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水浒任侠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云霄野




2017章 善造艨艟越大江,能建船舰航远洋,玉幡竿等人的归宿
    福建路,泉州市舶司。

    临近市舶司港汊的造船厂中,众多役夫正用绳索、支杆等物件将一颗颗有合抱粗的原木拖拽起来,在旁边也有几个工头高声指挥着,但见众人动手的、呼号子的,自是干得热火朝天。而非但是泉州市舶司,齐朝沿海大多船坞中也都是一般的景象,终日有大批役夫卖力造船,各处规模最大的造船厂中尽是如火如荼的红火气象。

    萧唐当然清楚,自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朝海禁,清朝闭关,可谓尺板不得出海,也彻底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性。中华皇朝本来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以及当时处于时节尖端的科技却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只是如今虽然自己施政大力鼓励推动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也很难确保由于中华历朝各代大多会采用抑商的国策,而且中原王朝所沿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政策,很多时候也基本属于赔本赚吆喝,也不免导致财政负担愈发的沉重...而且各代君臣大多也都会有天朝上国,无所不有,单靠农业便足以养活天下百姓的心思,所以几代之后,也未尝不会出自于自我保护的考量,而封锁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道路,再次走回推行严厉海禁政策的老路上。

    然而宋朝虽然弊政颇多,但它却也是对重农抑商政策最为宽松的朝代,并且推行开洋裕国的国策,如今沿承其社稷的齐朝治下士大夫与普通民众尝过海市市舶制的甜头,对待商业牟利的态度比起其它朝代相对更为开明。所以当他们看见沿海军州因为海市的兴旺而富庶繁华、商贾云集,对于萧唐大兴土木打造海舶,甚至更是打算要远洋开拓航路的反对阻力自然也就小了许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推广海洋贸易能够成为一种常态,如此尽可能避免中土再走回固步自封的老路上,这当然也是利于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而此间船坞的官署当中,于齐朝新设的靖海监船坞司官居要职的叶春正侃侃言道:“本来我朝水师楼船制式,船上建楼三重,状如小垒,其长者步可以奔车驰马,虽大江大河战事当中能当大用,可倘若海上遇暴风时则人力不可制,且来往转向不甚便于用...而如今能改良得舱壁钩联,于船壁龙骨处多设水眼,船底板再以麻丝、桐油、石灰调剂填缝得腻实,便是受碰撞触礁时,遮莫也能维持航行。再者我朝本就善造的单龙骨尖底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如今经改制修造,也足可在海上破浪而行......”

    然而叶春兀自禀说时,如今官居靖海监船坞司勾当私署总事的孟康却蓦的一乐,倒教叶春一个愣怔,随即便问道:“孟总事何故发笑?”

    孟康摇头莞尔,又笑说道:“我只是想起当年叶春兄弟流落于京东路地界,而投到密州陛下名下船坞做造船行当时,尚不知我等所谋大事,也不知陛下当年名为宋朝重臣,实为绿林中数山共主这一机密。而后我等公然举事,叶春兄弟方才知晓这是上了‘贼船’,要你一并投到水泊梁山去,倒是百般不愿,还得是那徐大刀动刀子胁迫,而官司追究反宋乱党,又与我等已然脱不开关系,这才不得不到梁山也做得个职事头领......

    而后直到我等誓师抗金之时,叶春兄弟似乎才是心甘情愿的辅助陛下成就大事,时至今日我等皆为开国功臣,得陛下...我家哥哥厚封赐赏,自是恩命立至,终得了身达命。而兄弟你比起当初初投梁山泊时终日那副战兢惶恐的苦瓜脸,如今司管本职职事兢兢业业,倒是比谁都卖力......”

    叶春听孟康说罢,也不由自嘲的一笑,随即又感然说道:“可笑当初小可愚钝,浑然没个远见,仍指望做个顺民倚仗官府,不肯投身梁山...若非是陛下有先见之明,而后金人入寇,小可除造船的本事别无所长,在那般世道因兵灾战祸只怕落不得个善终...而有幸得遇陛下,梁山众位好汉也向来待我恩重,如今终于得以成就大事,享官身富贵,终得安生,我朝既要兴海政,小可仍能学有所用,也唯有竭心尽力,以保皇上洪恩而已......”

