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陶陶穿越记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蓑烟雨任
或许是因为见多识广眼界高,或许是因为事业心重没时间,刘宏伟一直没有娶亲。去年过年回来,王淑刘之洲轮番给他做工作,他只说心里有数,时候到了自然有媳妇。王淑也无可奈何,在李陶陶面前念叨了无数遍。
李陶陶说,“淑姐,二十一岁还非常年轻呢,不着急。”王淑说:“殿下,他是老大呢,他不起个表率作用,后面不全都乱套了吗”她焦急地说:“不知道可不可以麻烦殿下,过年的时候找他说说,你的话,他从来不敢违背。”李陶陶笑了,“那好吧,再见到他,我就给他下个必须成亲的命令。”
王淑家三郎十四岁,在“博文师范学校”读书,不过比起二郎来,要差上许多。四郎十二岁,不喜读书,刘之洲便请了拳脚师傅,教他武功,打算以后投军。宋国以武立国,军人的地位节节拔高,也算是个不错的前程。
说到这里,李陶陶就想,是不是办个军校啊培养全国有志向的年轻人,为军队输送专业人才。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读书,也有一些少年人是身体协调性比较好的,却没有施展的平台。他们也有一腔热血,也想报效朝廷。那就把他们集合起来,进行系统的训练。在提高武功的同时,基本的文化课也必须跟上,不然怎么学习兵法,行兵布阵呢此举,也可以提高军人在民间的社会地位。
她拿定主意,决定尽快和傅嘉昱商议此事。
唐衡经年在外,李陶陶本想让孙婉搬来徐州的,她也方便有个照应。孙婉想了想,还是拒绝了。一来陶瓷厂离不开她,这些年,陶瓷厂越办越大,已经扩建了无数次了。业务量的突飞猛进,带动了一系列工作的增长。她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孩子都没有时间陪伴。
二来,越州是唐衡的家乡,她不愿意背井离乡。再说,她阿翁孙师傅也在越州,她还要照顾他呢。陶瓷厂现在还需要孙师傅坐镇,他也不可能离开。
李陶陶非常惭愧,唐衡孙婉二人,夫妻长期分居,聚少离多,都是她的错啊,所以她才想尽量弥补一下。好在孙婉也是事业型的女强人,有工作寄托,聊胜于无吧。
顾然之周六娘两口子,还在庐州帮她打理画作一事。庐州的工笔画市场已经成熟,整个操作流程趋于完善。刘宏伟每次都是通过书信,告诉周六娘,需要哪些题材,数量多少,分别寄往哪些地方。周六娘就分门别类,通过车马行,把画作一一寄出。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节约了时间。
但现在,李陶陶需要他们来到徐州,到“博文师范学校”任教。她打算开设一个绘画班,培养更多的人才,创造出更多的作品,然后把宋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听了这个计划,顾然之也是热血沸腾,谁都愿意扬名天下,谁都愿意名垂青史啊。所以,等周六娘安排好庐州事宜之后,他们就会奔赴徐州。
未来,宋国的经济只会越来越强大,那么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提上日程了。经济和文明,二者缺一不可,都是强国之本。精神文明建设第一站,当然是扫盲。各州县已经接到修建学校的批示,正加班加点地在完成。等学校一修好,“博文师范学校”培养的第一批老师,就可以上岗了。
其二,充实民众的业余生活。什么唱歌跳舞呀,什么折子戏黄梅戏,什么杂技评书等等,都可以提倡和推广,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三,提高民众的文化修养。诗歌,文学,字画,音乐,都可以定期举行比赛。各种名目的化机构,各个州县,都是可以举办的,而且还要鼓励举办。奖金额度最好还要定得特别高的那种,吸引关注度。从而让民众羡慕崇拜,进而学习研究,达到指引提高的目的。
第一百二十一章 李蓁蓁
李蓁蓁现在长住宣州,姐妹俩感情虽然一般,但普通的信件往来还是在维持。她家郎君卫君诚做了宣歙刺史,宣歙省治所就在宣州。卫正则今年也是十一岁了,随父母去了任上。李蓁蓁去年生了一个女儿,只比傅琰小上一岁。因为前些年落难,所处的环境又非常恶劣,夫妻俩就一直没要孩子。
