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高攀不起,告辞(穿书)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落雨秋寒
方琰直接揭穿他,“你这是臆测,也是为自己的行为狡辩。任何的借口都不是你将同窗拖下水的理由,你这是在为你的卑劣行径找借口,只为你的良心好过一些。”
“方琰,你相信我,我当时会屈服,也是在为我们争取时间。如果则然被牵扯进来,虞国公府不会无动于衷,他们一定会尽力救他的。他有宫大人那么一个厉害的妹夫,也不会有事的。”只要国公府使劲救人,那他们就能顺势划水。
“他有后台有人护着,那是他的事。”
“但我们不是好朋友吗?我们借一下他的势又怎么样呢?”
方琰生气地道,“杨昶,我真的看错你了,人犯了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一个劲地为自己狡辩,不断地将犯错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蒙蔽了良知。你这样,谁还敢将后背交给你?”
“这事说白了就是你惹出来的,怎么可以再去牵连则然?杨昶,你真是太让我失望了。”
方琰与杨昶出天牢,林则然作为好友,自然来接。
林则然见了他们,自是一番嘘寒问暖。
杨昶与林则然说着话,方琰抱胸冷眼旁观。
杨昶也觉得没意思得很,于是便辞了他们,自己在家里派来的侍从的护送下先行一步离开了。
当仅剩下林则然和方琰时,方琰也没提天牢的事,只道,“则然,以后少与杨昶来往吧,他已经不是当初的他了。”
方琰叹息着。
林则然默默地点头,也没问具体的原因,因为他了解方琰,他不是一个无的放矢的人。他既这样说了,怕是杨昶身上真的有很不妥之处。
“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打算?”方琰苦笑,五年无法科考,人生的规划全然被打乱了。
“我打算先回太原府。”
“也好。”事情的经过他俱已知悉,方琰这次完全是无妄之灾。回家后先作休整,挺好的。
方琰看他,“一个月的复考你好好考,日后搞不好我还得投奔你呢。”
林则然只是笑笑。
科举改制一事,在各方力量的相互牵制消弥之下,声势并不如林昭然想象那么浩大。
泰昌帝想着已经开了一道口子。科举改制,一时间也难出结果。况且世家根深叶茂,博弈的时间还很长,泰昌帝更为关心虞国公府那边的水稻生长状况。当得知两百亩地的水稻已经全部站住了,并长势喜人的时候,他不由得对那地的产量又更期待了一些。
世家这边呢,在出了一口气之后,又看到皇帝软和下来的态度,也有意和稀泥。
在双方的默许之下,大家都有意地将这一节揭过去。
林昭然的心空落落的,她一直在关注科举改制的进展,但情况与她预料的大相径庭。
与宫公箴改革科举时,得到千万寒门子弟的支持不同,他们这次提议的科举改制,就像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林昭然想不通,为何他们做的是同样的事,但所截获的成果不如预期?
她不知道,宫令箴推科举改革的时候,当时皇帝与世家门阀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双方剑拔弩张的。
以及大梁承平几十年,民智渐开,寒门子弟也迫切地想要争夺晋身的资源。
而如今皇帝与世家们的关系还很缓和,尚未到迫切需要改制的时候。
第110章 第一百一十章
第110章
松鹤院
宫大夫人一路将人引至松鹤院,“再过两日就是寒食节了, 老太君之前还担心你们在路上耽搁了赶不上, 这下可算是放下了心。”
宫曦道,“不止你们担心, 我也担心,所以这一路上紧赶慢赶的。明明当初算足够了时间的,哪知路上遇到的事挺多......”
