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农业强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凌烟阁阁老
与国内各大湖泊萎缩相对应的,是呼伦贝尔草原因干渴而沙化;是北方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无数证据显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出现。
老毛子占据的资源实在太多了,多到齐政不“替天行道”,都对不起满身的外挂。
在贝加尔湖的南端。
贝加尔湖的水量如此巨大,也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它的地质构造非常奇特,是一个地壳断层湖泊,其最深处达1637米,又被称为“世界之井”。
齐政不禁泛起一丝微笑,深一点更好,更有利于他悄无声息地“调水”。
“六金六筑阵触发,主金土两系,范围:方圆一千公里。效果:凝脉,聚矿。能使地脉凝结,生金炼银。”
这个可以用来“生金矿”的灵阵,第一次被齐政运用,却是被用来“造水管”。
如果有人开天眼,可以看到,在地下100多公里深之处,泥土被不断压缩,无声无息无振动,一条圆形“管道”就慢慢扩展出来。
灵阵之力下,泥土被压缩至凝固,逐渐变为石壁,隔开了其他咸水层或石油层等各种各样的“杂质源”。
这条“水管”横穿同样极度缺水的蒙古,直达我国西北。
没错,开发西北的土地资源一直被齐政记在心里。地广人稀的大西北,只要有充足的水资源,再造一个“塞上江南”不是难题。
荒漠又怎么样?只要有水,照样能变成绿洲。
其实,灵阵突破到四阶后,理论上从东部大海“调水降雨”开发大西北,更为便捷直线距离更短。
但西北地区本就是因为气候和地形的原因,几大海洋暖气全都无法进入,导致了降水稀少,造就了西北干旱的事实。
稍微增加降雨还好说,大规模地改变气候……有句话咋说来着“事出反常必有妖”。
嘉谷一开发,气候就突变,而且是没有道理的突变……这不是将自己摆上“切片台”吗?
相比之下,从地下将贝加尔湖的淡水资源引进来为我所用,无疑更加隐蔽和有说服力深埋地下的水层,谁又能说得清楚呢?即使是沙漠,也都是有地下水层的。
更何况,修“管道”是一劳永逸的举措。“管道”形成后,不用刻意调整,贝加尔湖淡水都将源源不断地流向大西北。
不过,覆盖范围更大的灵阵,意味着布置起来更加复杂。
齐政要不断根据地形,避开地下的矿产资源或污染层;尤其是在蒙古境内,“管道”的深度更是达到200公里,而且与其他地下水层或油层交错掩护,还有石壁的阻隔,更难被勘探出来不用怀疑,某人就是这么小气,绝对不肯便宜某个小国。
当然,这样会造成落差,但木有关系。
“碧波清华阵触发,主木水系,范围:方圆一千公里。效果:清水,引流。能使泉水清净,引流违行。”
这就跟石油或天然气管道有点类似,在长距离管道输送线路中,在输送的起点以及重要点必须要设置压缩机,用以为输送中的油气加压,能够让其输往下一线路起引流作用的“碧波清华阵”就是“水管”的压缩机,而且一个就足够了。
“管道”还在扩展,也还没有通水,齐政打算将管道修建至每年至少能为大西北输送半条长江径流量的规模,也就是说,每年能为我国增加几千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这其实已经不能被称作“管道”,而是一条“地下河道”。
……
第322章 要真正进军沙漠了吗?
6月。
西北肃省和蒙省的交界处,同时也是腾歌里沙漠和巴丹基林沙漠的交界处,齐政伫立在这里。正好是太阳落山的时候,看着夕阳光下的沙漠,从来没有想到沙丘可以那样美,千姿百态。
沙漠的静美和神秘当然很有吸引力,但齐政更喜欢将其变为良田万顷、渠水欢歌、绿树成荫的“天府之地”。
贝加尔湖“地下河道”的另一端就延伸于此。
有人说,沙漠其实和湖泊、冰川、海洋一样,都是自然之子,不应该把沙漠全部“治”了。
某种程度上,齐政也赞同这话,但腾歌里沙漠和巴丹基林沙漠不应在此行列。
只因两者都具有大规模开发的潜力。
腾歌里沙漠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沙漠内部沙丘、湖盆、山地、平地交错分布。尤其是南部,湖盆星罗棋布,黄河流经其地。因而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而且水质良好,是坚持排灌的优质水源。
巴丹基林沙漠总面积4.92万平方公里,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多达100多个。这里被认为是我国频发的沙尘暴的沙源,总体的生态现状还在进一步恶化。但有不少科学家坚持认为,巴丹基林地下藏有丰富的深层地下水,如果能够知道它们的具体走向并加以合理利用,沙漠绿洲就不会消逝。
齐政也证实了这一点:“透视”地层,就算没有他修建的“地下河道”,浩瀚的沙漠下,也隐藏着大量的深层地下水虽然从浓度上来看,更多的应该是咸水。
但如今有了从贝加尔湖而来的淡水,就有了充足的水源保障,再加上当地光条件优越,一旦将沙地改良为沃土,物产富饶的大西北将不是梦想。
如果大规模开发治理好这片沙漠区,齐政估计,能为国家增加近亿亩的耕地面积。
这样想着,齐政眼眸明亮,“发动吧,四阶碧波清华阵!”
