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且不说老赵家的那些晦气事儿了。”姜荷莲子握住赵四娘的手,说道:“有个坏消息,一直没敢告诉你。可这事儿你始终得要知道的,我还是今儿个就和你说了吧。”
说着,姜荷莲子就把赵永孝亡故的消息告知了赵四娘。
说实话,赵四娘虽然一直感激赵永孝曾在她家最困难的时候,借了她家一笔弥足珍贵的医药费,可她甫一穿越,就从老赵家分了出来,和赵永孝接触有限,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就见了寥寥几面。除了传授赵永孝方子时,和他多说了几句,平时见面,两人说话基本就没超过十句。故而,对于赵四娘来说,赵永孝就是个还算熟悉的人,可什么叔侄之情,原身或许和他有,她反正是没有的。
听闻赵永孝英年早逝,赵四娘颇为伤感,却还不至于悲痛欲绝。
不过,为了不在姜荷莲子面前露馅儿,赵四娘不得不扮好这个好侄女的角色,捂着脸狠狠地哭了一场。听说李翠萍就住在她家附近,她也不忙着回家了,直接让老冒头把车驾去李家,打算前去探望她四婶一番。





赵四娘家 第三百六十四章 稀奇事儿
从城南行到城东,一路上陆续有伙计下车,回到他们各自的工作岗位。眼见快到东山脚下了,原本浩浩荡荡的赵四娘一行现如今就只剩下了赵四娘、姜荷莲子和万俟弦,以及赶车的老冒头。
老冒头一番犹豫过后,眼见四下无人,便把车停了下来。
“冒老伯,出什么事儿了吗?”赵四娘发现车停了下来,满是疑惑地问道。
“这个……”老冒头有些难以启齿,纠结了半天都没说出话来。
在赵四娘看来,老冒头实在是个妙人。方才让他去请大夫,他驾着车在附近转了一圈,瞅见赵二郎家门口的人都散去了,他就又回来了。还请大夫呢,连个人毛都没请回来。他这一做法,实在是深得赵四娘之心。
如此会办事儿的老冒头,他会有什么难处,都没办法诉诸于口了呢?
赵四娘仔细回想了一番,她记得老冒头的家境不是很好,他们全家包括儿媳妇在内,都是码头上的挑夫,全靠卖死力气混饭吃,连温饱都很难保证,过得甚是艰难。偏偏他有个瞎了眼的老娘,几年前得了重病,不得不靠吃药吊着性命。这样的人家如何养得起一个药罐子,他那贫薄的家底很快就见了底,在这样下去,怕是得跑去借印子钱了。
印子钱哪里是能随意借的?那是破家的玩意儿,说什么也不能沾惹。为了不走到那一步,儿子儿媳妇都向老冒头施压,劝他不要再把家里的钱花在他那瞎眼老娘身上了,让他少去做那些徒劳的无用功。
老冒头想要救老娘的命,却又顶不住来自儿子儿媳妇的压力,走投无路的他就坐在码头上哭。
这一幕恰巧被四处乱逛的赵四娘给看到了,她见五六十岁的老头子居然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哪怕她的心肠不是特别柔软,也不禁心生怜悯。待她问明了老冒头的难处后,就把他和他媳妇儿给雇了下来。
老冒头和他媳妇儿在码头上挑了一辈子货,身子骨早就累垮了。于是,赵四娘就让老冒头给她家赶车,让他媳妇儿去她家吃食铺子里打汤。活儿都是些轻巧活儿,赵四娘给的待遇却不低,不但够他们夫妻养活一大家子,就连冒老太太的药钱也有了着落。
“冒老伯,你又遇上了什么难事儿了吗?要是这样的话,只管对我说,能伸把手的话,我肯定会伸把手。你可千万别不好意思啊!”赵四娘笑道。
老冒头忙摇手道:“不是的,不是的,承蒙东家的照应,如今小老儿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哪里会遇上什么难事儿呢?”
