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士到寡妇[七十年代]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大河东流
重名的太多,而且他以后还会有孩子,最好有个顺序,这两个都不太适合。
生完七天后,他总算翻字典想出了名字。
张明顺。
既聪慧又顺遂的过完这一生。
以后有弟弟妹妹了,跟着明字走,以后还能少想一个字。
张根生了三子二女,两个女儿都嫁在一个村里,平时逢年过节才会回来。
就张根平时不管事,李满芬重男轻女的架势来看,出嫁以后跟娘家不经常走动实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现在小弟家添丁了,她们知道信也带着鸡蛋过来走动,恰好就在同一天。
张菊是张根和李满芬的第一个孩子,老实勤,张兰排在张平之下,张贵之上,两姐妹都嫁在同一个村里,日子过得不好不坏,都是普通的庄稼人。
她们拿来的也是很普通的鸡蛋,并一身旧衣裳。
她们各自带了自己的女儿过来,张菊的女儿年纪最大,今年已经16了,可以成家了,张兰的女儿年纪还小,今年才5岁。
张菊这次特意带着女儿过来,也是想请李满芬和几个弟妹帮忙相看,看看他们村有没有什么适合的年轻人。
原先几个村子差别不大,也就是他们村距离镇上近一点,但是他们一年才去几次镇上?
但是自从他们村有了烧瓦的手艺,那就不一样了,年轻男女谈婚论嫁,更倾向于李村。
张菊也是这样想的。
要是女儿嫁回李村,这里有她外祖一家,有人看着,吃不了亏。
她的女儿叫王春枝,16岁,这两年有意识的少被太阳晒,肤色不复原先的黝黑,是健康的小麦色,长相跟了外祖家,个子高挑,不过站在张保国身边,就显不出来了。
小孩子通通被赶到了院子里面去玩,室内就她们几个谈着不适合被小孩子听的话题。
从修士到寡妇[七十年代] 第60节
“妈,弟妹,你们要是有什么好的人选,帮忙看一看,要求也不高,有自己的屋子,分家出来慢慢打拼就好了,是不是家里的大儿子都可以,主要看人。”张菊这话说得实在。
她希望给女儿找一个好的归宿,好的归宿,别的都是虚的,不要太差就行,人好,才是最重要的。
苏茴一时间没说话,十六岁就想着看人选了。
在她看来是早了点,但是这时候很普遍,十六岁留意着适合的人选,十八岁嫁出去,超过二十岁,在乡下,年纪就有点超龄了。
李满芬仔细的看着院子里的大外孙女,着重在她的腰和屁股上停留,点了点头:“这个容易,我们春枝长得高挑,就是不够肉,你多让她吃点,养养肉。”这时候不以瘦为美,有肉的类型更受欢迎,外孙女太瘦了,一点肉都没有。
张菊应声:“我知道。”
赵来娣也挺热情,她也有闺女,足足三个呢,现在帮忙也算提前积累经验了。
“你要求这么低啊?春枝模样长得可不差,彩礼呢?有没有讲究?”
