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温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码字猪
高顺起身拜服道:“先生果然本事,在下便是高顺。”
“温侯的义兄,陷阵营的主将”,贾诩道:“如此身份却是孤身来到宛城,看来温侯要做得大事了。。。”
高顺笑道:“先生*,只是我家主公却也识人而用,得闻张文远征讨汉中,这宛城必定留下心腹之人,只是推敲之下,便就认定先生在城,而我家主公这才令我前来,与先生做一番买卖。”
贾诩笑道:“什么样的买卖?”
高顺道:“当年汉高祖与韩信的买卖,今日我主温侯与张文远将军也是一样,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汉末温侯 第三六五章:一石三鸟谋三地,四通八达立霸业(二十五)
第三六五章:一石三鸟谋三地,四通八达立霸业(二十五)
汉初有三杰,政治有萧何,谋略有张良,统兵有韩信,其中韩信被称为“国士无双”,在没有得到韩信之前,刘邦对阵项羽,乃是完败,自从得到韩信,方才渐渐扭转了形势。
在刘邦与项羽在成皋形成战略对峙的时候,韩信认真分析了当时楚汉军事形势,认为黄河以北代、赵、燕三个割据势力和占有今山东大部的齐国。它们都投靠项羽,成为楚的羽翼。汉要灭楚,就必须先翦除这些诸侯国,使项羽陷于孤立。他积极向刘邦建议“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给韩信增兵三万,命其率军,开辟北方战场。
公元前二零五年闰九月,韩信率jīng兵,直捣代国,活捉代国的相国夏说,不出一月,迅速灭掉代国。
二零三年十月,韩信攻赵至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的井陉口。当时,赵国国王叫赵歇,赵国的三军统帅叫做陈馀,陈馀手下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家,叫做李左车,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李左车知道韩信的厉害,为了打击韩信的锐气,确保赵国不被韩信攻破,李左车向统帅陈馀提出作战意见,言道:“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大意是说,韩信作战太厉害了,他活捉了魏王,擒获了夏说,刚刚血战阏与。现在又在大将张耳的辅佐下,准备攻打我们赵国,这支攻势强劲的军队能够做到远离自己的国家,长途奔袭,证明韩信有足够的把握,其锋芒锐不可挡。但韩信劳师袭远,士兵面有饥饿之色,必是粮草供应不上;将士疲劳有加,应该是没有休整好。现在韩信军队集结在井陉口,这里地势险要,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他们的粮草必定在军队的后边,我们不如派出三万突袭的骑兵,抄小路,断了韩信的后勤供给线,再切断韩信的退路。将军深沟壁垒,坚守营地,不与韩信开战。这样,韩信前不能攻;退路已经被我们控制,不超过十天,可吃定了韩信。如果轻意与韩信交手,我们赵国弄不好就有可能被韩信钻了空子,没准魏、代的悲剧就可能重演。”
李左车说的一点都没错,韩信与赵一战,真是凶多吉少:第一,古兵法讲究“远交近攻”,力避“劳师袭远”,韩信前来攻打赵国,赵国是已逸待劳,又是主战场,得天时地利之便;第二,赵国当时的军队号称二十万,韩信的军队只有一万多,二十比一的悬殊战力,韩信有以卵击石之虞;第三,井陉口为险恶之地,军队容易被敌分割、包围,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第四,赵军训练有素,居高临下,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而韩信的军队系新募之卒,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然而,刚愎自用且又迂腐疏阔的陈馀,却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且疲,不应避而不击,断然拒绝采纳李左车的正确作战方案。他说,韩信的军队只有一万,甚至不过数千。那现在我们就是数十倍于汉军,他韩信还能讨得到便宜?何况我们赵国是堂堂正义之师,怎么可以用断其粮草,抄其后路那种yīn谋诡计?我们要打就是摆开阵势,堂堂正正跟这个小子打它一仗,让天下人不敢小看我赵国。
两军对垒,比的是统帅的智慧。韩信首先在陈馀之先打响了“间谍战”,他派出情报人员“间视”赵军,也就是刺探赵*队内部的情报。当情报人员回来报告陈馀不用李左车建议后,韩信“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在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的时候,韩信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准备宿营。到了半夜时分,韩信迅速实施作战部署:一面挑选两千名轻骑,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一面又派出一万人为前锋,乘着夜深人静、赵军未察之际,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以迷惑调动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部署甫定,东方天际晨曦微露,决战的一天悄然来临了。