说话间, 他们一行人就来到了松鹤院。
老太君宫曦母女俩人乍然相见, 忍不住拥抱着哭到了一起。
宫大夫人并林蔚然等人只能上前劝慰着,好容易才让她们将泪止住。
这一场相见, 老太君和宫曦三母子注定是主角,林蔚然和容韵等, 便是那敬末陪坐的。
两人心情皆不错, 坐在那儿也不嫌闷。
看着与老太君说话的宫曦,林蔚然的心神不由自主地跑神了。
老太君一生共生了三子两女, 其长女宫暶二子宫曄(字繁明)早逝,仅剩下宫大伯宫曜、宫三叔宫暉和如今的宫二姑宫曦了。全部都是明喻光明盛大的意思, 算了算他们的年纪, 林蔚然发现, 老太君当年几乎是每两年生一个孩子。
幼女宫曦原先是嫁在京城的,当年顾老丞相和老虞国公交情甚笃,所以宫曦嫁给了顾家嫡次子, 两家结为两姓之好。先皇去世后, 顾老丞相以年纪渐大为由致仕, 告老归乡,落叶归根,带着一家人回去了扬州府会稽郡。
这么多年来,因为交通不便,加上身上的担子颇重,一直也走不开身,所以并不常回京。
她与宫令箴算是急婚,宫曦这位姑姑接到喜讯,尽管很想回京一趟,但她身为主母,当时又是临近年关,无法成行,但却命人送来了厚礼。
老太君久不见女儿,拉着说了好久的话。
顾行之顾双两人端坐着,不时回答老太君的问话。可以看出家教使然,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挺好的。
母女二人好容易说累了,宫曦这才腾开手来和娘家新添的侄媳妇儿说说话。
男主高攀不起,告辞(穿书) 第211节
宫曦含笑将林蔚然好好打量了一番,“我听沈澜提起过你。”
沈澜?林蔚然疑惑。
“瞧我,她的闺名你不知道是正常的,但如果提起她名下的吉祥炭铺,你就一定知道我说的是谁了。”
一听吉祥炭铺,林蔚然就知道她说的是谁了,于是笑道,“二姑奶奶,我知道你说的沈夫人是谁了,当初她帮了我林家良多。”
宫曦也笑了,“你俩真是互捧,她还说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呢。”
“沈夫人过誉了。”
林蔚然觉得挺有意思的,宫大夫人、宫曦、谢夫人、沈夫人,四人像是交情匪浅的样子,实在让人有些好她们年轻时的际遇,一定很有趣吧?
听她提起沈夫人,林蔚然当时还觉得怪呢。因为一直以来大家都是沈夫人沈夫人的叫着,她一直以为是随夫姓称呼的,一如周夫人杨太太等。但那次在南阳侯府,得知她的侄子沈朗也姓沈时,就有点懵了。
娘家侄子姓沈,夫家也是姓沈,那岂不是同姓通婚?这个年代同姓是不能通婚的。
这个疑问一直埋在她心里,后来来了京城才知道,沈夫人出自京城沈家,与如今扶风太守算是表妹,姑表亲。只是她身世坎坷,幼年时双亲在她父亲升迁去长安途遇天灾人祸,导致双双殒命,留下她一介孤女又不容于家族,遂被沈老夫人带回认为养女,并保留原姓。
及至长大,沈老夫人舍不得她远嫁,即在祖籍太原府本家为她选了一门亲事嫁了过去。这才有了娘家夫家皆姓沈的缘故。
宫大夫人注意到顾双这丫头眼睛润润的,想必是困了,仍旧强撑着。不由得出声道,“老太君,二姑奶奶他们一路周车劳顿的,想必也是累了。我已经命人将二姑奶奶之前未出阁的院子收拾出来了,还有清辉阁,行之住那就不错,离衡儿的院子也挺近的。这回二姑奶奶应能住上一段时间,您母女俩想要亲近,也不急于一时。”
老太君这才乍然惊觉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是了是了,怪我,人老了想事情就不周全了,总是忘这忘那的。”
说完这句,她转过来对宫曦说道,“你嫂子提醒得对,你们先去歇一歇躺一躺。“
“女儿不累。”
老太君白了女儿一眼,“你不累,我那一对外孙外孙女不累吗?再说晚上还有家宴呢,到时也让行之和双儿见一见他们那些舅舅表哥们。”
宫曦这才从善如流,带着一双儿女歇息去了。
等男人们下了值回府,一家子人少不得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
看着满屋子热热闹闹的的,再思及林蔚然容韵二人肚子里都怀着国公府的第四代,老太君很高兴。
这时男人们才知道容韵也怀孕了,家里一下子就有了两名孕妇。
宫大夫人也准备将管家的责任重新挑起来,她将养了一阵子,身体比之前好了很多。
林蔚然对此是赞成的,她的孕期进入六个月,发觉有些精力不济,管着那些事已经感觉到疲惫了。
而容韵这一胎显然也不是个好相与的,这才一个来月,竟然闻到鱼腥味就反胃,怕是个折腾人的。
她大伯娘能重新将国公府管起来,自然是最好的。
这一顿家宴吃了很长时间才散,连菜肴都换过了两回。
今儿家人团聚,许是高兴,男人们都喝了点酒,家宴散了之后,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跟着媳妇回房,没再去书房发奋。
林蔚然与宫令箴回到景铄院,两人轮流着洗漱。
林蔚然洗完,靠躺着,任何晴雪拿着干布巾给她擦头发。
她想起近日来关于科举改制的纷纷扰扰。
林蔚然有些无语,好好的科举改制,被他们弄成这样。
最开始,林蔚然得知科举改制竟不是宫令箴及他的人提出之时,也是吃了一惊的。毕竟那一晚之后,她发现即使没有她的提醒,她家这位就已经对此时的三师制科举的弊端洞若观火了。
而当时他告诉她,还未到时候。可才过多久,竟然就有人向皇帝提出了科举改制的建议。
她当时就想,这个世界竟然还有人思想与他们如此接近吗?
