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家开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烛
“不认识吗”
曹象皱眉道:“那他干嘛发表评论为你说话。”
“啥”
白叶惊讶,“什么评论”
“自己看。”
曹象把手机递过去。
屏幕中,一篇长评文字错落,排版讲究,让人看了舒服。
关键是文章标题,也让白叶错愕。
“浅评白叶——他把绘画转化成了浮雕!”
评论的开篇,更是开门见山,十分的直接表示,他对白叶很陌生,也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看到了网上的风波,出于好奇之心,才予以关注。
“在关注的同时,也有人问我,对于白叶这个人,有什么看法。”
“我的答案是……没看法。”
“我是艺术评论家,只关注艺术层面的事情。艺术家的私德、人品、性情,自然是受社会与法律的约束,与我无关。”
“顺理成章,那人又问我对白叶的作品,有什么评价。”
“尽管我知道,他想在我口中,得到一些偏向性的回答。但不管是出于职业素养,还是基于我自身的审美标准,我只能让他失望了。”
“就事论事,要评论一个人的作品,首先要对这个人的平生有所了解。据我查询的结果,白叶先是个画家,抽象派画家。”
“在我看来,抽象画最容易画,也是最难画的。它可以抽离一切具体的形象,摆脱既定的形式法则,信手涂鸦。但是也因为它的自由,无拘无束,那么普通人就难以界定,抽象画的优劣好坏,更判断不了其中的艺术价值。”
“这种情况下,有人滥竽充数,趁机混进了艺术行业,通过一系列手段,把自己包装成为了著名大师,然后引发了许多争议,最终事迹败露,不仅留下了一地鸡毛,还让大众对抽象艺术的误解更深。”
“对,我要说的……肯定不是白叶。”
“白叶的抽象油画,我没有亲眼见过,只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些照片,无法深入下去作出准确的评论。毕竟照片可看不出作者的笔触,颜色也会失真。抽象油画,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油画,却恰恰要通过笔触与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价值取向。”
“虽然没能一睹油画真容,但是通过照片观看,我也可以得到结论。白叶的抽象油画,并不像网上一些言论所说的一无是处。”
“事实上,不提笔触与色彩,只说整体的效果,他的画有一种激情澎湃的张力。只不过由于他的技法还不够成熟,还显得很稚嫩,张力没能转化成炸裂性的冲击力。”
“尽管如此,我还是在他的油画中,看到了灵性。”
“只要他认真钻研下去,技法达到肆意挥洒的地步,再把内心中的动荡与激扬百分之百表达出来,那他肯定是画家中的中坚力量。”
“下个阶段,一切返璞归真,就是名家大师啦。”
……
看到这里,白叶抬头问道:“曹象,你说他会不会是我亲戚啊”
评价太高了,让他震惊。
“我也怀疑……”
曹象示意道:“继续看下去,后面的评价更高。”
“啧啧。”&l
第36章 天才之誉,实至名归!
“大家之气象……”
这个时候,白叶轻笑起来:“他眼力不错嘛,难怪会成为行业中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完全说到点子上啦。”
“……不要脸!”
曹象面无表情,掩饰心中的震惊。
他也没有想到,高博对白叶的评价这么高。
如果他不是确定,高博生平与白叶没有任何往来,与李东兴更是毫无瓜葛,他也要怀疑高博的评价中,是不是掺杂了强烈的个人感情因素。
脸是什么,又不能吃。
白叶撇嘴,况且高博说的也是事实嘛。
毕加索本来就是大家。
他继续看下去,感觉高博的评论,真是有意思啊。
彩虹屁这么多,他都有些……高兴啦。
“回归正题,我之所以写这篇评论文章,就是受人之请,评价白叶的雕塑。不过在正式评论之前,我也看到了网上的非议。其中许多言论,在我看来不值一哂。”
“我归类总结一下,针对白叶的雕塑,多数人的看法是……”
“看不懂。”
“稀奇古怪。”
“哗众取宠。”
“莫名其妙。”
“……”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件不符合大众审美,古古怪怪的东西,却被中海美院一群老师学生认为是艺术杰作。”
“‘我’不喜欢的,‘你们’居然觉得好,肯定有黑幕。”
“这其中必有不为人知的交易。”
“真相只有一个……”
评论文章在严谨中,又有几分诙谐幽默。
这也是高博成名的原因之一。
不过行文却不辛辣,没有半点讽刺的意思,只是轻松的调侃。
因为高博也很清楚,辛辣、讽刺只能冲着艺术家或艺术作品去,对于“不明真相”的群众,还是要以引导为主。
所以他在文章中,也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首先大家要知道,美和艺术,完全是两回事。白叶的雕塑作品,或许在一些人眼中并不美,甚至还有几分丑陋,但是却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
“为什么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艺术的进程,就是不断的颠覆之前人们的的审美观。”
“以国画为例子。”
“严格来说,国画起源于壁画,从最原始的石壁,再到陶土木板,然后画到帛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魏晋时期逐渐形成了体系。”
“到了北宋时期,官方画院鼎盛,艳丽华贵的风俗画,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是到了南宋时期,有人觉得这种画太艳俗,开始挑战传统,才有了文人画的出现。”
