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反击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野狼獾
vcc80步兵战车一直在队列的后方,紧随指挥部行动,所以调动它们需要穿越行进中的队形才能赶来,颇费一些周折,这些战车同样来自于北约国家的无私的援助,实际上斯潘加部队接手这些装备后,对这种战车的评价一直高于其他北约国家提供的同类型战车,更别提那些印度自制的bmp战车了,他将这些珍贵的武器分散开来,分派到各支部队;这当然违反了集中使用主要兵器的基本军事原则,不过有利于缓解印度装甲部队糟糕的夜战能力,在阿克朋上校指挥的这支部队中,这种战车就是唯一拥有靠谱热像夜视能力的战车,尽管这些热像仪的技术水准,已经远远落后于潮流。
贺凡距离河岸还有最后的80米,他忍受着坦克在河底淤泥里低速的爬行,由于水文地理资料掌握的不足,使得他错误估计了潜渡的速度,实际速度大约只有当初预计的一半,现在他必须面对一辈子里最长的1分钟。
正面敌人显然有所察觉,正在掉头,而他却没在水里,不能发挥作用。他开始回忆起自己前半辈子说过的大话,这是不是某种报应?怎么每次渡河都会遇到这种事情?下面的坦克正在努力爬上河滩,他可以感受到背后嗖嗖的冷风,一侧河面上的气泡也在突突乱毛,柴油发动机正在加速运转,向倾斜的河岸上爬去。
每隔十秒钟,他就会得到前方侦察连或者机步连的电台通讯,告知更新、更坏的局面,显然步兵战车还把握着先机,不可能等到敌人那门巨大的火炮调整好才还击。
河岸上一名沉不住气的步战车车长,终于率先开炮,一发100毫米炮弹击中一辆正强行爬坡,车体高高仰起的石弩战车底部。随即其余的11辆步兵战车开始一起开火,步兵则从后面下车,他们有一些80毫米火箭筒,可以有效打击目标。
步兵战车上,30毫米并列火炮迅速将敌人炮塔上无防护的车组打到东倒西歪,并且很容意就引爆了堆积在地盘以上的弹药。石弩战车根本没有还手之力,30秒内,半个连被打成一堆堆燃烧的废铁,不过其余的战车正在努力转向并调整俯仰,这些战车正面还有些防御,并且还有一门让人生畏的130毫米火炮。
vcc80坦克从侧面赶过来,用孱弱的25毫米机关炮展开射击,该型战车可以配置各种武器武器,不过阿克朋上校派来的整个排只有25毫米的奥托机关炮,这种武器更适合打击步兵,而非装甲目标。
贺凡的坦克一马当先从水中冒出来。河水的冷却使得印度步兵战车,无法从背景噪点中将坦克分离出来。
他一下子滑到下面按动导爆索按钮,炸掉炮口密封圈,强行转动炮塔,破坏了座圈密封条,他才不在乎这些可回收的装备值多少钱。
左侧一辆战车正被来自一公里外的25毫米机炮揍得无法还击,也许乘员受伤了,他下令让驾驶员开到前面,将火力挡住。
意大利战车还无法看清刚刚上岸湿漉漉的99式坦克,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正在显形。印度乘员对这些欧洲系统的掌握并不充分,他使劲加大冷却功率,最后看到的,是一辆炮口对准自己的。一发炮弹洞穿了步兵战车,河岸上对战双方的火力出现了此消彼长的趋势。双方都开始发射烟雾以保护自己,但是贺凡的坦克部队,却顶着一个可笑的通气管,不顾一切向前突击,对手只要招架的份儿。他今天要好好演一出大戏,这支送上门来的敌人,只是送给斯潘加的见面礼而已。