赵军对潜伏的汉军毫无觉察,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窃窃哂笑,认为韩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识,因而对汉军更加轻视。因为兵法上明确规定,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泽”,韩信反其道而用之,岂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后,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帜,携带仪仗鼓号,向井陉口东边的赵军进bī过去。赵军见状,果然踌躇满志,离营迎战。两军戈矛相交,厮杀了一阵子后,韩信就佯装战败,让部下胡乱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岂肯轻易放过机会,于是就挥军追击,倾全力猛攻背水阵,企图一举全歼汉军。
汉军士兵看到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战,个个拚命,赵军的凶猛攻势就这样被抑制住了。这时,埋伏在赵军营垒翼侧的汉军二千轻骑则乘着赵军大营空虚无备,突然出击,袭占赵营。他们迅速拔下赵军旗帜,chā上汉军战旗,一时间红旗林立,迎风招展,好不威风。
赵军久攻背水阵不下,陈馀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这时赵军才猛然发现自己大营上chā满了汉军红色战旗,老巢已经易手。这样一来,赵军上下顿时惊恐大乱,纷纷逃散。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轻骑见赵军溃乱,当即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线发起反击。赵军仓皇向泜水方向败退,被汉军追上,结果全部就歼,陈馀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井陉之战,韩信大获全胜。
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敌手,为下一步“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这虽然是一次战役规模的战争,但却有着战略性质的地位。
井陉之战,韩信取得作战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这一心理状态,“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jīng彩篇章。
灭赵后,韩信准备继续进攻燕国。他召集将领们讨论战法。采纳原赵国谋臣李左车建议,休整兵马,安抚民众,摆出欲强攻燕国之势,再派使臣向燕王陈述利害,遂不战而降燕。齐王田广为阻止韩信军东进,屯兵历下。刘邦遣郦食其游说田广。田广欲降汉,撤去历下守军。
公元前二零三年十月,韩信又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都临淄。田广向楚求救。项羽以龙且率兵号称二十万救援齐国。楚将龙且二十万人马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淮水对峙。十一月,韩信与齐、楚联军战于潍水。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乘夜在上游把淮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淮水,在侧后攻击楚军,继而佯装溃败。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淮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上游堤坝,将楚军冲成两段,汉军运用半渡而击的办法,把已渡水的楚军全歼,龙且被杀。未渡水的齐楚联军不战自溃。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尽占齐地,直接威胁楚都彭城。
韩信攻占齐地后,项羽恐慌万分,连忙派人去游说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其反汉联楚,被韩信所拒绝。
此战是楚汉战争的关键一役,韩信灵活用兵,率军东向两千余里,从东、北两面完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牵制、分散了楚军,减轻了汉军正面战场压力,同时也获得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为刘邦获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年八月,项羽、刘邦划定楚河汉界。
九月,项羽按约东归。
十月,刘邦言而无信,项羽前脚刚走,他就采纳张良、陈平建议,乘项羽无备,率兵出阳夏,同时传令各路诸侯率军西向,在固陵会师。
