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逃荒到府城的流民能做什么?他们没有土地,自然无法种地,唯一拥有就是自己的那身力气了,最大众的选择就是去卖力气。
要论哪里卖力气的人最多,当然要数码头。而城南码头是府城最热闹的码头,这里每天都有数不清的流民前来卖力气。
杨久平一家相信,只要丁家他们真的来了府城,那么他家就终有一日能够在城南码头上碰见他们。





赵四娘家 第二百八十章 干粮铺子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杨久平家铺子的选址问题算是解决了,接下来他家就该决定做什么生意了。
原先杨久平家是想模仿最初的赵家铺,开个实惠的吃食铺子,专做码头上工人的生意。
然而,到了南城码头那儿他家才发现,类似的铺子那里已经有了好几家,其中开张最早、生意最好的那家铺子正是由赵四娘家所开。
这下,杨久平一家就有些着慌了。
自家要是坚持原来的设想,在这附近开一家和赵四娘家雷同的铺子,肯定多多少少会影响到赵四娘家的生意,这其实就是变相的抢生意了。
用着赵四娘家教会他们的手艺去抢赵四娘家的生意,这也太不讲道义了,简直就是臭不要脸。
无论如何,原先设想的铺子是不能开了。可不做这门生意又能做什么呢?
杨久平一家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
赵三娘注意到,原本斗志昂扬的杨久平一家这几天不知怎么回事儿,一个个都心不在焉,全都苦着一张脸。
赵三娘就问他们,刚开始时他们还不好意思说,后来见赵三娘是诚心想要帮他们排忧解难,便把遇到的难事说了一遍。
赵三娘一听就笑了,在她家铺子附近开家类似的铺子怎么了呀,哪里就扯到了道义上面,杨久平一家纯属是想多了。
只要是凭着自个儿的真本事,没用歪门邪道,别说是开在她家铺子的附近,就是开在她家铺子的正对门,她家都不会说什么。
当然了,赵四娘家能够如此包容,无惧挑战,那是因为她家已经成为了业内的霸主,别家轻易越不过她家去。这要是在以前,她家还守着一间小铺面的时候,就会成天担心别人会来模仿她家做吃食的法子,会来盗取她家的构思。那会儿要是有人敢在她家附近开家差不多的铺子,赵三娘第一个就要冲过去撕了人家。
如今赵三娘有了底气,不但不撕人家了,还很欢迎人家来竞争。拿她小妹的话来说,有竞争才有进步嘛。来来来,大家都来吧,一起进步哈。
看到她家铺子每天客似云来,许多心眼活的人纷纷效仿,开起类似的铺子来。那些都是外人,赵三娘尚且吩咐伙计与人家和睦相处,要是亲戚杨久平一家想开,她又怎可能出言反对?肯定会鼎力相助。
不过在赵三娘看来,赵家铺之类的铺子在南城码头一带已经趋向于饱和,再开下去收益有限,最好还是换个行当。
杨久平一家深觉赵三娘说得有理:就算无关道义,他家也不能开类似赵家铺的铺子。不为别的,自家这个后来的,肯定争不过先开的,更何况那些先开的铺子里还有无比强大的赵家铺呢,这是在拿着鸡蛋碰石头。
“三娘姐,那你说咱家开干粮铺子怎么样?”杨二喜问道。
“专卖干粮的铺子?”赵三娘想了想,道:“这里靠码头,每天都有很多南来北往的客商经过。出门在外,这些客商肯定要备些干粮,其中就有不少人来赵家铺买些包子馒头带去路上吃。不过再好的包子馒头吃多了也腻味,要是你家的干粮铺子除了包子馒头外,能多弄些花样,肯定会很受欢迎的。”
杨二喜见赵三娘认可了自己的想法,顿时满心喜悦,道:“咱家卖烧饼,卖馓子,卖油茶面……只不卖包子馒头。”
“为什么不做包子馒头呢?虽然包子馒头几乎每家店铺都卖,卖它没有新意,可这是客商认可的主流干粮,少了它,你家这干粮铺就有些名不副实了。”赵三娘说到这儿,有些明白了,不禁又笑了,道:“你这是在担心卖包子馒头会抢了咱家的生意吗?行啦,别说咱们赵家铺主打的是汤面、菜肴生意,包子馒头只是个陪衬。退一步讲,就是咱家专卖包子馒头,咱家客人也不是谁说抢就能抢走的。你呀,好好把自家的干粮铺子料理好就成了,别成天尽想这些有的没的。”
其实,杨二喜早在几天前就生出了开干粮铺子的想法,可她还真就是担心铺子开张后会影响到赵家铺,才一直没有说出口。今天有了赵三娘这番劝导,杨二喜再无顾虑。
于是,杨久平一家开始了他家卖干粮的大业。由于他家兢兢业业的不懈经营,新开的铺子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很多年后,杨久平家的干粮铺子开遍了幽州的各个码头,他家卖的干粮甚至被客商带去了海外,可谓是享誉海内外。
