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神龙系统全文免费阅读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维斯特帕列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如今曹魏延续的是汉朝的察举制,然而现在察举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的现象,与寒门士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既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又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
先前曹操尚在之时就曾经用过其中的一些办法,曹丕考虑过后同意了陈群的建议,将九品中正制以律法的形势确定下来,各地世家大族围绕着自己家族应该定为几品展开争夺,而曹丕则可居中裁决,一时间威望大涨。
曹魏的对策很快传到蜀中,刘备召集群臣商议,此时沈隆已经返回蜀中,也参与了这次的朝议;对贾诩的手段,诸葛亮早有对策,马超在羌人之中威望颇隆,派遣马超率军前往汉中,可轻易化解轲比能的进攻,还能让马超收拢羌人之心,为从汉中进攻长安做好准备。
至于孙权那边,先前荆州、樊城两次大战,早已让孙权为之胆寒,只需派遣一名舌辩之士前去说明厉害,孙权自然知道分寸,不敢轻动。
唯有建宁太守雍闿,乃汉朝什方侯雍齿之后,久在南方,在蛮夷之中颇有声望,击败他很容易,但如何彻底平定蛮夷,让他们不敢轻犯官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诸葛亮打算亲自出马去平定雍闿之乱,稳定蜀汉后方。
小说中诸葛亮在刘禅刚刚登基之时,也曾遇到多路兵马来犯,其中就有南方蛮夷造反一事,雍闿虽然没有牵连其中,可孟获的起兵也肯定得到了他的默许;诸葛亮当时念着刘禅刚刚登基,蜀中暂不稳定,于是只派遣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就把孟获给吓退了。
可如今在位的是刘备,蜀中又有诸多英才相辅佐,诸葛亮就算暂时离开也不是什么问题,于是就主动请命前往,刘备考虑一番之后应允了他的请求,让诸葛亮任意挑选大将兵马。
如此曹魏的三路进攻都不足为虑,刘备又说起了九品中正制,蜀汉也得有自己的人才选拔体制,如此才能长久。
可要效仿九品中正制的话,蜀中却又不足,刘备占领的地盘世家大族不多,想依靠这种办法选拔人才不太现实,继续使用察举制的话又有诸多问题,于是一时难以决定。
这时候沈隆站了出来,建议可以一边使用察举制,一边采取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作为补充,这样的话就能为朝廷吸纳到足够的人才。
“九品中正较之察举制虽有进步,然则定品之权仍在世家大户之手,初开始时候或许朝廷还能制约一二,给寒门士子留下几个名额,但世间一长,寒门士子必难出头,清贵显职皆为世家所垄断,如此殊为不智!”刘备出身卑微,蜀中又没有多少世家大族,所以沈隆才敢这么说。
“陛下可定期举办科举,以经史策论选拔文臣,以武艺兵法选拔武将,从中选拔人才委以主簿、县令、主事、裨将、文史等职,然后根据考绩战功升迁罢黜,如此更加公平,且人才选拔之权掌于陛下之手,恩荣皆出自于陛下,天下士子莫不归心。”沈隆将科举的原则讲了一遍,还点明了这种制度对维护皇权的好处。
九品中正制是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交到世家大族手中,而科举则是把权力掌握在皇帝手里,这二者谁优谁劣就不用说了吧。
“臣请在各州县设立县学、府学,在成都设立国子监,吸纳青年才俊入学就读;在各地兴建图书馆,藏书其中,不禁借阅,如此我蜀中定当文风兴盛,无人才匮乏之忧;同时亦可将科举一事光传天下,吸引曹魏、东吴寒门士子来投!”先前推广造纸术和印刷术的铺垫已经完成,可以加快知识的传播效率,打破世家大族对学问的垄断了。
所谓世家门阀,始于汉末,而兴于魏晋南北朝,和九品中正制的持续时间的一致的,这段时间也是华夏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诸多碌碌无为的庸才身居高位,将国家搞得一团糟,对于这样的制度,沈隆当然要驳斥。
