军旗的部队大多数都支持他,连其余六旗的中下层旗丁中。多尔衮也有着很高的人望。因此,这俩人其实在皇位的争夺中是势均力敌的。甚至多尔衮还稍稍占优。
于是满清的亲贵们闭门商议了十几天,双方的分歧却一直不能得到弥补。于是盛京的火药味也就越来越浓。要不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发生内杠,都在尽量地克制着自己,说不定盛京已经变成了一个战场了。
而在此时,最有影响的四位和硕亲王———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立,互不相让,双方僵持,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
所以在第十二天的大殿秘密会议中,代善首先发言:“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没想到豪格随口谦虚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于是多尔衮就顺势说道:“既然豪格自己都认为不堪其能,那就算了吧!”
而在这时候。在殿旁护卫的索尼、鳌拜等人拔出了腰中的刀,威胁道:“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见势不妙,有发生火并的危险,代善就说了一句:“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随即,他站起身离去了。
于是多尔衮就说道:“汝等之言是矣。豪格既让退,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九子(福临)。而年岁幼稚,八旗军兵,吾与郑亲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誓天而罢。”
于是在满清众亲贵的妥协让步中,皇太极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摄政王辅政。因此,满清的实际权利就掌握在了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手中了。
可是对于济尔哈朗这个打酱油的角色,多尔衮还是不准备放过。之后他步步紧逼,最终成功了剥夺了济尔哈朗摄政王的位置,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之后,多尔衮更是把豪格发配到了山海关,把他置于与大平军作战的第一线,其居心也是不问可知。
可是多尔衮做的这一切,总是要有个过程。所以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收拢八旗内部的权利。而这段时间,却给予了汝宁军整军备武的时间。
要知道,这次清军退回辽东,非但实力未受到什么损失,反而有了关宁铁骑和大量降军加入了汉军旗,再加上有了大量的缴获和人口,实力是不降反升。尤其是现在的山海关还在满清的手中,所以一旦多尔衮整合好了内部,清军将很容易地入关。而且山海关至北京也就是七、八天的路程。所以说,现在的北京城其实就在清军的攻击范围之内了。
而大平军这一方,虽然这时候在京城附近已经集结了兵力近三十五万,但其中能用得上的仅有原先汝宁军的十二万多一些,最多再加上黑云军和明军精锐二、三万人马。当然,还有关外,驻守宁远城和镇远城的狼啸镇近二万兵马。而且随着地盘的扩大,大平军也要分兵驻守,实际上实力是不升反降的。
不过目前大平军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力太过捉襟见肘。为此,吴世恭只能首先整编和训练这二十万出头的杂牌军队。
而现在的整编和训练,也只能分成几步走。第一步,吴世恭也就准备整编出了八万精锐。虽说这些是精锐,也就是体格健壮些。原先汝宁军有着自己独特的战术打法和训练方法,就算是这些原明军精锐都是老兵,适应起来原汝宁军的这一套,都是需要有一段时间,而现在也只整编了三个多月,那些新兵甚至连个队列都没训练好,所以根本也就不堪什么大用了。