“各车组,优先消灭敌人新式步战,其他战车不具备野战能力。”
他向全体下达了命令,他已经敏锐地从战场上察觉到了对手最薄弱的短板——只有vcc 80的火力是准确的,它们发射的曳光穿甲榴弹,对其他印度战车起到指示作用,而其他印度战车,包括已经露面的石弩ii和bmp-1战车,如果没有指示,基本就是乱打。斯潘加如此地执着于夜战,实际上他的部队根本就没有进行现代条件下夜战的技术支撑。另外,他发现眼前敌人的队列中,确实没有一辆正经的坦克,也许斯潘加真的已经气数耗尽。
越来越多的坦克爬上岸来,优良的夜视能力使得这些坦克迅速主导了局面,一分钟内将视野内所有vcc80战车敲掉。石弩ii是次一级优先的目标,不过似乎已经没必要打击了,贺凡发现,大部分石弩ii的乘员已经弃车而逃了。这种不伦不类的武器,到底有什么价值?用昂贵的底盘驮着一门没有炮塔保护,左右射界很小的火炮,这到底是什么思路,反正他搞不清楚。
前方坦克开始发展胜利,穷追逃敌的时候,留在后方没有轮到开火的坦克,则开始拆卸潜渡设备,一架刚刚赶到的无人机开始接管侦察,可以看到敌军正在溃退,夜色中他们乱作一团,直接将挡住去路的丛林和村庄碾压成了平地。贺凡的追击适可而止,他并不需要为后续部队,抢占一片稳固的桥头堡位后续部队,他只需要喘口气的时间,拆掉头顶通气管,接下来,他将去扮演拯救者,从后面去踢那些正在逞凶的豹二坦克的屁股。如果能一次将斯潘加的几支主力打残,新德里的外围就只剩下一群乌合之众了。
雷霆反击 652 自取灭亡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雷霆反击最新章节!
贺凡想,以后战史会怎么记下这一笔?攻克提斯普尔和列城的功劳,与消灭斯潘加主力,或者攻克新德里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自己今天大胆的包抄行动,如果成功,至少可以与隆美尔1942在托布鲁克的神奇表现比较,甚至可以与克拉夫琴科,1943年抢渡第聂伯河,长驱百里,粉碎德军南方集群的战例相提并论?或者评价更高一点点?不管怎么说自己是靠潜渡发起的进攻,以上两位没有这样难度。
他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原来想定的隐蔽接敌,从侧翼楔如其后方打击炮群和主要供应线,进而包抄其主力的战役企图,已经面临被敌人窥破的可能,尤其斯潘加的参谋部出了名的反应迅速,尽管贺凡还没有和斯帕加的任何部队交过手,但是他对敌人的研究是很久以前就开始的,显然巧仗有可能演变成硬仗,不过这也不错,他可以向林淮生要求更多的火力和空中侦察,最终将奇兵变成正兵。
等待坦克整装的过程中,步兵战车已经率先出发,远程火力正在机步连的指示下,不断延伸打击溃退敌人,向着敌人退却的方向追击,机步连将在适当的时机,向东北转向,对隐藏在敌人出发阵地后方的坛坛罐罐来一次扫荡。
