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蚂蚱不吃鱼
得知有人欲要挟持长安君逃跑,韩王大怒。之所确定是挟持长安君而不是行刺长安君是因为田横扮演的那群黑衣人,已经杀到离长安君足够近的距离。但却没有放箭!这充分说明,这伙人的目的是要挟持长安君。
不过,挟持长安君的目的是为了勒索韩、赵两国还是另有图谋。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唯一可以说话的黑衣人已经变成了尸体。而死人是不会讲话的!韩国只能猜测谁会是幕后主使,只能提高警惕!
韩王生气的后果就是深藏在韩国的近百名细作被盛怒的韩王下令提前拉了出来处决!这是*裸的震慑各国不要打自己的主意。
而远在邯郸。赵国目前实际上的主事人——赵太后的反应格外的大,她在公开场合抱怨韩王对自己的幼子照顾不周,让长安君受到了不该有的惊吓!好在长安君只是虚惊一场,并没有受伤,否则,她一定亲自到洛阳兴师问罪!
韩国对此选择了隐忍,向赵国承认是自己的疏忽?这绝无可能!先不说赵国洗脱不了嫌疑,因为赵国这几个月和秦国、齐国、楚国走的太近。不能不让人遐想,赵国会不会是幕后主使,想要把长安君送回邯郸然后倒打一耙?!单单是韩国的国力远胜赵国,韩国就抹不开这个脸面!你见过秦国强大的时候何曾对山东各国委曲求全过?!他们的做法向来是,你对我有意见,好啊!过来打我啊!打不过就不要瞎嚷嚷!
当然,韩国隐忍并不代表着没有反击!在赵太后这个言论被韩国知晓后,韩王就下令禁了长安君的足。明面上是为了长安君的安危着想,实际上却是表达对赵太后言论的不满!
赵国,邯郸。
信陵君忧心忡忡地望着外面的暴雨。已经七天了。邯郸的雨势一直不见小。连绵的雨天让人没来由的烦闷,谁也不知道,天空什么时候会放晴。如果换做平日。信陵君在雨天完全可以读书赏舞,打发时间。但六月是秦、赵、齐、楚四国约定派兵前往前线出征的日子,下雨天意味着道路泥泞,意味着军队的集结将变得很慢、很慢。毕竟,不是所有的国家像韩国那样,用水泥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驰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信陵君的心情也如同邯郸的雨,沮丧到了极点!虽然眼下正是夏天。但暴雨夹杂着狂风,居然让人冷得瑟瑟发抖。
营救长安君的行动失败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赵太后的动摇。赵王毕竟年轻。不能坚持自己的主见,平原君虽然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但蔺相如一干老成持重的大臣在看到赵太后的动摇后,再次站了出来,反对对韩国大动干戈,更反对主动向韩国挑衅。这无疑给赵国伐韩增添了不少的变数。
在蔺相如一干臣子看来,连续多年的战事让赵国损伤了元气。赵国虽然强大,但也不能好战。韩国在吞并魏国后实力大增,无论出于哪种目的,赵国当然要削弱韩国。但战争不是唯一的手段,而且,即使和韩国开战,也不一定非要自己打先锋,可以让秦、齐、楚三国出头嘛!
如今的天气就是赵国推迟甚至取消这次战事的最好借口。一些大臣更是直言其讳,告诉赵太后,这是上天的警示!此时,确实不宜动兵!这样的言论甚嚣尘上,事情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去年冬天的情形——信陵君与赵国群臣激辩,赵太后迟迟不下决心!
信陵君当然知道赵太后现在的为难。履行盟约不放心,撕毁盟约不甘心。赵王年幼才更需要立威,只要这次战胜韩国,哪怕是小胜,赵王的权威都能树立起来!只是,身在洛阳的长安君会不会被恼羞成怒的韩国责难,赵太后又于心不忍!
信陵君决定等一等,等雨势稍停,流言散去,再入宫向赵太后陈说利害。
对如今的信陵君来说,唯一让信陵君安慰的,是楚国和齐国没有再出什么差错。但在信陵君的计划中,秦国和赵国才是这次伐韩的主力。秦国因为关中百姓的反对和为了麻痹韩国,出兵会推迟小半个月。而赵国方面,看邯郸的雨势,即使再次说服赵太后,也会推迟小半个月的时间!
