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之1983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杨叛儿
而被拉壮丁的福利之一就是,戈文在无线的广播大楼里偶然见到了还在主持430穿梭机节目的周星池。这时候的他还不像未来那样胡子拉碴留着华发,很年轻,很消瘦,很腼腆,有着一副很孩子气的面容。
另一方面,杜奇峰已经通过那个导演联系上了内地的《西游记》剧组。
虽然双方只能通过电话聊天,可是杜奇峰还是从聊天的内容中判断出《西游记》剧组确实总结出了一整套非常完备的神话片拍摄手法。他再次赤膊上阵,一番恳请之后得到了方逸华允诺的另一笔资金。然后杜奇峰就派出了由陈木盛带队的团队赶赴内地,利用资金帮《西游记》剧组渡过难关,同时也求取真经。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来香港的内地文化交流团的身影,不然深得邵大亨抠门精髓的方逸华怎会平白拿出资金,这背后自然有交流团和邵大亨的交际往来。
现在《杨家将》剧组已经全部准备就绪,所有人都撸起了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真正的万事俱备只欠陈木盛这股东风了。
《杨家将》剧组的东风什么时候来还不清楚,但是戈文的东风却来了。
他突然一下子就出现在了风口之上。
1985年8月的这天早上。
九龙铜家湾巴士站点。
一辆双层巴士慢慢悠悠的驶来,即将停靠进站台。
杨洋用胳膊夹着公文包,气喘吁吁的小跑着来到车站边上的报亭口,对上了年纪的老板说道:“李伯,今天的《明报》给我,晚上下班再给你钱,我赶时间!”
正在用干布子擦拭着杂志封面的李伯听到杨洋的话,赶紧从右手边上的报纸丛中抽出一份来递了出去,“我说今天怎么不见你,误点了吧!”
“李伯,先不和你说了,我赶车!”杨洋抓过报纸,顾不得理会李伯,一个健步就窜上了即将离开的巴士。
在二层的空落的座位上坐下来,杨洋喘了好久气息才平静下来。
正像报亭李伯说的那样,他昨天晚上玩的太嗨,今早起晚了,导致误了上一趟车。还好终于赶上了第二趟车,只要迟到在一个小时内,找个借口应该能蒙混过关。
像往常一样,杨洋将抓在手中的《明报》打开,第一时间就看向了副刊。
如果说《明报》是杨洋最喜欢的报纸的话,那《明报》的副刊就是他最喜欢的版面。
在香港,不管是港闻还是国际电讯其实各家报纸都差不了多少,杨洋之所以爱看《明报》而不是《星岛日报》或《东方日报》,是因为《明报》在香港知识分子界享有盛誉,杨洋觉得自己应该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尽管他是搞金融贸易的。
另外《明报》的副刊确实与众不同,光是那一连串香港顶尖的文人作者名字就让人心情澎湃,而且副刊上的文章或新奇有趣,或夹叙夹议言之有物,不像其他报纸总有一些长吁短叹、无病呻吟、自吹自擂的文章。
当看到副刊的第一眼,杨洋就注意到了今天的《明报》副刊和以往不一样。
因为他看到了一篇篇幅超级长的文章。
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不对,应该说是自从金庸封笔不在《明报》副刊连载小说后就再没出现过的事情。
好奇之下,杨洋没有第一时间去看自己最喜欢看的林燕妮的专栏,而是看起了这篇文章。
香港往事?
切,是讲历史的吧!
香港的历史谁不知道啊!
杨洋撇了撇嘴,然后径自空过正文,看起文章末尾的作者名来。
戈文?
没听说过,似乎不是什么大作家啊!
今天的《明报》编辑怎么回事,怎么会犯了这么大的错误,登载这样莫名其妙的文章?
人们不是在传金庸现在还在管明报的副刊吗?
哎,看来金庸确实老了,怪不得《东方日报》上刊登金庸想卖明报集团的八卦呢!
杨洋摇了摇头,将这篇叫做《香港往事》的文章空过,看起了林燕妮的专栏文章来。
杨洋一目十行很快就将《明报》副刊上的小文章都看完了,之后他还意犹未尽的砸吧了砸吧嘴巴。
别说《明报》副刊上这些小文章真的很意思呢。尤其是林燕妮今天介绍的一道美食,光是看文字就让人口水欲滴啊!
