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魔养成系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给您添蘑菇啦
“这么一看……”另一个男生惊道,“我好像看过李峥的视频……在一个联欢会上。”
“兄弟好眼力。”史洋赞道,“毕竟是美神,琴棋书画可谓样样精通。”
“我靠,我们考场真牛啊!”
“大神少刺激刺激我们,扛不住啊……”
“峥哥麻烦你题做慢点,别吓唬我们。”
你一言我一语的吹捧之间,教室内的气氛愈发热烈,如同江湖酒馆里的扯淡一般热烈。
李峥被周围人围在中间客套,也只是摆手笑笑,并没有什么想说的。
虽然装哔不对。
但被大家围着吹。
其实还是挺爽的。
想我李峥混了这大半年,也算是一号人物了,稍微爽一下子,也说的过去。
不过,旁边那位低头看《力学》的长毛怪,却是连头也没抬过。
甚至连书页都没翻过。
李峥想着当年吴数的好意,自己也便咳了一声,抬手晃了晃计算器。
“物竞不带计算器的么,朋友?”
那人依旧低着头,没理他。
李峥等了半分多钟没有回应,自己也只好笑着摇了摇头。
算了算了,还是不要好为人师了,自己玩自己的吧。
很快,三位监考老师入场,同学们也都收了声,将手里的复习材料,手机一类的东西,统一交了上去。
旁边那位长毛怪却依旧没动静,书也还在那一页。
史洋看不过去,上前拍了一下:“兄弟,别看了,来不及了。”
那人却纹丝不动。
待着待着,一位形象气质酷似孙秀斌的监考老师也觉得不太对劲了,快步走了过来。
走到一半的时候,长毛怪突然猛地抬起头,瞪着眼睛狂吸了一大口气。
接着,原地瞪眼粗喘起来。
周围人都被吓了一跳。
监考老师,“低配版孙秀斌”都被吓得止住了步子:“同学,需要帮助么?”
“没……没事……”长毛怪大喘着气摇了摇头。
这声音稚嫩而又细弱,其实都不太像男生的。
李峥也是此时才看到,他就连长相都很不男生,过于白净细嫩,脸型纤瘦,眼睛却很大很水,眼神中充满了无辜。
不仅像女孩,还像小孩……
果然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对面的史洋也看了好久,看着看着就腼腆起来。
和男生打交道他本来是不怕的,但看到这么秀美稚嫩的男生,他竟也慌了。
此时,“孙秀斌”已走到长毛怪的面前,关切问道:“真没事?看你脸色不太好。”
“啊……应该……”长毛怪口才也是可以,匆匆擦了擦嘴,逐渐语无伦次,“就算……没事吧……嗯……应该是的……”
这种羞涩与短暂性失语,李峥见得很多,非常了解情况。
“是不是睡着了做噩梦了?”李峥淡笑着问道。
“啊……对,做噩梦了……”长毛怪连忙应了,感激地看了眼李峥,而后抓着书,扶着桌子起身道,“睡太久了……是不是到交书的时间了?”
周围人都笑了起来,倒也没有恶意。
这么大条的人,能进复赛,也算是很神奇了。
“哎……”,“孙秀斌”无奈指向教室后排的柜子,“考试无关的东西都放那里吧。”
“嗯,对不起老师……”
“孙秀斌”严肃地说道:“不用对不起我,不是我考试,还希望你端正态度,对得起自己。”
“……”长毛怪红脸转身,刚好撞见李峥的笑脸,也跟着吐了下舌头,笑了一下,这便快步溜向教室后面。
“孙秀斌”无奈摇了摇头,随即回到黑板前,将考试注意事项与时间安排一一写上黑板。
长毛怪很快回来坐稳,劫后余生一般擦了把汗,挡着脸冲李峥小声笑道:“谢谢啦。”
“谈不上。”李峥摆手一笑。
想不到,这长毛怪还是挺好打交道的。
就是有点太随意了,基础课本都没看通,不带计算器,还打瞌睡。
不过反过来说,这样随意还能进复赛,也算个有才之人了。
李峥这便拿起计算器晃了晃:“复赛计算量大,应该带计算器的。”
“啊,是么?”
“嗯,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李峥冲讲台努了努嘴,“你要是不好意思,我帮你举手说,每个考场应该有几部备用计算器提供的。”
长毛怪连连摆手,脸又红了起来:“没事没事……不用的……”
“考试很重要,你害羞个什么劲。”李峥这便探身,把自己的计算器递了过去,“你用我的吧,我去要。”
“别!”长毛怪吓得抱着桌子往旁边蹭了蹭,“真的不用……我心算就够用了。”
“哈?”李峥啼笑皆非,“这是物竞复赛,心算?”