刘备听了为之心驰神往,诸葛亮则微微蹙眉,他当然能看出科举对世家大族的影响,实施这般政策必然会让北方士族对蜀汉离心离德,加大将来收复北地的难度,可相较于它的好处,这点麻烦又不算什么了,于是考虑一番表示了赞同。
朝堂之上寒门出身的官员也尽皆同意,余下少数世家子弟也不好反驳,于是此事就此通过。
数月之间,蜀汉要举办科举广纳贤才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与之一起的还有一首诗。
第1706章 天下英雄尽入彀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诸天万界神龙系统全文免费阅读 ”查找最新章节!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汝南某地,几名寒门士子正聚在一起吟诵着一首新得的诗作,“沈子丰这首诗可谓道尽了我等寒门士子的心酸啊!此番蜀中兴科举,不看出身,纯以经义策略取材,我等大可一试。”
沈隆抄的这首诗乃是西晋著名才子左思的《咏史诗》,左思乃是寒门出身,虽有才华却一直郁郁不得志,于是就借用咏史来批判九品中正制。
这首诗的意思是,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山顶径寸的小树,却能遮盖百尺之松;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等到白头仍不被重用。
诗中所写全都是寒门士子的艰难,所以一传播出来就在寒门士子中广为传播,尤其是那句“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更是让他们感同身受,自汉代以来,不得志的读书人都喜欢用李广和冯唐来自比,读起来难免会带入自己,引发诸多感慨。
“士载,你自幼喜好读书,才学冠于汝南,奈何因为出身之故,只能去看守稻草,实在是太过屈才,不若和我等一起去蜀中应考吧。”有人在劝说友人。
“艾……艾…..原本就是荆州人士,若能……若能得中,也算是荣归故里,理当同去!”友人结结巴巴地说道。
此人正是日后灭了蜀国的邓艾,邓氏原本是荆州大族,所以邓艾小时候才有资格读书识字,赤壁之战后曹操强令当地百姓北迁,年幼的邓艾就被呆到了汝南,因此家道中落。
其后虽然因为读书识字被选为典农都尉学士,由此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但因为口吃,典农都尉认为他不适于担任重要职务,便指派他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
如果没有沈隆出现的话,一直要到二十年后,邓艾因为要去洛阳汇报工作,遇到了司马懿,这才改变了命运,逐渐登上高位,但是现在,看到蜀中实施科举吸纳人才的方案,邓艾就决定去蜀中一展身手了。
凉州天水,一名十**岁的年轻人也看到了蜀汉广纳贤才的诏令,他思虑再三后回到家中,禀报自己的寡母,“母亲,自从父亲为国殉难之后,孩儿虽然得赐中郎之官,然我姜氏并非高门大户,上司同僚皆轻视孩儿,孩儿迟迟不能一展才华;如今蜀中以科举选材,不论出身只看学识,孩儿欲往蜀中一试,只是母亲年迈,还要劳动母亲长途跋涉,孩儿心有不忍。”
“你父乃是汉臣,如今曹丕篡位实属大逆不道,你在曹贼麾下任官,却是辱没了尔父的名声;那刘皇叔原本就是大汉宗室,如今蜀中方是正统,老妇年纪虽长,身子骨倒还结实,随你一起前往蜀中又能如何”在姜母这些老辈人心中,大汉的正统性可不是短时间之内就能磨灭的,当即同意和姜维一起前去蜀中。
东莱曲城,同时有两份文书摆在了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基王伯舆面前,一份是征辟他为孝廉的文书,王朗少年时父亲王豹去世,便与叔父王翁住在一起,王翁精心抚养,王基也非常孝顺,孝顺之名广为传之。
其后王基曾担任东莱郡府吏,因非其所好而辞职,这次征辟则又给了他一次机会,如若遇到贵人相助,或可平步青云。
要是以前,王基看到这样的文书定然激动不已,但是现在有另一份文书摆在他的面前,正是蜀汉实施科举的文书,王基思虑再三后起身慨然长叹,“大丈夫处世,当以自身之才建功立业,何须依仗他人青睐,此乃妾侍所为,吾不为之!”