李陶陶正为她高兴呢,却从李蓁蓁后来的来信中得知,没隔两个月,卫君诚的小妾也为他生下了一女。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蓁蓁的无奈与酸楚。李陶陶大怒,这男人,还能更渣一点吗
蓁蓁这些年陪他吃苦受累,换来的就是这些吗难道男人只能同苦,不能同甘环境一有好转,男人的劣根性就开始抬头就开始三妻四妾,左拥右抱这还有没有天理了!全然忘记,这是人家的国情。
她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写了满满五大篇的信,去骂卫君诚。那叫一个慷慨激昂,笔诛墨伐,狗血喷头,杀气腾腾。最后,她命令卫君诚立刻送走所有的姬妾,如果再敢对不起李蓁蓁,她必定亲自杀上门去。
傅嘉昱在一旁看得胆战心惊,大汗淋漓。李陶陶冷冷地瞥他一眼,“怎么,你可是有什么话想要说”傅嘉昱赶紧摇头,“不敢不敢。”忍不住又问一句,“你会这么对我吗”李陶陶说:“要不你试试看”
卫君诚接到来信,莫名其妙,满腹冤屈。他只不过娶了几房小妾而已,至于吗当事人李蓁蓁都还没说话呢,他这姨姐却管上闲事了。这天下有点身份地位的男子,哪个不是这样这很普通很平常好吗怎么从他姨姐口中说出来,就变成了十恶不赦,恶贯满盈
抱怨归抱怨,他还真不敢和她对着干。没见他那连襟,堂堂一国之君,威震天下的镇北王,至今都没有一个姬妾吗可见这李氏之妒,已经达到了恐怖的地步。其他人倒也不见她多管闲事,但谁让他如此幸运,娶了她的妹妹呢卫君诚自认倒霉,无比郁闷。
他很快就遣散了身边的众姬妾,该卖的卖,该送的送。轮到莲香他却犯了愁,这莲香是他的最爱女人不说,关键是刚刚给他生了一个女儿,这时候把她打发了,不太好吧可这姨姐的最高指示,是让他遣散所有的姬妾,这该怎么办
他无可奈何地去商量李蓁蓁,“娘子,你看把莲香留下来好不好毕竟二娘还小,还需要她的照顾。”李蓁蓁莫名其妙,“你这段时间到底怎么了莲香不是你的最爱吗”
自从前年来到宣州之后,卫君诚就慢慢变了。因他是宣歙省的最高长官,攀附巴结他的人不计其数,当然其中也有送美人的。最开始,他也是拒绝的,后来就忍不住了,一个两个地往家里收,莲香最得他的宠爱。
李蓁蓁也哭过闹过,却被卫君诚好一顿教训,说她失了妇德。她思来想去,只好忍气吞声,她又能怎么办呢孩子还小,她又没有强势的娘家,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平心而论,卫君诚还是尊敬她的,她的大娘子地位还是固若金汤。她麻木地想,没有郎君宠爱的女人,又不止她一个,就这么勉强凑合吧,不是还有孩子吗
卫君诚大吃一惊,“你不知道吗不是你跟你阿姐告的状”李蓁蓁摇摇头也很纳闷,这什么情况卫君诚急急忙忙去书房里拿了一封信,气愤地说:“你看吧,这就是你阿姐写的信,简直不可理喻。”
李蓁蓁看罢,却是心花怒放,眉飞色舞。简直太痛快了,骂得太好了,把她的心里话全部说了出来。她这姐姐,简直太有才了。以前怎么就没有发现,她竟然这么可爱呢是她错了,不该和她生分,就是亲姐姐,也不会比她更好了。
她淡淡地说:“你不理她就是了。”卫君诚倒抽一口冷气,“她可是镇北王妃,全宋国最有权势的女人,我有几个胆子敢惹她你没见信上说,要打上门来吗连镇北王都怕的女人,我惹得起吗”
“那你想怎样”“其他人我都遣散了,你看这莲香,是不是就留下来你去和你姐姐求个情,好吗”“那好吧,莲香暂时就留下吧。回头我就写信,给我阿姐说说。”
李蓁蓁强忍着,恨不得仰天大笑,痛快啊痛快!有人撑腰的感觉简直太爽了。看那莲香还敢不敢趾高气扬从此以后,她就乖乖地看咱的脸色吧。再敢作妖,立马就送走。
李陶陶正在读李蓁蓁的信,透过信纸,李陶陶都能看到她那眉飞色舞的样子。这封信跟之前那些可不一样,以前比较公式化,每月一封完成任务的那种。现在的可亲热多了,字里行间都是亲昵,语气也是自然亲切的那种,那是真把她当亲姐姐了。李陶陶莞尔,原来要收服人心,也可以这么简单。
自从宋珮儿走了之后,李陶陶和林夭夭就慢慢恢复了友谊。其实真的怪不上林夭夭,宋珮儿主意大,什么都不跟她说。退一万步来说,就是她知道,又阻止得了吗宋珮儿那种疯狂,根本就是逆我者亡的气势。
