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疯狂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再次等候
而之所以吴世恭不带上所有``的骑兵,主要的原因还是吴世恭对自己的这次出征前景很不看好。明军这么多有名的军队都被后金军给打败了,就凭着吴世恭这一千三百多人就想着力挽狂澜?那简直就是做梦想屁吃的事。
所以很令人难于启齿的是,吴世恭带着自己的军队,就是想着万一明军被打败以后,吴世恭可以带着自己的军队可以顺利逃跑的。
而如果吴世恭带上了所有的骑兵,在逃跑的速度上却会下降很多,这也是和吴世恭的本意相违背的。
这理由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在冷兵器时代,这骑兵的机动速度不是最快的吗?怎么会全部骑兵以后,逃跑的速度反而下降了呢?
其实这是吴世恭反复演习得出来的结果。汝宁营在演习的时候发现,骑兵在短途行军中,他的机动速度确实是最快的。
但是只要长途行军,反而骑兵和机动步兵的混合队伍机动速度最快,也最能够保证战斗力。其实这个道理也十分简单,机动步兵的大车,可以携带军队的粮草、盔甲和兵器,这也能够大大地节省了马力,使得马匹有气力跑得更远。
而且,在宿营和突遇敌袭的时候,大车围起来的大车阵,也能够给军队带来一定的防御能力。
而这些天,吴世恭已经把准备带走的出征军队,混编在了一起,一同训练演习,增加他们的磨合。当然,吴世恭也没有把出征的消息告诉给自己的兵丁。在这个时候,乱传消息动摇军心也是毫无必要的。
另外,吴世恭也立刻安排了薛强把内务司给组建了起来。出于突然出征带来的担忧,吴世恭也提高了内务司兵丁的训练要求,要求薛强完全比对汝宁营兵丁的cāo典来训练内务司的兵丁。
除此之外,内务司的兵丁人数也将达到二千人。不过他们也只是基本上装备了冷兵器,马匹、盔甲、火铳和火炮的装备数量就很少了。
吴世恭对薛强还强调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要求薛强除了维护内部的秩序,维护两府两县的盐货市场秩序以外,还要防止两府两县有乱民闹事。吴世恭不想让自己的根本受到任何来自内部的动乱,所以在这方面,吴世恭就给了薛强**的权力,让他随时能够调动内务司的兵丁去消灭一切可能的萌芽。
还有就是关于内务司兵丁和头目的组成问题的。吴世恭这次将要把地方士绅组成的民团大肆收编到内务司里,如果有任何士绅阻碍这一行动的话,吴世恭也将强行动用汝宁营把这个士绅掌握的民团予以解散。
对于现在的吴世恭来说,还是把这两府两县的武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来的心安。不过,最早的那个,现在是余子琏县城的那个民团,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吴世恭还是把他保留了下来。
但是为了补偿,吴世恭也将给予那些士绅子弟大量的内务司头目的官衔。这官衔当然得不到明朝朝廷的承认了,不过有了权力,那些士绅的子弟也应该会得到满足了。
而内务司的主要头目,却都将由吴世恭那些在作战中受伤退役的兵丁来担任,这也是吴世恭控制自己内务司的一个保证。
接下来就是准备出征军队的武器了。这次出征的那五百人的机动步兵,带上了二百把重型火铳,而吴世恭的亲兵队本来就是人手一把火铳的,再加上骑兵中的中型火铳,所以吴世恭这次出征军队所拥有的火铳数量的比率,在明朝当时,甚至在当时整个世界上,都将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比率。
更鉴于上次和作乱矿工的作战中,长矛和长枪在短兵相接时的弱点,杨狗蛋的铁匠工坊又赶制了一批斧枪装备了出征军队。应该说,这支军队简直就是武装到了牙齿了。
比较好笑的是,吴世恭视察出征炮队的时候。那炮队统领梁辉,在吴世恭面前献宝似的,炫耀了火炮的新炮弹——霰弹。
其实这火炮的霰弹在明军中早就出现了。可是梁辉这些原炮队的人,都是些野路子出身,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或者知道也不明白如何去制造霰弹。所以吴世恭的炮队都成立了四、五年了,到了前些ri子才终于制造出了霰弹。
这还多亏了当时吴世恭在勤王的时候,和其他明军交换火炮的时候,那些明军赠送给吴世恭的那些修炮的工匠。在他们的启发和指导下,炮队也总算是会制造发shè霰弹了。而明白了这种情况,吴世恭差一点是立刻撅倒,自己的军队也太业余了一点吧,看起来汝宁营将来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啊!
