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香港1968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汪公子在年

    就在这时,楼下的舞台上,春秋剧社的班主用大喇叭大声地喊了一句:“下面有请中国戏剧研究学院的七小福戏班为大家带来的精彩京剧表演《七小福》!”

    七小福!

    霍耀文一听到这个词,顿时眼前一亮,目光嗖的一下子,就扫到了舞台上正在逐个登台的一群画着京剧脸妆的年轻人。

    隔的距离有点远,再加上脸上都画着脸谱浓妆,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霍官泰注意到霍耀文的眼神,跟着扫了眼台下,好奇的问道:“怎么?耀文看过这个剧?”

    霍耀文微微摇头,笑了笑说:“没有,只是感觉这七小福的名字挺耳熟的,似乎在那听过。”

    “是吗?我没听过什么《七小福》,不过这中国戏剧研究学院我倒是略有耳闻,其创立者于元年轻的时候是京师顺天府的京戏名伶,五几年的时候,我看过他的一场表演,倒是挺精彩的。”

    香港知名的京剧花旦名伶,霍官泰都熟悉的很,于元早年间在香港京剧行当中也是个角,认识自然不稀奇,只不过这个行业年纪越长,就很难在继续唱下去了,不光是嗓子还有体力等缘故。

    等退下来后,于元就创办了“中国戏剧研究学院”,名字虽然取得唬人,但要论规模在香港众多梨园行中也只算得中等,而且校舍破败,条件简陋,再加上近些年来香港看京剧的人越来越少,按照原本历史这个噱头唬人的戏曲学院再等个两年左右,就要彻底歇菜关门了

    看戏闲聊之间,不知不觉《七小福》表演就结束了,春秋剧社的班主走上前台,朝着大伙儿笑道:“大家伙说这七小福好看吗?”

    “好看!”

    “挺精彩的!”

    “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个新的京剧表演,挺新鲜的,不错不错。”

    台下众人附和称赞。

    班主喜笑颜开,双手抱拳道:“感谢大家伙儿的美言和赞誉,往后这七小福就正式扎根在我们春秋剧社了,往后还望各位多多捧场!”

    台下一人笑道:“哈哈,班主您要是免了我这门票费,或者说请我吃点瓜子和茶水,那我就经常过来捧场!”

    “小意思,小花给这位爷上壶好茶,再来一盘果仁瓜子!”班主一招手,朝着下面正在给人倒茶的戏班的女工道。

    那人乐呵道:“班主大气!往后我肯定多多捧场。”

    “我也要,我也要!”

    “是啊,班主我们的好茶好果呢?”

    看着台下的人都朝着要茶水和瓜子,班主面色不改,笑呵呵的说:“诸位都是我们春秋剧社的衣食父母,自然不忍心我们做赔本买卖,我在这感谢了。”

    一番闹腾下,班主宣布了下一个表演节目《孙悟空闹海龙王》,就径直下了舞台,朝着戏班后面的梳妆间走去。

    里面一众京剧表演者,不是在换衣服,就是在卸妆上妆,因为地方不够大,难免有磕磕碰碰的,一群人哪怕是在吵吵闹闹,叽叽喳喳,倒也是热闹的很。

    这时,于元面带窘迫的走到班主面前,双手抱拳道:“文伟这次真的麻烦你了。”

    班主周文伟笑了笑,抓住于元的双拳道:“师兄,你我师出同门,又有四十年的交情,这点小事我要是不帮,岂不是愧对我俩的情分吗?!”

    于元一阵感动,激动的有些说不出话来:“文伟……”

    周文伟心里明了于元的激动之情,笑着道:“好了好了,师兄不必多言语,往后七小福就在我们春秋剧社演出了,只要有我一口饭吃,就不会少了他们一碗饭!”

