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决战第三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远征士兵
“是的!”参谋回答:“从波顿将军那得到的情报也证实了这一点,德国人改变了行军方向,目标就是开罗!”
“我们在开罗有多少兵力?”奥钦莱克将军问。
“只有一个步兵营!”参谋回答:“其它的全是空军以及后勤人员!”
参谋的回答让奥钦莱克将军吃了一惊。
如果一个德军装甲师横冲直撞的闯进了开罗,那么英军在北非一直引以为傲的空中力量将会遭到沉重的打击……飞机也许可以紧急转移,但是机场地勤人员、维修人员以及大量的零件却无法及时转移。
这是由于开罗地处内陆,虽然有尼罗河帮助运输,但一时也很难将这些大批宝贵的资源短时间安全的转运出去,何况如果发生这事……德军空军就可以以开罗为基地封锁苏伊士运河,到时就会对英军造成精神及物资上的双重打击。
想到这奥钦莱克将军不由有些焦头烂额的感觉,虽然英军在兵力上要比德军多得多,但德军却像只老鼠似的在防线内乱窜,左挡右挡的总是挡不住它,现在甚至都有直取埃及指挥中心的威胁。
“马上给第7装甲师发电报!”顿了下,奥钦莱克将军就下令道:“让他们一定要跟紧德国人,绝不能让德国人逃出视线之外!”
“是!”
奥钦莱克将军的想法很简单,只要第7装甲师跟紧了德第21装甲师,同时自己又往开罗派出援军,那么英军无论如何都会在兵力上占据优势。
但奥钦莱克将军没想到的是,也恰恰就是这个命令将英第7装甲师推进了火坑。
履带“咯咯”作响,马达“隆隆”轰鸣,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烟尘及尾气的味道。
第21装甲师在沙漠上一路朝开罗方向前进,浩浩荡荡的,一眼望去整个沙漠看起来都是车辆。
但其实,即便是性能优秀的德军“三号”坦克也不能肆无忌惮的用最高速在沙漠里狂奔。
这是因为坦克行驶一段时间后就要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及发动机冷却……这是坦克行军的痛病,尤其是在风沙且高温的沙漠里行军,风沙会堵塞坦克的进气口,高温会使发动机过热。
这其中免不了还会有几辆坦克出故障需要紧急维修,德军坦克总数本身就不多,所以无法做到出故障就把它丢下不管,更不能把它留在后头,因为后头就是英军第7装甲师,丢下就意味着把它们留给敌人。
于是只要有几辆坦克出故障,往往整支部队都不得不停下来。
这些原因使第21装甲师一天大慨可以行军80公里左右……极限情况下隆美尔在北非指挥的坦克部队一天行军一百多公里,但那是实施快速穿插,一路上有坦克出故障就毫不犹豫的丢下。
这速度对于现代来说也许不怎么样,开着车以一百几十码的时速在高速上狂飙半个多小时也就八十公里了。
但在这时代却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是“玛蒂尔达”坦克那就更是悲催。
很明显英军第7装甲师的速度会更快些,因为有几次秦川及德军士兵们都能远远的看见后方模糊的出现“斯图亚特”坦克的身影。
从这方面来说“斯图亚特”坦克的确优秀,当然这也跟“斯图亚特”坦克本身自重更轻更适合在沙漠中行军有关。
不过英军这些坦克只是远远的吊在后头,不敢轻易靠近,因为德军炮兵往往会利用这个机会练练身手……
这是反坦克炮练手的好机会。
与坦克相比,反坦克炮有很多优点,比如视野更开阔、射程更远……其实炮还是一样的炮,坦克炮就是反坦克炮的改型,只不过在坦克狭窄的空间里炮手不容易发现目标也不容易判断距离所以射程才会大幅缩短。
更重要的还是,反坦克炮炮身低矮,隐藏在阵地里随便挖个壕,只露出个炮管以及一小部份护盾,位于坦克里的坦克乘员就很难发现它们的位置,许多坦克乘员直到反坦克炮开炮时才惊觉威胁的存在,但发现时就已经迟了。