而吴世恭勤王的时候有着另外一个收获,那就是在攻打下滦州城以后,吴世恭向秦良玉讨来的,秦良玉缴获的那几颗万人敌和一窝蜂。
回到汝宁府以后,吴世恭手下的那些工匠也仿制出了这两种武器。而这一次的出征,万人敌是肯定没有什么用处的,所以吴世恭也不准备带上。而吴世恭带上了五十只一窝蜂,准备着在关外草原逃跑的时候,出其不意给予追击的后金军来个惊喜呢。
当然,准备出征是一个方面,拖延出征那就是另一个方面了。在和自己的幕僚进行了一番商议,吴世恭在了解了明朝官场规则以后,也准备好了拖延时间的“秘密武器”了。





明末疯狂 第二百五十二章调兵令到
() 最后那段等待的时间总是最难熬的。为了找些事做,吴世恭也就参加了楚格的婚礼,并且在婚礼上亲自做为了主婚人。
楚格的那位新娘子倒也来头不小,她就是杨狗蛋的长女,杨如松的妹妹。
这次为了建设铁矿、硝石矿和铁料工坊,吴世恭索xing设置了一个管理所有工坊的部门——工坊司。而工坊司的主事也就顺理成章的由杨狗蛋来担任。为此,吴世恭还遂了杨狗蛋的心意,给予了杨狗蛋一个把总的官职。让杨狗蛋的官场梦终于是梦想成真了。
而当杨如松告诉了自己的母亲,让杨狗蛋的老婆为楚格挑选一位夫人以后,那杨狗蛋的老婆立刻肥水不流外人田,隆重推出了自己的女儿,给楚格这位官场新星做为夫人。
没想到这杨狗蛋是刚当上了这么一个芝麻绿豆官,却立刻感觉到自己的家门高贵了。他认为楚格只是出身于土匪,门世太低,配不上自己这个出身“高贵”的工匠家庭,所以对于这门亲事,杨 狗蛋表达出了反对的意见。
可杨狗蛋夫妻俩这一吵架,那评判工作又不出所料的传到了吴世恭那里。当吴世恭听完了杨如松所说的来因后果以后,又是有些哭笑不得,他没好气地对杨如松说道:“你爹有什么出身高贵的呢?要高贵,还是先把他的名字中‘狗蛋’这两个字去掉吧。”
在吴世恭的支持下,这门婚事终于是圆满地举行了。不过对于吴世恭改名字的建议,杨狗蛋倒是难得地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父母给自己所取的名字,无论贵贱与否,都是不能够改变的。对于杨狗蛋这种表现出孝心的解释,吴世恭当然也不会反对咯!反正让他狗蛋下去吧。
婚礼的过程也不用多说,反正热热闹闹,一切顺利。而在婚礼以后,吴世恭陪着自己所有的家人到了智能那座小庙去进了一次香。一直到了现在,吴世恭还没有把自己将要出征的消息告诉给自己的那些夫人呢。
吴世恭的几位夫人又有身孕了,那李馨更是快要到临盆的时候,吴世恭并不想让她们太早担心,也就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地陪陪自己的家人吧。
这几年,吴世恭每当和智能见面的时候,智能总是不断规劝着吴世恭。吴世恭所做的一切,智能也多有耳闻,所以当见面的时候,智能总是要吴世恭少做杀孽,多积功德。
吴世恭也知道智能的话是对的,可是出于吴世恭的考虑,办那些辣手的事也是迫不得已的。说到底,吴世恭的内心还是有些高傲的,所以也不愿意和智能多解释什么。为了耳根清净,在这些年,吴世恭也和智能疏远了许多。
而这次吴世恭和智能见面以后,俩人单独在智能的禅房中喝茶时,因为话不投机,所以这场面也有些冷清。
吴世恭也没话找话,他看到了智能禅房中的行礼,就随口问道:“大师是要远游吗?”
智能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听闻大人又要北上,小僧是早做准备,与大人同游。”
对于智能知道自己将要出征的消息,吴世恭倒不是很惊讶,因为这个小和尚与自己的很多下属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可是吴世恭这次去辽东,可谓是九死一生,虽然现在的他与智能的关系有些冷淡,可是毕竟还是把智能当成一位好友来看待的。
所以吴世恭立刻急切地说道:“这次本官到辽东是去打仗的,肯定手上要沾满血腥,大师和我在一起,就不怕误了大师的修行吗?”
