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热血三国之召唤猛将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闻人夜白
即使那时候的邹氏、张喜有心杀刘辩,可远在宛城的张绣都没有对何老夫人动手。
更何况,在张绣眼里,何老夫人无疑是一面挡箭牌,只要老夫人活着,刘辩就不敢对他怎么样。
刘辩忽然想到一个人,可又觉得没道理,毕竟……不可能!
刘辩不想继续向下想,也不想与那个人联系在一块,只将目标放在刘璋、张卫等人的身上。
即便刘辩锁定了汉中,也不会亲至,毕竟按照时间算来,此时的戚继光、荀攸已经抵达益州,与萧何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战胜刘璋等人指日可待。
反倒是刘辩的下一步计划,于当下九州战局,尤为重要!
可是,刘辩想到下一步计划,不得不联想到那个人。
“不必理会,稍后孤给戚帅修书一封,他自然明白如何处理。”刘辩转身看向韩世忠,“三日后,召集宛城所有官员、百姓,公布老夫人被害的真相。霍笃虽死,可还好有刘琦在,相信他不会拒绝孤的邀请。”
“诺。”韩世忠拱手作揖。
……
转眼,三日后。
宛城城外,当日斩杀张绣的地方。
穿着孝衣的刘辩站在高台之上,身后站着一位一身灰白儒衫,面色清秀之人,正是刘琦。
刘辩目之所及,在场不下五万人的宛城百姓。
与往日相比,百姓的面上没有喜悦之色,反倒神情肃穆,静静的看向刘辩。
不多时,刘辩面向众人拱手作揖,高声道:“今日将大家找来,是有一件大事要说,正是关于舞阳君,也就是何老夫人的死。她老人家并非无疾而终,而是遭人暗害致死。”
遭人暗害?
顷刻间,在场数万百姓一片哗然,无不为刘辩的话感到震惊。
此时,刘辩看了一眼身后的刘琦,示意该他道明真相了。
刘琦会意,向刘辩施了一礼,继而上前一步,面向众人屈膝跪拜,拱手作揖。
百姓们虽然处于震惊的状态,可也一直盯着高台之上的刘辩。
这会儿,看见台上有人屈膝跪拜,立时表示不解。
刘琦施礼过后,高声道:“我是刘琦,前荆州牧刘表之子。月余前,曾受人唆使,言称要为家父报仇,只需我杀掉一人……”
很快,刘琦便将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一刻钟后。
在场数万百姓无不对幕后凶手咬牙切齿,同时也很感激刘琦没有按照别人说的做,代价是导致自家兄弟刘琮被杀。
刘辩看着在场数万百姓无不激动的反应,当即高举双手,呼喊道:“刘辩在此发誓,无论是谁欺辱我荆州百姓,必当万倍奉还!”
“大王英明!”
“大王英明!!”
“大王英明!!!”
顷刻间,在场数万百姓的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就连跪在地上的刘琦,此刻已然转向刘辩,诚心叩首,以谢不杀之恩。





热血三国之召唤猛将 第410章 反泥煤的骨,诸葛村夫不识货(4更)
0410、反泥煤的骨,诸葛村夫不识货
两日后。
刘辩厚葬何老夫人,墓地紧挨着何太后。
两日前,刘辩昭告整个宛城百姓,何老夫人遭人毒害。
然而,何老夫人下葬时,宣读讨伐刘璋、张卫等人檄文,并布告天下。
虽说刘璋、张卫等人是刘辩敌人之后,但是如果私自解决,必然会引来天下的舆论。
反之,刘辩选择布告天下,发布讨伐檄文,则代表名正言顺的讨伐。
谁敢横插一脚,皆为敌人!
……
又过了两日,五月初。
长安传来消息,大将李傕扣押公卿索要钱财,长安周边军事防务皆落入李傕之手。
献帝刘协发出消息,命各地诸侯往长安灭贼。
同时,守在郿坞的岳飞也传来消息,岳飞与大将高宠、陆文龙、鲁智深、李绩兵围长安已有半月,并未与李傕发生冲突。
实际,刘辩自牧野急着赶回襄阳之时,对麾下武将所言“长安兵变”,正是李傕垄断长安周边的军事防务。
虽然没有表明李傕造反,并且没有伤害刘协,但是于刘辩而言,已经构成谋反!