“风俗画多数是以细笔描绘,也就是工笔画。”
“文人画讲究意境,那是写意画。”
“从那个时候,国画的两大支柱流派,开始成型啦。”
“但是在南宋的人来看,什么写意画……分明就是垃圾,造型线条粗糙,墨色又不均匀,画得一点都不好看。”
“然而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大家明白怎么欣赏写意画了,写意画自然而然成为了画坛的主流。可见世人的审美观,从来不是从一而终,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同样的道理,白叶的雕塑有人觉得丑,只不过是没找对观赏的角度而已。只要知道怎么去观赏,自然清楚雕塑的‘丑’,其实是一种另类的美,魅力非凡。”
“这一件雕塑白叶取了一个名字,空间的连续的特殊形体。”
“灵感来源于动态分析摄影的形式特点。”
“这个形象其实正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上看到的人的形体的直观感觉,在感性的审美观中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有头有手的,正在连续行进中的人的形体。”
“不过在具体创作的时候,白叶却把形象的头与手去掉了,他是故意去掉的,这是抽象主义的思维。”
“所以要领略雕塑的魅力,千万不要直观的去看,而要多加一些感性想象。就像欣赏写意画的留白一样,思绪要延伸出去,进行无限遐想。”
“作品的真谛,应该是试图在静态中表现出真正的动感。”
“尽管以牺牲实物整体造型来追求外在的运动,似乎
第37章 雕塑史上光辉的一笔
前所未有的创举,经典艺术珍品。
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捧上天去啦。
类似的评论,在业界人士的记忆中,只有某些宗师巨匠精心创作的艺术品,高博才会给出这么高的评价。
就算宗师巨匠的艺术品,当得他长篇大论,浓墨重彩书写的评论,也是屈指可数。
“吹捧过分了吧。”
“要说没收钱,我是不信的……”
“或者那个白叶,来头非常的大”
业界人士各种揣摩,却纷纷被他们自己推翻了。
如果白叶来头大,也不可能被人黑了大半年,还无动于衷。
至于高博收钱了许多人倒是希望高博能被收买,可是事实上无论他们调查,都没发现高博与白叶之间有什么交易。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两人真有什么联系,肯定会留下蛛丝马迹。
问题是调查的结果,两人素昧平生,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没有打过交道,更没有通过第三方秘密勾结。
那么排除各种不可能,剩下的就是真相了。
白叶的雕塑,真是吹捧过分吗
一些人重新审核雕塑,开始纠结起来了。在认真端详之后,他们忽然发现,高博的评论似乎一点儿也不过分,相反还很贴切。
所以说高博还是那个不卖任何人的情面,敢于就事论事说真话的高博。
有了这样的认知,许多人觉得蛋疼。
雕塑界新来了个年轻人,有实力,有作品,这是好事。
毕竟仅限于艺术市场这么大,别说来了一个两个年轻人,哪怕再多百八十个,也完全可以容纳得下去。
特别是大大小小的拍卖会、画廊、艺术商人,更是真诚欢迎年轻人的加入。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富豪金主、收藏家的“喜新厌旧”。
要知道,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基本是收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手上。这些博物馆相当于神兽貔貅,只进不出。
在市场上流动的,有价值有噱头,能引发大众兴趣的艺术珍品,数量从来不多。
现在忽然冒出来一件……
关键是,不仅有艺术品,还附送有人。
谁不知道有了下金蛋的鸡,才能源源不断创收。
问题在于……
白叶在雕塑界是新人,在艺术圈却不是啊。
谁能料到,一个被抹黑,被污蔑,人人喊打,声誉跌落到低谷、尘埃的人,竟然还可以爬起来,然后华丽的转身,名气似乎更大了。
一身骂名,大众的负面印象,还有瓦解的趋势。
果然……
艺术家还是要靠作品说话。
只要作品过硬,再多的黑点、诽谤,也会随风消散。
哪怕大家再怎么八卦,再怎么热衷关注艺术家的私生活,但是对许多人来说,他们更关心艺术家给他们创造的收益。
许多厉害的艺术家,基本与各大机构有合作。他们一旦有什么作品,自然有专门的人,帮他造势、宣扬、推广,肯定不愁销路。
这也是为什么,画廊、艺术商人捧新人的原因。
不是他们喜欢培养新人,主要是没办法。牛比的艺术家基本有主,也轮不到他们,只能自己慢慢培养了。
现在白叶咸鱼翻身,一些人的心思不禁活络了起来,蠢蠢欲动。
众所周知,东兴画廊倒闭之后,白叶恢复了自由身,属于无主野生的艺术家,而且一直没与新的画廊、艺术商人签约。
就是背后没人撑腰,他才过得这么狼狈。
但凡有人约束,肯定不会让白叶站出来“惹是生非”,给李东兴求情。
也正是这事,也让那些蠢蠢欲动的人,重新冷静了下来。就像那个匿名用户发表的帖子所说,白叶“站队”,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已经得罪不少人啦。
所以才遭遇了抹黑、打压。
如果签约白叶,或者与白叶合作,势必牵扯到其中。
值得吗
一些人权衡利弊,犹豫不决。
在他们举棋不定的时候,白叶雕塑事件再次发酵。不过这一次,引发风潮的,却不是高博的评论,而是几个记者的采访。
所以说不要小瞧记者追逐热点的动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