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逆天铁骑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铁血坦克兵

    李国栋点了点头:“还请沈将军放心,此事包在本伯身上,一定安排船只送你们早日回乡。有本伯的水师船只护送,左贼路上不敢阻拦。”

    沈云英福了一福千恩万谢:“那就谢过伯爷了!”




第699章 孙传庭来了
    李国栋给沈云英安排好了一艘最大的战舰,时间定在次日上午出发。

    次日一早,沈云英和她的人就护送父亲和夫君的灵柩登上船,除了李国栋的旗舰之外,还有十多艘大小战船沿途护送。很可惜的是,张炜在两日后才回到武昌,自然没能见到令他暗暗动心的小丫鬟珊儿。

    张炜来到李国栋府上,李国栋把腰牌丢还给他:“五弟,你看你,见沈小娘子长得貌美,把自己的腰牌都给人了。”

    “大哥,小弟我是见她们可怜。路上还被左贼的人给欺负了,幸亏她们武功高,尚能自保,小弟也及时赶到,这才没让贼人得逞。”

    “五弟啊,你也三十好几了,你若是喜欢那个沈小娘子,等我们办完我们要办的事情,我带你去萧山向她提亲如何”

    张炜的脸一下就红了:“大哥,小弟可不敢高攀沈小娘子,她还是游击将军呢。小弟倒是想,她的那小丫鬟珊儿挺不错的……”

    “放心,这一切都包在大哥身上!”李国栋哈哈大笑,“对了,没抓住张应元吗”

    “小弟无能,给那贼小子跑了!还请大哥治罪。”张炜连忙跪地请罪。

    “兄弟何罪之有本来就没打算这次把左贼一网打尽,还是暂时留着他们一条狗命吧。”李国栋扶起了张炜。

    沈云英乘坐的船队,顺流而下,速度极快,已经过了九江江面了。挂着李国栋水师旗号的船队路过九江,左良玉不敢拦截。

    船尾的船长舱室内铺着大红色地毯,鲸油灯散发出清香味,坐在船尾舱内,透过船尾敞开的窗户,可以欣赏江面风景。珊儿坐在舒适的船舱内,一边磕着瓜子一边说道:“小姐,伯爷还真是仁心宅厚啊,他居然动用了那么大的一支船队来送我们,还是那张将军的腰牌管用。”

    “当然管用了,还不是你这个小丫头片子脸大,等安葬了父亲和夫君,本小姐就把你送到武昌。”沈云英轻轻敲了一下珊儿的后脑勺。

    “不,小姐,婢子不要来武昌,珊儿要一辈子伺候小姐。小姐,珊儿自幼跟着小姐一起长大,您就像俾子的亲姐姐一样,珊儿舍不得离开小姐,要一辈子跟着小姐。”

    “傻丫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若是那张将军真的来娶你,我也不拦着,一定把你送过去,给你有个好的归宿。至于本小姐,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父亲夫君惨死,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一个克死夫君父亲的寡妇,还能再嫁吗”

    “小姐,其实武威伯人挺好,你可以跟了他啊。”

    “武威伯都有妻妾多人了,还怎么跟他给他当小的”沈云英有些生气,“你这小丫头片子,为了自己,居然要把本小姐卖给武威伯当小妾了!”

    “小姐,你误会珊儿了,”珊儿急得满脸通红,“俾子意思是,小姐你跟着他一起打仗,报效大明,外御贼奴,内击流寇。”

    沈云英苦笑一声:“武威伯麾下猛将如云,他能看中我一个小女子”

    水师船队顺流而下,一直过了安庆江面,护送的小船和蜈蚣快船这才离开,只剩下一艘大舰继续顺流而下,到了镇江,沈云英他们换乘一条淮军水师的小船,走运河回到杭州,再过江把父亲和夫君的灵柩送回老家安葬。

    湖广局势被李国栋稳定住了,张献忠在湖广也待不住,更别提进攻江西,顺流而下直捣南京。最终,张献忠在崇祯十七年初,放弃了湖广,大西军全部进入四川。

    崇祯十六年进入尾声,崇祯十七年就要到来。

    “伯爷,张书恒回来了,带来一位老人,说要见您。”外面有亲兵来报。

    “快让他进来。”李国栋道。

    不一会儿,张书恒走进了李国栋的大厅内,他身后还跟着两名士兵,押着一名花白的头发蓬乱,胡子邋遢,脸上脏兮兮的,衣服上血迹斑斑的老人。那老人嘴巴被堵住,被人五花大绑着。

    张书恒一见到李国栋,立即单膝跪地行礼:“伯爷,卑职不辱使命,把孙督师全家都救出来了。”

    “是孙督师啊!”李国栋连忙站起来,“还不快给孙督师松绑!”

