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蚂蚱不吃鱼
次日,接到白起求援的韩腾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抵达巨鹿城。白起、韩腾商议之后,决议趁着燕军军心未稳,移兵北上,攻打沙丘。
只不过,得知韩腾大军抵达后,荣蚠、王方并没有在沙丘城下逗留,直接班师回国,让韩军扑了个空。
压力山大、深知守城无望的沙丘县令献城投降,韩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沙丘。自此,沙丘、柏人邑皆属韩国,韩国通过封锁沙丘、柏人邑,将赵国一分为二。而燕国遭此重创,只能龟缩在扶柳、昌城一线,防止韩军入侵,对水深火热的的赵国无能为力。韩国终于可以全力以赴得攻打邯郸。
七月十五日,洛阳方面收到燕国大军主力覆灭的消息。
如同白起预料的那样,大捷掩盖了许多问题,韩王并没有责怪白起的先发制人,反而封白起为伯爵。燕国在洛阳百姓的眼里,也成了背信弃义的又一代表。所有的人突然意识到,少了燕国的牵制,赵国又被韩国一分为二,灭赵的时机已经成熟,甚至于,只要韩国肯下血本,灭亡燕国也是水到渠成。
虽然赵国依然有超过三十万大军,但最为精锐的二十五万却被围困在邯郸、武安,其余的城邑,除了云中、雁门,再也没有一支成建制的精锐。燕国也是同样的道理,表面看,燕国依然可以拉起一支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的大军,却改变不了精锐只有区区十万人的现实。
灭赵,灭燕,成了对韩国最大的诱惑!(未完待续)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五十一章 邯郸之战(8)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韩国,洛阳。
燕国在兵败之后,并没有听天由命、坐以待毙,而是立即派出使者向韩国请罪。无论燕国有没有勾结赵国背叛韩国,都已经不重要了。现在的事实就是韩国是胜利者,一切由韩国说了算。成王败寇的准则在这个乱世尤其适用。
燕国如果不认罪,韩国有充足的理由派出大军征伐燕国,虽然现在的理由已经足够,但毕竟韩国并没有铁了心要和燕国为难。燕国更愿意相信,韩国在伐赵这件事上,更希望自己保持中立的,而不是同时与燕、赵两国为敌。
荣蚠成了替罪羔羊,回到蓟城后,荣蚠与燕王单独相处了半个时辰,然后自杀谢罪。没过两天,燕王便派出使者,携带荣蚠的首级,前往洛阳。燕国想要用这种手段来重新取得韩国的信任与谅解。
将罪责推给荣蚠,总好过燕王主动站出来表态,说自己对韩国有不臣之心,不轨之念。这也是给韩、燕双方一个台阶下。
为了表示燕国的诚意,燕王派出的使者是将渠。这些天来,燕国丞相将渠拜访了洛阳所有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送出了无数的珍宝,当然,将渠也没有忘记一位足以左右时局的关键人物——韩王后。
只是,韩王后很是抱歉地告诉将渠,这些天韩王忙于处理政事,很少来后宫。即使她心忧燕国,主动求见韩王,韩王也似乎知道了她的来意,一句轻飘飘的“后宫不得干政”算是表明了韩王的态度。所以,韩王后也是有心无力。
倒是丞相张平、御史大夫范睢一个唱起了红脸,一个唱起了白脸,似乎表明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
将渠自然不知道。这些天,韩国对灭燕还是灭赵的争论十分大。已经过去一个月了,韩军付出了四万多人的伤亡。可邯郸却迟迟没有被攻破。倒是邯郸西面的武安方面,韩军取得了突破。一个驻扎着万余人的赵军营寨被韩军突破。本想着引诱武安的赵军出城增援,可武安守军视若罔闻,不得已,韩军只能歼灭了这支赵军。这也是韩军在击败燕军主力后,对赵国的最大收获。
鉴于赵国的抵抗实在太过顽强,李牧、蒙骜、白起、王翦、韩腾联合上书,请求改攻为围,为了进一步瓦解赵国的抵抗意志。建议分兵十万,北上经略巨鹿郡。韩王在沉默了三天之后,准奏。
韩国还有另外一件烦心事,那就是来自南方的楚国。在知道韩国派出数十万大军北上与赵国大战后,楚国再也坐不住了。