贺凡早在列城附近时,就对斯潘加的战术研究颇为深入,他知道他的那一套夜战把戏,会如何堆砌兵力,实际上技术上劣势,使得斯潘加将军能够发挥的余地并不大,那些指挥、火炮、防空部队全部会紧密排列在攻击部队后方5至10公里区域内,打响后,他们会前进至坦克部队的出发阵地附近,进行逐次的掩护,鉴于印度野战防空系统的控制范围,以及火炮射程,不如此,他们就无法掩护前方部队。实际上贺凡从地图上就能大致将他们,目前所在的大致位置指出来。唯一的问题是斯潘加一定会留有一支比较强大的坦克集群作为预备队, 这才是他必须小心应付的部分。
庞大的坦克群终于开始移动,排成多列纵队,在略微偏离机步连履带印的,新的路线上,向着东方横推过去,几分钟后他们将开到机步连南面侧翼上,这是贺凡担心的方向。当然在敌人唯一可以行动的夜间,贺凡的优势除了无人机在头顶的侦察,还有坦克上的毫米波雷达,也使得坦克在夜战中更加如鱼得水,并且敌人的情报收集部门,对于这项优势应该还完全不知道,而前线装甲部队也不会得到必要的警告
步兵战车在前方的推进了4.5公里没有遭遇敌人强烈反击,轻而易举推平了一个躲藏在丛林中茫然无措的炮兵阵地,看来预料中印度人的软肋已经出现了。这个地区距离高空无人机所侦察到的敌人供应线只有5500米,但是无法进一步确认,后方炮火拒绝了开火要求。
贺凡生怕机步连深入过头吃亏,下令其减慢推进速度,机步连长对此非常不满,他认为是慢吞吞的坦克群,害怕辅助兵力的步兵战车部队先他们一步切断敌人供应线,太抢镜头。但是,后方传来新的消息,证实了贺凡的想法有其道理,不管他遏制机步连前进的初衷到底是什么,35公里外的2架电子侦察机,探测到东南区域突然出现的密集而又短促的短波通讯,敌人开始行动了。
经过分析,确认为机械化部队的车际电台设备,与以往收集到的印度装甲部队跳频通讯特征不一致,但是接近北约加密设备特征。
贺凡在电子地图上查看测量到的电台群位置,距离自己仅仅7公里山区,也就是说20分钟左右的行程,并且那李有一道山梁阻挡,确实有利于避开空中雷达和光学搜索,是隐藏兵力的好地方,如果他站在敌人的位置上,他会选择在那里部署预备队,既可以直接支援前方,又可以随时支援战场的各个方向,如果他来指挥的话,他甚至会将最强大的部队部署于此。
他命令全体拉开距离,炮管指向东南警戒,他将自己的直属老部队开到接敌方向上,试图用雷达探测敌人的存在,前面的树林无法遮挡毫米波雷达的探测,但是探测一无所获,除了发现了一些正在公路上行驶的,拖着火炮的卡车。
“一定在搞什么花样?”
他催促后方,搜集新的情报,但是此刻移动电台群已经消失了,显然敌人意识到了无线电静默的必要性,这会儿他们或许又躲到了什么方向?
一切如同预计的那样,一支机械化部队在夜间采取行动前,必然要通过电台协调一下队形,或者约定一些事项,随后他们就消失了。贺凡还无法靠现有的情报,来确认那是一支坦克部队,还是一支步兵战车部队,亦或者只是几辆吉普车组成的电子欺骗部队。
显然,贺凡不可能让这样新出现的复杂情况耽误自己的行动,但是他也不敢大意轻敌,于是采取分兵策略,让一半兵力继续突击,自己则向东南进发,如果越过公路仍然无法发现敌人,他就折回来与其他部队汇合。同时他催促后方起飞更多带弹无人机,向自己前进方向靠拢。如果是敌人的预备队,那不可能只是一个连级单位,他需要一些额外的侦察和火力。北面的地平线上,不时泛起火光,但是听不到炮声,巴基斯坦第一装甲师正在正在那里拼死抵抗,现在让林淮生把大量的无人机投入到这里,显然需要考验他的战略眼光。