“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智能来了个和尚的标准回答。
吴世恭这就发急了:“你这秃驴怎么不知好歹啊?这次本官对能否保全自己都没有把握,又怎么能够保证你的安危呢?”
“小僧也不是手无缚鸡之人,也有自保之力,大人也不用为小僧担忧了。唉——!邪魔外道侵扰我大明,小僧这方外之人又怎么能够置身度外呢?”
见到智能是十分坚持,吴世恭也只好双手合十向智能行了一礼,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
那调兵的命令终于送到了河南巡抚衙门。出于吴世恭和薛志农意料的是,大明官场根本对这种事没有什么保密意识。或者说,明朝的官场,基本上对任何官场事务都没有什么保密意识。要知道在京城,崇祯皇帝对奏折的批阅,也能够在最快时间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的。
而且明朝官场还有个习惯,官员喜欢在欢场谈论朝廷事务,他们要在花牌面前显示出自己的能量和地位。这也许是那种男人喜欢在漂亮女人面前炫耀的心态作祟吧。不过这样一来,那官场上也就象个筛子一样,到处是洞,没有了任何秘密可言了。
所以山川司安排在开封城里的人,基本上是同时从唐媚那里和街头议论那里得知了吴世恭调兵命令的到达。
当然,唐媚那里得知的消息比较详细,在山川司安排人快马加鞭把消息送到吴世恭这里以后,吴世恭发现,这次调动的河南明军数量是三千人,那么除了自己以外,还会调动另外的明军。
除此之外,调动的ri期却写的很模糊,只是要求接到命令的明军即刻启程,要在崇祯五年的二月底之前到达山海关集合。
而现在已经进入了崇祯四年的十一月了,吴世恭计算了一下,自己的军队走到山海关最多只要两个月的时间,所以自己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可以拖延。
而河南巡抚接到兵部的调兵公文以后,他就立刻召集了相关的官员商议调兵的名单。吴世恭的汝宁营做为内定当然是跑不掉的,另外的,将有开封的江游击率领两千兵丁也参加这次出征。
那位江游击,就是在圣灵会乱民造反时出过场的山寨赵子龙。不过其在官场上到底命大,在他的上下打点以及这些年的溜须拍马以后,竟然在现在官复原职,咸鱼翻身了。
不过翻身的咸鱼总要有所作用的,所以这次倒霉的差事也就落到了他的身上,他也就和吴世恭成为了难兄难弟了。
确定了出征名单以后,河南巡抚当然不会和吴世恭这个小小的守备打什么交道啦。按照程序,这调兵的命令就到了李兵备道手里,未来将由李兵备道督促吴世恭的汝宁营出兵。
可是当李兵备道刚拿到这道调兵的命令,还没有来得及派人送到吴世恭手中呢,吴世恭派出去的“秘密武器”却先在开封城的兵备道衙门这里发挥作用了。




明末疯狂 第二百五十三章陶氏出马
() 说到底,吴世恭这次就是准备着要闹上一闹的。
吴世恭这次闹事,可不光光是出于拖延出兵时间的原因,他的举动,更是有着其它一些目的的。
其实我们也已经看出来了。吴世恭到了河南地方以后,在任何地方都是处处吃亏的。虽然吴世恭在以前的态度是以忍耐为主的,可是吴世恭对于自己吃亏的状况总是心知肚明的。
当吴世恭到了河南地方以后,该打得仗不该打得仗,反正所有的仗都是场场不拉下。而该得的军饷却是所有河南军将里扣除的最多的。
虽然以前的吴世恭因为蛰伏,为了要保住自己的官职而在表面上做了一个乖宝宝。可是吴世恭再怎么不明白明朝官场的规矩,那句会哭的孩子有nǎi吃的俗话总是听说过的。所以这次吴世恭就是要大哭特哭了,想多少从河南官场搞来一些nǎi水。
反正这次是河南官场求着吴世恭去出征,有本事他们不给nǎi水,换一位军将去出征,那``么就太中吴世恭的下怀啦!
不过更主要的原因还有一点:吴世恭在前世从来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再加上他已经知道了,在原来的历史上明朝将会灭亡,所以吴世恭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在这乱世中生存下来。
吴世恭当然不知道什么“蝴蝶翅膀”,“大象腿”什么的,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会改变历史,吴世恭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吴世恭根本连原来的历史都不知道,那又怎么会知道会不会改变历史呢?
