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李陶陶穿越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蓑烟雨任

    接下来,傅嘉昱为李陶陶一一做着介绍。那个三十多岁的,儒雅温和的读书人居然就是范先生范江,他竟然如此年轻!作为傅毅的首席谋士,难道不应该是皓首苍颜,老神在在吗他旁边那位四十岁左右的高壮汉子,就是谋士常云鉴常先生了。他素有急智,一般的事情都是他在拿主意。他也是傅嘉昱的好朋友,两人相交多年,志趣相投。傅嘉昱一袭了爵,就着人请他过来帮忙了,他也的确有些才干,让傅嘉昱受益颇多。还有其他两位张先生,王先生,年约四旬,也是有谋断之才的人。

    然后就是六部的各位尚书,以及两位侍郎。兵部尚书雷厚栋,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吏部尚书孟瀚,是个文雅沉静的中年人。户部尚书姚筹,高大肥胖,满脸笑容。礼部尚书汪涵之,也是个老头,神情严肃,一丝不苟。刑部狄仲英,老成持重,低调内敛。工部邵峰,居然是个年轻人,据说是傅嘉昱刚提拔上来的,在一众中年老年官员中,甚是醒目。还有一位兵部侍郎严观,在军事上颇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也被傅嘉昱视为心腹。

    最后一个是户部侍郎余元秉,他并不在今天的受邀之列。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今天,他拿着户部的账簿,是主动来请见傅嘉昱的。他要用事实来说服国公爷,停止对外扩张。因为账簿上已经没钱了,还拿什么去打仗

    会议就因着这事展开了讨论。常云鉴说:“扩张是国策,不能轻易更改。现在天下大乱,有能力者都在壮大自己。我们静止不动,难道等别人强大了再来吃掉我们”余元秉说:“常先生说的当然是道理,但咱们可不可以稍微缓一缓这个节奏去年打了一年,还有前年下半年的长安之行,所费甚靡,咱们徐州这些年所积攒的家底,基本上已经消耗殆尽。今年再打,真没钱了。”

    户部尚书姚筹当然是向着余元秉的,他们一个部门,自然了解户部的财政情况。他沉吟着,“要不咱们就暂时休生养息一年再徐徐图之。当务之急是要如何开源节流。”常云鉴皱皱眉,“不行,时间可不等人!别说一年,就半年时间,这天下都要大变样。等我们缓过劲来,这天下早就被几大势力瓜分了,我们再拿什么去和人家争”

    兵部尚书雷厚栋说:“常先生说得对。我们不仅不能停下来,还要加快争夺地盘的进程。现在天下还在混乱中,正是最好的时机。等再过一两年,局势越来越明朗,称帝割据的军阀,也会越来越多。那个时候,再去虎口夺食,付出的代价,只会更大。”

    常云鉴大赞,“雷尚书说得太好了。我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仗,还不得不打呀。所以我们现在要解决的,就是这个军费的问题了。”雷厚栋说:“而且在未来很多年,打仗肯定是个常态,咱们就是今年想出办法应付过去了,明年后年又该怎么办呢所以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兵部侍郎严观也有感而发,“是呀,这源源不断的军费开支,必须要想个一劳永逸的办法,不然我们徐州谈什么发展又拿什么来立足于这乱世”

    礼部尚书汪涵之直接说:“你们户部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啊。老姚,你可有




第七十六章 两个计划
    李陶陶见大家都认可了棉布的优点,这才继续说:“邵尚书知道为什么白叠布贵,棉花无法推广普及吗”邵峰沉吟一下,“据说是因为去籽比较麻烦,都是靠人工一点一点地拣出来的,费工又费力。目前只有南方少数地方有种植,据说也是从海外传过来的。不过成本降不下来,规模也上不去。”

    李陶陶点点头,这邵峰倒是个懂业务干实事的,“你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且这一点,我大概也知道解决的办法。最关键的是,人们还不知道棉布的好处。大家都习惯了用麻制品,没有比较过,怎么知道好坏呢但这也正是我们的机会,棉布市场还一片空白,如果真的做起来了,将完全替代麻的位置。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啊,这是我们独家垄断的生意,那银子将如潮水一般地涌过来啊。从此以后,咱们就再也不用发愁军费的事了。”

    “而且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是所有的土壤都适合棉花的生长,就连最开始种棉花的南方也不行。最适合棉花生长的地方,一是西部,陇右道那块。再有就是黄河下游的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平原。是的,我们现在的这三个藩镇正好包含在内。大家说,这是否天意呢而且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些地方,如果种植棉花必然高产。”

    众人又惊又喜,事情真的如新夫人所言,是天意吗这位新夫人,懂得可真多呀。邵峰皱着眉,“可纵使我们能高产,也没那么多人手来做拣籽的工作呀,这样算下来成本还是只高不低。”李陶陶微微一笑,“那如果有一种机器,能自动地,快速大量地脱去这些棉籽呢”邵峰眼前一亮,“只要能脱籽,棉花就可以直接纺织,倒是没有麻那么繁琐。再加上这么高的产量,不就可以生产出很多,媲美丝绸的布匹吗而且价格比丝绸低一大截,只要一面世,那肯定是人人抢购啊!”

