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群芳寻踪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金之天狼
南海仙人心悦臣服,决定跟金良一起全力改革道教,将道教改良为一个被大部分汉人接受并对汉人扩展生存空间、从善积德有极强推动力的宗教。
金良把南海仙人说服以后,便带着南海仙人拜见了当今天子刘辩。
刘辩由史道人抚养长大,从小就对道教道士很有亲切感,看到仙风道骨一表非凡的南海仙人,心里便很是喜欢,听金良介绍说南海仙人从一部《九丹金液经》,学会了使自己变化万端的方术,法术很多记也记不过来,便让南海仙人为他表演方术。
虽然天子刘辩是傀儡皇帝,但刘汉皇室毕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尚有它的余威,忠于刘汉皇室的朝廷大臣和地方诸侯依然有很多,只要天子刘辩认可了南海仙人认可了新教,对新教在大汉治下的传播大有裨益。
南海仙人想到这里,便放下得道高士的架子,现场给刘辩表演方术。
南海仙人拿起一只酒杯,倒满酒,拔下头上的道簪给刘辩看看,刘辩拿在手里一看,确实是墨竹做的簪子,南海仙人将道簪在酒里搅和一番,片刻间道簪都溶在了酒中,就像磨墨时墨溶入水中一样,刘辩在此之前只是跟着史道人炼丹,那里看到过这样的方术,不禁目瞪口呆。
南海仙人用袍子一卷酒杯,瞬时间,那墨竹簪子完好无损地握在南海仙人手里,酒杯里面的酒还是纯净甘冽的美酒,南海仙人举起酒杯,对刘辩笑道:“陛下,我们把这杯子里面的酒分成两半吧。”
刘辩以为南海仙人要自己先喝半杯然后再给南海仙人喝自己剩的半杯,觉得南海仙人有些无礼。不禁面色一沉,没想到南海仙人先用那墨竹簪子把自己的酒杯划了一下,酒杯就分成了两半。两半中都有酒,相隔着好几寸,那酒像是冷凝在半空中。并不往下滚落。南海仙人举起一半杯子,一饮而尽,又把另一半杯子递给了刘辩,刘辩将信将疑地把那一半酒杯里的酒饮下,果然跟之前的味道一样。
南海仙人喝完酒以后,把手中的半个杯子往宫殿的雕梁上一扔,杯子顺势化为一只往下俯冲的飞鸟,南海仙人一把抓过那只飞鸟。那飞鸟到了南海仙人手里又变成了半只杯子,南海仙人左手一招,原本在刘辩手里的半个杯子瞬间到了南海仙人手里,杯子的两半紧紧贴在一起,恢复成原状,南海仙人再倒下酒,滴酒不漏。
金良百无聊赖地伸了一个懒腰。南海仙人这些方术跟后世魔术没啥两样,即便震慑住刘辩,却也无法在刘辩心里留下深刻印象,恐怕只是让刘辩觉得好玩罢了。
南海仙人见金良的表情,就知道自己这些方术还是不够有震慑力。眼珠一转,瞬间想到了一个震慑心灵的方术,他冲着刘辩微微一笑道:“陛下,您想不想念先帝?”
先帝便是刘辩的父亲汉灵帝,汉灵帝当年宠爱的是王美人,疼爱的是王美人的儿子刘协,而不是刘辩,刘辩从小就跟着史道人,对汉灵帝并没有多少父子感情,但这大殿上除了金良、南海仙人之外,还有上百个朝廷大臣,这么多双眼睛耳朵下,刘辩只得露出一副缅怀的表情道:“朕很思念先帝。”
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南海仙人化为一阵青烟,原地消失不见,大殿里的众人尽皆错愕。
过不多时,外面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道:“辩儿,父皇来看你了!”
从外面走进来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一身明黄色龙袍,面容俊朗,脸上稍有酒色过度的青气。
尽管刘辩对汉灵帝有诸多不满,但这毕竟是他的亲生父亲,刘辩泣不成声,跪倒在地道:“父皇!”
在场的朝廷大臣尽皆愕然,莫非是先帝死而复生,见刘辩跪下了,也只得俯身下拜道:“先帝陛下!”场面极度诡异,金良都不知道南海仙人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后世那个大卫科波菲尔也很难做到啊。
金良之前从未见过汉灵帝,还真不知道汉灵帝竟然长得还挺英俊的,难怪他宠爱刘协,不喜欢刘辩,因为刘协长得像他,而刘辩更多像他母后何莲那边的,外甥像舅,刘辩反倒是跟杀猪佬何进长得有些相似。
现在出现的汉灵帝,迈步来到一脸惊讶的金良面前,微微笑道:“金将军,你辅助辩儿,平定冀州并州朔州青州,为中兴大汉铺平了道路,朕甚为宽心,金将军你真乃我大汉股肱之臣。”
这个汉灵帝嘉奖过金良之后,转头对刘辩说道:“辩儿,金将军有匡扶大汉之功,父皇想效仿西周故事,将辩儿托孤于金将军,辩儿,你可愿认金良将军为尚父?”