六月,楚国召集举国之兵,合计二十万大军,再次攻打越国。在句章苟延残喘的越国根本没有料到楚国会这么快再次用兵,毫无防备之下,大败。越王只携带数千精锐侥幸从句章城中逃脱。可楚国似乎不杀越王绝不死心。一路追杀越王,越王也一路败逃。由于楚军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楚军的行动又极其迅速。越国根本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抵抗。
等韩国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东越已经完全成为楚国的地盘,越王逃入闽越,他的身后,依然有十万楚军在紧追不舍。
韩国立即从南阳出兵南下,攻打郢都,想要迫使楚国回师救援。可直到兵临郢都城下,韩国才发现,楚国已经舍弃了飞地郢都。兵不血刃地拿下郢都后。韩军渡过江水,直奔兹方、零阳、房陵、临沅。可也惊讶地发现,这些地方只有少数老弱把守。原本驻扎在此地的精锐据百姓称,早在两个月前便已经南下,不知所踪。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韩国才得到九江郡的回报。九江郡郡守称,大概有一支四万人的大军突破了韩军防守最为薄弱的茶陵,消失在东面。
韩国这个时候也才清楚地意识到,为了灭掉越国,楚国甘愿舍弃方圆五百里、地广人稀的飞地。
七月中旬,越国为楚国所灭。越王不愿委曲求全,成为楚国的阶下囚,在东冶(今福州)杀生成仁,*而死。越国大臣,近半数追随越王自杀,成全了忠义之名。
在灭掉越国后,楚国的自信心暴涨,大有挥师北上,渡过江水的架势。这也正是韩国除了用兵燕国还是赵国之外,最为烦恼的事情之一。
对于楚国,韩国朝臣大部分持一种态度,那就是楚国不过是在虚张声势,不足为虑。徐州的确是楚国觊觎的地方,但刚刚灭掉越国,楚国实在对徐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楚国大军陈兵江水南岸,放出消息称要渡河前往寿春,更多的是想让韩国知难而退。越国灭了也就灭了,楚国希望韩国不要找自己的麻烦。作为回报,楚国对韩国攻打赵国一事,作壁上观。如果楚国真的不自量力,敢渡过淮水攻打徐州,徐州不过付出百十里土地,就能坚持到援军抵达。楚国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
所以,许多人提出安抚楚国,让楚国在南方老老实实笑话吞并越国的果实。韩国的精力还是要放在燕国、赵国身上,尤其在秦国北上雁门,想要趁着赵国混乱,分一杯羹的情况下,韩国必须速下决定。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认为,越国毕竟之前依附韩国,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被灭掉,韩国如果没有什么表示,会助长楚国的嚣张气焰。虽然韩国不必派出数十万大军南下,为越国报仇,但也应该小施惩戒,占据淮水南岸楚国的几座城池。
韩王几经思量,最终同意了大多数人的观点。韩国实力虽强,但也无法做到同时与赵、楚两大强国同时开战,韩国的精锐如今大都在邯郸,名将李牧、蒙骜、白起、王翦、韩腾也皆在那里,仓促间对楚国出兵,胜少败多!何况,楚国已经对韩国示弱,主动放弃了湘水以西的大片地区。按照得失来算的话,楚国得到的土地和失去的土地大致相当,得到的人口与失去的人口相当。楚国只得到两个好处,一是将四万楚军精锐从飞地中抽调回来,二是剪除了心腹大患越国。从此,楚国可以安心发展,不用担心越国的掣肘。
楚国的问题,韩国朝堂之上分歧虽有,但却好解决,燕赵的问题才是争议最大的存在,尤其是在邯郸久攻不下,秦国浑水摸鱼的情形下。
坚持以灭赵为第一目标的人理由很充分,赵国是国力仅次于韩国的强国,对韩国的威胁也最大。但如今,赵国被一分为二,赵王的政令出不了邯郸城,虽然邯郸、武安两地依然有二十多万赵军,但却不敢出城与韩军一较高下。只要攻克了邯郸,赵国就算是灭亡了。而秦国也好,燕国、齐国也好,国力远不及韩国。地大物博的楚国则是外强中干。韩国一统天下的进度无疑会加快许多。
如果和赵国议和,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即使韩国灭掉了燕国,又能如何?!燕国地广人稀,不易治理。而且,由于赵国的阻隔,得到的燕土孤悬于韩国本土之外,有被赵、齐两国切断联系的危险!