坦克在丛林中行进,贺凡切换到热像仪通道,利用大视场搜索正面大约200°范围,他可以看到东面的丛林深处,不时有拖着苍白尾焰的敌人地空导弹升空,潜伏着的自行高射炮也不时对空打上一个长点射,如同一条火蛇在空中乱舞。
战斗正在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敌人没有早早收兵退缩的意思。显然斯潘加孤注一掷,为了吃掉巴基斯坦第1装甲师,投入了看家兵力,仅仅被发现的防空兵力,已经不少于三个营了,或许还有潜伏中没有被发现的,它们以轮流开火的方式,缩短雷达开机时间,抵消中国空军的探测和猎杀,以此拖延为地面部队提供掩护的时间。看来背靠着新德里,无可后退,印度人确实准备下血本。
充分冷却的红外热像仪中,突然有了一些痕迹,背景噪点中,似乎有什么移动的东西?他调整倍率仔细想将目标识别出来。
还没有识别出对方,炮塔内的激光告警器滴滴响起,贺凡惊觉,对方已经在对他的做出进行测距,这是交战以来前所未有的事情,敌人显然先于自己探测到了自己。
他知道先机已失,下令全体释放烟雾后退,不过还是晚了,他看到了正面的炮口火光以及随即显形出来的坦克炮塔,确实就是他朝思暮想要碾压到履带下面的豹ii。
急速飞近的耀眼光芒从头上飞过,这是对手测距数值失误的特征,显然头顶上的激光抵抗系统发挥了作用。 但是这种东西未必总是可靠,西方坦克的激光测距仪具备适应对抗的编码抗扰能力。
他立即超越射手,将炮塔转向目标。在+ 字瞄准线转到位置前,友邻车组已经有人抢先开炮,击中目标正面,但是钨芯弹在炮塔正面形成四散飞溅的碎片,这是典型的没有击穿的形态。
他的激光测距得到了2665米的数字,确实有些远,很难保持长杆弹的动能,但是至少敌人至少可以先看到自己。如果有可能他希望能瞄准炮管下方的位置轰一炮。
但是随着对手以及己方发射烟雾的形成,测距得到的数字开始大幅跳动起来,这不是激光对抗造成的,显然是烟雾颗粒遮挡激光的原因,如果这个数字偏差超过50米,就可能导致射击大幅偏离。
他一边大喊让驾驶员后退,一边长按下发射按钮。稳像火控具备射击时机控制的射击门控制,只有等到射击线与瞄准线重合炮弹才会激击发,这种设计使得炮手更容易抓住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机会。
射击线转动到位的刹那,火炮响起,他看着炮弹对准刚才瞄准的方向飞去,当代了大约一秒钟多一些时间,炮弹一头钻进一片白茫茫的烟雾。
“该死,完全看不到。各车组,装填榴弹,向原来方向射击2次。”
贺凡下完命令,开始转换毫米波雷达模式,他自己当然不必向着模糊区域进行毫无准头的射击,他其实只是吓唬吓唬对方罢了,如果敌人退却的快一些,他的雷达能够更准确地测角。
雷达迅速捕捉到了后撤的敌人战车,他不想在3000米距离上射击,那样容易暴露他的法宝,同时也很难全歼敌人。就在敌人抢先射击的当空,他已经判断出了对方的指挥官性格,他是那种先下手为强的家伙,所以他会自己找上门来的。
果然印度战车退却了不到500米,以为脱离的接触,即开始向北行驶,他们很自信在它们看不到中国坦克的距离上,中国坦克不可能看到他们,实际上在热像仪的探测距离上,他们应该真占着便宜,贺凡估计大概有300米的优势,这样的优势在老手指挥下,已经可以构成了压倒性的胜算了。
“指挥官,是不是发射导弹?”