刘辩虽然一头雾水,但他知道现在这样的糊涂状态正适合把金良的尚父身份公之于众,便恭敬地说道:“孩儿愿意。”
这个汉灵帝主持完刘辩拜金良为尚父的仪式后,仰天大笑,笑声刚刚消失,整个人也凭空消失。
过了许久,原来南海仙人端坐的位置上才慢慢出现南海仙人的影踪,南海仙人还一脸茫然地问在场的朝廷大臣道:“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
众位朝廷大臣与刘辩皆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刚才的诡异情景,刚才那个男子确实是先帝。
金良抢先一步,走到南海仙人的面前,躬身施礼道:“道长竟能与天界沟通,将先帝请入凡间,与少帝会面,不愧是有大神通的得道之士!”
金良转头对刘辩与众大臣说道:“陛下,如此有大神通的得道之士,若不封为国师,岂不屈才?!”
不论那个汉灵帝之前对刘辩如何刻薄,但刚才那个冒出来的汉灵帝让刘辩感受到短暂的父爱,刘辩龙颜大悦,一脸欢喜道:“便从大将军所奏,封道长为国师,总领天下道士。”
在场的朝廷大臣,很大一部分人都把太平道、五斗米道视为洪水猛兽,但大部分人朝中为官多年,知道暂时不可拂逆圣意,偏偏有几个不开眼的跳出来,厉声道:“陛下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这些方术皆是旁门左道,奇技淫巧罢了,焉能立为正道。”
刘辩封南海仙人这个道士为国师,也算还了他之前的师父史道人的养育之恩,他师父生前耿耿于怀的是道门不昌,这一次应该能把道教给振兴几分,刘辩正欢喜间,看到那些清流大臣们跪在下面,高声说不可,不禁勃然大怒,特别是听到把他父亲汉灵帝请下凡间的大神通说成旁门左道,更触犯到了小皇帝的逆鳞,他猛地一拍龙案,咆哮道:“道长乃陆地神仙一般人物,这般降尊纡贵给你们展示他那无上神通,你们不知敬畏,竟然如此诽谤,你们如此目无尊上,藐视道法,朕今日不降罪你们,如此对得起先帝!御前侍卫何在,将这些信口雌黄诽谤国师的逆臣拉出去,杖责五十!”
内宫里面的御前侍卫都是女的,而这金銮宝殿上面的御前侍卫都是龙骧军和虎贲军精锐充任,今日的御前侍卫统领是龙骧军统领王越,王越跨着青冥宝剑,跨步来到阶前,单膝跪下道:“谨遵圣谕!”
王越起身时向金良投了一个问询的眼神,金良重重地点了点头,意思是对这些人要狠狠地打。
金良看得清楚,这些站出来反对立南海仙人为国师的大臣皆是世家大臣,虽然他们都是中立世家的,但所谓中立世家也只是在军事上不做叛乱,但在政治上却一直对金良心有不满。金良麾下人才虽然济济,但多是年轻人,入朝为公卿难以服众,所以金良容忍了部分中立世家人物充斥在朝堂上,大部分中立世家人物对金良给他们机会立于朝堂为公卿都心有感激,在很多事情上都不拂逆金良的意图,但始终还是有一些不识时务的东西,他们这次跳出来否定南海仙人,也是为了否定那个汉灵帝的出现,否定金良做刘辩的尚父,因为一旦金良名正言顺地做了金良的尚父,便如同当年的金不韦,不想大权独揽都不行。
王越眼里闪过一丝厉色,当年汝南袁家等世家使他如奴役,是金良把他扶持到龙骧将军这个高级将军的位置上,他对金良是忠心不二,对那些世家却恨如敌酋。王越得了金良的暗示,暗下命令,让麾下御前侍卫对那几个跳梁小丑重重得打,五十杖完毕,这些跳梁小丑皮开肉绽的惨状下也已伤筋动骨,甚至有些荒淫无度身体亏损的家伙被打得气绝身亡。
原本那些世家大臣也想象刚才那几个人一样站出来反对,但看那几个人被杖责后的惨样,这些家伙都缩起了脑袋,他们暗想道,反正大家都知道这个小皇帝是道人抚养长大的,对道人感情好,这次算是这个小皇帝在瞎胡闹吧。
天子刘辩的圣旨经过内阁辅政大臣的签发,正式生效,即日起南海仙人便是大汉的护国仙师,统领天下道士,不管是任何教派的道士,全都归南海仙人管辖。