“这个一般就好。”她也不指望靠女儿的彩礼过日子。
周小晴没说话,说不上话,她在这里交好的人……没有,自然也没有什么适合的人选。
李满芬点头:“你问过春枝没有,她有没有喜欢哪种的,话多话?”她生养了五个儿女,对象除了老二和小儿子家的不是她挑的,其余的都是她找的,有经验。
张菊问了:“她说比较喜欢爱笑的。”
李满芬答应下来了:“我会帮你留意的,现在春枝年纪还小,不着急。”
张菊也是这个意思:“是不着急,但是人总要看久一点才知道是不是个好的。”
赵来娣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知青也行吗?”她笑了:“知青点的人跟老二媳妇熟,老三媳妇更是,就是知青点出来的。”
第61章
李满分和赵来娣都对帮忙找对象的事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本身众位三姑六婆就有这么一个爱好,帮人拉媒牵线,帮成了一对,会有一份谢媒礼不说,那份成就感,格外的有动力。
苏茴不打算蹚这浑水。
周小晴也不愿意,本身张菊就不太乐意找一个知青当自己的女婿。
她对自己的女儿没有那么高的野心,找一个同样是村里能干的汉子就可以了,嫁给知青以后回城当个城里人之类的想法她也会心动,但是她更注重于实际,知青能回去的都少,更别提带着媳妇孩子一起回去的了。
她也是知道的,有些知青成家了,能回去就把在乡下的媳妇和孩子都抛在乡下,自己孤身一人回去,要是真发生那样的事那还得了,还不如找个知根知底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用担心他不负责任离开,一辈子,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这一段时间村里都没有发生什么事儿,不像前段时间过得那么波澜壮阔,张安国和张定国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一下小弟弟,看他睡觉,看他吐泡泡,觉得特别有趣。
小孩子满月以后,因为奶水充足,他跟刚出生时的小猴子、小老头的模样大相径庭,几乎让人无法把两个人画上等号。
周小晴坐了一个满月子,之后她也没怎么下地干活,在家带孩子。
李满芬对此很不满,觉得她太懒了,孩子交给张凤华他们带就可以了,她却要自己带,自己带也不是不可以,绑着在背上一样可以下地干活。
但她不满也没用,分家了,周小晴不管她怎么说,照旧我行我素,说在家带孩子不去下地干活就不下去干活,让李满芬不止一次后悔,她当初就不应该听了小儿子的话,娶了这么个媳妇,他这是现实版的娶了媳妇忘了娘啊,娶了她以后,她说的话他都不听了,他媳妇说什么就是什么,有哪家的媳妇这么懒的?
月子坐完了还不愿意下地干活。
这样子粮食怎么办?就一个男人挣工分,一家三口要吃饭,口粮哪里来?
张根也为他着急,特意跟张贵谈了一次,知道他心里有数,才不管了。
仗着手里有钱,就挥霍,那就挥霍吧,把钱花光了,就知道了。
这一学期的期末,四兄弟的成绩都拿到了第一名,苏茴按照之前的规矩给他们每个人发了奖励金,他们四个有志一同的好好存放了起来。
学校进入假期,年味慢慢的浓郁起来。
不出意料,今年大家都分得了更多的钱,比去年多了有三分之一,全都靠他们的瓦片,现在这些瓦片一半供给他们村自己使用,一半卖出去,要是等他们村的需求满足了以后,全部外销,获得的收入会更多。
显见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拿着分的钱财,大家脸上都有着喜悦,只有杜高志兴致不高,没办法,村里的这些钱跟他之前比,差距实在太大了,他之前一个月,工资就有一般人家一年分得的所有,对比差距太过巨大。
钱财看不上眼,村里有张成业掣肘,也没有得到大多数村民的爱戴,他没办法高兴地起来。
随着生育完毕,喂奶,周小晴在怀孕的时候长的肉慢慢的缩了回去,比起怀孕时的微胖,现在维持着丰满的体型,本身就是在最好的年纪,每次她在外面走动,都会成为这个村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张贵更听她的话了,其他的青年小伙子再一次后悔自己当初的错过。
眼前一亮的,还有杜高志。
这才是他喜欢的女知青啊,只可惜他来迟了一步,她已经嫁人了,孩子都生了一个,剩下的女知青,根本比不上她的一半!
田思怡在一场寒潮没有及时保暖,感冒了,不严重,但是整个人昏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
她这大半年身体好了不少,都没有再生过病了,这一病,就有些“缠绵”,拖了好些天才痊愈。
不过幸好,没有耽误过年,在年前,病养好了。
“外婆!外婆!你在家吗?”
听到了熟悉的声音,田思怡放下手里的洗刷的碗筷,走向前院。
“我在,在呢。”
“我们来了。”张卫国跟两个弟弟一起来的。
张卫国“奉命”给外婆家送东西,两个小的听到了,就说来外婆家玩耍,索性就三兄弟一起来了。
田思怡看到三个外孙,探头看了看:“你们大哥没来吗?”
“没有,大哥跟妈妈忙去了,外婆,我给你送甘蔗。”这甘蔗是他们自留地一角种的,根根长得粗壮,一口下去,汁水既多又甜。
甘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一点,在过年的时候大家一起吃一节,甜甜嘴。
田思怡今年种的甘蔗没有打理好,只有两根半大的,砍了也不甜,苏茴见了,就让张卫国砍了两根给他们送来。
“还有妈妈做的酱,可香了!”张安国举起手里的篮子。
“还有一小罐蜂蜜。”张定国挺胸膛:“这个蜂巢是我发现的!”