    本来当初便善于打造花石纲大船,而后于饮马川与裴宣、邓飞啸聚结义,水浒中便是梁山泊专管监造战船的玉幡竿孟康,以及因缘际会之下命途早已转变,而早已甘心为萧唐竭忠效力的叶春,以及随着杨幺从洞庭湖水寨奔逃出来,投效齐朝,如今为得享荣华、安身立命自然也是忠心勤勉的高宣这三个最善于造船的能工巧匠,在如今齐朝筹备大规模远洋航海的形势下,当然也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紧人物。

    此时高宣也奉萧唐旨意,正于杭州市舶司船坞督监造船事宜,他们三人也时常交流心得,探讨如何改良船舶舰只更能适用于航海远洋,彼此自是相得益彰。

    而本来宋朝时节的造船业便居当时世界首位,孟康与叶春、高宣三人又是做为这个时代掌握最顶尖造船技术的能人,实则改良研发用于航海的诸般船舰制式,绝大多数都已经确定能够大规模投入量产。只是萧唐雄心壮志,所要进行的是中华历朝各代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航海计划,各处造船厂也仍须紧锣密鼓的打造经孟康、叶春、高宣三人商讨议定,已然可以大量生产的海舶船只。

    孟康与叶春二人又说笑了几句,随即依然探出手来,在桌案上铺满的船只构造图样上比比划划着。未过多时,叶春便又问道:“啊,是了,先前经我等先是以单龙骨尖底船为基本,改良得海舶制式高大如城、底尖上阔,先打造出一艘试检,足吃水一丈一二尺,自是乘风冲犁如车辗,能破大浪,利大洋深处,可为海战利器,纵然遭遇极大风浪也不会轻易翻覆,能行于旷海深洋之间...先前已向陛下禀说得分明,而这等船舶,陛下可曾定下名号?还是说由孟主事与我做主便是?”

    孟康见说也立刻回复道:“兄弟你至明州船坞公干之时,哥哥那边确也传来旨意,既然这等海船是我等于福建路泉州市舶司经过改良试用,又有福建几部水师协同尽力,而且日后在大洋深海当中航行,自也是要讨个吉利彩头...故而按哥哥旨意,就将这等海船唤作福船了。”



2108章 时代知识的积累,可以点开科技树了
    除了由孟康、叶春于福建路治下市舶司改良研发的大福船,还有高宣一并协力设计研造的遮洋、游哨、开浪、连环等诸般海舶船只陆续得以试用,大批打造,当中也有不少船只得以立刻应用于民间的商贸海运,如此也刺激得沿海各处市舶司海市更是兴旺富庶,而那等繁华气象,自是有分教: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直到李俊受萧唐重托,带领一众聚义兄弟,而统管着声势浩大的舰队开始下南洋、走西洋的远航旅程,积年累月、先后九次,且舰队的规模也是愈发的庞大。孟康与叶春、高宣这三个造船能手仍须监工制造海舶,自也是连年忙碌,而同样既是从事着自己最为擅长、最为痴迷的行当,孟康等人当然也是充实快活,几乎未曾出现甚么纰漏过失。

    而全权主管齐朝靖海监船坞司治下各处造船厂建造船舶事宜的孟康,后来也曾至齐朝新设的天工院兼管选拔、教授门生,倒也与朝廷设立的国子监教导太学生有些相似。只不过能被选拔入天工院的生徒却是将得以学习造船、造炮、灌钢等诸般更倾向与当代生产科技息息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法......

    如此孟康所擅长的造船技艺,非但是传承给了自己的子孙辈,也培养出了许多精于设计打造诸般制式船舶的能工巧匠,不出一代的光景,齐朝造船的科技水准便已是日新月异......