    众人都被这美妙的前景弄得抓耳挠腮,如果真是这样,他们不就找到了长期致富的一条康庄大道吗试想,全大唐,乃至海外各国都要求购他们的棉布,那将产生多大的经济价值啊。邵峰激动地问:“那夫人所说的那种机器呢到哪里能买到”

    李陶陶坦率地说:“我只知道世间有这么一种机器,但没处买。不过大致的原理和构造我倒是知道一些,但具体能不能制造出来,就要看你们工部各位大匠的本事了。”邵峰一脸的失望。搞了半天,还是空中楼阁啊。

    李陶陶笑道:“如果一点难度都没有,棉布早就卖得满世界都是了,还轮得到我们来赚钱吗再说了,我们需要的可不只是一个两个机器,而是大量的,所以还是只能依靠自己来制造。”她微微一笑,“怎么你们工部连这点能力都没有吗别人既然能制造出来,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我们是哪里比别人差了”

    邵峰被她这么一激,豪气顿生,“我们当然能!我们工部不乏能工巧匠,夫人又知道大致结构,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我就不相信,还捣鼓不出来了!夫人就等着好消息吧。”“好,有志气,能干大事!”李陶陶给他鼓掌,“咱们众志成城,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我等下就把图纸画出来,你找几个专业人士,咱们把这运作原理,好好参详参详,越快做出来越好。”邵峰点头称是。

    李陶陶看向神情激动的众人,说:“具体操作我也想好了,怎么去南方买种子,怎么劝农民种植棉花,怎么教他们提高产量。丰收之后,咱们再统一收购,在各处都开办工厂,脱籽纺织,染成各式花纹和颜色,销往全大唐各个藩镇,吐蕃,突厥以及海外各国。大家就等着数银子吧。”众人纷纷鼓掌,气氛十分热烈。

    李陶陶话锋一转,“这将是我们商部成立后的第一个大项目,不知道各位觉得如何国公爷可否批准执行”

    众人纷纷表态,一致同意通过这个计划。既然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只有夫人提出了这个有效可行的办法,而且她的笃定自信感染了所有的人,那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傅嘉昱望向范江,“范先生觉得呢”范江答道:“属下觉得夫人的提议非常可行。”傅嘉昱眼里带笑,“既如此,这件事就着商部立刻执行吧。”

    李陶陶点点头,“谢谢国公爷和各位同仁的信任,这个大计划还需要工部的全力配合。它涉及面广,农业,纺织业等部门,都要麻烦到。具体细节我再找时间,和邵尚书磋商沟通吧。那么我现在要说的,是商部的第二个计划,也是马上可以实施的。就是组织大规模的商船,远走海外,赚取军费。”

    姚筹插言,“民间倒是有不少商船走



第七十七章 商部
    这个信息量有点大啊唐衡一时没转过弯来,呆在那里,好半天才问出一句,“那我做什么还是带队出海吧”“是的,只是船队规模更大,你不再需要加入到别的商队,你自己做主走什么航线。这次出海,商船我大概配备一百五十艘的样子,还配几船军队保护你们,这样就不用担心海盗和沿途凶悍的土著了。”

    唐衡这才听懂,欢喜得简直要晕过去,不是吧这么庞大的商队!他亲自带领而且还可以自主决定走什么航线!并且还有军队保护,遇到无主的海岛大陆,他想上岸就上岸,再也不用担心性命安危!天,这也太幸福了吧!而且,表姐的意思还要给他官做是这个意思吧他没理解错吧他小心翼翼地问:“阿姐,郎中是个什么官”李陶陶一笑,“你这小子,反应也太慢了吧。郎中可是正五品的大官,管一个司呢。”

    唐衡咧嘴大笑,“阿姐,我太愿意了!这还用问吗!我肯定愿意啊。我太高兴了,我唐衡也有今天啊!”他突然喜极而泣,“这么好的事,也只有阿姐会想到我。想我六郎一个被人嫌弃的庶子,只有阿姐肯看重我,照顾我,给我机会,现在居然还有做官的一天”说到后来,语气都有点哽咽了。