信陵君开始自责,也许,当初自己就不该让秦、赵、齐、楚四国兵分四路,分散韩国的注意力,让韩国应接不暇!也许,就应该四国集结在一起,以堂堂正正的阳谋击败韩国!毕竟采取后者的话,自己不用东奔西走,做各种协调的事情。为伐韩平添了许多变数。(未完待续)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十八章 决议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雨停之后,信陵君借助左师触龙向赵太后宣扬了这个道理。对赵国而言,长安君就是鱼,如今鱼困洛阳。河内、上党之于赵国,就是熊掌。得之,足以成霸业!
如果既想长安君平平安安地从洛阳返回邯郸,又想得到河内、上党,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依照眼下的时局,哪怕赵国想要徐徐经略河内、上党,同时保住长安君的安危甚至也会是一种奢望!
因为谁又敢保证,在秦、楚、齐三国伐韩后,韩国会不会拿长安君作为要挟,逼迫赵国对秦、楚、齐三国开战呢?!所以,赵国哪怕想置身事外、从长计议也不可能!
如今,眼看着下个月秦、楚、齐三国就会举兵伐韩,赵国在这个时候出尔反尔,不但失信于诸侯,还会错过一战而平中原的天赐良机。韩国是赵国在山东的最大敌人。赵国若想成为中原霸主,就必须利用这个天赐良机,举全国之兵,将韩国打趴下,让韩国一蹶不振!
信陵君借助左师触龙向赵太后献计,认为此时是赵国出兵的最好时机!早了,没有秦、楚、齐三国的牵制、帮助,赵国的牺牲会很大!晚了,韩国的实力会增长到赵国不可战胜的程度。
赵太后最担忧的长安君的安全问题也不存在!因为四国一旦开始伐韩,韩国势必应接不暇,这个时候杀不杀长安君都于事无补!韩国若杀长安君,不过是逞一时之快,换来的是赵国无休无止的报复!会彻底断了韩、赵议和的退路!以韩国君臣之英明,绝不会做这样的蠢事。相反,韩国若是善待长安君,还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到时。无论韩国或胜或负,都可以拿长安君做文章!
至于失败的可能,有秦、赵、齐、楚四国合力。在信陵君看来,绝对没有失败的道理!等韩国战败后。赵国携战胜之威,完全可以令韩王派遣心腹大臣将长安君亲自送到邯郸,还能让韩国割让赵国心仪的城邑。
如此,算得上是鱼与熊掌可以得兼!长安君不过是担惊受怕些时日罢了!到时,长安君携大功返回邯郸,一生一世的富贵就不用愁了。等到赵太后百年之后,国人也不会认为长安君是尸位素餐,失去权势。
赵太后听后果真心动了。一番思考后,就答应了下来。赵国在原本出兵二十万的基础上,追加了十万大军,共计三十万大军,将兵分两路,一路取河内,一路取上党,毕其功于一役。
因为征召这么多的大军所需的粮草也是倍增,夏秋正是收割粮食的集结,所以赵太后建议将出兵的时间推迟到九月。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秦、楚、齐三国最好也是九月。如此一来,方能打韩国一个措手不及。
信陵君想了想,便答应了下来。别看三十万只比二十万多出了十万。但考虑到赵国的军力之强,完全可以在战局胶着的时候起到压倒性的作用!秦国缺粮的问题在夏粮收割后只是有些缓解,现在多出两个多月,给秦国充分的时间筹集、运输粮草,秦国也没有好的借口再出工不出力。何况,秦国在听到赵国追加兵力的消息后,肯定也会安奈不住。因为击败韩国后,各国所能获取的利益是和兵力成正比的。简单来说,你用的兵马越多。可以抢占的地盘自然就大。能取得多少土地,全看各国自己的实力!
事实正如信陵君预料的那样。在得知赵国建议推迟攻打韩国并且追加兵力后,秦国果真坐不住了。三十万赵国大军分取河内、上党。赵国若是真的成功了,秦国至少也要拿下河东、三川、南阳才能磨平这个差距。因为上党的地理位置太好了,谁拥有了上党,谁就可以居高临下攻打邯郸、洛阳,这就是地利!
秦王把丞相魏冉、武安君白起招进宫中商议了一番,很快就做出追加五万大军的决议。这倒不是说秦国不能出动更多的兵马,而是因为秦国的粮草实在不多了,就算就食于韩国,沉重的后勤也能拖垮秦国。何况,秦国不可能不考虑韩国的反击。在整个秦国只有四十万精锐的情况下,这已经是秦国的极限!
齐国、楚国原本已经跃跃欲试,得知秦、赵要求推迟行动的建议后,思考了下得失也同意了。夏粮抢收完毕了,还有秋粮呢!谁又会嫌粮草太多呢!