南海仙人升任国师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把普天之下有方术有道行的道士们全都征辟到襄阳,六个月内不到襄阳报到者皆被当做邪门歪道,全天下道门统一讨伐之。
襄阳朝廷掌控在金良手中,而金良统辖冀州、并州、朔州、青州四州,麾下有二十万正规军和近百万郡县乡兵,军威可谓天下第一,那些道士不怕同道人讨伐,却怕襄阳朝廷出动军队,所以不管有没有方术道行的,都往襄阳而来。
大汉治下的大部分道士收到通告,都往襄阳而来,只有张修、张鲁在汉中的五斗米道置若罔闻,他们自诩为张道陵天师嫡传,并不把南海仙人这个自立门户的道人放在眼里,他们却忘了现在的南海仙人已经不是天柱山修道的南海仙人,现在的南海仙人身后有金良的支持,张修、张鲁现在的行为已经注定了他们日后的覆灭。
让金良欣喜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于吉这次也来到襄阳,这个老头敏感地觉察到襄阳朝廷有扶持道教复兴的意图,不仅携带了上百个门人弟子前来襄阳,还携带了修订版的《太平清领书》献给金良。
经过金良观察,又经过华佗、张仲景暗地里的检查,这个于吉确实已经九十多岁,从年龄上判断,确实是汉顺帝时期就崭露头角的于吉,金良、南海仙人再跟这个于吉探讨一下道法,这个于吉虽然九十多岁了,玩起方术道法比三十多岁的南海仙人还要灵活,而精湛神通之处有甚于南海仙人。
南海仙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想拜于吉为师,被于吉拒绝道:“天子钦命的国师怎能拜他人为师。”
南海仙人执意要拜,于吉执意不肯,金良在旁劝解,于吉最后决定带师收徒,收南海仙人为自己的师弟。
金良又带于吉拜见天子刘辩,刘辩见识了于吉的方术道法后,欣然册封于吉为护国左仙师,南海仙人则为护国右仙师。
金良笑说道:“陛下,两位国师都有通天之能。封为仙师,不如封做天师。”
经金良的建议,刘辩改封于吉为辅汉天师。南海仙人为佐汉天师。
金良这个举动,就是要把那个桀骜不驯自以为道教正统的五斗米道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个国度的宗教不同于西方的宗教,在这个国度。宗教信仰永远都是政治信仰的附庸,不要想着能够清高地凌驾在政治之上。
金良在后世曾经去过龙虎山,看过那个张道陵开创道教的过程,跟其他宗教一般无二,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里面充满了装神弄鬼,而且非常能够看出张道陵在开创道教时企图创造一个不受大汉管辖的国中之国的野心,在张道陵和他儿子张衡两代没有实现的理想。在他们孙子张鲁那里暂时得到了实现,五斗米教兴盛的汉中,曾经**了十多年,甚至于张鲁归降了曹操以后,五斗米教也流传到了中原。
张道陵曾被封为辅汉天师,却因为他的孙子张修、张鲁的愚蠢举动,他已经没可能再被封为辅汉天师。但因为他在道教的开创性地位,勉强还给他留个位置吧。
金良仔细看过五斗米教的教义,非常不完善不具体,太平道的教义也很残缺,难怪道教搞不过佛教。佛教东入中土后锐意创新,一直跟着国人的愚昧品味改变着,甚至不惜把观世音菩萨原本的男身变成女身,以适应国人的母性崇拜。
道教的教义必须要改变,不能再搞神秘主义,不能再神秘到普通大众都不鸟的地步。
对于新教在大汉的普及,金良是非常有信心的,南海仙人和于吉这两个最善于装神怒鬼玩仙风道骨的大忽悠努力下,再加上他们徒子徒孙们以及其他道士的众志成城之下,新教绝对是信者云集,金良再在后面扶持着,对付那些对道教杯弓蛇影的世家子弟们,绝对能把新教搞成全民信仰的国教。
三国之群芳寻踪 第338章:新教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三国之群芳寻踪最新章节!