千里之遥的贝加尔湖湖底,河道石壁在缓慢向外挤压,但“地下河道口”被冲开,巨量的淡水资源沿着还在缓慢扩大的千里河道,汹涌而来。
“西北变天府,从今始!”
……
结束“休假”回到嘉谷总部,齐政拉上管理层商讨最新想法。
“你是说,我们应该进军沙漠了?”王昱业瞅着逛了一圈沙漠回来就突发奇想要进军沙漠的大老板,一脸无奈。
齐政淡定地点头。
王昱业捂额:“你知道水资源是制约沙漠开发的关键因素吧?西北本就干旱缺水,沙漠更是恶劣,你怎么就想不开要去死磕沙漠呢?”
齐政微笑:“先别急着反对,看完这份资料再说。”
王昱业等人接过资料,打开一看:“深循环理论?”
“深循环理论”,本应是和海大学陈键升教授于明年中旬才正式提出的一项研究成果中国北方沙漠中可能存在着深循环水,从而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地下水深循环的观点,打破了地下水仅限于在上地壳循环的传统水文地质理论。
齐政某突然想起这个理论后,派人和陈教授联系上,才知道,他早已有了“深循环理论”的雏形,现在更是有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何为地下水深循环?根据陈教授对青藏高原水量平衡的研究发现,高原内流区的湖泊与河流存在严重的渗漏,估计每年的渗漏量可达1000亿立方米。陈教授认为,这些渗漏水是通过跨流域的深循环形式在高原外围的平原地区排泄,其中一路水沿着板块之间的缝合带自西向东北排泄,经过西北沙漠、华北平原等地区;另一路水自西向东南排泄,经过云贵广等地区。
陈教授因此提出,我国北方的沙漠中可能存在着深循环的水,大概循环的深度在122公里到200公里。
在沙漠地带找水,依照“深循环理论”,只要寻找到位于深层水循环“天然通道”上的火山口、断裂带等导水构造,就相当于找到了水流的出口。
而据齐政所知,这一理论在提出的几年后就取得了突破进展,在巴丹基林沙漠找到了符合国家矿泉水标准的优质水源。
陈建章看完资料,抬头说道:“这终究只是一个理论而已,甚至还没得到验证……”
齐政说道:“但这至少是一个方向,不是吗?”
在齐政看来,这个理论很适合作为嘉谷寻找沙漠水源的理论依据。至于最后找到的不是高原渗漏水,而是贝加尔湖水,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科学家们总能给出“科学”的解释。
王昱业则揉揉额头:“就算找到了水资源,你想过没有,开发沙漠是需要巨大的投入的。防风固沙、灌溉设施、沙地改良……这些都需要大量金钱和人力的投入,我不敢说最后一定是亏本的买卖,但巨大的投入一定会拖慢嘉谷的发展速度!”
嘉谷之前在西北肃省开发的沙地,只能说是小打小闹,对集团的总体发展不会有多少影响;但看齐政现在的意思,是要大规模进军沙漠,这就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对集团的影响大了去了。
齐政肃然:“我知道投入巨大。但如果颠覆传统理念,把沙漠作为财富,就会发现,沙漠反而是嘉谷大发展的机遇。随着东部耕地资源减小,国家的耕地资源储备区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如果想要在国内入手大规模连成片的耕地资源,除了向沙漠要耕地,没有更多的选择!”
“这甚至不是一个企业的发展问题,还是一个国家问题。大家都知道,相对于众多的人口,我们国家的资源何其匮乏。地大物博事实上离我们很远,作为有志于成为农业领域龙头的嘉谷,理应选择在沙漠里迎难而上!”
众人面面相觑,话都说到这份上,没有人感受不到齐政的意志。
但要真正进军沙漠了吗?相对于嘉谷以前的战略决策,这个目标无疑更具风险。
看出众人的迟疑,齐政忽的一笑:“再说了,又不是说马上就要大规模投入,起码得先找到水资源吧。没有水,一切都是瞎扯淡。”
闻言,众人都笑了起来。对哦,想那么多有必要么?如果连水源都找不到,讨论再深入也没有任何意义。
王昱业于是含笑道:“那就先找水?”
“那就先找水!”齐政同样笑着点头确认。
……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第323章 灰头灰脸的沙漠找水
腾格里沙漠腹地。
蓬头垢面的魏明双手撑腰,简直想要原地爆炸了。
他,北大工商管理硕士生,为毛要在这不毛之地吃沙呢?
