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杨门秘史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手可摘星辰
有一次真宗登上万岁殿,高倨于御榻之上安坐,太祖皇帝感到很奇怪,于是拍着他的后背问道,“做皇帝的感觉如何?”真宗不慌不忙地回答道,“看老天的意思如何罢了。”太祖皇帝因此感到非常惊奇,认为此子今后大有作为。
等到真宗就学受经,便与别人大不相同,几乎可以说是过目不忘。因此太宗皇帝对这个三儿子非常喜爱,特意将大皇子遣出京师为王,并于太平兴国中,授其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改名元休,继而加检校太傅、开封尹。后立为皇太子,改讳赵恒,仍判开封府事。
及太宗驾崩,奉遗制即皇帝位于柩前,当然,这是在与大皇子蜀王达成了协议之后。
真宗即位后,尊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
不过安稳日子还没有过得几天,北方的强国契丹,在大辽承天皇太后萧绰的率领下,以萧挞览为帅,以耶律斜轸为先锋,纠集了大军四十万,一路烟尘滚滚,马鞭南指,悍然发动了对大宋的冬季攻势。
我在接到了朝廷的征召令的同时,也接到了自京师发回来的情报。
真宗为了团结内部势力,共击契丹,一举破除即位以来的最大危局,不惜对大臣们大肆封官许愿,以吕端为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加右仆射,加寇准为枢密院副使并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皇太弟越王元份进封雍王,吴王元杰进封兖王,并兼中书令。徐国公元偓进封彭城郡王,泾国公元偁进封安定郡王,并同平章事。元俨封曹国公。侄阆州观察使惟吉为武信军节度使。
以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傅潜、殿前都指挥使王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继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高琼并领诸军节度。驸马都尉王承衍、石保吉、魏咸信并为诸军节度使。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赵镕加南院使,左丞李至、礼部侍郎李沆并参知政事。
除此之外,又为中外群臣进秩一等。静海军节度使、交阯郡王黎桓加兼侍中,进封南平王。并对各藩国大加抚慰,各藩王皆有封赐,便是我这个才封了的平西王,也得到了不少的金银玉器等物。
为了安抚以前被太宗皇帝打击过的皇族,真宗下诏追赠皇叔廷美西京留守兼中书令、秦王,赠兄魏王德昭太傅、岐王德芳太保。上大行皇帝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
复封大皇兄元佐也就是蜀王为楚王。
十月十五日,大军开拔北上,渡过黄河,旌旗连绵二十余里不绝。
十月十六日,有两颗大星坠于西南,军心不稳,随军司马、参知政事李昌龄上表称,天象反常,当尊崇圣人之后,以慰天心,于是便以孔子第四十五世孙延世为曲阜县令,袭封文宣公,并以太宗墨迹赐天下名山。
十月十八日,大辽军队前锋已经到达宋辽前线的白沟河一带。虽然大宋边军也采取了积极主动的策略迎战,奈何敌军势头太猛,沿途之上,烧杀抢掠,边境民众深受其害,一路行来,四散南逃,烽火已经渐渐向大宋境内蔓延过来。
真宗与大臣们得到最新的战报后,非常忧虑,便以殿前都虞候范廷召领河西军节度使,葛霸为保顺军节度使,王汉忠为威塞军节度使,康保裔为彰国军节度使,王昭远为保静军节度使。以范廷召、葛霸为定州、镇州驻泊都部署,王汉忠为高阳关行营都部署,康保裔为并、代州都部署。并以枢密使曹彬为镇海军节度使,知枢密院事赵镕为寿州观察使,同知枢密院事李惟清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向敏中、给事中夏侯峤并为枢密副使。
虽然官封了一大堆,可是真宗毕竟没有经历过大事情,临到头却有些胆怯了,大军渡过黄河以后速度就慢了下来,尤其是听说辽军前锋已经越过白沟河猛攻霸州之后,心中更是惶恐不安,传令三军缓缓而行,自己则在黄河北岸驻扎下来。
河北东路诸州在枢密使曹彬的指挥下,沉着迎战,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困守坚城,倚仗多年来准备下来的守城器械与囤积已久的粮草,同攻入河北的辽军展开拉锯战,一时之间胶着起来,难分轩轾。
大辽承天皇太后萧绰见契丹军先攻河北诸城不克,便绕道攻瀛州,又不克,便欲迂回穿chā直趋汴京,辽军主帅萧挞览昔日勘道在先,途中攻克祁州等地,声势一时大盛。
此时宋真宗已经有些手足无措,便又问计于群臣。
“陛下,此时已经别无他策,唯有尽快北上,与辽军主力决战于河北而已!否则我大宋家国危矣!”枢密院副使寇准cào着一口山西话对真宗建议道。
昔日的太子洗马王钦若,此时已经被封为礼部侍郎,闻言立刻反驳道,“副使此言差矣!如今契丹人马已经绕过河北诸州,直chā南方,距离我大军也不过四五日的路程,我军现在不过二十余万部众,怎么能抵挡住对方的四十万铁骑呢?副使此时仍然坚持要陛下北上,其居心究竟何在?”