杨洋的目光不自然的又返回到了那篇《香港往事》上。
今天的副刊内容明显比以往少了很多,平时他上了车看《明报》副刊,等看完时刚刚到站,时间掐得非常准,可是今天却闲下来许久。
杨洋看了看表,离到站应该还有七八分钟。
算了,打发一下时间而已。
……
渔村的老百姓们生平第一次看到那艘巨大的冒着滚滚白烟的铁家伙在大海上披荆斩浪时,每个人都非常的惊讶甚至害怕,可是没有人知道那只是噩梦的开始。
……
好吧,我高估自己了,想自己编几句《香港往事》的句子,结果在电脑前抓耳挠腮坐了整整一个小时,一个字没写出。
泪奔……(未完待续。)
大时代之1983 第351章 就要飞【恢复更新】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时代之1983最新章节!
杨洋脸上的漫不经心很快就变得认真起来,继而更是变得郑重起来。
他看到了什么?
没错,是历史。
可是这历史却是他长这么大以来从来不曾看过、听过、学过的历史!
这篇名为《香港往事》的文章中所写到的历史居然是一些不曾在历史课本、读本上记载的历史,是一些只有在故纸堆里才有可能发现的典故,是几朵几乎已经泯灭在历史中的小小浪花。
但它是普通人的历史史诗!
是香港先民的抗争和奋斗!
是关于香港曾经的悲歌与荣耀!
杨洋从不知道香港的过去竟然也会有如此史诗般的历史。
不知过了多久,杨洋突然从发怔中惊醒了过来。手中的报纸不知什么时候被浸湿了一块。
杨洋用手擦了擦眼睛。
自己竟然哭了!
明明是平和而又朴素的语言,明明是普普通通的汉字,可是怎么居然有如此大的魔力!
这篇应该是散文吧。
自诩知识分子的杨洋对这种文体并不陌生,可是他看过的散文那么多,可从没有任何一篇散文能让他如此的投入,给他如此充沛的感受!
这个作者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怀才能写出这样感人肺腑的散文来!
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让人波澜万丈,读起来耐人寻味。这和他之前在《明报》副刊上看过的那些香港名家的文章截然不同,似乎根本不需用气势用文笔去鼓动读者,仅仅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就让读者感受到深刻的情绪感悟。
很了不起啊!
杨洋深吸了一口气,将手中的报纸放在旁边的空座上,然后抬起头来。
这时他才注意到车窗外的建筑,自己分明已经过了站点。
糟糕!
果然抬起手腕看表已经迟到快两个小时了。
杨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张口就要向巴士司机喊停车,可是随即他又猛然放松了下来。
既然已经迟到,上午的薪金反正会被那个吝啬的经理扣掉,又何必急于这一刻呢!
更何况自己能够欣赏到这样一篇精彩的散文,单论精神食粮,可是自己赚大发了!
想到这里,杨洋安静的看着窗外的景色,急匆匆的行人,心底最深处那颗文艺的灵魂油然而起。
似乎自己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认真的看一看香港的人和物!