这段时间里,不光是赵三娘和杨家人在忙,詹惠岑也很忙。
詹惠岑倒不是在忙木器店的事情,她要忙的是许家的事情。
上回詹惠岑生怕许香兰留在县城里会继续受到范文俊和肖守安的迫害,就把许香兰带回了府城。不久后,听说那两个贱人被天收了,她顿时大喜过望。
詹惠岑正张罗着要送许香兰回家,许家人却先她一步,主动找了过来。
许家人表示,他们要移居府城,在准备期间想请詹惠岑收留他们一段时间。
这倒不是许家人看詹惠岑心善,就想赖上她家。他们之所以忽然跑来詹家,实在有他们不得不来的苦衷。
原来,范文俊和肖守安是死了,但皮家还在,再准确点说,皮家的当家夫人范氏还在。
范氏将她弟弟之死的一部分原因,归咎于许香兰。
这就奇了!
按常理来说,范文俊死都死了,范氏要是想为他报仇,就该找打死他的苗家和温家,万万不该找上被范文俊害得家破人亡的许家大闺女许香兰。毕竟许香兰是不折不扣的受害者,这是不争的事实,范文俊之死怎么也不该扣在她头上啊!否则的话,还有没有天理啦!
可那是常理,范氏的脑回路和常人有所不同,她居然认为那场造成范文俊死亡的争端源于肖守安强抢许香兰一事,许香兰是红颜祸水,是祸端,必须将她除掉。




赵四娘家 第二百八十一章 如此租期
范氏是这么想的,也将其付诸于行动了。
就在昨天,范氏派了一堆家丁闯进了许家,口口声声要把许香兰拉出来打死。
尽管许香兰不在家,大难不死,躲过了这一劫,可许家的那些家当就遭殃了,全都被砸得粉碎。
家当毁了还是小事,毕竟许家做了这么多年生意,也攒下了不少家私,还可以花钱重新添置。可这一回范氏的爪牙没找到许香兰就砸东西,那下一回呢,要是还没找到许香兰的话,他们会不会就砸人了呢?再说了,许香兰不可能在外面躲一辈子,许家就在这儿,她总有一天是要回来的。要是范氏真这么耗上了,铁了心要除掉许香兰,那许香兰岂不是一直都很危险?
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惨剧,保住许香兰的性命,许家人宁愿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静海,移居府城开始新的生活。
不过许家之前从未来过府城,人生地不熟,在这儿就只和詹家有些交情,只好前来投奔她家。
詹惠岑最是心善,得知了许家要留在府城的缘由后,当即表示,要是他们不嫌挤的话就在她家住着,可以一直住到他们找到合适的新住所为止。
詹惠岑一家来府城也没多久,他们还没有置下房产,现在所住的地方是由赵四娘家提供的。
因为赵三娘很看重詹惠岑,各方面都给了她最好的待遇,给她家安排的房子自然相当不错,是一套颇为别致的四合院。
詹惠岑家就三口人,住正房就足够。就是前几天许香兰来了,因为她的情绪一直不太稳定,詹惠岑没敢让她一个人住,也让她住进了正房。
许家人口也不多,不过他家把几个老仆也带了过来,光给安排一个厢房的话有些铺排不开,詹惠岑就把东西两个厢房都借给了许家。
许家就这样在詹家住了下来,可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总不好一直借住在别人家里,他们得尽快找到房子租出去。不光如此,想要移居府城,还得变卖他家在静海的产业,然后筹备府城的新营生。
这些事情千头万绪,要想办好得要耗费很多的精力。
上回为了阻止肖守安将许香兰强行带走,许家人个个带伤,至今脸上还挂着彩。许香兰更是身心皆受重创,就算神志清醒了,一时半会儿也无法出门办事。赵成蓝的前夫许继业本就是个病秧子,经那么一打,一直歪在床上起不来,靠着家中老仆半背半扶才好不容易到了府城。
也就是说,许家勉强能够办事的,就只剩下了年近半百的许母谭氏和今年才十四岁的许承业,以及几个老仆。真的是,老的老小的小,一大家子老弱病残。
詹惠岑始终记得,当初自家走投无路,是许家收留了她们娘儿几个。就冲这份情,她得要去尽心尽力地帮扶许家。
为此,她特意请了几天假,陪着谭氏在府城静海两地连轴转,忙得不可开交。
许父去世多年,许继业又体弱多病,这些年来许家一直靠谭氏支撑着。谭氏自然不同于寻常老妪,她是个有见识也有能耐之人,加上詹惠岑倾力相助,顺利将许家在静海的房子、铺子和田地等恒产折成了现银。
如今谭氏正忙着在府城找合适的铺面和居所,其中铺面是当务之急。只是詹惠岑陪着谭氏看了好几处铺面,谭氏都不甚满意,个中原因主要还是嫌租金太高。