要想震慑天下,令天下各国不敢妄动,灭掉燕国显然不如灭掉赵国的影响深远!要灭就要灭掉最强的国家!这样的震动才大!也许最佳的效果就是当韩国集结大军,对各国各个击破的时候,其余国家只能自求多福,不敢援救!
坚持以灭燕为第一目标的人理由也很多。燕国精锐之师已经不足十万,其中,近半数已经丧胆。此时出兵伐燕,燕国必然节节败退。至少浴水以西的燕土,韩国唾手可得。
至于赵国,不如权且留下。秦国如今攻入了云中郡,大有席卷云中、雁门两郡之势,虽然这两郡地广人稀,但却是少有的养马之地。骑兵的作用在战争中越发明显,虽然骑兵消耗的资源也多,但巨大的作用让各国舍得投入紧缺的资源。从这个角度说,韩国坚决不能让秦国轻易得到雁门、云中两郡。这个时候,给赵国一口气,让赵国大军北上与秦军一较高下,不失为一条良策。
毕竟,赵国的二十多万精锐短时间内无法被消灭,旷日持久的战事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等灭掉赵国,韩国也许会突然发现,秦国、楚国已然在这段时间悄悄坐大。
当然,坐大是坐大,要说威胁到韩国的地位是不可能的。毕竟,楚国也好,秦国也好,想要在短时间内增强实力,最重要的是获取足够的人口。楚国好歹有南方的蛮族可以打招揽,秦国呢,估计只能打匈奴人的主意。虽然秦、楚两国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多出多少人口,但积水成河,汇土成山,秦、楚两国各增加十万大军,韩国就有得周旋了。
另外一点就是燕国和韩国的特殊关系,韩王后是燕国公主出身,难免心念故国,所生的公子也被打上燕国的烙印。与其等他对燕国生出好感,不如灭了燕国!(未完待续)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五十二章 邯郸之战(9)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赵国,邯郸。
韩国大军已经围城五十天,韩军一次又一次的攻势被赵军顽强的击退。整整四万名韩军长眠在邯郸城下,可依然改变不了韩国的决心。每一天,邯郸都挣扎在血与泪中,水与火中。
于邯郸城内的很多人来说,只有今天,没有明天。守城的赵军早已习惯了一场大战后,身边的袍泽又换了一批。于赵国而言,这是一场没有后路的战争,进一步是柳暗花明,退一步是万丈深渊。
赵国不是没有想过议和,但赵国更加清楚,在韩军没有碰壁前,向韩国求和意味着赵国放弃许多,比如尊严,比如骄傲。只有让韩国清楚,赵国坚强的意志是韩国征服不了的,赵国的血性是韩国磨灭不了的,赵国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让韩国知难而退。
五十天的围城战,赵国死伤了一万五千人。邯郸的四门早已在汉弩的打击下支零破碎,赵国用土石堵塞了四门,将邯郸变成死地。赵军无法出城,韩军无法入城,城头上的争夺自然愈发激烈。
邯郸虽然是坚城,赵军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韩军借助射程极远的投石机的帮助,极大地减少了伤亡。不过,即使按照眼下的伤亡比例算,邯郸城外的韩军就算全军覆没,也无法歼灭邯郸城内的十五万赵军。
所以,赵国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韩军的策略变了。韩军不再一味的强攻,而是改强攻为围困。当然,为了保持对赵军的压力,韩军时不时的佯动。当赵军在城头上严阵以待的时候,韩军再用投石机杀伤赵军。