说实话,原先汝宁军的那些刚入伍的新兵,都起码都是在护庄队中接受了一年以上的基础军事训练,可能他们的单兵战技不如这些原明军精锐,但他们融合到汝宁军里的速度,那就大大高于了这些原明军了。
为此,吴世恭只能把一部分新兵补充到原汝宁军的部队中,又抽调出一万多名有经验的军官和老兵,新编了四个拥有人马各一万五千人的镇,以老带新,以此来加快成军速度。
反而是楚格的飞马镇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原明军中骑兵也不少,而且大多数接受过良好的骑兵训练,这些骑兵基本上都可以拿来就用。所以现在的飞马镇已经拥有了三个协一万五千骑,而大平军每个主力镇也配备了一个一千四百多骑的骑兵团,使得整支部队的机动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当然,其他的那些杂牌部队也同样在接受训练。不过这些士兵的素质就差多了。起码他们都面黄肌瘦的,还经受不起大平军高强度的训练,所以现在也只能以补充营养、调理身体为主了。
当然,现在大平军的盔甲、火器等装备也缺口很大,所以也只能先照顾那些精锐新兵了。不过如果把这些杂牌部队安排在城墙后面,放放冷箭什么的,那他们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从表面上来看,大平军新整编了八万新军,这数量也不算是少。可是为了控制和防卫住山东,迟明和熊正恩已经率领了两个镇三万新军开赴山东。更不用说辽东宁远、镇远这两城还需要援军去支援呢。
就如同现在的山海关是大平军的眼中钉一样,辽东的宁远、镇远两城也同样是满清的眼中钉。而将来大平军和清军的主战场肯定会围绕这三城展开。
原先余继的狼啸镇这一万多兵马,只镇守着镇远城这一座城池。而其中的三千部队甚至都是来投靠的辽东军户和蒙古牧民,并不怎么可靠,所以也只能让他们在城外的军堡中驻扎,并不敢放他们进城。
而现在的狼啸镇却占有了宁远、镇远这两城,那防守压力就更大了。
不过此次关宁铁骑的投降和大批明军投降清军,也使得在辽东的大批军民逃至宁远、镇远城。还有一些退往辽东的投降明军也叛逃了过来,这使得狼啸镇的兵马一下子膨胀到了近两万。
可是余继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些部队和军民是否可靠,甚至还知道,按照以前的清军战例,那些逃亡过来的军民中,肯定混杂着大量清军的内奸,而且是汉人内奸,所以根本不敢完全相信任何人,也只敢让他们驻扎在城外。
但这些人又不得不接收,毕竟这些人的大多数确实是来归顺大平军的。而且随着人口的膨胀,粮草消耗的速度也变得飞快。所以现在的余继他们仿佛是坐在火山口上,不要说出城“打草谷”和屯田耕种了,天天防备着可能发生的叛乱,都使得他们全都绷紧了神经。于是余继是天天急报,向吴世恭提出需要增援。(未完待续。。)




明末疯狂 第九百零三章皇家家事(一)
对于余继的急报,吴世恭也不能置之不理。可是因为山海关在清军手中,所以如果大平军要增援和运粮,一定要在长城关隘出关,绕个远道赶赴宁远、镇远两城。而且因为有着清军和蒙古部落的威胁,去的人太少也不行,所以吴世恭准备在开春以后,让姚亮带一个协,携带着粮草去增援关外的两城。
除此之外,不提那些杂牌军,大平军还要在京城驻守二万兵马,防备着前明势力可能发动的反叛。在通州大营还要驻防一万兵马守卫住这里的粮草。在北直隶西面还要安排一个镇一万五千人马,守住宣大这一线,并随时准备增援在山西的征西军。在京城外的丰台大营中,还驻扎着楚格的飞马镇,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准备机动增援各处。
这么一算下来,余下的大平军主力也就只余下了近九万人了。吴世恭把他们统一编成了征北军,任命了薛永利为征北将军,让他率领着这支大平军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围绕着山海关组成了防线,防备着清军主力从山海关倾泄而出--。
但是,包括一些大平朝高级官员在内的人都不知道:冈萨雷斯、黄定率领的水师陆战队,也在不声不响中扩充到了一个镇二万兵马。他们正在天津卫加紧训练,准备未来将要发生的平清决战呢。
看完了那些军情奏章,吴世恭已经是累得不行。他对叶忠道:“把余下的折子都搬到后面屋子去吧!”