田思怡紧张的看了看:“不是你动手去摘的吧?”
张定国笑嘻嘻的:“没事没事,这个是妈妈去弄得,我跟妈妈说了,第二天就摘下来了,我还想去看看的呢,不过妈妈不让我去。”他有些遗憾。
不过他的遗憾田思怡可不认同:“你妈妈不要你去是对的,这蜜蜂可会蜇人的,你妈妈有没有被抓到啊?”
张定国摇头:“没有没有。”他摆手。
“妈妈很厉害的。”他强调。
在他的眼里,妈妈几乎无所不能。
“表哥他们哪里去了?”
田思怡笑了下:“大的跟着下地了,小的去外祖家了,你知道他家在哪吗?去大道上喊一喊他就出来了,要找他一起玩吗?”
“等一下再看,外婆你在做什么?我们可以帮你忙,我们家已经把里里外外都洗干净了,我们都帮忙了。”
张卫国笑眯眯的:“我们帮你,干活不用那么辛苦了。”
田思怡的嘴都要合不拢了:“乖,外婆也没做什么,就把碗筷拿出来洗一洗,洗干净过年用,没剩多少了,不用你们帮忙,你们有这个心,外婆已经很高兴了。”
她外孙怎么这么乖巧,真是太贴心了。
张安国仰着头:“外公哪里去了?”
“你外公去采草药去了,还没回来,今天午在外婆家吃饭吧,外婆给你们贴南瓜饼吃。”她一边跟外孙说话,一边把她准备的零嘴拿出来:“这是刚炒没几天的南瓜子,可香了,你们吃,这个是我前几天做的腌萝卜和之前做的腐竹,你们拿回家去做菜。”
看到腌萝卜,他们对视一眼:“外婆你家有生萝卜吗?我们做辣萝卜吧。”
辣萝卜就是把萝卜切成片,加上辣椒和醋做成的,香辣可口。
“有,你们去那边拔两颗过来,我立刻给你做。”外孙想吃,她立刻就动起来了。
萝卜是冬天家家户户必种的蔬菜,几乎做什么菜都少不了它。
等到了午的时候,苏石伟回来了,看到他们在这里欢呼一声,立刻过来一起玩,没多久,苏仲常小荷他们回来了,这时候,田思怡也差不多把午饭都做好了。
“舅妈,表哥。”他们乖乖叫人,常小荷看到他们来了,脸上也露出个笑容。
“什么时候过来的?”
“上午过来的,拿东西给外婆。”
常小荷摸了摸最近的张安国的头发:“今天午就在这里吃饭,吃完饭跟你哥他们一起玩,傍晚再回去也不迟。”
常小荷主动开口留人,对于那些会带着孩子回娘家打秋风的小姑子没多少人看得上,但是对于有来有往,有礼数的小姑子,她一点也不在意留他们吃饭,反而还会热情留客,给他们做好吃的。
张安国乖巧的笑着:“舅妈,外婆说要贴南瓜饼。”
南瓜饼就是用南瓜贴和白面做的,是一道精细的吃食,就算那白面会掺合其他,也是细粮。
苏石伟欢呼:“真的,太好了!”
没多久,苏浅明也回来了。
他放下背篓的时候,张卫国好的去瞧了瞧,一眼就看出了其几种是什么,看得苏浅明来了兴致:“你认得多少?跟你妈学的吗?”
