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北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宅男奶爸
然而户口普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在陕甘两省移民登记户引的试行过程中,这种技术性的问题还是很好解决的,但是仍有那么多的波折,就与户口隐匿严重有着相当大的关系,镇北侯李从年趁机提出身份牌制度,也就是每一个居民在成年之后,可以凭着这个身份牌外出务工和游历,而这种身份牌就成为了个人身份的证明,这个庞大的计划,却因为身份牌的防伪而不得不在很的地方进行实验。





北侯 第490章 人口普查(2)
移民计划是根据黄册记载的陕甘当地户口而制定,尽管户部也想到这点,却不好向皇帝明说,而崇祯虽对黄册记载有所怀疑,却也未想到这点。由于崇祯制定的政策,确实对陕甘百姓是雪中送炭,许多隐匿中的户口逐渐浮出水面,最后需要移民的数量远超最初计划。也正因此,崇祯的移民计划不断修改,但在有限的财政支持下,却总也赶不上移民的需求,这也可说是叛乱不断的原因之一。
“如何让隐匿户口浮出水面”却是崇祯和李从年满是头疼,户部尚书曾经隐晦地向崇祯提出过,这个历史遗留的严重问题,不是户部能够自行解决的,因为它涉及到大明的赋役制度。因为每个在册人户都要缴赋税出徭役,和缴纳人头税,而当百姓不堪重负税的时候,地方必然想方设法隐瞒人口,逃避税。要想举行人口普查,清查人口,前途下就要进行赋税改革。
但是,税制的变革,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大明的税赋制度的在户部尚书的解释下,崇祯皇帝和李从年这才明白,这里面对饿利益纠葛,根本就不是短时内能,除非崇祯和李从年能快刀斩乱麻,可实现在开放海禁在即,崇祯和李从年也不想节外生枝。
李从年越是了解深入,越感觉税制改革不容易,大明立国已二百四十余年,田赋徭役制度已经数度变革,每次赋役制度的变革,目的都很正确“均赋役,减轻百姓负担”,无不是与权贵富商们博弈的结,然而幸福的理由各有不同,失败的原因却只有一个“政治□□,权贵勾结”。
赋役制度执行起来,被那些□□官吏不断地扭曲,以至需要再度变革;赋役制度再变革后,在吏治仍不清明的情况下,权贵富商相互勾结,再度扭曲了税改本意,反而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再度引发下轮税改的动力,这也是前朝名相张居下变法时,“考成法”先行,“一条鞭法”随后,也正是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原因,在根本上触及了权贵富商们的利益。张居正死后,十年变法即被终止,本人也落得个家破名裂。
“一条鞭法”尽管在张居正的强力压制下,也只在部分省府真正得以施行,即使这样一个效果,仍挽大明狂澜于既倒,并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朝廷钱粮满仓”,万历帝可以完成“三大征”,再二十余年不临朝,但是到了崇祯朝时,张居正变法的成果已消耗殆尽。历史上,也正因再未能出个百年一遇的“张居正”,终于在内忧外患的交困中,大明朝终走到了尽头。
明税制的合理与不合理,主要在于权贵富户有各种手段可以避税,最终普通百姓成为纳税的主体,如此税负岂不沉重。贫民百姓当被逼到绝境时,只能是卖田地卖儿女,最后落得逃亡为流民,才能躲避了那些沉重的赋税。只是,普通百姓被逼为流民,也就是朝代走到末世的象征,离天下大乱就不远了。
田赋役税,在有明两百多年中,每逢百姓负担极不合理,赋役已不合时宜时,即出现许多有识有志之士启动税制变革,以明朝的徭役为例,从明初的“均工夫”,到徭役制度化后的正役与杂役,正役不断变迁,先后出现“里甲银均平银纲银会银”等的变革试验,其趋势是:徭役定额征出,徭役依人丁田地多寡,均平征派。徭役可折银钱改征,裁撤里甲支应征派的权利。
杂役,则先后出现均徭法十段册法的变革试验,仅役法的变革就如此繁杂,而每次变革的原由,都是役法从最初的适应社会,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明朝的官僚机构,有科举取仕的规模限制,官员的编制膨胀有限。但在明代中后期,政治□□,各地官府的吏役却是无限制的膨胀,尤其是万历帝不上朝的二十多年中,各地官府为着私利膨胀更加无度,徭役征发更趋增加,征输的名目方式繁多。