邯郸城内的粮草虽然充足,但城内的百姓也众多。如果不能解围,补充粮草,两年后。邯郸的粮草将告罄。
更可怕的是,邯郸城完全失去了和外界的联系。没有人知道,外面的战况究竟如何。被围困的时间越长,守军的信心就会越低。
大部分邯郸守军、百姓还不知道,赵国君臣其实已经猜到了外面的情形。当荣蚠的首级和沙丘、柏人邑的县印呈现在赵王面前的时候,即使心思再愚钝的人也清楚,邯郸不可能再有援军。燕军如果没有大败,早在一个月前就该出现在邯郸城下,主将荣蚠也不会身死。韩国如果没有把赵国一分为二。沙丘、柏人邑的县印就不会被韩军得到。
不过,为了稳定军心,赵王并没有把这个消息放出去。同样的道理,赵国上卿蔺相如在十天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赵王也下令秘不发丧,为的就是让邯郸军民保持继续坚持的勇气。
虽然表面镇定,但赵国君臣何不知道,时间拖得越久,越是对自己不利。谁也不知道,韩国有没有追加大军经略巨鹿郡、代郡;谁也不清楚。秦军到底有没有攻入雁门、云中。如果坚持的后果是秦、韩两国瓜分了赵国,如果保住邯郸的代价是失去了剩余的千里之地,那真的是得不偿失。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关议和的呼声渐渐高涨起来。谁都清楚,像是漳水以南这些已经被韩国攻占的土地不是赵国可以拿出的筹码,想要韩国退兵,赵国至少要献出巨鹿郡或是邯郸郡。
失去了巨鹿,邯郸郡就是飞地;失去了邯郸郡,赵国的根基也就断了。无论是哪一个,都是赵国不可承受的代价。但赵国更加承受不起名存实亡的结局。韩国的兵力实在太多,完全可以一边围困邯郸,一边派遣大军前去攻城略地。
如果可以。赵国宁愿放弃邯郸郡,保住巨鹿郡。可惜。一个月前,韩国已经拿下了四分之一的巨鹿郡。邯郸、武安又被韩军围困,赵军想要全身而退,只能是一种奢望。依照韩国的强势,也许,只有同时献出巨鹿、邯郸两郡才能满足韩国的贪欲。
平原君认为,韩国势大,短时间内赵国难以与其争锋。所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就算失去了邯郸、巨鹿两郡,只要保住了邯郸、武安的二十多万精锐大军,赵国就有卷土重来,收复失地的机会。
平阳君则是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包围邯郸的韩军粮草补给困难,韩国国力虽然强大,但也禁不住常年累月的这么消耗下去。不用一年,韩军必然退兵。甚至在这一年里,赵军有趁着韩军懈怠的时候反败为胜的机会。至于秦国的威胁,不过是癣疥之疾。
韩国使者唐雎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进入邯郸城的,这也是两个月来,唯一安然无恙进入邯郸城的人。
唐雎到达的消息被封锁得很严,除了赵王、平原君、平阳君、廉颇等寥寥几人知道,许多大臣都不知道韩国派出了使者。
赵王之所以这么做,也是生怕唐雎说出什么话,做出什么事让赵国下不来台阶。是战下去还是议和,朝堂上的争议已经够大了,如果让唐雎知道了这件事,再趁机挑拨,也许会生出事端,赵国即使不内乱,也会不和。倒不如,探明唐雎的来意后,再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当然,如果平原君、平阳君、廉颇可以达成一致意见,群臣中不会出现什么反对的声音。
