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司马白衫
“请客啊。”大胡子在后面追着喊道。
……
转正,定级,落户口,这意味着我终于被这个城市接纳,意味着在一九九八年的沪海,我终于拿到了这个城市的入场券。
“恭喜,小彭。”
人事处长笑容满面,“来,把这几份表格填一下。”
“谢谢王处。”彭渤笑着坐下,《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级表》,这张表格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急,慢慢写,社里都知道,你的文字功底很强,嗯,填完这份表,盖上我们报社的公章,报到分社,你就是国社的正式员工了。”
“小彭,你的实习期还不到两个月吧,这就算够快的了,嗯,我们的工资是比较高的,转正定级后你的工资是1720块,后面还有零头,不错,挺高的了。”
王处一路下来,说得不多,但工资特意强调了一下,彭渤自己也知道,在九八年的沪海,这个工资还可以。
“中午请客啊。”回到组里,络腮胡子不依不饶,“这么大的喜事还不请客
“师父,中午,我们到阿毛炖品”彭渤征求姜毅英的意见。前几天,刚从花旗银行身上又得到一笔钱,请客对他来讲小意思了。
“你一个月才挣多少钱”老式风扇吱呀扭动着,姜毅英却在收拾着自己的东西,“听说,那里不便宜,好了,我还要接孩子,快开学了,一大堆事呢。”
她是组长,在这个组她的话就是权威,大胡子笑笑也没再提,姜毅英走到门口又回过头来,“小彭,有了工资,钱也不能乱花啊,孝顺孝顺父母,还要攒钱买房,。你现在自己在外面租房住,虽然社里拿钱也不是事,外面三教九流都有,明天我再找一下办公室,看能不能腾出间宿舍,你不找人家就不办,我再给老鲍说说,老鲍还是爱才的……”
“我知道,师傅。”在远离家乡的沪海,有
第21章 广交天下朋友(求推荐求收藏)
沪海的秋天,就是你感觉不到秋天。
这个城市,没有那么浓烈的斑斓色彩,在某个秋高气爽的清晨,你可能感觉到秋天来了,然后第二天开始阴天降温,秋天可能就已经走了。
尽管是这样,这个秋天给彭渤的感觉依然是美好而舒服。
在报社,有鲍铮和姜毅英的启重,除了夜晚赶稿子辛苦一点,就象海茵薇讲的一样,报社氛围非常好,每天都象度蜜月一样。
今天起得晚了些,彭渤手握一份葱油饼就匆匆跑进办公室,象往常一样打开那台四四方方的电脑,打开邮箱,许多邮件就迫不及待地就蹦了出来。
彭渤没有急着点开邮件,而是先给自己冲了一杯速溶咖啡,这才一个一个点开邮件。
排在第一个的是发来的邮件,这些日子,许多投资银行诸如摩根士丹利,高盛,瑞士银行,美洲银行,德意志银行……都对排行榜表达了极大的关注,甚至希望面谈,了解更多。贝莱德基金公司,富达基金公司,凯雷投资集团,霸菱,联博,首域等基金公司也表达了自己的兴趣。
彭渤隐隐有些后悔,百富榜的影响还在继续发酵,似乎与花旗银行的合作有点过早,否则可以卖出一个更好的价钱。
家里的女儿已经开学,姜毅英早上来得并不早,大胡子的岳母住院,这几天请了假,办公室里彭渤开始逐一回复这些邮件,存储下每个公司的联系人。
一举成名天下知!
现在,天下都是朋友!