李从年看到每当广大百姓怨声载道的时候,大明统治面临危机,即有有志之士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均平徭役的探索和试验。税赋的变革多从南方发起,南方的经济繁荣发达,权贵豪门的势力较北方为弱,因而变革措施更加积极,在徭役货币化的同时,田赋的货币化趋势也愈加明显。这就使徭役与赋税的变革,最终走向赋役的一体化货币化,诞生了后来的“一条鞭”法。
税制的变革,促进了明朝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统一大市场。在税赋货币化的导向下,地主的地租也多改为征货币,如今,各省各府的税赋征,或征白银或征粮食,各地不完全一样,江南地区为朝廷税赋的最主要来源,民间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
明朝税赋的货币化变革,是比较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但是由于吏治败坏,税赋主要由普通百姓承担,导致朝廷税源不足,社会矛盾激化;徭役虽然折银征,但路桥工程河湖治理仍要大量役工,朝廷税赋征本就不足,再有官吏在工程中的大肆贪污克扣,就更加左支右绌了。
户科给事中韩一良就曾上疏,大明官场吏治□□,买官卖官成风。总督巡抚的职位,要个五六千两银子,补个道台知府的缺,也要两三千两,至于其它大小官吏举人监生,无不明码标价,贿赂交易。而且他自己在最近两个月内,就曾两次推却了五百两白银的贿赂。
后世李从年虽然没有进入官场,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那些官场的潜规则看去真是大同小异,如果不是李从年来到这个时代之后,设立改组都察院,设置监察司进行监督百官贪腐之事情,不然整个大明的早就被这些□□给吃垮了。




北侯 第491章 报纸(1)
第一百九十九章报纸
“爱卿是说让官员公示早就的财产?”崇祯望着李从年提出的这个办法,心理却是有些疑惑,这个财产公示法令,能起到多大作用,崇祯抱着严重的怀疑。
“皇上,一个好的制度,是需要看执行力度的。只要朝廷有着严厉的执行力度和决心,这个财产公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李从年知道就算在后世,那些号称是人民公仆的老爷们知道需要公示自己的财产的时候,却是支支吾吾,遮遮掩掩的。就是因为你不公示财产也不会有多少的惩罚,让这种好的制度浮于表面,李从年认为只要有严厉的处理才能让官员们知道,大明朝廷不是吃素的。
而在税方面,李从年决定增加其他商业税,或是提高中高档奢侈消品方面的税率,比如烟税。烟草在万历末期才由福建方向传入大明,但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不过十年已传遍大江南北。历史上的崇祯,为了禁绝烟草,曾颁旨“凡种植贩售者皆斩首”,仍难抑制其传播速度。
在财政宽裕的情况下,则逐渐减少北方灾荒地区的税赋,以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而刚刚开放的五省海禁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取了高达达到近两百万两关税,这是崇祯原来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也正说明明代的海外贸易已达到了何等程度。
而当初大郑芝龙受抚明廷,借朝廷名义剿灭各路海盗,控制了对外贸易的大部分海路,凭借武力取商贾的保护十取其一,每年即达千多万银两相比,大明朝廷在三个月时间里,关税只了不到两百万两。这不过是开放海禁时间过短而已,再加上一方面是偷漏税严重和关税是制度还不完善的缘故。
“陛下让草民办报抄,以伸张民意,上达民情,又要求与朝廷保持一致,这个草民做不到。朝廷意旨与民意,若让草民办这个报抄,怕只会以民意为主,以和陛下所赐《民报》之名。”刚刚步入青年的黄宗羲说到这里,不顾旁边李从年的眼色,嘴里口无遮拦说道。
“这个……,你看着办吧,朕不会多加干涉的。”听见黄宗羲的话,崇祯满脸苦笑,他看向李从年的目光中满埋怨,你从哪里找来的人啊!对此李从年却是装着没有看到,别过头去看向另一边。不过崇祯想想也是,他刚要求完《民报》的办报宗旨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马上又要求“须与朝廷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确实有些难为人,不能怪黄宗羲如此激动了。
对此不仅李从年十分的矛盾,在大明朝的官僚集团,他早已有所领教了,最近的几项变革,几乎都没太顾及反对意见,强制推行了下去。因此而产生的各种麻烦事情,接踵而来,扰的崇祯与内阁不胜其烦,原来持支持态度的几位辅臣现在也有些微词,认为过于急躁。




