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不奇怪,这次来征战西夏的,都是新军军卒,都是老护卫营的那些军卒一队一队带出来的,整个战术技能都几乎是一样的,分兵和合兵,对于军卒而言不存在任何难度。
搁以往,可能会有所谓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端,自从官家的军制在国朝推行以后,整个国朝的军伍,被任何一名将帅统领,在执行军令时都是一样的。
对兴庆府而言,现在就是煎熬
朝廷不言首功的诏令很及时,各路大军在汇合后,在无限接近兴庆府时,朝廷的诏令就到了。意有所指,各主帅都清楚,在最终收关的时候,一点很不起眼的疏忽,很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所以,各路大军汇合后,相互沟通取得了一致意见整体推进,不得有任何一道防线出现纰漏。
这真的是煎熬。
所有的冲锋都无效,哪怕能一定程度上打开一点缝隙,也会被源源不断的宋军将缺口补上。兴庆府甚至故意暴露防御的漏洞,想引诱某一支队伍冲进来然而,宋军无动于衷,依旧是整个包围圈的推进。
就这么点空间,包围的宋军在一点点挤压着,不是简单的一个兵临城下,就可以形容此时西夏人心境的。
西夏人很后悔,倘若在开战之初,甚至在高遵裕部陷入境内时,能知晓或者觉察大宋的用意,或许不至于落到这般地步。
几十万精锐骑兵,冲击宋军的任何一支队伍,打开缺口都不能难事。
如果那样,几十万党项精骑,北上还是西进,一旦进入草原,天地之大不愁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可现在,就这么狭小的空间里,却被宋军几十万军卒围困,还是那种战车衔接的军阵围困再没有逃出生天的可能了。
“看这两天的形势,兴庆府怕是没什么勇气继续战下去了,难以为继了吧”
高遵裕现在也归队了,很有心冲击,只是在狄青、种颚等人面前,他还是矜持了些。
每搁几日,各路大军的主副帅都会聚在一起,遵行着官家那种战前指挥部议事的模式,探讨一下新形势。
“高太尉以为可以冲击了”
“也不是,本帅担心西夏人要降了。这就很难达到官家要求歼灭有生力量的作战目标了!”
狄青和郭逵相互看了看,在看看王韶,种颚就算了,他不一定会介意的。高遵裕虽然想表达的还是应该冲击了,可所提到的未必不可能。
“几十万人,真就这样杀干净”
王韶是文臣任武职,有些话武将不好说,特别是老一茬的武将不会开口,他无所谓。几十万人啊,真的要杀下去吗
倘若真杀干净了,估计长平之战都不算什么事了。
第七四四章 这样就挺好
真这样杀干净
这对于王韶只是一句话,可对于其他各路的主帅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一样,他们跟王韶不一样,王韶属于以文驭武,或者说文转武也行,可他们不是,他们都是传统的武将。
既然作为前线做主帅的王韶有这样的想法,朝廷臣工呢别看他们现在都是一路主帅,有灭国之功罩护,可一旦战争结束,随时都可能是一个什么团练使狄青就是前车之鉴。
所以,这一次的各路主帅议事特郁闷,没一点胜利者的兴奋感。
所以,战场出现了惊人的一致,各路大军都相对谨慎的推进,没有西夏人的反抗,没有谁主动发起攻击。
“大帅,末将以为如今之情形,需要奏报朝廷。若大帅不允,末将会以个人身份奏报。”
这是第一个,曹霖先跟郭逵讲明了。就这意思,朝廷定稳步推进,是担心莽撞的进攻导致包围圈的漏洞,而不是如此消极的战术。
曹霖是老护卫营的校尉,是郭逵部的副帅,更是太后娘娘的亲属、官家的绝对亲信。在这种情况下,他不能隐瞒朝廷和官家。但也需要沟通郭逵。
“曹将军,你能跟老夫名言,老夫承这个情。不过,老夫会与各路主帅沟通,最好是前线整体奏报合适”
确实承情。如果曹霖直接奏报,曹霖是有密报权的。他郭逵,包括整个前线的将帅都会有牵连。
“大帅,稳步推进不是谨慎作战,目前的态势对于军心不利,还希望大帅尽快决断”
这是折可行以及种谊的进言。
“大帅,末将明白当下的处境,但是,大帅为致仕之臣,出征乃是官家钦点,不受朝廷节制,在如今的情形下,大帅不需要忌讳什么,战事即将收关,这不是正常的状况!”
