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铁骑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铁血坦克兵
李国栋手中的树枝比划在欧洲的土地上:“因为泰西各国实在太小了,他们一个国家,也就我们大明一个行省那么大,有些还没有,他们土地太少,就只能想方设法走出去,去开拓广阔的海外无主之地。其实他们去的那些土地也不是无主之地,当地有土人。只是当地的土人武器太差了,用的还是石头磨成的长矛,对上泰西人的铠甲、钢刀、火铳,自然不是对手。”
崇祯的兴趣更浓了,又问了许多问题,君臣三人聊了一夜,天快亮了,崇祯才意犹未尽的登上车。
天还未亮,李国栋就下令拔寨起营,继续往天津卫方向赶路。
李岩的大军还在后面紧跟不舍,尽管有数万流民暂时阻拦了李岩,可是谁也不能保证李自成什么时候会赶来,只有金会计进入天津卫城内,才是最安全的,城门一关,多少闯军都无法攻下来。而且崇祯进了天津卫之后,原本把李国栋视为反贼的苏观生,就能反过来站在自己这一边,加入到护送崇祯的行列中,这就又多了一个盟友。
崇祯的车队继续踏上了旅途,李国栋率三千骑兵断后,曹变蛟带着五百夜不收担任警戒任务,张书恒的两千锦衣卫、王承恩的两百武装太监和吴襄的两百家丁,贴身负责保护车队。
由于昨天一日的急行军把李岩的步兵远远甩在后面,今日再行军,暂时不用担心后面有贼军步兵跟随,只需要留神罗虎的三千骑兵即可。不过罗虎也不敢来拦截了,现在李国栋手中已经有了三千骑兵,五百夜不收和两千锦衣卫,加上王承恩的武装太监和吴襄的两百家丁,拥有接近六千人的兵力了,吴襄的两百家丁也不是善茬,每个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至于张书恒的两千锦衣卫,有一千人是新招募的,可是另外一千人,各个都是最精锐的战士。
车队过了河西务,继续沿着运河往东南方向的天津卫行走。
河面上,出现了三条逆流而上的运河中型战船,船上悬挂着“苏”字大旗,看旗号就知道,这是天津水师战船。三艘中型运河战船后面还跟了几十条小舢板。
为首的一条大船上,站着一位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色官袍的中年文官,此人就是莱登兵备道分管天津水师的苏观生,头戴六瓣尖顶红缨铁盔,身披银白色铠甲的何兴就站在他后面,船上还站着天津巡抚冯元飏和总兵曹友义。
见到岸上打着“李”字旗的骑兵和他们护送的车队,何兴连忙指着岸上大喊道:“宇霖苏观生字,那就是陛下的车队!你们见到了陛下就知道了,我没骗你们!”
何兴怎么会和苏观生在一起的事情的经过是,苏观生得到了天津卫的战报,率领天津水师沿着海河逆流而上讨伐“反贼”李国栋,到了天津城下,双方剑拔弩张,眼看两支明军就要自相残杀了,何兴令人喊话,告诉苏观生,京城已经落入贼人之手,大明皇帝陛下被救出来了,希望苏观生能顾全大局,率领水师战船去接回陛下。
为了表示诚意,何兴把天津卫城的防务交给了邬福贵,自己孤身一人前往苏观生的水师战船,同苏观生面谈。
苏观生见何兴居然敢于冒险独身前来,在佩服他的勇气之余,也相信了他的话。这时候从京城逃出来的一些官员也证明了此事,于是苏观生便下令,让三艘可以在运河上航行的中型战船逆流而上,去迎接圣驾。
被俘的天津巡抚冯元飏和总兵曹友义也被放了出来,跟随苏观生一起前往河西务迎接圣驾。
战船停了下来,苏观生等人下了船。
李国栋下令停车,崇祯搀着周后从车上下来,王承恩跟在后面大喊道:“陛下驾到!”
冯元飏等人自然认得崇祯,也认得王承恩,听到王承恩的声音,一群官员齐刷刷的在河岸边跪下:“臣等恭迎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陛下啊”
“天啊,昨日我们跟随了一个下午,今日又跟随了一个上午的车队,居然是皇帝陛下的车队!”
