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拖延转战,并尽可能多攻破一些边寨,让本部功劳尽量扩大化…~这已经是高遵裕部最大的可能了!”

    这是大事,关乎大宋的大事,即便是后族,是皇后娘娘的叔叔,倘若真敢违抗朝廷诏令,赵曦绝不会容忍。

    一个不服从朝廷,不在惜军卒性命,没有大局观,只考虑军功的将领,是不合格的!

    尽管官家已经讲明白道理了,可内阁还是以最快的速度下达了诏令,并再三叮嘱驿递,务必以最快的速度送达。

    同时,内阁大臣一致要求总监察官范纯仁,要以总监察衙门的命令,让高遵裕部随军的监察官,严密关注高遵裕行为,一旦有变,可以在前线直接剥夺高遵裕的指挥权,将这一路的作战指挥权,交于种谊统领!

    各内阁大臣,还各自以私信的方式,向高遵裕部所有军伍的文佐官递信,让他们务必执行朝廷的诏令……

    高家人死不了,从太祖冰酒释兵权开始,这些将门世家非谋反无死罪!

    即便是最后将高遵裕一撸到底,即便是将他贬为庶民,又怎样一样换不回六七万军卒的性命!

    所以,内阁大臣都很着急。

    关系到监察衙门,是必须通过官家的。

    当范纯仁带着监察衙门命令,请求官家恩准时,赵曦并没有多说什么…~这样做也对,如其事后惩处,不如事前预防。

    ……

    回到内苑,赵曦也破天荒的跟滔娘说起了当下的局势,重点提到了高遵裕部的处境。

    赵曦是为万一需要处置高遵裕,提前给滔娘打个招呼…~他做不了无情的帝王。

    “三哥,若现在替换家叔,是不是不可以”

    高滔滔知道她那个叔叔吃几碗饭。这时候,三哥已经给他讲清楚当初让家叔领一军的原因,以及整个大势对他的照顾。

    高滔滔懂,世家需要这份功劳,而现在够资格领军的,也只有家叔。

    “我不太同意临阵换将。其实,这只是最坏的打算,在朝廷考虑到这种可能后,已经做了应对。按目前的进度,应该不至于出什么意外。”

    这不是赵曦宽慰滔娘,事实也确实如此。

    从其他各路受阻,然后解决,整个推进过程中,才发现了这一路的异常。

    随即朝廷便调整了战略,也同时有诏令下达。

    倘若高遵裕不利令智昏,完全有时间补救,也完全有时间避免。

    “三哥,娘舅家让三哥操心了!实在不行,以后别再让世家领兵了……”

    滔娘不想作难,更不想让三哥为难。领不领兵,对于高家不会有太大影响。

    这一代没问题,下一代也确定是自己的儿子继承大统……

    “滔娘,想多了。能否领军,不管是朝廷还是我本人,都不会任人唯亲。”

    “敬贤,敬亭,都是将才,也不能因噎废食,浪费娘舅家人的才华。滔娘且放心,此事来得及。”

    高滔滔如何放得下心能让三哥回内苑专门跟自己谈这个,可以肯定有很大的可能会发生。

    赵曦的宽慰,并没有让高滔滔歇心了。伺候赵曦安歇后,高滔滔让自己的贴身宫女,连夜通过曹祥通知了娘家,请她父亲,务必尽快通知叔叔,严格执行朝廷的诏令,千万不敢有一丝抗拒!