    本来按正史的轨迹宋朝造船的技术再传承下去,与大规模展开海上漕运的元朝,以及造船业仍能代表世界最先进技术的明朝之间相隔的时间并不算十分漫长,期间还经历了元朝几次海禁,以及明太祖朱元璋发布“禁外藩交通令”,彻底取缔海外贸易,而致使中原王朝造船科技发展停滞的历史阶段。是以经过萧唐大力推展国家造船业与航海业,在任期间一直勤恳专注的孟康差不多也到了告老致仕的年纪之时,齐朝造船业的科技水平,遮莫便已超过了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时精良海舶的做工水准。

    如此这般,孟康、叶春、高宣一生尽职尽责,直到他们三人告老归隐时也是后继有人。而除了造船科技于齐朝时节得以迅猛发展之外,得益于天工院大力鼓励扶植其他诸般科技的应用,到了孟康的玄孙一辈,便研造出可用于大规模海战的风帆战列舰。虽然受时代科技的限制,尚还无法制造出由蒸汽驱动,外覆坚固装甲的铁甲舰,但是齐朝凭借着独步世界的造船与航海科技,以及规模最为庞大强盛的海军舰队,早在西方列国开启大航海时代之前,也已有能力纵横四海、称霸大洋,教中土臣民去探索除了他们的开国皇帝萧唐之外,也尚还无人知晓的神秘领域......

    而做为齐朝造船世家的先人,孟康以最擅于改良打造船舶的能工巧匠身份名留青史。时至后世,对于那些深入求证中华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的人们而言,玉幡竿孟康,这个称谓与名字也总会印记在他们的脑中。

    ※※※※※※※※※※※※※※※※※※※

    同为当初于水泊梁山共聚大义的兄弟,而同样以自己最擅长的技艺屡建功勋的职事头领当中,除了孟康之外,也仍有一人也按萧唐吩咐在天工院中供职。只不过更好闭门研究的凌振却把改良、打造、操控诸般投石炮具的教导事宜撒手都推给了追随自己多年的心腹炮手,仍是关起门来潜心研究,虽终日足不出户很少见人,但依着他性情使然,也是自得其乐。

    虽然投从萧唐伊始,凌振几乎没有受调遣赶赴战场最为凶险的前线亲冒矢石厮杀,但也全因他经过萧唐提示,而研发得射程威力等同于回回炮的巨型投石炮具屡建功勋,在多次攻城战事能够顺利的摧毁敌军城垣壁垒。也可以说若是没有凌振的助力,多少年来的仗打下来,恐怕还将会有大批的梁山聚义兄弟不免战死沙场。既然也绝对可称得上是居功至伟,凌振如今爵禄等同于开国公,所受封赏也完全不逊于当初统领得梁山马步军的正将级别。

    然而对于凌振来说,无论当初在汴梁军器监署坊内只做个芥子大的小官,还是如今已是贵为国公的尊崇身份,他也仍愿意闷头搞新式炮具的设计研发。只是投石炮具发展到了回回炮相等级别的程度,似乎也很难再有甚么突破。凌振终日冥思苦想,但一直都没有甚么实质性的进展,也难免愈发的愀然不乐。

    直到再次得萧唐宣召觐见,叙兄弟情谊之时凌振也不由倾诉他这些时日烦闷的因由。而萧唐仔细倾听着,蓦的他眼睛一亮,又立刻取出纸笔勾勒图画起来,随即向凌振阐述其自己的想法。

    凌振起初虽然不解其意,可如今恁般时节毕竟利用火药引燃的爆炸型火器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只是尚需要利用投石机将其施发出去。凌振发了大半辈子的炮具与火器,并曾亲自着手改制震天雷等爆炸火器,对于自己最为熟悉的领域他自也有着举一反三的理解力。更何况凌振先前也曾见识过,当年曾与刘锜通力合作,如今也早已投从齐朝,而同样善于改制研发火器的能臣陈规,他可已然发明出装火药于筒内,而点燃尾端引线,以燃烧的火药喷向敌人的管形火器了......