“是皇帝陛下!老汉活了大半辈子了,还是第一次见到陛下!”
跟随着崇祯车队一起走了两个半天的流民们议论纷纷,很快他们就明白过来,人们纷纷跪下,运河边的官道上跪满了百姓。
“众爱卿平身!”崇祯道。
“陛下,微臣等救驾来迟,还误把忠心救驾的武威伯当成反贼阻拦,死罪死罪!”冯元飏仍然跪在地上不肯起来。
“快请陛下登船,贼军还在紧追不舍,时间紧迫,我们坐船才能甩掉贼军。”李国栋道。
第722章 抵达天津
崇祯登上了船,李国栋让曹变蛟也登上崇祯的船,并交代他和何兴二人,让他们务必保护好崇祯。
王二妞搀扶着坤兴公主,坤兴公主手里牵着妹妹昭仁公主,还有袁贵妃、费珍娥和一群女眷也上了船。吴襄家的女眷上了另外一条船,吴襄和吴三辅却留了下来,同李国栋一起走陆路。
“王公公,您也上船吧。”李国栋道。
王承恩摇了摇头:“咱家不上船,咱家要和伯爷一起走陆路断后。”
两百余武装太监也走陆路,还有吴襄的两百家丁,跟着李国栋一起走陆路前往天津卫。
崇祯和一群女眷给送上了船,李国栋就感觉轻松多了,带着崇祯和一群女眷走陆路,简直就是一群累赘,李国栋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打仗。现在把他们送走了,他可以带着三千五百骑兵,同闯军周旋。至于张书恒和他的锦衣卫,以及王承恩的武装太监、吴襄、吴三辅和他的家丁都是步兵,还是让他们尽快赶路为妙。
苏观生的水师船只带来了一些干粮和豆子,水师官兵们搬下了干粮和豆子,李国栋的人和马都吃了食物,恢复了体力。
船队离开河岸,顺流而下,往天津方向驶去。河岸边的老百姓们仍然跪在地上,面向船队离去的方向叩拜。说实话,大部分的老百姓见到了皇帝陛下,还是很激动的,虽然只见了一次,可是他们今后一辈子都能拿出来和人吹牛:老子年轻的时候,曾和皇帝陛下一起走了一日!你们谁见过皇帝
“各位父老乡亲们,陛下已经坐船离去,你们赶快起来赶路吧,到了天津,各位就能好好的吃饱饭了。”李国栋骑在马上,催促老百姓赶快起来赶路。
李国栋把五百夜不收全部撒出去,密切注意闯军的动向。没过多长时间,夜不收哨骑就带回了各方面的军情。
“报!李岩的两万贼军收编了五万多流民,已经过了河西务!”
“再探!”
“诺!”
“报!罗虎的三千贼骑已经抵达杨柳青,毁坏了船闸,阻断了航道。贼骑尚在南下,意图切断我水路南下道路。”
“再探!”
“诺!”
“报!李闯十万贼军离开京城,正往我家方向杀来!”
“立即让夜不收都收回来,我军无力战胜十余万贼军,令各部退回天津卫。”
各处夜不收回报回来的消息,没有一个是好消息。罗虎的三千骑兵切断了南运河,这就意味着需要修复漕运,才能让苏观生的水师护送崇祯南下。可是根本没有时间修复漕运,李闯的十万大军很快就要来了。局面变得有些很不利,只能先退回天津卫再做打算。到时候闯军合围天津卫,那就只能固守待援了。
李国栋下令道:“我们走,火速赶回天津卫!否则李过的一万骑兵来了,我们想走都来不及了!”