何况,有秦赵两国足足五十万的大军吸引韩国的注意力,齐国、楚国相信,自己的兵马可以给韩国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楚国盘算了下自己的家当,决定增加十万大军到前线,无论如何,楚王都要求二十五万的大军要给自己抢下汝南,如果有机会,甚至是颍川。齐国想了想,觉得东郡和砀郡都不错!也许不用让魏国拥有两郡之地,一郡之地足以让魏国当自己和韩国之间的缓冲!至于是选择东郡还是砀郡作为开疆扩土的对象,齐国有足够的时间去犹豫。
一时之间,阳谋、阴谋充斥在天下。各国互相算计着,评估着在这场一战决定天下命运的大战中可以夺到多少利益,韩国,显而易见地成为了秦、赵、齐、楚四国眼中的肥羊!
韩国是肥羊吗?显然不是!韩国自然知晓,暗流涌动的天下是多么的不平静!虽然七月份的时候,各国君王都派遣了大臣来恭贺自己的生辰。虽然韩国和各国的贸易一如既往地顺利,韩国的商队在各国通行无阻。但韩国知道,一场针对自己的巨大阴谋已经形成。
巨大的利益和对韩国这个天下霸主的强烈忌惮让各国走在了一起,这是韩国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庞涓攻打新郑的时候与这个相比不过是一次有惊无险的考验罢了!而这一次,事关韩国的生死存亡,胜则兴,败则亡。韩国没有退路,只有迎难而上!韩国瓦解不了这个打定了主意的联盟。只能顽强相抗!
这个时候,遍布各国的细作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秦国方面。各国集结到一半的军队突然解散原本让韩国君臣大松了口气。但他们随即接到密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故。不是因为四国打消了主意,而是因为四国想征收、筹措到更多是的粮草,更多的士卒来完成对韩国的致命一击。
数量已经出来了,赵国出兵三十万,秦国、楚国各出兵二十五万,齐国出兵二十万,总共百万大军,将从四面八方杀向韩国!各国都清楚。韩国也清楚,这不单单是兵力的比拼,也是后勤、意志、幸运等各种影响战争胜负的比拼!谁也不想输,谁也不能输,战事一旦爆发,势必旷日持久!
论军队数量,韩国当然可以拼凑出一支百万大军。但问题是,百万大军每日耗费的粮草不计其数。秦、赵、齐、楚是用两倍于韩国的人口、三倍于韩国的土地供养这百万大军!这一点上讲,韩国占据完全的下风!
而且,似乎考虑到各国都不是那么齐心协力。都想占据更多的利益,这一次的伐韩行动各国是各行其是!每个国家负责一个方向!韩国是他们的唯一共同敌人!韩国想要分化对方,像白起在伊阙之战对韩、魏联军做的那样针对四国联军各个击破就已经不再可能!
韩国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他们相互间不能呼应、各自为战。而且,韩国必须有取舍。因为韩国不可能在四个战略方向上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那肯定是顾此失彼,全面处于下风!
好在时间还来得及,虽然不知道各国具体出兵的时间,但九月前后的大致时间还是可以确定的——只要不再出现什么变动。
四国伐韩在韩王的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说是意料之中是因为韩王知道,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绝不是靠和平就能做到的。在崛起的道路上,必定夹杂充满着血与泪。自己听从张平、范睢的建议未尝不是未雨绸缪!说是意料之外则是因为韩王没想到,秦、赵、齐、楚四国国君会下这么大的决心。出动百万大军。尤其是齐、赵两国,老一辈的国君尸骨未寒,主少国疑,两国主事的太后抛却了谨小慎微的治国理念,敢和韩国争抢中原,这不得不说,历史有时候也会骗人!因为赵王知道,像齐国的君王后在原本的历史上是不愿意搀和中原的事情的。赵太后呢,也是老好人一个,喜欢的是休养生息。
既然秦、赵、齐、楚四国铁了心要和自己过不去,韩王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六月中旬确定事情无法挽回之后,韩王召集了心腹大臣商议如何应对!
韩王没想到,争论的第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该不该先发制人。暴鸢提出先灭楚国这一路大军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楚国在四国当中最弱,这倒不是说楚国的国力属于垫底的存在,而是楚国吏治混乱,上位者只知争权夺利、尸位素餐,百姓们呢则是民不聊生,饱一顿饥一顿。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战力就可想而知了!