他心中暗笑,虽然世界知道了自己,整个世界的财界商界都在积极联系他,可是却好象富贵还乡锦衣夜行一样,国内上榜的富豪无一人与他沟通,电子邮件也没见到一封。
噢,这封邮件似乎有点不一样,即不是基金也不是银行,彭渤眼睛一亮,邮件是微软西雅图公司发过来的,落款是微软西雅图总部副总裁里克雷斯特。
自己的排行榜会得到上市公司、银行和基金的青睐,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与微软发生点什么,他看看门外,把门关上,拿出自己刚刚买的手机拨通了邮件上面的号码。
“嗨,你好,我是唐纳德,我接受到了来自贵公司的一封邮件……”彭渤问得小心翼翼,电话那边仿佛有些愣神,彭渤继续解释道,“我是唐纳德彭,百富榜榜单的制作者……”
“你好,唐纳德,”对方一下热情起来,“没有你的联系方式,只能给你发邮件,劳里米纳德没有跟你提起吗”
“没有。”彭渤努力回忆着几次与劳里米纳德通话的内容,可是他并没有说到微软,噢,他口中的重量级人物应该就是这位微软的副总裁了。
“噢,可能他把我给忘了,”对方也不着恼,在电话那端笑起来,“唐纳德,我看到了发表在《福布斯》上面的榜单,老实说,我们很感兴趣,我们想邀请你到西雅图来,看看有什么我们可以一起合作的,还可以面对面讨论一下你的榜单……”
微软西雅图
98年,这家和计算机行业齐头并进的企业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大哥。windows系统已经成为行业霸主,全世界95%的电脑上安装的都是微软系统。微软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有史以来最为庞大、最为赚钱的软件公司。
但去年年底,因为将ie浏览器和windows系统捆绑销售,微软遭到美国司法部的垄断指控。今年,反垄断案正式立案。这是一场扩日持久的跨世纪官司。
虽然这样,彭渤很想接受邀请,可是很是犹豫,自己作为一个刚刚入职的记者是走不开的,更别提出国。
“你知道,去年,我们在沪海开始筹建微软大中华区技术支持中心,唐,是那里的负责人。”
唐俊
对这个号称打工皇帝的人,中国人都不陌生,不陌生的还有发生在他身上的学历门。
“还有,我们准备组建中国微软研究院,李开复……”里克雷斯特的中文看来很不好,或者根本不会说中文,他一字一顿地说道,“他将是第一任院长……”
 
第22章 屋檐下的沪海(求推荐票求收藏)
又到周末了。
今天,本不该彭渤值班,可是这些日子一心扑在买房大计上的老李,要去看房产展销会,临时拉壮丁,彭渤是个新人,又没有拖家带口的顾虑,就被老李拉来替自己值班。
财经报社,所不缺的就是报纸,彭渤百无聊赖地翻着各种各样的报纸,房产,买房,住房公积金……几乎每一张报纸上的内容都与住房有关。
“小彭,怎么是你值班”听到声音,彭渤马上站了起来,师傅姜毅英已出现在门前,“今天不是老李值班吗”
“他去看房了,这几天都快魔怔了。”本着沪海男人的精明与算计,这些日子,老李的兜里一直装着两样东西,一样是小本本,随时记下各个楼盘的信息,一是计算器,随时可以计算出各个楼盘的数字。
“他又去看房了。”姜毅英的声音很低沉,眼角也有些红,作为一个平时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周末也要加班的新闻工作者,这个周末难得有空,她这个时间本来应该在家陪孩子的。
“没事,你坐,我到办公室去。”姜毅英头一低,朝办公室走去。
彭渤坐下来,只能继续翻报纸,他的手突然一抖,一条引人瞩目的审判让他不得不关注。
照片上,站在被告席上的是那个后来七十多岁从逆境中重新站起来看老人。
“师傅,师傅,……”彭渤拿着报纸快速走回自己办公室,“你看……”
门被推开了,姜毅英慌张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彭渤一愣,她的手里握着一条手绢,看样子正擦拭着眼角的泪珠。
“师傅……”
姜毅英有些难堪地转过脸去,好大一会儿才重新转过头来,“没事的,小彭,怎么了”她看到彭渤手里的报纸。
“没事,没事。”彭渤也有些尴尬,他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可是看着这个象母亲又象姐姐一样的师傅,他还是决定问一下,“师傅,有什么事吗”
姜毅英看看他,紧咬着嘴唇又低下了头。她缓慢地在办公桌前坐下,“家里有点事。”
“我能帮上忙吗”
“你”姜毅英看看他,“不好帮的,”她的语气仍很低沉,神情也有些沮丧,“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也许是心里压抑想找人倾诉,也许把这个徒弟当成自己的亲人,停留了半刻,姜毅英还是把自己的委曲倾泻而出。
她是苏北农村人,旦复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沪海,对象在东华大学任教,这样的家庭在沪海也可以了,可是惟一不足的是长期与公婆住在一个屋檐下。
大学分房需要排队,报社这里又迟迟没有动静,两口子决定买房,但是以他们的收入和积蓄,还差着十万块钱的距离,苏北很穷,农村的父母不能提供帮助,在与公婆商量时,好象发生了口角,只能躲到单位里,自己一个伤心落泪。