她仔细想过了,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有三个可能,第一,真有这么一个大智大慧的人。第二,这里除非还有另一个如她一样的穿越者。第三,那就是林昭然了。
然后她再逐一进行排除。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能提出科举改制一策。那他一定像宫令箴一样,具备见微知著的能力,窥见了弊端。但这样的人,一定也能意识到改制的时机未到,又怎么可能将这事办得如此糟糕呢?
知道这事办好了,就是名垂青史的大功。拥有大智大慧的人,一般都具有非常人能比的忍耐力,怎么可能如此草率地对待科举改制这事?
所以第一种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第二的可能性很小,不过也不能排除,所以可以待定,再看看再说。
而且看看现在从提议至今,科举改制实施起来,竟然一团乱糟糟的,没有取得任何一方势力的支持。除了皇帝,可现在看看,皇帝的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大。
像是小孩子抢了大人的玩具,却又不得其法。
这也从侧面佐证了第一个可能性的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倒是和第三个可能性很像。
林蔚然可没有忘记那林昭然觉醒了两世记忆,并且她人已经来到了京城,不搅动一下风雨怕是不可能的。
但是呢,她是觉醒了两世的记忆没错,可重生并不会增长智商,只会让她凭借着两世的记忆先知先觉地抢占资源。
那么如果她的猜测成真,背后之人是林昭然的话,那她究竟抢了谁的政绩呢?
在林昭然的两世记忆,这科举改制必定是取得极大成功的,否则她也不屑抢,谁是那个倒霉蛋呢?
林蔚然把玩着手帕无意识地思量着。
宫令箴从耳房出来后,另取了一条干布巾,接过晴雪的活,并让她出去了。
晴雪对此见惯不怪了,她是发现了,姑爷在房里很乐意接手小姐的事的,大大小小,喜欢亲近着小姐。
当林蔚然的视线触及宫令箴时,她一愣,不会吧?宫令箴会是那个被林昭然窃取了功劳和政绩的倒霉蛋吗?
男主高攀不起,告辞(穿书) 第212节
但她想想又觉得没什么不可能的了。在林昭然的两世记忆,宫令箴都是极强强悍的存在,盗他的功劳政绩有什么不可以?反而还觉得保险吧?
林蔚然突然开口,“那萧凡是谁的人?”
宫令箴一愣,林蔚然极少关注朝堂之事的,这回怎么?
“如果不出意料,应是竟陵王萧子琅的人。”
林蔚然一愣,林昭然怎么和一个异姓王搭上了?
“都姓萧,他们是亲戚?”
