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司马白衫
“楼下把水龙头关小一点,楼上都没水了。”又有谁接了一句。
可是水流仍是太小,看着水龙头旁挤满了人,彭渤端着牙缸下楼,过道仅容两人通过,一脚踩上去就是吱呀的乱响,他一米八的身高,在这里始终要佝偻着腰,这样还把头顶上的灯光给遮了一大半。
天色渐亮,晨雾中煤球炉子的火光一明一暗,缕缕炊烟直冲天空,老沪海有声有色有景的一天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这就是彭渤重生后的生活,一个月来天天如此,往复交替。
当然,同全国各地一样,早晨也是这里的人们最忙碌的时候,倒马桶、生煤炉、做早饭,一样不落
二百多个马桶在楼下排开,蓬头垢面的女人穿着各色的睡衣,挥动着竹制的马桶刷和着闪亮的毛钳壳,飞速地在马桶内侧转着圈,奏响出筒子楼下的交响乐章。
把马桶晾干抱回家,阿婆阿婶纷纷抱起被褥抢占马路边的有利位置,亮起一道道风景和一面面万国旗帜。
就在这微露的晨曦中,伴随着种种声响,广昌公寓就这样静
静地耸立在霞光中,几十年不变地守望着楼里的居民。
这里是彭渤租住的房子,据说,这座英国人设计的建筑始建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是公共租界巡捕房。解放后,则成为职工宿舍,后来便有越来越多的居民搬了进来。
但在彭渤看来,这座古罗马斗兽场似的圆桶形建筑,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围拢结构,其实更像是电影功夫里的的那个场影,一个真实版的“猪笼城寨”。
站在院子中央看去,5层楼平顶,南北向中间轴线上设旋转楼梯,中间是宽敞的大院。每层楼房有一条长长的公用楼道连通,如一条椭圆形跑道,楼道后就是大小不等的房间。
“张家姆妈,你今天买点啥菜”李家姆妈手里拿着刚在弄堂口的饮食店里买好,装着豆浆的锅子,锅子上放着几根油条和几只大饼。
“今天是我家老头子的生日,买了点大排,晚上准备烧大排面”
“哎,对了,李家姆妈,你们家昨天来客人了呀”
“是的,是的,是我娘家乡下的亲戚,好几年没来沪海了,小彭,上班啊,早饭是要吃的呀,年轻人不能不吃早饭”
刷牙,洗脸,彭渤快速回房穿戴整齐,一边在狭窄的楼梯里小心挪动,一边跟热情的阿婆阿婶打着招呼,一边小心翼翼地经过几张饭桌,在这个城寨里,家家都坐在门前吃饭,有的是折叠桌,有的就两个方凳一拼,饭碗全端在手里吃。
冲下楼来,冲到一家国营饮食店,熙熙攘攘的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排队买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糍饭、豆浆。
好不容易找到地方坐下,可是立马他就感觉到,大饼油条的油香味、洗衣服的肥皂味、呛人的煤炉烟味、刷马桶的马桶异味,弥漫在整个空气中,这就是重生一个月来他已经熟悉的味道。
“昨天13时左右,长江九江段4号闸与5号闸之间决堤30米左右。洪水滔滔,局面一时无法控制。现在,洪水正向九江市区蔓延。市区内满街都是人。靠近决堤口的市民被迫向楼房转移”
店里的收音机里播放着南方洪水的消息,这是现在全国人民都关心的大事,重生后,他这个财经记者也很关注。
“青浦的水还没有退。”
“是啊,听说医院里都是齐腰深的水。”
1998年的沪海,还远远没有那种大都市的气息,闸北区还在,南汇区还在,卢湾区还在,就连南市区,也要在两年后才并入黄浦区。
九八年的洪水让沪海的青浦也成为灾区,洪水来袭,学校、医院、街道等等无一幸免,医院里全是水,在医院的走廊里,生病人员必须用三轮车摆渡才能前去看病
匆匆把最后一口豆浆喝干净,马路上上班的人流也多了起来。
马路的拐角不远处的公交车站,已经站满了赶着去上班的人,有的在来回走着,有的不顾身边的人以及自己的吃相,狼吞虎咽的吃着早点,有的则不停地抬起手腕看着时间。
“来了,来了”人群中有人喊道。
大家顺着喊声向远处望去,一辆两节车厢的公交车出现在大家的眼前,两节车厢之间,用厚厚的人造革加上固定件组成,沪海人称它为“巨龙车”。
车厢里面的连接处两个长长的椅子面对面的,和车厢连接处底部的转盘相连接,车子在转弯的时候,椅子会随着转盘一起转动,因为形象象香蕉一样,沪海人把这种椅子叫作香蕉椅。
