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第一狠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一袖乾坤
满洲八旗的传统技能骑射也施展不出。
反倒是更为熟悉当地地形的土兵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何况他们是为了保卫家园而战,气势上也更足一些。
清军久攻不下,气势泄了大半。
鳌拜见状也只能撤兵。
出师不利,这让鳌拜十分气愤。
回到省城后他就冲洪承畴发起了火。
“贵州土司已经嚣张成这个样子了,你为何不早早敲打?如今这个样子,他们还有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
面对鳌拜的无能狂怒,洪承畴微微笑道:“鳌大人言重了,土司骄横由来已久,这是前朝就有的事情。即便再怎么敲打也无济于事。他们只信奉实力,谁的实力强大,他们就臣服于谁。”
这句话直是把鳌拜彻底噎住了。
洪承畴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你要是有实力,不应该把这些骄横的土司安排的明明白白吗?为何出兵一次结果却是铩羽而归?
真要有本事别在这里嚷嚷啊,去冲土司嚷嚷啊。
虽然洪承畴没有明说,但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鳌拜如何听不出?
可是洪承畴说的确实在理,他又反驳不得。
沉默了良久,鳌拜才重新发声道:“这些土鳖,老子迟早让他们心服口服!”
“鳌大人,我听说吴三桂已经率部进入安陆了,这是要与我们老死不相往来啊。”
洪承畴现在已经彻底对吴三桂失望,索性狠狠踩上一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不提吴三桂还好,洪承畴一提吴三桂,鳌拜直是气不打一处来。
“老子已经上书皇上,狠狠弹劾了这厮。这种骄兵悍将不抓起来,何以安人心?”
洪承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继续在一旁拱火道:“只是安陆距离贵州尚远,即便鳌大人想去捉拿,恐怕吴三桂听到风声也会及时跑路。”
“老子不管这许多,老子就是看那个姓吴的不顺眼!”
鳌拜大手一挥道:“你们谁都不要劝,如今这贵州有我没他。谁劝我跟谁急!”
...
...
双屿岛。
郑成功与张煌言商议过后,这些时日一直在努力从宁波沿海吸纳不愿意遭受清军残酷统治的遗民上岛。
一来是他们不忍心眼睁睁看着同胞遭受东虏欺凌蹂躏,二来是因为他们确实需要一部分兵力补充。
明军水师主力肯定是要驻扎在舟山本岛的,这样一来在双屿驻扎的水师兵力便会有限。
只有适当的补充一部分兵力,才会让双屿的防守更为稳固。
当然,若是那些不愿意从军的遗民,郑成功也不会强求。他们可以靠海吃海,以捕鱼为生。
除此之外,清理港口航道,修理屋舍仓库,重新设立炮台都是要做的工作。
郑成功发现,要想把双屿港恢复到嘉靖时期的繁荣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日刚刚用过午饭,张煌言便兴致冲冲的来找郑成功。
人未至,声先至。
“大木,你猜猜谁来了!”
郑成功放下茶盏淡淡笑道:“是什么人能让沧水兄如此兴奋?”
“是四明山总兵官何守义,他竟然带着部众来到岛上了!”
张煌言兴奋的就像一个孩子,神情十分激动。
原来何守义所驻扎的四明山位于宁波府,而双屿岛就是与宁波府定海县隔海相望。
何守义要想去舟山本岛确实有些太远了,但要来双屿岛可是很便利的。
“唔,既是如此,我们可得好好招待一番。”
四明山明军曾经筹集过粮草援助郑成功、张煌言,虽说数量不算太多但总归是欠了一份人情。
“他们人现在何处?”
“就在屋外!”