    “伯爷,万万不可!这老儿就是一头倔驴,一松开他,他就要千方百计找机会自尽!把堵住他嘴巴的布拿出来,他就破口大骂。卑职和弟兄们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容易才把这老儿带过来的,一路上怎么拖他都不肯走,只好把他绑在门板上带回来了。问题是,这老儿路上还绝食,兄弟们没办法,只好给他插了鼻管强行灌食。”

    应该感谢李国栋发明的杜仲胶管子,孙传庭得到消息,朝廷的邸报说他在潼关已经阵亡了,可是崇祯皇帝坚持说孙传庭是诈死欺骗朝廷,畏罪潜逃,孙传庭实在是受不了这口气,他想尽一切办法要自尽,都被张书恒他们拦了下来。最后他想到绝食,谁知道张书恒他们给他插入了杜仲胶做的管子,管子从嘴巴插进去,直接插入胃里,再把粥以漏斗直接灌入胃里。

    孙传庭被捆绑得死死的,嘴巴也被堵住,只能在咽喉里发出“呜呜”的声音。

    李国栋亲自走下台阶,走到孙传庭的面前,单膝跪地,一拱手道:“孙督师忠贞爱国,却被朝廷误解,末将知道督师您心里苦,可是末将费了好大的劲才把督师弄过来的,您不能就这样死了!”

    说完,李国栋把堵在孙传庭嘴里的布给拉了出来,又亲自给他松绑。

    孙传庭嘴里的布刚被拿掉,就破口大骂:“李老二,你快让老夫去死!陛下冤枉老夫畏敌如虎,不肯出击。老夫是决定以死报国了,陛下还以为老夫要诈死畏罪潜逃!你们这样做,老夫岂不是真成了诈死潜逃李老二,老夫感激你救了我们一家,可是请你成全老夫,就让老夫以死报国吧!”

    李国栋感慨一声:“孙传庭已死,你现在已经不是孙传庭了。但是我救了你,你必须活下去!”

    张书恒道:“伯爷,我们找了具老头的尸体,给丢在战场上了。有人把尸体拉去埋了,立了孙督师的墓碑。朝廷已经派遣锦衣卫去查了,但没有查出什么问题。”

    孙传庭趴在地上嚎啕大哭。

    外面有两名女子走进大厅内,跪在地上哭道:“伯爷,求求您了,救救奴的父亲吧。”

    孙传庭八岁的小儿子孙世宁也走进来,跪在地上哭道:“伯爷,救救我父亲吧。”

    “孩儿,你们站起来,过来为父这里!”孙传庭把儿子和两个女儿叫到身边,“孩儿,伯爷救了你们,给我孙家留下血脉,已经是对我孙家的大恩大德了,为父不能不死!陛下以为老夫是畏罪潜逃,为父不能让朝廷留下口实!”

    “你这死老头,怎么就那么倔呢”张书恒气得大骂,“我们伯爷好心救你,是为了让你活下来,今后有机会报效朝廷!你若死了,我们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

    孙传庭嚎啕大哭,老泪纵横。他的妻子和两位小妾也来了,一家人抱头痛哭。



第700章 崇祯十七年新年
    已经算是死过多次的孙传庭,最后还是放弃了自杀,李国栋把他们一家安排在楚王府内。虽然孙传庭已经放弃了自杀,可是五十一岁的他看起来就像是七十岁的老头子,头发全白了,目光呆滞无神,每天躺在床上唉声叹气,意志消沉到极点。

    “听说督师您在中原砍了一批士绅”李国栋走到他床前问道。

    一说起这件事,孙传庭一下就从卧榻上坐起来:“该杀!那帮为富不仁的家伙都该杀!老夫为了他们剿贼,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了,找他们募捐银子,结果呢一个个一毛不拔!老夫的兵都饿死了,他们倒好,自己每天山珍海味,却连一块铜板,一粒米都不肯拿出来!伯爷,你说那些士绅该不该杀”