既然话题说开,姜毅英也不再藏着掖着,“小彭,人,还是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哪怕四十平米,五十平米,也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与公婆长期一起住,勺子哪能不碰锅沿,外地媳妇嫁入沪海,也是要受委曲的,彭澎想不到堂堂国社的记者也有一肚子酸甜苦辣。
“师傅,你等一下。”彭渤把报纸放到桌上,拉开自己的抽屉,拿出一样东西匆匆而出。
报社旁边就是建行,他匆匆跑到柜台口,“取十万块钱。”
九八年还没有信用卡的概念,存钱取钱只能用存折,“取这么多啊,要买房吗”柜台里是一个四十岁左右胖胖的阿姨,笑眯眯地盯着彭渤。
看来,这几天大宗的取钱用项都是用在买房上了。
“是啊。”彭渤气喘吁吁道,“现在不买房,将来会后悔的。”
“哦,”胖阿姨一边操作着,一边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打量一下彭渤,“年轻人有房,找对象都好找的,你在哪里工作啊”
“报社。
第23章 房企,江湖(求推荐票,求收藏)
“有兴趣再作一个榜单吗”彭渤起身给三人各倒一杯茶,“中国地产百强企业榜,怎么样”
“中国地产百强企业榜”吴千语喃喃自语重复道。
“嗯,”彭渤笑了,“这是我们今年的第二个榜单,也可能是今年最后一个榜单了,所以,我们要努力,我还指望着过年的年货从里面出呢,我们都要过个肥年。”
年货的概念,南北一样,现在才十月份,一下子给支到过年了,颜宁和吴千语都是忍俊不禁。
“对了,我忘记说了,这次排榜颜宁就不参加了,千语,以你和雨森为主。”彭渤别有深意地注视着颜宁。
“为什么”吴千语看看彭渤,又看看颜宁,“颜宁,你有秘密,我以为你会样样跟我讲的。”她的眼睛象月牙一样弯在一起,似笑非笑,似嗔非嗔,显得即精明又娇俏。
颜宁要答话,彭渤阻止了她,“颜宁要去京城的微软研究院实习。”
啊!
还没等吴千语发声,手提肯德基的陆雨森愣在门前,他看看大家,也感觉自己失态,吴千语知道他对颜宁的心思,忙笑道,“雨森,我前世里呒没见过微软啊,要么我们一起去瞧瞧”
陆雨森看一眼颜宁却不作声。
“我做完这个榜单吧,”颜宁坚持道,“现在开学了,有几个同学课业太紧,肯定不会有时间。”
“那就招人手,我也想把公司成立起来。彭渤拿起汉堡递给吴千语和陆雨森,“好了,你的事先放一放,说说这个项目吧。”
颜宁慢慢啜着可乐,“地产百强榜,怎么做,我们对房地产也不了解。”
彭渤笑了,“你以前对肯德基也不了解,射阳有肯德基吗”他又笑着看看吴千语,“你以前对全国的富豪也不了解,百富榜我们不是也做出来了吗”
陆雨森吃着鸡腿,扶了扶眼镜,“可是我们真的对地产一无所知。”
彭渤长叹一口气,不同于自己,作为财经记者,他对中国四十年的财经商业大事了然于胸。
“雨森,你知道,中国最早的房地产,和什么有关吗”看来,是得给三个人普及一下地产知识了。
“什么”鸡腿咬在口里,思维就变慢了。
“厕所。”
“厕所”咬着鸡腿,陆雨森惊讶道。
“卫生间”吴千语也掩嘴而笑。
“不是开玩笑,是千真万确。中国最早的房地产出现在唐代。一位叫窦乂的商人靠卖鞋、卖树攒下了80万钱。
他以三万文钱买下闹市区的粪坑,并用计谋引人免费帮他填平,盖了20多间店铺,再租出去,形成自己的房地产品牌“窦家店”,火得一铺难求,连波斯人都来租他的铺子做生意。
后来他成为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
唉,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成为沪海的彭半城,呵,想法是好的,只是想一想就好。不过,人家米国那位地产商却把地产商做到极致,成为米国总统,噢,他的名字也叫唐纳德。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行业萌芽,出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中房集团的成立,意味着中国有了第一家房屋开发公司。”
“东晓花园,在内地第一次以按揭贷款的方式出售,你们能想象得到吗,不到1个小时就全卖光了。”
“一个小时”这次,连颜宁也是吃惊的。
“一个小时,最主要的是,当时的房价已经是408元/平,看起来很便宜你们要知道,当时蔬菜是1分钱一斤。”
命运的车轮沿着时代的车辙在滚动,有人快有人慢。
不要说二十年前,就是十年前,许多地产大佬也都还没有登场,没有人想到砖厂厂长潘石屹,玉米贩子王石会变成地产大亨。
那时,任志强刚从部队回到地方没多久,升任华远建设部经理;潘石屹兜里揣着80块钱南下搬砖——做了砖厂厂长;王石还在倒卖火车皮里的玉米;军人王健林刚转业做了dl市xg区办公室主任;许家印还在舞阳钢铁厂车间里挥汗如雨……
“九十年代的海南地产热不必说了,我们只说今年,今年注定不平凡,今年注定会成为地产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彭渤说到兴起,干脆放下手里的汉堡,“国家寻求变革正式拉开了房改大幕:先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在我们国家坚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分房制度寿终正寝,中国正式进入商品房时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