天下才智之士尽皆心动,自然也少不了蜀中的人才,费祎少时丧父,跟随族父费伯仁生活,伯仁之姑,正是益州牧刘璋之母。刘璋遣使迎接费伯仁,费伯仁便带着费祎游学入蜀,后来刘备平定蜀中,费祎便留在益州,并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
费祎早蜀中早有声望,刘备登基之后册封刘禅为太子,征辟费祎与董允为太子舍人;然则费祎在收到科举的消息后,立刻就辞去太子舍人的官职,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太子舍人能够经常陪伴太子,可谓前程远大,等太子继位之后就可以青云直上了,然而费祎则觉得,刘备如今身子康健,要等刘禅继位还不知道要等多久;而眼下蜀汉蒸蒸日上,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所以才做出如此决定。
科举开始之前,天下士子云集成都,沈隆根据后世的经验安排考试,在审阅士子名单的时候,他发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哈哈,邓艾竟然来了,哦,也是,他现在还在看稻草呢,汝南距离荆州不算远;姜维的话,大概是从汉中过来的吧王基就辛苦了,东莱进入蜀中可就远了。”
我算是知道李世民当初说“天下英雄尽入毂中”是什么感觉了,多了这么多的人才,何愁蜀汉不兴啊!
然后他把这些名字都一一记下,准备等科举结果出来的时候一一核对,免得出现什么疏漏,导致人才流失。
对了,安排考场的时候可得记住了,一定不能让费祎和姜维做一块儿,要不然他们俩万一打起来了可怎么办沈隆心里嘀咕着。
第1707章 降孟获蜀中安定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诸天万界神龙系统全文免费阅读 ”查找最新章节!
这届科举没有神马乡试、会试、殿试的套路,直接把所有人都一轮考完就算了,如今的读书人比例可不能同日后相比,而且刘备毕竟还没有统一天下,可供他挑选的人才极少,一批考完倒还勉强安排得过来。
沈隆和许靖、李严等人担任主考官,至于题目么,也不算难,一些经义的填空题,一些基础的律法知识,然后就是策论了,主题自然是如何一统天下,中兴汉室江山。
判卷的标准也不难,只要文笔通顺,内容但凡有一点儿可取之处都统统录用,然后根据成绩委以不同的官职,或是县尉,或是主事。
沈隆格外关注的那几个表现都异常不俗,邓艾根据他在汝南屯田的经验,提出了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等方略,沈隆看了觉得切实可行,就奏报刘备,让他去荆州帮着关羽屯田去了。
荆州刚好是邓艾的故乡,能够荣归故里邓艾当然高兴,而且关羽在荆州实施的是军屯,也能接触到练兵打仗的事情,不至于让这个三国后期的名将荒废自己的军事天赋。
而姜维则在他的考卷了提出了军事解决曹魏的方略,同样颇有可取之处,沈隆就将他安排到马超麾下,马超如今在汉中,距离西北不远,姜维对这里的地理风土很是熟悉,而且姜家还是天水大族,将来若是攻打这里,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至于费祎则在答卷上写了如何树立蜀汉内部政务的内容,显露了他在内政方面的不俗造诣,兼之他人品宽厚、为人清廉,沈隆就建议让他去成都周边某县担任一任主官,先在地方上积累经验,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就调入中枢,以备将来大用。
王基乃是文武全才,像这样的人手不可让他偏废,于是就把他派到了和曹魏交界处的某县,让他同时可以发挥这两方面的才华,一边梳理内政、一边抵御曹魏的进攻;嗯,让日后曹魏的大将来对付曹魏,倒是刚好不错。
不久之后,这些寒门子弟得官的消息传遍天下,许多先前尚在犹豫之中的寒门士子也动心了,于是许多出身东吴、曹魏的寒门士子也纷纷前来蜀中,等候下一次机会。
等到了蜀中,他们赫然发现,许多世家大族轻易不示外人的经书,赫然就摆在州县的图书馆之中,只要登记姓名便可进去随意翻阅,甚至叫上一笔押金还能把书借回去诵读,这可是让他们大开眼界,连忙写信让亲朋友人快来蜀中。
你就算是不在蜀中当官,多读书总是有好处的吧你还留在老家,那有这么多书可以读想当年我们为了读书吃了多少苦啊,忍受豪门巨室的冷嘲热讽,还得低三下四的赔笑脸,耗上几个月半年的功夫,运气好才能得到人家的认可,进入藏书阁看那么一小会儿。
现在可不一样了,只要你肯来蜀中,想看什么都随便看!哦,当然,涉及军事天文谶纬之类的书,一般的图书馆还是没有的,毕竟这些东西在如今的时代还犯着忌讳,不过也不用着急,等进了国子监之类的机构,你还是有机会看到这些书的。12
一传二,二传三,这下子来蜀中的读书人就更多了,刘备为之欣喜不已,他回想起当年在诸葛草庐外等候的往事,当年我想找个人才多难啊,现如今可好,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往我的蜀汉来了,这就是民心所向啊!