    甚至,高滔滔都不惜以威胁到自己宠幸的程度,来告诫自家人。




第七二一章
    赵曦是清楚滔娘所做的一切的。

    在赵曦本意上,他也的确不想这样的情况发生。虽然他能做到不顾忌的处置高遵裕,可他也知道,会因为这件事影响与高家的关系,甚至跟老六家的紧密也会受影响。

    这样也好,让所有人都做出反应,把事前预防做到彻底。

    要是从大战开始算,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了,已经一个多月过去了。

    若是从高遵裕部推进到险地,赵曦窥透其中关节,也就三日的时间。

    因为这其中一直关注在如何解决大军推进,以及与西夏攻防纠缠上,对于在正面战场不属于主力的高遵裕部,赵曦一直没操多少心。

    本来横山和翰海,就是高遵裕部推进的自然障碍,大家谁都没看好这一路的攻势。

    一开始,连赵曦也以为,高遵裕部之所以推进速度,是因为西夏人的忽略,是依仗着横山和翰海。

    等各路大军解决战车困难后,战斗的烈度依然高于高遵裕部时,赵曦才考虑西夏人故意的可能性。

    到后来根据沙盘的分析,得出了这是西夏人谋划围歼高遵裕部的设想。

    其实,对于围歼,赵曦真不担心。

    除了火药,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攻破战车车阵的防御,就是火攻也难。

    战车又可以携带物资,围而不攻的困城办法也不会短期奏效。

    让赵曦唯一担心的是,西夏人掘开黄河堤坝这对于以战车为主的作战方式而言,那才是灾难。

    黄河溃坝时奔腾咆哮的水流,冲击战车真的很容易。

    况且,即便战车能扛得过一时,可那些驮马根本受不了。

    更何况,黄河所携带的泥沙量,足可以让战车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了。

    到那时,火药废了,战车废了,物资废了,驮马没了,剩下的可能只有泡在水里的军卒,任由西夏人砍杀毕竟现在的新军,侧重于火器了,常规的老式武器,携带量很少。

    而赵曦不担心的是,时间上还来得及。

    高遵裕部即便是推进的比其他各路快,想抵达西平府,也需要攻城拔寨,一个营寨一个营寨的打下来。

    因为横山的原因,不利于西夏骑兵纵横,所以,在环庆北上一带,是西夏防御营寨最多的地域。

    西夏人若是有全歼高遵裕部的设想,就需要把子演足了,不可能全面放开,适当的抵挡是必须的。

    这就导致了,高遵裕部也无法推进的太快了。

    从杀牛岭开始,高遵裕部在火药充足的情况下,一个多月,也仅仅推进了百十里,刚刚打到博乐城

    博乐城打下了,高遵裕命令队伍在博乐城休整,等待物资跟进。

    这次是灭国之战,单纯的轨道兵根本无法满足各路大军军备的运送,偏偏新军作战对于军备物质依赖性特别大。

    这一次,朝廷在满国朝征用民夫,已经按照官家的办法,设置了转运兵站,可转运的速度,依然跟不上他们队伍进攻的步伐。

    “寿翁啊,再追追物资,本帅以为我们可以一举打下耀德城,然后队伍再行休整,为进攻西平府养精蓄锐”

    高遵裕有点意气风发的感觉,连跟种谊说话也比平时和气的多。

    “大帅,末将已经追过了。这一次不完全是轨道兵,民夫运送军备,又涉及火药,确实速度提不起来。”

    种谊也有点小兴奋。虽然他也奇怪,疑惑他们本该最困难的一路,反倒成了推进最快的一路。

    转而想了想,就横山这一带,他种谊就是在这一带长大的,确实不好像其他边境一样,用挖壕沟的办法阻拦战车推进。

    说实话,一开始让他辅助高遵裕,种谊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乐意的。

    几路大军,任何一路的大帅,都比高遵裕能力强很多,也好侍候。毕竟高遵裕是皇后娘娘的家叔

    但种谊不是不识大局的,在他们几个副帅中,他是最熟悉环庆一带地形的。

    可是没想到,他本以为是打酱油的一路,到目前为止反倒多了最显眼的。

    他们已经攻城掠地了,其他各路还在跟西夏人玩拉锯的游戏。

    “大帅,在博乐城多做休整也是好事。过了耀德城,那就是一片大开阔地,一直到西平府,几乎没有什么阻碍。”

    “末将以为,在耀德城,西夏人肯定会布置重兵。我等在此修养,是为了耀德城的大战,争取一举拿下耀德城,那西平府就指日可待了”

    耀德城虽然称之为城,其实更应该叫关,叫耀德关更合适。

    耀德城是横山北面,接近平原的隘口。打下耀德城,就相当于到了西平府的城下

    高遵裕也觉得种谊说的有道理。即便他着急,也得等军备运送到位呀

    所以,安排了巡逻和值守,叮嘱种谊几句,也去帅帐休整去了。

    “朝廷这是何意不是让我等各路大军临机决断吗岂能因为偏师,而让正面战场调整方略”

    高遵裕真的没法理解朝廷的战略调整。眼看他们就要打下西平府了,这时候突然转战向西

    到手的功劳呀谁都没法忍得住。

    “大帅,朝廷的诏令是统一从汴梁发出的。到达咱们帅帐跟到达偏师所在的瓜州,相差非一两日的时间。”

    “即便是河湟的折帅接到诏令,也比我等要延迟几日。大帅,几日时间,大军破耀德城未必不可”