不过,即使知道该发生的依旧会发生,可刘辩却没有急着前往长安救驾。
即使刘辩十足的得民心,也不会即可发兵长安,毕竟那时候李傕只是悄悄进行,连守在郿坞的岳飞都不知道。
如今刘协发出消息,显然被李傕折磨的不轻,而且身边没有一个人为他出谋划策,只盼望着有人能来救他。
至于刘辩,别说一个多月前不着急,即使现在,也同样不着急。
按照刘辩对历史、演义的了解,接下来将有两个股势力登场,那便是西凉马腾、韩遂,东郡曹操。
西凉军中纵使有骁将马超,可马腾仍旧没有逃脱掉败在李傕、郭汜手里的命运。
至于曹操,则是在谋士毛阶的建议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往洛阳迎接逃难的刘协。
可惜,一切的一切都在刘辩的运筹帷幄之中。
……
刘辩回到襄阳之时,刚好蔡二姐诞下一位小公子,是为刘辩的次子。
由于何老夫人刚刚去世,刘辩官邸内、蔡家皆没有喜庆的气氛。
当然,蔡家上下心底欢喜,面上却不敢表现出来。
对于即将发生的大事,早在刘辩计划之列,于是给他的二公子取名为“哲”。
哲,取意:聪明智慧、见识超常,暗合蔡家的文士哲思之道。
当然,这个理解只是针对蔡家,刘辩却有另一种解释——
《诗·大雅·下武》中指出“世有哲王”,刘辩希望长大后的刘哲能够辅佐兄长刘昌。
此后数日,刘辩一直陪在五个孩子身边,希望能够陪着他们慢慢长大。
可是,随着一个接一个的军报传入官邸,刘辩反倒大多时候与张良、徐达等人在一块。
数日后。
辰时将尽。
军营,中军大帐。
随着先前徐达与张良商议决定,自各处军中挑选精锐,为哲别的弓弩军团增添血液。
唐婉诞下龙凤胎,即使有奶娘照料,可她也不放心,偏要放在自己房中照看。
刘辩不忍唐婉辛苦,果断与她共同照看,结果导致此时的刘辩哈欠不断。
这时,张良将一沓纸放在刘辩面前的几案上,拱手道:“这是最近筛选的精锐将士,其中两人的能力非常强,可与三个玄甲军的战力有的一拼。”
刘辩闻言,抬头露出困倦的神色,饶有兴致地说:“与三个玄甲军有的一拼?实力若属实,给徐副帅留着调-教吧!”
三个玄甲军看似不起眼,可玄甲军的个人战力达到70以上,若加上一身装备,综合战力至少80打底。
三个80武力值的玄甲军,可与精挑细选的新人有的一拼,那还是新人吗?
“诺。”张良拱手作揖。
可这时刘辩又问:“那两个人是何来头?”
刘辩发问的同时,开始翻阅面前的纸张,也就是精锐们的个人信息。
这时,张良开口道:“其中一个来自南郡,是定彦平将军所选,另一个韩世忠将军举荐的。”
虽然定彦平极少参加战事,主要负责守护城池。
先前,林冲和定彦平在南郡,便收了大将黄忠。
刘辩听到是韩世忠举荐,正要露出吃惊之色,可此时看见面前的纸上的人物名字,惊的刘辩不由自主在椅子上站起。
“是他?是他!哈哈哈……不仅能力强,还能统兵,勇武过人,只可惜诸葛村夫……”
张良面对刘辩的态度,以及大笑、喃喃自语,当即打断道:“主公,主公,主……”
顷刻间,刘辩在张良的呼唤中回过神,瞬间意识到失态。
不过,刘辩看到眼前纸上的人物信息,与当初看到黄忠的人物信息差不多。
“诸葛村夫就是个迷信,还反骨,反泥煤啊反,错过如此良将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难怪你六次北伐皆点背!”刘辩心说。
转念,刘辩将面前的纸张递给张良,“命此人速来见孤,还有,这个人孤要了!”