透过车窗,杨洋贪婪的看着一切,认真而又满足。
我们富裕,我们繁华,这个时代想不起曾经消失过的一切。
我们富裕,我们繁华,我们却失去了停下欣赏脚边的景色。
……
1985年的4月份,香港新闻署曾做过一份读者调查。在这份长达数十页的调查结果中显示,《明报》发行量居香港第三位。也就是说在全香港459.4万人口中,《明报》读者达到了42.3万人,占全港总人数的9%,最殊为难得的是这9%的人群大多都是香港的知识分子以及中产阶级。由此可见《明报》在香港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
《香港往事》一经发表,就像是一枚深水炸弹顿时在香港这块安静的湖水中掀起了阵阵涟漪。
一直以来,人们一说起香港,第一印象就是香港是世界经济贸易在东方的一个中心,可是很少有人认可香港的文化价值。很多人说香港是文化的荒漠,或者说香港的文化是“劣质文化”。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香港的本土文化生产大部分都是迎合消闲、娱乐的目的,是通俗文化、流行文化,根本无法沉淀出真正的明珠。
这却是因为香港开埠不过百年,本身没有属于自身的深厚传统。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香港和大陆的关系中断,以及西方文化的侵袭,香港文化本可以东西并蓄,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可是到了七八十年代,这种多元化的文化尚未成型便遇到了消费性文化和工业化文化的冲击,直接夭折。自此香港文化仅剩下的只有通俗文化。
这一点,从各种报刊杂志上就能够清晰的看到。
当长篇大论的文章难以迎合生活节奏急促的香港人时,短小的专栏就成为了香港文学的主流形式。
专栏作家们在自己的专栏里嬉笑怒骂,畅所欲言。他们的文字或许有尖刻和锋利,但更多的却是港台市民般的油滑和卖弄,尽管油腔滑调同启迪人生的大智慧并不一定水火不容,可是底子终归不是煌煌正道。
而戈文的这篇《香港往事》却宛若一股清泉突然间出现,让人耳目一新。
他的文字质朴却情感激烈,写的又是疏为人知的香港历史,深深的击中香港读者的心灵。也让一众自诩从事文学创作的香港通俗作家们大为惊叹。
亦舒便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明报》副刊的一位专栏作家,亦舒是每期《明报》都要看的,哪怕当期的《明报》副刊并没有刊登她的专栏。
这天早上,亦舒和往常一样,一边吃早餐,一边将从信箱里拿回来的《明报》摊开,边吃边读。
作为香港文坛有名的才女,亦舒对自身的才华非常的自信,至始至终她都自认自己是华语文坛最杰出的女作家。唯二让她感受到一些压力的女作家就只有台湾的三毛以及香港的李碧华。
至于其他人,哼,都是土鸡瓦狗之辈。
所以当人们把她和台湾的琼瑶并列,说什么“香港有亦舒,台湾有琼瑶”之类的称赞时,亦舒总是很不屑的说,“那个琼瑶,提了都多余!”
可是许久以来,却经常有媒体评价说林燕妮是才女,说林燕妮怎么怎么优秀,怎么怎么好,说林燕妮是香港最有才华的女人。
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更可气的是,有一次金庸、倪匡和她三人闲谈时,谈到香港作家的散文时,金庸说:“林燕妮是我见过的女作家中写散文写得最好的一个。”倪匡摇摇头说:“错了。”金庸一愕,问:“错了?”倪匡说:“你的话要省掉一个字。”金庸追问:“哪一个字?”倪匡说:“女字。”
胳膊肘竟然往外拐!
自那以后,亦舒非常的不服气,对林燕妮看不顺眼。
那个号称用香水写作的女人,无非是生来命好,家境高贵,学历高贵,经济高贵,爱好高贵,品味高贵,职业高贵,稿纸高贵,情人高贵罢了。
用香水写作,听起来是多么的香艳做作,简直是欢场女子口吻,那里是一个女作家该有的样子!
亦舒独处时不止一次对林燕妮腹诽。
只是两人都是香港有名的人物,不能撕破脸皮,所以亦舒也只能通过看林燕妮的专栏来吐槽倾泻心中的不满。
略过其他专栏,亦舒直接翻到林燕妮的专栏,一目十行将小文章看完,亦舒撇了撇嘴。
美食?
光会卖弄!
又一次在内心对林姓女子鞭笞了一番后,亦舒这才心情舒畅的继续看其他专栏。
咦,《香港往事》?
亦舒同样被这篇超长的文章提起了兴趣。
她喝了一口咖啡,慢慢阅读了起来。
……
……
解释一下前些天断更的理由。
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公举,各种杂事,你们懂得。(未完待续。)
大时代之1983 第352章 倪匡的震惊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时代之1983最新章节!