所以一开始英国坦克还会牛逼哄哄的抵近追击……英国人很久没享受过这种速度的感觉了,以前老是开着那种时速就比步兵走路快一点的步兵坦克被敌人甩在后头,憋着一肚子气,这会儿开着比“三号”还要快的“斯图亚特”忍不住就加速上来想炫耀一番。
结果德国士兵也是同样的心理……德国人的炮手也很久没享受过这种可以击穿敌人坦克的感觉了,以前用的是pak36,那穿透力打在“玛蒂尔达”身上就像挠痒一样怎么也打不穿,甚至就算是打薄弱的后部装甲也是如此,憋着一肚子气,现在用的是400米左右可以击穿“玛蒂尔达”的pak38,看到英军坦克上来忍不住就手痒,架起炮来“轰轰”几下,一眨眼工夫几辆“斯图亚特”就成了废铁,而坦克成员甚至连敌人在哪都还没发现。
最终的结果,就是“斯图亚特”总是很自觉的在一公里外跟着。
如果是其它时候,德军第21装甲师面对这情况就难受了,因为“斯图亚特”坦克速度比“三号”快,后头总跟着个尾巴,不管走到哪里或是进攻哪里都得考虑自己的后背会不会遭到攻击。
但现在……
德军恰恰希望第7装甲师跟上来。
第一天是这样,第二天是这样。
第三天……
斯特莱克将军估摸着燃油差不多消耗掉一半了,如果再不动手只怕就无法返回西迪欧马补充燃油和补给。更重要的是英军第7装甲师还和澳大利亚第6步兵师拉开了距离。
于是斯特莱克将军就打算在这一天动手。
而英军第7装甲师对此却毫不知情,以为还会像往常一样,要做的不过就是继续跟德军前进。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一百三十五章 回马枪
这天风沙已经小了些,德军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天色朦朦亮的时候吹响了起床集合的哨子……在沙漠中呆久了自然而然的也会总结一些经验,比如在太阳出来之前气温还是零度左右,这气温很适合坦克行驶,坦克就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前进。
英军在德军后头跟了两天,也形成了一种习惯……多睡半小时的懒觉。
这是由他们的速度比德军快决定的,反正太早起来也只能磨磨蹭蹭的等德军先走,在路上还要走走停停的不能放开了追,所以通常英军是先以侦察兵在前头跟着,主力部队在后头由侦察兵引导前进。
这次负责跟踪的英军第三机械化骑兵团的一个连,它是由6辆“斯图亚特”坦克10辆装甲车以及两辆汽车组成,指挥这支部队的是塞西尔上尉。
塞西尔上尉在第一时间就感觉到今天德军的行军有些不同,他们的速度特别快,似乎是想把自己甩掉。
“看来德国人有些不耐烦了!”塞西尔上尉站在正行驶的亨伯装甲车上举着望远镜望着远处的德军。
“他们难道不知道坦克会留下深深的履带印吗?”司机回答:“他们甩不掉我们的!”
司机说的没错,坦克会在沙地里留下深深的坦克印,只要不是太久,英军都可以轻易的找到德军的前进路线,再加上英军坦克的速度又比德军快,所以德军想要甩掉英军几乎可以说不可能……这也是沙漠作战中速度的重要性,英军之前吃尽了这方面的苦头,没想到现在风水流轮转了。
只是司机与塞西尔上尉没想到的是,德军根本就不是想甩掉他们,而是想消灭他们。
“加快速度!”塞西尔上尉下令:“不要让他们逃了!”
“是,加快速度!”传令兵一边叫喊着一边用旗语向周围的士兵们下达了命令。
对于一个连队来说,用小旗指挥似乎更方便快捷。
于是英军的装甲车和坦克就加速德军追去,再往前突然德军就不见了,因为前方有一个小山丘挡住了视线。
但塞西尔上尉并不惊慌,因为就像司机所说的,有履带印在那,他不担心德军会在眼皮底下消失。
然而,当塞西尔上尉带着部下冲上沙丘时就发现自己错了……
面前突然出现排着整齐的队形的坦克,德军的“三号”坦克,后面还跟着一队队的步兵,一排黑洞洞的炮管和枪管对准着他们,个个目露凶光杀气腾腾的。
“吱!”的一声,司机猛的一踩刹车,但由于沙子的打滑使装甲车在惯性下又往前行驶了一段才停了下来,以至于装甲车差点就撞到坦克的炮管上。
塞西尔上尉只来得及叫了声:“上帝!”