张煌言淡然一笑道:“何总兵,进来吧。”
何守义闻声阔步进入屋内,见张煌言身旁站着一个儒雅俊秀的男子,心道应该就是郑成功了。
他上前几步,抱了抱拳道:“四明山总兵官何守义参见延平郡王、参见张本兵。”
“何总兵不必多礼。”
郑成功细细打量眼前的这个汉子。
黝黑的皮肤,一身的腱子肉,高大挺拔的身材,一看就是行伍中的好手。
“听闻延平郡王和张本兵来到双屿港,弟兄们便都坐不住了,吵着嚷着要跟着我来到双屿港亲眼见一面二位。我没法子,便领着他们来了,二位不要见怪。”
何守义倒是实诚,把此来缘由径直说了出来。
“哈哈,何总兵的这些弟兄真是真性情。”
郑成功顿了顿道:“他们现在何处?”
“就在屋外候着。”
郑成功连忙道:“快快唤他们进来。”
何守义闻言喊了一嗓子道:“都听到了吗,延平郡王叫你们都进来!”
片刻后四五个精壮汉子相继走入屋内,纷纷冲郑成功、张煌言抱拳行礼。
二人颔首致意。
“来人呐,给诸位袍泽倒酒!”
郑成功心情大好,朗声吩咐道。
如今这个天下大势下,心甘情愿的替明廷做事的人越来越少了。
像何守义这样自发抗清,不拿朝廷一文俸禄的义士更是可遇不可求。
郑成功今日遇到了,自然要聚在一起畅谈一番。
...
...
ps:第一更送到,求推荐票支持啊。
第二更要晚上了,大家莫急。
南明第一狠人 第九十八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第二更,求推荐票!)
这世间恐怕没有比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更痛快的事情了。
尤其是这群朋友还是你的战友、袍泽。
何守义从他如何白手起家拉起一票人马抗击东虏说起,讲到他如何辗转进入四明山区,如何一次次的抵抗东虏的围剿...
这其中自然有很多的辛酸、痛楚,但更多的是自豪。
在江南大地都屈服于东虏的野蛮统治时,还有那么一片区域,还有那么一群有血性的爷们敢于站出来与暴权相抗争。
他们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其实从组织人手抗击东虏的那刻起,何守义便没有考虑生死。
在他看来东虏势大,他们这些抗争者早晚都会身死。
但是只要他们的抗争能够起到一些作用,能够唤醒一些沉睡的百姓那就是有意义的。
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起来抗争东虏的残暴统治吧?
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近十载。
人生有几个十年?
十年之后他们这些人还在不在?
何守义不知道。
但他知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只要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抹痕迹,他便不枉此生。
蚍蜉撼树又如何,飞蛾扑火又怎样?
他就是要让东虏看看汉家儿郎也是有血性的!
这么多年来,何守义觉得最对不起的除了双亲外就是追随他出生入死的这些弟兄们了。
弟兄们为了跟着他抗击东虏,抛家弃子进了深山之中。
大伙儿整日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就是因为一个念想,大明不该亡!他们要亲眼看到王师收复失地的那一天。
现在何守义紧绷着的那根弦终于可以稍稍放松一下了。因为,郑成功、张煌言的大军来舟山了,来双屿了!
他们再不是孤军奋战,再不是双拳敌四手,再不是孤身一人面对敌军如怒海狂潮般的一波又一波攻势。
他们有袍泽,他们有战友!
他们的袍泽就在身后!
“何总兵,我敬你一杯!”
郑成功听得眼角有些湿润,举起酒杯朗声道。
“谢延平郡王!”
何守义亦举起酒杯冲郑成功礼道。
二人仰脖一饮而尽,相视一笑。
其实何守义之前对郑成功是心存偏见的。
在他看来,郑成功抵抗清军并非是为了大明好,只是为了家族的利益。
毕竟他父亲郑芝龙降清之后遭到了屈辱的对待,在京师和软禁也没什么分别。
郑家是不可能效忠清廷的,那么只能效忠大明了。
但通过这段时间尤其是酒席之上的畅聊,何守义发现郑成功真的是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他或许有一部分私心,但人活一世谁又能一点没有私心呢?