    还不等于元说些感谢的话,一个十五六岁留着寸头的少年快步走到于元的身边,摸着肚子,偷瞄了一眼师叔,不好意思地说道:“师傅,我肚子饿了。”

    “吃吃吃,天天就知道吃!”

    于元狠狠地瞪了徒弟一眼,没好气的说道:“元华,赶紧过来把元楼带走,正当我没看刚刚的表演,连翻个跟头都差点栽倒,要不是当时元彪在旁边帮衬你,这可就丢了大脸了,不光是砸了你师傅的脸面,更是连累到了你们师叔的剧社!”

    “是师傅。”元华立马跑过来拽着元楼往后面走去。

    倒是周文伟笑了笑说:“师兄,元楼他们也是刚刚演出累了,后面的厨房应该快做好饭了,你带着他们过去先吃点东西吧。”

    “这怎么好意思。”于元脸上的尴尬更甚,现在他的日子也不好过,没有一个固定的表演舞台,只能带着十几个徒弟四处演出,饿是饿不死,但也吃不了多好,再加上今天一早就过来了,这大家中饭都没吃,再加上刚刚徒弟们又表演了一场,饿是肯定的,包括于元他自己也不好受。

    周文伟道:“行了师兄,你我师兄弟还客气什么,往后大家都在一个剧社表演,再客气就过了。”

    “那……那好吧。”

    于元迟疑了几秒,最终还是应了下来,领着十几个徒弟朝着后院的大厨房走去。

    “元楼不好好练功,整天就知道吃,是不是要吃的跟你们大师兄一样那么胖!”

    “师傅……”

    “别叫我师傅,真丢我的脸,唉……”

    听着师兄一路的小声的埋怨,周文伟轻笑一声,他清楚于元好面,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转头朝着化妆台那正在化大圣妆的一个年轻人,催促道:“国梁,赶紧的,前面都等着呢!”

    “知道了班主,马上就好了。”吴国梁立马加快了化妆的速度

    二楼雅间。

    等待的过程中,霍官泰迟疑了几秒,说道:“阿文啊,今天我约你过来除了看戏外,还有个人想要约你见见。”

    霍耀文刚端起准备放到嘴边的茶杯立马停住,盯着霍官泰的脸,心里疑惑的同时,也是张口问道:“谁?”

    霍官泰说:“梁伟林。”

    梁伟林?!

    这名字很耳熟,耳熟到霍耀文仿佛是在哪里看过,哪里听过,只不过他思虑了好一会儿,愣是没有想起来在那看过、在那听过这个名字。

    “是新hua社社长。”




218【故乡真小】
    “耀文,这位就是梁社长。”

    在霍官泰的介绍下,梁伟林笑呵呵地伸出手道:“霍先生你好,早就久仰你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年少有为,实乃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啊。”

    梁伟林大约五十多岁,穿着比较朴实的天蓝色外套,脸有点圆圆的,笑起来憨厚的很,要是走在大街上遇到,完全看不出他是位社长,只以为是个普普通通的小老头。

    “梁社长您客气了!”霍耀文热情地同他握了握手。

    二人见面寒暄过后,在霍官泰的引领下,几人纷纷坐下来,喝着茶吃着瓜子,一边闲谈,一边看着楼下正在表演的京剧。

    待舞台上的表演者退场后,梁伟林侧过脸看向霍耀文,笑着问道:“听说霍先生是广东中山人?”

    “没错,我祖籍广东中山。”霍耀文点点头。

    “中山是个好地方啊!”