公元前二零二年,韩信占领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彭越又在梁地不断sāo乱,使楚军供应困难,形势对项羽越来越不利。而汉军方面,萧何不断从关中运送兵员和粮草,支援前线,刘邦兵广粮足,在荥阳以西稳住了阵脚。
五年十月,因韩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楚军反击,汉军大败。为调动韩信、彭越,刘邦划陈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以北至谷城为其封地。韩、彭遂率兵攻楚;韩信从齐地南下。
韩信占领楚都彭城和今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彭越亦从梁地西进。汉将刘贾会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北上;刘邦则率部出固陵东进、汉军形成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向垓下退兵。
五年十一月,刘邦率兵进入楚地,围攻寿春。又派人诱使驻舒县的楚国大司马周殷叛楚降汉,以舒县兵屠破六县。
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四十万人完成战略部署: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将项羽围困于回奔彭城的路上——垓下。
项羽兵至垓下时,登高西望,汉兵汹涌扑来,不禁仰天长叹道:“我悔不该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竟受他欺骗,与他议和。如今他背约发兵,太无信义了!”项羽怒不可遏,命十万将士就地扎营,布兵列阵,准备与汉军决战。
韩信受命汉军总统领之后,将三十万人马分成十队,实施了万世惊叹的“十面埋伏”阵。韩信请刘邦守住大营,他亲率三万人马上前挑战。士兵按韩信命令,冲着楚营高喊:“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归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项羽一听,气得七窃生烟,率众冲杀出去。两军相接,交战几个回合,韩信且战且走,把项羽引进了包围圈。楚将虞子期怕中埋伏,打马追上项羽。劝道:“韩信多谋,汉军势众,主公不必急于追杀,待我江东援兵赶到,汉兵粮草空虚,再杀他也不迟。”此时项羽已怒不可遏,如何能听进这些话,他狠狠瞪了虞子期一眼,全不把汉军放在眼里,一直杀奔过去。
忽然杀声四起,汉军伏兵两路杀出。两军鏖战一阵,项羽冲开汉军,直追韩信。没追出多远,又有两路伏兵杀出,截住项羽,再度厮杀,不多时,又被项羽冲破。项羽气得血往上涌,一心要抓住韩信,径直追去。接连汉兵伏兵四起,十面埋伏,一起杀出,将楚军团团围住。项羽方知中计,余气未消,身心俱惫,只得奋力杀开一条血路,带领残部退回垓下大营。十万楚军经过几番厮杀,剩下的已不足两三万人,垓下被围,岂能动弹!
此时,楚军粮草断绝,外无援兵,不禁陷人一筹莫展的苦境。
时值隆冬,寒风刺骨,雪飞冰凝。
韩信再施计谋:“四面楚歌”。将士们按照韩信的命令,放声高唱楚地的歌谣。歌声随着凄切的风声,传来楚营,低沉凄怆,如泣如诉:“寒月深冬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坚执锐兮,孤立山岗。虽有田园兮,谁与之守?邻家酒热兮,谁与之尝?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终生在外兮,何时反省?妻子何堪兮,独宿空房。一旦交兵兮,蹈刃而死,骨肉为泥兮,衰草沓茫。魂魄幽幽兮,不知所往,壮士寥寥兮,付之荒唐。。。”
项羽听了,暗暗吃惊,对虞姬说:“莫非汉军已把楚地全占了吗?为什么汉军里有那么多楚人呢?”
楚军将士也被这歌声引动了思乡之情,无心再战,纷纷逃散,连跟随项羽多年征战的将军们,也暗地里不辞而别,就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偷偷离去了。军心大乱,一夜之间,项羽身边只剩下了千余人。项羽愁眉不展,坐卧不安,连声叹息。上演了千古绝唱——霸王别姬。
项羽见大势已去,乘夜率八千骑突围南逃。刘邦遣guàn婴率五千骑兵追击。几经转战,项羽只身来到乌江边,见前有滔滔江水,后有汉将guàn婴率兵紧迫不舍,心灰意冷,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
一代悲剧英雄,就这样血洒乌江之滨,时年三十一岁。
自此,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终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在这楚汉之战中,除了项羽与刘邦外,最能成就霸业的怕就是韩信了。当时若是韩信反戈一击,只怕天下非刘邦所得,而是鼎立三方。
如今高顺以汉高祖与韩信相比吕布与张辽的关系,一是表现出吕布如今的权势与自信,二也是暗中属意贾诩,若是能够协作吕布,他日三分天下,必定有张辽一分。
贾诩闻言之后,心中大动,想不到吕布居然跟自己打着同一个念头,仅仅只是从张辽攻取汉中便就联想到了后面的三分天下,与自己的意思刚刚吻合,这巨大的好处与诱惑,便是贾诩也是难以拒绝,因而言道:“将军的意思要我军反刘表,助温侯?”