忽然詹惠岑想起东家有多处城外的铺面正在招租,听说租金相当便宜,便带着谭氏去城外看了看。
经过这几个月的建设,赵四娘家又有多处城外产业陆续竣工,除了东城外的产业依然不对外出租外,其他三城外都有为数不少的产业在进行招租。
不过,别看赵四娘家待租的产业不少,可由于地点和租期的问题,真正租出去的没有几间。
其实,詹惠岑也认为东家的这些铺面位置太偏,不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但东家盖得房子美观大方,实在齐整,又都是前店后家的构造,詹惠岑就想着,哪怕不在这儿开铺子,把房子租下来住也是好的,反正租金便宜,就是前面的店铺空着不用也不亏。
谭氏的看法和詹惠岑不大一样。在她看来,别处倒还罢了,南城外的几处铺面虽然现在略显冷僻,可她能够看出它们存在着不小的发展潜力。她就奇怪了,这种潜在的旺铺,怎么就没什么人来租呢?如果不是听说附近的地皮在不久前都被人买走了,她甚至想买下一块地皮自己盖上个几十间铺子。
听说谭氏有意要租,詹惠岑便把她领去了赵四娘家专设的招租处。
到了那里,谭氏算是明白赵四娘家的铺子为什么租不出去了。
原因无他,租期太短。
听说一直到上个月月底,赵四娘家还肯和租户签订两年期的租约,可到了这个月,她家就只肯签一年期的了。
凡是想要好好经营的商户,都不会愿意让自家的铺子经常搬来搬去。
几个月前多家商行开始陆续在南城码头设立货栈,南城外日益兴盛,酝酿出无限商机,连带着赵四娘家那些偏得没边的铺子看上去也不是那么偏了,加上租金便宜,不少商户都动了租用的念头。可一听租期只有两年,不少人都打了退堂鼓,及至租期缩短到一年,从上月初一到现在,赵四娘家就租出去的产业一只手可以数的过来。
就是非常看好那些铺子的谭氏,一听租期只有一年,也当场生出有掉头就走的冲动,租用那些铺子的心一下子淡了下来。
谭氏原打算尽早签约,可现在她还得琢磨琢磨,再做打算。
回去的路上,素来爽利的谭氏一直在纠结,到底是租呢,还是不租呢?
要不还是租吧?就如詹姑娘所说,租金那么便宜,租来住也是很划算的。
可那些铺子,房东为什么就不肯签长约呢?谭氏实在想不明白,大热天的,琢磨出了一脑门子的汗。




赵四娘家 第二百八十二章 好戏开锣
炎炎夏日,赵三娘坐在放着“冰箱”的账房里还是觉得热。过了晌午,她实在是耐不住热了,只得拿起一把芭蕉扇用力地扇起来。
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了,古代哪里会有什么冰箱?就算冰箱是和赵四娘一样穿越过来的,可这里没有电,再好的冰箱也用不起来呀。
其实,此冰箱非彼冰箱。赵四娘家的冰箱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装着冰的箱子。
这种冰箱倒不是赵四娘家的独创,自古就有。
只不过这种冰箱通常在夏季使用,而夏季的冰价格昂贵,一般人家可用不起,冰箱就仅盛行于有钱人家,民间很少能够看见。
那么问题来了,赵四娘家的冰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倒不是多此一问,实在是因为如今赵四娘家当家做主的是赵三娘,这丫头骨子里就是个抠门儿的,绝对舍不得花钱买冰。既然不可能是买来的,那么冰的来源就很让人好奇了。
其实,这些冰不是来自于别处,正是来自是赵四娘家,皆由他们家自产。
想当初,苏记的少东家送了赵四娘一本百科全书,里面记载了无数高超的技艺。可赵四娘这个眼瞎的,放着这么好的一本书不好好研究,就记住了几个粗疏简单的方子,制冰法就是其中之一。
别误会,赵四娘可没有制造大量冰块在夏天热卖的远见。她会对制冰感兴趣,不过是由于那时她在捣鼓着酿啤酒,想着啤酒得冰着喝才好,这才特地从书里翻出了制冰的方子。
当时是冬天,赵四娘循着方子成功制出了冰后,就把这事丢到了一边。毕竟幽州的冬天够冷,那时节外面四处都是冰,冰就不是个稀罕物,根本看不出冰的可贵来。
倒是赵三娘,自打她接受甜品铺子后,就一直在琢磨着如何使铺子里的夏日饮品变得更加地冰爽可口。
以前她是将饮品浸在井水里,效果一般。那时老是听赵四娘嘴里念叨着冰镇啤酒,她就灵机一动,想到了冰镇饮料。
以前在夏天买不起冰,没法子冰镇,只能退而求其次另想它法。现在能够自己制冰了,自然是想怎么冰镇就怎么冰镇。
她家的饮料原本就很可口,这要是冰镇上了,还不得在夏天大卖呀?冰镇,一定要把自家的饮料全部冰镇上!