    梁伟林似乎是在回忆过往,感叹道:“记得我十四岁那年离开家乡去广州求学,当时路不好走,没有什么火车,转道了好久路过中山,那时候我记得中山还是叫香山。不过有趣的是,我在香山只停脚留宿了一晚,第二天起来发现满大街都挂上了好多横幅,上面写着香山改为中山,后来到了广州才知道改名是为了纪念中山先生。”

    霍耀文道:“那看来我跟梁社长挺有缘的。我父亲常常跟我说中山有一个西山寺,那里的佛很灵验,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父亲还特意带着我母亲上山为我祈福。”

    提及中山西山寺,梁伟林道:“哈哈不错,后来我在中山工作的时候也去过一趟西山寺,那里的确是香火鼎盛,上香的乡民是络绎不绝。只不过后来因为战乱,我再去的时候,寺庙破败,里面只剩下几个老和尚了。”

    说到最后,他忍不住叹了口气。

    霍耀文闻言,脑海里幻想了一副寺庙破败只有几个老和尚的画面,想起记忆里曾经家人时常念叨西山寺的灵验,心里有些神伤,说道:“那倒是可惜了,对于西山寺的印象都是从我父亲和阿嫲口中得知的,今年过年的时候我阿嫲还说日后有机会的话,想着回西山寺烧香还愿呢。”

    “说起来,我也有很多年没回老家番禺看看了。”一旁的霍官泰听着二人聊起中山,同样勾起了他思乡之情。

    梁伟林有些情动道:“记得去年《盘古杂志》上,有篇文章写的很好,漫天漫地的,人生只是一场回归的运动,在这运动里,每个人都有着他的乡愁……”

    说到这,梁伟林略微顿了顿,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笑了笑道:“番禺和中山现在都挺不错的,当地的生产队年年丰收,出海打鱼也是满载而归。”

    霍官泰清楚梁伟林的身份,听他这么说,心里高兴的很:“那就好,那就好。记得以前我跟父亲叔父等人出海打鱼,常常都是无功而返,不过偶尔倒也是能捞到一些值钱的海鲜。”

    聊起家乡的话题,三人聊得甚是欢愉,原本跟梁伟林有些陌生的霍耀文,也是话多了不少,只不过在他记忆里,中山始终只是这具身体的家乡,想起自己上辈子的老家安阳,心里知道那已经是过去式了,忍不住多愁善感起来,说道:“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

    听到这句话,梁伟林眼前一亮,心中默念了好几遍,忍不住鼓掌叫好道:“好,霍先生果然名不虚传,随口一句简单的话,都如此充满着韵味。”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只是简单的表达故乡只有两个字,可故乡虽然是两个字,但是故乡里有自己的亲人,思念,回忆,青春……

    “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

    霍官泰同样是在细细品读后,不由长声感慨道:“好,耀文这句话说的好啊,说到我心里去了。”

    “两位过誉了,随口而说,随口而说。”霍耀文面露谦虚之色,这首短诗也是他后世在网上看过,刚刚是一时感慨顺口给说了出来。

    梁伟林哈哈一笑:“古人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诚不欺我,这不霍先生你随口一说的短句,不就是一首不错的短诗吗?!”

    看他都这么说了,霍耀文笑了笑,没有再多说什么,反正都借鉴后世不少创意,当起了半个文抄公,再多抄一首短诗也无所谓了

    经过刚刚那首短诗,霍耀文同梁伟林聊得也是愈发的愉快,原本他以为梁伟林找自己,是谈论什么河蟹内容,还有点担心会不会被404,不过现在看只是聊一些日常话题,他倒也是放开了很多。

    再加上一旁霍官泰,三人有说有笑,嗑着瓜子,喝着好茶,看着好戏,谈笑风生,好不快哉。

    只不过接下来梁伟林的一句话,却是几乎吓到了霍耀文!

    梁伟林喝了一口茶,磕着瓜子,仿佛是在闲聊一般的说道:“霍先生我也拜读过你写的几本小说,其中对《鬼吹灯》最为感兴趣,我早年也曾经学习过一段先秦历史,在你第一部书中,写到秦始皇陵就埋葬在陕西,这个早在很多年前,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而且早已被重点保护起来。只是我好奇的是,你是怎么想到在秦始皇陵下,会有埋葬无数的兵马俑?还有那堪比天宫的巨大地下建筑?这些都是霍先生你自己根据史书或者民间野说改编而来的?”