在吴世恭批注奏章的书房后面有间小屋。如果吴世恭忙碌得太晚,他就会在这间小屋中睡觉。不会回任何嫔妃的寝宫去影响他们休息。
一进小屋,吴世恭就在床塌上半躺了下来。他没有去管那些余下的奏章,想着要先休息一下。要与叶忠闲聊上几句。
当吴世恭住进皇宫以后,皇宫内当然要有一批太监和宫女服侍吴世恭全家。可是前明遗留下的太监和宫女数量实在庞大,总共人数都超过了三万多人。就是很多太监分散在全国各地,并不在京城,而且又被大顺军和满清杀了和俘掠走了一批,又逃散了一批,不过现在留在京城的人数也都超过了八千人。
而且这些人的忠诚度本来就值得怀疑。宫女还好。可以让汝宁吴世恭府中的侍女来替代,可太监就很难找寻了。
也就是汝宁军的监军叶忠与吴世恭相熟,叶忠以前又有着在皇宫内书房读过书的经历。所以在征询了他的意见以后。这次叶忠就与吴世恭的全家一起,从汝宁赶到了京城,担任了吴世恭随身的大太监。
“叶忠!以后我可不会在宫中设什么司礼监、御马监这些监所。你这个大太监可能就不如你那些前辈威风咯。”吴世恭随意地说道。
“没什么!”叶忠陪笑道,“能服侍皇上这样的英主。那就是老奴祖坟冒烟了。就是……就是皇上要注意。您可要自称‘朕’。”
“总是忘记!”吴世恭笑道,“不过你们这些太监都进宫来服侍朕了,总得让你们还过得下去。”
“那奴才就替那些小兔崽子们谢过皇上了。”叶忠躬身笑道。
其实今天吴世恭对叶忠所说也只是吹吹风。在他的预想中,对于皇家太监机构的改革,已经不仅仅是大刀阔斧了,而是完全会是推倒重来。
将来的内监,不仅仅没有掌握重要权力的司礼监、御马监等机构,连采购等事物也将几乎全部划出。合并成一个单独的皇家事物部,将由吴世恭在汝宁的管家——刘远来管理。这么一来。宫中太监和宫女的数量肯定会大大减少,连权力也将会荡然无存。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以后的大平朝中,国家财政将会和皇家支出完全分开。每年国家拨给皇家的年金只有总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左右,再加上一笔固定的皇宫维修费和国宴招待费,每年最多也就是二十万两。
当然,随着以后国家财政收入提高,每年的皇家年金也会逐渐的增多,但是再怎么样,皇家也不会有巨额收入。此外,皇家红白喜事的费用也将都由自己来承担,所以吴世恭养家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也根本承担不了这么多太监和宫女的费用。
其实在内心中,吴世恭还是很反感太监这种不人道的产物的。要不是这时候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皇家也需要这样的体面,说不定吴世恭就会废除太监制度。而现在,只能盼望着将来的民智开化,社会进步了。
不过对于叶忠来说,对吴世恭的话就有些不以为然了。进过内书房的太监都是一批很有文化的人。对于历史,他们也当然是熟知甚深了。叶忠明白,在每个朝代的初始,因为有着一位强势的皇帝,太监的弱势总是理所当然的。但在未来,随着深宫养成的皇帝缺乏经验,他们对太监的依赖也会是越来越重。
当然,这么远的事,叶忠也没兴趣去考虑。但是作为皇宫内的首席大太监,就算是吴世恭剥夺了太监们的所有权利,叶忠本人的财势依然不会动摇。为了让皇上的高兴,自己又何必去管其他的那些太监和宫女呢?
不过叶忠不考虑,吴世恭总要做出安排。毕竟有的太监,如刘元斌、肖月桂等人,他们多少都帮过汝宁军的一些忙,吴世恭还是要记得他们的香火情的。而内书房读过书的那些太监,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理政能力,都有着可取之处,甚至都超过了某些科举而来的菜鸟官员。
而那些矿监、税监等专业太监,也有着很强的专业知识。这批人才就这么放弃了也有些可惜,起码也要把他们分流掉吧。吴世恭也只要能制止住他们那种夸张的贪欲就行了。
还有些年老的太监和宫女,如果把他们赶出皇宫,其实就是绝了他们的生路。毕竟从道义上来讲,吴世恭不仅继承了朱家王朝的江山,还接收了太监和宫女这些家奴。把他们弃之不管,就有损于皇家的仁心。(未完待续。。)




明末疯狂 第九百零四章皇家家事(二)
吴世恭托着下巴,想了一会儿,接着对叶忠说道:“先发出公告,散落在民间的公公和宫女,如愿意回宫,就让他们回来。如在民间已有人供养,那就随他去。记住!原大明皇族宫中和府中的太监,如还恋旧主,就给其一笔遣散费。但他们府中绝不能再留有太监,违者斩!”