高敬贤作为狄青的副手,深知狄青能出征的缘由,甚至在出征时,家里人也告诫他要尊重狄帅官家对狄帅的情感似乎不局限于帝王对名将的看重。
“杀干净了又怎样”
章惇就是这样。各路将帅议事,他不会反驳王韶,但是,回到本部帅帐,他的话一点都不含蓄。
“还是再议议吧,恐怕各路主帅对我的话有误解”
王韶当时说这话的意思,是想大家商量个章程,如何能在减少杀戮的情况,做到灭掉西夏,并无意警告大家是否嗜杀。
怎么说呢,由于军备上的优势太明显,这场大战从开战之初至今,歼灭的党项人应该有十万之数,国朝的军卒也死伤近两万。这在整个国朝对外作战的历史上,确实算大规模歼敌了。
“各路主帅都有临机决断之权,到最后还是将难题丢给了朝廷。”
谁想背一个屠夫的名声就是内阁大臣也不想担这个名。韩琦这倒是道出了诸位内阁的心声。
武将嘛,本来就是杀敌的,杀多杀少都该是武将做的,难不成让朝廷下屠杀的诏令
自从官家不建议标榜首功之臣,朝堂上也就准备着战事结束后,以杀戮一事作为弹劾前方主帅的切入口,以便能平衡功过。
所谓恩出于上,只有功过并存,才能给朝廷,给官家赏罚的借口,才能让这些主帅不应赏赐不足而生怨恨。
现在倒好了,前线直接将球踢到了朝廷。
“杀也杀不过来呀。党项人三百多万,所谓的控弦之士少说也得百万之众,真要这一路杀过去,我等的史册留名是肯定的,至于后人怎样评价就另当别论了。”
韩绛并不觉得前方这样做不合适,反倒是最合适的做法。
“真要是银夏之地满地尸骨,恐怕国朝拿下来也会成为死地。”
都先议议,每次都是这样的。有了什么事,内阁大臣都会先讨论着,如果讨论出结果,官家就不再参言了,如果没什么定论,官家会直言方略的。
可现在这事,讨论归讨论,还没谁去触及决断去太难了。
党项人的反复无常是秉性,是本质,是历史证明的。都有心说圣贤之道什么的,可既定战略是消灭西夏的有生力量,这也是内阁议定的。所以,这时候真不好变过来。
可要说强令前线杀过去他们是文臣,不至于还没有武将有怜悯之心吧再说了,确实都也不想有这样的惨剧发生。
所以,讨论来讨论去,没一点建设性意见。从党项人的丁口数,直接说到了银夏之地的富庶问题,甚至开始追溯当初党项人认同归附大宋的典故
习惯了,但凡出现什么难题时,都习惯旁征博引,或者说是玩转移话题的那套。这么多年了,还是没什么改观。
特别是大战获胜就是眼前的事,各位的心思又多起来了。
“就这样挺好,朕认同目前前线的策略,就这样吧。”
赵曦转身走了,留下内阁诸位面面相觑这场景又让官家厌烦了
富弼唉了一声,,也跟着赵曦去了后殿。朝臣总是缺少担当,不管文臣还是武将,终归还是让官家不满意了。
富弼得跟去,到底怎样,朝廷需要有个章程,前方还等着呢。真不是怄气的时候。
“富相是不是以为朕置气”
富弼虽然没回话,也是默认了。
“要说一点情绪没有,朕是说假话了,要说最后认同前方的策略,朕是真实的,确实是这样想。”
“富相,其实现在的情形是很明显的,绝不可能真的对党项人赶尽杀绝,但却可以让他们绝望。而想营造党项人绝望的困境,前方的策略并没有错。”
“大包围圈的压缩,步步推进紧逼,不反抗者不攻击,在这个阶段就是最好的策略,就是在给党项人指明该怎么做”
可能是自己的情绪影响内阁诸位的判断了,按说这个道理都能明了的。自己有那么可怕以至于让内阁大臣都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官家旨意是受降”
“还能怎样当真让朕背负嗜杀之君的名声呀”
胜利,即将胜利,一些小情绪并不影响赵曦心里的愉悦,没那么严肃。
第七四五章 不死心的党项人(感谢盟主财叔宁打赏,今日第二更)
要说赵曦的几句话让内阁大臣汗颜,当朝廷的诏令抵达前方时,对于各路主帅那就如同斥责了
什么是知道了什么是这样就挺好在大战收尾阶段,如此消极作战居然被朝廷认同怎么可能
战事激烈不激烈,反正各路主帅的内心动荡的相当激烈;战斗频繁不频繁,反正各路主帅议事是越来越频繁了。
又一次议事了,这一次不仅仅是主副帅,就是将领也一并召集起来了。本意嘛,应该是想鼓动一下,让大伙不要这样消极下去该杀就得杀