很快,张良接过纸张,看到上面的名字,疑惑道:“主公,此人正是定彦平将军所选,可您刚刚不是说给徐副帅……”
说好的君无戏言呢?
当然,张良不好直接戳破。
“反悔了!不行啊?”刘辩忍不住笑道。
“不敢,子房这就命人去寻。”张良说完,转身离去,并在心底将此人牢牢记下。
随着张良的离去,刘辩继续看手中的一沓纸。
虽说好事儿不能凑在一块,但是一箭双雕也不是不可能。
很快,刘辩又发现一个人的名字,那人是南阳宛城人,显然是韩世忠举荐的人。
这个人的武力虽不敌前一个,可他是位难得的忠臣良将,曾因能力有限不愿面见曹操,可曹操知道情况后,反倒因为他的实诚而委以重任。
不消一刻钟。
一个卫士前来通报,言明那人已然来到帐外。
“快,快请!”刘辩难掩喜色道。
卫士不敢耽搁,转身大步离去。
张良-知道那人有些本事,可刘辩的行为举止皆落在他眼底,反倒有些不明所以。




热血三国之召唤猛将 第411章 连收两大名将(三千字大章)
0411、连收两大名将(三千字大章)
当初遇到黄忠,是荀彧在旁.
如今张良在旁,自然不清楚刘辩的夸张举止。
殊不知,不怪刘辩举止夸张,只怪对方名头太响!
不多时,一位身穿灰色劲装,气宇非凡之人走入帐内。
“小的见过主公,见过军师!”来人凑上近前,屈膝下跪,向刘辩与张良拱手作揖。
“你就是魏延?”刘辩满心欢喜,却故作不解地问。
“回主公的话,小的是魏延。”跪地之人沉声道。
是的,魏延。
历史上,蜀汉阵营除了五虎上将,魏延堪称第一猛将!
魏延不仅是支撑后蜀的第一猛将(《三国志》中没有赵云,赵云是老罗加的),同样存在很多争议,关于他被诸葛亮杀死,关于他的反叛。
魏延为人孤高,又有能力,是个有独立见解的人。
他在作战布局方面喜欢用置之死地的战略,诸葛亮是个行-事非常谨慎,没有百分之百的胜算一般都不会去做。
因此,魏延的一些治国和尤其作战的策略与诸葛亮经常意见相左。
诸葛亮喜欢的是那些他能驾驭坚决贯彻他路线的将领,譬如:关羽、赵云。
可在关、赵前后死去,魏延成为蜀国首屈一指的大将,晋封南郑侯。
由于魏延行-事上比较特立独行,喜欢冒进有些张扬,使诸葛亮感到越来越难以驾驭魏延。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途中病重,自知时日不多,急召见长史张仪等人,选一个能延续他路线的接班人。
杨仪自恃诸葛丞相的信任和重用,不吃魏延那一套,常与魏延硬碰硬,针尖对麦芒。
他们两个的矛盾,诸葛亮是知道的,多次想让他们冰释前嫌,无奈都无济于事。
后来诸葛亮能做的,也就只剩了不偏袒任何一方,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诸葛亮一辈子都在算计,就是没有算准杨仪心胸极其狭窄,早就有杀掉魏延之心。
如果诸葛亮对此有所察觉,就不会让杨仪传达要魏延在他死后大军撤退时断后的遗嘱,于是给了杨仪借机除掉魏延的机会。
杨仪在向其他将领传达诸葛亮遗嘱时,临时“修改”了遗嘱内容,促使魏延被杨仪的激将法激得大喊三声“谁敢杀我”,结果被马岱从背后一刀斩于马下。
因此,魏延是蜀国死的最冤枉的人,没有之一。
魏延的死,不知情的人认为是诸葛亮下令杀的,实际死在心胸狭隘的杨仪之手。
至于魏延反叛——
“演义”中说魏延天生反骨,这是老罗说的,老陈的“三国志”中可没说。
演义中指出,后蜀的魏延是唯一拿得出手的先锋大将,诸葛亮唯恐死后魏延会反叛,于是设计了一出计谋,就是上面提到的。
事实上,魏延没有谋反之心,依据有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
魏延为救黄忠,杀了韩玄,以“部曲”的身份随刘备入川。
部曲相当于嫡系或亲信,于刘备而言,他的亲信是关羽、张飞。
刘备站住脚,准备做汉中王,决定派一位信得过的大将镇守汉中,北拒曹贼。
老话说得好——无襄阳荆州不足以用武,无汉中巴蜀不足以存险,无关中河南不能以豫居。
可见汉中的重要之处。
当时众将以为会派张飞镇守,结果派的竟是魏延,以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汉中的地形易守难攻,四周高山,在当时是北魏进攻蜀汉最方便快捷的唯一通道,即使是在今天入川大多还是要从汉中经过,说汉中是蜀汉的咽喉与门户,丝毫不为过。
众将吃惊的同时,魏延更是受宠若惊。
这还未完——
刘备登基后,又升魏延做了镇北将军。
刘备死后,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建兴五年,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使。
建兴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古人讲究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
其二:
魏延对蜀汉赤胆忠心,更是一个坚定的抗曹分子。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在刘备策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之后的一次大会群臣的宴会上。
刘辩问:“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若曹操举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是要誓死保卫蜀汉,欲与曹魏抗争到底的赤胆忠心啊!