只要保证私心不影响家国天下事,那私心便没有问题。
便说郑家拥护的唐王一系和当今圣上乃是死敌。现如今皇上不是还封了郑成功为延平郡王,郑成功不是也效忠于当今天子吗?
现如今所有心向大明的人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东虏!
张煌言也是来了兴致,朗声道:“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何守义粗通文墨,能够认识一些常见字,但要说赏评诗词就真的有些难为他了。
他望向张煌言苦笑道:“张本兵,这诗是什么意思?”
张煌言捋须笑道:“本官经过江南一处小村庄时,一些乡亲们赶来送给我们一些吃食、蔬果。其中有一人送给本官一只黄花。本官见那菊花虽然饱经风霜但根茎依然坚挺,当时便写下此诗告诫自己要像菊花一样铮铮铁骨,不畏艰险。”
何守义闻言恍然大悟,原来张本兵这是在借咏物抒发志向啊!
“张本兵高义,末将自愧不如。”
何守义对张煌言一直是十分敬重的。或者说浙江的百姓提起张煌言没有一个不敬重的。
于危难之际奉鲁王监国,据守浙江十余载,这份毅力绝不是常人能有的。
何守义本人也是因为受到张煌言精神的感召这才起兵抗清。
可以说没有张煌言,就没有今日的何守义。
“何总兵,本官与延平郡王打算经营这双屿港,不如你便带着部众来岛上吧。”
张煌言思忖片刻还是沉声说道。
在他看来如今的双屿港正是缺人手的时候,何守义部怎么也有一万人,能够来的话是最好不过了。
谁料何守义却摇了摇头道:“张本兵的美意末将心领了。只是一来弟兄们在四明山已经近十载,早已有了感情,恐怕有些人放不下。二来,末将也希望替张本兵守好这片明土!”
何守义的意思张煌言听明白了。
如今明军在东南实际控制区域只剩下四明山区,其余地方也就是舟山。
但舟山毕竟是在海上,真要认真说起来,四明山区确实是明军控制的东南唯一陆上区域。
这块飞地若是失去了,明军少的不仅仅是一个据点支点,更是一口气。
何守义守护四明山,就是在守护这口气。
只要这口气不断,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儿郎们前仆后继抗击东虏。
总的来说四明山区还是要比岛上危险的,何守义甘愿把自己放在危险的境地也要去守护这口气,张煌言直是感动不已!
“既然如此,本官便不强求了。这次何总兵多带一些铳炮回去,也好抵御东虏。”
“多谢张本兵!”
何守义闻言大喜,抱拳告谢道。
如今四明山不缺粮不缺衣,缺的就是铳炮。
何守义此来就是想要厚着脸皮讨要一些铳炮回去。不曾想张煌言竟然主动开口,却是免了许多的尴尬。
张煌言说罢方意识到这件事似乎他一个人说了不算,又转向郑成功。
见郑成功点了点头,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是放下来了。
“来人呐,接着奏乐,接着舞!”
郑成功发动长江之战时是带了全部战兵家眷的,这些家眷除了日常缝补衣物浆洗衣物外,还有一个作用便是表演歌舞。
这也让将士们紧绷的神经可以放松一下。
这次来双屿郑成功便带来了几十名女眷,听闻何守义来了便唤她们来起舞助兴。
...
...
ps:第二更提前送到,求推荐票啊!
南明第一狠人 第九十九章 顺治的野望(第一更!求推荐票!)
京师。
顺治皇帝的心情十分烦躁。
他刚刚接到洪承畴和鳌拜的奏折,皆是弹劾吴三桂擅专跋扈,目无朝廷的。
据他们说,目前吴三桂已经离开了省城,率部前往安陆。
名义上是剿匪,实际就是避开洪承畴和鳌拜,和他们不相往来。
这个奴才胆子怎么就这么大呢!