寇准虽然年轻,此时却已经身居要职,入直中书了,不但是枢密院副使,更参知政事,深得先太宗皇帝和当今皇帝的重用,兼且他本人也是山西的望族,财大气粗,因此说起话来也是很不客气,“契丹人看似来势汹汹,却犯了兵家大忌,此番萧太后深入我大宋腹地,后方有曹大人等河北军州牵制,前方有我大军主力列阵于黄河北岸虎视眈眈,再加上沿途诸州实行了坚壁清野的策略,人马的粮草补给必然不顺畅,眼下看似勇猛无俦,其实却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陛下如果亲临前线,振臂一呼,必然会振奋三军士气,此消彼长之下,契丹必败无疑!王大人你不思如何协助陛下处理军务,为圣上分忧,却再三妖言惑众蛊惑人心,着实令人起疑,莫非,你收了契丹人的好处不成?”
王钦若被寇准说得脸色一阵青一阵红,大声咆哮道,“你——你——血口喷人——”却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站在那里指着寇准发抖。
吕端身为宰相,自然是留守京师处理公务,环顾真宗的身边,最能说的上话的也就是寇准与王钦若了,尤其是这两个人都跟真宗的私交不错,因此两个人干起嘴仗来,真宗也没有什么脾气,只得说道,“两位卿家少安毋躁,此事却是急不来的,须得从长计议才好。”
最终还是众人支持寇准的意见比较多一些,真宗犹豫了一阵子,终于又发令三军前行,走到大名府的时候,就接到探马的回报,说大辽先头部队已经出现在天雄军与德清军附近,两相接触之下,宋军不敌败退下来,眼下一路都是溃军与难民。
“陛下,不能再往前走了!”王钦若看寇准上前方视察军情不在,就来到真宗的车辇之前,扶着车辕痛哭道,“契丹人的骑兵来去倏忽,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面前,陛下身为天子,重在社稷,怎么可以亲身赴险?有道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为了大宋的江山,万年的基业,微臣恳请陛下回京!抵御辽军,自然有大臣们去办!”
这次没有了寇准这个主战派在身边,拖后腿的大臣们立刻站了出来帮腔,纷纷劝阻真宗速速回京,一时之间众人七嘴八舌地围在真宗的身边大放厥词,极尽蛊惑之能事。
真宗毕竟年纪太轻了,也怪老子死得早,自己这个帝位还是大佬们势力角逐后得到的,此时出了京师,寇准又不在身边,一听众人蛊惑后,就有些拿不定主意了,思来想去还是回到京师比较保险,于是就动了回师的念头,刚要吩咐禁军回头的时候,又有探马传回了最新的线报。
“什么?辽军前锋已经击败天雄军与德清军两路人马,一路南下去了?!”真宗皇帝的声音有些颤抖起来。
王钦若等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更是面如土色鸦雀无声。
天雄军与德清军,正好处在真宗等人所在位置的东西两侧,现在的形势也就是说辽军大队正顺着宋军的两翼南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这只宋军大部队并两厢合围,一旦辽军主帅萧挞览反应过来,知道这里有大宋的皇帝,肯定会全力围攻大名府。
可是现在的情况,欲退也是不得。
东西两路的辽军已经位于宋军的南方,如若真宗等人此时返京,必然会落到辽军的包围之中,到时候前途未卜一片黯淡,停留在大名府也不是长久之计,天雄军与德清军初败,自然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萧挞览如果回过头来猛攻大名府这座城池,也是旬日之间就可以破城。