    “当然该杀!杀得好!如此自私自利,把个人利益置于朝廷之上的家伙,难道不该杀亏他们还是读书人,读过圣贤书的,都应当知道读书就是为了忠君报国,为朝廷效力,应当知道仁义廉耻,可是他们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却根本没把国家和朝廷放在眼里。”李国栋道。

    之所以李国栋愿意费那么大的代价,把孙传庭救回来,不仅是看中他的智慧,还有他的杀伐果断,不仅是飞扬跋扈不听命令的一些军官说斩就斩了,甚至同属于文官士绅体系的士绅和读书人,孙传庭也能下狠手杀,扣上一个通贼罪名就杀了。可以说孙传庭杀的那些人确实都该死。其实孙传庭不仅在最后一次出征之前杀了一批士绅,之前也有零星杀过一些士绅读书人,那些人家财万贯却抗税,抗捐,忍无可忍的孙传庭以通贼罪名砍了一批。

    李国栋就是要留着孙传庭这条命,用来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士绅。对孙传庭的将来都安排好了,崇祯南狩之后,李国栋会让孙传庭“复活”再复出,入阁来制衡南方官员。孙传庭是北方人,到时候去了南京,他就是没有任何财产的光棍一条。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又是死过两次的人了,下起手来自然更加狠辣。

    “可是天下局势已经溃烂,老夫杀那么几个士绅又有何用”孙传庭感慨一声,“老夫还是战败了,败得好惨,老夫对不起朝廷啊!”

    “潼关战败,非战之罪,完全是今上不懂军事,又强令督师出兵,方有此败。若不是今上猜忌李某,令左贼来攻打武昌,李某也就出兵协助督师平贼了。”李国栋感慨道。

    “武威伯,休得妄议今上!即便今上有错,可是他毕竟是我们大明天子,我等皆为人臣,岂能非议天子”孙传庭脸色一变,“武威伯,你花了那么大的功夫把老夫请来这里,意欲何为若是要做那不忠不义之事,老夫宁死不屈!”

    “孙督师,李某肯定不会让督师做不忠不义之事,之事觉得督师今后能帮李某灭建奴,平贼寇,还大明天下一个太平。”

    “好,只要不是不忠不义之事,只要是忠君报国之事,老夫可以助你一臂之力,也算是报答武威伯你救老夫一家之恩了。”孙传庭的口气终于软了下来。

    李国栋又和孙传庭闲聊了一会儿,只听到外面传来一阵爆竹声,他感慨道:“小年到了,崇祯十六年快过去了,崇祯十七年快到了。”

    崇祯十七年,这是一个特别的年份,李自成攻入京城,满清入关。但只有李国栋知道会发生着一系列的变故,别人谁都不知道。新年即将来临,经过李国栋半年多经营的湖广大地上,再次过上太平日子的军民们热热闹闹的过新年。

    武昌附近的一百多座村子,已经变成了一百多座军户所,每一座军户所都是一座堡垒,经过这几个月的施工,都已经完工了。

    这些堡垒的式样都大同小异,外围四座棱堡,棱堡都是凹面墙,敌军根本无法从棱堡攀爬上来,四座棱堡可以对任何一个方向进攻的敌人形成交叉火力。棱堡是以石头和水泥构筑的,异常坚固。军堡内,外围一圈是军营兼堡垒,构造有些像土楼,内圈是走廊,走廊一边是房间,这些房间既是住房,又是堡垒,外层的窗户都是小窗户,其实就是一个个射击孔。

    堡垒的最中间制高点上,是中心炮台,上面架设了四门六磅铁炮,居高临下射程可达三里以上。

    军户所内,有食堂、公共浴室、店铺、马厩、仓库、水井、锅炉房等各种设施应有尽有,其实军户所内就是一座小城镇,只是比起小城镇来有更加坚固的防御,堡垒的防御能力比这个年代的县城都要强得多。

    因为左良玉的大军就在九江,在武昌的隔壁,军堡未完工之前,军户们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的,现在军堡完工了,军户和他们的家眷们心才放了下来,开始准备安心过大年了。

    冬小麦已经种下,就等明年收成了。

    大伙们早就开始准备年货了,淮军水师给大伙们送来了一批猪羊,军户们自己去长江和湖泊中捞了不少鱼虾鳖蟹之类的水产品,秋季收成的蔬菜被放在地窖中,过年之前取出来,大伙们剁着饺子馅,和面,包起了猪肉饺子。