虽说在顺治皇帝的心目中吴三桂向来就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人,但吴三桂这一次的举动还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这等于是公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啊!
鳌拜是什么人?那可是议政大臣,是顺治皇帝的心腹,是代表朝廷的钦差!
吴三桂不把鳌拜放在眼里就是不把顺治皇帝放在眼里,不把清廷放在眼里!
往大了说,这和通敌叛国也没什么分别了!
细细品之,吴三桂确实有这么做的迹象。
不然为何在鳌拜去贵州前他就找出各种理由拒不出战。不然为何在鳌拜去了贵州后他就立刻愤而出走。
如果说这一切不是早有预谋的可能吗?
若是吴三桂早有归降明廷之心,这一切就能解释的通了。
吴三桂此人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
从他当年降顺又降清就能看出。
便是这么一个人竟然能在多尔衮主政时期风光无限,足以见得多尔衮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只能说二人是臭味相投,是一丘之貉。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是顺治皇帝亲政了。
他自然不能准许吴三桂这种嚣张跋扈的汉臣继续这样下去了。
奴才就该有奴才的样子,冲主子甩脸子,谁给你的勇气?
诚然吴三桂有功于大清,但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任谁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一辈子。
朝廷曾经承诺吴三桂,如果他打下云南就把云南作为封地赏赐给他。
但就吴三桂现在的表现,顺治皇帝决定收回成命。
天下奴才这么多,多吴三桂一个不多,少吴三桂一个不少。
堂堂大清皇帝怎能被一个奴才裹挟?
真要是那样传出去岂不是叫天下人笑掉大牙?
顺治皇帝冷笑一声,在鳌拜的奏折上朱批了四个字:便宜行事。
便宜行事的意思就是授予鳌拜决断大权。
遇事不必次次都请示皇帝,而是可以当机立断。
毕竟贵州距离京师几千里,实在是太远了。
便是最快的驿马一来一回也要数十天。
等到顺治皇帝的旨意抵达贵州黄花菜都凉了。
鳌拜是个忠心的好奴才,是顺治皇帝绝对信任之人。
他相信鳌拜能够根据形式做出最合适的决断。
放下朱笔顺治皇帝长叹了一声。
他感到有些心累。
为何先帝的时候一切都那么顺利,甚至多尔衮主政时期清军也是一路势如破竹?
为啥他们都能跑马圈地,到了朕这里就僵住了?
残明小朝廷眼瞅着就能灭亡,但却又死灰复燃了?
就是因为一个李定国?
顺治皇帝摇了摇头不想再去想。
说到底还是满洲人少。
要是有个百万军队,顺治皇帝甚至想要御驾亲征,亲自灭了残明。
但现在这个样子,八旗战力锐减不说,可战兵力也在逐渐减少。
朝廷只能推行以汉制汉的策略,利用汉人去攻打汉人。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
只能指望鳌拜这些忠心耿耿的奴才了。
至于洪承畴...
顺治皇帝还是对他信任的,不然也不会直接授予他五省经略之职。
只是在顺治皇帝看来,洪承畴的策略有些过于保守了。
在这种保守的策略下明军可以获得喘息之机。
若真让其恢复了元气招兵买马最终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还是应该趁其病要其命啊。
除了南边的残明小朝廷。
东边的郑成功军也让顺治皇帝头疼不已。
这厮虽然被管效忠击退逃到海上,却占据了舟山大有一副在此常驻的意思。
这是顺治皇帝绝对不能接受的。
再怎么说舟山也是大清的领土,自然不能遭受一群海贼的侵犯。
他已经下旨派施琅前去督战。
施琅是海战猛将,又对郑氏水师的情况十分了解,可以很好的针对郑成功的部署。
汉人不是有一句老话嘛,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相较之下管效忠就不如施琅有针对性了,不过粮草后勤造船事宜他来做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所幸明军现在都是在各自为战,没有联系起来。
顺治皇帝必须要趁着这个机会把他们一个个扼杀。
朱由榔、李定国、郑成功...