    “咳咳咳……”

    霍耀文喷出了一口茶水,幸好他急忙掉头,才没有喷到二人的身上,只不过搞的他自己狼狈的很,连忙用手背擦了擦鼻子,嘴巴,脸上的水渍。

    霍官泰关心道:“耀文怎么了?”

    梁伟林说道:“没事霍先生?”

    “没,没事。”霍耀文擦好以后,连忙摆手表示自己没事,只不过心里还有点心惊胆战的,重新往茶杯里倒水,喝了一口暖茶,情绪这才稳定了不少。

    思起梁伟林的问话,霍耀文迟疑了几秒,说道:“其实大都是我根据民间传闻,还有一些古代历史书籍幻想来的,不过……”



219【我真不是摸金校尉】
    “…不过……”

    “不过什么?”梁伟林看霍耀文迟迟不说下去,忍不住张口问道。

    一旁的霍官泰也好奇的看着霍耀文,虽说《鬼吹灯》他没看过,可也大致知道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而且有关秦始皇陵的时期,只要是个中国人都无比渴望的想要弄清楚里面到底有什么。

    毕竟史记有记载,秦始皇陵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五六十万的人力才建造起来,如此庞大的墓葬到底有多么地奢侈和神秘!

    看二人都好奇,霍耀文琢磨了几秒,还是决定说说,反正说出来这二人也未必会相信,毕竟写小说的不都是靠脑子幻想吗?再且说金镛的武侠小说,去掉一些武功,可比他的鬼吹灯要更像真实历史,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小孩子外,又有谁当真了呢?

    想到此,霍耀文整理了一下语言,说道:“兵马俑我也是年幼时听别人提及过,然后就一直记在心里了,后来动笔准备写《鬼吹灯》的时候,我在查阅先秦历史资料中,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贵族殉葬用的东西叫“俑”,据《礼记·檀弓》记载,孔子曾曰:谓为俑者不仁。郑玄后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

    “听别人提及过?霍生不知道这人是谁?是一个历史爱好者?”

    梁伟林眉毛一挑,秦始皇陵大致位置虽说被保护起来了,可到今日始终是没有人太相信秦始皇陵的存在,或者说不相信史记中记载的那样宏大。

    所以喜好先秦文化的梁伟林,其实也是不太相信史书中的记载,不过当初他看鬼吹灯的时候,里面写起兵马俑,可以说栩栩如生,仿佛现实中就有一个参照物给霍耀文来描写,这也是他刚刚忍不住心中的好奇、问出口的缘故。

    “额……”

    霍耀文犹犹豫豫,心想这兵马俑迟早是要被挖掘出来的,现在说了,恐怕别人也不太相信,咬牙说道:“也不是,就是以前我住屋邨的时候,一个老人说的。”

    一个老人说的?

    梁伟林闻言,心里好奇的很:“哦?霍先生能不能细说一下,我这人挺喜欢先秦历史的,无论是乡野传说,还是正统的史书记载,我都喜欢。”

    “嗯,梁社长就当我说的是个乡野传闻罢了,切莫当真。”

    听梁伟林如此说,霍耀文倒是心安了不少,笑着说道:“那老人无儿无女,我小时经常同他一块玩,他也倒是跟我说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就有一个是秦始皇陵的,他说秦始皇陵虽说早年被项羽给焚烧了,但那只是地面上的建筑,地下还有一个庞大到无与伦比的地下宫殿,里面日月星辰,金山银海,琼楼雕阁,宝珠漫天,宛若一个地下天宫……”

    说到这,他顿了顿,继续道:“我想梁社长应该知道,这古人愚昧,崇尚神秘,所以秦始皇在修建陵园的时候,为了死后能够继续统治死人的世界,大量烧制兵马俑,好能够有属于自己的军队。”
1...8788899091...31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