诸葛亮刚死,费袆告诉魏延准备撤军,魏延的回答更铁腕:“云何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邪?”
刘备和关张马黄赵死后,诸葛亮的抗曹决心都未必有魏延坚定。
其三:
魏延此时并不具备造反的实力。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亮制而不许。”
子午谷一计,魏延只要精兵五千,诸葛亮都不肯给。
诸葛亮临死,曾说:“令延断后,姜维次之;或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显然,诸葛亮已经做好放弃魏延的打算,如果手上兵马多,才会给诸葛亮、蜀国带来危机。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是举倾国之兵。
倾国之兵!
蜀汉全国兵力大概十三万,除去蜀汉各地的驻军、运输粮草的兵力、老弱病残和屯田的兵力,前线能够打仗的兵力统共大约在6—8万人左右。
魏延连一万人都没有,拿什么跟蜀汉的数万兵力抗衡?
所以,魏延此时根本没有实力与蜀汉抗衡。
其四: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智勇双全的蜀汉名将,魏延不可能蠢到都要造反了,还不事先统一手下将士的思想,搞好战前动员。
《三国志·魏延传》中说,魏延一路南奔,先到了南谷口,在那里据守。
杨仪手下的一个将领何平对魏延的人说,丞相刚死,尸骨未寒,您们怎么就敢这样呢?
魏延手下的将士就仅仅听了何平这一句话,觉得非常羞愧,一哄而散,就剩魏延和他的几个儿子瓜兮兮的在那儿站起。
如果说魏延要造反,又不事先统一好手下将士的思想,岂不是显得魏延很智障吗?所以魏延的本意并不是想造反。
其五:
魏延的行军路线不符合造反的逻辑,这也是证明魏延没有谋反的最有力的证据。
以魏延的军事才干,他不可能不知道就凭他手中那几根葱几头蒜,想要造反岂不是天方夜谭。
那他为什么要造反了还往南而不往北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魏延不是谋反。
因为往南跑,魏延只会让自己腹背受敌,成为翁中之鳖,而往北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魏延本来就在抗曹的最前线,北投魏无疑是最好的反叛选择,况且北魏一向厚待敌国有能力的降将,张绣就是最好的例子。
张绣杀了曹操最喜欢的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而曹操在张绣投降以后,给了张绣比曹操当时所有将领都优厚的待遇,张绣是当时曹操手下唯一一个食邑满千户(总共两千户)的将领,其他所有将领,包括张辽、夏侯渊、荀彧等都只有几百户。
像魏延这种不可多得的猛将,投降曹魏,必定会得到十分优厚的待遇。
所以魏延即使是要谋反,也应该往北而不是往南。
陈寿都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善,冀时以代亮”。
也就是说,魏延本意是要杀杨仪,和杨仪争夺诸葛亮的位置,这很明显就不能被定义为谋反!
言归正传——
刘辩听到魏延肯定的话音,当即上前搀扶,笑道:“孤听过你的名字,嗯,很好!今后就跟着孤吧!”