然后坦克炮就“轰”的一声发出巨响,塞西尔上尉连同他的装甲车一起十分干脆的被炸上了天。
接着其它坦克纷纷开炮,不一会儿就将英军十几辆坦克和装甲车炸成了碎片,英军侦察兵们根本就来不及还手,几分钟之内就被消灭干净……之所要几分钟,是因为时不时还有几名幸存者从装甲车里爬出来想逃跑,但他们很快就被德军士兵射出的子弹打倒在地。
这在战场上是很平常的一幕,但细想起来却十分残忍,这些英军肯定愿意投降的……这是英军甚至可以说是欧美军队的共性,他们在无法改变战局或是无力抵抗的情况下投降是当然的选择而且不会被认为是耻辱。
但德军却根本就没有给英军投降的时间,于是一百多名英军就这样没了,刚才还活蹦乱跳的一百多人眨眼间就变成了一堆血肉模糊的尸体。
接着奥尔布里奇上校一挥手,坦克就“隆隆”的越过沙丘朝英军第七装甲师的方向推进。
此时的英军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虽然他们隐隐听到了几声炮声和枪响,但这几天来小规模的战斗也时有发生,所以他们还以为那不过是侦察兵追得太近了遭到德军的袭击,于是不以为意照常以行军队列前进。
结果他们还没走十分钟,就看到前方风沙中迎来一队坦克群……那当然是敌人的坦克群,英军这才意识到危险已经降临到他们身上。
“展开队形准备战斗!”英军军官大叫。
但这时已经太迟了,因为德军坦克已经加快速度一鼓作气的冲进了射程之内……确切的说应该是视线之内,受风沙的影响,敌我之间在距离两百米的距离才能模糊的看到敌人的影子。
“自由射击!”奥尔布里奇上校下令。
“三号”接到命令后就放慢了速度,然后时不时的停下来静止几秒……坦克由运动到静止的那一刻实际上是不适合射击的,因为坦克车身会因为惯性剧烈晃动,所以炮手必须等坦克停稳了然后再调较诸元寻找目标……这就是所谓的“短停射击”,同时也是坦克要放慢速度的原因。
另一边的英军的“斯图亚特”坦克也同样没有行进中开炮的能力,所以也以同样的方式应战。
但正面硬碰硬“斯图亚特”显然不如换装50坦克炮的“三号”,何况“三号”已经展开战斗队形在局部区域上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
于是只听一阵“轰轰”的巨响,英军慌忙上来迎战的十几辆“斯图亚特”在第一时间就被“三号”的高爆穿甲弹炸上了天。
高爆穿甲弹的优点是同时有穿甲能力和爆炸杀伤力,缺点就是穿甲能力没有纯粹的穿甲弹强。
如果在面前的是装甲奇厚的“玛蒂尔达”或是“瓦伦丁”,那德军炮手是无论如何都不敢选择高爆穿甲弹。
但与他们对阵的却是“斯图亚特”,再加上此时目标的距离只有两百米左右,那就可以大胆的使用了。
高爆穿甲弹如果能击穿目标的话那杀伤力简直就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它虽然装药不多,但却是在密闭的空间尤其还是厚厚装甲的坦克内部爆炸,这些爆炸能量全被牢牢的锁在坦克舱内由人体承受,于是那炸开后的冲击波、弹片以及坦克舱内突然增加的压力都足以杀死里头的任何生物。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一百三十六章 溃退
秦川之前就检查过一辆被高爆穿甲弹击穿的坦克,其内部坦克乘员的死状十分诡异,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外伤,但内脏甚至骨头都碎了,血水从眼、鼻、口等渗出来,就是常说的七窍流血,就像遭到恶鬼索魂似的。
当然,此时的秦川是无法看到其内部的样子,他只看到一辆辆“斯图亚特”坦克被炸得冒起了黑烟甚至燃起了大火。
用高爆穿甲弹显然要比穿甲弹爽得多。
穿甲弹一发过去就算是击穿了也就是坦克坏了动不了而已,里头的人甚至有可能安然无恙,高爆穿甲弹就又是烟又是火的,如果引起弹药的殉爆就更是整个炮塔都被掀掉了远远的掉在地上,于是没多久就到处都是“斯图亚特”坦克的残骸。
这也就是所谓的视觉冲击。
而这种视觉冲击在实战中也并非毫无意义。
因为放眼一望,英军到处都被炸残炸伤甚至炸碎的坦克,而德军却是全部完好……其实德军“三号”坦克也并不是完好,而是被装甲弹击穿没有多少外在表现,于是整个战场完全就是德军辗压英军的态势。
这一来英军坦克乘员乃至英军步兵的信心就完全崩溃了,他们认为自己手里这种美制坦克根本就无法与敌人坦克匹敌,于是第一时间就出现了不小的混乱。
其实客观的说,“斯图亚特”对“三号”坦克尤其是近距离的对阵两者是相差不大的,因为彼此都能击穿对方的装甲,那么穿甲能力强一些或是弱一些就没有多少差别了。尤其是英军“斯图亚特”还占据数量上的优势,如果拼死一搏的话鹿死谁手还真是未知之数。
但战争这东西从来都是装备与人的结合,而人这方面士气和信心是很重要的,英军一上来就匆忙应战并在德军的强势打击中失去了士气和信心,再好的装备给他们只怕也会是同样的结果。
“将军!”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第7装甲师的指挥部,参谋急匆匆的向波顿少将报告道:“我们遭到德国人伏击,科林上校请求撤退!”