她们相交于贫时,相互帮助,共同创业,还是很有真挚的感情基础的。李陶陶只要一看到林夭夭,就气不起来。唉,女人最大的不幸,就是没嫁一个好老公,没有一个好子女。她两样都赶上了。幸好后来赵三郎对她还不错。
听林夭夭讲,宋珮儿去了长安,赵三郎在长安有两个好朋友,他已经拜托他们照顾她了。再说,她们在长安也有生意呢。“瓷雅轩”,“北方有佳人”,“衣锦还香”,“玉玲珑”,哪一个都是大名鼎鼎的品牌。不过宋珮儿不会去找他们就是了,这个脸面,她还是要的。
不过凭她的美貌和智谋,她若是闯出一片天地,李陶陶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
科技司这次办的事倒是挺给力的,五月份的时候,就叫他们研究水泥,七月份就试验成功了。现在已经开始大量投入生产。
事情也是凑巧了,科技司有个黄主事,他的研究项目就是改善路面,几年下来已是略有小成。这次夫人的指示,跟他不谋而合,而且还给出了几个具体的材料,最最关键的是,高温煅烧这种模式。于是很快,就出了成果。
李陶陶的想法是,修一条路,把宋国所有的省都连接起来,连接点,就是每个省的省治所。第二步,每个省的几个重要城市,以省治所为中心,也要修路连接。第三步,每个省的海港城市,都要修路连接到省治所。
这么一来,无论是行路,经商,通讯,运输,都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南来北往的物品交流,也会更容易更方便更快捷,从而大大地促进贸易发展,民间经济也会加倍活跃。要致富,先修路。没有听说过吗那么,配套的马车,货车,客车,如果能发明改进,那就更是如虎添翼了。
所有人都被这个迷人的想法所吸引,各个部门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没心思干了,天天盯着科技司和工部司,看他们怎么做出大型的客车,货车来。两个司的人冷汗直淌,压力山大呀。关键是用什么做动力如果还是用老式的马,骡,牛来拉,那也好不了多少,根本达不到发明创新的目的。慢慢来吧,办法总会有的。
修路是个烧钱的事,水泥且不说,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现在的工具都很简陋,工程速度肯定无法保证。李陶陶就想着,还是要发动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就把工程分给每个省治所,再由省治所,分到下面的各个重要城市。大家各自负责自己的这一段路,修好后,可以允许在自己的路段上适当地收取费用。
这个思路一出,所有在规划内的州县都纷纷响应。这可是正儿八经的买路钱啊,而且主要的原料水泥还不用花钱买,科技司免费提供。他们只需要出出力就有得赚,这是天大的好事呀。
水泥这东西,一经发明出来,肯定是要大量使用的。徐州虽然只负责各个省治所的主要干道,但既然好处多多,各州各县,未来也必定得修吧各乡各村的有钱人,纵使官府不管,自费也是要修的吧更别说盖房子,修祠堂等各个方面了。那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啊。
因为科技司太烧钱了,所以下面就专门成立了一个商行,生产经营科技司研究出来的一些高新产品,用于贴补科技司的研究费用,以及改善科技人员的生活质量。目前看来,还是非常成功的。
水泥这个项目,李陶陶打算和各个省合作。目前宋国有八个省,那么就在每个省都开办一个水泥厂。科技司会派人考察最适合办厂的地址。厂矿,人力,材料都由各省负责。生产,技术,人员这一块,就交给科技司。利润一家一半,有钱大家赚嘛。
于是,各个省都吵翻了,各州县都派了官吏前往省治所,强烈要求把水泥厂修建在自己的州县内。谁不知道,科技司的产品最是赚钱,独家垄断,供不应求。若是本县能和他们合作,要脱贫致富,那是指日可待啊。
而且大家有目共睹,科技司,包括整个商部,人家拿的那是什么薪水人家那叫什么待遇真是人比人气死人。难怪他们可以振振有词,高呼廉洁公正,他们有那个资本呀。平心而论,各级官员的俸禄,真不算低了,而且随着宋国经济的发展,年年都在增长。但架不住有个土豪的部门,在那里一枝独秀呀,这怎么可能不羡慕嫉妒恨!