    李陶陶笑骂:“好了,好了,别在那里煽情了。我只提醒你一句,你可要想清楚了。你带领这么庞大的商队,而且还有军队护航,这一路停靠补给什么的,肯定会惊动其他藩镇。你现在代表的是你姐夫的势力,难保其他人不动什么坏心思,或许会很危险。”

    唐衡大手一挥,“现在这个乱世,哪里没有危险我若是胆小怕事,还能出得了这海吗再说了,依我姐夫的本事,那沿海的港口,还不迟早尽数归了我姐夫呀。”李陶陶笑道:“你口气倒是不小,对你姐夫就这么有信心吗天下英豪无数,怎见得就你姐夫一人胜出”

    唐衡认真地回答:“英豪虽多,但像我姐夫这样占有大义的却不多。长安沦陷,全天下只有老国公爷和我姐夫勤王救驾,这份忠义,天下何人不钦佩!长安城外一场血战,哪个不赞我姐夫英勇无敌!再说了,还有我姐这样的奇女子辅佐,那这天下还能跑得出我姐夫的手心”

    李陶陶愕然,唐衡的看法,又何尝不是代表着一部分人的观点呢。傅嘉昱点点头,这个说法他喜欢。他说:“嗯,你分析得很不错。远的不说,越州今年肯定是会拿下的。”唐衡又惊又喜,“太好了,这样越州和徐州就能连成一线,我们商船来来往往也方便操作。”

    他突然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阿姐,那咱们那十几艘船怎么办”“照样置办货物呀,继续跟着你们船队跑。”李陶陶笑眯眯地,“那是咱们的私产,跟你姐夫不相干。我们这次要沾他的光了,跑得远才赚得多嘛。”唐衡偷偷看一眼傅嘉昱的脸色,见他没有丝毫不虞,这才放下心来。

    既然唐衡入了商部,事务只会更加繁忙,那她这一摊子事,就必须要再找个人打理了。现在,她私人产业越来越多,其实早就应该任命一个大管家的。她第一个人选就想到了韩五,但他是唐衡的得力助手,这一年多相处下来,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而且韩五有大才,海事司更需要他。

    她立刻就做了决定,正好今天韩五也来了,她就喊了他一声。韩五一愣,立刻站起来,恭敬地说:“夫人。”“韩五,我现在任命你为海事司员外郎,继续做六郎的助手,你觉得如何”

    韩五只觉得一颗心砰砰乱跳,他都快控制不住了,这不会是真的吧员外郎可是从五品的官员,只比郎中低上一级。他一介流民,差点性命不保,后来得夫人赏识,做了管事,现在时来运转,居然要做官了!他不敢置信,这是真的吗他强行压抑那激动的心情,一字一顿地说:“仆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夫人知遇之恩。”

    韩五手上的这些事,就交给了陈风扬和吕平安。幸亏李陶陶有先见之明,早早地就储备了接班人。她的大管家人选,终于定了刘宏伟,他虽然年轻,但是聪明上进,又历练了这几年,还是可以让他试一试的。

    王淑一家终于来了。当然,李陶陶的一家大小也跟随着一起到了徐州。杜德纯和卫正则的院子早就准备好了,他们一个住了“琴雅轩”,一个住了“竹园”。李陶陶为每个院子都配了一个管事妈妈,两个一等女使,四个做杂事的婢女和两个贴身小厮。这是国公府小公子们的标配,李陶陶虽然不以为然,但也不好显得太过于标新立异,只好入乡随俗,和光同尘。

     



第七十八章 种棉花
    另一张告示就更奇怪了,是招收奇能异士的,而且长期有效,随时欢迎身怀绝技的人前来投效。天下各行各业的工匠,不只是镇北国公所辖的这三藩,而是针对这天下所有的人,只要你有才能,有想法,都可以进商部一试。只要能进来,就有高薪可拿。而且科技司会为你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供你试验供你研究。

    无论是在农业生产工具上,还是在战争武器上,还是在交通工具上,还是在生活设施上,只要你能改进或者是发明创造出成果,都会有巨额奖励,官职,钱财,美婢,任你选择。即使是奴仆,也有同等的机会,一经查实你的确有才能,便可脱去奴籍,成为良家子。

    这则告示的最后,还特别招收有制作火药经验的人,一经录用,薪酬更是高得离谱,令人咂舌。而且研究成果如果能达到商部的要求,那更是有求必应,条件随便开。

    一时间,后面这则告示立刻名动天下,举世瞩目。人们热切议论,口口相传,不多久就传出这三藩,搞得世人皆知了。能够达到上述条件的,有本事的人,无不蠢蠢欲动。

    因棉花的种植季节在春夏之交,现在才二月初,今年开始种应该还来得及。李陶陶从工部借了两个懂农事的官吏,由唐衡亲自带着,去了南方购买种子。因唐衡经常停靠南方港口,各地的情况比较熟悉,他去最合适。好在他的工作还有韩五可以替代,倒不至于误了海事司的事。出发前李陶陶再三叮嘱,不要怕花钱,一定要买最好最优质的种子。