“伯爷,我们走了,这些百姓怎么办”韩大山问道。
“就让他们慢慢跟着吧,放心,我相信李自成不会为难这些无辜百姓的。他们走得快的,到了天津就给他们安置到城外大营内。走的慢点的,李自成也不没时间管他们。至于攻城当炮灰的事情,李自成准备登基当皇帝了,肯定要给天下百姓留下一个好名声,他手头那么多明军降卒不拿来当炮灰,难道还再拿无辜百姓当炮灰”
李国栋把夜不收全部收了回来,带上三千五百人,火速往天津卫赶去。
不一会儿功夫,李国栋就追上了王承恩和他的两百武装太监。王承恩和这些太监虽然是和锦衣卫、吴襄家丁同时出发,可是太监们的战斗力毕竟比不上锦衣卫和吴府家丁,结果被人甩在后面。
“王公公,你们快骑上我们的备用马匹,闯贼亲自率军追过来了,有十万贼军!你们跟我们一起进天津!”李国栋对王承恩说道。
李国栋把这两百武装太监全部带走,他们都是忠心耿耿的人,李国栋不忍心见这些忠良死去,所以要把他们全部救回去。
带上了王承恩他们后,这支队伍又狂奔了一段路,追上了吴襄的家丁和一部分新加入的锦衣卫。
李国栋不由分说,一把就把吴襄拉上马:“吴老将军,贼军快来了,你骑我的马,也能走得快点!我去骑换乘的马。”
吴襄心中叫苦不迭:老子好容易才摆脱了这个瘟神,准备去山海关找儿子,结果又被他抓住了!只是他嘴上哪里敢这样说吴襄心里盘算了一下,心生一计:“伯爷,贼军势大,恐怕陛下要被围在天津卫走不动了,还是让老夫去山海关请犬子发兵相救吧。”
李国栋看穿了吴襄的心思:“吴老将军,您年岁已高,不宜长途奔波。更何况,贼军已经派人去山海关了,您若是执意要赶去,路上倘若遭遇了贼人,岂不是被他们抓住了为了您的安全,还是去天津卫。”
说完,李国栋转头道:“来人,吴老将军年迈,为了避免他从马背上跌落,把他绑在马背上。”
吴襄心里暗骂:李老二你这个狗贼!一心就想要把老子扣为人质,来要挟三桂啊
吴三辅也被李国栋的人“请”上了战马,拉着父子俩往天津卫疾驰而去。至于吴府的那两百家丁,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了,两条腿跑起来,行军速度居然不输给李国栋的亲卫军特工!这些人见到吴襄和吴三辅被带走,立即撒开双腿飞快的赶路。
李国栋又带着骑兵走了一段路,追上了张书恒他们。
张书恒骑着一匹马,他身边的那些锦衣卫,除了少数人骑马,大部分都是徒步行军,不过李国栋根本不需要担心这些人被闯军追上,这些来自亲卫军的精锐特工,一昼夜可以急行军二百余里!步行的行军速度比骑兵还快。事实上骑兵只是冲刺速度快,比耐力的话,骑兵未必能够赢得了步兵。
只要拉开了一定的距离,骑兵就很难追上拼了命急行军的步兵。只要张书恒他们在天黑之前进入天津城,闯军就不可能追上他们。
李国栋带着王承恩、吴襄父子以及自己的三千五百骑兵和两百武装太监,一路策马狂奔,只用了两个时辰就赶到了天津卫。
见到李国栋回来,守军打开城门,把李国栋放入天津卫城内。
天津巡抚衙门,崇祯皇帝穿着一件临时改出来的龙袍,头戴翼善冠,坐在衙门的正座上,王承恩站在崇祯后面,李国栋站在左侧,天津巡抚冯元飏站在右侧,其他人按照地位官阶高低依次排列下去。
南面的四女寺也传来坏消息了,虽然李国栋的淮军轻松击败了刘泽清,可是刘泽清这个小子,竟然毁坏了运河枢纽,还堵塞了航道,切断了运河交通!现在运河已经不通了,若是走陆路南下,那么车队肯定跑不过李自成的骑兵。预计今天天黑的时候,李自成的先头骑兵就会赶到天津卫。
苏观生提议道:“让陛下搭乘我们的水师战船走海路去登州,从登州上岸,再走运河南下。”
第723章 曹化淳来了
李国栋却不同意苏观生的走海路南下的提议:“走海路并不安全,万一遇上什么风浪怎么办现在已经起东南风了,风向不对,船队航行慢,让陛下在海上多受颠簸之苦另外,到了登州,还得走很长时间的陆路才能抵达运河,这不是让陛下在路上折腾吗最重要的一点,贼人可能很快就要到了天津了,现在走也来不及了。按照本伯建议,还是让陛下在天津卫暂时逗留一段时间,等待援军到来。”
