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待卿之以诚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秦墨兮

    可心里憋着火,昭德皇后又浑身不舒坦……

    于是,倒霉的芍药和海棠她们就这样被盛怒的昭德皇后当成了出气筒……千军万马

    尽管今日在见到自家那个姗姗回宫的宝贝女儿前,昭德皇后确实都快要气炸了。就算杖刑了芍药等人,昭德皇后依然觉得心里窝火。然而现实却是——

    在被自家的宝贝女儿那么一跪一告罪后,昭德皇后的气瞬间就消失了一大半。

    这会儿又瞧见自家宝贝女儿原本白白嫩嫩的小脚丫竟伤成了这般惨不忍睹的模样,昭德皇后哪还顾得上生气,心里都快心疼死了,那一叠声宣太医的指令没有丝毫犹豫地就下达了出去。

    得了昭德皇后的指令,一直侍立左右的宫女们自然是飞一般地奔走请太医去了。

    锦画堂默默看了一眼那两名飞奔而去的宫女的背影,这下是彻底确信她家母后的气是真的消散了。

    于是,身体自动自发地找了个舒服的姿势窝在她家母后怀里的锦画堂觍着脸笑:“母后,儿臣真的无碍。儿臣只想求母后允许儿臣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这两日出宫。”

    “出宫出宫!整日就想往宫外跑,宫外有那么好吗!!”见她怀里的小丫头都伤成这样了,竟还心心念念着出宫的请求,昭德皇后又隐隐有发怒的征兆了。

    锦画堂虽已明显察觉到她家母后的情绪又有些不对了,但那一瞬间锦画堂也不知道是搭错了哪根筋,竟脱口问出一句:“那母后觉得这高墙围建的金丝笼又如何”

    尽管昭德皇后也算是见惯了风浪的,可饶是如此,昭德皇后也依然被她怀里小丫头抛出的这个问题问得愣住了。

    昭德皇后怔愣于,一个五岁的孩童,怎么会有如此疑问

    若说凝胭公主是从小受尽了苦难而生出了这般疑问,昭德皇后到还能理解。可站在这华熏国权利顶端的宣昭太皇太后、宣武帝、昭德皇后甚至是慕翎太子,哪一个不是对凝胭公主疼爱有加

    虽然凝胭公主因从小爱闯祸而受了不少斥责,可毫无疑问的是,凝胭公主自出生起就是被骄捧着长大的。

    一句话概括就是:这华熏国皇宫里只有凝胭公主这么一位公主,根本不存在其它三国皇族中那种兄弟姐妹间明争暗斗的情况。

    因此昭德皇后不明白,自小被长辈爱护着、被宫人呵护着,在如此温暖和谐的环境下长大的凝胭公主,到底是怎么衍生出这种骇人的疑问的

    心里疑问万千,昭德皇后蹙了蹙眉,红唇微启便欲发话。

    然而不等昭德皇后出声作答,窝在她怀里的软软糯糯的小人儿便又如斯说道:“母后自然是觉得甚好的。不仅太奶奶喜爱母后,父皇更是为了母后至今身边无任何妃嫔,只专宠母后一人。父皇不但专宠母后,还对母后可谓是百依百顺。只怕放眼当今天下四国,都再找不出一个比母后更幸福的女人了。”

    原本还只是有些纳闷的昭德皇后在听完她怀里的小丫头的这番话后,昭德皇后面上虽依旧平静无澜,可她心里却瞬间掀起了惊涛骇浪……




第141章 都是套路5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待卿之以诚 ”查找最新章节!