    是以只过了一时片刻,凌振顿觉脑中灵光一闪,他再觑向萧唐时脸上那欣喜的神情,就与当初他们两个初遇时彼此交流心得,也完全能够理解对方的构思时那般情景十分相似。

    商讨的稍有眉目之后,也须着手实践,凌振甚至忘了向萧唐禀说告退,便一溜烟的离开了大内皇城,疾奔回天工院内专供自己闭门研究的官署之内。

    铺宣纸、执狼毫,凌振也浑然不顾自己的手上沾染得点点墨迹,他入了魔怔也似的,便急不可耐的在纸上画起图形来,想着萧唐对自己提出的构想,又回忆着陈规所发明管形火器的构造,凌振脑海中的构思已然成形,他双眼直勾勾的望着自己划出的图形,再做勾抹涂改,而另取宣纸再要重新作图时,凌振口中还叙叨叨的念着:“用铜或铁为具,如筒状,中实以药,而以石子...或火器塞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只需注意这火药的剂量,以及择选火器炮弹的规格...成,能成,俺看应该能成!”



2109章 火炮落时万国惧,轰天雷的归宿
    以往仍是利用抛射投石大礮,而抛射出石弹、火器、炸药。而按正史轨迹,南宋时节或已发明,最迟在元代便已制造出火石炮,再往后到了明朝时节,中原王朝对于大型火炮以及诸般火器的应用在世界上也已是首屈一指...是以今时今日,对于火器大炮等军械更新换代的科技先决条件基本已然成熟,何况还有陈观这个发明了火铳鼻祖的妙人能臣的启示,凌振得以触类旁通,很快便能领会到自家哥哥的奇思妙想当真能得以研发实用。

    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凌振一门心思的扑在新式炮具的设计研发上。而如今官居龙图阁直学士,并且身兼天工院监丞的陈规自然也是奉萧唐御旨,前去与凌振一并从事钻坚研微。

    改创投石炮具的凌振,与宋朝时节管形火器发明者的陈规志趣相同,彼此也早知晓对方的事迹,如今又是要为同一个目标而竭诚尽力。凌振与陈规自是通力合作,过程循序渐进,不出数月的功夫,军器监便已按二人绘制的图样规格,以陈规所发明的竹管火器为基础,而打造出第一把成形的突火枪。

    本来应是与南宋理宗开庆年间所研发的这等管状火器按《宋史·兵志》所载:“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其中子窠则是用瓷片、碎铁、石子等物质组合而成,如此世界上第一种能打出子弹的“步枪”已然问世。

    凌振也因此得到启发,选择形体粗壮的铜管作为炮膛,再有铳口、药室、尾銎等部分组成。如此按小口径的管桩火器突火枪,与大口径火铳作为火炮的类别分别开始进行试用,虽然期间过程也难免又经历了几次改良修正,但是终于有一日......

    “轰!!!”

    大名府郊外伴随着一声地动山摇的劲响,大炮膛口处兀自徐徐冒着青烟,而三百步距离开外的山岗上蓦的炸裂开来,碎石迸飞四溅,如此火石射程与威力,虽然也未必及得上齐军常备的巨型投石炮具,但是装载炮石、炮具,以车轮驱动的火炮无疑也要比过于笨重,安装时间甚长的巨型投石炮具更为灵便,倘若再经过改良,并大批量装备于军旅中时,又将能发挥多大的威力?

    一众本是炮手出身,而于天工院供职的从官属吏顿时爆发出激烈的欢呼声,而凌振更是兴奋的手舞足蹈,大声喊道:“哈哈哈哈哈哈!成啦!成啦!”在旁观摩的陈规也是轻抚须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意......

