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正德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何气生财

    “黄锦公公,奴家想向您打探一些消息,不知道方便不方便”

    黄锦听到夏灵儿的话语,神情就是一愣,在宫中办事的他们,公私分明,一些事涉皇家的事情,若是不能守口如瓶,想要在这皇城中立足,自然是千难万难,可是面对夏灵儿的问询,黄锦却有些犹豫起来。

    一是不知道她要询问什么,二是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说。

    就在黄锦纠结的时候,夏灵儿也看出了黄锦的为难,轻声道。

    “奴家知道自己的请求让您为难了,其实奴家只是想打探一下,太子殿下出皇城,都是从哪个宫门出来的。”

    正在一旁纠结的黄锦,听到夏灵儿原来是向自己询问这个事情,神情就是一松,他还真怕夏灵儿问出什么他不能回答的话语,可是听到夏灵儿只是询问这个事情后,脸色也开始变得自然起来。

    “姑娘多虑了,这个事情在宫中倒还不是什么秘密,太子殿下出宫一般是选择在西安门外出。”

    听到黄锦这么说的夏灵儿顿时眼前一亮,此刻打探到太子殿下在哪个宫门出宫的话,她就直接在宫门面前等候就得了,省的她去那大明银行附近。

    就是这些时日,因为她总出现在大明银行的附近,已经碰上好几个人上前打探她有什么事情了,夏灵儿真怕自己再这么等待下去,万一传到了太子殿下的耳中,想在见他就更加难了。

    此刻从黄锦口中得知太子殿下走出皇城宫门位置的夏灵儿,自然是喜出望外。

    其实朱厚照选择在西安门外出,并不是顺路而已,要知道离他清宁宫最近的则是东华门,再次是承天门,最后才是这西安门。

    至于朱厚照为什么选择在这西安门外出,除了避开在承天门外办公的六部群臣外,还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思想在这里面。

    东华门,俗称“鬼门”,皇帝死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入,就是送殡迎灵都由东华门出进,所以东华门又被称为“鬼门”。

    而此门的门钉数量更是用了阴数,为纵九横八七十二颗,即把木化为阴木(偶数为阴),因为木能克土,然而阴木未必能克阳土。

    而横行还依旧是九路,又不失帝王颜面,要知道皇城的其他城门,午门、西华门、神武门每扇门的门钉都是九行九列八十一颗,为奇数,即阳数,是符合定制的,就唯独出现了东华门这么一个例外。

    所以民间才渐渐有了‘鬼门’的传说。




第二百三十八章 通州
    夏灵儿在得知太子殿下经常出宫的宫门后,一脸感激的对着黄锦施了一礼后,又言语感谢了一番,作势就要转身离开。

    可黄锦看着因为打探到消息,而一脸喜色的夏灵儿,眉头却开始皱了起来,看着就要告辞离开的夏灵儿,面色纠结的想了半天,直到看到夏灵儿转身,才鼓足了勇气才开口说道。

    “姑娘慢走,奴婢还有一话想问,不知是都妥当。”

    夏灵儿听到黄锦的话语,要离开的脚步就是一顿,转过身看着黄锦面带微笑的说道。

    “公公太客气了,您有话便问就是,哪来的妥当不妥当一说。”

    黄锦朝着身边扫了一眼,见并无他人注意到这边,于是轻声道。

    “姑娘可是要去那西安外等候太子殿下”

    夏灵儿到是没有隐瞒的意思,听到黄锦的问询后,直接点了点头。

    黄锦看到夏灵儿点头之后,看了看四周,用更低的声音说道。

    “那奴婢劝姑娘还是不要去了。”

    还不待夏灵儿询问黄锦为何说出此话的时候,黄锦又朝着四周扫了一遍,确认确实没有人注意这边后,低声说道。

    “太子殿下现在应该是已经离开京师了,今日正是他动身去南直隶的日子。”

    “京师距离南直隶路途遥远,且太子殿下还有职责在身。”

    “所以奴婢才劝您,近期不要在西安门外等太子殿下了,他估计近段时间内都不会在京师出现了。”

    说到这里的黄锦更加小心谨慎起来,一脸郑重的对着夏灵儿叮嘱道。

    “此事虽然在宫中也不是什么秘密,但是还请姑娘保密,要不然万一被贵人知道,奴婢少不得要受顿责罚的。”