“刘表也不是文远的主公啊。。。”,高顺笑道:“先生是绝顶聪明之人,如何能不知道那刘表只是将张辽将军当做看护门户的下手罢了,张辽将军心比天高,先生才智绝世,难道真的要一辈子被刘表所牵制吗?为何不为日后的霸业所着想?”
贾诩却是笑道:“难得温侯之举,我等不也是要受制与其了吗?”
高顺笑道:“我主与张辽将军乃是旧识,而且主公的心腹大患乃是刘表,而先生只怕意在雍州,益州两地,故而并不冲突,若是听从刘表之言,与我主公相抗,却是便宜了刘表,如此岂不是再无出头之日,以先生的智谋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要不然也不会突袭汉中,拿下立身之本了。。。”
贾诩这回却是沉思,良久方才起身笑道:“温侯之谋怕是远胜我贾文和啊。。。”
汉末温侯 第三六六章:一石三鸟谋三地,四通八达立霸业(二十六)
第三六六章:一石三鸟谋三地,四通八达立霸业(二十六)
高顺闻言笑道:“这么说先生是明白了。。。”
贾诩笑道:“聪明人之间无需多言,温侯的心思我懂,只是那武关守将乃是旧主张济侄子张绣,便是我也无权多问,若是你们能够说服此人,倒是大有可为。”
高顺心中大震,却是笑而拜退。
贾诩望着高顺离去的身影,不免收起笑容,暗道吕布的大局观居然如此强悍,而且看刚才高顺的神态,分明是被自己说中,难道他真的要千里奔袭那函谷关?!
若真是如此,吕布可称当世胆大第一人。。。
贾诩蓦然笑然。
来时吕布便就觉得这能够驻守宛城之人十有*便是贾诩,对贾诩这人吕布也是耳闻能熟了,故而属意高顺,若是贾诩在城,便就寻他,若是他人便就退去。
吕布也曾想过是否要对宛城用兵,但是如此一来,便会惊动他们方面的势力,那武关,函谷关是否也会因为如此而加紧防守,如此只是给他自己找麻烦罢了,故而上上之策便是与张辽暗中约定,一来可以牵制刘表,二来则是给这次行动按上砝码。
其后,等高顺回来之后,吕布便就决定自己亲自率三千狼骑长袭函谷关,却是引来帐下所有人一致反对。
沮授为吕布的安全着想,自然是不会同意,便就劝道:“主公,您是三军之魂,如何能行此大险,请主公三思。”
高顺知道吕布武艺高强,胆气更是过人,虽不担心其会有生命危险,但军中之事不可儿戏,故而也是反对。
吕布这段时间颇有些独断独行,对于沮授等人的话不以为然,反而是反问道:“千里长袭,首选便是骑兵,纵观军中,唯有本侯狼骑方为,故而此事不必再议。”
“主公”,大将麴义起身道:“说起狼骑虽然是军中翘首,不过宛城多山地,骑兵虽快却也免不了要进攻山地与关卡的攻击,故而末将手下的先登军能步战能骑战,倒是更合适些,不如就让末将前去。”
自从在东平一战,麴义被张飞砍去一臂,后经吕布开解终于是重新恢复信心,所以在这次对付曹cào的行动上,麴义以及他的先登军也是不甘落后,参加战斗。
说起麴义,可是跟随吕布时间最久的一员将领,而且所立功绩也是数不胜数,虽说军中大将乃是河北双壁的颜良与文丑,还有后经新星赵云与甘宁,但是论起资历还是麴义最老,故而他一发话,便就让诸将皆是赞叹,毕竟在外人看来,如今的麴义可是废人。
吕布不同意,只是因为要亲手为任红昌与颜良报仇,这报仇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便是在是否能够突破函谷关,在吕布看来,除了他,可不做第二人选。
麴义笑道:“主公,你乃是三军之主,军中多有人马见过,难道那些曹军就没有见过主公的面貌了吗?而且主公威武,手下狼骑更是彪悍,如何想是一支败退的军队,但末将这残疾却是偏不了人,也正是最好的掩护,如此一来,敌军必定小视,他们如何能想到一个残废将军所带领的人马居然敢千里突袭,主公,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吕布闻言,也是不能反驳。
其后在沮授,高顺等人的劝阻下,吕布只得同意让麴义率先登军前去。
麴义欣然领命,从军中挑选三千人马,之后告别了吕布等人,来到长社,那边徐晃早就安排妥当,给先登军换上曹军的衣服后便就上路。
宛城主将张济得到消息,本是要发兵,但却被贾诩阻挡。
张济不明白,便是问起缘由。
贾诩倒是老实,就将这只军队的身份全盘托出。
张济大惊,言道:“如此更是应该对付他们,难道先生就不怕那刘表知道吗?”