赵国尽量做出不卑不亢的姿态,但无论是廉颇的怒目而视还是平原君的风淡云轻、平阳君的处之坦然,丝毫左右不了唐雎的微微一笑,不以为然。
唐雎率先说道:“五十天前,燕国背信弃义,意欲奔袭巨鹿,为白起将军识破,我军苦战四个时辰,大破之。十五万燕军三不存一,退守扶柳,沙丘县令率军投降。十天前,燕国献荣蚠首级,请割易水以南的土地,韩王仁慈,已经同意了。我们韩国愿意同燕国永结秦晋之好,燕不负我,我必不负燕。”
这个消息直接让赵王、平原君、平阳君、廉颇瞠目结舌,赵国君臣不是没想过燕军大败,但一下子折损十多万大军还是超过了赵国君臣的想象。燕国为了保全自己,不惜献出败军之将荣蚠的首级,割让易水以南的三百里之地。这般的委曲求全,足以证明燕国的虚弱。是啊!在济水南岸损失了十万精锐,在巨鹿城下又折损了十多万大军,燕国的精锐不会超过十万了。北方还有虎视眈眈的东胡,燕国实在没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但荣蚠贵为燕国的亚卿,贵为封君,地位如同赵国的廉颇,就这么被当作替罪羔羊送出来,对民心对士气不异于一次巨大的打击!燕国这样做实在太过委曲求全了些。至于割让易水以南的三百里之地,反而可以理解。这三百里之地,大部分是取自齐国,算得上是慨他人之慷。失去了这些土地,燕国依然有五郡之地,还能恢复元气!
不过,赵国君臣可不认为唐雎只是在陈述一个无用的事实。唐雎言明燕国的情况,肯定是在威胁赵国,以儆效尤。
难道韩国是在暗示自己,赵国想要得到保全,也要做出这般的牺牲?!在唐雎道完这句话,这个念头涌上赵王心头。
见赵国君臣默然不语,唐雎继续说道:“越国已然被楚国灭掉,作为惩戒,我们韩国攻占了湘水以西的楚国城邑,包括郢都。楚国在此次大战中伤亡太多,如今屯兵江东。”
赵国君臣面面相觑,皆是无言以对。唐雎的意思很清楚,第一,韩国有两面作战的能力;第二,楚国要消化灭掉越国的果实,无力北上与韩国争锋。想要指望楚国救援赵国,还是算了吧!(未完待续)
ps:第一更!早晨六点多起来出差,估计晚上很晚回去,二更比较晚。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第五十三章 邯郸之战(10)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最新章节!
“秦国已经攻入云中郡,齐国已经解散了大军。”唐雎的这一句话,直接让赵国君臣的心沉到了极点。
最有希望援救自己的燕国已经兵败,向韩国求和。楚国、齐国作壁上观,不打算插手此事。秦国则是趁火打劫。赵国只能孤军奋战,别再将希望寄托到别人身上。
“先生有何见教?”赵王的镇定已经假装不下去,极其落寞地说道。虽然神情落寞,但赵王的脸上依然写着不甘、倔强。
唐雎接连道出这几个晴天霹雳一般的事实,不过是想打压赵国继续抵抗的军心和士气,然后从中为韩国牟利。赵王倒是想知道,仅仅凭借这些手段,韩国要给赵国指出一个什么样的道来。
“王上稍安勿躁,容臣介绍完形势。”唐雎却是微微一笑,成竹在胸道。
赵王一愣,随即意识到,唐雎接下来说的事情对赵国而言绝对是雪上加霜。赵国的形势越糟糕,韩国越能提出苛刻的条件。
“我们韩国已经攻克了南行唐、苦陉、肥县。邯郸、巨鹿两郡,唯有邯郸、武安、房子、中人、阳城、顾县、宋子、郜县八座城邑还属赵国!”唐雎不疾不徐地继续折磨着赵国君臣的心。
“这怎么可能?!”平原君哑然失色。
唐雎笑着反问道:“这怎么不可能?!大厦将倾,有多少臣子如平原君这般忠义呢?!”