要想全部冰镇上,自然缺不了冰,还得是大量的冰。为了防止冰不够用,最好现在就开始存冰。
赵三娘可不是做事不靠谱的赵四娘,她想好就会付诸行动,立刻着手挖起了冰窖,做起了存冰的准备。
尽管她家有制冰的技术,可她还是在冰窖建成后,让人大张旗鼓地从冰冻的河面锯下来不少冰存进冰窖。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制冰工艺简单,所用原料价格低廉,直接制出来的冰成本很低,远比花钱雇人锯冰划得来,赵三娘这样做无异于是在白花冤枉钱,这么做不符合常理呀。
其实,赵三娘这样做是出于谨慎,深怕别人知道自家有制冰的方子,会生出觊觎之心。
她这样一来,到了夏天用冰时,别人只道她家是在使用冬天锯回来的存冰,万想不到自家的冰其实是自制的。
别看赵三娘这个方法有些笨,但效果还真不错,至今还没有外人知道她家懂得制冰的技艺。
只是,就算冰是自制的,制冰的成本也很低,可多多少少也得些花钱不是,但凡花钱,赵三娘就很心痛。
这么大热的天,这么大的一个账房,赵三娘只舍得放了两个冰箱,基本上起不到什么降温的作用,但,聊胜于无不是。
看到账房里忙碌着的诸人个个挥汗如雨,赵三娘这只铁公鸡心里也有些过意不去了,就让甜品坊送来了几大碗时下热卖的冰沙,分给诸人解暑。
说起来,无论是直接从河里锯回来的冰,还是赵四娘家自制的冰,里面都多多少含有杂质,力求完美的赵四娘家自然不会将这些冰直接用于食用。她家在制作多款冷饮时,都是在大块大块的冰上放干净的铜制模具,然后在模具里注入清冽的泉水,稍后取清泉凝结而成的冰使用。
如此讲究,冰的成本自然就上去了不少。加上制作冰沙时,要用到不少时新鲜果和腌渍果脯,以及自家秘制的果酱,造价那就更高了。
所以说,赵三娘今日请整个账房吃冰沙,那可是下了大决心花了血本的,要知道,平时她自己都不舍得吃呢。
当木器店的伙计跑来报信时,赵三娘已经在干第三碗冰沙了,这会儿她正吃在兴头上,心里是万万不想离开此地的,可情况紧急,她不得不走。
赵三娘有什么要紧的事情,非得赶在盛夏的正午时分出门呢?