她记得,竟陵王出自祖籍南兰陵萧氏,与兰陵萧氏两三百年前同出一脉。
后萧子琅的祖父萧雄兵跟着世、祖皇帝征战天下,因战功和让位被先帝封异姓王,正一品王爷,赐封地竟陵,享俸禄食邑,可世袭五世。
至此,萧雄兵的后代以竟陵萧氏自居。
“萧凡应该不是吧?”林蔚然觉得应该不是。
宫令箴赞赏地看了她一眼,“看来你将世家及京各要员的关系图谱背得不错,萧凡出自兰陵萧氏一族。”
提到这个,林蔚然是真觉得宫大夫人给的各世家及京各要员的关系图谱很有用,否则她外出行走,不定什么时候就无意得罪了一片人而不自知。
也是看了图谱,林蔚然才知道太原府真是世家扎堆,甚至连杨皇后都是出自弘农杨氏。太原杨氏,也是弘农杨氏的分支。
提到世家,林蔚然不得不感慨世家的庞大,朝的大臣,百分之八十都是有来历的,或者出身世家,或者与世家有着极其亲密的关系。也难怪世家兴盛,连世祖都是在老虞国公爷联合众多世家的拥戴下登基为帝的。
林蔚然替他觉得可惜,这次的科举改制,真可谓是虎头蛇尾,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科举改制的事,不会就这样,渐渐的没有声息了吧?”想起这个,林蔚然总是觉得不得劲。
“若无意外,基本就是这样了。”
“你不打算管吗?”
“你想让我管?”
“倒也不是,只是觉得怪可惜的。”
宫令箴给她擦头发的手顿了顿,“是啊,怪可惜的。”
林蔚然也不知道怎么说,根据她方才的推测,科举改制毕竟是朝堂之事,林昭然一深宅闺妇能够得知,必是此事影响甚大。也就是说,科举改制在林昭然的记忆里是成功了的,甚至取得过耀目的成就。
一想到那么好的施政政策到了林昭然手里就成了这样,林蔚然气就不打一处来。
打个比喻,将科举改制比作一颗树苗,林昭然趁宫令箴这园丁不备,从他的园子里将这株树苗给偷了过去,偏偏还没能力将它照料好,致使它都夭折了。
偏偏林蔚然还知道,它要是做好了,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惠泽诸多寒门百姓。
你说呕不呕?
林蔚然喉咙痒痒的,最终只徒留一声叹息。
如果他出手,怕还能挽救一下。否则的话,恐怕这科举改制渐渐的随着时光的推移要被人遗忘的。因为后续没有人强而有力地支持它的话,连再提起的机会都不会再有,因为在大梁史上它就是一个失败品。
在她的印象之,就没有失败的政策方针会被再次提及,并加以完善推进的可能。
“头发要干了,准备就寝吧,别想太多了,仔细肚子里的孩子随了你是个爱操心的命。”
林蔚然白了他一眼,“我这是爱思考,防止老年痴呆呢。”
宫令箴失笑,“你才多大,就要防老年痴呆了?”
林蔚然摸了摸头部的发根处,发现确实是干了,发尾处还有点润,不过这样子睡也可以了。
“宫大人,手艺不错,以后再接再厉!”
“谢夫人夸奖,不知有没有奖励?”宫大人凑近了她低声问。
林蔚然睨了他一眼,“你要何奖励?”
宫大人上前揽着她的腰,携手上榻......
后来宫大人一语地。
林蔚然无数次后悔自己在孕期用脑过度,以致于儿子小小年纪就满肚子心眼儿,她觉得这都和她当初胎教不好有关。
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一章
第111章
萧凡被揍一顿并没有完事,接下来的日子里, 他以及家人一直被弹劾, 大至纳妾为德行有亏,小至酒后言语失当为修身不严, 差点连三岁时穿开档裤有碍观瞻等小事都弹劾了。
真是越来越不像话,直到泰昌帝真发了火,那些世家才消停了。
世家这边是暂时消停了, 但对于第二次考核一事, 许多考生都是消极应对的。
好好的一个科举改制,弄得怨声载道, 泰昌帝也很不是滋味。
因为科举改制一策是萧凡提出的,泰昌帝少不得要垂询萧凡有何良策能改善一下如今的局面。
可萧凡这阵子都被世家们整懵了, 加上那科举改制一策并不是他自己琢磨得来的, 他哪有什么良策能解决眼前的局面啊。
“宫爱卿,对于如今科举改制造成的局面, 你有何良策能改善一二吗?”