    “也许母后觉得这金丝笼甚好,可在儿臣心里,这金丝笼再美好,却始终是个牢笼。而宫外的百姓、民情、风物,任何一个都比这死气沉沉的牢笼要美好上百倍、千倍。”这一番话,是上一世的锦画堂就想告诉宣武帝和昭德皇后他们的。

    锦画堂至今都记得,上一世,她的婚事定下以后,宣武帝曾问过她:成婚后是要继续住在宫里,还是去宫外另辟府邸

    若按照宣武帝的意思,他自然是希望锦画堂即便成婚了也依然住在重华宫的。

    但那时候的锦画堂却明明白白地告诉宣武帝,她想在成婚后搬去宫外住。

    宣武帝虽心有不舍,但最终还是同意了锦画堂的要求。并立即着手在宫城外寻了一处风景绝佳之地,挥金如土地盖起了一座只能用“奢华”二字形容的公主府。

    上一世的锦画堂为何要选择在成婚后搬去宫外居住不就是因为成婚以后,锦画堂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搬出“皇宫”这个庞大的金丝笼了吗

    上一世,所有人都觉得她既生而为公主,就应该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呆在那座奢华的金丝笼里,直到嫁人、生子。

    甚至还有人觉得她委实肆意妄为、疯疯癫癫且不安于室。明明是个女子,却偏要像个男儿一般四处游荡,简直不成规矩、有辱皇族体统!

    于是,每一次她出宫去,无论她在宫外做了什么事,无论她做那件事的本意究竟是好是坏,最终都会被那些立于庙堂之上的人歪曲事实、恶意揣度。

    最初锦画堂还会在意那些朝臣对她的恶意揣度。但时间长了,被恶意揣度的次数积累多了,锦画堂便不在乎了,且越发的我行我素。

    不是锦画堂真的肆无忌惮、恃宠而骄。而是因为锦画堂一直都看得很清楚——

    她的父皇、她的母后、她的皇兄,他们虽站在华熏国权利的顶峰、执掌华熏国万民生死;可也因为身份、权利的限制,他们这一生一世都只能被困在那座华丽的宫廷里。

    她虽生而为公主,可她就是不想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呆在那座奢华的金丝笼里。

    毕竟金丝笼再奢侈华美,也始终是个囚笼。

    世人从出生起,就在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地迈向死亡。

    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出宫之行中,锦画堂的脑子里逐渐形成出了一个念想:人生只有一次,人这一生的时间更是有限的,那她为何要将这有限的时间浪费在那座无意义的囚笼里

    于是,锦画堂开始执着于一次又一次地走出那座金丝笼,一次又一次地去接触那些生活在天子脚下的平民百姓,感受何为真正的——锦氏江山。

    看似面容和善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善人,也许是披着伪善皮囊的恶徒;

    锦画堂就曾见过一个笑起来如佛陀般和善的商贾白天去城外贫民窟行善,晚上却雇凶杀人掳掠、无恶不作。

    而相貌丑陋凶恶之人也不一定是大凶大恶之徒;姐姐文学网

    锦画堂就曾见过一相貌秀丽的女子当街嘲讽一男子相貌凶恶丑陋必是逃犯之流,然而当那出言嘲讽的女子在另一条街面上被真正的恶徒为难时,却是之前那被嘲讽的所谓“恶徒”挺身而出救其于危难。

    锦画堂见过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客栈掌柜让蜷缩在其客栈房檐下的乞丐进客栈内避雪,还给那乞丐送了驱寒的姜汤与一大碗热腾腾的阳春面;

    锦画堂也见过有人落水,岸边行人里不乏青壮年男子却无一人下水救人,反到是一位过路的满头华发的老者奋不顾身跳下水救人。最后那不慎落水之人被平安救起来了,可那救人的老者却……

    事实上,救人者与被救者素不相识……

    那些年,仅仅只是在丹衢城的范围内,锦画堂就见证了何为“人生百态”。

    而渐渐地,锦画堂在这其中找到了她“生而为公主”的真正意义——

    公主,并不是只有嫁人、和亲的作用。她还可以体察民生,为民伸张。

    维护华熏国的百姓,也并不仅仅只是高坐庙堂的她家父皇、皇兄的责任。

    她既生而为华熏国的公主,自然也有义务承担起维护华熏国百姓安危的责任!