北侯 第492章 报纸(2)
加强商税征等措施,触动了富商们的根本利益,遭到了朝廷与地方官员的强烈抵制,对某些不法商贾的乱象,或是怂恿或是不作为,现在各地上疏如雪片般传来。大明虽是重农抑商的国策,但立国已有两百多年,富商巨贾早通过科举或是买贿赂,渗透到明朝的各级政府中间,商人已具有极大的话语权,权钱勾结更早就是普遍现象了。
李从年和崇祯的改革尽管取得了朝中部分重臣的支持,在加上李从年打击党争,借用反贪污手里的权利,强权下压,虽然有李从年保举的官员吹风造声势,可是还是让李从年感觉势单力孤,而当他知道黄宗羲之后,李从年决定把报纸的权力交付黄宗羲,因为李从年想起,眼前这个黄宗羲是未来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这样的人物,正好是李从年看中面对权力面不改色的黄宗羲,也正合崇祯的心意,只有这种身怀浩然之气的人,才是民报的总编辑,而且崇祯还给了黄宗羲面圣不用通报的权力。
这次报纸,根据李从年的建议,民报相当于朝廷宣传朝廷政令的报纸,上面不仅书写了朝廷政令,还有各种的农业知识,在大明每个州县乡镇设立宣讲人员,李从年希望这个民报能朝廷的宣传机构。皇宫之内,黄宗羲被崇祯皇帝招到了御书房当中。
“黄爱卿,朕希望你担当这民报总编辑之后,不能入仕。”崇祯直接说道。
“什么?”屁股刚刚坐下椅子的黄宗羲忍不住说道,崇祯这么说,让黄宗羲顿时有些说不出话来,这毕竟关系黄宗羲切身利益。
黄宗羲想得虽然很多,但实际不过三两分钟,“草民领旨,陛下能以黎民百姓为念,泽被天下苍生,草民必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扑通跪倒在地,黄宗羲此次才是真心诚意的拜倒在地。
“不得入仕为官,才能更好地深入民间,真正体察民间疾苦,才能不受朝野各方所左右,如实反映民情民意,卿可明朕之深意。”崇祯耐心地解释道。他也知道不让科举入仕,这对一个士子来说,该是何等残酷;比之后世不让考大学,不让考公务员,还要来得严厉。
黄宗羲以弱冠之年,即熟读二十一史,通各类经典,皇帝的意思他还是非常明白的,也确实感觉有此必要;他对科举取仕早就厌恶,也正因此,他更多的是学博古通今之学,而非习练八股。黄宗羲只是感觉,这么快就要决定一生之命运,就令他是颇踌躇了。
“历朝历代,为何最多不过三百年而亡,卿可曾想过其中原因?”崇祯望着眼前这个做事有些冲动的青年。
“草民读史,古今对朝代更替,各有总结不同,其中以贾谊之《过秦论》最为著名;而今之议,多……”黄宗羲说到这里,有些不知该如何措词。“非君”思想,在明末已开始提出,黄宗羲是其集大成者,明代吕坤“天地间惟理与势最尊,理又尊之尊者也。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相夺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




北侯 第493章 报纸(3)
这时期民间思想,已经开始认为“坚持真理是天地至尊,天子不得以势相夺”。何心隐提出“君臣相师,君臣相友”,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出仕为臣必应为天子之师,否则就失其本也。东林党人钱一本,更提出“大破常格,公天下以选举”。
黄宗羲之父黄尊素即东林党人,自幼即受这类思想熏陶,已经认为“皇帝家天下”正是问题的症结,这次能够受诏进京,也是因为崇祯有意变法,屡有亲民之举,才让其内心真正接受崇祯的强迫之举。
“呵呵,朕也能猜到,怕多是些不中听的话,没关系,尽管说就是。”崇祯脸上笑道。
“古往今来,无论明君贤相,还是昏君佞臣,无非是关注百姓疾苦的多和少。士林地主商贾利益受损,自能上疏朝廷,又有各级官府维护,唯有普通百姓利益受损,朝野上下哪里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鲜有官员士子为此上疏。百姓为天下最大多数,而民声却不能上达天听,朕身为天下百姓之子,于心有愧啊!”这些东西崇祯心理有数,他作为一个皇帝,民间对他有什么评论,崇祯心理自己十分的有数。
黄宗羲在在心理想道:“崇祯皇帝主张办《民报》,不正是前辈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之主张,“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而皇帝之《民报》,如今能较前辈主张更进一步,也正是我辈多年奋争之故,当此之时,岂能再犹豫不决。
“百官能名爱民如子,即能受民爱戴,称为清官;而陛下却能居于‘天下百姓之子’,这才是真正的爱民为民。陛下都能如此想法,草民又何惜此身!”