泰昌帝并不怎么抱希望地问。一般大臣都不会帮对手或者别的同僚描补他们的错失的,这也是他之前先问萧凡的原因。
男主高攀不起,告辞(穿书) 第213节
宫令箴想起了小妻子谈起这个问题时那惋惜的小模样。
宫令箴不知道林蔚然当时是替他惋惜, 是心疼他被蒙在骨里, 并不知道他被林昭然偷走了多么重要的东西。
他只以为小妻子会有那样的表情, 皆因科举改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想法,还包含了林蔚然的,以为她为科举改制一策被萧凡他们弄得七零八落而惋惜。
犹豫了半晌, 他拿出了一张奏折呈上。
皇帝眼睛一亮, 忙让梁东海将之呈上来。
只见奏折上面写着:皇上可下旨说明, 将此次科举改制第一科拟为恩科,恩科会加大录取人数,此后三年才再次开科。
而作为科举改制后第一次开科,殿试的试题难度会是大梁史上最低,三年后再次科举就不是这么容易了。
先前进士科与秀才科考了前十的考生,此次重考不糊卷,由皇帝亲自阅卷。
泰昌帝阅完之后,大喜,于是令人将之拟成皇榜,张贴于贡献大门左边。
然后接下来的局势果然如泰昌帝所料,捋顺了。
这些意见考虑了方方面面,将整个消极懈怠的局面都扭转了过来。
听到取士人数会比之前还要增加两成,考试的难度还会降低,并且三年后才能再次科举,而非每年一次了。
听到这些,考生们大多都愿意并且感到庆幸。
只是前面考得好的,比如谢洲之流,他们本来就考到了前十。重考于他们而言的风险很大,谁也不敢保证他们能拿到之前那么好的名次。
如果没有最后一条补充,那么这道标为科举改制的补充说明的圣旨,不过是牺牲极少数人的利益,成全了大多数人而已。
但有了最后一条的补充,这下皆大欢喜,之前进士科与秀才科前十的考生都有机会让皇上直接阅卷,这是多么难得的荣耀与机会啊,也是最真实的检验。
种种举措出来,消弥了考生们的不满情绪,考生们满意了,他们背后的家长世家们自然气就顺了,不再胡搅蛮缠。
听到考生们都回去埋头苦读了,而不像之前那样,流连于酒楼妓院。泰昌帝很高兴。
“看来这事不是不能成功,而是看由谁来做。”
泰昌帝回过味儿来了,如果这事还将由萧凡等人,仍旧是一团糟,但换了宫令箴,三言两语便将世家们的逆反情绪给捋顺了。
泰昌帝只当是宫令箴的几条建议扭转了他们对科举改制的抵触。
却没考虑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时间的发酵,这些世家们也渐渐接受了事实,毕竟皇帝金科玉令是不可更改的。
但是吧,这事还真不能再由萧凡等人来做,否则这些世家一样会继续不依不饶。一句话,就是不能让萧凡他们那起子人摘得果实。
泰昌帝将功劳归于宫令箴,也不算错。毕竟这些世家们就是打听到了这几条建议是宫令箴提出的,意见那是没了的,而且这几条意见话里话外都是替他们那些参考的考生们争取权益的,他们怎么会反对。更别提前面那些因为鬻买押题集,而深陷牢狱之灾的世家子弟们,还是他给捞出来的。
皇上张了这样一纸皇榜,他们也算得了梯子,顺势就下来了。
泰昌帝看着宫令箴,很满意他收拾烂摊子的能力,比萧凡强太多了。如果朝能多一些如他一样忠心又能干的臣子,他这皇帝就轻松多了。
泰昌帝心一动,暗下了一个决定,此时尚未到时间公布。
皇帝的这一决定让很多人都措手不及,不提大臣们的反应,林蔚然是懵了,而林昭然则是骇得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泰昌帝的这一决定,相当于科举改制所有攫取的好处分润给了宫令箴,即相当于,她从宫令箴那里偷盗的政绩又以另一种方式又回到了他手。
而他们白忙了一场,鱼没吃着,反倒惹了一身腥。
一时间,林昭然沮丧极了。
宫令箴如常一般掐着点回府。
可他刚踏进大门,旁边就蹿出来一人,“大少爷,您可回来了。”
轻也被唬了一跳,一个箭步身体下意识就挡在宫令箴身前。
宫令箴定睛一看,认出这丫环是他们景铄院的,是个二等丫环?“怎么了这是?”
“是这样的,大少奶奶在哭——”
闻言,宫令箴的脚步一窒,心一揪,他那小妻子他是知道的,很多人和事都不放在心上。能让她哭了,得是多严重的事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