    夏灵儿听到这个消息,脸色就是一变,黄锦若是不将这个消息告知与她,她确实要准备去西安门外等待去了。

    此刻获知这个消息,夏灵儿心中的复杂自是不必多言,尤其是听到黄锦后面的嘱咐后,更是连连点头,直到黄锦请辞离去,她还站在原地,一时有些茫然无措起来。

    不知在宫门处站了多久的夏灵儿,直到守宫门的侍卫注意到她的异常,过来打探,才将陷入思索中的夏灵儿惊醒了过来。

    一番道歉后,夏灵儿离开了,回到自己闺房中的她,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

    寻不到你也就罢了,最起码你还在京师,总有碰到你的一天。

    可现在你一走了之又算是什么

    难不成你一日不回来,我就要一日这般煎熬下去吗

    夏灵儿越发的愠怒起来,从上午回来后,连午饭都没有吃的她,就把自己关在了闺房之中,沉默不语。

    而朱厚照,一番疾驰过后,此时他已经带着西苑千户所赶到了通州,朱厚照到了通州之后,原本应该顺着运河南下的他,并没有着急上船继续赶路,而是在通州停了下来。

    在他筹备离京的这段时间里,灾区的捷报更是不断。

    看捷报上所言,灾区的情况已经有所缓解,当地负责赈灾的官员和士绅们在经历过最初的慌乱过后,已经慢慢的平稳了下来,尤其是得到朝廷调拨过来的粮食和药材后,在充足的资源配给下,更加有条不紊的开始了之后的赈灾救灾工作。

    其实能让朱厚照和弘治皇上放下心来的,不止是灾区的信件反馈,还有东厂和锦衣卫的密报,他们通过自己的消息渠道,也源源不断的将灾区的情况如实的反应到了宫中。

    看着众口一词的信件内容,不只是弘治皇上,就连朱厚照自己,原本一直吊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所以朱厚照才没有着急的去往灾区,到了通州后就先停了下来。

    难得出宫一次,让朱厚照去游山玩水到是不至于,不过趁着这出来的机会,多走走,多看看,倒也不失为一次历练的机会。

    而作为京杭运河的通州,就是朱厚照的第一个目的地。

    通州。

    京杭大运河的之处,全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大运河南起余杭,北到通州,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南四湖。

    提起京杭大运河,一般人习惯性的以为是隋朝开凿的,其实则不然,从春秋时开始,京杭大运河的雏形就已经开始形成,当时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开凿了部分河段。

    再往后,更是陆续都有人修凿,最后直到隋朝的时候,隋炀帝才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上了现在的京师,因为只有隋朝的工程量最大,也让京杭大运河彻底成型,所以才让人们习惯性的认为,京杭大运河是隋朝时才开始有的而已。

    说到通州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事情,在最初接到地震奏报的时候,朱厚照看到‘通、和二州地震’的字眼,下意识的以为是京师周边的这个通州发生了地震,心中疑惑为何自己身在京师,却没半分感觉。

    一番询问后方才得知,此‘通州’非彼‘通州’,明朝的行政区域划分里面,有两个通州。

    一个是隶属南直隶扬州府的属州的‘通州’,还有一个则属于京师顺天府的属州‘通州’,而地震的那个和州和通州,都是属于南直隶的行政区划内。

    属州又称散州,是隶属于府的州,相当于县一级的地方行政区,直隶州和属州的行政长官皆称知州,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官,品级小于知府,属州知州为从五品官,品级则大于知县。

    言归正传。

    朱厚照将西苑千户所的大部分人都安置在了城外,自己则带着一个百户所进入了通州城。

    可是即使这般,突然到来的这么一支兵马,还是引起了守城官兵的注意,一番检查,确认印鉴等物无误后,官兵放行朱厚照等人进城的同时,一个官兵在守城军官的交代下,快速的朝着府衙跑去。



第二百三十九章 家书
    而于此同时,一个信使正从京师方向朝着通州疾驰而来,到达京师后,寻到在外扎营的西苑千户所,一番询问后,这信使连水都没顾得喝上一口,又上马朝着通州城的方向疾驰而去。

    在朱厚照进入通州县城没有多久,一个信使骑着快马也在通州的城门处停了下来,出示了自己的腰牌并召来守城的官军一番询问过后,得知确实有一个少年携带着百十多个士卒进入到通州城后,此人连马都未下,一甩马鞭,骏马立刻飞奔出去。

    而进入通州县城的朱厚照,并没有惊动地方官府的意思,他也只是想看一看京师以外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罢了,可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他又不得不带着众士卒前行。

    如此一来,在街上闲逛的朱厚照等人,想不引起人的注意都难,路过的百姓和一些来往的行商,纷纷侧头注视着这百十多人的队伍,投来好奇的眼光。

    正在府衙休息的知州,得到守城官军送来的消息,通州作为运河的北,路过的达官权贵不知道有多少,有可能你看着不起眼的一个人,就有可能是你得罪不起的贵人。

    更别说这种敢带着一个百户所直接进城的人了,若不是家中权势极重,谁又有这种胆子,要知道带兵进城,可是大忌啊。

    通州知州心中猜测对方最起码也是一个勋贵子弟,本着小心无大错的原则,他神色慌张的顺着府衙通往城门的道路,连轿子都顾不上坐,就一路小跑了过去。

    可是他哪曾想到,朱厚照只是想进入城中逛逛罢了,根本就没有惊扰地方的意思。

    这般一来,阴差阳错下,反而是那后来的信使先找到了朱厚照,骏马停在了朱厚照一行人的身后,信使翻身下马,直接掏出腰牌高举起来,在西苑士卒警惕的眼神下,快步跑到队伍的前列。