车子进站还没有停稳,人们就争相恐后地迎了上去,车门打开后,人们鱼贯而入往里挤。
“上车的乘客大家往里挤一挤,照顾一下后面的乘客。”
“挤不上的乘客,不要挤了,后面的车马上就来了。”
“后面的师傅,请帮个忙,把门关一下,谢谢”
售票员边说边站起来探出身子,熟练地用两只手一起用力地推着门,终于,车门关上了。
彭渤长喘一口粗气,可是马上车厢里弥漫着的各式各样混合的气味就吸入口中,这是一种特难闻的味道,可是比这更要命的是自己周围被人挤得死死的,他就象闷在罐头里的沙丁鱼,喘不过气来。
过了十几站,巨龙车摇摇晃晃地终于停下了,彭渤几乎是被人流挤出了公交车,他长舒一口气,外面的空气是如此新鲜,他抹了把头上的汗水,一身新衣已被汗水浸透。
沪海财经报社。
报社大楼已经就在眼前,当他终于跑了进去,抬
第113章 卿卿如你
“这次龙卷风发生在上午7点40分至7点55分,受到龙卷风袭击的有沪东新区黄龙镇、六团镇、机场镇、川沙镇和奉贤本次龙卷风是受今年第9号热带风暴残云团和静止风影响共同形成的,截至本台发稿”
汽车在一路疾驰,外面的狂风暴雨仍在肆虐,罗燕手中的电话也是此起彼伏,大家都知道彭渤是今天上午抵达沪海,都在挂念着他的安危。
命运的车轮沿着时代的车辙在滚动,有人快有人慢,重生于报社当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记者,彭渤不知道,在这个时代,他算是快还是慢。
但,毋庸置疑的是,在1998年的中国,在1998年的沪海,只有让自己出名,让大家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才有机会。
空手套白狼
他笑了,值得信赖的某百科里有段名词解释这个词用在商业战场上,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以很小的付出而取得了很大的回报。
那么问题来了,空手套白狼总有几个步骤吧。
好吧,那分为三步吧第一步,去狼多的地方。第二步,空手设套。第三步,那就是广交天下朋友,狂数世间钞票。
他努力制止住自己的笑声,如果笑出声来,公交站等车的人会以为他是神经病的,现在,第一步已经完成了,他已经站在沪海这个舞台上。
对沪海这座城市,他是熟悉的,再熟悉不过。
但此时,九八年的沪海,延安东路高架外滩下匝道刚刚造好,这个“华美的弧形”还被沪海市民誉为“外滩最佳观景点”,人称“亚洲第一弯”,可惜10年后被拆除。
“宁要沪西一张床,不要沪东一间房”,沪东很多地方还是农田一片。
“非凡成就,傲然享受”
方方正正的公交车载着“喜力”绿色的酒瓶缓缓在车站停下。
公交车上很挤,随着车辆缓缓前行,彭渤感觉到自己也真真切切地穿行在1998年的沪海街头,大约坐了十一站,就又回到了那个朴实而庄严的大门前。这座号称中国最美的大学,给他的感觉厚重而又灵动。
唉,不离开校园不知道,与广昌公寓相比,自己以前的宿舍真是天堂。
小雨如丝,梧桐大道上行人寥寥,迎面而来的主席像默然站立于雨中,见证着世间沧桑,学子更替。
离开才一个月有余,校园竟有种陌生感。
“彭渤。”同在校学生会的颜宁走了过来,她竟然在这里等候自己,看着头发湿透的颜宁,她的气质很清新,很符合校园,“你点名要找的几人都不在。”
彭渤夸张地一耸肩,现在是暑假,大家都回家了嘛。
经过南楼北楼两座教学楼,穿过翠绿欲滴、小桥荷花的“小外滩”,来到学苑食堂。
“先吃饭吧。”颜宁道。
“我请你到外面去吃吧。”彭渤慌忙表态道,空手套白狼,沪海最合适,而要招募人手,大学又是第一选择,勤工俭学的学生哪个时代也会有,相对于专业人手来说,他们更加“物美价廉”。
颜宁看他一眼,好象很奇怪似的,“有学校的食堂,为什么要到外面去吃”
彭渤汗颜,颜宁是那种女学霸类型的,很纯粹。
舒同体的“学苑食堂”镶嵌在黄色的墙体上,一楼,墙上是一大片菜名和价格,彭渤不用看也知道,没有超过一元的荤菜,都是几毛钱几毛钱的菜品,比外面国营饭店还要便宜得多。
“想吃什么”颜宁掏出饭卡。
“我都行,什么都吃。”面对着学妹,彭渤很放松。
“那我点了,”颜宁没有再让,“师傅,梅干菜烧肉,毛豆鸡块,徽州藕丝”
“可以了,可以了,”彭渤忙阻止她,“可以了。”
可是他忘记了,这是1998年,二十年后的自己已到中年,晚宴上通常只夹几筷子菜,全场都在喝酒,但现在20左右岁的身体里却需要能量,需要大量的能量。