“不,他们自以为我们看不到他们,会包抄过来的。”
贺凡查看了一下地图,敌人正在沿着丛林间干涸的河床行驶,鉴于河床的深度,待会儿他们就会逃出自己的雷达视野,不过对手的路线他自信已经识破了,他们要绕到自己的东北方,然后悄悄靠过来,利用夜视能力的优势,袭击自己薄弱的侧面,这是基于对热像夜视设备的优势而采取的正确策略,而且行动异常果断,指挥官是一个老手。他应该知道,中国坦克会按照一般思路继续警戒刚才交火的方向,这样前装甲和主炮会对准那里。所以只要他移动到位,就可以从2600至3000米的极限距离上对中国坦克侧面实施射击。不过他犯下的最大错误在与,他正闯进贺凡分兵后形成的南北两个坦克群中间,这不是贺凡的远见不过敌人确实自己送上门来了。
贺凡这个人固然自大,但是从来不排斥以多打少,雷达窥测到的敌人的兵力,约有30辆,这说明没有看到的可能多一倍,其中一些速度很快,不像豹ii,也许是t90,不管是什么,他们正在试图从北方绕过来。
“2连、3连,调转车头,十分钟内,有敌人要从你们正面通过。你们不要开火,也不要利用激光测距惊扰他们,打响后,再发起攻击。”
他发布完新的命令,开始转向并静待敌人绕过来。敌人车队一直保持无线电静默,这是他们自以为得计的特征。
很快敌人从怠速状态下,热信号不明显的2个坦克连的北面驶过去,指挥官可以从其中数出接近10辆豹ii其余都为t90。另有一个机步连在更远的位置上,什么也看不到,他们只能等待战斗打响后,利用照明弹的光源实施导弹袭击。
贺凡坦克的2个连在3500米外,抢先进行以雷达测量实施火力控制的射击,这种攻击模式更加类似于舰船而非坦克,雷达的测量精度远高于通过测量炮塔转速,来推算提前角的被动模式,一下子把偷偷摸摸以为得计的印度指挥官打懵了,因为他根本还看不到目标。
尽管3公里外的穿甲弹射击,对于正面防御而言都不构成太大威胁,但是贺凡在这个距离上开火,目的在与不让对手靠得太近,他不想面对面与敌人展开炮战。印度指挥官,立即察觉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激光测距,这意味着他的部队已经陷入了交叉火力当中,这是坦克战的大忌,因为坦克的侧后装甲总是十分薄弱。
处于后方的另外2个99式坦克连则占据极好的地利优势,对躲在豹ii后方的俄制坦克展开屠杀。它们将主要热源的发动机舱对准北面,并且刚刚狂奔了7、8公里,在热像仪异常显眼。
印度坦克群开始释放烟雾,并高速移动,企图躲过一节,此时他们才发现最蹊跷的情况是,正面敌人的命中率已然非常之高。他们一时间陷入了被两面夹击,且无处躲藏的境地。
一辆豹ii拖着浓重的烟雾冲向贺凡,他大约是察觉到了糟糕的形势,决定拼死一搏向前冲锋,贺凡第一个捕捉到目标,但是他并不急着射击,而是稳稳瞄准目标,看着它在起伏地带穿行,坦克不时内土坡遮挡,无法实施涉及,只能等着它漏出要害。
这次他仍然瞄准对方的正面的窝弹区。他知道敌人的驾驶员就在那个区域,如果稍微偏高打不中他,那么最好也能钻进炮塔破坏火炮并引爆弹药。
期间,旁边的2辆99也命中了坦克,但是操之过急,没能击穿。贺凡等到激光测距的数字,跳跃到1850米,才按下发射按钮。
炮弹裹挟着巨大的能量,击中了他想命中的部位,坦克如同被顷刻间刹死一样,刹死了一侧履带,原地转了半圈,从这个动作看,应该是击中了驾驶员,他必然是死相难看了。
雷霆反击 653 近距离对射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雷霆反击最新章节!