只要韩国集结二十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攻打郢都,则楚国必败!到时候,楚国势必大伤元气。即使秦、赵、齐三国反应过来,援救楚国,也来不及了!韩国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对付秦、赵、齐三国!从这一点上来讲,无疑是一个妙计!
但从另一方面讲,这也会把韩国置于不利的境遇!首先,去年新郑会盟是韩国发起的,韩国出尔反尔,率先违背,显然会让自己的威望大失!以后也就无法取信于天下!更是会给四国光明正大的理由,四国完全可以胁迫燕国也加进来一起伐韩,燕国还不能不从!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其次,楚国太大,不易征服!如果不能俘虏楚王,楚王完全可以逃到寿春乃至陈县,在这里,楚国也有一支数量在十万以上的大军!楚王若是不肯屈服的话,完全可以向北继续攻打韩国。而韩国对新占领的郢都等地需要分出兵力驻守,无形中削弱了自己!
道义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战国时代虽然不值钱,但在某些时刻。还是有着巨大作用的!譬如现在。四国伐韩一旦成为事实,韩国就可借着这个由头反攻各国。没人会说韩国是第二个暴秦,真计较起来。人们会发现,韩国信奉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攻打秦国是这样。灭亡魏国是这样。一战而决定十年的天下形势,什么代价都值得!而且,与主动出击相比,固守的成本更小,损失更小。韩国完全可以消磨掉四国大军的士气,甚至以空间换取时间,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要知道,地利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条件。
所以。一番争论后,韩王最终决定以静制动,耐心等着四国挑起战事!接下来的议题就是各个方向的攻守问题了,更准确的说是在各个方向投入多少兵力来应付四国大军。兵力少的方向自然是固守,兵力多的方向自然是要求胜!
从目前得到的情报来看,赵国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上党和河内,齐国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东郡和砀郡,而楚国呢,对汝南甚至砀郡,都存着不小的心思。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楚国肯定也不介意拿下颍川。唯有秦国,细作们再三打探。也不知道秦王真正想要的。或许,整个秦国,只有三个人才知道秦国真正的目标。一个是秦王,一个是丞相魏冉,最后一个是武安君白起。
韩国当然可以推断,秦国用兵的目标只有三个,要么汉中,要么武关,要么函谷关。更准确的说是两个方向。要么经略中原,拿下河东、三川、南阳;要么经略汉中。窥探巴蜀和南阳。
韩国关心秦国不仅仅是因为秦国最强,也是因为秦国对自己最了解。收缩到关中的秦国占据的地盘、人口虽然少了。但调兵遣将变得很容易。反观韩国,地盘太大,防守成了问题。秦国完全可以玩一出声东击西,把韩国弄得晕头转向,这样的事情,秦国就曾做过!如果不是宛城的韩军增援的及时,也许,武关在三年前就被秦国收复了也不一定!
对秦国的防守成了最大的问题,因为韩国不清楚,秦国会如何对付自己!是借道太原直取河东,还是借助风陵渡偷袭河东;是顺流而下直奔渑池,还是强攻函谷进入三川;是翻山越岭奇袭南郑,还是稳扎稳打拿下武关,太多的可能性了。无论哪一条,都能给韩国制造不小的麻烦。
其他方向上,赵国、齐国、楚国如何攻打韩国,韩国知道的一清二楚,自然也好防御。秦国,这个被韩国束缚在关中的诸侯国,反而成了最大的隐患。
本来,在平时,这个隐患是足以消除的,因为韩国有足够的兵力扼守住秦国出关中的每一条要道!哪怕秦国出动举国之兵,韩国也不怕!但两个多月后,随着齐、楚、赵三国七十五万大军压境,韩国的兵力会显得格外紧张!这就是秦国可以利用的最好机会!韩国可以设想,拼着巨大的伤亡,秦国也会取得想要的突破的。如何对付秦国,这才是真正摆在韩国君臣面前的最大难题。
韩国十二个郡,除了颍川和蜀郡完全不和他国相邻,其他十郡均有可能被这场战争波及。韩国君臣估算了下,按照战争持续一年来算,各郡能够凑集的兵力最多八十万。再多的话就难以应付突发的状况,更会严重影响民生。因为韩国是防御的一方,八十万的数量应当足以应付这场战争。当然,如果形势极其不利于韩国,韩国还是可以陆续增加兵力的。
大臣们对秦、赵、齐、楚四国该采取攻势还是守势,争执不休。毫无疑问,秦、赵两国给韩国的压力最大,其次是齐国,最后是楚国,这和各国实力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所以,丞相张平本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想,建议韩王把主力优先对付齐、楚两国。至于秦、赵两国,因为两国的国力很强,战况肯定会很胶着,韩国即使投入大量兵力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的战果!