    上一世经历的种种,让锦画堂早就看清了一个事实:如果她只甘于困守这一方天地,那她所能看见的,只有遍地的阿谀奉承、小心翼翼。

    而一只被精心呵护着长大的金丝雀,又怎能理解金丝笼之外的世界其实并不美好

    思及此,锦画堂一眨不眨地看着似乎陷入了沉默之中的昭德皇后,又一字一句地认真说道:“母后,不踏出这座金丝笼,便永远体会、感受不到何为真正的‘锦氏江山’。儿臣虽生于这座金丝笼,却不愿真的做一只金丝雀。”

    也许是锦画堂说的那些话根本不像一个五岁孩童能说出来的,所以在锦画堂说完以后,昭德皇后依旧维持着之前的沉默没有开口说一个字。

    恰巧这时太医匆匆赶到,神色晦暗不明的昭德皇后索性直接跳过了这个话题,抬手便将那太医召到了跟前给锦画堂验伤。

    穿着绿色官袍,肩背药箱,因匆匆赶来而热出了满头大汗的中年太医先恭恭敬敬地朝昭德皇后作揖行了一礼,这才躬着身子伸出手去小心翼翼地褪去了锦画堂左脚上那早已脏污破烂的足衣。

    待小心翼翼地将小姑娘脚上沾染的灰尘、血迹清理干净后,一路紧赶慢赶的太医大人却发现,凝胭公主除了脚底外侧划伤了一道两指宽的伤口比较严重外,其余的都是些不起眼的小擦伤。

    于是,那位太医大人非常实诚地回答了:“禀皇后娘娘,公主的脚伤只是看着吓人,但其实伤势并不严重。”

    之后,在昭德皇后的吩咐下,那位太医小心翼翼地帮锦画堂那只受伤的左脚丫上药、包扎,末了还认真仔细地交代了一番医嘱。

    锦画堂一直等她的脚伤处理完了,这才跟昭德皇后提出告辞。

    许是之前锦画堂那番话给了昭德皇后不小的冲击,因此昭德皇后完全没有要留锦画堂的意思,直接顺势吩咐了她身边的宫女送凝胭公主回重华宫。



第142章 夜探死牢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我待卿之以诚 ”查找最新章节!

    话说因威远大将军神钧武勾结敌国犬戎将领、通敌叛国的罪行罪证确凿,导致在神钧武被关入大理寺牢狱后不过几日时间,神钧武在丹衢城内的家眷、亲族们也纷纷被下了大狱。

    而此前,神钧武的家人们在最初得知宣武帝于朝堂上下令即刻将远在西境的神钧武押解回丹衢,打入大理寺牢狱听候发落的事情后,因不信神钧武会做出此等有违纲常、大逆不道之事,其家人为了帮神钧武脱罪,开始在丹衢城内四处奔走求助。

    为了帮神钧武脱罪,神钧武的家人们可谓费尽了人力、心力、物力、财力。

    送礼、送钱,只要是神家拿得出的,神钧武的家人都拿了出来,丝毫不曾吝啬。

    那段时间里,在丹衢城内的神氏阖族可谓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只期望求得朝堂上的一二同僚能在神钧武被押解回丹衢之前,为神钧武在宣武帝面前澄清一二。

    然而,彼时面对神氏一族的登门求助,丹衢城内的官员们无论往日里如何勾心斗角,在这件事上竟都心照不宣地选择了闭门谢客。

    直至后来神钧武被押解回丹衢,再到被定罪;直到最后连神氏一族都被悉数押入了大狱,这期间竟无任何一名官员对神氏一族伸出援手,可见人心之凉薄。

    不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奔走月余却始终无果,如今还阖族全都被下了大狱,被关在这一方阴暗潮湿的栅栏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神氏一族上下如今不可谓不愁云惨淡,纷纷叹息着这是天要亡我神氏……

    话说一开始被关入大理寺牢狱里时,神氏一族上下还声声呐喊着“将军是被奸人陷害的”、“我们都是被冤枉的”、“我们要面圣”之类的口号。

    但当他们发现,任凭他们如何呐喊哭诉,那些巡逻的狱卒根本就不理会他们半分后,被关押的神氏一族渐渐地也就不嚎了。

    反正嚎也没用,不如消停些省着点气力。

    就这么在大理寺牢狱里关了两天后,有几名神氏族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虽说他们阖族都被关入了大理寺的牢狱里,可除了住的差了点、用的差了点、吃的差了点,外加没有任何自由之外;这大理寺上上下下的官员竟似乎是将他们遗忘了一般,别说严刑逼供了,连提审都没有!