这就说来话长了。原来消停了些时日的丁金龙又闹出了事端,方才木器店的伙计来报的就是此事。
据那伙计说,今儿个丁金龙又跑去木器店闹腾,撒泼放刁无所不用其极。木器店的掌柜詹惠岑按照赵三娘事先吩咐好的,一看到丁金龙过来捣乱,也不和他废话,就直接让几个身强力壮的伙计把他绑回了丁家。
早在赵三娘从周氏那里得知了丁家人的恶行后,嫉恶如仇的她就想出手整治他们。
赵三娘先前一直忍着没有出手,是因为她觉得朱鸿程自己能够解决。不过现在看起来,朱鸿程自己是解决不了的,还得由她亲自上。
在赵三娘看来,择日不如撞日,既然今日丁金龙撞了上来,那么就在今日把事儿做个彻底的了断好了。她这才不顾酷暑,急急忙忙地赶去了丁家。
这回赵三娘不光自己亲自上门,还派伙计把小杨氏的娘家人也请上了门。后来她想了想,索性把柳枝坊的里正和众村老也一并请来。
阵仗这么大,全村人都被惊动了。
于是,众多吃瓜群众纷纷自带小板凳,跑来观看年度大戏。
很好,该到的都到齐了,好戏就可以开锣啦。




赵四娘家 第二百八十三章 拿钱办事
早就跃跃欲试的赵三娘正准备手撕姓丁的一家,却瞄见朱鸿程家的几个亲戚不请自来,那个谁也在其中。她下意识地把伸出去的脚尖又收了回来,眼珠灵动地转了两下后,就临时改了主意。
赵三娘把先上场的机会让给小杨氏的娘家人,自己则斯斯文文地站在一旁。
小杨氏的娘家人一上场,就当着众人的面把小杨氏这桩婚事的来龙去脉分说清楚。
原来,多年之前小杨氏的曾祖母死在了逃难途中,她的曾祖父为了找人照顾尚在襁褓中的幼子,就续娶了寡妇钱氏。
小杨氏的亲曾祖母一共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杨庆隆就是小杨氏的祖父,大房子息不丰,她祖父就只有她父亲杨久平一个儿子,而她父亲生了三个闺女,她是里面的长女;次子杨庆荣,二房更加子息稀少,杨庆荣只有一个儿子杨久泰,还不曾有孙辈。
寡妇钱氏没有为曾祖父生儿育女,不过嫁进杨家的时候,她带来了自己和前夫生的儿子丁大牛。哪怕丁大牛不肯改姓,曾祖父也始终将他视为己出。不但给他娶了媳妇,还将自家房子中最好的一间分给了他。丁大牛生了一个儿子丁长顺,后来又有了孙子丁金龙和孙女丁金凤。
在老家的时候,杨丁两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同吃一个锅里煮的饭,日子过得还算是和睦,儿女先后嫁娶。
却不想,丁金龙好的不学非学人家去赌博,居然染上了赌瘾,欠下了一屁股债。
为了偿还高额赌债,他竟把怀着身孕的媳妇儿给卖了。就这样,丁家的名声一下子臭掉了,丁金龙再也娶不到媳妇儿,他妹妹丁金凤也因此被退了亲。
恰在此时,杨家二房的独子杨久泰意外受伤,不但破了相,还折断了手。
破了相倒还是小事,关键杨久泰断的是右手,可能是里面的手筋断了,伤愈后气力全无,就跟废了没有两样。这对靠种地为生的杨久泰来说,无异于是灭顶之灾,他以后恐怕很难娶到媳妇儿了。
一番商议之后,丁金龙续娶了杨家大房的小杨氏,而丁金凤嫁给了杨家二房的杨久泰,成就了小杨氏这桩不幸的婚姻。
逃难途中,一大家子分散了。就只有杨家二房和丁家来到了府城。只不过来了之后,两家人因故吵翻了,就没再住在一起。
原先在老家的时候,碍于杨家大房,丁家还不怎么敢苛待小杨氏。可到了这儿之后,杨家大房不在了,杨家二房又不管事儿,丁家便开始肆无忌惮地虐待小杨氏。
众人闻言,都道:原来如此。
之前就听到有传言说,小杨氏其实不是童养媳,她是丁家正儿八经娶进门来的,她的娘家离的也不远,就住棚户区,是那谁谁谁。
但别看这个传言传得有鼻子有眼的,可大家都不信。
为啥?
大家想啊,真要如传言所说的,是正经姻亲,娘家人也近在咫尺。那闺女被丁家如此欺负,活的连个童养媳都不如,娘家人能不杀过来为她出头?
如今亲耳听小杨氏那些所谓的娘家人一说,大伙儿才知道传言不假。
怪不得不出头呢,原来小杨氏是大房所出,不算是他们二房的嫡亲血脉,不是自家闺女就不心疼啊!
可你们二房不应该呀!
小杨氏相貌端庄,任劳任怨,一看就是个好媳妇儿的人选。要不是为了给你们二房的废物儿子娶媳妇儿,她能嫁给丁家那个赌棍?再说了,纵然小杨氏她不是你们一房的,她也姓杨啊,也是你们家的近亲啊!你们怎么好不闻不问,任凭丁家往死里作践她呢?
1...96979899100...1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