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你怎么看”

    富弼觉得不太对了,似乎官家对这样的提议不喜,甚至可以说是反感。

    恐怕这一次真的是弄巧成拙了。富弼也不清楚是不是有内阁在后面操作了这事不合适。想立功可以,想摘成熟的桃子就不太好了,关键是这还涉及到朝廷是否对武将彻底信任的问题。

    行百里者半九十。有人想的多了。

    “老臣也认同。各路大军最终汇合,是需要一个可以统领左右队伍的。一旦汇合后,仍然各自为战,恐怕对最后的收官不利。”

    富弼虽然怀疑此事背后的缘由,但还是真实的向官家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背后是否有其他意图,并不影响这是一个负责的议题。

    “富相,你觉得除了朕,国朝还有谁有资格统领国朝近九成的军卒”

    这富弼也有些恍然了。统领国朝九成精锐大军,谁具备这样的资格反正他富弼是不敢应承。

    “官家”

    “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对于武将而言朝廷这样做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让人寒心的行为,说重点,这是一种不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背叛”

    “朕信任他们,不管是狄青还是种颚,亦或是郭逵还是王韶,朕认为他们没有一个人只局限于考虑本路大军的折损和胜负,他们都有一定的大局观”

    “整个战局能进行到目前这种状况,这本身就是各路大军相互配合促成的。否则高遵裕部早就全军覆灭了。富相,此事休要再提”

    “朕允许内阁草诏,对合围之势形成后,强调各路大军的协调配合,措辞朕会审核。就此吧。”




第七三四章 意外出现的西夏骑兵
    有这想法的会是谁韩琦还是文彦博不好说,也或许他两并无此意,仅仅是臣工见武将如此大的功劳而凭空生出了些嫉妒。

    赵曦倒真不相信国朝会有谋逆的事,之所以用诛心的言辞把这事叫停,就是想杜绝文臣的那些小心思。

    大朝会的所谓统帅议题,只是小插曲。在官家的话传出去以后,便不再有人提及了。谁有权统领国朝九成军卒唯君王也。或者说就是太子,也不可以拥有这样的权利。

    很显然,臣工们并无意让官家亲征主要是赵曦也没有要亲征的想法。要亲征,一开始就直接上,等到桃子熟了再去玩这一套,除了让各路主帅觉得不被信任以外,没有任何好处。

    黑水镇燕军司和黑山威福军司,是西夏防备北辽西京道和回鹘的常备力量,几乎很少动用。这一次,为达到歼灭高遵裕的目的,也只是调动了少量骑兵。

    然而,黑水镇燕军司因为西夏和回鹘的关系相对融洽,北辽跟西夏的战争多发生在东北向,所以,黑水镇燕军司的战力并不算强悍没有经历过战事的骑兵,顶多算驭手。

    再加上,任谁也想不到宋军会从格纳河顺流而上

    黑水镇燕军司没有防御,或者说根本对南向没有防备,也就是一接触,直接就是战。

    “以歼灭有生力量为主,确保偏师南下后方的安全”

    一路打过来,王韶对这样的命令已经不再犹豫了。事关最终围剿,偏师绝没有时间在黑水城理顺关系,必须在第一时间歼灭黑水城一带党项人的势力。

    这样的军令是很含糊的,什么是有生力量并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唯一的目的就是在偏师离开后,整个黑水镇燕军司不存在,不能再组织起队伍对偏师后方构成威胁。

    这样的军令又是很残酷的,给与了军卒更大的自由裁量权,让军卒自我评判基本上是有反抗就有歼灭,没有其他可能。

    而党项人的特性是凶狠,特别是李元昊叛出大宋之后,对于党项人的凝聚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战斗一开始就把黑水城变成了修罗地

    “章佐帅,为啥这黑水城周边有这么多苦哈哈的汉人”

    都已经离开黑水镇燕军司几百里了,王舜臣才回过神来,才有功夫问章惇这些闲话。在完成对黑水城的处置以后,南下的这一路,整个偏师都静悄悄的,几乎没人吭气谁在经历那种场面后,都不容易释怀。

    不论老幼、不论男女,只要是有反抗,一律是歼灭

    “任何一个文佐官都知道这是怎样回事,你王舜臣也知道,只是没有细想。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汉人,或来自秦州,或来自环庆和鄜延,甚至你们麟府二州的也有。”

    章惇说话的语气不怎么善,王舜臣对章惇也熟悉,倒没觉得什么,只是疑惑更深了。边州有逃民不假,有逃往深山的,也有占山为王做贼的,聪明一点的逃亡内地,可没听说还有往这里逃的。

    “你该知道捉生军吧”

    “当然。这些该不是”

    “对这些汉人就是捉生军捉来的西贼怕他们逃回去,就将捉来的汉人,远远的丢弃在居延之地到了这四面全是沙漠和戈壁处,根本就没有任何逃跑的机会。”

    “你可能觉得黑水镇燕军司的汉人不少,其实现在还幸存的都是十多年前被掳来的,早年的几乎没有了都死了”