    有将领如此建议,这应该也是整个大军将士们一致的想法。

    没看整个指挥部的文佐帅,文佐官,包括那些随军监察官都一个个的眼睛发亮吗

    可种谊总感觉哪里不对。

    种谊作为老护卫营的校尉,从官家十岁,一直跟随到护卫营进军营率领新军,十几年的时间,几乎是形影不离,岂能对官家不了解

    官家是最反对对前线指手画脚的,可官家又最看重战略谋划。

    他们只是一路大军,只知道这一路的战况,而朝廷接收的原因所有参战队伍的奏报,是可以了解全局的。

    战略调整,也只有在朝廷,有所有战场的奏报,才有调整战略的基础。

    这事怕是不会那么简单,但种谊也没觉得耽误几日会怎样。毕竟,瓜州和横山的诏令延迟是事实。



第七二二章 撤
    从调整战略,到赵曦分析出高遵裕部的危险,也就相差一天时间。

    而朝廷的加急诏令,以及监察衙门的密信、内阁大臣的私信,包括高家家主的训斥信,仅仅比朝廷的加急诏令迟一天。

    这相差两天的时间,高遵裕部已经对耀德城开打了!

    耀德城处于横山北山脚下,确切的说,这是西夏西平府的南大门,打下耀德城,西平府就指日可待了。

    高遵裕部所有的将领,把攻下耀德城想的太简单了。以为应该和他们前期推进的速度差不多,依然可以快速的打下来,然后再转战向西,配合狄青部的行动。

    然而,在过了山岭的路段,高遵裕部同样遇到了其他几路大军的困境壕沟!

    “报大帅,朝廷加急诏令!”

    高遵裕正看着前方步兵军阵的对战,怎么说大宋也是步兵军阵的先导者,岂是西夏人临时凑数能比的军阵压制着西夏人,已经越来越靠近城墙了拿下耀德城真的是唾手可得了!

    “为什么”

    本来挺好的心情,被朝廷的这份加急诏令迎头泼了凉水!高遵裕就想不明白了,偏师接到诏令,改变作战部署还需要时间,就是折继闵部调整方向,也需要时间,这些时间足够他们打下耀德城,甚至打下西平府。

    装备了火药战车的大军,真正的事所向披靡,攻城略地轻而易举。就这么点时间也不该吗三五天,只要三五天就足够了,他们就可以拿下西平府了!

    然而,这是朝廷的加急诏令!

    “大帅,必须的撤军了。总监察衙门要求,监察官介入兵事,必须保证立刻撤军,不得延误!”

    “撤军撤军!将士们正在鏖战,说撤军就能立刻撤军呀”

    高遵裕一肚子火,也不管什么监察官不监察官了,看看前方步兵军阵推进的速度,还是舍不得这份功劳。

    “大帅,倘若不撤军,监察官可以随时剥夺指挥权,指定他人主导作战!”

    监察官本来就是以原来的御史台监为主,又经过讲武堂的培训,都本来就是些倔头,还是些不在意什么皇亲国戚的愣头青。

    没监察总衙的命令,他高遵裕怎么打,他们不管,一旦有了总衙的命令,不管是谁,都不能再打。虽然也眼热这份功劳一路大军的功劳,所有参战者皆有份。可是他们接受的培训,养成的习惯和素养,还是让他们不得不执行总衙的命令。

    “一天,就一天,不管能不能打下耀德城,本帅绝不留一兵一卒吗,全数撤军!再说了,正在鏖战中,一旦下令撤军,那就是把后背留给西夏人了,将士们会折损很多。就是撤军,那也需要歇战的空档再撤”

    高遵裕说的在理,最起码几位监察官觉得说的在理。就像两人打架,一个人突然停手,另一个人没准备住手,先停手的肯定吃亏。

    再想想,几万人的军伍,撤军也不在于一半天的。就没人再硬坚持。关键是,每个人都看到了打下耀德城的希望。

    种谊一直在前方指挥步兵军阵的,一直到夜色降临时,双方才分解开,各自回营舔伤口,准备来日再战。

    这一天,也就推进了三五十步,离城墙是近了,可战斗的烈度和风险更大了。离城墙越近,大宋军伍就需要分心防备城墙守军的远程攻击,不能专心对战步兵军阵的西夏人。

    “大帅,末将建议还是撤军吧。末将以为,耀德城一天时间恐怕根本打不下来”

    这还是次要的,种谊心里一直有点担心,这两天跟西夏人步兵军阵的对战,这种忧心的感觉越来越明显了。

    “明日一大早再试试吧,再来一次冲锋,若是再不奏效,咱们就撤!”

    高遵裕也冷静了,即便是有便宜行事的权限,这样明目张胆的违抗诏令,即便再大功劳也会打折扣的。

    同时,在种谊的劝说下,高遵裕与种谊一起,连夜开始布置撤军的事宜。

    确实,立即撤军只能是命令,在实际行动中,撤军是需要有相应的计划的。这还是在地方的境内转战。那部分突前,那部分断后,中军何时动,各部分如何转换职能等等,都需要做出合理的安排。
1...275276277278279...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