    信使注意到了因为这动静已经驻足观望的朱厚照,一番行礼过后,信使躬身递上了背囊里的密信,一旁的刘瑾快速的上前接过,一番检查印鉴后,拆开信封递给了一旁的朱厚照。

    朱厚照疑惑的从刘瑾手中接过信件,打开看了起来,这像是一封家书,写信的是弘治皇上,开头的只言片语则是提醒朱厚照在路上注意安全等等温馨的话语,可是接下来话锋一转,朱厚照的神色也开始跟着信件的内容变得严峻起来。

    原来又有地方地震了。

    南方的地震才刚刚过去,灾情刚刚稳定下来,山西就又发生了地震。

    信中所言,就在前两天,山西蒲、解二州,绛、夏、平陆、荣河、闻喜、芮城、猗氏七县发生地震。

    具体的受灾情况信件中并未提及,想来弘治皇上也只是刚刚得到消息罢了。

    信件中并未让朱厚照去做什么,只是劝令朱厚照,让他南行祭祖的行程不变,不要以身涉险转道山西,并安慰朱厚照,山西地广人稀,即使发生灾害,想来伤亡也比南方要小很多。

    再说南方作为大明财赋依赖之地,且南直隶还是曾经的国都,重要性不是山西可比,同时信件中还提及了赈灾所需的钱银,有朱厚照上次的募捐所得,大部分钱银还未动用,此刻南方灾情稍缓,正好可以将这些钱银用来赈济山西等地。

    在信件的末尾,弘治皇上对朱厚照的第一次出行更是表露了担忧的情绪,提醒他在路上要小心流民,多多注意自己的安全等等话语。

    看完整封信件的朱厚照,站在街中,不理会路上行人的异样眼神,皱眉思索起来。

    山西年初旱灾,如今又地震,今年难道真是大明多灾多祸的一年吗

    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大旱之后必有大灾

    相对于弘治皇上的出言安慰,在朱厚照的心中,山西地区受灾,所造成的损失,未必就会比南方少多少。

    山西等地确实是地广人稀,和南方的人口密集自是不能相比。

    可南方本就是富饶之地,梁银本就比山西等偏远之地充足,且有京杭大运河这个运输动脉在,即使是赈济起来,也比偏远的山西的要容易许多。

    再说山西邻近边关,这一地震,也不知道边关那里有没有受到影响。

    现在的朱厚照已经没了在通州县城继续闲逛下去的兴致,心中更是开始暗暗琢磨起来,自己究竟是该按着皇上的旨意,继续南行,还是转道山西,尽上自己的一份薄力。

    可出来只带了一堆枪械弹药的朱厚照,又要拿什么去赈济这些灾民

    ……

    就在朱厚照站在街中皱眉思考的时候,通州知州在一路小跑到城门后,没碰到朱厚照的他,又是一路打听,顺着朱厚照的踪迹寻来,这才在街上看到已经停在了路中间的西苑百户所和朱厚照等人。

    通州知州看了看眼前的众人,下意识的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疑惑的看着队伍前面拿着信件站定不语的锦衣少年,虽然他不清楚眼前少年的身份,可是并不妨碍他察言观色的本事,知州看了看这少年,又朝着少年身后的百户所偷瞄了一下。

    还不清楚对方身份的知州,就已经在心底把眼前的少年列为了自己得罪不起的人之列,就当知州一脸殷勤的朝着朱厚照走去,准备躬身上前打探对方虚实的时候。

    一直在旁边负责警戒的姜三千户等人,立刻将视线放到了知州的身上,一脸警惕的看着通州知州不说,靠近通州知州的人,更是端起了一直握在手中的燧发枪,枪口则是肆无忌惮的指向了眼前的知州大人。

    就在知州感觉刺芒在背,想顶着头皮硬上的时候,一旁的刘瑾也看到了这边的情况,直接走到了知州的身前,对着想上前搭讪的知州冷言问道。

    “前方何人,来此何事”

    通州知州看到有人和自己打招呼,心中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没计较对方的态度,通州知州对着询问自己的刘瑾,一脸谄媚的笑容,道。

    “本官是通州知州李仁平,不知贵人到来,有失远迎。”



第二百四十章 诈捐
    刘瑾转身偷瞄了一下太子殿下,见他没有注意这边,怕打断太子殿下思绪的刘瑾,一脸不耐烦的表情,轻声对着通州知州李仁平呵斥道。

    “这里没你什么事,退下去吧。”

    刘瑾本就常年在京师厮混,对于这一个小小的知州,确实也提不起什么敬意,所以言语之间也没有丝毫客气的意思。
1...8485868788...2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