加入嘉谷以来,继被调到库布齐沙漠边缘建设草原牧场后,又被抽调到川省贫困山区协助建设红豆杉种植基地,刚打好基础后,紧接着被大老板一声令下,又被安排进沙漠寻水队。
他本以为之前在草原牧场的经历算是艰苦的了,但是与现在经历的一对比,简直不值一提。沙漠寻水队面临的环境要恶劣一百倍无人、无水、无电、无路、无通讯、无住房……一切从零做起,开路、打井、支帐篷……
寻水队昨晚刚经历了一场大风沙,沙子嗖嗖地从地面往帐篷里漏,早上起来时发现,无论是枕头还是身上,到处都落满了黄沙!
但再辛苦,他也忍下了。
因为他已经了解到,在嘉谷,尤其是在基层,像他这样频繁的调动是极为罕见的。据内部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一般只有公司大力栽培的对象才有这样的机会。他也感受到了,自己确实是在这种高强度的锻炼下得到极大的进步。
而且,嘉谷给他的薪酬也实在很诱人。唯一遗憾的是,荒郊野岭的,他都没有机会花钱,只能投资买房嘉谷内部投资理财建议第一点,强烈建议员工投资买房,财富增值的第一选择。
如果说之前他更多还是熟悉嘉谷事务并融入嘉谷,现在他已经是独当一面了。在沙漠寻水队,技术上他说不上话,但在团队管理和后勤管理上,他就被委以重任了。
前程可期,吃点沙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小魏,赶紧过来吃饭了,不然又要起风了!”一个声音传来,打断了魏明的思绪。
“好嘞,陈教授!”
叫他的是陈健升教授。陈教授受齐政委托,作为沙漠寻水队的技术指导专家他也想趁此机会证实自己的“深循环理论”,因此双方一拍即合。
风沙季节,晚上睡觉要戴口罩,吃饭也要加快速度,否则就是沙拌饭了,这些都是沙漠里寻水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最怕就是碰上起风了,吃饭的时候,常常要在米饭里加水搅和,把沙子沉到碗底,吃上面的米粒;如果遇到特大沙尘暴天气,甚至难以生火做饭……”魏明抱怨道。
至于饮水,更是要节约喝,水都是从上百公里外运到沙漠腹地的。可以说,在沙漠里待久了,寻水队都跟骆驼一样了。
陈教授倒是看得开:“这样的条件已经很好了,我以前进沙漠那才叫一个难熬。在我看来,嘉谷的后勤已经做得不能再好了。”
这一点魏明其实也心里有数。
不是他自夸,环境虽然艰苦,但嘉谷已经尽力做到了最好。
如今,嘉谷的基层政策已经日益成熟。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多元化,令环境艰苦、生活单调的农业基层生产越来越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为了留住人、用好人,嘉谷在新员工入职后,先不忙着培训,先让他们跟班,感受、体验基层生活,并加强心理疏导。
另一方面,嘉谷提升了基层员工的待遇,并加强岗位晋级培训,为基层员工从低岗位向高岗位迈进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机会。
经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嘉谷员工,工作经验丰富,整体素质较高,能够更快适应野外施工环境和集体生活。
沙漠寻水队更是由其中的佼佼者组成,绝对不会出现因为在沙漠里打井,留下一句“没想到离家这么远”就打道回府的情况队伍里外聘的打井队就出现过这样的幺蛾子。
当然,寻水队里除了嘉谷的员工,还有陈教授以及他的学生、沙漠向导和打井施工队这样的外聘人员。如果队伍不稳定,寻水工作就难以有保障。
为此,嘉谷从改善队伍生活条件入手,甚至专门改装了炊事车跟随队伍出发,后勤车辆达到了车队三分之一的规模。
尤其在饮食上,合理搭配饮食,尽最大努力保证队员吃饱吃好。譬如打井施工队来自肃省等西北省份,喜欢吃面食和牛羊肉,后勤就安排服务班调整菜谱,尽量照顾他们的饮食习惯;考虑到夜班人员工作十分辛苦,特意为他们推行夜班点餐制……
所以,即使沙漠中时不时的风沙、白天的炎热、夜晚的寒意,一度使不少人萌生退意,但最终还是被嘉谷的后勤保障所打动,坚持了下来。
寻水队的向导老赵也对嘉谷的后勤评价极高,但这更让他难以理解:可以看得出嘉谷投入不菲,但这不是相当于将钱扔到风沙里面吗?
老赵一边大口扒着热乎饭,一边苦口婆心地对魏明和陈教授说道:“沙漠开荒可不是这么容易的,花费这钱,嘉谷干什么不好呢?要知道,即使在条件相对还好的明勤,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的也不在少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