    在明末乱世之中,这些流民出身的军户们能够过上这样安定的生活,这在以前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每个人心里都感激伯爷。

    白正明是在蔡氏家里过的小年,虽然蔡氏没有找男人,可是军户所也给她家分配了两斤猪肉、两斤羊肉和十五斤面粉的年货,加上她自己养的鸡鸭,下的蛋,从湖里捞来的鱼虾,白正明也分了不少年货,他一个人懒得弄,也全部拿到蔡氏家里去了,小年夜的晚餐十分丰盛。

    看着满桌子的菜肴,蔡氏心中热乎乎的,那么多年来,就今年的年过得最舒坦了,若是换成往年,哪里敢想象能吃到那么丰盛的晚餐啊,两个孩子更是兴高采烈,满满一桌子的好菜,这对孩子们来讲,是多么欢喜的事情。孩子年龄小,正是长身子的时候,喜欢吃好东西,特别是这些从小就受苦的孩子。

    武昌城内,李国栋一家人围在饭桌上开开心心的团聚,李国栋,正妻何秀英,小妾柳如是、海兰珠、荷香和墨竹,还有四个女儿和三个儿子聚集一堂,何秀英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柳如是也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海兰珠生了一个儿子,荷香和墨竹各生了一个女儿,现在的李国栋已经有七名子女了,一家人坐在一起,享受这难得的安宁,其乐融融。

    千里之外的京师,张灯结彩,爆竹轰鸣,天空中烟花绽放,一点都看不出大明即将亡国的前兆,官员士绅们醉生梦死,腐朽到极点的京营官兵们依然我行我素,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四个月后将会死于李自成之手。

    紫禁城内,显得有些冷清,除了宫外传来的爆竹声能够提醒这是新年之外,看不到一点过年的气息,面对越来越恶化的局面,崇祯皇帝头发白了一大半,原本微胖的脸也消瘦了。

    孙传庭战败,据说已经殉国了,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关外的皇太极虽然死了,可是上位的不是有勇无谋的豪格,而是一个傀儡小皇帝顺治,真正掌权的是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的才能仅次于皇太极,是一个不好对付的对手。

    内忧外患,让崇祯皇帝饭都吃不下去,这个年,是他登基以来过得最惨淡的新年了。

    崇祯和家人们匆匆吃完年夜饭,又回到他那奏折文件堆积如山的书房去了,皇子和公主们各自玩耍去了。坤兴公主朱媺娖却一个人闷闷不乐的回到自己的闺房,过了一会儿,她又待不住了,跑去了崇祯的西暖阁。

    “儿臣参见父皇。”朱媺娖站在门口行了个礼。

    “坤兴,外面冷,快进来。”看到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崇祯感觉心中有舒坦了许多。

    “父皇,娖儿见父皇闷闷不乐,特意来陪陪父皇。”

    “坤兴,朕的孩儿中,就数你最懂事了,只是过完年后,你就要择日出嫁了,到时候就得搬出宫外,住进公主府。”

    朱媺娖低下头:“父皇,儿臣不嫁,儿臣见父皇白发又多了几根,娖儿心中难受,娖儿要一辈子陪着父皇。”

    其实在这时候的朱媺娖心中,周世显并非她心目中的如意郎君,他一个白脸书生,既不能帮父皇出谋划策,又不能帮父皇平定贼寇,抵御外虏。她心目中有个人,虽然那个人的年龄和父皇差不多大,却是朱媺娖心目中的大英雄。只可惜那个人现在受到朝廷猜忌,连京城都不能来了。

    朱媺娖心中暗暗道:不知道你在远方还好吗大明危在旦夕,倘若有朝一日,敌人攻入京城,你能不计前嫌,来救父皇和母后吗



第701章 进京勤王
    坤兴公主朱媺娖心中挂念的那个人,肯定不会让她失望,在崇祯皇帝和周后命悬一线的时候,他会骑着枣红汗血马,杀入京城,从贼寇的重重合围之中救出他们一家。

    崇祯十七年正月十五刚刚过去,李国栋就开始做进京勤王的准备了。

    “我们在襄陵的军户所已经全部撤到淮安了,包括能够拆走的炼铁炼钢设备,烧制琉璃设备,全部搬走了,朝廷的牛勇和王永魁两员将领接管了我们的襄陵大营。”张书恒向李国栋禀报。
1...174175176177178...3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