老冒头见赵四娘待他真挚,一咬牙一跺脚,就把那件不怎么好说出口的事情一股脑儿地吐露了出来。
此事说来话长。
原来赵四娘家怜恤老年人,就算是赶车,也不会让老冒头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头子风里来雨里去地运货,而是让他们留在她家待命。得碰上她家里的谁谁谁有事需要外出,才会把他们叫过来赶车。
赵四娘家的人口本来就少,一家人中又只有赵三娘和赵永忠经常外出会用到车,可她家养的车夫却有四五个之多,故而,老冒头在很多时候都闲得慌。
老冒头和其他几个老头子不同,那几个老头子喜欢热闹,没事儿就爱去茶馆蹭书听,老冒头在熙熙攘攘的码头上待了大半辈子,最烦闹腾。他也爱听书,可他宁愿回去听他的小孙孙讲,都不愿意去人声鼎沸的茶馆里凑热闹。他闲的时候,就爱找个僻静之处,美滋滋地抽上一口水烟。
老冒头在某个人烟罕至的角落里待着待着,就发现了件稀奇事儿。
话说赵永忠夫妇为了照顾李翠萍,就把她和她的家人接来了府城。本着就近照顾比较方便的原则,赵永忠夫妇原打算让他们住进自己家里。可陈老婆婆说了,他们家一门寡妇,不好住在人家家里给人家招晦气,任凭赵永忠夫妇怎么劝说,她就是不肯搬进赵四娘家。
赵永忠夫妇无奈之下,只得在附近另挑了个住所给李家。按照陈老婆婆的心意,新住所位于街角,四周甚是僻静,外人没事儿绝不会经过这个寡妇门,很适合他们一家妇孺关门过日子。
李家看上去是如此的恪守本分,可偏偏被老冒头看到,在某个黄昏,闭门度日的李家为一个青年打开了后门,过了好久好久,直到天都完全黑了,那青年才抱着个包袱,悄悄地从李家后门离开了。
李家一门寡妇,居然在将晚未晚的时候偷偷摸摸地招待起了大男人,这事儿就有些稀奇了。
老冒头不禁八卦心起,但凡傍晚没活计,他就猫在那个隐蔽的角落里,紧盯着李家的后门不放。
这不盯不要紧,一盯吓一跳。那青年隔三差五就会上一趟寡妇门,来的时候基本都是两手空空,可到了走的时候多半会拎着大包小包满载而归。
诚然,李家是不是倒贴养汉这不关他老冒头啥事儿,他看看热闹也就是了,最多在心里头乐呵乐呵,完全不必多此一举,把这事儿给揭露出来。
可老冒头深知李家的家底。想当初赵永忠夫妇带着李家人来府城,他也去接人了。他记得很清楚,李家那么些人,带来的行李都没能装满一辆车,而且那些个行李都是些破铜烂铁,根本不值几个银钱。换句话说,李家本身并没有多少家私,他们家如今所拥有的,都来自于赵四娘家的给予。
赵四娘家感激李翠萍肯为赵永孝守寡,才给了李家这么好的待遇。可李家拿着赵四娘家的钱,却在偷偷摸摸地养汉,这样做未免有些对不起赵四娘家。
原本老冒头想把这事儿捅给赵三娘知道的,可他想来想去,到底没好意思开口。
现如今赵四娘回来了,还要去探望李翠萍,老冒头感念赵四娘对他的恩情,实在不忍看她蒙在鼓里,犹豫一番后,终是把这事儿告诉了她。




赵四娘家 第三百六十五章 朝阳群众
老冒头肃着脸道:“我暗中跟了那汉子两回,已经把他的底细摸得差不多了。那汉子名叫卢建平,今年二十岁,现住在南城外头,他家里头人口不多,除了他之外,就只有他的寡嫂和他的小侄子。他原先在南城外头的许记豆腐坊里上工,前不久辞工了,在南城码头上租了个铺子,和他寡嫂一起做起了卤味生意。卢建平祖籍静海县城,按理说,他应当和祖籍静海高店村的李家没有任何亲戚关系。”
话到此处,老冒头顿了顿,斟酌一番后,又道:“我也晓得,不该随便说寡妇的是非,那样显得太不厚道。可李家老的老小的小,就只有李翠萍正是青春年纪,卢建平又不大可能是李家的亲戚,他不正大光明地去李家,为啥每回都要趁黑摸上门?肯定是去做啥见不得光的事情,依我看,多半就是找年龄相当的李翠萍。我在想,几个月前卢建平还穷得叮当响,差点儿都养不起他那寡嫂和小侄子了,哪里会有本钱开卤味档口呢?那些本钱,估计就是李翠萍给他的。可追根究底,那些钱也不是李家的,那些其实是东家你家的钱啊!”光是想想,他就替赵四娘心疼。
老冒头这番话下来,不要说是最近一直在搞情报工作的姜荷莲子了,就是在现代被各种信息轰炸过的赵四娘都惊呆了。