沈隆也没忘了给他泼一瓢冷水,陛下您别高兴地太早了,来得这些都是寒门子弟,您瞅瞅看,颍川士子可有人来江东朱张顾陆这加大家族可有子弟前来没有吧别说主支子弟了,就连旁干侧枝也没有一个人来。
而且这些人里像姜维、邓艾、费祎、王基这样的人才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中人之姿,将来他们能管好一个县就不错了,别指望他们独挡一边、成为朝廷栋梁。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此前知识一直垄断在豪门巨室手中,寒门子弟读书不易,而且也缺少师长解说指导,只能全靠自己摸索,学习的效率自然不高,才干也远不如荀彧、荀攸、诸葛亮、陆逊这般名门之后。
不过也不用着急,现在条件已经给他们了,只要他们肯努力,终究能有所成长,若是全天下的寒门都心向蜀汉,区区几家豪门巨室又算得了什么呢毕竟天下才有几家袁杨曹夏、朱张顾陆这样的世家大族
若论绝对人数,寒门比世家多多了,基数大了出人才的概率自然会提高,蜀汉的人才储备超越曹魏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与此同时,好消息也不断传来,简雍再次去了江东之后,孙权很快就歇了进犯荆州的意思;而马超到了汉中,轲比能一听说他的名字就跑了,再也不敢进犯汉中,如今马超已经开始联络羌人,曹魏开始头疼了。
在马超最近写给沈隆的书信之中,对姜维可是赞不绝口,言称此人习武天分不俗,军略更在自己之上,他已经打算把姜维当做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了,再过些年,姜维便可成为蜀中年青一代中的第一人。
咦,姜维这是从诸葛亮的徒弟变成马超的徒弟了不过暂时也不要紧,日后找个机会让姜维跟着自己混一段时间就行了,他肯定不会变成和马超一样的猛将的。
而诸葛亮征讨雍闿、孟获也是大获全胜,斩杀雍闿之后,他七擒七纵孟获,打得南中诸多大王洞主溃不成军,让孟获等南中土蛮首领心服口服,纷纷发誓终生不敢叛蜀,于是南中自此平稳,蜀汉终于可以将注意力重新放到曹魏身上了。
“丞相终于要回来了,待丞相回来之时,朕要出城三十里迎接。”刘备听说诸葛亮要回来开心极了。
沈隆则在思考诸葛亮为何要七擒七纵孟获,这可不仅仅是为了装逼。
第1708章 兵分两路蜀汉北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诸天万界神龙系统全文免费阅读 ”查找最新章节!
孟获“素为夷汉所服”,也就是说他在南中汉人、夷人之中拥有巨大的声望,要不然雍闿造反也不会拉上他帮自己壮声势。
在蜀汉没办法对南中蛮部进行直接管理的情况下,这样的人才是稀缺的,你要杀一个孟获很容易,但孟获死后南中蛮部继续叛乱那可就麻烦了;孟获还在的时候,南中蛮部还是能拧成一股绳,在他的指挥下势力虽大,击败起来也容易。
可要是孟获一死,那南中蛮部可就成了一盘散沙,什么孟获的老婆祝融夫人、他的部下三洞元帅阿会南、祝融夫人的弟弟带来洞主、孟获的弟弟孟优,再加上木鹿大王、朵思大王、乌戈国主兀突骨等人肯定会继续起兵造反,而且还是各自为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