“没事,我算的很快的。”长毛怪挠了挠头,推着李峥的手道,“谢谢啦。”
“哎。”李峥也只好摇了摇头,收回计算器,“看你的样子,应该是高一的吧?这次失败也没关系,吸取教训,明年记得要好好准备。”
长毛怪闻言呆了片刻,而后掩面一笑,傻傻点头:“好好好,知道啦。”
“靠……”李峥反倒很不自在,“能不能不要用‘啦’收尾……”
长毛怪扭头傻兮兮问道:“怎么啦?”
“算了……你开心就好……”
“那就算啦。”长毛怪又笑了起来。
“你够了……”
“孙秀斌”的声音突然传来:“你俩还没聊够?”
二人连忙收声收身。
孙秀斌这才点着黑板道:“最后再重申一遍,考试时间九点到十二点,总分320分,结束铃声响起的时候,谁再写一个字就以违规论处。”
大家就都瞪眼听着,也不敢说话。
一切安排完毕,铃声响起,发卷开考。
李峥也算是久经沙场了,拿到卷子,不再有此前那么澎湃的感觉。
浑身上下,只有一个字——
稳。
不必多想成绩之类的事情。
有可能的话,也尽量不要想林逾静的答题情境,这很难,也只能尽量了。
就像平常做题一样,一道一道像水一样干过去就对了。
李峥就此向第一题扫去。
不愧是复赛,第一道题难度就起来了。
说的是在一辆旅行车上,有一个小圆桌。
小圆桌底部有三条杆作为支撑,像是摄像机三脚架一样。
然后现在桌子正中央,有一杯茶水。
问要使茶水尽可能多,且稳定,最佳应该装多高。
这在生活中是一个很普通的过程,大概差不多就得了。
但如果从物理角度进行讨论,却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计算过程了。
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要使水杯的重心尽可能的低。
确定这个目标后。
这道题就跟物理没关系了。
转入解析几何和微积分领域。
再搞一个极限。
联立一下方程。
去除负数解。
呐,这答案随便算算不就出来了吗——
h=m/pπ2[{(1+4π/5·pr2h/m)^1/2}-1]
简洁明了,基本没什么计算,纯粹是热手了。
第二题,小人推车。
只不过,这次是农用平板车,俩轮子俩杆一个大平板的那种。
就是算起来的时候又要微积分什么的了。
还有一些简单的力矩、刚体力学、能量守恒问题。
再稍微注意一下一堆二维碰撞问题就可以了。
把这些掰扯清楚以后。
眼前剩下的,还是一道数学几何题。
物竞名不虚传,果然是中学生微积分大赛。
李峥写下巨长无比的答案后,随即向旁桌望去。
长毛怪正瞪着卷子在发呆,俩眼愣得可爱。
哎,你还是太年轻了。
回家学好微积分再来吧。
学魔养成系统 229 回到原点
考试,永远是相对的。
同样一份卷子,在不同人的视角来看,感受千差万别。
比如李峥,做过前两道力学题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一场“中学生微积分大赛”。
这也没办法,因为力学问题太经典了,在概念和思维上很难有什么突破,只好在数学上搞事情了。
而在史洋眼里,就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首先,已经开考20分钟了,他还没看第二题。
只因第一题“桌上摆茶杯”的问题,他实在有些搞不明白——
【为了使茶水杯所盛茶水尽可能多并保持足够稳定,杯中茶水的最佳高度是多少?】
这尼玛到底在问什么?
什么尽可能多并保持足够稳定?
物理学措辞这么不严谨的么?
要不尝试用化学方法解题?
装满了然后冻成冰坨?=+-?÷è?
迸发出这些奇妙的想法,这其实也怪不得史洋。
主要还是出题的人孙子。
实际上,这道题问的就是【使茶杯重心最低,杯中茶水高度是多少。】
倘若这么问,史洋大概率还是能得几分的。
但若是用“尽可能多并保持足够稳定”这种描述,没有足够准备物竞的人怕是看都看不懂了。
于是,20多分钟后,史洋只好望向了第二道小人推车题。
哈哈这个我会啊。
史洋心里这么想着。
他也确实很快就列了很多力学公式上去,准备大展拳脚。
但很快,他便被平板车的受力分析和碰撞分析所洗礼了。
就好比有个人问你,你会走路吗?