我的个乖乖,这调查水平,不去做传说中的燕云卫实在是太屈才了!这要是放在现代,妥妥的朝阳群众一枚呀。
震惊过后,赵四娘仔细想了想,几番接触下来,她知道老冒头绝非信口开河之人,他所说的话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再说了,老冒头没必要也不可能胡乱造谣,毕竟这种事儿一查就能查得出来,容不得他胡编乱造。也就是说,老冒头所说应当为实。
尽管老冒头这番话里包含了不少主观臆测,可看惯了八点半泡沫剧的赵四娘才不会天真地认为,李家放任大男人上门,只是为了对剧本或是斗地主,全程纯洁干净无杂质。哪怕李翠萍有孕在身,在这件事里面,她都不可能是纯洁无辜的白莲花。
赵四娘谢过热心的老冒头,却不改初衷,依然向着李家进发。
赵四娘闷太久了,正要搞搞事情,听了老冒头的话后,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会会李家人。
不久之后,赵四娘就和姜荷莲子一起,叩开了李家门。
赵四娘今儿个智商在线,自然不会为了表达她对赵永孝之死的惋惜,就扣住他的死不放,在李家大说特说。
赵四娘只是很委婉地提了提她四叔的英年早逝,陪着李家人落了两滴泪,随即就转移话题,关心起了李家人,尤其是李翠萍的身体状况。
扯了半个时辰的淡之后,赵四娘终于开始切入正题,说道:“我这趟去宁国,最大的感触就是,那儿的民风远比咱们燕国开放。在宁国,根本就不推崇什么所谓的贞节牌坊。宁国人不但不阻止寡妇再嫁,还极为支持。寡妇再嫁时,婆家都会允许她带走自己的嫁妆,有时候婆家甚至会给寡妇丰厚的添妆,像嫁女儿一样把寡妇风风光光送出门。”
赵四娘说这话时,就一直在观察着李家人的神色。
陈老婆婆满脸迷糊,也不知她听没听懂赵四娘所说之话,她就暂且不提了。
董氏和李翠薇越往下听,神色越是激动,由此看来,她们是很愿意听到支持寡妇再嫁的言论的。
可李翠萍的表情就有些微妙了,今日的她一直悲悲戚戚的,时不时用手帕角擦擦眼角的泪水,就算听到了那样的言论,她也神色不变,没有喜始终只有悲。可赵四娘注意到,在她说到“丰厚的添妆”时,李翠萍飞快地扫了她一眼,哪怕那一眼极快,稍纵即逝,还是被一直在留心观察的赵四娘给捕捉到了。
到了此时,赵四娘心里已经有了些数,她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直截了当道:“四婶,你还年轻,还有很长的人生要走,一个人的话未免太过孤寂。要是有一天,你想要找个伴儿,千万别不好意思,就和咱直说,咱一定会把你风风光光地嫁出去。唯有你过得好,咱才能够安心,九泉之下的四叔才能够安心。”
“这、这是咋说的呢?妇道人家,哪里就能够改嫁呢?”一直在神游天外的陈老婆婆忽然就回过了神来,接了这么一句。
陈老婆婆的话使得欲言又止的董氏一时之间不好开口,方才就开始凝眉思索的李翠萍眉头皱得越发紧了。
赵四娘耐心等了老半天,除了陈老婆婆一直在重复着她那“不得改嫁”的老生常谈,李家其他人始终一言不发。
姜荷莲子一番寻思过后,便举了她娘的例子,说出了一番更加透彻的话来。董氏听了倒是想要开口,可李翠萍一个眼神下来,她忙闭口不谈。
该接茬的人不接茬,这让对话如何进行得下去?
讲真,赵四娘是真心支持李翠萍再嫁的,也愿意出钱出力将李翠萍风风光光地嫁出去。她心里唯一膈应的是,种种迹象都表明李翠萍确实有意改嫁,可李家人藏头露尾,行事未免有失磊落。
赵四娘思来想去,决定暂时还是不要把最后一层窗户纸捅破了,说到底,她此行并不是来向李家讨说法的,并不想让李家人难堪。
就在赵四娘准备告辞之时,李翠萍忽然开口道:“咱家翠薇说了门亲事,论起来那对象还是你们家亲戚。原本想等一切都定下来再告诉你们的,碰巧你们今天上门,索性就把这个喜讯提前告诉你们了。”
李翠薇一听,顿时闹了个大红脸,呀的一声,捂着脸逃进了里间。
赵四娘和姜荷莲子闻言,不禁面面相觑,不是在委婉地说李翠萍改嫁的事儿嘛,怎么就扯到李翠薇的亲事上面了呢?还有啊,说是亲戚,到底是哪个亲戚呀?