“是!皇上!”叶忠立刻点头道。
在这个年代,府中使用太监也是要看身份的,非皇族之人绝不能用阉人,否则就是挑战皇权。吴世恭虽然对原大明皇族不会斩尽杀绝,但也不会给他们一个错误的幻觉,让他们有不轨之心,所以在这一点上是绝不会通融的。
“宫中五十岁以上的公公,如不愿意在宫中服侍,可集中供养,也可回家由家人供养。至于遣散费或者每月供养费,你拿个章程出来,交由朕过目。宫中过二十五岁之宫女,可出宫许配人家。但你要注意:绝不能强迫,让她们自己择定。还有,宫中遗留的公公,以后如超过五十,也按此例照理。”
+ “多谢皇上!皇上仁厚!”叶忠立刻欣喜地说道。
其实在宫中的太监,绝大多数都是出不了头的,当他们年老以后,都会被赶出皇宫。而他们在民间也没有什么生活能力,许多人的下场都很悲惨。
在原先,这些人就只能依靠往日的积蓄和宫中做善事的大太监的救济勉强度日。而吴世恭的做法,其实已经为他们购买了“养老保险”。虽然叶忠这些有钱的大太监。他们的养老并不成什么问题,但这个做法毕竟惠及了整个太监团体,所以叶忠对吴世恭的感谢确实是发自肺腑的。
“你再去统计一下。原先宫中所有有职司的公公、进过内书房的公公、在外面任矿监、税监、皇庄的公公等,让他们集中起来。朕会安排出空闲时间,亲自找他们一一问话。他们可到皇家事务部任职,可到朕的产业中做掌柜、账房,当然,如果他们愿意,也可留在宫中。其余的公公。朕就算是不把他们留下,也会安排他们妥帖的。”
“是!皇上!”叶忠是更加的喜气洋洋了起来。
听了吴世恭的话,叶忠发现吴世恭还是给他们这些太监留有生财之道的。只要有事可干。那皇家就会多少倚重于他们这些太监。那以后也将会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权利。只要口子开了,以后的事就可以慢慢来嘛。
其实叶忠不知道,这只是吴世恭的一种分流方法。就这么供养这人数庞大的太监和宫女,吴世恭肯定也吃不消。所以他一定会大大削减宫中太监和宫女的人数的。
因此。像刘元斌、肖月桂这样的原大明大太监,吴世恭将给予他们一大笔封赏,然后归遣民间。至于其他的那些大太监,他们本来家财就丰厚,没有吴世恭的封赏,他们在民间也活得下去。因为这些人都是在原明朝获得皇家重用的,所以吴世恭就准备以遣散为主。
当然,万一这些太监不愿意被遣散。吴世恭就准备把他们与那些有文化、又有专业知识的太监合在一起,到皇家事务部做一名官员。或者到吴世恭所拥有的工坊、商行和皇庄内做一名管理者。让他们人尽其才,也不浪费这些人的才华。
而余下多余的太监和宫女,吴世恭就准备让他们到自己所拥有的工坊、商行和皇庄内去做工匠、伙计和农夫,让他们能自食其力,减轻吴世恭的负担。
因为皇家事务部是皇帝个人拥有的,里面的官员都可以由吴世恭私人而定,所以说到底,那些担任官员的太监,并不会与文官们权利冲突,也能把太监困在这一方空间之中。
而且吴世恭还决定:这样的做法也是权宜之计。等到这批在皇家事务部工作的太监逐渐年老以后,也将被逐渐淘汰。而宫中每年进入的太监数量也会衡定,数量也极少。到最终,皇家事务部也将都由正常人任职,一定会把太监控制住,绝不会让他们干政的。
这次吴世恭所获得的前朝皇家“遗产”并不算很多。在皇宫中余留下一些浮财,被大顺军和清军两次扫荡以后,已经变得空空如也。而吴世恭所获得的,也只有紫禁城一座、几座皇家园林、几十个皇庄、林场、牧场和狩猎场。二百多万亩皇田,还有从理论上来说,都归皇家拥有的所有矿山。
除此之外,吴世恭私人还拥有盐业生意的一成股份、汝宁大批工坊、商行和钱庄的股票、八艘海船组成的船队、松江府的码头、以及汝宁、归德还遗留的三十几万亩土地。
当然,像赵如雅、李月奴等人所拥有的工坊、股票等私房钱,并不算在吴世恭的私财中。她们这些财产都将归她们的子女所有,吴世恭并不会把她们的私房钱算成皇家财产。
而这些皇产的一部分也将会受到处理。
例如盐业:以后的盐业都将收归国有。而大平朝的盐业收入也将取消漏洞百出的盐税和开中法,将在盐业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这三个环节进行地区专卖权的招标,以每年的招标收入作为盐税的替代。
1...316317318319320...3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