金良准备创立的新教,之所以脱胎于道教,一则是有南海仙人、于吉这两个现成的道教高手来帮助自己,二来道教还是有很多适合中国的东西,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还是一个多神教派,那么多神中很多都是民众耳熟能详的。
改革道教并一统道教也是南海仙人、于吉一直以来的愿望,道教的大派别现在看起来只有五斗米道、太平道两大分支,但其他如南海仙人这样开创丹鼎派的小派系还有几十种,每个派的教义都不大相同,既不利于民众信教,也不利于集中道教的力量击败日渐猖獗的佛教,所以南海仙人、于吉意图借助某一个世俗力量统一道教压倒佛教的想法由来已久,现在金良主动提出来扶持他们,当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能错过。
但在确定新教的名称、神灵、教义上,金良跟南海仙人、于吉发生了争执。
南海仙人、于吉还是想沿用之前的称呼,名为道教,金良非常果断地摇头道:“太平道,五斗米道,这些道,因为张角的暴乱,因为汉中张修举旗响应张角,这两个道在大部分人眼里,已经变成了邪魔外道,我们不要再用道来做教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虽然不必拘泥于他的名称,但也要考虑到大部分大汉民众能不能接受!”
南海仙人、于吉都记得张角还没有举旗暴乱之前,大汉民众对道教的接受度很高,所以张角才能一下子发动数百万教众起事,但随着黄巾军的溃败、劫掠地方沦为山贼流寇,太平道的名声也一落千丈,现在确实不宜再用道教之名。
南海仙人、于吉便稽首问道:“请问大将军您有何主张?”
金良笑道:“两位天师,给新教起名,要跟教义联系起来,我以为新教最核心的教义便是导人向善,只要人们加入我们的新教,然后积善积德,就能在死后升入天堂,而信仰我们的新教,便是一个通往天堂的坦途,所以新教的名字,不妨叫做通天教?”
金良说出通天教这个名字以后,心里怪异莫名,因为他不由得想起了《封神演义》里面的通天教主。
在《封神演义》里,盘古开天死后,鸿钧道人执掌天道,收弟子三人,号为三友,分别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及通天教主,三友皆是万劫不灭混元大罗金仙圣人,简称圣人。三友各掌一教,分别是人、阐、截三教。通天教主执掌截教,住在金鳌岛碧游宫,在分宝崖上取得诛仙四剑及诛仙阵图,又是炼器大家,曾凭借成圣功德炼制后天功德至宝青萍剑。
《封神演义》的作者跟写《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一样是借古讽今,《封神演义》的描写重心是阐教与截教之争,是贯穿商周战争全过程的主线,而所谓的阐教与截教这两大教派恰恰是作者的杜撰。
明嘉靖时,明世宗曾赐给他所宠信的道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邵元节“阐教辅国”的玉印,可能是因为这一事件在当时影响太大了,所以《封神演义》的作者沿用了“阐教”这一名称。“阐”有阐发、阐明之意,“截教”的截,是指洞悉天道的意思,再以此为基础,截灭与天道相背离的事物。
阐教与截教的斗争,在本质意义上代表的是不同教派之间的斗争,维护教派尊严和地位,是截教门人与阐教作对的共同理由,截教门徒通常自称“炼气士”,所以一般认为是明代道士得势的丹鼎派与被排斥的吐纳派之争,此外还包括南宗、北宗,天师道与全真教之争。
很显然,金良提议的通天教,跟《封神演义》里面的通天教主,没有任何鸟关系,纯粹取得是“信仰我教,便入通往天堂之坦途”的意思。
至于神灵,道教的神仙太多太泛,什么三清、六御、五方五老、四大天王、四大天师、四值功曹、五岳大帝等等,有数千个神灵,其实严格追究起来,大多是子虚乌有瞎编出来的,比如那个三清,说是三个人,其实都是老子李耳的化身而已。
金良分析过自古以来的宗教,凡是发展到后世生命力强大的宗教,都是一神教,如基督教、伊斯教、犹太教,即便不是一神教,但神灵只有几个而已,像道教这么多神灵,就太过儿戏。
其实道教这种多神教,是很原始的教派。在人类普遍处于蒙昧阶段的原始社会,部落林立、人类意识形态尚未统一、尚处于分散混乱的局面,各个氏族教都有自己的神,甚至一个氏族中还存在着多种神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自觉的渴望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思想信仰能够出现,起到团结、号召、统一氏族部落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一神教逐渐取代了多神教,尤其是耶路撒冷三大天启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教的产生,使全世界迅速的转向了一神教,而目前的大多数民主国家都是有一神教信仰的,尤其是基督教信仰,是西方民主国家自由与人权思想的支柱。
一神教的产生对民族的形成、团结和统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传递起到了号召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金良勾勒出来的通天教,只有四个天神,盘古、华胥、伏羲、女娲,虽说是四个天神,却代表了一家人,算是四位一体。
很显然,金良的通天教依托的便是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祖先崇拜,盘古是父神,华胥是母神,伏羲是男神,女娲是女神。
盘古开天辟地、华胥生伏羲女娲、伏羲造物、女娲造人这些神话传说在东汉时期虽然还没有那么系统,但在后世已经非常具体,金良张口就来,说得栩栩如生。
南海仙人、于吉自然不敢像后世那些脑残认为三清六御是天地主宰,金良说出的神话传说他们也听闻过,自然不敢否定盘古、华胥、伏羲、女娲这四个天地元神的存在,他们嗫嚅着道:“大将军,那我们的太上老君该置于何地?”