科林上校是第七装甲师主力部队第七装甲旅的旅长,他同时也是个经历过一战建立过功勋的老坦克兵,他甚至参与并见证了英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坦克的过程。
而他却在第一时间请求撤退……
“不!”波顿少将回答:“不能撤退!”
从坦克部队来说,科林将军的建议也许是对的……“斯图亚特”的速度快,打不过就跑,重整队形后再一决死战。
但问题就是第7装甲师不只有坦克,它还有汽车、步兵、炮兵等等。更重要的是,波顿将军担心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撤退会使部队失去抵抗意志被敌人像赶鸭子似的追杀。
于是波顿少将就对参谋大声下令:“命令科林上校,把所有的坦克都派上去,一定要把敌人挡住!”
“是,长官!”参谋应了声就把命令传达给了科林上校。
科林上校听到这个命令时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但他也只是迟疑了下,就坚定的执行了波顿将军的命令。
这很难说是谁对谁错,波顿少将与科林上校的想法都有各自的理由,只是波顿少将身处“猛玛”指挥车里处在队伍的后方并不了解前方的情况……
第七装甲旅拥有两百辆坦克,按波顿少将的想法要是能一拥而上再加上步兵反坦克炮的配合,与德军还是有一拼之力的。
问题就是英军已经出现了混乱,混乱就会出现堵塞。
这也一部份是英军的素质和信心不足,如果是德军,他们在任何时候即便是以遭遇突发状况,每个部份甚至每个士兵都知道自己该往里走或者该做什么。
英军没有这样的素质,于是有些人想往前冲有些人却想撤退,于是汽车挡着装甲车的路,装甲车又挡着坦克的路,步兵还在缝隙里凑热闹。
开上去的坦克根本看不到敌人,眼前到处都是慌乱逃命的士兵,等看到敌人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已经被击毁了……
最恐怖的还不是这个,挡淹德军坦克就分成了三队,中间一队继续在正面朝英军冲击,旁边的两队一左一右的朝英军两翼包抄。
科林上校一看这情况就知道这场战没法打了,再这么下去只怕全都要被德军围歼,于是赶忙更改了命令:“撤退,全体撤退!”