他两个孩子多少都会认一些,之前女儿嫁人之后没有再继续,不过后来女婿走了之后,她又捡起来了,而且还比原来更专注,想必外孙会认得,应该是耳濡目染,听他妈妈说过吧。
张卫国点头:“一些草药妈妈在处理的时候有跟我们说过。”今天大哥跟着妈妈上山就是去采草药去了。
“看来你们记性不错,还记得。”苏浅明撸了一把外孙的头发。
女儿会去摘草药,还给他送过几次看病常用的。
——
苏茴带着张保国去认草药,手里还拿着一本图并茂的医书。
冬天他们这里也有大把的植物,不像北方,秋风一起,落叶满地,到了冬天,就只剩下干秃秃的树干了。
在地里生长着的草药,跟妈妈拿回家的有些区别,有些要地里的根茎入药的,只看平平无的叶子,也认不出来,需要人一点点的实地考察。
“这个我还记得,驱蚊包里面有它。”张保国看到一株灌木,揪下一片嫩叶。
妈妈做的驱蚊包有效,狸猫叔叔每次都要特意说别忘了这个。
“对,你看到下面那一株叶子细长的了吗?有没有觉得眼熟……”苏茴一点点的教他认识这些比较常用的草药,教他怎么处理,在应急的时候该怎么做。
她当初在修真世界学习的时候也是这样,需要亲自去野外,才能深入掌握。
张保国学的很认真。
他的目标很坚定,学会这些,在野外,可以随手采摘防蚊虫的草药,受伤了药品不够有替代品,知道什么东西不能接近,会带来什么后果。
光是想想就知道帮助有多大。
从修士到寡妇[七十年代] 第61节
午回去了,看到饭点了,三个小的没有回来,张保国摸了摸大威的脑袋,得到它亲昵的蹭蹭。
“他们应该是在外婆家吃午饭了。”
“那就不等他们了。”
吃完饭,罕见的,张锦华过来了,一双眼睛亮晶晶的:“我们下午去镇上吧。”
张锦华很少去镇上,一年去的次数一个手指都数的过来。
他们一般都没有零花钱,去镇上,只能看着供销社流口水,本身供销社销售人员的态度又差,吃过一次排头,出于少年的自尊心,就不愿意去贴冷屁股了。
“我们去供销社!”张锦华扬了扬手里的钱:“家里的盐要没了,奶奶让我去买。”他自己还存有几分钱零花,打算去镇上买吃的。
苏茴想起来了:“我记得之前看公示,镇上这几天有电影播映。”
电影?!
张保国的眼睛也亮了。
张锦华期待之余有些期期艾艾:“电影票要多少钱?”他还没有进电影院正儿八经的看过电影,只在乡下看过一次那种露天的,放映机播放的,很多人赶集似地电影。
这种是不要钱的。
张保国也想知道,他在市里看过一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苏茴也是想到了这一点,这时候没什么消遣,难得有样娱乐活动,他们这么感兴趣,去看看是可以的。
“一毛钱。”
张保国想了想自己的小金库,咬咬牙,第一次打开自己的小金库不是存钱,而是取钱。
拿钱出来,点了点剩下的,心疼。
张锦华有些懵的看着二婶在位置上一动不动,张保国进去房间里拿了一毛钱出来。
直到离开,他终于问出口:“你的钱是哪里拿的?二婶的钱你知道在哪里?”还敢自己去拿?不对啊,如果是这样,刚刚二婶应该会说吧?
张保国怪的看了他一眼:“你在想什么?这是我自己的钱。”
“你自己的钱?你哪来的钱?”
“过年的压岁钱,我一直攒着没有动。”
张锦华不说话了,压岁钱他爸妈也不会全部收走,会留一点给他,但是他根本拿不住,很就花掉了。
他想了一会:“你在这里等我,我回去凑一凑。”他回去求一求,应该没问题吧?顶多提前预支压岁钱,反正到手的也没多少,还不如去看一场电影。
赵来娣还是挨不住他的攻势,提前预支了一部分压岁钱给他,加上张锦华原先的,刚好够一张电影票钱。
兄弟两个兴冲冲的去了镇上。
去了镇上以后,张锦华先去买了盐,然后直奔电影院。
他们镇上也有电影院,但是一般是不开放的,只在每个月特定的日子才有电影播放,不过逢年过节就会比较热闹,这次苏茴记得,就是因为一直只有那两部电影的电影院有了新的电影,难得。
他们来的时间比较巧,没有等多久,就开场了。
张锦华激动的手都有些颤抖,张保国注意到了,微不可查的挺了挺胸膛,不虚!
不过等到电影开始,什么情绪都抛到了脑后,情节悲,自己跟着落泪,情节喜,自己也跟着高兴。
哭哭笑笑,等到电影结束,堂兄弟两个眼眶都是红的。
等到张卫国他们回来,知道他们去看了电影,嘴巴张成了o形。
张卫国:“你们去看电影了!”
张安国:“没叫我们!”
张定国:“我们也想看!”