而吴世恭也根本不会去考虑什么和明朝共存亡,但是吴世恭却明白自己面对的对手是,李自成的造反大军和后金的入关大军这两个庞然大物。所以吴世恭一定要建立起能够和他们相抗衡,至少能够自保的一股势力来。
因此,当现在的吴世恭具有了一定的实力以后,他就要探一探自己能够越位到什么位置,还有朝廷的文官能够容忍的底线。所以利用这次机会,适当地闹一闹,那对吴世恭将来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一句话,吴世恭就是要在朝廷那些文官最大的容忍程度内,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当然,这闹也不能够是无脑地闹,起码也是要有理有据的。因此,这次吴世恭派出去的“秘密武器”就是徒弟陶辛的母亲——陶氏。
这陶氏,虽然在吴世恭刚到千户所的时候,和吴世恭闹过一些不愉快。应该说是被吴世恭收拾了一番,以致于连她的儿子都被吴世恭强行收为了徒弟。
可是让陶氏没想到的是,她反而因祸得福了。随着吴世恭的发展,陶辛那个千户所的军户,已经有很大一批军户成为了吴世恭军队中的骨干。
而做为千户所未来的千户的陶辛(陶辛的千户官职虽然是世袭的,但是还是需要成年以后到朝廷考核任命的,所以现在也只能够说是未来的千户),总是这些军户未来名义上的上官。
而且明朝那种先生和学生,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也仅次于血缘的父子关系。作为有现代人思维的吴世恭,虽然因为自己的这个徒弟的乖巧和能干,对这个徒弟也有些疼爱,但是吴世恭毕竟不会把陶辛真的当成自己的子侄来看待。
可是那些不明白汝宁营内情的旁人就不同了,他们却因为陶辛是吴世恭的徒弟,就把陶辛放到了汝宁营中,除了吴世恭和他的儿子以外,数一数二的位置上去了。
而且现在的陶辛也掌握了一股潜在的势力。那就是陶辛为统领的,由七百多位孤儿组成的童子营。
这些孤儿现在的年纪都是十四岁到十六岁不等。他们在这几年的严格学习中,都学会了读书识字,而且军事技术都是相当的娴熟。
更难能可贵的是,因为吴世恭把他们都是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所以这些孤儿对吴世恭的忠心和盲目的崇拜,都是到达了一个难以启迪的高度的。
所以任何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在未来的三、四年间,那些孤儿将会大批进入军队,成为吴世恭军队中的武官。而做为童子营统领的陶辛,也将会成为吴世恭身边一名举足轻重的角sè的。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陶氏现在在自己的千户所中,也成为了一个类似太后一样的角sè,所有人也都把她捧着和敬着。那陶氏的ri子不要过的太舒坦啊!
所以,现在的陶氏,早就忘记了以前与吴世恭的不愉快,她现在完全也是和吴世恭坐在一条船上的。因此当吴世恭亲自出面要求陶氏帮忙的时候,陶氏也是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下来。
当然,陶氏并不是去无理取闹的。大家可能还记得,当时陶氏的丈夫,吴世恭的前任千户被李兵备道相逼自杀以后,河南的官场曾经和陶氏达成过一个协议。
这协议中有一条,就是在陶辛未成年,还未接任千户官职之前,李兵备道将不会要求陶家支付千户所上缴给朝廷的粮银税,而千户所上缴的粮银税将由千户所那个署理千户来完成。我们也都知道了那个倒霉的署理千户官职,最终落在了吴世恭的身上。
这个协议本来也没有问题,可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吴世恭竟然升官,调离了陶家那个千户所,到汝宁府做守备去了。
而又因为陶辛也已经十四岁了,再过两年也将成年,可以接任自家世袭的千户官职了,所以朝廷也就没有再安排新的署理千户过来。
所以现在这条协议,就有了分歧。在陶家看来,在陶辛未成年之前,当然不应该由陶家来承担上缴的粮银税。而在李兵备道看来,陶家可以不承担这个责任,但千户所的粮银税却是朝廷的税收,绝对不允许免除。无非需要千户所其他的那些武官帮助陶家上缴就行了。
还有另外的一个问题,因为李兵备道对吴世恭有看法,所以根本没有免除千户所的粮银税。要知道河南大旱,各个地方千户所都多多少少地免除了一些粮银税,就是陶家的那个千户所该上缴的粮银税分文不少。