你当然会。
然后那个人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位老物理竞赛出题人,笑脸送上问题。
“会啊?会就好办了。”
“设你的体重为m,小腿长为l1,大腿长为l2,步长为l3……”
“请你计算——”
“1:你每走一步,膝关节、踝关节所承受的最大压力。”
“2:每走一步,两只大腿之间的最大夹角。”
“3:你左脚突然崴了,导致左脚触地时间,和承受压力,都变为正常状态的1/5,请在这种情况下,重新计算一遍前两问。”
如果大街上发生了这样的事。
这位老出题人应该会被打一顿。
可惜,这里是考场。
而史洋,即便是化竞王者,面对这样的情况,也只有望而兴叹了。
此时望而兴叹的当然不仅仅是史洋。
即便是老物竞生,面对这恐怖的第二题,也多半会手足无措。
这种题,感觉就是来抬杠的,嫌卷子简单,一定要加一道谁都解不出来的题。
而且就算你能解出来,这个计算量给够你干半个小时的。
因此,李峥费了些心思算出的第二题,在多数人眼里已经被封为了极端难题,写下几个公式和思路后便直接放弃,奔向第三题。
这第三题,开题便十分亮眼——
【某电磁轨道炮的简化模型如图……】
看到这个有一半的人想到了“炮姐”,另一半的人想到了“局座”。
也有些人,两者都想到了。
这部分人,因为想得太多,十分干扰考试思路,通常就死的很惨了。
如果认真研究这尊电磁炮的话,会发现它与第32届复赛题十分相似,对于前几年真题都吃透的人,相当于送分。
没做过的人,就踏踏实实地研究超电磁炮吧。
第四题振动题,难度略有下降,不过是全新题,没有模板,属于底子结实一定能做出来的那种题。
第五题,光学题,大概是全卷最简单的一道题了。
但仍然要微积分,且光学题必定是数学几何题。
能做到这里的人,大概都会有一些理解。
虽然物理和数学谁比较屌仍有争论。
但出题的人,态度异常明确:
数学是爸爸,不会微积分的快回家吧。
第六题,相对论题目,讨论宇宙射线中大量飞行的π介子。
真正的老竞赛生,看到这种东西,是一点也不慌的。
根据经验,看起来特别深,特别玄的东西,往往考的内容很皮毛,只要读懂了其实很好算。
小人推车这种东西,反而才是最可怕的。
最后,第七题,最后一题。
别的不说,光是看到70分的分值,就够人吃一壶了。
这套理论卷,满分也才320,就这一道题,独占近1/4。
可得认真做。
话是这么说,但多数人很快就没法继续认真了。
因为这道题的题面,占了整整一面卷子。
没有分段,连逗号都很少,密密麻麻全是字和符号。
别说物理考试,就算放到语文考试里,都算得上是顶级的阅读题了。
如果认真统计的话,会发现这道题光文字叙述,就有近2000字。
比某些网文作者的一章还要长。
毫无疑问,这道题在成为物理题之前,它首先是一道阅读理解题。
语文120分以下者,通通出局!
史洋做到这里的时候,已是目光呆滞,一命呜呼。
唯有心思缜密,语文物理双科制霸,且耐力极佳,就算作者不分段,没有逗号也能硬着头皮看完的猛士,才有可能窥探一二。
而李峥,自恃就是这样的人。
大约在两小时整的时候,他杀向了这道最终题——
【闪电是地球上最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一……】
(做好准备,要开始喽~)
【伽马射线暴……雷电云放电……小颗粒冰晶……云地闪电】
(读懂了吗弟弟?不懂多看几遍。)
【利用……测量某圆柱形空域雷电云内的电场……0.15mv/m……】
【半径为 2.5km,高度为1.0km.求该区域上下两端的电势差、正电荷总量以及携带的
总电能……】
【已知真空介电常量e=……】
(加油,你可以的)
【在起电过程中,雷电云上下两端电荷会随时间指数增加……】
【当地表电场大于 1.0kv/m 时,就会发生云地闪电……】
【雷电云从高空缓慢整体下移,直至其……】
【试估算此雷电云正下方产生的地表电场强度。】
(有一说一,这里真的没打算让你看懂,就算你看懂了,但也只是你以为你懂了,其实你并不懂,就算你真的懂了,放心,你也做不出来。)
读到这里的时候,即便是李峥,也是有些崩溃的。
恐怖的是,这才仅仅是这道题的1/3。
李峥试着先扫一眼后面5问。
他似乎看到了“球状闪电”、“电离层”、“光环扩张”、“微波空泡”这些奇怪的词汇。
有种看硬核科幻小说的感觉。
问题是,科幻小说里,通常会有科学家来搞定这些的,不劳读者费心。
而这次,抱歉,你就是科学家。
你不是牛逼么,你不是喜欢物理么,你的理想不是创造人类的未来么?