张保国有点点心虚,干咳了两声:“我可以带你们去看,不过电影票要一毛钱,小孩子三岁以下才不算票。”
一听这话,三兄弟脸上的表情都僵住了,随后有志一同的露出个牙疼的表情,跟张保国从小金库拿出一毛钱时的表情一模一样。
第62章
他们三兄弟心疼,最后还是跟张保国一样,从自己的小金库里面拿出了一毛钱去镇上看电影,存钱使他们乐,但是看电影也使他们乐,机会难得,难得奢侈一把还是可以的,很就过年,过年会有压岁钱,到时候缺失的就能补上了!
他们几个这样安慰着自己。
张锦华看完了一场电影回来,总算明白为什么那时候张保国他们去看了一场电影兴奋成那个样子,电影实在是太太太精彩了,太太太好看了!而且这电影是新上的,大家都没有看过,他回来后先是给家里人讲,然后给小伙伴讲、给其他的村民讲,口水都干了,他变成了人群的心,有事没事的都爱问他电影里面的情节。
原来被人注视着是这样的感觉。
别说,由他们带头,不少的小伙伴都心动了,一毛钱,好好求一求,也不是求不到,像那种自己本身就有一直不舍得用的几分钱积蓄的,再拉一拉赞助,就能凑够票钱,加上本来就过年了,今年分到的钱比去年的多了不少,有些家长也愿意给他们一点零花,作为听话乖巧的奖赏。
就连有些大人也抑制不住跑去镇上看电影去了,引得他们村一窝蜂的跑去,张贵和周小晴就是其之一。
张保国问苏茴感不感兴趣?苏茴拒绝了,如果没有听他们说过的时候还可以考虑一下,现在被剧透的清清楚楚,结局已经知晓,她没有兴趣了。
去年过年的时候苏茴做了一条鱼,还有一道素菜端过去,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李满芬终于舍得给自己和老伴做了新衣,一个做了衣服,一个做了裤子,算起来也是一套了,李满芬是个很吝啬的人,这不仅表现在对待自己的子孙上面,也表现在对自己身上。
他们穿的衣服,不到彻底报废,就继续穿,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这是这个时代的印记,是经历过战乱,饥荒后养成的求生本能,要节省下更多的东西,留着度过后面的艰苦岁月。
这样的思想,在他们那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一看到大手笔的、浪费粮食的,反应就会格外大,有什么小便宜那也是绝不放过,能多占一点是一点。
很多时候,苏茴会让着他们不去多计较,一个是她不缺那些东西,另一个就是站在这个时代,李满芬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常见了,常见到这样的人才是正常,比如说李满芬在压岁钱上的重男轻女,这是苏茴自己认为的,然而除了她,根本没有人认为这是重男轻女,而是男女不同的理所当然。
比如说顿顿红薯杂粮野菜,偶尔一顿细粮是改善生活,如果被她知道苏茴家吃细粮吃肉的频率,那估计要说地主老财也就是这样的日子了,是时代限制了他们的见识,限制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
在年夜饭上,李满芬念叨着张保国,他穿着关韶理寄来的军衣改成的新衣,她就念叨了浪费,霍霍好东西,张保国还能继续长身体,现在改了,很就穿不了了,不如等到他身形差不多固定了,再给他做,那样能穿好多年……
苏茴左耳进右耳出,听她说,反正也不会损失一个字。
浪费是不会浪费的,张保国穿不了,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呢,等到他们三个轮完,这件衣服应该也要报废了。
这个道理李满芬不是不明白,但是不念叨不指责,她不痛。
张根轻咳了一声:“大过年的,不说这个。”
李满芬闭嘴了。
去年年夜饭上,她和赵来娣闹了些不愉,想要她家的收音机,不过今年赵来娣的主攻对象已经放弃了苏茴,转向了周小晴。
她有话说,而且她的埋怨其实也很正当,明明都分家了,可是还让她帮忙干活,偏偏又是李满芬使唤的,李满芬是她婆婆,她不好顶嘴,但是周小晴叫她大嫂,她抱怨几句怎么了。
她这一番说,也是周小晴收敛一点,不要再这样使唤她和她家的闺女了,她可不乐意给她家干活,都已经分家了,还让她和闺女帮她们做这做那的,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多去山上多搂一些草,多去挖一些野菜回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