    这两天商部招收的一些人,全部去了下属的农业司。李陶陶请了工部屯田司的官员们,为他们讲解最基本的农业知识,以及适合棉花种植的土地的特征。关于棉花这种比较新生的事物,李陶陶一直担心找不到懂行的人,所以还特意叮嘱唐衡,如果有可能,就高薪请一些懂棉花种植的老农回来。

    好在工部屯田司人才济济,还真有懂棉花种植的。那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陈靖,老家邕州,也就是李陶陶前世里广西那一块,果然是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

    让李陶陶发愁的是,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听说过棉花,不清楚它的经济价值,现在叫他们大量种植,会不会遭到抵抗,从而影响棉花的收成而且还耽误了耕种粮食邵峰听罢大笑,说这有什么难的,叫当地官府协助,强制命令种植就是。

    李陶陶这才醒悟过来,是呀,这是在古代,封建社会,老百姓是没有人权的,官府说什么就是什么。惭愧,她总是忘记这一点,思维和观点老是停留在前世。

    这段时间,李陶陶和陈靖接触得最多,也懂了不少种棉花的知识。原来种植棉花并不需要良田,盐碱地和沙质壤土最好,难怪前世产棉的主要地区在新疆和两河中下游呢。黄河和长江奔腾不息,带动大量沙土,最后冲击到中下游,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不少平原,这些平原当然是沙土结构,最适合棉花种植。

    李陶陶直到现在才完全明白,不禁一阵汗颜,她这个半吊子,差点误事。但同时也松了一口气,既然不需要占用良田,她就不用再纠结到底是种棉花还是种粮食了。这个时代粮食产量低,现有的田地产出本来就不够吃。她原计划用良田种棉花,粮食的产出就更不够了,她已想好,叫唐衡在沿海的产粮大国买些回来,填补这个缺口。现在好了,良田继续种粮,要种棉花就自己开荒,互不影响。还扩大了耕地面积,把荒凉的土地也利用了起来。真是一箭双雕啊。

    不过粮食产量这么低,肯定大大影响徐州的发展。虽然可以别处购粮,但始终是软肋和隐患,还是要自力更生的好。这个时代又没有袁隆平,她又有什么办法呢一是改良种子,二是改良土地,大方向她还是知道的。具体的改良方法,她也记得那么一点半点。那就发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吧,天下之大,总有那么一个两个、喜欢钻研种子和土地的人吧只要有才华,不管什么身份,一律提拔。

    说干就干,她立刻叫刘之洲按这个内容贴出告示,重金礼聘这方面的人才。又亲自来到工部,跟邵峰好好交谈了一番。再三强调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直到邵峰答应,在屯田司另设立一个部门,专门研究良种的培育之后,她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望着她远去的背影,邵峰陷入沉思,这位新夫人,怎么就这么不像一个女子呢她超前的思想,前瞻的眼光,怎么看都是一位有大抱负的柱石之士吧!

     



第七十九章 浙西
    脱籽机没生产出来,纺车倒是改进了,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脚踏的纺车,比手摇的产量要高出许多。工部司在这基础上,又改进增强了不少,日产量更是可喜。

    但李陶陶还是不满意,记忆中,有一种水转大纺车,以水力作为原动力,带动一个直径巨大的水轮,一昼夜可以纺纱一百多斤。而现在这个脚踏的,虽然改进了,但一天也只能出产五六斤,不可同日而语啊。

    李陶陶按捺住性子,劝自己不要着急,科技改革岂是那么容易的,不都是一点一点慢慢改进的吗那是需要时间的。何况她记忆中的水转大纺车,也是要到南宋的时候才发明出来。她应该相信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假以时日,必定能制造出来。

    于是,她高高兴兴地表彰了参与改进的匠人与官吏,并慷慨地拿出真金白银,兑现承诺。

    一回到家,她就钻进她的小书房,开始埋头苦干起来。努力搜寻记忆中水转大纺车的模样,尽可能详细地把它画出来。如果她能够指明一个方向,工匠们研究起来,最少可以少走一些弯路,是不是更容易成功呢

    抬起头,揉揉酸疼的脖子,才发现傅嘉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正坐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她展颜一笑,“二郎,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怎么也不吱个声”他闷闷地说:“看你这么专心,我岂不是打扰到你了”嗯语气有些不对呀
1...181920212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