赵四娘家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与人有私
一时之间,赵四娘和姜荷莲子的好奇心起,也顾不得去追问什么改嫁不改嫁了,忙追问起李翠薇亲事的个中详情来。
李翠萍暗中朝董氏使了个眼色,董氏一怔过后,便将这里面的来龙去脉仔细地叙述了一遍。
据董氏所说,不久前,她和李翠萍娘儿俩陪着陈老婆婆去医馆看诊,在那儿遇上了许久不见的故人。那故人不是别人,正是谭氏和许继业,那天,谭氏也是陪着许继业来看病的。
细论起来,李家和许家也算是世交,两家都曾在长乐镇的北街上开铺子做生意,已故的李翠萍他爹李忠强和许继业他爹许达山是很谈得来的至交好友。只是随着李忠强和许达山的相继病逝,加上后来李家搬离了长乐镇,两家的往来才渐渐中断了。
故交久别重逢,自然要好好叙一叙别情。这一聊,两家人才知道李家的小闺女李翠薇和许家的小儿子许承业都还没有定亲,都是知根知底的,这对小儿女的年纪又正好相当,便动了结亲的念头。
已经说好了,近两日许家就会请媒婆上李家门,把这桩亲事给正式定下来。
怎么这么巧?那个卢建平以前是在许记豆腐坊上工的,而许承业是许记豆腐坊的少东家,这两个和李家搭上关系的人居然都和许记有关。
姜荷莲子暗中寻思,会不会是老冒头和她们都误会李家人了,其实卢建平是奉了他东家的命,来探望未来的亲家的,他和李翠萍之间并没有私。还有就是,直到李翠萍提起李翠薇的亲事,她这才意识到,李翠薇身量娇小,又是张娃娃脸,因而看着还小,其实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退一步讲,就算卢建平和李家的某个女眷有私,那也未必就是还大着肚子的李翠萍,李翠薇也是有可能的。仔细想想,这个可能性反倒更大些。
李翠萍母女所说的话中信息量太大,饶是近来没少和李家人打交道的姜荷莲子也被这番话绕得头晕,一时之间理不清思绪。刚回来不久的赵四娘就更加搞不清楚状况了,许家?是赵成蓝嫁过的那个许家吗?他家怎么跑来府城了?还要和李家结亲?我的个天,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呀?
姜荷莲子和赵四娘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疑惑。颇有默契的俩人均想,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多说多错,今天到此为止,得赶紧撤。
于是,姐妹二人真切祝福了李翠薇一番后,不顾李家人的挽留,就火急火燎地走人了。
姜荷莲子和赵四娘前脚刚走,董氏后脚就问李翠萍道:“四娘一个姑娘家家的,怎么就说起了改嫁的事儿了呢?该不会是赵家人察觉出啥了吧?”
李翠萍看了眼懵里懵懂的陈老婆婆,有些不放心,拉着她娘去了她的房间,这才开口道:“多半就是察觉到了。按理说,赵四娘昨儿个才回来,这事儿不可能是她发觉的,肯定是有人在她耳边嚼了舌头,她这才跑上了门来探口风。”
说到最后,李翠萍都有些咬牙切齿了。
董氏见大闺女那略带狰狞的脸色,心里头都有些发憷,温言劝慰道:“察觉就察觉了吧,反正四娘不是说了嘛,她家不反对你改嫁。”
“话是这么说……”李翠萍皱了皱眉,犹疑道:“可我要真是改嫁了,到那时候,谁知道赵家肯不肯让我带些东西傍身呢?”
董氏叹道:“你呀,就是想得太多了。赵家是出了名的讲信义,断不会出尔反尔的。”
李翠萍心下冷哂,暗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将来的事儿,谁又说得准呢?
知女莫若母,董氏一看李翠萍的表情,就知道她听不进劝。
在董氏想来,方才赵四娘都把话说到那个份儿上了,他们家就应该坦荡一些,直接说出他们心中所想。赵家家大业大,哪里就会卡着一点浮财不肯放手呢?既然赵四娘都已经变相承诺了,依照赵家一向的行事作风,就一定会把大闺女风风光光嫁出去。明明有明路可以走,又何苦做哪些见不得光的事儿呢?