“谢主公!”魏延被刘辩扶起。
魏延曾在别处从军,只是个人信息上没有注明,唯恐刘辩不喜欢他这样的兵。
结果,令魏延非常意外,刘辩真的如百姓口中说的那样,爱民如子,礼贤下士。
正如眼下,刘辩曾经可是皇帝陛下,如今还是弘农王,掌管诺大的荆州、益州数百万军民。
此刻,竟会为他魏延这个小小的士卒,不惜自降身份。
魏延对此,心中十分感动。
不多时,另一位精兵也被卫士带了来。
很快,那位精兵进入帐中,屈膝下跪,拱手作揖道:“小的文聘,见过主公,见过军师!”
来人话音落下,竟向刘辩诚心叩首。
是的,韩世忠举荐之人,正是历史上刘表的大将文聘,曹魏名将!
刘表死后,刘琮降曹,文聘初不随见曹操,直至曹操召聘相见,问其何以迟,文聘表示自己不能保全土境,愧于见人。
曹操被这份忠臣臆下之情所感动,先呛然而誉之,仍旧让他守卫江夏,使其典北兵、镇荆江。
文聘也不负曹操所望,守御荆城之际,多次引兵阻遏关羽之师,攻其辎重,烧其战船,立下莫大之功,成为曹操倚为屏障的大将之一,威名远播。
“你就是文聘?嗯,韩世忠举荐之人,必定错不了!以后就与魏延留在孤的身边,哈哈哈……”刘辩大笑着,上前将其搀扶。
文聘刚被刘辩扶起,看了一眼身边的魏延,接着两人再次向刘辩屈膝跪拜。




热血三国之召唤猛将 第412章 关中之战,即将打响
0412、关中之战,即将打响
次日,天未亮。
刘辩官邸,女眷住处乱作一团。
原因不外是秦良玉分娩。
可是,或许这个即将到来的小家伙不想出来,直到辰时,朝阳东升,这才呱呱坠地。
秦良玉诞下一位小公子,刘辩心底虽有欢喜,可面上却小有气愤。
众人发觉刘辩不高兴,也就跟着不敢露出欢喜之色。
可是,秦良玉却以为刘辩喜欢女儿,正想强忍着虚弱的身子向刘辩请罪。
这时,刘辩来到秦良玉床榻边,将她身子放平、躺好,并且解释心底的不愉快。
不多时,随着刘辩解释完,秦良玉心底想笑,可嘴上却认同刘辩的见解。
刘辩的三儿子,天未亮便折腾秦良玉,折腾官邸内所有人睡不安稳,结果这家伙太阳升起才出来。
刘辩的儿子,且不说将来马上安天下,也绝对不能慵懒过活!
也幸亏孩子尚小,如果长到十几岁,刘辩定然要打他屁.股!
“既然大王不想他懒惰,不如取个勤奋、果敢一些的名字,方便督促他成长。”秦良玉-面对被刘辩抓着手,深切的感受到那份关切。
这时,奶娘刚好抱着襁褓中的三公子,向刘辩行跪拜大礼。
旋即,奶娘起身将襁褓递到刘辩身边。
刘辩接过襁褓,只见这个不争气的东西竟然在睡觉!
心咋那么大!!
虎毒不食子。
即便此时不成器,可刘辩绝对作不出刘备的举动,怒摔阿斗。
“骏,马之良才也!处在金字塔顶尖,才能出众。”刘辩看着襁褓中的刘骏说道。
可是,秦良玉却满是不解道:“大王,‘骏’乃马也,何以做的了名?”
刘辩闻言,目光转向秦良玉,“非也,良才方能警觉四周之敌。”
忽然间,秦良玉会意,随着瞳孔微张,颔首道“妾身谢大王赐名。”
刘辩闻言,嘴角微扬,亲了一下秦良玉手被,轻声道:“好生歇着,身子好些再为孤多生两个!”
“大王……”顷刻间,秦良玉羞红了脸。
这时,刘辩将襁褓中的刘骏递给奶娘,旋即为秦良玉再度盖被子,并凑上其耳边轻声道:“君无戏言。”
1...129130131132133...2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