虽然王钦若等人早就盼着要回到京师去,可是在这个关节上面,再傻的人也不会朝南走。况且宋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朝北走了百十里路了,真宗身边的禁军不过五六万人,辽军若是发现这条大鱼,只需要一两次攻势就可以克竟全功,王钦若等人自然是不敢再提出返京的话来,一时之间众人都埋怨寇准力主北上,结果现在陷众人于险地。
埋怨归埋怨,主意还得有人来拿,结果就是当寇准回来的时候,众人包括王钦若都转了性一般地坚决要求北上,弄得寇准非常郁闷,不知道王钦若的脑袋出了什么毛病,最后看了战报之后才知道是辽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断了自己的后路。
“如今之计,我们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唯有北上才是出路!”寇准看了看脸白chún青的大宋君臣们,暗自叹了口气道,“辽军虽然在我们的南方,但是补给匮乏,我估计也就是sāo扰为主,只要我们北上至檀州一带,与曹大人的人马何兵一处,反过来包抄辽军后路,萧太后自然只有退兵一途可讲。”
“寇大人所言即是,陛下,请下诏迅速北上吧!”王钦若忙不迭地建议道。
此时所有人不管怀着什么目的,想法都只有一个,赶紧北上,与大部队汇合到一起,即便是同辽军决战,也胜过留在此地担惊受怕要好过的多了。
真宗立刻下令北上,同时不忘派人通知驻守山西的人马向东北突击,以吸引辽军的注意力,分化辽军主力,减弱对于东路军的压力。
“平西王的人马怎么还不到啊——”真宗很是发愁地叹息了一声,舍弃了车辇,纵马朝北方狂奔而去。
几万人马很小心地将旗幡卷了起来,尽量将人马归拢在一处,闷声北上。
而此时的大辽承天皇太后萧绰,心中也是异常地郁闷,自己的人马一路打过来,虽然没有什么阻挡,堪堪地杀到了大宋河北境内,却始终没有遇到宋军的主力部队,此番出战,本来是想对大宋朝廷施加压力,从神木尊者之死上捞到些好处的,却没有想到两路前锋人马突进太猛,虽然主帅萧挞览与先锋大将耶律斜轸都是大辽的能征善战之将,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并没有得到与宋军主力交战的机会。
“看来今次的南攻行动,又要草草收尾了。”萧绰暗叹了一声。
虽然她也知道了大宋太宗皇帝新丧,新帝根基不稳,却也考虑到了自己的大军后勤补给的先天缺陷,这一次的行动,应当是威慑大于战果才对。
“太后,萧大帅的人马已经到达定州了,耶律大人的人马已经扫平了天雄军与德清军两路人马,我大军不消五日就可以达到黄河北岸,威胁南朝京师了。”跟随在萧绰身边的近臣看了看新到的战报后,喜不自胜地对萧太后恭喜道。
“恭喜太后!”跟随在萧太后身边的大臣侍中抹只笑着说道,“南朝的老皇帝刚死,小皇帝又少不更事,朝廷内部大臣不和,此次太后南征,以四十万人马倾力南下,必然可以越过黄河,攻取南朝京师,一举将大河以北的土地收归我大辽,或者能够一鼓作气,灭掉南朝也有可能啊!”
“我军是不是推进得太快了?”有人立刻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却是萧太后的宗亲,枢密院副使萧银光。
抹只笑了笑,脸上的肥肉不住地颤动着,“呵呵,萧大人真是说笑了!哪有嫌自己的人马速度快的?我们大辽的铁骑本来就是无敌的,这次又是攻其不备,怎么可能速度慢?如果速度慢了,那可就要追究将帅们的责任了!”
“侍中大人说的固然没错,不过速度太快了也是个问题。”太后萧绰用手指轻轻的在大辽皇帝,年纪不过十几岁的儿子头上抚摸了两下,然后冷静地分析道,“我们契丹的骑兵虽然来去迅速,却也是要吃东西的,随身携带的食物,不过是够用五天而已,粮草辎重,尽管早已经备足,确实路途遥远,大部分的给养,还是要就地征用的。可惜这些南朝的军民都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对我们实行坚壁清野,最近的前方,粮食越来越不好找了,长此下去,总不是个办法啊!”