    不仅仅是被关押在大理寺牢狱外层的神氏族员有此疑惑。就连被关在大理寺牢狱深处的神钧武,也同样有着类似的疑惑——

    按说他已被定了死罪,在各种待遇上应当是越来越差才是,且当尤以饭食最为明显。

    概因死囚的待遇从来都是所有囚犯里最差的,别说一日三顿饭了,历来按照牢狱里的规矩,凡是被定了死刑的囚犯每日能有一碗馊饭吃怕是都得谢天谢地。

    而等到哪一日哪一顿饭食突然变得极为新鲜丰盛的时候,就是他的断头饭到了。

    可回顾自他被定罪后这几日以来的待遇,他不但从未曾吃过一口馊饭,甚至这每日里的三顿饭食竟是一顿都不曾少!

    虽说每顿都是些清粥小菜,寡淡得不见一点荤腥,可对比起有的甚至连馊饭都吃不上一口的死囚而言,他能吃上如此饭食已算是格外优待了。三月中文

    这不,狱卒今夜送来的饭食是一叠清炒豆角和一叠凉拌豆腐,主食是四个大白馒头。

    豆角清淡得只有咸味,入口软烂得完全失了豆角的清脆,可见烹饪的庖厨并未用心;豆腐切成了小方块,加了盐和小葱凉拌好了,只是一眼便可看出那豆腐块明显是生的。

    两碟小菜,唯一的共通点大概就是全都不见半点油花。

    至于那四个大白馒头……

    那是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大”白馒头,一个馒头就比神钧武的拳头还要大!

    按照以往行军时做干粮的经验,神钧武目测那一个馒头怕是就得重一斤左右。四个大白馒头加一起……估计最少也得有三斤五两的样子……

    然而事实上,当神钧武拿起盘子里的其中一个大白馒头以后,却发现那馒头比他预想的还要紧实。用手掂了掂,一个馒头怕是就得有二斤重!!

    对于常年行军打仗的神钧武而言,若只是一斤重一个的馒头,一顿吃掉四个到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二斤重一个的馒头,一顿就给他准备了四个……

    饶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威远大将军也忍不住抽了抽嘴角:莫非这大理石的庖厨曾与他有什么过节,想直接替刽子手撑死他算了

    最让神钧武觉得奇怪的,是那些馒头不但紧实、分量足得可怕,且每一个都还是热的!一口咬下去,嗯庖厨和面的时候是往面里掺了糖吗竟然甜滋滋的!

    作为一名已经被上头定了死罪,连处斩日期都已定下了的死囚,在这森森牢狱里不但不用吃馊饭,且每顿饭食送到时都是热乎的……

    神钧武虽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却也隐隐感觉到,这其中深意怕不是那么简单……

    也是在这日夜里,被关押在大理寺牢狱最深处的威远大将军神钧武在吃过晚饭后没多久,见到了一个气质冷清却姿容绝艳的少年。

    神钧武出身武将世家,为人处事虽可能粗犷了些,却没有一般武将那种瞧不起相貌俊美的男子的臭毛病,非是那种以皮相论一个人好坏的肤浅之人。

    对于一个人是否可堪重用,神钧武向来只看那个人的本事大小。至于对方的皮相是美是丑,神钧武是完全不在意的。

    就算对方玉树临风得惨绝人寰,神钧武依然可以做到不偏不倚、秉公论事。

    西境将士都以为他们的威远大将军是个难得一见、不以相貌论英雄的将领。却不知道,这完全是因为神钧武有个不为人知的毛病——脸盲。
1...5556575859...74
猜你喜欢