朕一定要把你们一个个都捉来千刀万剐,唯有如此才能解朕心头之恨!
顺治皇帝攥拳在心中发誓道。
“皇上,北边急报!”
便在这时一个奴才急忙跑来跪倒在地。
顺治皇帝厌恶的看了一眼,一手抓起奏折展开来看。
起初还好,当顺治皇帝看到罗刹国侵占数地后气的直接将奏折甩了出去。
岂有此理,真是欺人太甚!
“这帮罗刹鬼,欺我满洲内迁吗!”
要是满洲八旗还在关外,罗刹鬼敢这么嚣张?
这些欺软怕硬的狗东西!
顺治皇帝努力使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
罗刹鬼可是居住在比原先满洲人居住地还要北边的苦寒之地。
他们自然是想要抢掠相对富庶的满洲地界的。
对此顺治皇帝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只是辽东守备空虚,肯定需要从关内调兵。
但现在这个样子,清军双线作战。
既要对付西南的残明朝廷,又要去攻打占据舟山的郑成功水师,哪里还能分兵去打罗刹鬼?
只能暂且先忍一忍了。
忍一忍就过去了。
等到灭了残明,收拾了郑成功,再腾出手来对付罗刹鬼!
顺治皇帝在心中自我安慰道。
朕不是怕你们!朕只是做出最合适的调配!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一举灭明,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往后排!
顺治皇帝十分清楚让一个汉人朝廷存活下来是个多么恐怖的事情。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这只巨兽一旦养好伤重新觉醒,绝对是满洲八旗这几万人抵挡不了的。
大清要想立足中原,不但要灭明还要把一切亲明势力连根拔除!
...
...
南明第一狠人 第一百章 救命的土豆(第二更!周一求推荐票!)
朱由榔这几日可谓是分身乏术。
既要关心太子拜师、学业的问题,还要关注稻米收成。
至于燧发枪仿制自然也不能落下。
当然最让朱由榔在意的还是棱堡。
按照朱由榔的旨意,成都城外已经建起了一座小型棱堡。
要想抵御清军大面积推进,修筑棱堡势在必行。
其既可以合理的分配兵员,还能保护城外的大片区域。
不然一到大战就是坚壁清野,苦的还是百姓。
棱堡的核心价值就是线式链式防线。而不是传统的闭城坚守龟缩打法。
那种单纯的点式防守迟早会被淘汰。
既然如此,朱由榔为何不早早把棱堡推到文武百官以及将领们的视野里?
却说朱由榔在一众亲卫的簇拥下来到城郊。
由于只是示范,这座棱堡的选址没有过于讲究。
饶是如此,伴驾之人看到棱堡后仍然免不了一阵惊叹。
李定国啧啧称奇道:“这就是陛下口中的棱堡吧?”
李定国是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度是很高的。
他一眼就看出了棱堡的出奇之处。
“这棱堡的凹面很多,不似一般的城池戍堡那样多是凸面。”
走近观之,李定国感慨道:“从这个角度攻城方根本无法威胁到堡中守军,但守军却可以毫无顾忌的射杀攻城方。”
朱由榔闻言颔首道:“不愧是晋王,果然看的透彻。这棱堡最精妙之处便在此。看起来堡中占地不多但因为曲折的缘故可用面积很大。”
朱由榔顿了顿,迈步当先进入堡内。
“陛下,这侧道的空间似乎有些狭窄。”
李定国发现侧道甚至不能容双人并行,这是不是有些过于狭窄了。
“这座棱堡由于要赶工期做出来给文武官员看,规模是做了微缩的。正式的棱堡要比这大的多。”
大明朝廷不是朱由榔的一言堂,朱由榔要让百官承认棱堡就得让他们心服口服。
所以一座样堡早些造出便显得至关重要。
“原来如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