倪匡是被刺耳的电话铃声惊醒的。
他骂骂咧咧的从沙发上坐了起来,昨晚的酗酒本就让他的脑袋涨得厉害,好似针扎一般,更别提沙发旁的矮几上叮铃铃的电话铃声。
倪匡停顿了片刻才抓起了电话,还没等张口大骂这个惊扰了自己好梦的不速之客,就被电话里兴奋的声音打断在喉头。
是亦舒。
电话里亦舒的声音很是雀跃,“哥,你一定要收回上次那句话,不然……”
倪匡头昏脑涨的听着电话里亦舒啰里啰嗦,至于亦舒说了些什么他还真的没有听进耳里。
“……,哥,你赶紧道歉!”亦舒终于停下了自己的长篇大论。
“道什么歉?”倪匡终于听清楚了。
“倪匡,你有没有再听我说话!!”电话那边亦舒有些气急的跺了跺脚,“你昨天晚上是不是又喝酒了!”
“哈哈,就喝了一点儿……”倪匡打了个哈哈。在香港的亲人唯有这个妹妹,因此倪匡对这个妹妹甚是疼爱,有些时候还对妹妹有些生畏。
“你还记不记得有一次你我和金庸聊天时,当金庸说林燕妮是香港写散文写的最好的女作家时,你却说不分男女,林燕妮都是香港散文写的做好的的事情?”亦舒对倪匡喜欢酗酒的事情着实已经无力吐槽了,所以她继续说着她这番打电话来的主要目的。
“没错,整个香港论散文谁写的最好,非林燕妮莫属了。”倪匡拿着电话靠在沙发背上。
“你……”亦舒听到倪匡的话有些气急,但是她自己的小心思自然不好说出来,尤其还是那个痞赖的哥哥,因为她知道一旦倪匡知道自己的心思必然会大大的嘲笑自己的。
平复了一下心情,亦舒有些咬牙切齿的一字一句说道:“我给你打电话,就是要你收回这句话!”
“为什么?”
“因为你说的不对!香港写散文写的最好的作家绝不是林燕妮!”亦舒在心底继续补充着,就算是在女作家里,写得最好的也不会是她。
“怎么可能!香港这些作家们的底细我还不清楚吗,或许其他体裁,林燕妮写的不值得称道,但是单论散文的话,她绝对是最好的。”
我@%¥@¥%……
亦舒非常想骂娘。
林燕妮真的有那么好么,居然有这么多人维护着她!
不过亦舒好歹还是忍住了,因为倪匡的娘也是她的娘啊。
“哼,你先看看今天《明报》副刊登载的那篇《香港往事》再说这种大话吧!”
说着亦舒就啪的一声将电话挂断,只留下电话这边满头雾水的倪匡。
亦舒这是怎么了?
莫名其妙!
别看倪匡也算是纵横花丛的情场浪子,可是对于女人的内心终究是隔着一层纱,对亦舒与林燕妮暗地里的争锋相对,却是全然无知。
不过倪匡确实对妹妹很是疼爱,亦舒让他看《明报》,那他还真打算去看。
倪匡叫来家里的菲佣,让其从信箱里把今天的《明报》拿来。然后就被告知说《明报》早在半月前就没有收到了。
“怎么可能!我可是《明报》的作家!《游戏》才刚在《明报》上连载不久!”
倪匡有些不爽的嚷嚷着,可看着一脸委屈的菲佣,他又没法继续生气,只得挥手让菲佣去忙,自己则拿起电话给金庸打了过去。
“老查,你帮我查一查,怎么我半个月都没收到《明报》了!你那发行部做事也太马虎了吧。”
“不用查了,是我通知发行部停止给你继续送报的。”
电话那边金庸的声音依旧如水般温吞吞的,可是倪匡听着却是分外的刺耳。
“为什么?”倪匡不解。
“你又不看报,送过去报纸有什么用?”金庸认真的回答道。
倪匡先是傻眼,后就对着电话破口大骂:“好你个金庸,你也太抠了吧!怪不得亦舒在专栏里骂你是刻薄的爬格子动物!我现在还在《明报》上连载小说的呢,哪有报社不给自己的作者提供样报的!好几次让你加稿费你不加,现在连样报都不提供了,你,你……”
倪匡都不知道该怎么描述金庸的抠门了。
可是听了倪匡的讥讽,电话那头的金庸不仅不生气,还笑着说:“骂可以骂,稿也可以照样登,但是样报是不送的,哪个不知道你写完稿子之后从不再看第二遍。给你送报纸纯粹浪费啊。”
我@%¥@¥%……
金庸的言辞很是恳切,但倪匡却非常想骂娘,可是他知道自己就是骂出花来,也不会改变金庸的做法。
别看倪匡和金庸是多年的至交,更在金庸创办《明报》之初,就大力相助金庸,将自己的书稿提供给《明报》连载。可是这些年来他几次想要求金庸增加稿费,可每次都无法达成心愿。
因为每次说起涨稿费,金庸这老小子就会打岔,逼得急了就要求他写信来阐述为何要增加稿费。要知道倪匡最怕的就是写信了,职业作家每个字都是钱啊,而写信又没有报酬,还浪费笔墨,只有傻瓜才会去做。可偏偏金庸却特别喜欢写信。
面对这样油盐不进的吝啬鬼,倪匡一筹莫展,最后只得郁郁的挂了电话。他知道逼得金庸急了,肯定又会提出让他来写信阐述为何非要样报。
倪匡再次叫来菲佣,给钱让其出去买一份《明报》。他一边掏钱,一边仍不住郁闷的骂骂咧咧:“这叫什么事儿!”