来来,计算器给你,你来。
多数人读到这道题的时候,都有一种梦碎的感觉。
便是李峥,握笔的手也不禁颤了起来,一次次反复读题之间,额头的汗越冒越多。
即便物理评分已经接近350了。
即便天下的物理题都他几乎做遍了。
但此时的他,竟有种当初第一次做化竞题,被题虐的感觉。
就是那种,每个字都认识,却不知道题目在说什么的感觉。
就是那种,读着读着,突然冒出来“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前面说了什么”这种疑惑的感觉。
就是那种,被跨维度碾压,连挣扎都挣扎不出力气的感觉。
这样的感觉,李峥已经快忘了。
但此时,它又回来了。
被题虐的感觉又回来了。
正所谓——
题神归来,发现小人推车竟被李峥抠脚乱解。
一声令下,十万妖题奔来!
对李峥来说,此时的感觉如同被如来神掌泰山压顶。
绝望,无力,崩溃。
但。
还没死透。
虽然已被压进了地表,但腰还是直着的。
撑着,刚回去。
来了,令人兴奋的超级难题,终于来了!
李峥感觉身上的每个毛孔都张开了。
魔性,重又荡出他的双眸。
题神归来?
就tm你事儿多!
干死你。
……
另一个考场。
林逾静同样陷入苦战。
能让她陷入苦战的题并不多。
这算是一道了。
与李峥那种正面硬刚不同,她选择自己重写题面。
将那些酷似论文的描述,简化成清晰的步骤与浓缩的语言。
将一道超级难题,拆解成若干个普通问题,分而攻之。
但她很快发现,做不到。
题面无法浓缩,无法拆解。
这道题看似有很多冗余的描述,但在真正核心的地方,一个字也抽不掉,根本没法简化成简单问题。
是理解,这道题考验的就是理解。
当一篇陌生的突破性论文摆在你面前。
你能否理解,要用多久时间能理解。
换言之,这道题根本就是现场学习,考的是学习能力。
给你一套新的理论知识,现场学会,现场解题。
想到了这一步,林逾静的笔停了。
与李峥一样,她似乎也回到了原点。
那是小学二年级时,第一次看到高中函数时的手足无措。
那是初中一年级时,第一次知道薛定谔方程时的叹为观止。
那是高一暑假,第一次阅读诺贝尔物理学奖论文时的惊为天人。
这个瞬间,她收起了自己的傲慢。
回归了最初的那个,渴求知识的女孩。
……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史洋才终于开始读这道题。
与前两位不同,他的内心出奇地纯粹,只有几个字——
出题的,我艹尼玛!
毫无疑问,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心声,无论男女。
考场内,看着面色如过山车般不断切换的考生们,三位监考老师也是十分理解。
他们也是看过卷子的,自然知道题目的难度。
大年,撞难题,不是坏事。
这次复赛,必然会拉开很大的差距,尖子更尖,普通的更普通。
一位男老师轻笑道:“我大概能想到交卷时候的场景了。”
“2、7两道题,是真的难啊……”女老师叹道,“第二题是计算量大,光算出来就要20分钟,第七题是光看完就得20分钟,还很难看懂……”
“第二题确实有些无趣了。”低配版孙秀斌老师摇了摇头,“怕大家分高,就硬增加计算量,出题人水平有限。”
“第七题就有水平了?”男老师也随之哼了一声,“考语文呢还是考物理呢?”
“就是,就是。”女老师跟着说道,“整整一页都是题面,太浪费时间了。”
“孙秀斌”却抬了抬眼镜,镇定自若道。
“我不这么认为。”
“第七题,是真正考验学习能力的题。”
“你们知道,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教科书的。”
“那些最新发表的论文,最晦涩难懂的学术文章,就是你的教科书。”
“顶级的论文,通常都要几个人合作,一起啃上一个月,才能掌握一二。”
“这就是学习能力的欠缺,解题机器和学术强人的差距所在。”
“而这道题,考验的就是这个能力。”
“可以说,这个题面就是一个小论文,一段小学术成果。”
“谁能在规定时间内,啃完悟透,谁就能拿到这70分,谁就是物理竞赛要选出来的那个人。”
“对这道题而言,完全是在考验你自身的思维强度与理解能力,你参加再多的培训,再多的名师指点也没有任何效果。”
“反倒是自学成才的那种学生,更具优势。”
一男一女两位老师听得连连点头,真的假的,也将就信了。
“不愧是孙老师,看得就是比我们深。”
“我都快忘了,这样的考试是在选拔学术人才的。”
“孙秀斌”只抬手一笑。
“当然,这道题也有它的问题。”
“它更应该出现在决赛现场。”
“复赛就上这种题,我怕学生们顶不住。”
他话音刚落。
史洋突然举手,满面焦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