看着彭渤风卷残云,“没事,”颜宁笑了,“你们报社的食堂不好啊”虽然桌上还有菜,可是颜宁又持卡而去。
远去的背影苗条清秀,在食堂为数不多的人群中,她亭亭翠立,在这样的理工科大学里她绝对是那种校花级别,就是在那种师范类以女生居多的学校,这身材与颜值恐怕也不惶多让,可是当他转过头来,一个女孩正坐在颜宁的座位上笑着打量着他。
“你好。”彭渤又看看颜宁去的方向,主动说道。
“你是华师复旦的那个,不对,你是交大的那位。”女生兀自掩口笑道。
“交大”彭渤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认错人了吧。”
“没有认错,对勿起,是不是吓着你了”女生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一头乌黑的短发挽于左耳之后。
彭渤承认自己是个短发控,不是任何一个女人都能驾驭短发的,可是眼前的女生即清爽富有朝气,谈笑间又不自觉流露出一丝英气与媚气。
“哟,落雨了,侬又回来了,这黄豆咸鸭好,好吃得打耳光阿勿肯放。”女生亲热地拉住颜宁的胳膊站了起来,那两段小腿笔直修长,即丰腴又略显骨感,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造化弄人,鬼斧神工,令彭渤叹为观止。
不过,听这几句吴语沪海话,彭渤断定她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沪海女孩。
“交大”姑娘在的目光似笑非笑,在颜宁与他的脸上闪动着。
“不是,误会了,”颜宁倒也大方,“这是我的学长,人家毕业了。”
“侬的学长伐”女孩夸张道,“卖相勿要忒好噢,掼侬三条横马路。”
“真是学长,对了,咱们系男生那边谁在这”颜宁把菜放在桌上,看着这个熟悉又不熟悉的学长还真不客气,看他吃得香甜,这个短发女孩又掩嘴笑起来。
“学长吃饭也蛮多的。”女孩又说起普通话来,“真不是交大那位”
女孩又笑了,十指修长又掩在口上,“那阿拉先走一步,不打扰你们了。”她的手指轻轻在空中一捏以示道别,彭渤也笑着站了起来。
“有没走的学生吗”彭渤问道。
“有啊,你想做什么”颜宁没有笑,简短的马尾辫,平静的脸庞,清清澈的眼神,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纯真。
“不,我是想搞一个项目,需要人手支持。”
“多少人”
“嗯,一个月,三、四个人,将来也有可能长期搞下去。”
彭渤笑道,“所以,人手,男女不限。”
穿过樱花大道就是大操场啦,宽阔的人工草坪沐浴在雨幕中,这里就是将爱情进行到底里那个操场,可是操场上的人彭渤已都不认识,物是人非,颇让他有些惆怅。
“在你我相遇的地方依然人来人往,依然有爱情在游荡”
彭渤仍能记得这部那个时候青春剧的歌词,他看着颜宁打了电话,楼上的男生很快就会下来
“你好,我叫林森,我认识你,你是彭渤。”对方一幅黑框眼镜,笑着伸出手来。
“彭渤,请多关照。”彭渤也热情地伸出手来,在这座学校,作为曾经的风云人物,许多人认识他,当然也有人不认识他。
颜宁笑道,“彭渤准备作一个项目,想招聘几个人手,你有时间吗”
“我,你”
“我也参加。”颜宁笑道。
“,“彭渤准备作一个项目,
“我,你”想招聘几个人手,你有时间吗”
“我也参加。”颜宁笑道。
“那我也参加。”陆雨森更加热情,虽然外面下着雨,可是彭渤体会到了沪海夏至时节的热烈,“对了,你要做什么项目”陆雨森问到了正题。想招聘几个人手,你有时间吗”
第114章 哦,高考
高考是独木桥,是黑色的日子,是凄风苦雨、长夜难眠,是挑灯夜战、心力交瘁,是奋斗,是失望,是出人头地的机会,是坠入深渊的开始
可是对于彭渤这样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家庭,当1999年的7月7日来临,高考就是这一家人的修行。
呜呜
伴随着吴淞河上声声汽笛,沪海,整个城市慢慢从睡梦中醒来。
吴淞河畔不远处广昌公寓里,睡梦中的彭渤嘟囔一句,翻了个身却又沉沉睡去,可是两条腿始终蜷着。
“马桶拎出来”
猛然一声响,彻底穿透了日出前的黑暗,突然,小囡囡受惊的哭闹声,木质楼梯吱呀的踩动声,夫妻床头的低语声,彻底把酣梦中的彭渤惊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