    自此,世界上第一门滑膛火炮也得以问世了。

    便如一战时节第一辆坦克问世之后,仅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于二战时节诸国轻型坦克、轮胎履带式坦克、水陆两用坦克、多炮塔坦克、重型坦克...等诸般制式的陆战杀器便已经活跃在世界各个战场之上。军工科技发展过程本来受时代的限制,只要时机成熟迈过了这个坎,在往后的研发进程便会豁然开朗,凌振的脚已经踏入了研究火炮的领域中,随后不出一年的时间,他便又改良炮膛、炮弹,而设计出战事可应用于不同功效的滑膛式火炮。

    然而在检阅过凌振随后呈报的新式火炮称谓、图样、功效之际,萧唐着实诧异纳罕,因为凌振又新研发的炮具分别唤作风火炮、金轮炮、子母炮...这却不都是他这个轰天雷在水浒原著中善使的炮具?

    至于陈规则同时从事改良研制火铳的工作,也不必再兼顾朝堂政事,萧唐予以高官厚街,教陈规在天工院谋得要职,并也有一拨门生从吏鼎力协同。

    可惜的是于正史南宋绍兴十一年去世的陈规,如今虽然又多活了几年,也终究是不免病故长逝。但因其并没有转任于朝廷与地方之间,研发火铳期间不但有门生尽得他真传,而由陈规亲自撰写关于火铳的选材、打造乃至可做改良的设想等诸般事宜的著作,也与其《守城录》、《攻守方略》等记录当代军略武备事宜的典籍能得以流传后世。而陈规这个本来便曾青史留名的军事技术大家,更是添上了火铳的创始人这一头衔更是名流千古,而供后人敬仰......

    在萧唐当政时期的火铳制式,仍须使用铸铜或熟铁做为枪管,而将火药枪膛口处装入,再塞入铁弹、铅弹等弹丸,烧得红热的金属丝或木炭点燃火门里的火药,从而将弹丸射出,通常需要由两名枪手分别负责瞄准和点火,如此发射效率与准度较为低下,尚还没有大规模编制成火铳军旅以供战事所需。

    然而由于有陈规、凌振等先人启发,齐朝天工院又一直大力推展火铳枪支的创新,直到齐文帝萧赟当政中期,由于火铳的应用更趋于专业化,齐朝便建立得几支尽是配备火枪、火铳、火炮的枪炮部队,而按当年先帝萧唐设立天工院时题词的内容摘取,直接归由殿前司统辖的枪炮军旅便号为神机营,如此比起正史中西班牙火枪兵的建制,中华王朝设立枪炮单独兵种也已不止是提前了一个世纪,而又早了两百多年。到了齐文帝当政末期,制式性能等同于鸟铳的火绳枪也得以大规模研发打造,成了齐朝神机营的常备枪支配备。

    而同期的欧洲列国,却因为蒙古西征时通过阿拉伯国家将早期火铳传到西方的事件没有再次上演,他们对于枪炮火药的认识要晚了太多年,而针对火枪的研发与应用也仍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

    然而凌振陆续改良的诸般制式火炮,很快的便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量产,不但已经做为齐朝水师舰队的常备海战武器,并先后配备至齐朝几支主力军旅当中。按厢辖十军,军辖五营的编制,每一厢军旅都至少配置一营的炮手。天工院最早协从凌振、陈规造炮的将员从官,大多已做为选拔、培训水陆诸部军旅炮手的导师教员。而随着齐朝与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辽帝国终于展开国战,诸路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入西域地界,同时大批的火炮,也源源不断的往西面地界输送,很快便要被应用于战事......

    正史中火炮的发明人是谁?由于是因世代科技的积累,又是结合了当年许多善制作火器的能人集思广益才使得这般新式炮具得以问世,很难只归结于一人之功,是以也很难有个确凿定性的答案。可如今因齐朝皇帝萧唐特意提示点拨,并委以重任,做为带领一众能工巧匠不断的有改良想法,主持打造实用事宜的主导先驱,这也使得有些问题在后世不至于模棱两可,而待后人再定论谁是火炮的发明人之时,几乎也会有个统一标准的答案:轰天雷凌振。
1...765766767768769...79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