    “在十多年前,沿边的州府,那个州府每年不减丁口还都是壮年劳力。可他们到了居延十不存一了”

    什么镇燕军司,不就是在看管和镇压掳来的汉人嘛燕不能南归,只能客死他乡

    消灭一切有生力量这样的军令,在刚刚进入黑水城时,或许还有些不忍,当真正了解这镇燕军司都做什么后,就是王韶也对这样的军令没有任何负担了。

    而那些执行军令的军卒,只是不知道而已。也好,也该让他们知道,虽然把火药弹丢进一个射出冷箭的家户残忍了些,只要知道了原委,只会觉得做得还不够,最起码大军没有爱家将人拖出来比车轮

    对于偏师,实在是时间太紧了,来不及安抚这些流落在他乡的相亲,因为他们需要继续征程。所以,能做的只是将整个黑水镇燕军司的军备,丢给了哪些零散的汉人。

    关中人从不缺勇气,希望在国朝全面接管西夏之前,他们可以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利

    “报大帅前方五十里处有西夏骑兵队”

    王韶将斥候往前放出去近五十里,侦查敌情是一方面,主要还得给大军踅摸安营扎寨的地方。在这荒漠和戈壁滩行军,大军驻扎不像中原那样随意。

    “行军多久了大概行军多少里”

    不管是朝廷的情报,还是从向导口中得到的信息,按说从黑水城往南一直到白马强镇军司不应该再有党项人的聚集地的。

    “回大帅,行军五天了,不足五百里。”

    即便是骆驼拉着战车行军,五天的时间这已经是极限了。五百里,大军一直在沙漠的边缘行军,除了向导找到少数水源地,这一路根本就见不着适合聚集的地点,怎么会出现西夏骑兵

    难道大围剿已经打开了这是北逃的西夏骑兵王韶一时有些茫然。

    “就地扎营命各将领、监察官、文佐官到帅帐议事”

    偏师从肃州出发后,就再没有跟朝廷联络过,再没有任何关于主战场的消息,一直就是孤军作战的。

    从每日白天的气温,以及向导和当地汉人的说法,这时候已经是四五月了,在中原已经春暖花开了。王韶不确定朝廷是否已经发起了大总攻。

    从朝廷大谋局而言,发起总攻只需要大局成型,对于是否需要偏师这几万军卒,王韶也觉得可有可无李宪部南下,同样可以与郭逵部汇合,甚至种颚部也可以分兵北上,从而对兴庆府北面完成包围圈。



第七三五章 打一下就知道了
    就地扎营,在没有水源也不是避风处的沙漠边缘,对于大军而言,只有出现敌情时才可以这样做,因为扎营就意味着是要将战车围拢成城池状,完全的防御状态。

    所以,偏师各部的将领在进入帅帐时,一个个都很兴奋。

    枯燥而又漫长的行军,真的很消磨人。

    从黑水城出城后,刚开始都还在黑水城的屠杀中反思,到后来章惇的那些话传出去后,即便是原本于心不忍的军卒,也心头敞亮了。

    慈悲用错了地方,最后只会伤害自己这是官家说过的话。所以,军卒们都释怀了,不再纠结自己在黑水城的残忍。

    可几天里不管是待在战车里,还是骑着战马溜圈,都无法排解行军的郁闷和无聊。当听令扎营,并召集议事时,一个个心劲又上来了终于又有战可以打了。

    “大帅,可是有党项人出现末将请战”

    王舜臣最着急,也是第一个近帅帐的,张口就是请战。

    王韶也习惯他这作风了,只是随意的指了指,让他随便坐。自己继续在盯着地图看怎么看都无法确定这股西夏骑兵的来源。

    两波斥候,都是一样的奏报,将近两千西夏骑兵,或者说是溃兵。从装束看,应该是逃窜。

    王韶不愿意相信是朝廷已经展开总攻了,一旦成为事实,这就意味着偏师跟大围歼彻底无缘了。如此饕餮盛宴,偏师真的是能收拾残羹冷炙了。

    “大帅,我部自肃州出发时,那时候西夏人对高遵裕部还没有形成包围圈,或许对高遵裕部刚刚完成包围。”

    “偏师沿格纳河北上,虽然大多数时间都耽误在行军上了,可事实上偏师算是无一刻耽误。即便是扫荡黑水城外围,清理黑水城,都是相当紧凑的。”

    “而从黑水城出来,大军行军更是以接近日行百里的速度在行军。”

    情报大家都看了,章惇也觉得可能偏师耽误了大围歼很可能会被朝廷责问。

    这是没办法的事。不能清理黑水城,偏师是绝对不能南下了。可是,党项人跟中原习性不同,不是集聚,他们太分散。

    大军在进入黑水镇燕军司辖区后,不得不分兵在整个黑水镇燕军司的辖地里进行大范围的扫荡行动这确实需要时间,这一战从年前一直持续到三月。

    而现在,偏师还没有离开黑水镇燕军司的辖地,就已经有北逃的西夏人了

    偏师在大谋局中的任务是什么是与李宪部汇合后,对西夏的兴庆府形成北部的阻击线,堵死西夏北逃的路。

    此时出现溃逃的西夏骑兵,就说明,大谋局的北线出现了纰漏,这纰漏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这路大军没有按期到位军前失期会是怎样的责罚,没人不清楚。就连王舜臣也不叫嚣着出战了。