平原君默然不语,自己身居高位,又是赵国公子,自然不可能投降。但各地的县令顾虑就没有那么多。投降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换一个主子而已,依然可以保全富贵。
赵王很清楚。如果唐雎所言属实的话,那赵国在巨鹿、邯郸两郡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房子、中人、阳城、顾县、宋子、郜县方圆不到两百里,又被韩国完全包围。赵国哪里还有转圜的余地?!
“先生千里迢迢而来,应该不是想要在我们面前炫耀吧?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就是!”平阳君赵豹沉声说道。
唐雎微微向赵王作揖,极其郑重地说道:“讨伐赵国,诚非韩国本意。如果赵不伐秦,韩国怎会伐赵?!如今,韩国占据优势,赵国的存亡掌控在韩王的一念之间,但韩王怜悯两国百姓,愿意罢兵休战。不知王上意下如何?”
赵王并没有急着高兴,甚至表现出一种凝重和戒备,极其平静地说道:“寡人愿闻其详!”
这个时候再和唐雎争论韩国出兵是为了正义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已经不重要了,即使赵国说赢了又如何?!重要的是韩国提出的议和条件是什么!所以,赵王自动忽略了唐雎给韩王戴高帽,直截了当地说道。
“赵国放弃邯郸、武安、房子、郜县,作为回报,我们愿意将武垣、饶县、安平三座城池交还给赵国。”唐雎道出了韩国的条件。
这个条件显然出乎了赵国君臣的预料,在唐雎抵达邯郸前,赵国君臣也不是没有商议过议和的可能。但得出的一致结论是邯郸、巨鹿两郡基本上保全不住。没想到,韩王的条件还真称得上是仁慈。武垣、饶县、安平加上中人、阳城、顾县、宋子,这七座城邑位于巨鹿郡东侧。人口、面积都占据巨鹿郡的一半。如果赵国答应下来,至少摆脱了现在在赵国手上的八座城邑各自为战的风险,以八座互相分离的城邑换取七座连成一片的城邑,进可攻退可守,赵国的形势要大为好转。唯一不确定的就是在邯郸、武安的赵军精锐能带走多少。毕竟,这些人大都是邯郸、巨鹿两郡的兵马,让他们抛家舍业,也不现实!
“各地的兵马?”平原君沉声问道。
唐雎当然清楚,平原君最关心的是邯郸、武安两地的赵军主力。这几乎是赵国手头上最后一支大军了。对赵国最为重要。如果韩国议和是假,真正目的是引诱赵军出城。又或者不愿意赵国带走这支大军,那赵国宁愿死守邯郸、武安。韩国必须拿出诚意。
“去留由士卒自行决定。愿意继续跟随赵国的,我们绝不阻拦。愿意解甲归田的,我们也大力欢迎。关于退兵,我们只留下少数士卒守城,大军后退九十里,贵国可以完全放心通过。等贵国到达宋子,再交出邯郸、武关即可。”唐雎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赵王求助似地望向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信平君廉颇。赵王当然想要早日摆脱这种折磨,摆脱提心吊胆、朝不保夕的日子,但如果三人不支持自己,自己绝对无法和韩国议和。还有一点就是赵国这样服软,有损赵国的形象,这基本称得上是赵国立国以来的奇耻大辱。庞涓率领魏国大军攻克邯郸,邯郸好在还坚持了三年,可自己呢,坚持的两个月就要将邯郸拱手相让。一个处理不好,赵王讲再无威信可言。
1...219220221222223...2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