但这时已不能说是“撤退”,而是名副其实的“溃退”了。
从秦川的角度看去,那就是黑压压的一片人,像涌起的潮水一样往相反的方向涌去,大炮、汽车等都被丢弃……由此也可以看出英军有多慌乱,要知道德军是装甲师,人的两条腿是无论如何都跑不过四个轮子的,所以英军想要逃生其实就只一种可能,那就是搭乘汽车逃跑。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用汽车逃跑也不容易,因为汽车是头朝着德军的,而且周围还到处都是人,除非是不顾一切的从战友身上辗过去,否则怎么也调不了头。
有几辆汽车侥幸调了头准备加速逃走,下一秒却又被德军的坦克炮弹炸上了天……由于汽车上里里外外都装满了英军士兵,一发炮弹过去附带的也将他们都抛上了天,那些人在太阳下投射出一个个影子,等再次落回地面时就已经是一具具尸体了。
有些英军士兵已经意识到自己无法从德军的枪口及炮口下逃出去,于是举起手选择投降。
但德军坦克为了能更快的追赶上那些正在调头逃跑的“斯图亚特”坦克,丝毫没有减速的猛冲了上去。
于是,一个个英军士兵被压倒在履带下,就像是汽车轮胎辗过长满庄稼的田地一样成排成排整整齐齐的倒下,在人群中留下与坦克同样宽度的一条条血路,这些鲜血被太阳一晒就蒸发到空气中,令人恶心的血腥味很快就弥漫开来。




决战第三帝国 第一百三十七章 俘虏(求订阅)
德军坦克手的眼里看到的是英国人的坦克。
坦克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在沙漠这样的地形,步兵许多时候都是在一片空旷中完全暴露的情况下进行长期艰苦的战斗,或者要在松软的沙土上顶着烈日挖掩体,或是在缺乏水源的地方忍受干渴。
而坦克的情况与步兵几乎就是相反,那是一个20吨左右的大家伙,它可以装载许多补给……内部空间虽然小,但补给却可以成箱成箱的绑在外面。
战斗时它们怒吼着喷射出火焰,就像有打不完的子弹,它们的装甲可以成为一个移动的掩体,同时也使他们能轻易的越过一道道灌木丛,只要路面结实、油量充足,它们还能毫不费力的跨过茫茫荒野。
所以,在坦克手眼里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敌方坦克,那同时也是对自己威胁最大的装备。
于是德军坦克在作鸟兽散的英军士兵中来回穿插,将一辆辆正在转向逃跑的“斯图亚特”当场击毁。
这其中总算是有一部份“斯图亚特”坦克利用其灵活性或是驾驶员熟娴的车技完成了转向成功踏上了逃亡之路。
追击“斯图亚特”对“三号”来说却是十分痛苦,因为它面临一个很尴尬的选择:要么追击要么射击。
追击其实没多大意义,原因是“斯图亚特”坦克的速度比“三号”快,追击的结果就是彼此间的距离越拉越大,而追击的同时还不能射击。
射击就必须得停下而且停稳几秒后才能开炮,而这时“斯图亚特”坦克是全速逃跑,在德军坦克停下来时,“斯图亚特”就有可能已经驶进风沙中逃出视线外了。
这与之前追击“玛蒂尔达”或是“瓦伦丁”步兵坦克不是一回事……“三号”坦克即便是实施短停射击也能追上“玛蒂尔达”。
于是,“三号”坦克只能在最后击毁了几辆掉在队伍后方的“斯图亚特”后,就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绝尘而去。
无奈之下,“三号”就只能转移目标把炮口转向了英军步兵……
这一来又热闹了:“三号”坦克可不是英国人的坦克,它拥有并列机枪与航向机枪,随着一片机枪的怒吼,英军逃兵就像是被收割的庄稼般成片成片的倒了下去。
另外还有坦克炮发射出的杀伤榴弹,还有履带……秦川这时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把坦克称作是“杀人装备”,它的每一部份都可以被当作武器:坦克炮,机枪,履带,甚至加足马力狠狠的撞上一辆汽车就可以将其撞翻。
于是一场惨烈无比屠杀就在秦川面前展开了,鲜血、惨叫、残肢断臂……所有在和平社会无法想像的东西在这里都会变成常态。
英军士兵很快就意识到抵抗没有意义也无法逃脱,于是纷纷举起了双手投降。
战斗在半小时后结束。
这场战斗英军第七装甲师几乎可以说被击溃了,两百辆坦克能逃出去的只有三十几辆,其它的一百多辆要么被德军击毁要么被俘虏。
此外,德军还俘虏了两千多名英军士兵,一百一十五辆汽车和六十五门几乎完好的反坦克以及三十辆装满了燃油补给的汽车。
而德军的全部损失就只有十五辆坦克被穿甲弹击穿无法使用。
与之前不同的是,在这场战斗中德军缴获的是速度比“三号”更快的“斯图亚特”,而且还是拥有五挺机枪的火力对步兵压制的火力怪兽……
“三号”坦克虽然性能优秀、安全性好,但主要的对手还是敌人的坦克。“斯图亚特”坦克拥有强大的压制步兵的性能就恰好可以成为“三号”的补充。
奥尔布里奇上校是使用坦克的专家,他当然知道这一点,于是在知道缴获了三十三辆“斯图亚特”后就高兴得合不拢嘴。
唯一的问题就是德军坦克兵对美式坦克十分陌生需要训练才能形成战斗力……但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坦克的驾驶其实是相通的,更重要的还是车长、炮手等坦克乘员之间的协同,在这一点上德军又完全俱备。
1...3637383940...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