黄宗羲的此番思想斗争,崇祯虽然能猜出一二,却绝不会想到,自己办《民报》的想法,会被黄宗羲认为是东林党人奋争的结果。当然黄宗羲更不会猜到,皇帝的这番“是非听之天下”,不过是受到李从年的影响,是后世非常普遍的一种方法。
“草民接旨!”黄宗羲再次叩拜,语声异常坚决,欲与刚才的那番私心犹豫划清界限,崇祯与黄宗羲,这才开始真正商量这份报纸该如何办。只是商议的内容无人知道,周边侍候的太监,这时已被崇祯遣退。
但后人也从中看出,民报上从不刊登商户广告,更不受各方金钱权势扰乱。但是到了后来,各类报纸层出不穷,广告已成生存之必须;为顶住这方面的压力,黄宗羲才说出,不刊登广告,天子早有谕旨。此时,黄宗羲才意识到崇祯告诫的意义,他原本对这个要求并未在意。也正因没有金钱权势的干扰,民报成为真正的百姓呼声,评议时政深刻髓,报纸发行遍布中外天下,最终成为天下第一大报。
仅靠报纸的发行入,部分人士的捐赠,崇祯提供部分内帑支持,只是维持个支平衡;黄宗羲为弥补没有广告入的不足,集刊成书专项调研策略谋划等等,不断深耕作,又有崇祯皇帝给予支持,民报集结了明朝大批有思想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成为天下第一智囊。
但是,民报最直接地反映百姓的呼声,必然侵犯了许多官僚地主富商的利益,激烈交锋论战不可避,朝野间风起云涌,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给崇祯年间更增添了许多故事,这是李从年没有想到,原来一个开明的思想浪潮却能引起诸多的浪潮。




北侯 第494章 敌后特种战(1)
第二百章敌后特种战
辽河位于中国东北南部,自东北向西南贯穿整个辽河平原,辽河流域基本已落入后金建奴之手,明军只控制着辽河西部近两百里外的大小凌河以南,燕山山脉以东沿渤海的一条狭长区域,而燕山山脉及其西部大草原则为蒙古诸部所属,崇祯二年的春天,来得似乎格外的晚,已是早春三月,边墙外的雪还是白茫茫一片,看不到融化的迹象。
辽东大地同样遇到了旱灾,尽管比陕甘等地要好一些,但百多年不遇的严冬,却令骡马牛羊等冻毙无数,各游牧部落损失惨重,饥荒漫延,明朝对建奴早就开始禁市,断绝了双方的贸易往来,虽然有些见利忘义的商贾走私,也只是贩些急需的盐铁等物,却不能解决根本的粮食问题。
而朝鲜李氏虽迫于鞑子威逼,提供了部分粮草,同样也支应不了鞑子日益增多的人口,八旗制度在奴酋皇太极时,更进一步予以巩固,改旗换帜亲掌两黄旗,利用掳掠来的大量汉人为奴,开拓屯田,以缓解日益严重的旱冻灾荒,可惜这年的冬季太过寒冷,整个辽东之地被白雪覆盖,再加上后金遭受两次的大败已经伤了元气,而且李从年已经断了鞑子所有外援通道,他就不相信皇太极还能想出多大办法,不过最多不是依仗后金以往的储蓄硬抗而已。
早春三月,辽河仍是封冻着,厚厚冰层上覆盖着积雪,京师特战队小队长什长刘峻率着十几名游骑,穿越辽河去到辽东地界去破坏,因为谁也不会知道在这寒冷的冬季明军竟然出击辽东。
如刘峻这般的游骑,李从年派出了数十路,遍洒辽河以东之地,有的甚至深入后金内地不断袭扰,当初发动袭扰的站,让李从年看到了这种特种战的威力,特别是现在后金内部矛盾重重的时候,李从年让锦衣卫广派探子,探析后金的所有情报,为日后反攻早做准备,于是锦衣卫随即派出大量斥候游骑,遍布黑山白水森林草原沼泽之间,重点侦察建奴与蒙古诸部间的联系与动向。
自从建奴迁都沈阳以来,锦衣卫就从未如此深入到辽河以东了,以前这般深入探察敌情,都是那些细作们的差事,他们这些侦骑能被全面洒网式的派出,进行扰乱后金战略,不过刘峻等人对这种任务却是十分的热衷,因为在后金之地所有的缴获,他们这些特战队可以随意分配,不必上交。在李从年看来,这些特战队在敌人区域里远战千里,缴获的敌资朝廷也管不到,还不如分给这些特战队员。