又过了好半天,倪匡才终于看到了亦舒所说的那篇散文。
与亦舒的感受相同,倪匡也深深的被这篇名为《香港往事》的长篇散文所吸引,并为之拍案叫绝。
倪匡最欣赏《香港往事》的地方是这篇散文有一种传统的美感和品位。
香港地域特殊,通俗文化流行,为了迎合读者,散文在香港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当医生、投资顾问、时尚专家、电视艺员、律师、大众社会学家、广告经理摇身一变成为散文作者时,散文也慢慢的变成了可以购买、占有、更换等商品价值的“文化工业”产物,变得极具消费性。传统散文应该有的情感、结构、文化关怀、形象、主题等文学要素,已经慢慢被香港作家们漠视了。
而《香港往事》这篇散文有着极佳的传统中国文化感,虽然文字朴素却有一种及其饱满的“张力”。
来来回回将这篇散文阅读了几遍、回味了几遍,倪匡这才想起早上亦舒打来的电话。
没看到这篇文章之前,倪匡真的认为林燕妮是香港散文写得最好的作家。但是现在,他也认为林燕妮的散文较之《香港往事》要差了一筹。
亦舒这丫头,这么大的人了还玩心机,推荐我看这篇散文,直说就行了,居然还找了一个借口,扯什么林燕妮!
倪匡摇了摇头,再次拿起了电话。
他要再打电话给金庸,质问他为何发现了这么优秀的作者还藏着掖着。
香港能冒出了这样一个写散文的好手,殊为不易,殊为不易啊!(未完待续。)
大时代之1983 第353章 横戈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时代之1983最新章节!
类似亦舒和倪匡这样对《香港往事》赞叹不已的作家并不少见,而像文艺青年杨洋那样的读者更是不少,因此,当天《明报》报社接到的电话便多了起来,很多读者很多作家都向报社打听写出《香港往事》这篇散文的戈文的情况。
有关系的自然和金庸又或者《明报》编辑部的编辑打听,没有关系的就直接拨打《明报》的热线电话。
与内地的情况不同,香港地域狭小,经济发达,生活节奏较快,读者们往往都像倪匡一样极其厌恶写什么读者来信,他们与报社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打电话又或者直接上门去询问。因此这一天,《明报》报社的热线电话差点被打爆,累的几个接听电话的小姑娘气喘吁吁,直接恨上了金庸和戈文。
查先生也太抠了,工资不给涨也就算了,连多配一些接线人员都舍不得!
这个叫戈文的家伙搞毛啊,怎么今天的电话都是询问他的!鬼知道他是什么石头缝里钻出来的!
正如前文所言,《明报》是香港最大的日报之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因此在香港,除了极少数精英外,绝大多数普通传媒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看《明报》,看一看香港、两岸、以及国际上有什么大新闻,看一看《明报》又发表了什么石破天惊的社论。搞媒体嘛,大家无非就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你发现的热点我觉得不错,自然要有模有样的赶紧跟进,我引导出的话题也不建议你加入进来讨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