几辆99同时对着打横的豹ii侧面射击,隔着2600米,穿甲弹轻松钻进车体侧面,很快这辆坦克开始起火。
处于靠前位置的印度坦克开始甩开后方的中国坦克加速冲击,显然他们还在有效的指挥当中,并且其指挥官十分的清醒,他能看出了目前的处境——自己中了埋伏,只有一往无前地突击快攻,才有一线生机,如果窝在原地不动,很快就会被交叉火力消灭干净。
双方坦克的测距激光束在丛林中穿梭,预置对手于死地。印度坦克反而攻势更猛,贺凡部队则利用激光干扰设备尽量破坏其自动装表,节节后退,他占据了巨大优势,可不想和敌人拼命,不过倒车毕竟逃不脱敌人中速推进,孤注一掷的豹ii在3档的狂飙速度上,仍然具备致命的远距离命中率。
在坑洼起伏地带行驶的豹ii显示出了夜视设备的优越性能,以及相当的底盘平稳性,无论这些车体行驶在如何不平整的区域,其炮管却稳稳指向目标,丝毫看不出晃动;当然这些还只是外行看到的门道,实际上依靠高低方向小于0.9个密位的稳定精度,要在2500米开外准确瞄准目标,仍然是十分勉强的;但是豹ii精确火力的真正基石,来自于更加可靠的稳像瞄准器。由于其高低稳定度更高,小于0.3密位的晃动,只有炮管稳定度的三分之一弱,使得这坦克内的炮手在底盘奔奔跳跳的状态下,仍然可以清晰地捕捉到目标,并实施射击。这种坦克使用西方最高水平的猎歼火控,最先进的夜视系统,在大部分地形上如如履平地,并保持稳定火力,在其后方跟随的t90a型坦克,则无法在夜间实施稳像射击,这些最先进的俄制坦克,只能在进行减速状态下进行扰动射击,由于沉着的火炮在高速行驶中,不可能做到高精度的稳定,它们只能依靠减速甚至短停来实施开火,这就是贺凡设想的方式,敌人冲冲停停,自己打打推推,始终保持住距离,最终自己部署在敌人后面的部队总会赶上来,猛踢它们的屁股。他唯一没料到的是,敌人豹ii不想陷入这样的绝境,准备放手一搏,即使是贺凡这样的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老手,也没有试用在夜间复杂地形上的高速突破,不过他眼前的敌人正在实施这样的作战,而豹ii坦克的底盘性能以及驾驶员微光夜视设备(在坦克乘员的夜视设备中,总是比较弱的,因为他不需要看太远),似乎可以适合这样的作战。
贺凡击毁了一辆豹ii,以为敌人必然要乱,这是他与印度人作战的经验,然而他注意到敌人没有陷入混乱,相反的他们加速向自己冲过来硬拼,他意识到自己碰上了一个厉害的指挥官。
贺凡一边呼叫无人机,一边要求己方车组,使用激光架束导弹进行攻击,他还不想在这样的距离上,直接和对手比拼动能穿甲弹和装甲防护,有优势不用,实在不是他的性格,如果他能和其他部队先交换一下信息,不至于用炮射导弹去挑战对方炮塔的正面装甲。
“1连注意,优先使用炮射导弹打击豹ii,不要为那些t90浪费时间,把t90让到1800米内再收拾。他们不成气候。”
据他观察,低矮的t90要紧被豹ii抛在了后头,固然不是速度的问题,实则是火控的问题。
“明白。”
贺凡并没有把握炮射导弹能击穿豹ii正面装甲,炮射导弹的精度,并不足以瞄准弱点,但是他知道在2500米距离上,没有什么穿甲弹能打穿自己的正面,但是他不敢如同刚才那样,放任敌人坦克进入2000米,这次敌人来的不是一辆而是一群。
2450米外,印度白虎师第19团3营营长汉纳塔布中校,正在指挥他的部队强攻,他知道今天自己必死无疑,但是自己这条命半年前捡回来的,所以无所谓了。
第19团曾经是白虎师的主力团,但是在关系到整场战争转折的奎达机场攻防战中,被大部歼灭,后来凭借留在奎达城内撤回的一部分军官,重新恢复起来,汉纳塔布就是这些军官之一,斯潘加没有撤销这个番号,相反为他们补充了最新式的西方坦克。当然,汉纳塔布仍然无法释怀,他痛恨19团输掉了最关键的一仗,如果5个月前奎达机场那一仗打胜了,中国势必无法找到参与战争的立足点,战争应该会以印度大胜而走向终结,很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兵临新德里城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