而且李从年把军械司设计出来的雪橇板,分配给这些特战队员,而且这些特战队员没有想到这个东西在雪地里来去如风,现在马背上就每人都有一套。只是现在他们还都不是非常的熟练,经过一月的集训就被派了出来,在这次探察的任务中,实战训练滑雪也是其中一项。




北侯 第495章 敌后特种战(2)
然而这次任务,一出来怕不就会有月余,由于不知这雪何时会化,马还是必须要骑的,如此一来反而弄得行军速度缓慢了,冰天雪地,白茫茫一片,充斥天地之间,寒风凛冽,刘峻等一什人马,早已无法骑行,由于不能走官道大路,只能牵着马,在森林原野中艰难地行走着。
“都跟上队伍,别那么磨叽,小心被大雪冻死了!”刘峻带着十几个人特战的队伍,拖着老长距离的距离行走在这风雪之中,望着身后缓慢的行进队伍,刘峻不由得低声呼喝着。“老大,这路也太不好走了,还不如滑雪橇来得快呢。”有人不由得牢骚道。
“就你事儿多,真让你滑雪,就你那水平,还差得远呢。”旁边一人听了不由得说了几句风凉话,那人也许确实滑雪滑得不怎么样,听了之后也没再说什么只是嘟哝了两声。,“就你话多,赶紧跟上。”刘峻说道制止了两人间的争吵,但他也觉着如此行军不是回事儿。
“停,集合。”口令被一个个传了下去,诸人牵着马,迅速向刘峻身前集结过来站成一排,刘俊望着自己这些虎威的手下,这些都是李从年招募出来的江湖好手,经过特殊训练的。可以说都是以一当十的好手。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鞑子的势力范围,大家要小心谨慎,这次咱们一定要让鞑子好看,可不能输给其他的小队啊!”刘峻看看眼前的这一什人马,虽是行军多时,已略显疲态,但从眼中透出的却是一股坚毅,他心里十分的满意,这才是大明锐之师。
自从李从年开始改组军队之后,大明军士的地位已经被提高,而李从年开始全面整顿军中的伙食住宿,而且各级将领克扣粮饷的事情大大减少,军士们的生活状况很快就得到改善,他们这些斥候游骑,是都是军中锐的锐,人人都是千中选一,新式火器在还未装备全军的时候,他们已经每人各配四枚掌心雷,一什更配备了轻便的虎蹲炮一具,备弹四枚。
李从年当时建议研发火箭炮的时候,更多的强调了多管齐射时的火力覆盖,忘了单兵作战时的火箭筒,可是军械司的工匠们增加了护虎蹲炮射击的准确度,尽管射程缩短些却加强了单兵作战的实力。如今明朝的火器制造,发射药与炸药都问题不大,最重要的是没有撞击引火药,现代枪弹中,是以撞针撞击,引发火药的,也就是常说的雷酸汞。因此,也就无法研发铜壳子弹,当然机械加工能力也是一大问题。
“王顺陈五你俩照顾所有坐骑,随我居中。其他人脚踩雪橇,周边两里范围,搜索前进。”刘峻站在首位上,不断吩咐道:“弟兄们,都明白了吗?遇敌,不得擅自行动,立刻回报。”
“是,明白了。”诸人纷纷答道。
踩上雪橇的诸军兵,每人身披一件白斗蓬,唰唰唰……,只撑得几下,已滑出十数丈外,与刚才的迟缓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快就与这白雪皑皑融为一体,消逝在森林原野。




北侯 第496章 平淡日子(1)
第二百零一章平淡日子
李从年在京师每天都过着中三六九朝会日的日子,闲时回家陪着家人,这种充实平淡的李从年心里十分的满意。
现在国事已经慢慢走上了轨道,而且崇祯现在每天文华殿和内阁共议国事批阅奏疏,晚上回到乾清宫仍会批阅奏疏,而平日更是需要日讲学习经典,与日讲翰林们探讨历代的兴亡得失,如果碰到国事紧急,或是陷入一些战略性思考时,昼夜不息也是经常的事情。
对于崇祯来说,声色欲也是有着不小的诱惑。这不,晚膳急急忙忙用罢,就赶着往慈宁宫而来,要去探望后嫂懿安张皇后,诸人劝阻“时辰已晚,此举不合礼法”,却是拦都拦不住。
1...7778798081...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