第一百二十三章 状元
河东的捕鲸队,旗开得胜,第一趟,就拖回两头灰鲸,比上次那头蓝鲸略小。虽然半死不活,但的的确确还有生命特征。一上岸,各部门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
十一娘忙得不可开交,突然一下子,就多了巨量的订单出来,真是有点出其不意。她叫徐州的制衣厂,每件款式,先做三个型号出来。李陶陶把男装又画了几个款式,女装只设计了两款,她估计没有男装市场好。毕竟这个时代,还是一个封建社会,女子不可能像现代社会一样,那么自由奔放。十一娘自己,则要两头跑,黄岛的制衣厂正在修建中。
不过今天总算有个好消息了。科技司叫她去验收她要的制衣机,说是按她的要求做好了。她有这个想法,还是在去年。那时男装部有一个款式,订单特别多,制衣厂先统一裁剪好,绣娘就反复地缝制,不断重复相同的动作。她就想,缝制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有规律的动作,可不可以用机器代替呢织布有机器,纺纱有机器,缝制也应该可以啊
那时候李陶陶还在越州,她就把这个想法写信告诉了李陶陶。李陶陶在回信中,很肯定地告诉了她,的确有这种机器,不过依照目前的科技水平,只能达到脚踩的地步,电机就别想了。但脚踩也相当有效率了,比手缝不知道要快多少倍。她还特意给科技司写了一封信,叫他们配合十一娘的工作。
十一娘来到科技司,研究人员操作给她看。那是一个比较大的机器,有点像个长方形的桌子,好多部分都是金属做的。研究人员拿个凳子坐在机器跟前,用脚踩地上一个悬空的踏板,桌面上放的棉布就被针一戳一戳地,然后清晰地显示出缝合的痕迹。
十一娘兴奋地大叫,“太神奇了!还可以再快点吗”研究人员加快脚踏的速度,针的运动也快起来,缝合速度自然就上去了。十一娘热泪盈眶,太好了!有了这个制衣机,再多的订单她也不怕了。她急切地说:“请你们尽快批量生产,我需要很多很多。”
李陶陶听说了,也很高兴。她事情太多了,其实早就应该想到制造缝纫机的,把绣娘们从繁琐和低效率中解放出来。不过现在十一娘能想到做到,她更欣慰,这表示,她随时都可以退休了嘛。
十月份下旬,傅琰快要过生日的时候,李陶陶发现,自己怀孕了。这次怀孕,从发现到现在,身体就很不舒服,一直孕吐不说,还什么都不想吃。一个月下来,整个人又黄又瘦,憔悴不堪,把傅嘉昱心疼得不行。
府里的那个黄御医天天来请脉,只说是妊娠的正常反应,却也无计可施。还是万先生说得好,“殿下这是太操劳了,精神长期高速运转,崩得太紧了,她需要休息,彻底地放松休息。”这番话说得傅嘉昱惭愧万分,她都是为了他,为了他的江山社稷,为了他的宏图伟业,才这么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啊。
他很严肃地和李陶陶谈了话,“所有的事暂时你都别管了,好好地休息,不要再动脑筋了。”李陶陶笑道:“没事的,你这么严肃干嘛。我肚子里这孩子,肯定是个顽皮的,现在折磨我,等他出来了,你就给我报仇,把他好好地揍上一顿。”
“你这样子,我真的很心疼,也很担忧。就算是为了我,好吗”傅嘉昱似乎有点哽咽了。李陶陶这才动容,“好吧好吧,你就撤了我的职吧。从此以后我只做个家庭主妇,有老公养着,不愁吃不愁穿,多好呀。其实我一直很羡慕这种生活来着。”
此后,李陶陶还真的就做了一头快乐的猪,吃了就睡,睡了就吃。不想睡了就到处晃,陪儿子玩闹,和老公说笑说笑。傅嘉昱再也不和她谈公事了,刘之洲也好几个月看不到影子,黛蓝则从来没有什么事情要找她处理的。唯一经常见面的十一娘,只会微笑着说:“殿下不用操心,凡事有我呢。您放心,所有的事都很好。”
李陶陶索然无味,看来没有她,太阳照样升起,地球依旧自转,她也没那么重要嘛。时间很快就到了来年,大宋兴元三年,她穿越过来的第八个年头。二月份,大宋的第一届春闱就要开始了。
她紧张地问:“若是这次会试,德纯又拿了第一,你会不会点他作状元”傅嘉昱说:“那肯定的呀,必须的。就是不是第一,名次只要不太离谱,他都是我内定的状元。”李陶陶愕然,“这样不好吧会不会不太公平”
“这世上哪有绝对的公平。就凭他是我的继子,就必定是状元的不二人选。”傅嘉昱傲然地说。
春闱的时间从二月十五日开始,二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总共三场,每场三天。不仅考智力,还是一个体力活啊。
杜德纯的生日是二月初四。李陶陶本来还想给他办个生日会的,他一口拒绝,“阿娘,我哪有那个时间眼看就要考了,我恨不得把睡觉的时间都利用起来。”看来人家回回拿第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都学霸了,还这么勤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