贾诩叹道:“张将军,如今主公初定汉中,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若是此时得罪了吕布,我且问你,以完成这一万人马可能抵挡那吕布?莫说那吕布,难道将军未曾见识过那赵云的厉害?只是区区两万人马就打败夏侯惇等人,将许昌占据,那许昌的地势可比宛城险峻多了,将军,刘表虽强大,但是比起吕布,却还是吕布这人更加致命,故而我宁愿得罪刘表也不愿意得罪吕布,而且便是刘表知道了也不敢轻易动兵。”
张济问道:“为何?”
“前不久,那许昌的赵云,与汝南的袁术各自出兵已经在攻打新野,只怕刘表自顾不暇,如何来管我们,故而这个顺水人情,还是做了好。”
张济闻言,也是只能答应。
于是,宛城因为贾诩的缘故,对这三千人马视而不见,只是二十日便就来到武关。
虽说张辽与曹cào明面上乃是友好,但是最为诸侯,张辽自然也不能百分百的信任,故而这武关作为宛城北面门户,须得一员大将驻守,此人便是那张济的侄子张绣。
张绣善战,也善治理,这武关本只不过是一个关卡,但是在这几年的经营下,却是有如一座小城,城中百姓也有数千人,倒是热闹。
麴义率军至此,不敢强攻,怕与张辽交恶,于是便派人偷偷混进武关,用重金收买了一员佐将,之后与深夜开关过路,每次也不敢多走,只是五百人一次,如此六日后方才完全通过。
张绣其实也是有些察觉,但因为之前的了叔叔张济的嘱咐,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动作,但是面上还是要做出一些措施,故而张绣不能亲自请他们出去,只得让手下做事。
离开武关之后,麴义的三千人马可成了孤军了,若是不能攻取函谷关,只怕麴义与这三千先登军将士,即便能够撤回武关,只怕到时候为了撇清关系,那贾诩也是要做一番戏,再弄不好,被曹军发现,联合之下,便是全军覆没也是极有可能。
因而麴义不敢大意,照旧还是先派人混入函谷关,打听一下消息。
因为函谷关大将夏侯渊被调往虎牢关参战,此时赞任主将的乃是其手下大将牛金,此人孔武有力,但却少有谋略,针对这个情况,麴义想出了两个方案,一是按照之前所言,假扮许昌败军诈城,二是在关外用盗贼的身份作乱,引得牛金出战,若是能擒获此人,亦是功成,左右三思之后,麴义决定两个方案一起做。。。
汉末温侯 第三六七章:一石三鸟谋三地,四通八达立霸业(二十七)
第三六七章:一石三鸟谋三地,四通八达立霸业(二十七)
来到函谷关前,麴义打听清楚之后,便就决定双管齐下。
次日,麴义率领着两千人,面上披头带发,面下衣衫褴褛,更有不少人好像是带伤而来,如此来到函谷关前,便是大叫道:“上面的兄弟啊,快开城门啊。。。”
“上面的兄弟啊,快开城门啊。。。”
函谷关的守军看见这么批人前来,便就问道:“来着何人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