原来老冒头和赵四娘姐妹还真没错怪李翠萍,李翠萍和卢建平之间确实有私。
这个卢建平虽是地地道道的静海县人,他的寡嫂董碧娟却是董氏的亲侄女。几年前,他曾受董碧娟所托,特地去李家探望过董氏一回。
董氏和李翠萍去拜访许家人时,偶然间遇上了在那儿上工的卢建平,董氏的记性不错,居然认出了曾有一面之缘的卢建平。在这之后,李卢两家便开始走动了起来。
董碧娟总是说,她的小叔子重情重义,哪怕他自己都吃不饱饭,都会尽全力供养她和她的儿子,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好小伙子。
这话次数听多了,再加上打过两回照面,李翠萍算是接触过,她也觉得卢建平是个至诚可靠之人。恰好当时,她心中有个筹划,却苦于无人帮她实施,她就觉得卢建平或许会是个不错的人选。
一番计较过后,李翠萍就悄悄把卢建平叫到了家里来。
李翠萍和卢建平私底下达成协议,两家合开一间卤味铺子,她提供卤味方子和做生意的本钱,卢建平则负责铺子里的日常经营,到了月底的时候,两家七三分账,李家七,卢家三。
卢建平当过伙计,做过苦力,一直在社会的最底层摸爬打滚。如今给他个做掌柜的机会,他自然是一千个一万个愿意,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李翠萍的设想很好,可她是根据长乐镇的物价制定的预算,真正实施起来她才发现,哪怕是城外的一间小铺子,它的租金也高得吓人。赵四娘家给李家的居家用度虽然不少,却还不足以去开间铺子。
李翠萍在无奈之下,只得将赵四娘家给她家的补品、布料以及精巧器皿等打包起来,偷偷交给卢建平,让他把这些东西卖了之后充作本钱。




赵四娘家 第三百六十七章 有失厚道
卢建平的能力还不错,有了足够的本钱后,还真把铺子给开了起来。虽说铺子才开,收益有限,可还是让李翠萍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刚开始时,李翠萍只是想让卢建平帮忙置份产业,只要有了产业,她以后改嫁时,哪怕是净身出户也不用愁了。可在和卢建平几番接触过后,她发现卢建平就是个再合适不过的再婚人选,碰巧卢建平也对李翠萍有意,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商量好再等一两年两人就成亲。
为何要再等一两年呢?一则是,李翠萍不愿意替赵家养孩子,打算等孩子生下来后把孩子留在赵家,她好一身轻松地另嫁他人;二则是,铺子还没有稳定下来,还需要赵家的财力支持,要是现在就改嫁,赵家说不定就不会再给李家丰厚的居家用度,她就失去了支援铺子的来源;三则是,赵永孝才死了几个月,她现在就改嫁的话,传出去名声不大好听。
说实话,董氏不是不知道李翠萍的顾虑,可她想着,改嫁之事可以往后拖拖,等个一两年也无所谓,但这事儿必须说清楚了,不能总让赵四娘家蒙在鼓里。
先不提别的,就说那些东西。虽说赵四娘家素来大方,那些东西给了李家那就是李家的了,是不会要回去的,可哪怕是自家的东西,这么偷偷摸摸地一点一点顺出去卖,还是给董氏一种见不得光的感觉。
这样做,实在有失厚道呀。
李翠萍见董氏的面色有些僵硬,便摇了摇董氏的胳膊,把脑袋抵在董氏的肩上,柔声道:“我知道你不愿意背着赵家行事,觉得这样做不光彩。说实话,我也不愿意干这种偷偷摸摸的勾当,可我这不是没法子吗?”
董氏望着娇娇弱弱的大闺女,不禁一声长叹,暗道,闺女大着肚子,还要整日想这想那的,不停地为以后做打算。闺女之所以这么辛苦,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娘家无能吗?但凡她这做娘的有些能耐,闺女就不用这么操劳了。罢了,罢了,闺女想怎样就怎样吧,凡事就按照她的心意来好了。
“既然赵家有所察觉,往后就不好把小卢叫到家里来了。所以说,娘,你就放一百二十个心吧,从今以后再也不会在家里走那种偷偷摸摸的事儿了。”察觉到董氏的脸色有所缓和,李翠萍轻笑一声道:“你再也不会在家里看到碍眼的小卢了。”
董氏忙道:“我、我不是……”其实,她还真看卢建平不怎么顺眼。
反正李翠萍都把话挑明了,董氏索性就直说道:“其实最一开始,谭氏看上的是你,一心想让你嫁给她的大儿子许继业。论起来,许继业无论是人品相貌,还是家世学识,那点不比卢建平强?实在要说他有啥不妥,也就是身子骨稍稍弱了点,可这也没啥大不了的。你怎么就不肯选他,非要选那个啥都没有的卢建平呢?”
李翠萍对董氏所说的话嗤之以鼻,暗道,身子骨稍稍弱了点?哼,分明就是个短命相。嫁给许继业,她就等着再做一回寡妇吧!
李翠萍立时冷了脸,沉着嗓子道:“娘,如今谭氏已经为他家二儿子定下了翠薇,你再说这话还有什么意思?这话要是被外人听去了,我和翠薇还要不要做人了?从今往后,我再也不想从你嘴里听到这样的话!”
说罢,李翠萍就将董氏推出她的房间,然后砰的一声合上了房门。
1...119120121122123...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