其实李国栋不同意崇祯走海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故意拖延时间,让南京那边扶植福王上位,再把崇祯接到南京,这样就可以借着福王谋反一事铲除一大批文官勋贵,让朝廷再干净一点。
“天津卫区区一小城,闯贼十数万大军,又如何能守得住”曹友义问道。
“有我在,还怕守不住”李国栋自信的笑道。
目前李国栋手中有骑兵六千余人,张书恒的锦衣卫两千人,王承恩的武装太监两百,吴襄家丁两百,苏观生的天津水师三千人,扣除了一千人留在海河上操船之外,尚有两千水师,这样城内守军共有一万余人,再加上招募一批民壮,城内守军兵力怎么说达到一万五不成问题。
一万五千人守城,只要粮草弹药充足,让李国栋来守,守上一个一年半载的都不成问题。
天津城本身就易守难攻,海河是天然的护城河,这座城市原本是一座卫城,分为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城池坚固,哪怕闯军一百万都来了,也无法攻下有一万多人驻守的天津卫。
“启禀陛下,张书恒都使、吴襄总兵和王公公都回来了。”外面有人来报。
崇祯道:“快让他们进来吧。”
“启禀陛下,曹公公也来了。”又有人进来禀报。
“曹大伴来了”崇祯激动得站了起来。他嘴里的曹大伴,就是曹化淳。
曹化淳年龄比崇祯大了二十二岁,自幼就入宫了,成为王安的亲信。后来陪伴信王朱由检,王承恩还是曹化淳带进来的,如果说王承恩和信王一起长大的话,那么曹化淳就是看着信王长大的。
史书上说什么曹化淳打开城门,放闯军进城,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曹化淳看着崇祯长大,怎么可能做出背叛崇祯的事情更何况,闯贼入京的时候,曹化淳根本不在北京,早已告老还乡回到天津王庆坨老家已有六年了。所以说曹化淳打开城门放闯贼入城,完全是文官黑他,这更证明了读书人的无耻。
家在天津王庆坨军堡的曹化淳听说了京城被贼军攻破的消息,又听说崇祯自尽的消息,连忙准备离开老家赶往京城,想要安排一下崇祯的后世。但他还未启程,又听说有一队车队往天津卫方向赶去,后有贼军紧追不舍,贼军追赶的时候还大叫“昏君休走”,曹化淳猜到可能是崇祯被人救出,于是迅速组织了家乡的两千青壮,马不停蹄的赶往天津。
路上,曹化淳遇上了张书恒一行人,于是跟在后面。当他看到王承恩的时候,心中一喜:“皇爷果然脱离虎口了!”
一行人进入天津城内,到了天津巡抚衙门外,只见巡抚衙门已经挂出了天子仪仗。曹化淳那耐不住心中激动,大步走了进去。
“曹大伴!”崇祯不顾众人的阻拦,放下面子,亲自走出来迎接曹化淳。
“皇爷!”曹化淳看到崇祯果然还活着,一下跪在地上,抱住崇祯的双脚嚎啕大哭,“皇爷,奴婢还以为您落入贼手了,没想到奴婢这辈子还能再见到皇爷。”
“张爱卿,快来见曹大伴!”崇祯拉过了张书恒,向曹化淳介绍道,“此乃忠心救驾之张卿,锦衣卫指挥使张书恒也,若非此人,朕早从祖宗去矣。”
曹化淳站起来,看着张书恒,突然动情的跪下,感动的大哭:“张都使!感谢您忠心救驾!请受咱家一拜!”
他是真的感激张书恒,毕竟崇祯皇帝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他对崇祯的感情,不仅是奴婢对小主人,而且也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曹公公,末将受不起,您快起来吧。”张书恒扶起了曹化淳。
看到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曹化淳,崇祯想起了李国栋曾经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其实对皇帝最忠心的,还是皇帝身边的太监,而不是那些文官、勋贵。他感慨道:“曹大伴,汝来则别而去,随朕南狩,到了南京,汝与王伴伴俱以厂卫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