作战参谋和前线指挥部的模式,是一种风险共担的模式,对于各路主帅而言,功劳虽然被分了,同时责任也分解了。特别是从先帝时期过来的主帅,功劳无所谓,真正怕的是责任。
像这种朝廷无法理解的诏令,无法揣摩是责罚还是认同时,更希望能共同担负这份责任。
“不行就杀过去”
高遵裕被西夏人围困了这么久,相互厮杀最为频繁,双方死伤也最多。在绝对优势下,他不认为不能就这样杀过去。
“朝廷是认同前线目前这样压制敌方策略的”
王韶一直奉行温和的开边策略,所以并不认为朝廷的诏令存在歧义。
“杀过去怎么杀定怎样的标准党项几百万人”
“形成围困大局后,战斗烈度降低减少了双方的死伤,一旦决定杀过去,势必激发党项人破釜沉舟之意”
“如此下去,朝廷几十万精锐长期留在边疆,这不合适。况且,朝廷很难维持战争的钱粮消耗”
狄青一直没吭气,或者说,狄青除了战术部署,在其他事情上都很少参与。可对于这件事,狄青自己也有些迷糊。
平灭西夏是朝廷的目的,与官家多年的交往,狄青也认为官家的终极目标,不可能半途而废。
至于担心大军在外而朝廷不放心,这一点狄青不以为然,他还是了解官家的。可是就这样与西夏人僵持正如文佐帅的考虑,朝廷不可能无限制的支撑前方战事。
议和狄青脑子里突然有了这个念头。当然,在己方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肯定不会首先去考虑议和。
“各位大帅,末将以为,朝廷对目前策略的认同跟消极作战并非一回事”
指挥部参议,所有的主副帅,包括文佐帅都在商谈,种建中也建言了。
“说来听听。”
“官家并非嗜杀之君,相反,官家推崇圣贤之道,只不过官家的理念是霸道之后的王道。就如王帅开边的做法,有剿有抚。”
“别说党项人三百多万,就是党项控弦之士五十万,全数歼灭都不现实。末将以为,朝廷所谓的这样挺好,是指对前线目前策略的认同,而非认同战斗烈度。”
“这两点并不矛盾。围困之势,围而不歼的策略,是给西夏人造成困兽之斗的局面,让其明白形势。而战斗烈度的降低却会导致党项人有妄想。”
“末将以为,朝廷的诏令所指是让前线以围而不歼的策略,以压迫性的战斗烈度,迫使兴庆府做出抉择。官家有过一句玩笑话,叫缴枪不杀,现在朝廷的意图可能是让前线营造让兴庆府缴枪不杀的态势。”
围而不歼还要保持战斗的烈度似乎是矛盾的,可种建中所说的好像挺有道理。
平灭西夏是这次战争的目标,其实以目前国朝军备的优势,直接碾压式的推进,完全可以将西夏平灭。
官家谋划如此大的局,形成目前对兴庆府的包围之势,似乎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平灭西夏的方式。
“既定目标有歼灭党项人的有生力量,如果仅仅是造势,如何完成这一目标”
“消灭党项人的有生力量,并不仅仅只有歼灭一种方法。就如官家一直推行的解除原来国朝禁军一般,并不是让禁军全数解甲归田,转工匠、转轨道兵、转工程兵等等都可以。”
“西夏人三十万常备,五十万控弦,只要没了西夏的王室,没有了效忠的对象,让控弦之士永远做牧民”
这已经不是前方将帅该考虑的了,但王韶所说的确实应该是对的。官家这些年做的事,证实了这样的方式。
既然不是责罚和斥责,再议事时,所有人就都轻松了。最后,前方指挥部拟定了轮番推进,步步紧逼的策略,并奏报朝廷
兴庆府遣使了。
前线在拟定策略后,在高烈度的战斗下,仅仅推进了两日,西夏人就遣使议和了,估计前方的奏报还没到朝廷呢。
“停战”
在西夏使臣借过后,前方的将帅再一次议事了。
“停战吧,以惯例,在一方提出议和时,战争就意味着停止了。不过老夫以为应该保持警戒,党项人未必就此作罢,很可能战争并不会结束。”
西夏的由来,都是跟西夏征战多年的将帅,都清楚。如今在绝对优势下,朝廷绝对不会再一次像当初李继捧的内附投诚一样。
果然
“接受朝廷封赏,保留兴庆、银夏一带,党项人自治还世袭真敢想”
“党项人还是不死心呀。居然连是否撤销国号都不提。难不成朝廷还允许有西夏这个称呼”
“为大宋牧羊倒是会钻空子,以牧羊将养,让国朝供养,养精蓄锐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