众人都点了点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固然是兵家常识,可是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如果契丹大军能够一举击溃宋军在河北的主力,却也就不存在补给的问题了,秋收毕竟刚过不久,在哪里找不到这些粮食啊,当然前提就是一点,不能有宋军的干扰才行。
“我看大名府就是不错的选择。”抹只的胖手一指,落在了地图上面。
萧绰点了点头,心中赞同。
大名府算是大宋在河北的最大城市,屯兵也不少,更兼有统御河北诸军州的重任,如果能将大名府拿下,既可以解决补给上的问题,给大辽军队一个中转的基地,又可以极大地打击宋军的士气,为进军黄河南岸提供一个跳板,算得上是一举两得了。
萧绰与众人议定之后,立刻派人下旨给前锋耶律斜轸,命他回师北上,将大名府给团团围住,务必要拿下大名府,为辽军取得一个歇脚的地方。同时,又以大辽皇帝与皇太后的名义给大同军节度使,楚王韩德让的兄弟韩德威下了一道旨意,让他调集人马向南,争取将大宋的西北军阻拦在山西境内,不论是战是谈,是打是骗,都要将西北军给拖住一段时间,为辽军主力的下一步行动提供掩护。
随后,萧绰吩咐催动车辇,中军继续南下。





杨门秘史 第178章 东进河北
我自绥德出发之后,一路上约束部众,缓缓而行,倒也是存了不做出头鸟的心思。
公主因为修为日益高深,反倒有些不喜争斗了,只是躲在车厢里面静修,府上的人中,老七被我派去开发大西北了,军师也随之而去,跟随我前来的,不过是一些从讲武堂带出来的中级军官们,好在这次带出来的人马本就不多,又不是正面迎敌,三万人马倒也够用。
“少爷,常言道兵贵神速,可你为什么要吩咐大家缓行呢?”杨排风的马跟在我的身后几步,青骢马的鼻息很响亮,喷出来的白气可以看得很清楚。
我笑了笑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一次我们并不是正面迎敌,主要是绕到敌后跟他们找些乐子,如果进得太猛,被辽军注意到,转身围过来,反为不美。毕竟这次萧太后纠集了四十万大军南下,准备充足,兵马强悍,不是我们这只小队伍可以正面抗衡的,就算是朝廷的大军迎上,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一切都要相机而动!”
“哦,那就是说要做缩头乌龟了——”杨排风微微皱着眉头轻声说道。
我顿时给噎了一下,苦笑着回答道,“嗯,也不能这么说罢。”
杨排风近来解除了心结,整个人看起来清朗了很多,再加上她的性子向来活泼,在天波府中倒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这次东征,她非要跟着过来,我看她的功夫确实大有长进,一根槟铁棍下倒也难逢对手,为人也机灵得很,除了有时候喜欢大脑间歇性短路以后,几乎没有什么别的缺点了,便同意了她的要求,拨给她一路人马约有三千人左右,随同大军一起上路。
大军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的时候,接到了军报,原来老令公经营过的三关五寨派人前来相迎。
“可知道来者何人?”我端坐马背之上,用收捋了捋系头发的带子,沉声问道。
“已经打探得知,是三关副都部署齐士恭大人与老将宁素成,还有些其他的将领。”探马回报道。
我点头道,“嗯,我知道了,着他们进来便是。”
前方的队伍立刻让出一条通道来,远远地便看到一群人有七八个武将模样的行了过来,到了百丈之外便下了马,牵着缰绳一路奔了过来,我摇头笑了笑,看来自己这个王爷做的有些随意了,还是人家懂得礼数,当下便吩咐左右旗牌将仪仗摆了出来,以示对来者的尊重,自己催动座下的雪骥,款款地迎了过去。
“下官等见过王爷——”众人见到我迎了上去,纷纷躬身施礼。
我翻身下马迎了过去,亲手将众人扶起,温和地说道,“列为大人何须如此客气?大家都是素识,不必如此多礼,随意便好。”
齐士恭是文官出身,虽然在边疆上一干就是五六年,却始终摆脱不了文人习气,对于上位者的规矩看得比较重一些,站在那里毕恭毕敬的,反倒是宁素成这些武将出身的显得大方很多。
“自上次一别后,已是数年,属下等仍时常想起在昔日在老令公和王爷手下上阵杀敌的情景,心情犹自难以平复,王爷如今镇抚西北,消弭了党项之乱,功在千秋啊!”宁素成有些唏嘘地说道。
经他这么一说,我也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老令公和几位兄长,以及在金沙滩一战中的惨烈景象,再联想到现下的情景,不禁有些感伤地说道,“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先父和几位兄长以死报国,却也是求仁得仁,倒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需要多为天下苍生挑起些责任来。”
“王爷所言极是。”几个人纷纷附和道。
“呵呵——”我转言一笑道,“这次契丹人大军南下,四十万大军虎视眈眈,着实对我大宋威胁不小,诸位来此,可是有什么见教?”