虽然在去年,吴世恭为了避免和李兵备道的矛盾,把这笔粮银税给认了下来,以致于吴世恭的汝宁营该拿的军饷都少了很多。
可是从今年开始,千户所的粮银税却怎么样也算不到吴世恭的头上了。而这对陶家来说,肯定也就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了。
所以于公于私,陶氏也肯定会到李兵备道这里去闹的。虽然对一般人来说,这官府衙门和官员都是些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是对陶氏来说,有过一次胜利经验的她,完全没有什么怯场的感觉。当然,吴世恭也不会让陶氏太冒险,毕竟陶氏也是陶辛的母亲。
所以吴世恭也早就在明处安排了千户所的兵丁,化妆成为陶氏的家丁。在暗处还有山川司行动队的队员,陪同陶氏一同来到了开封城,准备随时保护陶氏的安危。




明末疯狂 第二百五十四章接二连三的闹事
() 贺老三懒洋洋地在布政使衙门门房门口裹着身上的棉袄,享受着初冬的太阳呢。他正感觉到瞌睡虫有些上头,就听到衙门外有一位女子在大声地叫喊着。
“李兵备道,你给老娘滚出来。你想把我们陶家的全家都逼死啊?今天老娘就送上门来了,你就干脆点,现在把老娘打死得了。”
贺老三立刻瞌睡全消,睁大了眼睛惊讶地看向了那位女子,只见到一位三十几岁的妇女,带着五、六位随从气势汹汹地向着衙门里冲过来。
贺老三的脑子立刻短路了一下,他还从来没有碰到过敢到布政使衙门口,公开辱骂官员的平民百姓。不过贺老三也肯定不会放那妇女进门,所以立刻与一些门房口的衙役来阻拦这妇女一行人。
不过象贺老三这样机灵的衙役做事肯定不会太过分。看着这妇女的样子,不是疯子,就是有所倚仗,所以贺老三他们几个也只是阻拦住那位妇女前进的道路,也并不敢做出什么过分的举动。
/ 可是还是有个衙役不会看山水,他依然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对那位妇女大喝道:“你是哪家女子,到布政使衙门来闹事想找死吗?小心大爷把你抓进大牢,好好地整治你一番。”
可是那名衙役的话刚说完,就看到那位妇女身后的随从,摸出了他们随身携带的短木棍,不分青红皂白地向着那名衙役夹头夹脑地打了过去。
事出匆忙,贺老三这些衙役这时候都是空手,所以一见到那些随从拿出了短木棍去打那名衙役,也没办法帮忙,又怕殃及池鱼,所以都立刻散到了两旁。
而就在这个时候,衙门的门房也听到了动静赶了出来。那位门房也是布政使的身边人,他一看到门外混乱的场面,一面立刻派人到衙门里报信,一面就大声喝止道:“都住手!”
所幸的是,那位门房的叫喊,还真的阻止了双方的争斗。那门房也放下了一点心,刚想仗势再喝骂那位妇女几句时,突然发现那名妇女的脸很熟。那门房连忙在自己的记忆中仔细搜索着那名妇女的情况,一下子就想到了那名妇女是何许人也。
那门房的心中是暗暗地叫苦,怎么这位姑nǎinǎi又来闹事来啦?无奈之下,那门房只好挤出一张笑脸,问那名妇女道:“陶夫人怎么又有空到开封城来玩呢?今天到衙门又有什么事呢?”
……
在明朝,兵备道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官职,他往往是由布政司参政或按察副使兼任的。而李兵备道也是一名布政司参政兼任的兵备道。所以他的办公地点,也当然设置在布政使衙门里的。
而当陶氏到了布政使衙门口闹事以后,布政司的各级官员也立刻派出了自己身边的幕僚,把陶氏请进了门房,了解起详细的情况来。
可是了解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后,那些官员都感到是相当地棘手。这各有各理的事,沾上了也是湿手沾面粉的事。所以这时候谁也只想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了,谁也不愿意出头,为李兵备道惹出来的事情去擦屁股了。
而且在以前,李兵备道毕竟逼死了陶氏的丈夫,这在道义上,还是在明朝官场规矩上,那陶氏都处在一个值得同情的地方。所以现在其他官员也只有祝福李兵备道自求多福了。
李兵备道当然不会直接和陶氏这个泼妇去讲什么道理,所以也只能够躲在布政使衙门里当个缩头乌龟。不过官官相护这句话也不是虚的,河南布政使也直接下了命令,要把陶氏他们堵在衙门外面,不让他们进入衙门里搞出什么事来。
1...9394959697...3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