书中暗表,自从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自此以后在道教里,“太上老君”便是最早最高尊神,至于“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在那本书里面太上老君的地位才落在元始天尊之后,而元始天尊实际上是盘古的化身。
金良轻轻摇摇头道:“太上老君本是老李聃的化身,是道家鼻祖,可在孔、孟、庄、墨、荀诸家之上而为仙,却不可为天神,所谓天神者,乃是天生天养、有万般神通者,盘古大神开天辟地创造这个世界,华胥大神创造出伏羲和女娲,伏羲创造世界万物,女娲创造人类,跟这四位天神相比,敢问老李聃除了谱写道德经创立道家之外还有什么大的神通?”
金良一锤定音,南海仙人、于吉无话可说,只要老李聃的地位在其他诸百家之上。他们就觉得自己对得起祖师爷了,没有必要再在这个问题多做纠缠。
金良摆明了态度,要尊重历史。要尊重神话传说,却也要正本清源,所有与历史不和与逻辑不和的神仙全都驱除下神坛。比如赤松,比如张良,比如张道陵,全部被忽视。
南海仙人和于吉互相对看了一眼,提出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道:“大将军,您说若信仰我们通天教,便是踏上了通往天界的坦途,天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两人其实都没有见识过,但我们听人说,大将军您曾经受过天帝的启示,您能给我们说说那天界到底是什么样吗?”
金良这才想起他之前拿来忽太后何莲等人的话,这种忽话挺伤脑筋的,也挺容易出漏洞的,所以金良能不说就不说。当他地位巩固以后,他就没有再说这样的话了,这次被南海仙人、于吉问道,金良知道自己不能不重新拾起那套话语。
金良把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做了一番描绘,所有现代化的东西。飞机、火车、火箭、手机、电脑、电灯、电视等等,在于吉、南海仙人听来,无法可想,都只能是天界的神器。
于吉、南海仙人一边听金良描述天界上的景象,一边认真地凝视着金良的表情,他们惊奇地发现金良的表情很认真,真的是曾在里面体验过生活过的表情。
金良确实没有说谎,二十一世纪的所有先进的东西他都描述给这两个神棍听,可二十一世纪那些败坏的环境、道德、伦理他却隐匿不说。
于吉、南海仙人非常吃惊,嘴巴张得很大,过了半天才合拢起来,特别是九十多岁的于吉,他感叹道:“老道我活了九十多岁,一直修道,却从未有此境遇,大将军还不到三十岁,竟有此境遇。”
金良微微一笑道:“于天师,你知道你们为什么一直没有这样的境遇吗?”
于吉、南海仙人稽首问道:“请大将军示下。”
金良拱手向天,表情从未有过的郑重道:“那是因为你们一直以来修的道,讲的道,大部分都是自己瞎编的,都不是天道,你们未得天道,却跟他人乱讲,如此行径安能让天神看重,给于你们天启?!”
于吉、南海仙人一脸惭愧,金良斥责的没错,从张道陵到他们,所有的道教方士们都在瞎编乱造装神弄鬼欺瞒世人,真正懂得天道的恐怕只有写下道德经的老李聃一人而已吧。[~]
南海仙人拱手问道:“大将军,既然您受了天启,为何您不来传达天道,反而假手与我们二人?”
金良表情非常严肃地看着南海仙人道:“左天师,术业有专攻,我虽然受了天启,但天神并未教授我什么道术,我无法把我头脑里的天启展示给大汉民众,让他们相信我进而信仰通天教,我能做的就是按照天神的吩咐,在最短的时间里一统大汉,中兴大汉,而你们虽然没有受过天启,但你们有高超的方术,能够把天神的旨意表现出来,进而传达给世人,让世人相信你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