“诚如王爷所言,最近辽国大同军节度使韩德威似乎有些蠢蠢欲动,此人手下兵jīng粮足,能征善战之士颇多,而我等手中的兵马有大半都去了支援河北前线,恐怕有些难以支撑。”齐士恭看了一眼宁素成,恭声说道。
“你们的意思是——”我沉吟道。
“末将等人的意思是说,三关五寨地势险要,不容有失。一旦此地出了什么岔子,难免韩德威会趁机杀入并州代州,威胁河洛,进取关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希望王爷能够加以援手,确保三关的安全。”宁素成将道理说得非常明白。
我踌躇了一下后说道,“这个本王自然也是知道的,不过朝廷的旨意非常明确,让本王的军队开赴河北前线,如果这么一耽搁,恐怕不太好吧?”
这话说的倒是半真半假,站在臣子的立场上,违背朝廷的意思肯定是不理智的,即便是出于大局的研判,需要留在此地,却也会给朝廷造成不停调遣的印象,可是现在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西北大军宛若独立一般,基本上不太理会朝廷,因此怎么处理都在我一句话上了。
“这个——”齐士恭听了以后有些为难,处在他的立场上面,自然是知道被上面猜忌的不利因素。
而老将宁素成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一向在西北厮杀并没有进入到权力中央的他大声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更何况王爷手握镇抚西北的权柄,有专擅征伐的权力,并州代州也是处在王爷的管辖范围之内,如何处置,还不是王爷的一句话?如今形势危机,希望王爷早做决断,安定三关的军心民心啊!”
我用手揉了揉太阳xué道,“名不正则言不顺,本王虽然有专擅征伐之命,但那是朝廷额外的恩典,却也不能随意使用,否则必遭人诟病。如果你们确实需要本王留在这里,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将情况禀明朝廷,本王才好助你们一臂之力!”
其实留在三关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三关扼守着辽军从山西北部南下的重要通道,可以抵挡住来自大同军的韩德威,也可以防止辽军主力从河北方面飞狐灵丘一带绕过古长城口,经由平型关入晋。
更重要的是,守卫三关五寨的兵马大多是杨门旧部,可以说群众基础很好,如果能够趁着这次援助沟通多加一下,或许也有收入囊中的可能,只是这样也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朝廷知道,肯定是不会坐视的。毕竟,攻取北汉收服三晋就花费了太宗皇帝很大的经历,也是他整个统治期间最为浓厚的一笔,真宗再昏聩无能,也不会坐视这片得之不易的领土从自己的手中丢失掉。
看来还得好好筹划一番才是,我心中很是踌躇了一番。
此时齐士恭和宁素成等人已经计议停当,由齐士恭提议道,“王爷,属下等联名向朝廷上一封表章,说明此地的情势,并请由王爷暂摄三关防务及军政大事,且此地距离河北前线也不过是朝日之间便可达到,万一河北有事,王爷随时都可以出平型关东进,可谓一举两得。”
“既然如此,本王就在三关多停几日罢了,想来韩德威那厮如果见到我军阵势威壮,自然会悄然退却,到时候再东进河北也不错。”我既然得到了三关众人自行向朝廷上表推举的承诺,便一口答应下来。
其实对我来说,留在三关也保证了自己的后路不会被韩德威给截断,毕竟通路只有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更加放心,三关的粮饷保障也使得我后顾无忧。
三万大军缓缓开进关内,各寨守将纷纷前来探问,见到的很多人都是合作过的旧部,当日驰援代州、血战金沙滩时的许多同僚部将都在,众人见到之后互相慰问,倒也非常高兴。
我大手一挥,将真宗赏赐下来的许多金银转赠给众将,此举立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反正是借花献佛,羊毛出在别人身上,我也不觉得丝毫心疼,能够将这些富有经验的将领们拢入囊中自然是上上之选,即便不能,交好一下也是必要的。
于是我的三万大军便在关内驻留下来,营帐扎下之后,颇有些声势,从远处的山头望过去,烟火点点,旌旗招摇,再加上来往于营内的人马涌动,倒显得强盛得很。
三关五寨留下的守军加起来也就是两万多人,不过占据了地势之利,只要不是辽军铁了心用大军全力攻城的话,也不是那么容易失守,如今加上我的三万jīng兵,自然攻守兼顾,不容有失了。
1...114115116117118...1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