御史大夫范睢则是另一种想法,秦、赵两国固然难打,但正是因为难打,只要韩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齐、楚两国必然退缩。对这四国而言,秦、赵才是主心骨,齐、楚两国不过是浑水摸鱼来占便宜的。分清了这个主次,就不难下正确的决断!
太尉暴鸢的主张和张平、范睢两人相比,无疑更加激进了些。他认为,秦、赵乃是大敌,既然两国都想毕其功于一役,韩国何不一举歼灭秦国或者赵国的主力。只要能取得这样的胜利,哪怕的丢掉东郡、砀郡,那又如何?!
一时之间,韩王犯了难!(未完待续)
ps:如何破局,大家有什么要说的?书评区或者贴吧,等你回答啊!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十九章 出兵问题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韩国君臣思量再三,最终决议征调八十万大军应对此次危机。秦、赵两国实力最强,自然需要引起韩国最大的注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小觑齐、楚两国。因为韩、齐、楚三国交界的东郡、砀郡、汝南可谓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果因为大意,让齐、楚大军轻易突破,那么它们身后的颍川则危矣!颍川乃韩国多年经营之所在,若遭战乱,韩国损失必大,军心也会动荡!
这场的战争一旦爆发,范围将有上千里。所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四国图谋甚大,自然会竭尽全力,不遗余力!若是韩国不未雨绸缪,提前布置,等各国突然暴起发难,韩国将顾此失彼。因此,划分战区,将指挥权下放到将领手中就显得格外有必要。
具体的兵力分布如下,卫尉李牧领军三十万,驻守砀郡,负责东郡、砀郡、汝南三郡的安危,考虑到三郡平原居多,适合骑兵迂回穿插,韩国最精锐的骑兵——羽林军调归李牧指挥。
郎中令蒙骜领兵十五万,负责上党、河内两郡的守备工作,成军未久的河水舟师负责策应。如果形势危急,韩王允许蒙骜丢掉河内郡,力保洛阳的安全。之所以兵力如此少,一方面是韩王决定对赵国采取守势,另一方面则是由上党、河内的地形决定的。上党有太行山作为屏障,河内两面环山,一面环水,皆是易守难攻。韩国的兵力有限,赵军的士气高涨,自然要挫其锋芒,再作打算!
太尉暴鸢负责河东、三川、南阳一线,将兵十五万。严防秦国从这个方向突破。汉中方面则是由偏将军乐乘领十万大军防守。在秦国这个方向,韩国动用的兵力总共二十五万!
之所以专门派偏将军乐乘只负责汉中,不把汉中的兵马往外调是因为汉中的核心所在为南郑。南郑距离洛阳有上千里之遥,秦国若是猛攻汉中。韩国得到消息再调兵遣将必然耗时持久,久则生变!汉中可谓是最大的一个变数!
让暴鸢、乐乘各领大军的好处很明显。若是秦国猛攻风陵渡、函谷关或者武关,乐乘将北上关中,令秦国不敢专心东进。若是汉中遇袭,暴鸢也会在河东、三川、南阳一线发动攻势,牵制秦军主力。
最后剩余的十万大军则是由魏辙率领,驻守颍川,随时供韩王差遣。支援各条战线!
从兵力分布上来看,韩国以十五万大军拒三十万赵军,以二十五万大军对付秦国二十五万大军,以三十万大军和齐、楚四十五万大军抗衡,可以隐隐推断出韩国的策略。那就是对赵国采取守势,对秦国针锋相对,对齐、楚则是诱敌深入。
当然,策略会按照实际的战况调整,尤其是中原这一块主战场,韩国调动兵力可谓极其方便!双方在各个战场上兵力上的对比不能完全说明什么。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中规中矩的做法,真正的名将善于因势利导,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弱点。
譬如针对赵国,表面看,赵军的数量是韩军的两倍,韩军完全处于劣势。但实际不然,兵力处于劣势并不意味着韩军没有反击的机会!韩国有上党在手,居高临下正对邯郸,随时可以威胁赵都邯郸,而赵国绝对不会忘记这一点。因此,赵国在进攻河内的时候一定会留下足够的兵力来防备韩国从上党方向出兵。至于韩国能不能隐藏自己的行踪给赵国致命一击或者赵国能不能声东击西攻入上党。完全就要看双方将领的指挥应变能力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