    虽然朝廷没有明确各路大军在什么时间汇合,这是充分考虑各路大军作战的实际情况,给予了各路将帅充分的权利。可这更加不是可以失期的理由,这也是王韶不断的督促大军赶路的原因。

    谁也不想本部人马落后于其他各路。

    没想到,偏师最终还是没能来得及,终归还是出现了纰漏。

    “子厚,朝廷责罚倒是其次。如今我部需要考虑如何阻挡西夏北逃。是我部的职责,虽然不能包围线上,就是在这沙漠,我部也必须将北逃的西贼堵死”

    王韶认为,弥补纰漏更重要朝廷之所以没有明确形成包围圈的时间,应该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了。官家是真正懂兵事的,也是有过领军经历的。责罚或许不严重,甚至不存在。

    “大帅,末将以为此事蹊跷。”

    种建中在偏师成军以后,只是单纯的作为一名将领去执行军令,很少针对整个偏师去进言了。毕竟有主帅和文帅,不再是他们近卫几个了。

    虽然领军的将领还是他们几个,作战的也还是他们几个,种建中严格遵行着一个将领的职责。但并不代表他就思考的少了,这样的大谋局,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学习的好机会。所以,他一直在研判官家的这个大谋局。

    “彝叔具体说说”

    王韶还没说,章惇就接话了,他们熟悉,章惇也深知种建中的谋略。

    “末将不曾记得官家的谋划出现这样过的纰漏,既然官家谋划了这个大谋局,肯定不会不考虑我部行军以及作战的时间。这是其一。”

    “其二,以我部偏师在肃州接到的谋局诏令得知,整个谋局在国朝开战之初,狄帅、种帅是知晓大围歼的全部谋划的,而狄帅和种帅,包括郭帅,他们所率领的是这次作战的主力、精锐,也是蛰伏在兴庆府周边,随时等待补漏的。”

    “第三,高遵裕部陷入包围后,突围、转战、甚至佯攻西平府,都是在西夏包围之中可以选择的战术,这一点朝廷肯定会有所安排。”

    “再加上,为达到朝廷大谋局,狄帅等人主力一直示敌以弱,势必会配合高遵裕部策应作战。诸多因素累积起来,引导西夏人作战一年而不知全局之谋也应该不是难事。”

    “所以,末将以为,意外出现的西夏骑兵未必就是从兴庆府一带北逃的。考虑西夏人的体制,各部落利益纠葛严重,说不定是另外的,或者说跟黑水城关系亲密者的无意之举。”

    种建中几乎可以肯定,这一小撮西夏骑兵绝对不会是兴庆府北逃的西夏是骑兵为主,或者说全部是骑兵,在撤军或者是逃窜时,应该不会放太远的斥候。

    如果是逃窜,势必有追兵缀其后,逃窜最前的不一定是军卒,甚至应该是皇室贵族黑水镇燕军司被歼灭的消息,应该还没有传到兴庆府。

    “大帅,打一下就知道了。要不末将率三千精骑打一下”

    王舜臣眼里只有打。

    “打是肯定要打的,不过不能三千骑兵冲,既然要打,就必须是全歼,不管这些骑兵来自何方,都必须将其留在这里,否则我部的行踪也将暴露。”



第七三六章 李宪的郁闷
    确实打一下就知道了。

    王韶为安全起见,几乎把整个偏师中能骑马作战的军卒全派出去了。只能说是骑马作战,不能说是骑兵。在整个偏师中,能称之为骑兵的也就三千左右。

    近万数骑马作战的军卒,真正冲战的就是三千人,而剩下的负责截击和包围现在国朝的将帅,估计每个人在作战时,都要考虑能不能包围,能不能全歼,都是被官家给引导的。

    “黑山威福军司怎么会是黑山威福军司”

    当歼灭了这部分北逃的西夏溃兵后,却得知他们是黑山威福军司的。王韶有点想不明便,怎么这时候出现黑山威福军司的溃兵了。

    跟黑山威福军司对战的是李宪部,这一点王韶清楚,在他看来,除了他偏师部,其他各部应该都完成西夏外围的清剿了,应该全军对兴庆府形成大包围了,怎么这时候还有黑山威福军司的溃兵

    迷路不可能,虽然西夏的势力是固定的,不同的势力和贵族掌控着不同的军司和地域,可作为防备北辽西京道和上京道的黑山威福军司和黑水镇燕军司,绝对有联络,而且还是频繁的联络。

    游荡这也不可能。不管是黑山威福军司,还是黑水镇燕军司,只有在两处治所适合大队伍长期驻扎。在这片无边无际的戈壁和沙漠里,任何一处小绿洲,都只能够大军短暂的停留,不足饮用水这是他们行军得出的经验。
1...281282283284285...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